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铃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下我们的人间四月天,从她的名字开始。
林徽因的名字是他的祖父起的,祖父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名字的出处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中取名:
故取名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光绪年间曾中进士,对西方文化的见解独到,也是在这个契机下,曾经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林徽因的爷爷也是光绪年间朝中的官员,她们这一家子真可谓才华横溢人才辈出。
小时候的林徽因一张可爱的脸蛋,和一双富有朝气的双眼,深得父亲的疼爱。而且小徽因留意生活,在她童年的时候经常给她父亲写信,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告诉父亲。林长民曾经和林徽因写信说道:“徽儿只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时候的林徽因是聪明伶俐的,深受父亲的喜欢。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何雪媛生了几个女孩,没有子嗣。于是,林长民决定再娶。且何雪媛并非书香门第,对文学方面知识少之又少,显然林长民和何雪媛之间共同话题并不多,导致夫妻间的关系不太融洽。林长民的再婚也给林徽因的婚姻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林长民曾经说过,想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和思想传递给孩子。在林长民访问欧洲期间,在他的几个孩子当中,他选择带上了林徽因,在访问期间林徽因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一些文化,也遇到了很多上等人士。在欧洲,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览了法国、德国、瑞士和比利时。这次游览欧洲大陆,对林徽因是难得的经历,她摆脱了常年的生活琐事,饱览湖光山色,体验异国文化。为她在社交、学习、生活上奠定了一定的上等基础。
林徽因一生中有四个重要的男人,第一个是她的父亲林长民,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男人。给她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蒙,让她开眼看世界。在访问欧洲期间,林长民的邻居对建筑学造诣颇深,在环境的影响下这也激起了林徽因对建筑学的兴趣。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而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和林长民又是好朋友,在梁启超流亡日本的时候遇到了在早稻田留学的林长民,两人思想上在某种程度上保持高度一至。于是,两人在相谈甚欢时也有了联姻的打算。
梁思成回忆第一次去见林徽因时说道:“特别令我动心的是,这个小姑娘起身告辞时轻快地将裙子一甩翩然转身而去的那种飘洒。”显然梁思成对林徽因是有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的。
梁思成当初连建筑学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他,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她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我想梁思成选择建筑学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林徽因的影响。后来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想必梁启超当时也比较欣赏林徽因,不然也不会大费周折的给梁思成制造机会。再加上双方的家长都比较看好这对情侣,似乎他们的姻缘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有时候现实并不是按照剧本写的方向发展。
十六岁时,白衣飘飘的少女林徽因与浪漫诗人徐志摩在英国相识、相知、相恋。彼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而徐志摩则有了两个孩子。林徽因对徐志摩说:“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于是,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离婚了。可能诗人眼里的爱情就是拿得起放的下,不那么婆婆妈妈。不将就,需要了自己所想要的便倾尽所有,包括生命。
徐志摩这个人很会制造浪漫,而且骨子里处处散发着文艺的气息,民国旷世才子,新月派掌门。他和金庸琼瑶都是亲戚,金庸是他的表弟。在这个文学功底及其深厚的大家族里,才酝酿出了这个旷世奇才。我觉得林徽因并不是选了一个她爱的人结婚,而是选择了一个适合的人结婚。她太不相信徐志摩了,她怕抛弃自己妻子不顾的徐志摩会同样抛弃她。不过我觉的她内心是爱着徐志摩的。当时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担任翻译。
徐志摩把他对林徽因的爱恋告诉了泰戈尔,泰戈尔当时也想为他们俩做媒,可是这个时候林徽因已经订婚了。再加上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这份感情其实很尴尬。徐志摩也告诉梁启超:“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边是他的儿子一边是他的学生,我想梁启超还是向在他儿子这边吧。
