以前我对杜甫的了解来自语文书的介绍,知道他是个拥有忧国忧民高尚情怀的现实主义诗人。参观完杜甫故里,我对杜甫的了解增加了很多很多。
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诵杜甫的诗,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熏陶着我们,他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人格和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
所以,能来到巩义——杜甫的出生地,对我,有着朝圣的意义。
走进杜甫故里园区的大门,一条诗圣大道向前延伸,迎面,一座高达10米的青铜杜甫立像屹立着,居高临下注视着我们。立像后方,泗河水缓缓流淌着,相传杜甫小时经常在这里玩耍。
穿过雄伟的杜公祠,我们来到笔架山下一孔窑洞前,洞口是砖砌墙壁,看似简陋,却是整个园区最值得瞻仰的珍贵遗迹,因为这是杜甫诞生窑,相传杜甫就出生在这个小小的窑洞里。小小的洞口充满神秘感,杜甫是在里面酣睡?还是在油灯下吟诵诗作?
在诗人展区,我们游览了杜甫幼年成长的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一尊尊塑像和一个个场景,再现了诗圣的成长历程和浪迹天下的旅程。
接着,我们参观了诗歌展区。这个展区不仅通过立体雕塑与壁画展现杜甫诗歌,还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解读杜甫诗歌。我们置身其中,听着讲解员精彩的解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跟随杜甫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我们肃立观看着投影:一阵大风,卷走了杜甫住的茅屋屋顶上的茅草,落到地上的茅草被调皮的小孩子抱走了,杜甫只能无奈地倚杖叹息。耳边回响着一个浑厚男中音的朗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生动的音诗画,展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丰富内涵,让我们感同身受,不禁为诗人那颗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感动。
在了解杜甫长安十年悲惨遭遇后,我们触景生情,齐声诵起诗人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诗作的内涵我们未必能够真正理解,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深深打动了我们。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青少年时,他
高陂桥
张胜友
故乡,多么温馨的字眼,而故乡的桥,则引起我更多的思情与眷恋。
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胸间。故乡福建永定,毗邻粤境,系客家祖地,一座座圆土楼散落山涧,点缀着一幅画山绣水——双峰对峙,夹一湾碧水,一泓流泉,绕盘盘绿树;清清的水,有如优美的抒情诗,长长的桥,又似淡雅的水墨画。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溪边戏水,在桥下捉鱼,于是,一道道竹桥、木桥、石板桥,便在我们的梦幻里,织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虹。而梦牵魂萦给我留下最多神奇传说的,则莫过于故乡的高陂桥。
高陂桥坐落于永定河坡高路险、悬崖峭壁之间(永定河流注汀江,尔后汇入韩江奔向南海),故得名高陂桥。这是一座单孔石砌廊桥,桥面长百余米,由七十二块石板铺成,两边垒石柱三十六根,桥上盖有一座青砖压面的凉亭,远观如一篷篷船,或泊于江中,或行于浪上,独具风韵;整座桥仅一个拱洞,半轮隐入水中,半轮跃出水面,高二十余丈,结构雄奇,蔚为壮观。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那年端午,洪水猛涨,一怀孕**行至河边,水已漫上桥面;其时,河边聚集一群行者,见水势汹汹,个个面有难色,裹足不前。**因归家心切,毫不犹豫踏上桥去,众人见了,也都壮起胆尾随其后;他们每走过一个桥墩,“哗啦”一声,洪水便冲垮一段桥板,待他们走到对岸,洪水也恰巧将整座木桥冲得荡然无存。众人回望滔滔洪峰,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此刻,一群大雁掠空飞过,雁声嘹亮,听来分明直呼:“王大人——王大人——”行人中一秀才恍然顿悟,大喜道:“敢问列位诸君,哪位姓王?”众人频频摇首。秀才转向**:“敢问夫家尊姓?”答曰:“亡夫小姓王”。
众人听罢,一齐朝**长揖到地:“恭喜大嫂,今日全托贵公子洪福。贵公子将来一定前程无量!”**慌忙跪下还礼:“倘若果有他日时,一定在此造一石桥,答谢父老乡亲!”
