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翻译:先呼胄,次命陶澄
原文: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孙也。祖顺,魏濮阳王。父雄,武陵王。 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 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 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
译文: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孙。祖父元顺,魏时封濮阳王。父元雄,授爵武陵王。元胄少年时英勇果断,精通多种武艺,容貌英俊,颇有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周齐王宇文宪见元胄威武健壮,就把他招至身边。元胄多次随从齐王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宫中,在将要受命托孤之际,先召元胄入府,接着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经常夜宿隋文帝卧房内,保护隋文帝。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时候,元胄一直掌管禁军,又引荐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卫。
2 一顾求荣 文言文翻译苏秦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秦,而且很喜欢他。
3 翻译文言文《范纯礼传》《宋史·范纯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党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曰,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料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也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事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译文 :
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荫庇,任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修建永昭陵(的时候),京西转运使在一路上摊派木石砖甓以及工匠劳役,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个事报告给陵使韩琦(白,说,报告),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此事吗?一定会有一个说法。”后来,大家质问他,范纯礼说:“陵寝都在本县境内,一年四季修缮整治没有停下来的时间,现在却与其它县平均赋役,不如将赋役搁置下来,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认为他的想法是对的。回到朝中,认命(他)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身份)出任遂州知府(比部员外郎,官署名)。
泸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苛刻急迫,范纯礼一概冷静地对待此事,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具,备),不从民间榨取。百姓在房中悬挂“他的”画像,把他像神仙一样供
4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5 古文翻译 郑默传郑默字思元。初为秘书郎,考订旧文,删除多余浮秽之语。中书令虞松对他说:“从今以后,红紫有区别了。”改任尚书考功郎,专管讨伐蜀国之事,封关内侯,升任迁司徒左长史。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朝廷认为太子官属应当称陪臣,郑默上书说:“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宫臣皆受命与朝廷,不能与封国等同。”建议被采纳。出任东郡太守,正值岁荒人饥,郑默开仓振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朝廷认为此是忧国之举,下诏书奖他,把他比作汲黯。朝廷还布告天下,如郡县有这种情况的,都照此办理。召入任散骑常侍。
当初,武帝认为宗室子弟应当定等级,乡里人不敢与他们为同等级,向州里寻求,于是十二郡中正都共同推举郑默。文帝给郑袤写信说:“小儿得以挤身贤德之流,实在惭愧。”等到武帝在南郊祭天时,下诏让郑默陪乘,对郑默说:“你知道为什么让你陪乘吗?原来州中推举你同等级,常愧连累公正的评价。”于是问到政事,郑默说:“勤耕务农是国家的根本,选用贤才是救世之道。任职期限长,有利于政事。慎重进退,以利劝戒。推崇儒家真义,是教化和引导的根本。如此而已。”武帝很赞同。
后来因为父亲丧辞官,不久起用为廷尉。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贿赂罪,大兴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洁身自好没有事。升任太常。当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任博士,对郑默说:“你好像是尹翁归,让我敢再说。”郑默为人敦厚庄重,柔中有刚,事情大都如此。
齐王司马攸将去封国时,让礼官议论崇赐的典章制度。博士祭酒曹志等违背司马攸的意思,郑默没有深究,因牵连有罪而免官。不久任大鸿胪。赶上母亲去世,旧制,葬后就要回来供职,郑默恳请不回,很久都没有被批准。于是改定法令,听任大臣服丧期满,这是从郑默开始的。服丧期满,任大司农,改任光禄勋。
太康元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成。尚书令卫瓘奏:“默才行名望,宜居论道,五升九卿,位未称德,宜赠三司。”而后父杨骏先欲以女妻默子豫,郑默说:“吾每读《隽不疑传》,常想其人。畏远权贵,奕世所守。”遂辞之。骏深为恨。至此,骏议不同,遂不施行。默宽冲博爱,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事上以礼,遇下以和,虽僮竖厮养不加声色,而犹有嫌怨,所以士大夫们认为处世是很难的。郑默的儿子郑球。
6 文言文 赵仲卿传翻译赵仲卿传
赵仲卿,天水陇西人也。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从击齐,攻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尽平之。又击齐将段孝先于姚襄城,苦战连日,破之。平齐之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
王谦作乱,仲卿使在利州,即与总管豆卢绩发兵拒守。为谦所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一十七阵。及谦平,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
高祖受禅,进爵河北郡公。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复镇平凉,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微之失,无所容舍,鞭笞长史,辄至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
