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字永和,南北朝时期建康表氏人也。史宁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从他的曾祖父到父亲都只是朝廷里的低级官员。史宁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因功拜为别将。
北魏末年,荆州地区多暴乱,朝廷派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而史宁这时候是贺拔胜的军司,也率步骑一千随贺拔胜前往荆州赴任。在荆州,史宁平乱有功,没多久就拜为南郢州刺史。后来,贺拔胜出任大行台,又保荐史宁做大都督。史宁率步骑一万攻下南梁的下戍,朝廷论功行赏,封武平县伯,邑五百户。后来,史宁又攻下南梁的齐兴镇等九座城池,可是,这一次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北魏王朝就完蛋了。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愿作受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元修。第二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迁都于邺后,高欢派后来把南梁闹得天翻地覆的侯景经略河南。侯景苦心经营,于534年率军进攻荆州,贺拔胜不敌,率军投奔南梁,史宁也随同贺拔胜一起投梁。
在南梁,梁武帝萧衍十分欣赏史宁,对他说:“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 史宁回答:“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史宁说着就声泪俱下,萧衍也为之动容。
在南梁过了三年,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史宁终于随贺拔胜一起回到了西魏,而且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后来,又升车骑将军、行泾州事。在泾州任上,以莫折后炽为首的叛军时常骚扰百姓,史宁和行原州事李贤一起把这伙叛军给灭了。
再后来,史宁转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东义州位于东西两魏的交界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两国也交战的主战场就在附近。就在史宁出任东义州刺史的时候,东魏方面也委任胡梨苟为东义州刺史。史宁刚刚到任,胡梨苟也到了,史宁率军迎击,破之,斩东魏洛安郡守冯善道。由于东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老百姓都离开家乡逃荒去了,史宁到任后,尽心安抚,东义州的老百姓又逐渐回到家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史宁转任凉州刺史。凉州位于西魏的西北部边境,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史宁还没有到任,前任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就占据凉州城,犯上作乱。朝廷下诏,命独孤信率军和史宁一起讨伐宇文仲和,独孤信是八大柱国之一。史宁先一步到达凉州,对参与叛乱者阐明利害关系,城中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陆续归附到史宁的帐下,只有宇文仲和仍然占着城池不肯投降,不过宇文仲和已经众叛亲离,没多久就被史宁打败,凉州也回到了西魏。史宁因平定凉州叛乱有功,又加官进爵,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
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史宁再一次得到晋升的机会,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边境上的宕昌羌族人獠甘叛乱,驱逐原先的羌族首领弥定,自立为王,并和周边的乞铁匆、郑五丑等叛乱势力相勾结。朝廷再一次命史宁和宇文贵、豆卢宁率军前去讨伐,而后两人都位列西魏的十二大将军。史宁向宕昌进军,沿途山路险阻,最窄的地方只能让单骑通过,獠甘派部将在沿途建营寨想守住这些险要地段,均被史宁一一攻克。獠甘率三万人进攻史宁,也被史宁率军打的大败,一路狂奔,逃回自己的大本营,史宁率军紧追不舍,直奔宕昌。獠甘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一百多骑兵投奔了生羌的巩廉玉。在西魏军的帮助下,弥定得以复位。但是,史宁并没有满足,他想抓到叛乱的罪魁祸首獠甘。史宁对外声称自己要班师回朝,獠甘一听说史宁要班师了,十分兴奋,召集旧党,准备进攻弥定,东山再起。眼看獠甘中计了,可是西魏军中的一些将领却不想打了,可能是出来的日子久了,上到将军下到士兵都想家了,他们觉得经过先前的战斗,现在的獠甘势力已经很弱,已经复位的弥定完全可以应付得了他。但是,史宁不同意班师,“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岂可舍将灭之寇,更烦再举。人臣之礼,知无不为。以此观诸君不足与计事也。如更沮众,宁岂不能斩诸君邪!”诸将不敢再反对,进军大败獠甘军,生擒獠甘,将其斩首,还抓到了收留獠甘的巩廉玉,将其送到朝廷。史宁在凉州刺史任上,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恩威并施,这些蛮族都很敬畏他,凉州的老百姓对他也是感恩戴德。
后来,史宁奉命率所部去镇守河阳。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史宁又出任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
东、西两魏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互相争斗,双方各有优势,几次大战也互有胜负,谁也没占着大便宜。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同时,双方也努力地寻求外援。他们都想争取北方草原上的柔然,谁也不想在两家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还要担心身后的柔然是不是会插上一脚。而一开始,柔然和西魏是保持着和亲关系的,但是后来,柔然渐渐地偏向了东魏。