后来,**生一子,取名王见川。见川自幼勤奋攻读,学业精进;三十而立,金榜题名,被录为翰林学士。年复一年,王母视儿廉洁奉公,亦喜亦忧——喜则见川官声日隆,不负众望;忧则孩儿虽身居显位,却无半点积蓄;临终之日,只能含泪将当年许下的诺言告知见川。
王翰林得悉此事,遂辞官返乡,在永定河畔办起一座太平学馆,并创办“汲古文会”,广招四方弟子,编志讲学。一日黄昏,落霞飞彩,秋风习习,王翰林信步走到河边,见断桥残墩独立江中,转身问众弟子:“天有缺,炼石以补之。补天者谁?”众曰:“女娲氏也!”又问:“地有陷,架桥以渡之。架桥者谁?”众皆愕然,无以对答。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书四字:“吾辈诸君!”
于是,众弟子慷慨解囊,八方乐助;永定河畔锤声叮当,大兴土木,翌年建成了这座驰誉闽粤的高陂桥。高陂桥落成之日,车水马龙,四乡同庆,王翰林欣欣然题写了一副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乡亲们都汇集高陂桥上,举行闹龙灯盛会——双龙戏珠,百鸟朝凤,孔雀开屏,采茶扑蝶,狮子滚绣球……组成了火树银花的夜世界。据闻,有一年一盏荷花灯不慎从桥上飘落下去,直至端午祭屈原龙舟竞渡,少男少女击鼓举桡,从桥下拱洞穿过时,才恰巧接住。这些美丽的传说,寄托了故乡人们和睦相处、耕读传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景。
此刻,我漫步在高陂桥上,犹如翻阅一部乡村典籍,在我眼前铺展开曼妙的画页。举目四顾,“丹桂宫中”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泱泱旭日,为故乡大地抹上一层绯红的色泽,分外妩媚诱人……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八版“山茶花”,责任编辑:刘少雄)
笔架山与文学双峰
廖文茂
永定,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唐初属晋安郡。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龙岩县属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场,永定地属上杭场管辖。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徙上杭场于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场升格为上杭县,县治就设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公元1478年,永定置县,从上杭县析出。今屈指算来,高陂古邑已是一个经历唐宋元明清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场县两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笔架山位于永定北部高陂,中峰高耸,翼峰拱秀,三峰鼎立,像古代书房案几上的笔架,笔架山缘此得名。笔架山因其文化情缘,为本邑士人所景仰,视为永定客家文化之图腾象征。永定之所以能出科举状元林大钦,就是因为林大钦居住的客家土楼与笔架山遥遥相对,林大钦天天心仪笔架山的结果。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林大钦钦点状元,皇帝恩准赐建文塔,民间爱状元,俗称状元塔。公元2006年,状元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架山下有一条河,名曰永定河。永定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曰高陂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列为闽西八景。相传,为募捐修桥,秀才苏挺秀立了头功,别出心裁地作了一篇《桥赋》曰:“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架桥者谁?芳名如下。”主事王见川称之为“绝赋”,曰实难添减一字,命张贴于桥头。建桥与女娲齐名,流芳万代,不论大户人家,还是过往路人,无不解囊襄助,大桥得以建成。高陂桥落建之日,翰林王见川作了一副《桥联》曰:“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对联境界深邃,描摹形象,后人称之为“绝对”。一座高陂桥,为何会出现珠联璧合式的“文学双峰”现象?士人揣摩说高陂桥眺望笔架山的位置最佳,所以妙笔生花。
笔架山,状元塔,高陂桥,三点连一线,对影成风景。难怪永定士人说:攀登笔架,问鼎文峰。心仪笔架,摘桂状元。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4日第三版“人文”,责任编辑:钟德彪)
桥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贵垣
