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这是一个中国**史上少见的非专业高学历,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还是作家、诗人。
他毕业于燕京(北京)大学哲学系,精通英语,可以读原版的哲学译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是他大学时读的最多的东西。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和燕京大学。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是中国**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觉新”、“李侠”、 “肖涧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道临荣誉:
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中国朗诵协会会长。
孙道临主演的**获奖情况: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获一等奖;1979年,《李四光》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节大奖;2002年,《詹天佑》获中国**“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纪念世界**诞生100周年,中国**诞生90周年”活动中,荣获中国**世纪奖(男演员奖),《早春二月》获中国**90年优秀影片;1995年他还获得了中国**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2000年8月,中国**“百年十佳”的二十四万张选票,选出了“我最喜爱的中国**、中国**演员、**歌曲”的“百年十佳”,孙道临获得“最喜爱的中国**演员”称号。
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话剧 :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燕京剧社参与话剧表演《窗外》(独幕剧)。早年在燕京大学就读哲学系时,就踏入了表演艺术生涯。
当时,他的好友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力邀孙道临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话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
1948年春节,孙道临演出黄宗江新作《大团圆》,该剧被准备在上海创办清华影业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华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而孙道临也跟随此片踏上了**银幕的生涯。
从此,他塑造了《乌鸦与麻雀》中的华先生、《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雷雨》中的周朴园等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
孙道临第一部导演**作品:
《詹天佑》。以后,又自编自导**《雷雨》,并自演周朴园。《非常大总统》,自演孙中山。
“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早春二月》。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孙道临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风流才子萧涧秋,倾倒了无数男女影迷。 社会 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有的人跑遍上海,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
该片让孙道临成为了“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装扮被当时的影迷们疯狂模仿,尤其是那条豆绿色的长围巾,一度引领了当时的男装潮流。
孙道临出演的**军人系列作品:
孙道临出演的**,可分文人系列和军人系列作品,其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影响更大。
《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绎,在观众中反响强烈。
此后,他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军人出身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
孙道临第一次文学作品发表:
1935年创作短篇小说《母女俩》,在北京崇德中学刊物《崇德学生》上发表。后又写了《独往》、《幻象》、《光与剑》、《我的恋人》等抒情诗。
前几年网络上较为流传的一首他写的《风的预感》:
1997年,孙道临的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进阳光》收集了孙道临从学生时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书分为影坛记事、情怀追思、出访杂感、艺苑漫步、诗文旧作五个部分,虽然不是自传,不过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书中写道:
孙道临精通英语。他还改编过经典小说《呼啸山庄》和美国剧本《死路》,并翻译了美国**剧本《守望莱茵河》和捷克**剧本《黎明前的战斗》。
孙道临朗诵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浑厚而独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诵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录制的《唐诗欣赏》、《西洋爱情诗》、《莎士比亚戏剧片断朗诵》等磁带,深受群众的欢迎。
1988年,孙道临应旧金山美国艺术剧院特邀,参加为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诞生100周年的话剧《马可百万》的演出,他用英语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这个角色,其戏份极重,仅次于男一号马可·波罗。
孙道临配音作品:
《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任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为《王子复仇记》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是亿万观众公认的外国影片的华语配音典范。孙道临在这部**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后人难以超越,连他自己再也没有能超越。
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讽,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少有人能及。
孙道临主要**作品:
《詹天佑》(2001,导演)
《继母》(1992)
《非常大总统》(1986,兼编导)
《雷雨》(1984,兼编导)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号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
《红色的种子》(1958)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来了》(1956)
《家》(1956)
《南岛风云》(1955)
《渡江侦察记》(1954)
《女司机》(1951)
《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
《乌鸦与麻雀》、《大雷雨》(1949)
《大团圆》(1948)
孙道临表演艺术风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内敛,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
孙道临**艺术馆:
位于浙江嘉善县,是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馆,2003年立项,2007年开馆。艺术馆分为陈列展览和**放映两大区域,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的场景式展示厅、4个**放映厅等。
孙道临家人:
父亲:孙文耀,浙江嘉善人,13岁考上秀才,后在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院学习西学,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学比利时。归国后,在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工厂取代法国人做厂长,后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担任技正(即总工程师)兼考工科长。
孙道临母亲叫范念华,来自嘉善富家。
孙道临夫人:王凤娟。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黄泽镇坑边村。越剧王派创始人,越剧花旦,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上海越剧院小红楼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王凤娟唱腔平易质朴,流畅自然,表演上以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戏路宽广,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丽君》、《红楼梦》、《追鱼》、《春香传》,树立了孟丽君、林黛玉、鲤鱼精、春香等经典光彩的艺术形象。
女儿:孙庆原。生于1964年10月,为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孙庆原。曾留学德国。1987年,孙庆原赴德留学,职业不详。孙庆原说过:不坐享父母的荣誉,不仰赖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孙庆原丈夫在德国公司工作。他们有一个女儿朱凯佳 。
