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第1张

①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概括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1)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扩展阅读

琵琶协奏曲《梁祝》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即发挥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统合民族管弦之交响性,尤其在结构上根据内容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恰当的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将这个相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流泻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艺术处理上,着重吸取地方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以表现两情相悦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本协奏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交响效果,在中国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国外乐评家则称之为《蝴蝶恋协奏曲》。无疑,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② 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300字-400字,不准抄袭

获得超过120个认可 2020-03-12

关注

有个姑娘叫祝英台,她想上学,但是学校规定女生不能上学,于是她女扮男装。在学堂里,他喜欢上了一个男的——梁山伯。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甚至睡在同一间屋子里,但是是有一些厚厚的书隔着的。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他对她告了白,两个人从此相亲相爱。但是这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祝英台不得不嫁给一个男的,但她不喜欢这位公子,死活也不肯嫁。就在她要出嫁的前几天,梁山伯死了。祝英台出嫁那天,外面穿了一件红衣裳,里面穿了一件白色的丧服。她要求这位公子让她去见梁山伯的坟墓,但这位公子不答应,遭到了天谴,所以祝英台偷偷找了个时机溜到了梁山伯的坟墓前,一直哭着……突然,坟墓裂了,梁山伯飞了出来,祝英台拉上梁山伯的手,和他一起进了坟墓。就在这一刹那,坟墓旁花草丛生,飞来了两只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

③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缩写

位粉丝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450字)

最佳答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④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概括(20字)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称为东方的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回中国古代民间答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5)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扩展阅读: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6)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扩展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名家评点

  《素年锦时——梵高》 安妮宝贝

 法国**《梵高》。片头是画布上浓重的纯蓝色,笔头在上面掠过,发出刷刷有力的声音,有一种潮水般的错觉。片子的基调冷静。大量欢乐的镜头充满寓意:聚会时嬉戏和表演,乡村舞会,沙龙里的狂欢和男女的情爱,乐曲,歌声,美酒,笑声,人群,青春的女性的躯体,源源不断地出现的和持续。

 人生表象热闹和愉悦的的一面,似乎起着一个背景的衬托作用。一回到文森特的处境,只是他无法缓解的荒凉自处。属于他独自的人生,是在田野里对自己开了一枪,然后躺在阁楼单人床上等死。床单和墙壁雪白,床头放着一把旧椅子。一些人轻声地来来去去。他们无法参与到他的荒凉里面。

 一个朋友曾经去甘肃支教,默默工作一年。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他的内心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改变对人生的看法。那已足够。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但有些人即使被审判之后也未必得到这回报。这是个区别。

  “我喜欢更简洁,更纯朴,更严肃的作品。我需要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感情。现在已经到了联合起来大声疾呼的时候吗或者,既然这么多人睡着了,他们不虚幻被叫醒,最好还是自己独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自己单独可能并能够承担的工作……即使以后我能够挣得多一些,我也将永远在与大多书画家不同的范围里活动。因为我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以及我想画的那些题材毫不留情地要求我这样做。”

 孤立的处境虽然危险及代价巨大,但真正的创作者,甘愿把自己的痛苦及超脱生命污泥寻求净化的使命当作供品摆上祭坛。有些人左右逢源徒有虚名,有些人则继续被蔑视或误解,远离喧嚣人世。

 收集所有关于他的**。他丢掉手枪,捂着腹部从麦田里转道而回的时候,雷雨将至的天空乌鸦飞窜。在一部**里,他要求弟弟提奥给他一根烟,他叼着烟死去。有些不是。看他如何被后人想象的镜头里,一次次地死去。死在他的小阁楼里。他的真相是他的秘密。这样很好。

 奥尔维。我去到那个一万公里之外的小镇。走上狭小阴暗的阁楼,看到他的单人床。采下田野里两枝长茎的**雏菊,放在他的墓碑上端。这朴素的花朵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乐趣只来字天与地。我为自己对他积累如此长久的尊重,此刻获得的相会,感觉欣慰。

 在北京的画廊里,看到过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拍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作品。广渺天空中,光亮都已黯淡,只有逝去的星辰还在闪耀。有些人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不隶属于某时某地。

 还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树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田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吗。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上颜料,一边对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地欣赏吗。美。这一切的美。对美的真实情感,让一个人的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奋、孤独和痛楚。

  “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个两百年前落魄致死的贫穷画家。他是永远的梵高。

《献给梵高》

 忘不了星空下的那一场奇迹

 放不下麦田里的那一计枪声

 鸢尾花在绽放,向日葵在歌唱

 你浓重的色彩刺痛我的眼底

 你满是鲜血的左耳染红我的眼泪

 你孤独的灵魂刺痛我的心

                            ——献给梵高

 很多人说梵高寂寞,很多人说梵高贫穷,很多人说梵高凄惨,没错,用我们大千世界里世俗人的眼光,梵高确实过了一个悲惨的人生。但是,他是梵高。快不快乐,幸不幸福,都不足以成为评价梵高的标准。 在那个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的时代,只有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伟大,那些有生之年一幅也卖不出去的画,他画了一生。上帝给了很多人天赋,却很少有人可以伟大。梵高是伟大的。