在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境内与坎市镇交接之处,至今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高陂桥。当年桥上镌刻着劝募建桥的一篇序文和建成后的一副对联。几百年来,这一序一联广为传诵,哺育了永定客家人民,堪称桥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清康熙年间,永定乡贤王见川翰林的母亲从金丰里回到太平里走亲戚,当时正怀着王见川七八个月光景。返程时,遇发大水,河水涨至高陂桥桥面。王母极其惊险地走过了那摇摇晃晃的木桥。到了桥了那一头,惊神未定的王母暗暗立下一个誓言:他日生儿,定教我儿发奋攻读,金榜题名后,我要叫他在此修桥,造福于民。
不久,王母果然生下了王见川。雍正十年(1732)王见川中举,次年(1733)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参加殿试,被录为翰林,一时名声大震。
乾隆十七年(1752),王见川在高陂太平里文馆从事讲学、编纂县志。讲学编志之余,创建“汲古文会”,从课程上物质上帮助学子进修学业。又见馆侧龙岩至永定的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桥年久失修,想起母亲遗愿,乃于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县志完稿之日发起重建高陂桥。秀才苏挺有感于王见川的义举,极力帮助,挥笔写下一篇序文: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架桥者何人,芳名如下:……(下列捐款者名单及金额)
过往行人,见此佳文,纷纷称赞写得好,言简意赅,精悍有力,而又极富文采。不禁纷纷慷慨解囊。不多久,捐得白银三千两,建起了一座至今仍为永定名胜的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高陂桥。桥成之日,王见川心情激动,诗兴大发,题下一副对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联以河的下游为观察点,极赞桥之高、桥之美。构思精巧,格律严谨,词句美妙。(联中或许还含有希冀麾下弟子,能够借助某种神奇力量,直上青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意思,在此不与详细表述。)
当地文人西陂林雅韵更是锦上添花,题以“长桥永泰”的横额,既赞桥之结实稳固,永如泰山,又采用谐音点明桥之地址在永定太平里,同时还寓有国泰民安的意思。真正叫人拍案叫绝,叹服“画龙点睛”之功效。
这一堪称完璧的楹联,与苏秀才的序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字字珠玑,成为我国桥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百多年来,永定籍学子莫不以此为荣,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为国家为家乡建功立业。远的不说,单以当代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陂镇先后出了六位大作家,即: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原《文艺报》编辑、今《中国人才》杂志专刊部主任温金海,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原《闽西日报》副总编张耀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炎荣,著名散文诗作家张肇煌以及永定作协主席廖文茂。他们六人谈及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无不说自己或多或少地受了这高陂桥一序一联的影响。高陂人历来重视教育,每年高考的上线率雄踞全县全市各乡镇之首,被人称为“高陂教育现象”,业内外人士广为研究、探秘,我想,也莫不与此有关。这正是:
百年百里传佳话
一序一联育后人
(刊于《文化闽西》2011年第一期,责任编辑:唐宝洪)
出了银川市区,往贺兰山方向前进,从车窗望去,阳光下的山峦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十分壮美。一路上,总是能看到三三两两骑自行车前行的学生们。宁夏回族的“古尔邦节”的假期,大学生也奔向这美丽的景区。音乐弥漫在履行车里,听着大家开心的聊着美丽的景色,心旷神怡。行约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笔架山。
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从山上下来,驱车赶往一个农家乐园。听游客告诉我们这里可以吃到“野山羊”睡土炕。因为没有提前预订,土炕是没法享受了。所以我们只找到一处位于前院的房间大家点了菜,等了约莫一杯茶的功夫,清炖野山羊就好了。肉质不错,比平时吃的家养山羊好吃多了,只是今天的米饭做的不好罢了,但是不影响大家品味美食的情绪。下次来一定提前预订,找个有土炕的房间,男人们喝酒,女人们打牌,醉了困了,倒炕就睡,热热乎乎的,美哉。
回到市区,不解性质的我,又跟着团队跑去新市区的“哈嘻嘻烤吧”喝酒去了。那家的生蚝和扇贝,烤鱼做的不错,很好吃。我也喝了酒,头晕晕的时候大家又跑去唱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