迁兖州刺史,未之官,拜朔州总管。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会突厥启民可汗求婚于国,上许之。
十七年,启民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民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命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位上柱国,赐物三千段。朝廷虑达头掩袭启民,令仲卿屯兵二万以备之,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达头骑十万来寇,韩洪军大败,仲卿自乐宁镇邀击,斩虏首千余级。
明年,督役筑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启民。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因劳之曰:“知公清正,为下所恶。”赐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
炀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其年,卒,时年六十四。谥曰肃。
翻译,没找到
7 古文翻译(岑鼎)岑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鲁国有宝名为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还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
一天,国力强盛的邻国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弱小的鲁国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无奈,鲁国国君只得派使者向齐国求和,齐国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国君很不舍得这个宝贝,但又怕齐国不愿讲和。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一大臣出了个主意:仿做个鼎送给从未见过岑鼎的齐人,鲁国国君应允。
齐国国君得了鼎后,虽赞叹它的巧夺天工,但还是怀疑它的真实性,于是就召集诸大臣寻求验证之法。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为岑鼎作证,辨别真伪。”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派人把此意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已无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讲明情况后,便央求他为国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视为重要之物,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坏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了,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启示
柳季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任何宝贝都不能与诚实信用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台湾有位经济学家提出一个公式:人品加质量等于品质。这里的“质量”是指产品的性能、材料、使用期限、外观等技术指标。“品质”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品位、知名度、名誉等的客观评价。“人品”就是人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心等。
公式告诉我们:人品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品位。无论什么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流通领域,再延伸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人与物在打交道,而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品质说到底是人对人要讲良心、讲信誉、负责任。只有人品高尚,良心纯洁,时刻为消费者着想,产品的品质才能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人格经济。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能够坚持正确的经营方针,始终为用户着想,以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为顾客效力,谁就会获得他们的信赖,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8 沈景为河间王相文言文翻译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
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
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 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
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
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
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沈景接着便逮捕那些好人并上报他们的罪行,处决数十名十分可恶的,释放了一百多被冤枉的人。
9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1 向老婆求婚的文言文
1 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 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2 文言文《河南王》全文翻译河南王卜怜吉歹在做本省丞相时,一天,掾史田荣甫抱着一大堆文件到他家去请他盖印,河南王留田荣甫陪着他赴宴,令掌管印的人打开箱子拿出印到跟前。
田荣甫失手,印跌落在地上。河南王正好换了新衣,印的红墨溅污了他的衣服,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变,高兴地饮酒直至晚上。
又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击碎御赐玉顶,王笑曰:“是有数也。”谕令毋惧。
噫!此其所以为丞相之量。 又有一天,他走到郊外,天气炎热,他换了一顶凉帽,左右捧着斗笠在一旁侍候,一阵风把它的凉帽吹落在石头上,镶嵌在凉帽上皇帝赐的那块玉石碎了,河南王笑着说:“这都是有定数的。”
当面告诉左右不要害怕。唉!这就是他作为丞相的度量。
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3 跪求求爱的文章,最好是文言文,谢绝抄袭,原创优先深情万丈覆水难收,
吾独钟情青丝明女郎。
清风揽月又何如,
眉宇间徒留沁凉。
任你随风,忆清月如钩。
我的期盼,呼唤。
如旧。
我的情丝,系在喜马拉雅山的雪花上。
我的情思,尘封于太平洋的珊瑚丛。
空洞而意蕴绵长。
然,
何用?