事实上,这个时候,草原上的霸主柔然已经没落。草原上的新兴势力就是突厥。突厥源出于丁零、铁勒,原先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来南迁到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公元五世纪中叶,突厥被柔然征服,被迫迁居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突厥人善于锻铁,成为柔然的奴隶后,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
后来,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吞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于是有了自立的意思,阿史那土门柔然阿那瑰可汗求婚,阿那瑰大怒,侮辱突厥是柔然的“锻奴”。阿史那土门也怒了,杀了柔然的使者,转而遣使向西魏求婚,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突厥想要取代柔然成为草原上新的霸主,而西魏也想报柔然背叛的一箭之仇,更重要的是要消灭自己竞争对手东魏的外援。于是,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西魏和新兴的突厥走到了一起,两家开始联合进攻柔然。两家联军,身为西魏北部边境的凉州刺史,史宁自然而然的成为西魏的主将。
西魏的大冢宰宇文泰对史宁也十分信任,一次,史宁的使者进京向宇文泰请示事情,宇文泰把自己的衣服、弓箭、盔甲赐给史宁,对史宁的使者说:“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留其弟室点密守卫突厥故地。在怀荒镇以北击败阿那瑰,阿那瑰自杀,其子庵罗辰逃到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柔然的残余势力只好立阿那瑰的叔父邓叔子为新主。于是,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与此同时,史宁也率兵进攻柔然,抓到了阿那瑰的儿子和孙子,还有一些部落的酋长。
公元553年,阿史那土门病逝,其子阿史那科罗继位,就是突厥乙息记可汗,不过他仅在位一年就病逝了。死后传位给他的弟弟阿史那俟斤,就是突厥的木杆可汗,这个木杆可汗可是在突厥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俟斤又名燕都,史书上称其“状貌奇异,面广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刚暴,勇而多知,务于征伐。”阿史那俟斤率兵击败邓叔子,邓叔子只好率残兵败将投奔西魏(后来,在阿史那俟斤的要求下,西魏杀了邓叔子)。阿史那俟斤又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这时候的突厥,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灭了柔然以后,突厥和西魏又想到联合对付草原上的另一个对手――吐谷浑。这一次,西魏方面的主将仍然是史宁。
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可汗借道西魏凉州进攻吐谷浑,宇文泰命令史宁率军随从木杆可汗一起征讨。突厥、西魏联军原本打算偷袭,但是行军没有多久,吐谷浑就得到了消息,于是吐谷浑退到南山。木杆可汗原本打算分兵去追,然后诸军会师于青海。史宁建议:“树墩和贺真两城是吐谷浑的根基,如果能够攻下这两座城池,吐谷浑的其它领地就不攻自破。” 木杆可汗同意了这个策略,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西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墩城。
一路上,史宁率军击杀吐谷浑的娑周王,乘胜进逼树敦城。树墩城是吐谷浑的旧都,此时,吐谷浑国主夸吕已经到了贺真,守卫树敦城的是吐谷浑的征南王。西魏军攻城的过程中,史宁率军假装败退,征南王中计,出城追击,史宁回军奋战,城门都没来得及关闭,西魏军就已经攻入树墩城,生擒吐谷浑征南王。吐谷浑的贺罗拔王又占据险要、依山建栅,打算阻止西魏军。史宁率军攻栅,大破吐谷浑军,俘虏、斩杀万余人,获牲畜数万头。此时,木杆可汗也攻破了贺真,俘获吐谷浑国主的妻子。
史宁与木杆可汗会师于青海。木杆可汗对史宁大加赞赏,将自己所骑的宝马送给史宁,让他在自己的汗帐前骑乘,而自己则亲自步送史宁。突厥人觉得史宁每战必胜,对他很忌惮,都称他为:“此中国神智人也。”史宁班师的时候,木杆可汗又给他奴婢一百口,马五百匹、羊一万头。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两宋的末年,历史尽有如此的相似之处。北宋联合北方新兴的女真人进攻辽国,女真人打的顺风顺水,占了辽国的大片领土。辽军虽然被女真打得大败,但是,宋军仍然没办法攻克这些残兵败将把守的城池。最后,还是靠着女真人的吹枯拉朽,灭了辽国,俘虏辽天祚帝。也就是这次两家的联合作战,让女真人彻底看清了北宋的软弱无能。因此,没过两年,“靖康之耻”就发生了,北宋被灭。一百多年后,南宋也几乎是重演了北宋的结局,联合蒙古灭金,后来又被蒙古灭了。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史宁在和突厥的联合作战中的强悍表现,“靖康之耻”也许也就会提前发生在西魏的末年。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了,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次年,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史宁被拜为小司徒,出任荆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到了荆州任上,可能是老糊涂了,一改往日作风,骄奢*逸、 、不遵法纪,名声大损,甚至都传到了凉州,可谓晚节不保。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史宁死在荆州任上,死后谥为烈。
史宁深谙兵法之道,临阵指挥也很有法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在凉州刺史任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堪称当时的名将。
1 新唐书·郑元璹传翻译
《郑元璹传》参考译文
郑元璹,字德芳,是隋朝沛国公郑译的儿子。生性聪明有智慧,擅长写文章。因父亲的功劳拜授仪同,承袭爵位。多次迁任后为右卫将军,改封莘国公。大业末年,出任文城郡守。