  《地球上的陌生人》 王倪/著

 在沉寂无边的暗夜,他们常常以某种特有的方式造访我的梦境。

 一个红胡子的男人坐在琴旁,月光的白蝴蝶飘过他经络突起的十指,雀斑满布的两颊。月色的音符从有着异样光泽的黑白键间串串淌了出来,慢慢流向四周的空气,化为似水冰凉。过去的日子影影绰绰在乐声中游走。童年痛苦的习琴生涯,初次拜访莫扎特时的忐忑不安,向玛格戴林娜·威尔曼求婚时被拒的苦闷……都如尘灰般寂灭,最痛苦的事在最后如期来临:他的耳朵越来越聋了。对他来说,听不见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切声音,是所有不幸中最不幸的事。就在那段寂静得让人窒息的时间里,他集中一切意念,慢慢地凭想象辨析以往那些无比熟悉的精灵,然后像个真正的大将一样指挥他们排列跳跃,归队或者出发,跳动出孤独或悲伤,挣扎和彷徨,情绪和意志,还有圣洁和欢乐。慢慢地,他如初了,甚至更加敏锐。

 然而生活总是这么艰辛。他不愿意出没在达官贵人的官邸,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任意干一些事,比如眯着眼随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睡觉;在创作激情难抑的时刻,他会用大盆大盆的冷水浇灌自己的头和脸,所以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在不断搬家;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却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他的心情,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却拒绝了他的爱。他的一生中有那么多成功的日子,却只有那么少的幸福。

 贝多芬,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陌生人。

 文森特·梵高,这个形貌猥琐的疯子。我常看到他穿着褴褛的衣服,挥舞着画笔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游荡,像个幽灵。他的颜料是血,画笔是凿,大团大团的漩涡,纠缠着的枝叶纹络,就是那个比外在世界更真实的心灵。在那个世界里,囚室的窗竟成了夜的眼,在天幕上幻出所有被扭曲了的梦想。然而梵高最早期的绘画,并非这样。那时,它们的主角通常是一些中下阶层的小人物。凡高就混迹在他们之间。他们艰辛的生活、他们衣食的匮乏与工作的辛劳、他们的愁与病、与绝望中的祷告,总是能引起他创作的欲望。

 但是晚期的梵高,却成了长期进出精神病院的梵高,他的眼睛发着异样的光,脚步踉跄。他画了《绕圈的囚犯》、《加歇医生——受苦的基督》与《好心的撒马利亚人》,彷佛过去企图厌弃掉的救赎力量,重新徘徊于他的心灵。他意识到不管处在怎样的时代、面对多少阶级与体制、种族的藩篱,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手,是信仰唯一的出路。

 梵高死于忧郁症病发。他常常无法控制地想自杀。终于有一天,他来到笔下经常出现的风景的麦田,一枪射向自己,这一击致命。临死前留下一团炫目的黄,像在燃烧的太阳。就是这丛永不凋谢的向日葵,在他身后卖到了天价。

 他们,常常向我絮叨着对这个怪诞的世界的隔离感,还有种种无以尽诉的孤独,彷徨,焦躁不安,然后神经质地笑笑,隐没在夜色的最深处。

 他们,是地球上的陌生人!

  《最孤独的人》 安妮宝贝

  "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是欧文斯通写的前言之一 。他曾经给梵高写过一本传记。书名是渴望生活。

 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

 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拖了几天后死去。在他弟弟提奥怀里。

 只有提奥支持他的绘画。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给弟弟寄信,告诉他自己的创作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在这本书信集里,孤独的梵高说完了他一生想说的话语言。

  为了忘掉忧虑,我躺在一棵老树干边的沙地上,画这棵老树的素描。我穿着一件亚麻布上衣,叼着烟斗,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望着沼泽和草地,这使我快乐。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

  但我要前行。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于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老妇人。

 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

 没有一个画家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靛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均。好象一个被揉措的灵魂,把暗红的血液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丧失在倾诉的寂静中 ,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 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风雨来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梵高终于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自己开了一枪。

 破碎带来快乐。可以不再绝望。

  《梵高——通情达理而又令人难以接受》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

 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

 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他陶醉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用全部身心,

 拥抱一切。

                        ——安德烈·洛特

 文森特·凡高(1853330~1890729),这位不可理喻又令人着迷的绘画大师,几乎在他的每幅作品中都让色彩,笔触在画布上如汪洋般恣意奔流、沸腾。据说他在美术学院学画时,教授看到颜料在他的画布上泛滥成灾,直流到地上,便即时将他降到素描班。但他无法遏制对太阳光芒和其所造就的似有魔力的色彩的激情,他发狂地赞美太阳:“ 呵!盛夏美丽的太阳!它敲打着脑袋定将令人发疯。” 他以反常的,异常痛苦的专注去感受线条、形体、色彩的神秘特性,甚至还能看见常人的眼睛看不见的光线和虹彩。他善于从全新的色调中发现罕有的平衡,从辉煌的燃烧中发现里面的宁静,从强烈的反差中发现贯穿始终的秩序,从变化万于中发现原始古朴的推力,从木讷的外表下发现粗犷真诚的本质------他的绘画不止是一种探索和描绘,而是一种“力”,一种在激动与痛苦的“啼哭”声中的“出世”,“胜利”,正如他说的:

  不论怎么说,都得冲破一道无形的、把你感觉到的一切同你所到表达的一切隔离开的铜墙铁壁。

 他创造的“神经质色彩”象敲打脑袋的夏日光芒,象鞭打皮肤的柔韧荆条,将他惩罚得透不过气来,以至于吞食颜料甚至石油,在他正处于创作巅峰的三十七岁时,就自杀身亡。这位不怕破格,不怕触犯他人的乖僻大师在他令人难以接受的表皮下掩盖着一颗扑实认真的心,他继承了古典给画中严格正统的东西,并梦想重新再做“古代写生画大师”。他宣称“基督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力图用他的画笔和生命把握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意志和永恒不竭的运动,他象一位古代的苦行者、一位史前旷野中的武士,在无人之地寻找与自己作对的东西和内心所需要的挫折、痛苦甚至疾病。悖逆掩盖不了他诚挚的忠诚,极瑞的激情压倒了他,他不可能优雅地工作,而是象雷电过身,象机车呼啸而过一般地喘息、倾吐,他的整个生命就象闪电的一次航程,照亮的是黑暗,毁灭的是自己。他是色彩的音乐家,是光的传教士。如果说达·芬奇的画是从“黑暗”中溢出的神秘绝伦之美,凡高的画则是通过崇高而恐怖的“火”的笔触把生命的可畏照射在强光之下,是“人类的爱”,是人在火中的升腾。

 敏感和激情的气质使凡高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但他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中,却顽强地创作出了近二千幅熠熠生辉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充满善良、美好、自由和想象,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交织着生命的骄傲和痛苦。他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简朴,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犷的线条、扭曲夸张人形体中,他渴望表现出人人都能明白的主观感受:

  我越来越多地寻求一种简单的技法,它可能不是印象派的技法了。我希望画得至少能让所有长着两只眼睛的人一看就明白。

 凡高的所言所行往往招致误解,他常被认为与众不同,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异于常理的甚至不近人情的天才,他的一生是不应当有的奇遇和厄运。他生前除了弟弟提奥,几乎再也没有人始终信赖他、支持他。除了从自己的内心,他很难从其它地方获得对自己的肯定。他生活在生活终止之处,生活在没有人烟的旷野,他是那种追求冶炼生命而得到来之不易的最终存在物的人,是在大地上留下火的痕迹的人。他对生命的信念,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从来没有削弱过,厄运被他变成了一种力,一种在燃烧自身的火焰下锤打金属的力,他用它给人类锻造出了辉煌的艺术铁器。凡高并非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追求“舍命”的人,甚至是迷恋痛苦的人,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异常或偏激的举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崇高,他不会故作迎合他人的美德之举,更不会扮演卫道士,他是一个手执重锺重估一切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乃是极端力量下的势所必然。历史使他超越了时代,他对人生的真诚,对人类感情的执拗谛念,对简朴的终身追求,面对必然悲剧的骇人勇敢终于惊动了整个人类,今天,他的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不止是喜爱,而且是敬畏。

 凡高短暂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我的重要提醒 素材很足,也要懂得取舍,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应用在作文中的话题可以有很多: 理想,信念,艰苦,无奈,与命运的斗争,天才的背后 等等,甚至材料作文,比如:我来到这世上,只是为了看一眼太阳。你要懂得,这是希望的含义。作文的高分是多方面的,自己的审题能力,对材料的把握很重要,平时练习写作的时候还是不要马虎对待,认真书写,必有进步。

 以上内容由整理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联系地址: [email protected]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名著《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和电视剧。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一)

 这本书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每个有钱的单身汉,都需要一个美丽的太太。”这句话其实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宾格莱与贤淑的大**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

 这本书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钝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伟瀚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的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宾格莱**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伟瀚牵着鼻子走,我觉得这是一种讽刺。伊丽莎白虽然冰雪聪明,但还是被伟瀚的外表蒙蔽,而对傲慢的达西产生了偏见,这说明每个人都有愚昧的一面。身在其中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而伟瀚长着一副英俊的面孔,表面上也装的非常绅士,但内心却充满着心机与邪恶,反映评价一个人的品质不是从表面上的而在于他的内心住着的是天使还是魔鬼。

 这部小说,吸引人之处就是讽刺的语言。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的眼睛,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丑恶得到内心暴露无遗。文中的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他们在一次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正是因为思想上的一致才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最大的品质是敢于向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说“不”,善于思考问题。正是因此,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而伊丽莎白的其他两个妹妹为了嫁入豪门而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衬托出伊丽莎白的高贵,她不拜金,漠视高贵,并且改变了达西的傲慢个性。

 《傲慢与偏见》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奥斯汀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的语言衬托人物的个性特征。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二)