一切都在颠落在沉沦,
我的宿命终究还是前世。灵与魂的气囊,
饱满溢于浮华,精密绝于满腔。
游离的心,唤着天籁。
芸芸众生不经意间将我存封。
黄土盖面,给我轮回的希冀。
衰草织烟,天上人间。
———《弱水》原创
4 中招必考50篇文言文,河南省的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马说》
10《陋室铭》 11《小石潭记》 12《岳阳楼记》
13《醉翁亭记》 14《爱莲说》 15《记承天寺夜游》
16《送东阳马生序》17《关雎》 18《蒹葭》
19《观沧海》 20《饮酒》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次北固山下》 23《使至塞上》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5《行路难》 26《望岳》 27《春望》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2《观刈麦》 33《钱塘湖春行》 34《雁门太守行》
35《赤壁》 36《泊秦淮》 37《夜雨寄北》
38《无题》 39《相见欢》 40《渔家傲》
41《浣溪沙》 42《登飞来峰》 43《江城子》
44《水调歌头》 45《游山西村》 46《破阵子》
47《过零丁洋》 48《天净沙·秋思》 49《山坡羊·潼关怀古》50《己亥杂诗》)
齐王刘肥
刘肥,西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的长子。
汉高祖刘邦共生育了8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友、刘恢、刘建、刘长。除嫡子刘盈和四子刘恒先后继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为亲王。但其中汉惠帝无后绝传;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共王刘恢均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封,族亡国废;燕灵王刘建在位15年去世,本来有个庶子,也被吕后杀害,以致绝后国亡;赵幽王刘友一支人丁凋落,仅传3代便绝后。这样,而在众多的汉家刘氏封藩中,齐王刘肥家族是极为重要的一支,不仅因为它是汉高祖的长房子孙,还因为这个家族是汉初地盘最大、势力最强、子孙极为繁盛的一支王族。。
刘肥,西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的长子。虽然说年龄居长,地位在刘邦诸子中却是最为低贱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母亲的身份“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西汉建立后也没有册封刘肥的母亲为妃)。也就是说他母亲是刘邦身份低微时在外面找的一个女人。不仅刘肥的母亲地位低贱,刘肥本人在西汉建国前的经历在历史记载上也是一片空白。《史记》、《汉书》关于他的记载一开始就是“高祖六年立”,那么在高祖六年被封为齐王之前呢?我们在史书上是看不到刘邦有这么个儿子的记载的。
对于刘肥存在着两种可能,一如史书所记载。二是曹氏是刘邦的原配妻子,只不过为了娶吕雉为妻,而不得不抛弃了糟糠之妻和儿子刘肥。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年月,史家注说不一,为史界认可的有两种说法:
一说:据《集解》引晋人皇甫谧之说:“高祖刘邦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卒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三。”清代学者杭世骏根据皇甫谧定的生卒年月,校正为62岁。若依皇甫谧之说,刘邦当生于秦始皇即位前10年。即公元前 256 年。(周郝王五十九年)
一说:据《汉书》唐代史家颜师古《注》引晋人臣瓒曰:“(高)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若依此说,则刘邦应当生于秦庄襄王三年,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即公元前 247 年。
一般史学界采用的是第一种说法。不管那种说法,说明刘邦和吕后结婚的时候,刘邦的年岁都已经不小了。
按照刘邦的家事和他当亭长的身份,都不可能娶不上妻子,即使他是刘邦也好,自古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概不例外。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不知道了,史书只称他为吕公。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秦末吕公因为躲避仇人到沛县躲避,因为沛县县令是他的至交好友。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要是放到现在,各县都在招商引资,要是县里来一个胡润排行榜上的大富豪,那更是不得了的事情。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份子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
吕公这个人擅长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刘邦是泗水亭长,也就是现在的镇长之类的官员。怎么就没娶上老婆呢?