在此期间徐志摩写了一首诗表达他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这情诗写的如此撩人心弦,这世上还能有几个人不为之心动,如果林徽因第一个遇到的是徐志摩,如果徐志摩还没有结婚,可能就是一对灵魂之伴侣。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还不是造物弄人……
诗人总是能洞察情侣间的每一个细胞和内心深处仅存的想法。泰戈尔料定这两条水平线永远都可不会会相交。临走前泰戈尔写了一首诗送给了林徽因,劝她好自为之。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后来,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心灰意冷人生陷入了一阵悲痛当中,也就是在此时徐志摩遇到了才女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遇到陆小曼时正是林徽因芳心已定,极度空虚之际。两人在北京的交际广场相遇,干柴烈火的两个人闪婚。
林微因回国后,为促进文化交流,她在家里举办过很多的交流会,林徽因喜欢众星捧月的感觉,当然她本人才华出众又十分的健谈。具体健谈到哪种程度,别人说话的时候都是想好之后说,而她则是说着想着很有节奏感。她的敏锐的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思想,吸引了很多知名学者经常去她家做客,其中大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就是常客。
金岳霖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谈笑间他爱上了林徽因,觉得林徽因是一个有趣的女生,不仅对建筑学感兴趣,而且对文学方面也造诣颇深。可此时林徽因不仅已经结婚而且已经有了孩子。金岳霖一生挚爱着林徽因,这种爱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忘于江湖。也正是因为他内心深爱着林徽因,他选择了终生不娶。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多么有魅力而又巧妙的回答,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人似乎看到了“一眼万年”。
她的目光闪烁着青年才女的知性与睿智,她的端庄仪态代表中国古典女性的雍容典雅,她的文字犀利中不失温情,她的谈吐亲和中总能令人深思。能让这么多才华出众的男子为之颠沛流离真的不简单。
她好或坏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告诉了我们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独特而又复杂的情感。
她走了,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1904年生人,比徐志摩小了八岁。她于1920年随父林长民去英伦游历,当时只有16岁。
作为有远见的社会活动家,林长民也有他的考虑:“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正是在英伦,让林徽因遇到由美赴英的徐志摩。
毫不掩饰的说,徐志摩是作为“叔叔”进入到林徽因家庭的,林长民是一个非常浪漫、敏感、有爱国热情、有表现力的人,这些性格特质和徐志摩很接近,所以他们碰到一起,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徐志摩也就成为林家的常客。
在国内时林长民不在家的时候,徽因把家庭管理的有条不紊。而与其谈论一些社会问题时,她表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观点也让林长民大为欣赏,所以连林长民也不得不感叹道:“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很快秀外慧中的林徽因便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而徐志摩俊朗的外表、风雅的谈吐也让林徽因深深着迷。
徐志摩天生的诗人气质表现为炽烈,崇拜爱与美,现在他发现了林徽因,他认为他找到梦寐以求的东西,找到了创造的原动力。和这样一种前景相比,他对妻子和孩子的义务就轻如鸿毛了。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对她的第一次感情也是非常痴迷和好奇,她们经常通信,她们很愉快。徐志摩的热情、性格、学识给徽因打开了一个新鲜的窗口,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徽因兴奋不己。
对于徐志摩炽烈的感情,林徵因感觉到由衷的开心,但她一直很迷茫这究竟是不是爱。年幼的她憧憬的是和她年龄相仿的,没有婚恋背景的青年才俊在一起,可是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出现的是已经结过婚的徐志摩。
事隔多年以后,林徵因对英伦生活有过这样一段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对于徐志摩和热烈追求和林徽因甜蜜的困惑,林长民完全看在眼里。他们父女关系很好,无话不谈,尽管他们均对徐志摩颇有好感,但是林长民还是考虑的更多。
徐志摩可以成为好朋友,但是当女婿的话,林长民则甚觉不妥。其实早在1919年,他和梁启超就曾口头约定允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姻缘,并且对她们两人正式做过介绍。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想等她们长大后再自己决定。而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励与他们正在欧洲一起游学,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同属一个文化圈内的朋友。如果插足徐志摩的婚变,既有负梁启超,又愧对张君劢,也是对自己女儿的不负责任。
所以年幼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热情非常感动,并也有所回应。但当徐志摩想要把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深爱他的林长民和林徽因都表示了退却,他们显然认识到那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林长民给志摩的信是这样写的:“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