 爱,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整合。

 一、傲慢

 这个词虽然是贬义词,但它却在男主人公身上明显存在。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出现在好友彬格莱举行的一次舞会上。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也很富有;但同时他也很无礼、很傲慢。因为彬格莱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所以他有很多朋友,自然也有很多人参加了他举行的舞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很多漂亮的女士,但由于达西先生的傲慢,他对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都没有产生好感,相反还让伊丽莎白受到了他的怠慢。因为达西先生的傲慢和无礼,所以没有人想到他会爱上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尤其是被他怠慢过的伊丽莎白。其实不然,后来达西先生慢慢发现了伊丽莎白的机敏聪慧,谈吐不凡,并且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却极度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没有向伊丽莎白求婚,原因是他看不起她的家人,但他对她的爱的确十分强烈,最终克服了家庭、地位的障碍,终于向伊丽莎白表明了心意。傲慢是对爱的一种掩饰吗它的确是一种习惯超速行驶的情感。

 二、偏见

 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姐妹中的第二个,也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不仅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在舞会上受到达西先生的怠慢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可是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置若罔闻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是很正常的,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大家也不难想到,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最终,达西与伊丽莎白走到了一起。这虽然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一想,也不难想出。因为伊丽莎白对达西存在着偏见,所以就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偏见也间接的对爱的产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偏见,其实就是爱的红绿灯。

 三、傲慢与偏见

 由于达西的傲慢,致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以致拒绝了他的求婚。但是拒绝了一次求婚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能够在一起。因为达西的傲慢而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所以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不仅没有接受他,而且还痛斥了他一顿,而正是因这一顿痛斥,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此后他变得不再傲慢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随之冰释了。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所以,爱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整合。正是因为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而使二者结合在一起,并且相克相生,使得傲慢与偏见都荡然无存,最终才产生了爱的果实。

 爱,竟能使两个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黏结。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爱面前,连傲慢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爱的力量实在是太高深莫测了,在爱面前不仅傲慢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就连偏见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在这个世界上,傲慢与偏见根本就不是爱的对手,傲慢与偏见在遇到爱之后不会让爱消失,相反,它们只会双双变成爱的俘虏。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三)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傲慢的达西与对达西有偏见的伊莉莎白的爱情故事。达西出生贵族而伊莉莎白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较富有的普通人家里,他们相识在达西的朋友宾利的避暑山庄里。一开始达西就爱上了美丽聪明的伊莉莎白,可是伊莉莎白并不喜欢达西甚至是厌恶达西。伊莉莎白一开始就对达西有偏见,所以前面只能说达西先生在单相思。后来在伊莉莎白的表哥的家里只有达西和伊莉莎白的时候达西向伊莉莎白表白了,伊莉莎白虽然拒绝了达西但是她发现自己以前一直错怪了达西先生很是愧疚,后来伊莉莎白发现自己爱上了达西,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13岁那年在同桌的极力推荐下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当时我不解莉迪亚与威克姆欲望和冲动的爱情;讨厌夏洛特与柯林斯金钱和权利的爱情;向往伊莉莎白与达西纯洁和美好的爱情。18岁那年又一次拜读这本书我喜欢达西和伊莉莎白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我希望大家少一些成见多一些谦让和鼓励我想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快乐,有些时候我们难免会言不由衷但我们一定要坚持立场本分的做人。我们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好。至今21岁的我再一次拜读这本书我钟情于达西对爱情的坚持不懈,要是第一次被伊莉莎白拒绝后他气馁的话岂不是断送了自己的终成幸福他与伊莉莎白美好的爱情也就此结束。其实人生之中不凡有许多的结束或许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成败皆有所获成功得到成就失败取得经验以作为下一次成功的要素。因此再多的挑战都必须迎面接受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在追求人生目标中不是经常如意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对现实在失败里过错是难免的因为经验累积不够如果勇于面对检讨过程将能通向成功,正如伊莉莎白开始对达西心存偏见而对威克姆心存好感这是她对生活经验累积不够所至。明理事情真相后她勇于面对以前的过错最后与达西终成眷属,所以种种的失败是未来成功之母过程中的经验将是日后成功的基础,铁杵皆可磨成绣花针那么人生中的一点挫折考验也是在雕琢我们带领我们走向完美也就是成功。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人生不过如此各种的考验皆是使自己成长,唯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成功。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文学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盛唐的诗歌,还是豪放婉约兼具的宋词,无论是哲学鼻祖的《道德经》,还是古典四大名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西方文学史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流传不休。

托尔斯泰对《道德经》的痴迷已是众所周知,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托翁对“道”与“无为”有了更深刻的解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体系。

中国近现代作家,也在西方文学的熏陶下受益良多。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80年代初期写作的小说中有着明显荒诞主义色彩的影子,被称为中国先锋文学的典范。

每一个写作者,都曾梦想写出不朽的作品,试图用文字征服读者,却常常不知如何下笔,怎样设置人物角色会更加出彩,情节如何安排会更具有吸引力,整体架构如何才能让故事更富有生命力?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作者理查德•科恩,曾任英国知名出版社发行总监,他编辑的作品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布克奖、科斯塔奖。本书源自于作者在高校的授课内容,提供伟大作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