高祖起兵,派遣部将张纶向西占领地盘,以攻取文城郡城,郑元璹将自己绑起来到军门投降,高祖宽免了他,授任太常卿。和襄武王李琛出使突厥,回来后任参旗将军。郑元璹熟知军旅事务,皇帝令教习各屯将士军法。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和突厥处罗可汗成掎角之势侵犯汾、晋,下诏郑元璹晓谕规劝可汗退兵,可汗不听从,仍进军援助刘武周。恰巧处罗可汗突然得病,他的部下猜疑是郑元璹放的毒,将他囚禁起来。处罗可汗死,颉利继位,将郑元璹留在帐中多年。皇帝同意可汗求婚的事情后,郑元璹才得以返回。皇帝慰劳他说:“卿不屈辱于虏人,可以和苏武、张骞相比了。”拜授鸿胪卿,因为母亲守丧免职。
适逢突厥带领精锐骑兵数十万人,亲自统领攻打太原,郑元璹丧期未满皇上便下诏命令他从守丧处持节前往劝说。到达之后,虏人以不讲信誉怪罪中国,郑元璹用他们的话题责备他们,无所屈服,随后慢慢地列举突厥多次违背和约之事,突厥羞愧折服。趁有和好之意时对颉利说:“突厥得唐地没什么用途,唐得突厥不能臣服驱使,两方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却互相攻伐,为什么呢?如今掠夺资财,抢劫人口,都为各部落得到,可汗一无所得,不如偃旗收兵互相和好,那么金玉币帛都归可汗所有,况且大唐拥有天下,相约可汗为兄弟,使者乘驿马在道路接连不断,如今不肯坐享其利,遗弃德义孕育怨恨,自取劳苦,为什么呢?”颉利认为他的话正确,带兵退回。太宗赐书说:“知道公用口诛伐,可汗遵守和约,使边境战火熄灭,朕怎会可惜以金石赐给公呀!”贞观三年,郑元璹又出使突厥,返回说:“夷狄以马羊衡量盛衰,如今突厥六畜不繁育,人们都面如菜色,牙内饭食化为血,不出三年一定灭亡。”不久,突厥果然败亡。后转任左武侯大将军,因事获罪免职。起用任宜州刺史,因年老退休。去世,追赠幽州刺史,谥号简。
郑元璹干练机敏,所到之处常有声誉。五次出使边地,有时危难不能脱身,始终不向朝廷解释这些。然而他的父亲郑译侍奉后母不孝,隋文帝曾经赐《孝经》羞愧并勉励他;到郑元璹时也不孝顺,士人鄙视他们的行为。
2 姜公辅文言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B以市恩泽 市:收买 C凡数千百言 凡:凡是 D会有素恶居易者 素:向来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
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D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
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3分) 参考答案1C2C3D4(1)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2)皇上说:卿所说的正确。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解析 试题分析:1凡数千百言意为(奏文)总共有几百上千个字。凡:总共。
所以选C。本题难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轻时所写文章的特点,还未做官进谏。⑤是中书舍人王涯的上疏内容3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注意关键点:(1)自以的以,贮;(2)是、由是、见。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
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
3 李愬的文言文翻译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元和十一年,朝廷出兵讨伐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李愬向皇帝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宰相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军队。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军队,愬曰:“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于是就欺骗三军说:“皇上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作战,不是我的事情。”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李愬就派吴秀琳的军队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他对李愬说:“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佑,我是无能为力的。”李佑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现在李佑率领他的军队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李佑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佑。”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佑而回。李愬亲自解除李佑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自由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佑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李佑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上了城门。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4 文言文全文翻译,李蘩原文: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
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岁昆,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
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知永康军,移利州,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
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