就这样,林长民为徽因给这段感情划下了一道休止符,于1921年10月,带着林徽因回国了。
林徽因回国后,就让梁启超安排去北京培华女中读书,直到1923年毕业,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提到梁启超,则要多介绍一下。梁启超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本文中,他还是徐志摩、胡适、王赓、张君励的老师,是梁思成的父亲,是林长民的挚友。
而就是林长民和梁启超两个,他们联手干的一件事件,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19年,梁启超得知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时,急电国内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林长民马上在5月2日《北京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大声疾呼“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以唤醒民众。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爆发。
其时正是社会风气大开,急速转型的年代,他们积极投身于爱国洪流之中,同时,也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23年1月,林徽因和她父亲同梁启超正式约定两家婚姻,林家希望立即订婚,但梁启超出于学业方面考虑,则主张订婚之前必须先完成学业,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林徽因和梁思成先去美国留学,然后再正式订婚结婚。最后他们采纳了梁启超的意见。
梁思成正好清华大学八年毕业,可以利用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深造。
可是很不巧的是,在5月份,梁思成骑摩托车遭遇车祸导致骨折。造成的后果是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而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辈子跛足和装设背部支架。在住院期间,林徽因常常去病房探望,热心的谈话安慰思成。并且对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达成了共识。原来林徽因在伦敦有一个朋友总在画板上画房子,她在她朋友的描述里知道这是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当即确定这正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梁思成也正在朝着这个方面发展,所以正合她的心意,而能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也就对促成他们的婚事大有帮助。
但也因为梁思成的车祸,去美国留学也只好顺延一年。
徐志摩又在英国剑桥呆了一年于1922年10月回国。这时候,他已经和张幼仪办好了离婚的事情,并且登报声明,在社会闹的沸沸扬扬。
1923年,梁启超看到徐志摩做事荒诞不经,颇不符合自己心意,为了谴责徐志摩,也为了保护徽因和思成,就给徐志摩写了这一封非常著名的长信: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地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吾侪当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忧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矣,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而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而徐志摩则毫不畏惧,据理力争,也写了一封著名长信以回复:“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1923年起,徐志摩进入了事业的初创期,他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林徽因在培华女中毕业后也投身入新月社中,发表了一批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泰戈尔曾经获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印度被称为圣人。他在中国逗留了七个星期的时间里,四处演讲并参加招待宴会,受到知识界名流的热烈欢迎。而常常伴随泰戈尔左右的随从翻译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当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在一起出现的时候,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而传为一时佳话。在一次宴会表演的英文剧中,徐志摩和林徽因分别饰演爱神和公主。更为他们增添一份浪漫色彩。
徐志摩对林徽因依然迷恋,但泰戈尔的离别让他感到一种特别的辛酸。他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徽因并让老诗人本人代为求情。尽管林徽因感受到徐志摩对他的爱意和人格魅力以及诗歌带给志摩相当大的声望,但是她并没有动心。
泰戈尔临行时为徽因留下了一首小诗: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尽管如此,但林徽因面对徐志摩对自己炽热的感情,也很是感动。她在一个晚上坦诚的向志摩讲她要和梁思成出国留学的计划,并希望志摩能够忘掉她。