吕雉嫁给当时的刘邦,绝对是下嫁,而当时妻与妾的区别可谓天壤之别,因此刘邦不可能让吕雉做妾,如果这样,吕家也绝对不会同意。当时吕家的财势太诱人了。到底是忠实于糟糠之妻,但是一生甘于平淡,还是抛弃原配,娶吕家**,从此飞黄腾达呢?
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因为成大事者,不择手段。更何况一个糟妻呢?古人早就说过,妻子如衣服不是?这一点猜测从后来刘邦对刘肥的分封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过,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刘肥已经失去了成为太子和继承皇位的资格。刘邦称帝后,大封同姓,便于公元前201年正月壬子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城),统辖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6郡73县,刘邦还把"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王"。这样,齐国成为汉初最大的同姓诸侯王国。所以史书上说齐王“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
当初齐国不仅大,而且非常富饶。史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盛,钜于长安"。
刘肥一下子从一个“刘家门外的孩子“变身为地位尊崇、威仪赫赫的亲王。
西汉立国,高祖刘邦实行了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
刘邦一方面感到天下初定,本家族有功的人少,所以必须广泛地分封自己家族中的人为王,使他们也负有镇守四海之责,以保卫天子。在垓下之战的第二年,刘邦就封其儿子刘肥为齐王、其弟弟刘交为楚王,其从弟刘贾为荆王(后改称吴),这三王的地盘几乎半天下。在将异姓王一一歼灭的过程中,刘邦又把异姓王所占的地盘分封给了他的一个兄长和五个儿子,终刘邦一生,他一共分封了九个刘氏同姓诸侯王。刘邦的愿望是希望这九个同姓王既能镇抚一方,又与朝廷共命运,但是良好的愿望却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诸侯王特权很大,在政治上形同国王。汉高祖规定各个诸侯国各自纪年,而且诸侯国按照汉中央的机构设置机构,在官员任命上,除了诸侯王的师傅——太傅和诸侯国的丞相是由中央委任外,其余官职一律由诸侯王任命。在经济上诸侯王在国内征收赋税归己支配,也有自由征发徭役的权力。诸侯王的特权是皇帝给的,所以诸侯王要定期朝觐皇帝,但是不得稽留京师,诸侯王要按照国内人口总数每人每年上缴63个钱。西汉的这个封国制几乎是西周分封制的翻版,在分封原则上,虽不是大范围的,但也是因亲而封的,在权力上,除了治民权不完整、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给诸侯王以外,其余几项几乎与西周的封国所差无异,这就在政治体制上给西汉留下了一个肌瘤。
刘邦在封国之初,也想控制好诸侯国,也做了一些限制的规定。如在政治上不能用天子的仪制,盗用者,弃市。诸侯王没有发兵权,没有对罪人的赦免权,没有颁爵权等等。但是这些规定根本限制不住诸侯王的不法活动。汉刘邦寄希望委派太傅来教导诸侯国王,委派丞相来管理诸侯国中的治民大事,并且也明确丞相是诸侯国内的最高长官,太傅与丞相都对中央负责,都有谏诤之责和向中央举奏之责,但是,除了太傅和丞相之外的王国内的官员都由诸侯王任用,所以,治民权的丞相没有用人权,是一个光杆司令,尤其是王国内掌握兵权的中尉是诸侯王任命的,这就容易形成以诸侯王为首的私党。
诸侯王国的综合势力超过了汉中央,刘邦首先分封的齐、楚、荆(后改为吴)三国最大,刘邦死后就有齐楚吴“分天下半”的说法,这些大国构成了对中央的威胁。