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尝匹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泣数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赋财、军马、钱粮,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岁籴军粮,名为和籴,实科籴也。”诏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闻,蘩奏:“诸州岁籴六十万石,若从官籴,岁约百万缗,如于经费之中斟酌损益,变科籴为官籴,贵贱眂时,不使亏毫忽之价;出纳眂量,勿务取圭撮之赢,则军不乏兴,民不加赋。”
乃书“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后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诏难问者凡八,讫如其议。
民既乐与官为市,远迩欢趋,军饷坐给,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会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
梁、洋间绘蘩像祠之。 范成大驿疏言:“关外麦熟,倍于常年,实由罢籴,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孝宗览之曰:“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
范成大召见,孝宗首问:“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悦,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
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以尽涤民害。会有疾,卒。
诏以蘩能官,致仕恩外特与遣表,择一人庶官,前此所未有。 初,蘩宰眉山,校成都漕试,念吴氏世袭兵柄必稔蜀乱,发策云:“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为患者。
以武、宣之明,不能销大臣握兵之祸;以宪、武之烈,不能收藩镇握兵之权。危刘氏、歼唐室,鲜不由此。”
吴挺以为怨。后蘩总饷事,挺谬奏军食粗恶,孝宗以问蘩,蘩缄其样以进,挺之妄遂穷。
逾三十年,吴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诛曦,每语人云:“吾等焦头烂额耳,孰如李公先见者乎?”蘩讲学临政皆有源委,所著书十八种,有《桃溪集》一百卷。译文:李蘩, 字清叔, 崇庆晋原人。
考中进士后, 担任 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 隆州判官, 负责绵州的政事。
当年出现灾荒, 李蘩拿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并把钱借贷给贫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民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 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 ,被救活的有十万人 。
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是 饥荒之年 ,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唯独绵州没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年景不好,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
年景不好, 他事先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并免除他们的租税 ,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百姓 ,并免除他们的租税,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汉中长时间饥荒,剑外的军队在老百姓中买粮的情况 汉中长时间饥荒, 特别严重。 特别严重。
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地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 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的疾苦, 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都是‘军队强行购粮 ’ 害的呀。 说着就泪流满面。
都是 ‘军队强行购粮’害的呀。 ” 说着就泪流满面。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免去了“ 于是)上奏朝廷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 ,免去了“和 老百姓非常高兴。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籴 ” ,老百姓非常高兴 。
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 、钱粮,后升任郎中。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钱粮,后升任郎中。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名 “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 , 。 为‘和籴’ 实际是‘科籴’”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 和籴' 实际是‘科籴’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各州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 , 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支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军队就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