本书将带你潜入一流作家的脑海,看看最具创意的头脑如何解决写作难题,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加清楚的掌握关于写作背后隐藏的诸多逻辑,激发自己创作的冲动。

接下来我将从托尔斯泰简介,写作的两大要素,如何开启写作之旅三个角度,来为大家揭开关于故事之中“宝葫芦的秘密”。

托尔斯泰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写作能力,创作出了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泰斗。

作家刘文飞曾说过: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可能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文学的高峰,而托尔斯泰又是高峰上的高峰。

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作品共有90多卷,其中三部长篇小说最富盛名。用六年时间创作的《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复活》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艺术结晶,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一生写出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成为了不朽的经典。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西奥多·德莱塞、伯纳·萧以及其他欧美和亚洲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

早在19世纪末,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开始传入中国,五四以后,其作品开始被广泛传播,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优秀作家都对托尔斯泰推崇有加。

现代作家路遥,就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据他的大学同学回忆说:“路遥大学宿舍的床头,经常放着《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些名著。”

我们都常说:“万事开头难”,写作也不例外。每一个写作者,似乎都经历过为文章开头绞尽脑汁的时候,运用写作技巧,给故事安排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头,让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继续阅读的欲望,无疑是写作者一直都在探索的事情。

著有《上帝之城》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在给女儿的老师写请假条时,就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数易其稿之后,被揉皱的废纸团在地板上堆成了小山。

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鲜明风格,以此来构建故事的整体构架,在人物、叙事声音、情节推进等方面,用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在这其中,开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对故事做出的承诺----它可以构建期望。

马尔克斯在讨论卡夫卡《变形记》中提到:我在第一段上花了数月时间,一旦完成,剩下的自然就出来了。在第一段中,你需要解决书中大部分的问题。主题确定了,风格和语气自然就确定了。后文都将以第一段为样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科恩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开场白,并使用了具体的作品加以解释说明:

1抓注意力式: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读者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其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心理品质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维持的起伏周期大约在8-10秒钟,作者如果不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写出足够吸引读者的内容,也就很难转换化为继续阅读的动力。

优秀的开篇既能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还能由此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开场白都是“抓注意力式”的。

比如《大卫 · 科波菲尔》的开篇:无论我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还是任由他人摆布,都会在本书中呈现。 此类开场白是在宣告:“我来了!”

与此相反,伊恩·班克思的《乌鸦公路》这样开场:就在那天奶奶爆炸了。让读者看来完全摸不着头脑,属于作者自嗨、哗众取宠的失败例子。

抓注意力并非是指使用夸张造作的词语,试图震惊读者,而是通过情景的渲染,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与叙述者的对话,不断期待下一句所能带来的惊喜感。

2“邀请式”开场白:通常不会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是慢慢地、献殷勤一般邀我们进入作者的世界,故事的节奏会更轻松自然。

对白式的写法,是一种效果不错的“邀请式”开篇,它通常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的对话,能够让读者紧随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作者布设的场景中,自己去感受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意义。

使用对白,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的走近人物,更具有生活化气息。

引外,使用重大宣言邀请读者进入虚构世界,也是常见的开篇方式。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 狄更斯《双城记》

开篇用连续的排比句式,仿佛在为时代作出强有力的注解,让读者瞬间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想要从后面的文章中,去找到这个“迷团”的根源。

3诱导式:依靠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诱导读者进入作者埋设的情境之中。

论及首句,我最常联想到的特质是叙述声音瞬间确定,能够吸引人继续阅读。

“要是你真想听故事,估计你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在哪儿出生、肮脏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做什么、我出生前他们过得怎么样,还有其他那些《大卫科菲尔》里面能看到的破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

通过描述,我们瞬间就能在脑海中浮出一个少年形象:不循规蹈矩,有着玩世不恭的性格,常常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却也很有趣。

叙述声音说是作品很重要的装饰,利用对声音独特的感知力,在文字的叙述下,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更加立体,读者接受度也会更快。这种诱导源自于从感官到内心的链条式反应,便于将文字的魅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会给读者带来期待感,不仅是从文章的开头,能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在故事结束的那一刻,也常常会让阅读者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对于故事精髓的提炼,过程里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内涵,也将在结尾有一个基本的概括,如何把整个故事内容讲的更加圆满,如何把故事中蕴藏的精神内核传递给读者,就需要作者对于结尾有一个良好的把控。

本文中,作者总结了常见的几种结尾方式,下面我们来一一加以论述。

上升式结尾: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在这类结尾中,无论主人公中间经历过多少的坎坷曲折,最终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结局,苦难都只是服务于成功的仆人,破碎的家庭旧梦重圆,濒临破产的事业迎来重生,未知的前程迎来指路的明灯。

亨利·詹姆斯讽刺说这类结尾是“分配奖项、津贴、丈夫、妻子、婴儿、财富、附加段落和愉快的评价。

这类方式略显俗套,但又比较符合人们心目中对于真善美的期盼,大团圆是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局,也自然给创作者使用它带来了理由。