齐国拥有胶东等七郡,占全国郡数的八分之一还要强;广袤的版图与强盛的历史,决定了齐国地位的重要;齐国又有渔盐冶铁之利,商业发达,非常富庶,备受中央重视。刘邦派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接受了盖公的“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建议,在齐国率先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使汉初齐国混乱的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安定下来,使被秦暴政和战乱破坏的齐国经济迅速好转,从而使齐国大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逝,曹参继任为汉丞相。就在曹参离开齐国不久,齐王与中央的实力派人物吕后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拿刘肥本人来说,其文治武功虽不能说是出类拔萃,但其资质绝不低下。但是吕氏在清洗刘氏诸王时,连才是一个黄毛小儿的赵王刘如意都不放过,怎会容忍这么大一个潜在的威胁存在呢?当然,这绝对不是因为吕后一时发了善心,可怜刘肥这个私生子,才放他一马的,而是因为刘肥懂得“装孙子”。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刘肥这个当哥哥的认了自己的亲妹妹为干妈。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伤后不幸驾崩,随后年仅17岁的刘盈登基,就是汉惠帝。从年龄上看,刘盈管刘肥叫大哥,刘盈的确也是个懂礼善良的好孩子,他对待兄长十分尊重,并没有因为其出身稍有瑕疵,就对其心存鄙夷。更没有因为自己当了皇上,就对哥哥呼来唤去。
这一点可以从兄弟俩那次碰面得到证明。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刘肥依照惯例入朝,,因是同父异母的长兄,所以惠帝非常尊重刘肥,在皇宫里设宴席招待大哥,吕氏作为太后也到场来。一来表示慰问,二来可以叙叙兄弟情谊。所以说,这件事本来是刘盈的一番好意,没想却因此给哥哥招来杀身之祸。
皇帝一高兴,让哥哥坐在自己的上方,并依家人礼,不称”齐王“而称呼大哥,太后见这种情形非常恼怒,就让人斟了两卮鸩酒给刘肥。但是,吕后没有想到,惠帝拿起了一卮,也要敬酒,吕后慌忙把惠帝的卮打翻。刘肥感到奇怪,就不再饮酒,并假装酒醉而告辞。
回到寓所后,听说酒中有毒,才知道太后已经对自己动了杀心,惶恐之下刘肥觉得自己完了,这次肯定是不能活着离开长安了,于是找跟自己一起来京城的齐国内史商量该怎么办。内史想了想给他出了个主意。
内史士曰:“太后独有帝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无患矣。”内史叫刘肥大拍自己妹妹的马匹,以哄嫡母高兴。刘肥接受了他的这个主意,并且进一步发挥,不仅献出一郡-城阳郡,还“尊公主为王太后”,也就是说他将妹妹认作了母亲,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吕后为此十分高兴,非常赞许刘肥的做法。吕后在齐王刘肥的府邸摆设酒宴,与刘肥欢宴,之后,让刘肥回到封地。
大概是这次京城之行受了惊吓,回到封国后刘肥又在惊惧中活了四年,惠帝六年在封地去世。
刘肥在位13年,于公元前189年去世,谥为齐悼惠王。刘肥王后驷钧,另有众多王妃,生育了很多子女。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昂、刘贤、刘雄渠(。
刘肥嫡长子刘襄,于公元前188年继承王位,是为第二代齐王,史称齐哀王。
刘哀王即位后不久,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惠帝去世,吕后将宫中美人的儿子说成是惠帝的儿子,立为皇帝,因年幼,她临朝称制。吕太后对东方的齐国非常不放心,于是在她称制的第一年就开始了行动。封她的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将济北郡的济水以南的部分单独划出来,称济南国,都东平陵(辖境约今章丘、历城、济阳、邹平等地),作为吕王的封邑,其目的是为了在幅员辽阔的齐国加一个楔子,以便监视和控制齐国。第二年又以封王子侯的名义将刘肥的两个儿子刘章和刘兴居分别封为朱虚侯和东牟侯,但将刘章的封邑建在琅琊,刘兴居的封邑建在东莱;到了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吕太后又将其弟弟的女婿、刘邦的从祖昆弟刘泽封为琅琊王。逐步分割齐国的地盘引起了刘襄和刘肥儿子的不满。