李蘩就写了“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利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
前后共三年,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但终究同意了他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 的建议。
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 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 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
5 隋书 郑译传 翻译郑译,字正义,荥阳开封人也。
祖琼,魏太常。父道邕,魏司空。
译颇有学识,兼知钟律,善骑射。译从祖开府文宽,尚魏平阳公主,则周太祖元后之妹也。
主无子,太祖令译后之。由是译少为太祖所亲,恒令与诸子游集。
年十余岁,尝诣相府司录李长宗,长宗于众中戏之。译敛容谓长宗曰:“明公位望不轻,瞻仰斯属,辄相玩狎,无乃丧德也。”
长宗甚异之。文宽后诞二子,译复归本生。
周武帝时,起家给事中士,拜银青光禄大夫,转左侍上士。与仪同刘昉恒侍帝侧。
译时丧妻,帝命译尚梁安固公主。及帝亲总万机,以为御正下大夫,俄转太子宫尹。
时太子多失德,内史中大夫乌丸轨每劝帝废太子而立秦王,由是太子恒不自安。其后诏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乃阴谓译曰:“秦王,上爱子也。
乌丸轨,上信臣也。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译曰:“愿殿下勉著仁孝,无失子道而已。
勿为他虑。”太子然之。
既破贼,译以功最,赐爵开国子,邑三百户。后坐亵狎皇太子,帝大怒,除名为民。
太子复召之,译戏狎如初。因言于太子曰:“殿下何时可得据天下?”太子悦而益昵之。
及帝崩,太子嗣位,是为宣帝。超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邑一千户,委以朝政。
俄迁内史上大夫,进封沛国公,邑五千户,以其子善愿为归昌公,元琮为永安县男,又监国史。译颇专权,时帝幸东京,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坐是复除名为民。
刘昉数言于帝,帝复召之,顾待如初。诏领内史事。
初,高祖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倾心相结。至是,高祖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私于译曰:“久愿出籓,公所悉也。
敢布心腹,少留意焉。”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
谨即言之。”时将遣译南征,译请元帅。
帝曰:“卿意如何?”译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
帝从之。乃下诏以高祖为扬州总管,译发兵俱会寿阳以伐陈。
行有日矣,帝不悆,遂与御正下大夫刘昉谋,引高祖入受顾托。既而译宣诏,文武百官皆受高祖节度。
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者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仲已至御坐,译知之,遽率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俱入。
仲与之仪见译等,愕然,逡巡欲出,高祖因执之。于是矫诏复以译为内史上大夫。
明日,高祖为丞相,拜译柱国、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及高祖为大冢宰,总百揆,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
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
拜其子元璹为仪同。时尉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作乱,高祖逾加亲礼。
俄而进位上柱国,恕以十死。 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脏货狼籍。
高祖阴疏之,然以其有定策功,不忍废放,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译犹坐事,无所关预。
译惧,顿首求解职,高祖宽谕之,接以恩礼。及上受禅,以上柱国公归第,赏赐丰厚。
进子元璹爵城皋郡公,邑二千户,元洵永安男。追赠其父及亡兄二人并为刺史。
译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其婢奏译厌蛊左道。上谓译曰:“我不负公,此何意也?”译无以对。
译又与母别居,为宪司所劾,由是除名。下诏曰:“译嘉谋良策,寂尔无闻,鬻狱卖官,沸腾盈耳。
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
仍遣与母共居。 未几,诏译参撰律令,复授开府、隆州刺史。
请还治疾,有诏征之,见于醴泉宫。上赐宴甚欢,因谓译曰:“贬退已久,情相矜湣。”
于是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上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觞上寿。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上大笑。未几,诏译参议乐事。
译以周代七声废缺,自大隋受命,礼乐宜新,更修七始之义,名曰《乐府声调》,凡八篇。奏之,上嘉美焉。
俄迁岐州刺史。在职岁余,复奉诏定乐于太常,前后所论乐事,语在《音律志》。
上劳译曰:“律令则公定之,音乐则公正之。礼乐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于是还岐州。开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时年五十二,上遣使吊祭焉。
谥曰达。子元璹嗣。
炀帝初立,五等悉除,以译佐命元功,诏追改封译莘公,以元璹袭。 元璹初为骠骑将军,后转武贲郎将,数以军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迁右候卫将军。
大业末,出为文城太守。及义兵起,义将张伦略地至文城,元璹以城归之。
译文 郑译,字正义,是荥阳开封人。祖父叫郑琼,在魏朝担任太常一职。