开放式结尾:欲言又止的可能性。

开放即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更容易催生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会不由自主的想要为故事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参与的快感,是单纯阅读无法体会到的事情。

这类结尾模式,作者会试图用一种模糊的语气,把读者带入更深的思考中,并不对整个故事做彻底的总结,每个有心的阅读者,都可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情节走向,这种参与感才是开放式结尾最大的意义所在。

海明威称自己将《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修改了“39次才满意”,实际上他写了47种结尾,有的坦率直言,有的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弗兰克在《结尾的意义》中说: 我们当然不能没有结尾,书籍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它们不得不结束。

1环形废墟:创造人物

令人难忘的人物是故事的内在属性,是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个体元素。我们能在作品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明知是虚构的形象,也很难摆脱它的影响。

甚至于连那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人物,也在我们的内心里占据着一席之地。我们因为阅读这些角色,感知到不为人知的愤怒,却让记忆更加的深刻,因为相比于赞颂善良,谴责恶行似乎更加容易带来心理满足感。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劳德,《罗生门》中的家奴,《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得益于作者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而这种传神的刻画,源于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用文字赋予他们鲜明的生命属性,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代入感。

珍妮特·马尔科姆把托尔斯泰誉为“文学界最伟大的操纵大师之一”。托翁对于作品中人物的细节刻画极其传神,在他们作品中,有被屠格涅夫称之为“小把戏”的人物言行特征的描述,比如“亚历山大靴子的尖头”,这恰恰是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小说家必备的技能之一。

而在人物的主导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纳博科夫坚持让书中人物遵从于他的意愿,他在创作中要占据完全的主导,角色只是他笔下的囚徒。

凯特·阿特金森则认为:人物一旦被塑造出来,潜意识就会开始运作,这种内含的生命力使作者无法按照原定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必然要细心揣摩人物的特性,力求更加合理地把叙事延长,让情节看上去更显自然。

比如我们塑造了一个邮递员的角色,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一章过后他就自然的消失掉。可是在情节的发展中,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此前某个情节的走向,需要我们在后面的讲述中,用这个角色加以烘托,于是我们不得不“屈从”现状,为人物选择合适的结束方式。

2多重视角的可能性

在学校期间,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命题作文”的写作,即给到一个关键词,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就像是一朵花,可以写它的色彩和形状,也可以讲述它的生物学特性,又或是它背后所能代表的人生的意义。

这种多角度的描述,就是创作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叙述视角”。作者如何来安排读者进入故事所创造的意境,取决于人物是更贴近真实的“我”,还是洞察力更强的“第三人”。

第一人称视角:更加贴近生活,给读者带来真实感,甚至还能让故事情节更紧张,提升阅读的兴趣。

表现形式: 戏剧性独白和内心独白。

戏剧独白,既在戏剧表演中,主要人物有大段的心里表白,陈述自己的内心观点、想法。戏剧性内心独白,则是在其他文学各类中,穿插运用或主要运用戏剧常用的独白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抛开作者的身份,通过人物的自我讲述,让情节深浅有度,富有层次感。

通过戏剧性独白,可能更有效地串联起故事情节,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具有客观化、人物形象塑造等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四位独白者的“发声”,串联起完整的故事线索,由凯蒂失贞前后生活状态的改变,通过昆丁、杰生、班吉三个独白者的还原性叙述,将南方没落社会制度下,个体的感知与时代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中基蒂•谢尔巴茨参加盛大舞会,期待她深爱的弗龙斯基向她求婚,却惊恐发现弗龙斯基和安娜相恋的迹象。

托尔斯泰没有从客观叙述者的角度来刻画这段场景,而是让读者透过情敌的眼睛去凸显出安娜的魅力,这种独特的对比手法,让人物的形象格外富有张力,更具有说服性。

第一人称的写法常用于侦探小说,如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中,华生就担任这个角色,它可以让叙述者与读者同时了解案情的进展,增强故事的连贯与紧凑性。

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人不受空间、时间、生理、心理的限制,直观地把故事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具灵活性。缺陷是容易造成与读者之间心理距离上的隔阂,没有第一人称那样的亲切感。

典型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与《包法利夫人》,第三人称也是小说创作中最被人熟悉,被广泛使用的方式,相比其他人称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写作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文字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走近它、感知它、利用它。

人类文学史上,从来都不存在唾手可得的荣耀,每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每一部辉煌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历过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看到了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却很难了解作者曾为此付出过多少的艰辛。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诸多的赞誉。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因生活贫困,多年间像流浪汉般生活,坐过窂,当过海盗的奴隶。快到六十岁的时候,才写出了《堂•吉诃德》上卷,直到他68岁去世前的几个月下卷才发表。

想要走上写作的道路,唯有两条路可以走:阅读与书写。

1阅读的意义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里汲取到创作所需的营养,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体系中。

阅读切忌“囫囵吞枣”,每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通过精细的“咀嚼”,吃透故事所包含的人物、视角、结构、叙事方法等多重因素,分析作者讲述故事的意图。

2写作在于熟能生巧

写作精于勤疏于懒 ,每天都留给自己一点写作的时间,它可以是短短的半小时,但是必须全情投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状态,心无旁骛的开始动笔。