吕后死后,齐哀王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灭了吕氏势力。齐王家族分支众多,势力强大,在汉初各藩王中,地位最重要。当年吕氏专权,刘氏家族受到打击时,正是齐藩家族带头起来诛灭吕氏势力,夺回刘家天下。因此,齐国对维护刘氏汉家天下,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刘章为首的部分宗室及大臣们,计划拥立齐哀王刘襄做皇帝。但此事遭到刘氏宗室中的长者琅邪王刘泽和部分大臣反对。原因是齐哀王的生母驷钧也颇似吕后,也是个心狠毒辣而有野心的女人,而那时齐哀王又还年轻。广大刘氏宗室吃够了吕后的苦,害怕重蹈外戚篡权的覆辙,便果真没有拥立刘襄,而改迎母家背景忠良的代王刘恒为帝,此即汉文帝。
刘恒继位前一直受到冷落,刘恒很清楚他的即位是朝廷大臣与宗室诸侯王联合对付外戚势力的结果,所以对于宗室的势力非常重视。他看到齐王刘襄还重兵在握,为了稳定山东及全国的局势,他即位之初采取了优待宗室的政策。他把吕后从齐国割去的城阳、琅琊、济南三郡归还给了齐王,将琅琊王刘泽改封燕王,增封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各二千。但是齐王刘襄折腾了一番并没有如愿,非常懊恼,于文帝即位的当年(公元前179年)就去世了,齐太子刘则即位。
齐哀王刘襄在位12年,于公元前179年去世,太子刘则嗣立为第三代齐王。史称齐文王。
齐文王即位明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划出齐国的城阳、济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封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两年后,汉文帝又将齐悼惠王刘肥的其余10个儿子均封为列侯:四子刘罢军封管侯,五子刘宁封丘侯,六子刘信都封营平侯,七子刘安封杨丘侯,八子刘将闾封杨虚侯,九子刘辟光封朸侯,十子刘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刘昂封平昌侯,十二子刘贤封武成侯,十三子刘熊渠封白石侯。
至此,齐藩家族有3人封王,10人封侯,兴旺一时。
齐文王刘则在位14年,于公元前164年去世。刘则没有生育儿子,因此他死后无人嗣位。齐王刘肥长子刘襄一支至此灭亡。
齐文王死后,汉王朝便决定将齐国削弱。
公元前164年四月丙寅,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割成许多小王国,分别封给齐悼惠王刘肥的6个儿子:老八杨虚侯刘将闾,嗣封为新的齐王,继承刘肥的爵位,此即齐孝王;九子刘辟光晋封为济南王;十子安都侯刘志晋封为济北王,取代因谋反被杀的原济北王刘兴居;十一子刘昂晋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晋封为湽川王;十三子刘熊渠晋升为胶东王。
至此,齐王刘肥一支已有7人同时封王,宗族真是兴旺繁荣。然而,细心的人也应该会发现,昔日势力强大的齐王国,此时实际上已被汉朝中央政府大大削弱了。
齐孝王时,汉王朝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以削弱地方藩王势力。公元前154年正月,刘邦侄子吴王刘濞联合其他6个同姓诸侯王国公开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齐藩家族大都卷入了这场叛乱,7个叛乱国中,齐藩刘肥一族便占有4个:即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另外,齐藩系的管侯刘戎奴、氏丘侯刘偃、营平侯刘广也都参加了叛乱。