父亲郑道邕,在魏朝担任司空一职。郑译很有学问,并懂得音乐,善长骑马射箭。
郑译的叔祖父是开府人郑文宽,娶的是魏国的平阳公主,就是周太祖的元后的妹妹。公主没有儿子,太祖让郑译作她的后代。
因此郑译小的时候被太祖喜爱,总让他和自己的那些儿子一起游玩。郑译十多岁时,曾经拜访相府司录李长宗,长宗当众嘲笑他。
译收起笑脸对李长宗说:“您的地位和名誉不轻,是人们敬仰的对象,就这么调笑,不是败坏道德吗。”长宗觉得他很不一般。
郑文宽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郑译又回到亲生。
6 文言文翻译明史《吴桂芳传》吴桂芳,字子实,有一个叫崔鉴的人,十三岁,愤恨父亲的小妾欺凌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了小妾,桂芳写奏折准备赦免他。
尚书闻渊说:“这就和董仲舒根据《春秋》的经义附会法律判决案件,柳宗元写《驳复仇议》主张以人为本一样啊。”崔鉴于是得到了饶恕,等到闻渊进入吏部任职时,想任命吴桂芳为言官。
恰逢听说吴桂芳的继母生病了,就请求回家,留不下来。不就晋升为右副都御使掌管治理河道事物,没有到任。
改任吴桂芳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两广群盗河源李亚元、程乡叶丹楼连续几年在当地为祸,潮州就有的倭寇屯兵占据屯据邹塘。
桂芳先讨伐倭寇,我投降的倭寇伍端作为先头部队,官军继续跟进,一天一夜攻克了倭寇三个巢穴,焚烧斩杀了四百多人。皇帝重重嘉奖了他,命令他和南赣提督吴百朋趁着胜利的形势消灭贼寇。
7 韩维 神道碑 文言文翻译韩维的《神道碑》全文翻译是:
先生姓曾,名巩,字子固。祖先是鲁国人,后世子孙迁到豫章,就在江南安家。从他的四世祖曾延铎开始,才成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的曾祖叫曾仁旺,被追赠为尚书水部员外郎;他的祖父叫曾致尧,曾任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他的父亲名曾易占,官任太常博士,被追赠为右银青光禄大夫。他自己的履历与所行之事,在国史和墓志铭文中都有记载。
韩维的《神道碑》具体原文如下:
公姓曾氏,讳巩,字子固。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其履阅行实,则有国史若墓铭在。
作者韩维简介: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相传,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她在见到牵牛后,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便私订终身,但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恋爱的。于是,王母娘娘便将牵牛贬到了人间,并惩罚织女不停地织云锦。
织女坐在织机旁常常泪流满面,但她还是会尽心织好云锦,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发慈悲,让牵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几个仙女见织女整日苦闷,便恳求王母娘娘让她们一起去人间的碧莲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应允了她们。
话说牵牛被贬到凡间后,生在了一个农民家中,取名“牛郎”。由于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于是牛郎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同生活。
殊不知,这头老牛就是当年为牵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的金牛星。一天,老牛突然对牛郎说:“你今天去碧莲池一趟,那边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仙衣藏起来,红色仙衣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会说话,知道它是个神物,便照着老牛的话做了。
那件红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虽然牛郎已经记不起织女,但织女认出了他就是牵牛。于是,织女答应了牛郎的求婚,两人结为夫妇,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们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庭。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回来的牛郎告诉她说:“老牛死了,它说让我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可以披着它飞上天。”织女听后,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就在这时,刮来一阵大风,织女被天兵天将带走了。
牛郎见状,便赶紧披上老牛的皮,桃上一对箩筐,箩筐里坐着他们的一对儿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赶来。她见状,便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织女中间一划,顿时,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牛郎和织女中间。
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在天河这边哭,织女在天河的另一边望着夫君和儿女也哭得声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这场面感动,便让牛郎和两个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让他们在鹊桥相会。
现在,我们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还可以看到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明亮的星星,这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在牵牛星的两边还有两颗小星星,这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
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