“写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提议,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既是对于读书过程的总结,也是锻炼写作水平的开始,就像我们通过日记记录生活一样,思索的过程,就是对于作品深度解析的过程。

《荆棘之城》的作者萨拉·沃特斯说:我的底线是每天1000字,有时很容易做到,而有时,老实说,就像便秘似的,但我仍会坐在工作台前直到完成,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话我是在一步步地推进我的书。

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在灵感迸发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写下来,它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可能是朋友八卦的趣事,只要它在某一刻曾触动过你的内心,不要犹豫,要知道,大部分作品里素材的产生大都来源于生活。

从写作小白到文学大师,是所有写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它从开头、人物、视角、对话艺术、修改等12个方面提供了详实的建议,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创作者,如何进行写作,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我不指望大家读罢此书就成为当代托尔斯泰——但,没准呢?”

1 初中文言文王守一的翻译及习题答案

王守一

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饭后,也总喜欢捧着自己的肚皮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有一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苏东坡当年的口吻声气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这问题一出,可就热闹了,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万象的,总之,都是惟恐马屁拍得不够响。可不知怎的,左宗棠这回却拗着劲,对那些恭维的话无动于衷,脑袋瓜摇了又摇。帐下有位小营官在家乡原是个放牛伢子,他凭着朴素的直觉,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案桌,跳起身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破格提拔。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生于古历壬申年,属猴,但他最喜欢的却是牛,喜欢牛能负重行远,为此他不惜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旁

2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

原文

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卒,年九十一。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

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3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4 黄琬巧对文言文答案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5 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6 文言文《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会术者病笃( )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12分) 11(1)正好,恰巧。

(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2分) 13B(3分) 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7 杨伯雍种玉文言文答案

杨伯雍是雒阳县人,原本以买卖为生,为人很孝顺。他的父母死后葬在无终山,于是他就在那里定居了。因为山处高低,没有水源,他就自己取来水,放在山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后,有个过路的人喝了他的水,就给了他一斗石子,并嘱咐他在高处干燥平坦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告诉他说:“会有玉从石头里面长出来。”杨伯雍当时还没成家,路人又对他说:“你会娶一位贤良的妻子。”说完后就走了。於是伯雍把石子种下去,每年常来观看,果然看见有玉生于石上,别人都不知道这事。右北平有家大户人家姓徐,他家的女儿德行贤淑,许多人前去求婚都遭到了拒绝。杨伯雍也前去求婚,徐家的人笑他傻,于是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是有白璧一双,就将女儿嫁给你。伯雍便往其种玉的地方,取白璧五双为聘礼。徐家人大吃一惊,只好将女儿嫁给他。皇上听说了这件事也很惊奇,封伯雍做大夫。在他种玉的地方,四个角上各树立起一丈高的石柱,中间的面积有一顷大小,起名字叫做玉田。

家在这里做动词用,居住、定居的意思。

8 范如归文言文翻译及包含的题目答案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范如圭严肃指出“: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

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

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

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秦桧极为愤怒。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

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

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

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

言词甚为恳切。又指出“: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

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说“: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 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

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

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

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

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

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

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

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

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

9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扩展资料

琵琶协奏曲《梁祝》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即发挥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统合民族管弦之交响性,尤其在结构上根据内容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恰当的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将这个相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流泻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艺术处理上,着重吸取地方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以表现两情相悦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

本协奏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交响效果,在中国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国外乐评家则称之为《蝴蝶恋协奏曲》。无疑,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具体内容

  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特色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书摘

  “吉英何尝把任何人看作坏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无论他过去的行为怎样,除非等到事实证明了那个人确实是坏,她怎么会相信人家会存这种心肠?可是说到韦翰的底细,吉英却和我一样明白。我们俩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棍,他既没有人格,又不顾体面,一味虚情假意,柔声媚气。”

  这番话使嘉丁纳太太起了极大的好奇心,想要弄明白外甥女儿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便大声问道:“这些情形你真的都了解吗?”

  伊丽莎白红着脸回答道:“我当然了解,那一天我已经把他对待达西先生的无耻行为说给你听过。人家待他那么宽宏大量,可是你上次在浪搏恩的时候,曾经亲耳听到他是以什么的态度谈到人家。还有许多事情我不便于说,也不值得说,可是他对于彭伯里府上造谣中伤的事实,真是数说不尽。他把达西**说成那样一个人,使得我开头完全把她当做一位骄傲冷酷,惹人讨厌的**。然而他自己也知道事实完全相反。他心里一定明白,达西**正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和蔼可亲,一些也不装腔作势。”

  “难道丽迪雅完全不知道这些事吗?既然你和吉英都了解得那么透彻,她自己怎么会完全不晓得?”