叛乱发生后,叛军要求齐国响应,齐孝王狐疑不决,叛军便将齐都临淄包围。齐孝王见大军压境、情况危急,只好暗中与叛军联系,准备响应。但正在联系之时,汉朝廷也派使前来劝齐国坚守不屈,齐孝王才没有投降。不久,汉朝大军平定七国叛乱,解了齐国之围。后来朝廷获悉齐王曾与叛军有联系,准备兴兵讨伐齐国。齐孝王刘将闾吓得喝毒酒自杀身亡。汉景帝认为齐国坚守不屈、没参加叛乱,便是有功,当初与叛军有来往也是被迫的,因此没有废除齐国,而是让齐孝王的太子刘寿继任为齐王。这便是第五任齐王,史称齐懿王。
叛乱平定之后,汉朝廷将参加叛乱的齐藩刘肥一族的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和济南王刘辟光等处死,并废除了这4个诸侯王国,将其封地收归中央所有。同时被诛的还有参加叛乱的管侯刘戎始、氏丘侯刘偃和营平侯刘广等。
至此,齐藩王家族因卷入"七国之"而惨遭空前大劫难,王族势力被大大削弱。齐藩王族经此打击之后,便一落千丈,并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衰落。汉武帝的推恩令,又使诸侯王的个数大大减少了。由汉高祖所建立的权势大、地盘广的齐国到汉中期就几乎被分割殆尽了。
齐懿王刘寿在位23年,于公元前131年去世,由他的独生子刘次景(一作"次昌")继位为第六任齐王,史称刘厉王。
这位齐厉王刘次景,乃是齐藩家族不肖子孙,刘肥开创的齐藩王国,就是经他之手而断送的。
史载,齐厉王刘次景生活腐败,意与自己的亲姐姐纪翁主通奸,又因事得罪汉武帝宠幸的主父偃。主父偃向汉武帝揭发齐王**的丑事,又竭力诋毁齐国,说齐国富比长安,又几次欲反未成,建议朝廷进一步打击齐国势力。汉武帝便派主父偃任齐相,让他全权处理此事。齐厉王刘次景年少胆小,在主父偃来齐国任相后不久就畏罪饮毒酒自杀了。刘次景死后无子,齐国绝传。汉武帝因此趁机将齐国废除,收归中央,却将使得齐国绝后亡国的罪魁祸首主父偃处死,以谢刘氏宗室。
这样,齐国自刘肥于公元前201年受封建国,共经历4代6任齐王,至公元前127年无后亡国。
齐国灭亡后,齐藩家族的众多王侯大都被削除,仅剩下城阳和淄川两个王国。
下课了。
我背着满载法语书的书包,踌躇地离开了学校。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放学时走得如此的慢,好像腿上绑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
我拖着脚步,一步三回头的向学校告别,向韩麦尔先生告别,不,是诀别。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韩麦尔先生再见了。或许,今后我们还会在这个课堂上课,但意义不一样了,不是韩麦尔先生来教我们,是那些该死的普鲁士人,更可气的是还要学那该死的德语。如果我没有背好德语单词,他们会不会用戒尺来打我呢?想想他们对我们做的吧,太残酷了,残酷的普鲁士人们,用戒尺来打我,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他们有什么资格来打我?我是法兰西人,纯种的法兰西人,我才不会去学德语呢,可恶的德语。
站在街角,我仍然依稀看到韩麦尔先生那憔悴的身影依靠在那儿。可怜的人,他一定从未想到过会变成这样。诶。他应该看到我毕业的,就算我学习成绩不好,那也总比现在由普鲁士人来代替他,由德语来代替他认为最美好的语言来的好。我好想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或者脚下钉下钉子,就这样永远的来看着他。哦,他今天穿着这套绿色礼服,显得他那么的高大,那么得笔挺。他或许不会再穿这套礼服了吧。
街上静悄悄的。回想起原来这个时候,应该是很热闹的才对。放学的孩子们会在这里打打闹闹,或者捧着一大把吃的东西,听妈妈、奶奶讲故事。可是现在街上一个法兰西人都没有,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普鲁士兵,他们正在拆商店的招牌呢,把法语招牌改成德语的招牌。那些德语我一个字都看不懂,我也不想看懂。我看着他们,把写着大大的法语字的招牌踩得粉碎。应该有人来制止他们才对,这应该是法兰西人的招牌,他们没有权力来糟蹋它们,他们更没有资格来糟蹋这些法语!
可是,我们怎么来阻止他们?这片土地已经是普鲁士的了,瞧,那块布告牌上写得清清楚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