但痴情的徐志摩还是有些魂不守舍,在1924年5月20日给徽因一封没有发出的信中是这样写道:“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麼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著眼闭著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著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麼的能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发疯,这麼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林徽因还是走了,就是在2004年6月,林徽因、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
想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而且这种单纯的情感又同自然界其他成千上万的情感纠缠在一起,很难一语囊括而无法言尽,倒是书中描述到徐志摩和梁思成以各自的才情吸引、追求林徽因的故事,却又勾起我另一番的感概。
徐志摩初识林徽因是在风景如画高贵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她只有16岁。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和、对诗情的理解、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烈士殉国、教家殉道、情人徇情,说到底是一个意思,同一种率真、同一种壮烈;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将爱情当做一件伟大事业的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有别于世人,"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所以,他把满腔的情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但是,"命运是如此的鲁钝、盲目而任性'',当徐志摩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心上人已罗敷有夫,也应了他的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命运于他是如此的无情和冷漠!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从此失去林徽因,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在陪伴诗哲去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海天无涯,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的一点时间里,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是呀,这样一种情丝、这样一种欲断还连的绵绵情丝,怎么能割断呢?!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梁思成的妈妈和姐姐都反对这门亲事,只有梁启超在极力撮合。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林徽因将徐志摩当成了挚心的朋友,而徐志摩却被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所激励,欲断的情思又一次被他紧紧系着,他写信写诗,满篇云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情。
林徽因最终还是嫁给梁思成,而徐志摩也娶陆小曼为妻。但是两人还是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第二期就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诗歌轻柔细腻中蕴涵着热烈和真诚,既有悲思和凄婉的意味,又有追求和向往的韵味。徐志摩给予了极大的评价,说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林徽因的爱,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名叫《你去》的诗,是为林徽因写的,诗中流溢着对林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褪的情谊。这首诗现在读来还是那样令人激动,以至于每一次看到,我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任汹涌的思潮撞击心房,诗中洋溢的爱怜、深沉以及崇高的情感,对现代人是一个冲击和洗礼。
也许是天妒良才,也许是人微命薄,也许是已经看够人间的悲欢离合,徐志摩在饱受生活、情感的打击后,终在天空中化成一朵白云,乘风飞去。他喜欢飞,在一篇散文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中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从此,他可以永远凌空去看、永远看个明白了。 当天在协和小礼堂作演讲的林徽因,几次都将热盼的目光投向门口,可她盼望的身影就是没有出现。第二天当盼穿秋水的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醒来后,她整整一天眼前闪动着一团火光,心里在呼唤,志摩!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林徽因徐志摩有着非常纯真的爱情故事,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秀外慧中的女子,徐志摩是一个相貌俊朗、才华横溢有着很大的追求,且没有主导思想的诗人。其实算起来他们也算是郎才女貌非常般配的一对,但是后来还是没有能够在一起。那么林徽因与徐志摩到底是如何相知相识相爱的呢