  “糟就糟在这里。我自己也是到了肯特郡以后,常常跟达西先生和他的亲戚弗茨威廉上校在一起,才知道真相。等我回得家来,某某郡的民兵团已经准备在一两个星期以内就要离开麦里屯了。当时我就把这情形在吉英面前和盘托出,吉英和我都觉得不必向外面声张,因为街坊四邻既然都对韦翰有好感,如果叫大家对他印象转坏,这会对谁有好处?甚至于临到决定让丽迪雅跟弗斯脱太太一块儿走的时候,我还不想叫丽迪雅了解他的人品。我从来没想到她竟会被他欺骗。你可以相信我万万想不到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那么说,他们开拔到白利屯去的时候,你还是毫不在意,没想到他们俩已经爱上了吧?”

  “根本没想到。我记得他们谁都没有流露出相爱的意思,要知道,当初只要看出了一点形迹,在我们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是不会不谈论的。他刚到部队里来的时候,她就对他十分爱慕,当时我们大家都是那样。在开头一两个月里面,麦里屯一带的姑娘们没有哪一个不为他神魂颠倒;可是他对她却不曾另眼相看。后来那一阵滥爱狂恋的风气过去了,她对他的幻想也就消失了,因为民兵团里其他的军官们更加看重她,于是她的心又转到他们身上去了。”

  他们一路上把这个有趣的话题翻来复去地谈论,谈到哪些地方值得顾虑,哪些地方还可以寄予希望;揣想起来又是如何如何;实在再也谈不出什么新意来了,只得暂时住口。可是隔了不多一会儿,又谈到这件事上面来了;这是可想而知的。伊丽莎白的脑子里总是摆脱不开这件事。她为这件事自怨自艾,没有一刻能够安心,也没有一刻能够忘怀。

  他们匆匆忙忙赶着路,在中途住宿了一夜,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就到了浪搏恩。伊丽莎白感到快慰的是,总算没有让吉英等得心焦。

  他们进了围场,嘉丁纳舅舅的孩子们一看见一辆马车,便赶到台阶上来站着;等到马车赶到门口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惊喜交集,满面笑容,跳来蹦去,这是大人们回来时第一次受到的愉快热诚的欢迎。

  伊丽莎白跳下马车,匆匆忙忙把每个孩子亲吻了一下便赶快向门口奔去,吉英这时候正从母亲房间里跑下楼来,在那儿迎接她。

  伊丽莎白热情地拥抱着她,姐妹两人都热泪滚滚。伊丽莎白一面又迫不及待地问她是否听到那一对私奔的男女有什么下落。

  “还没有听到什么下落,”吉英回答道。“好在亲爱的舅舅回来了,我希望从此以后一切都会顺利。”

  “爸爸进城去了吗?”

  “进城去了,他是星期二走的,我信上告诉过你了。”

  “常常收到他的信吗?”

  “只收到他一封信。是星期三寄来的,信上三言两语,只说他已经平安抵达,又把他的详细地址告诉了我,这还是他临走时我特别要求他写的。另外他只说,等到有了重要消息,再写信来。”

  “妈好吗?家里人都好吗?”

  “我觉得妈还算好,只不过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挫折。她在楼上;她看到你们回来,一定非常快活。她还在自己的化妆室里呢。谢天谢地,曼丽和吉蒂都非常好。”

  “可是你好吗?”伊丽莎白又大声问道。“你脸色苍白。你一定担了多少心思啊!”

  姐姐告诉她完好无恙。姐妹俩趁着嘉丁纳夫妇忙于应付孩子们的时候,刚刚谈了这几句话,只见他们一大群男女老幼都走过来了,于是谈话只得终止。吉英走到舅父母跟前去表示欢迎和感谢,笑一阵又哭一阵。

  大家都走进会客室以后,舅父母又把伊丽莎白刚才问过的那些话重新问了一遍,立刻就发觉吉英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奉告。吉英因为心肠慈善,总是从乐观的方面去着想,即使事到如今,她还没有心灰意冷,她还在指望着一切都会有圆满的结局;总有哪一天早上她会收到一封信,或者是父亲写来的,或者是丽迪雅写来的,信上会把事情进行的经过详细报道一番,或许还会宣布那一对男女的结婚消息。

  大家谈了一会儿以后,都到班纳特太太房里去了。果然不出所料,班纳特太太见到他们便眼泪汪汪,长吁短叹。她先把韦翰的卑劣行为痛骂了一顿,又为自己的病痛和委屈抱怨了一番,她几乎把每个人都骂到了,只有一个人没骂到,而那个人却正是盲目溺爱女儿,使女儿铸成大错的主要原因。

  她说:“要是当初能够依了我的打算,让全家人都跟着到白利屯去,那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丽迪雅真是又可怜又可爱。毛病就出在没有人照应。弗斯脱太太怎么竟放心让她离开他们跟前呢?我看,一定是他们太怠慢了她。象她那样一个姑娘,要是有人好好地照料她,她是决不会做出那种事来的。我一直觉得他们不配照管她;可是我一直要受人家摆布。可怜的好孩子呀!班纳特先生已经走了,他一碰到韦翰,一定会跟他拚个死活,他一定会给韦翰活活打死,那叫我们大家可怎么办?他尸骨未寒,柯林斯一家人就要把我们撵出去;兄弟呀,要是你不帮帮我们的忙,我就真不知道怎么是好啦。”(第47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075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