林徽因徐志摩相识
那些日子,在连绵的雾濛和雨水不停的伦敦,在林徽因渴望着有一个人“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的孤寂时光里,徐志摩恰到好处地出现了。自此,那段雨雾氤氲的英伦时光,便被诗意和浪漫浸*,从此成为林徽因一生之中最为美好的记忆和诗篇。
林徽因徐志摩相知
父亲林长民四处游走和演说,依然是忙碌的。在遥远的异域伦敦,徐志摩则如邻家大哥哥一般,陪伴、照看着林徽因。他给她讲故乡的轶事和趣事,讲雨后的彩虹和用胭脂染制的诗笺。两颗孤寂的灵魂,有了渐渐的靠近。他们之间,原本就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再加上地缘关系,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而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林的祖父在海宁做过官,而母亲又是浙江嘉兴人,毗邻海宁。江南的同一方山水滋润、养育了他们,人间的因缘际会又让他们在异域邂逅,他们在心理上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亦有着天生的默契与接近。
林徽因徐志摩相爱
他们的关系越发地热络起来,林长民不在家的日子,徐志摩经常逃课带林徽因去游玩。他们乘公共汽车从市区出发,穿过栗树浓荫覆盖的沙士顿小镇,穿过有着灰色墙皮的农舍,沿着开满艳红的**和成群结对黛色牯牛的小路,去领略英格兰的田园风景。伦敦的街市、郊外的田野、剑桥的校园,都留下了他们快乐的身影。伦敦街头的灯光向晚,剑桥校园的夜色柔曼,他们那份相携的浪漫,如夜色一般在异域的天空里流转;但转瞬之间又化作了指间的流沙,挽不住年华,只留下一夕的温暖。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虽然说两个人最终没有能够走在一起,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情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以及浪漫的情诗所无法到达的境界。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是世人无法理解的一种纯纯的情感。
林徽因这个名字在人们印象中一直是才女,高知分子的代名词。她虽然也美,但人们对她美的评价更多的在于她的气质和周身的韵味。她用无与伦比的口才和专业方面的成就将她本身的外在美给大大的比了下去,乃至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林徽因也是个女人,也有着普通女人对美的追求。
其实林徽因的爱美是从小就体现了出来的。六岁那年她曾出过水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过这种经历。痒着却不能抓,想出门却不能吹风,必须得在屋子里憋一段日子,特别难熬。但对林徽因来说,那却是一段值得回忆的韶光。
因为林徽因是福建人,她们家乡话,水痘又被叫做水珠。这样一个唯美动听的名字,即便长在了身上,似乎也成了一种美的点缀。所以每当有长辈过来看望她,随口问道:你身上水珠发了没?小林徽因都会很自豪又高兴地答道发了。而那些又痒又刺疼的感觉也成了美丽的负担,并不让她觉着太过难受。
及至后来慢慢成长,林徽因身上的美渐渐地便杂糅了西方的独立自信和东方的柔美雅致,这是因为她有着一个疼爱她的父亲林长民。在林长民外出求学和工作的时日里,不到10岁的林徽因便在祖父林孝恂的训导下给父亲写信,经过一年的练习,她已经能像一个成年人那样跟父亲谈论家里家外的事了。林徽因在这个过程中迅速的早熟了起来,并且表露了非凡的才情。
这让林长民非常骄傲,经常在跟友人的聊天中提起这个聪慧的女儿。1920年,林长民去欧洲游历,林徽因也被他带在了身边。便是从这个时候,林徽因对美的认知又进了一层。从很多老照片中,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出,林徽因有着一种洋气的美。在绝大多数中国女性都穿旗袍的时代,林徽因却经常着裤装加简单的上衣,下面配一双小皮鞋,偶尔在脖颈处点缀一点小细节,无不透出一种干脆简洁干练的风格。
有一张很著名的照片,是林徽因和一群文坛巨擘的合影,几个男士,有的身穿长袍儒衫,有的西装革履,林徽因却是其中最显眼的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她是唯一一名成年女士,还在于她当时穿着非常有个性。
上身一件立领的长袖衫,肩膀处有两块条纹点缀,下面一条马裤,她很懂行地把上衣扎进了裤子中,脚上再配了一双长筒靴。原本她身形单薄,个头也并不是很高,但是这么一身下来,瞬间腿部比例被拉长,显得整个人都高挑了。或者如果不把衣服扎进裤子里,那她必定要穿一件稍短款的上衣,来修饰身材。
另外在很多照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林徽因穿衣时,在脖颈处经常有很多的小心思。如果是立领的衣服也就罢了,倘若是无领的,她常常会配一条丝巾,或者直接穿一件高领的打底衣服来混搭,这样不至于使得脖子处光秃秃的,显得单薄。
林徽因还特别喜欢链子,不少照片中,都有用这些小饰品来作为点缀。在与徐志摩迎接泰戈尔来访的那次,她就带了一条长款的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见的毛衣链,瞬间将那套颜色有点深沉的衣服点亮了起来。
即便是穿旗袍,林徽因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审美。她所选择的旗袍,颜色都比较素净的,花纹也很简洁。非常符合她自己人淡如菊的气质。如果外搭皮草,她也会在脚上穿一双中跟的小皮鞋,来淡化透出来的华贵和招摇。
梁思成曾回忆道,他昔年与林徽因外出时,经常要在门口等她,一来就是几十分钟。林徽因便在屋里装扮搭配,直到自己满意了才会与梁思成出门。
林徽因对时尚的见解在如今看来也毫不落伍。只不过她才情非凡,在建筑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人们在谈论她时,更多的是看到她内在的气韵,而忽略了她也是一个平凡人,对美有着像一般女人那样的深刻追求。
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