孙道临在自己创作的《走进阳光》一书中,有这样的话:
孙道临之所以能在演、导、诵等方面都表现出别样儒雅和非凡才情,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不仅是艺术追求的笃定,更在于他敏而好学,胸有诗书的文、哲修养。
如果没有演戏,他也许会是个诗人。如果不是诗人,也许会是个学者。孙道临去世时,灵堂里播放着舒伯特的乐曲。“孙道临是一首诗,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
说明:本图文系根据网络和有关书面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人海茫茫,有多少深情真义,释放光芒,悲哀时给你抚慰,软弱时给你力量。
这是孙道临为夫人王文娟越剧电视剧《孟丽君》所作片尾插曲。
前两年,随着格里高利派克等老一代好莱坞**演员的相继辞世,影迷们曾经发出“古典已死”的概叹。而昨天,86岁的孙道临离开人世,也足以使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同样的悲哀。
“王子”成绝响 永不消逝的声音
文/小飞
正如那个也感动了一代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一般,孙道临为我们留下了那些“永不消逝的声音”。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我曾去到咸阳,走在新建的咸阳渭水大桥上,默念杜甫的《兵车行》,而响在我心里的声音,却是属于孙道临的。孙道临每次朗读《兵车行》,总是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是真正的人戏不分,杜诗的这首代表作,其中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情怀,隔着千年的时空,撞击着诗人的心灵,又由诗人的声音,再度撞击着我们这些聆听者的灵魂。
当代最杰出的朗诵家,我认为是焦晃,我听过的他最好的朗诵是李白的《行路道》,真是金石之音,但他的《兵车行》与孙道临相比就差得太远,我想,李诗雄奇,而杜诗苍凉,这一代艺术家未经过战乱兵火,生灵涂炭,在悲天悯人的心境上,终究是不及孙道临这一代老艺术家的强烈。
而孙道临在声音上的真正代表作,正好是关于和杜甫并列的,西方最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悲天悯人的杰作《王子复仇记》。
《王子复仇记》是孙道临的杰作。孙道临在这部**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自己也没能超越。哈姆雷特的配音奠定了孙道临在朗诵领域的教父地位,他配的哈姆雷特已经成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进而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只需要听听宋世雄、孙正平、韩乔生这些体育评论员的口音就知道了。
**《王子复仇记》是以卞之琳的翻译为底本的,仅凭这个就是绝响了。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讽,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无人能及。
王小波曾在《我的师承》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那一代人有个公开的秘密,你要读最好的文字,就要去看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他们因为强烈的文学修养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搞翻译”,“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般的文字。”
而我们也可以说,那一代中国最好的演员在搞配音。因为当时中国**空间的局限,唯有配音能使他们发挥才华。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般的声音。而孙道临为我们留下的,是他配音的《王子复仇记》。我有一个建议,可以把孙道临的《兵车行》与《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那段“活着,还是不活”的大段独白放在一起来听,你会发现东西方最伟大的心灵,原来是如此的殊途同归。而这两者在中文的声音中最伟大的演绎,都是出自于一个叫孙道临的名字。
哈姆雷特的独白,我最爱其中的一句,“(人们)默默无闻的劳碌只换来多少凌辱”,一句话道尽了整个人类的悲剧,有人说这是平民而不是王子的生活,足见王子的胸怀,其实那胸怀是属于莎士比亚的。大师是什么,不过是最伟大的胸襟与情怀而已,只是这是聪明的现代人所不明白的。就如孙道临所说的,“要做大写的人”。
转自:“王子”成绝响 永不消逝的声音
孙道临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儿时个性内向,有点儿反叛精神。上中学后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写成了短篇小说《母子俩》,后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鬼子面前耍花枪
《京味九侃》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秦所长是正儿八经的老地下党,从抗战期间就是北京城内潜伏的一个暗字号的小八爷。为了这个,他还让日本人抓进过宪兵队,差一点儿就为国捐躯了。不过坐牢也有坐牢的运气,秦所长进宪兵队的时候关在一块儿那位叫孙以亮,也是抗日犯,但斗争经验就比他丰富多了。老秦从他那儿学了不少对付鬼子的办法。比如鬼子不允许犯人之间说话通风,只要被发现互相交谈就是一顿毒打。孙以亮教老秦把手绢盖在脸上躺着,这样悄悄说话通气,看守就没法发现了。鬼子也不是傻瓜,看见他们脸上盖着手绢就进来查问。孙以亮从容不迫,回答得滴水不漏——你们牢里电灯老亮着,我不盖个东西怎么睡得着觉?要不,你们把灯闭了?鬼子看守琢磨了半天,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理。在鬼子面前花枪耍得这么利落,这位孙以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还有一个名字大家可能更加熟悉,就叫做——孙道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大被日军占领,20余名师生被捕,其中就有孙道临) **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结婚,但对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孙道临在他出版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孙道临出生于北京,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同窗挚友黄宗江的影响,逐渐走上**的道路。之后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角色,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但年届四十的孙道临一直没有理想的意中人。
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大龄男女终于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
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年过古稀,夫妻两人又携手合作,把越剧《孟丽君》移植到荧屏上且好评如潮。 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个性内向
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于是他凭着这股才气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孙道临不仅在国产片银幕上成功塑造了许多激情鲜活的角色,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称银幕经典。
《王子复仇记》是孙道临的杰作。孙道临在这部**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自己也没有能超越。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疯,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无人能及。
**《王子复仇记》是以卞之琳的翻译为底本的,仅凭这个就是绝响了。该片由孙道临和上译厂著名演员程之、张同凝配音。
同时,孙道临热心推动和参与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的会长。 走上银幕与舞台后,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之中自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
他还结识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干,却拼死炸毁敌人十几座碉堡,虽然一字不识,却自制了各种土地雷,与乡亲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他一一记下了这些传奇故事,称为塑造角色的创作素材。接着,孙道临又与铁牛、冯哲等演员一起奔赴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这回他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并且作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到了战争第一线,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诵一段快板都会激励战士的士气,而战士们的斗志反过来也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切身体会。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与他同时赴朝的另一位演员范正刚同志真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牺牲时范正刚的手里还捏着为战士说快板的敲板,口袋里装着还未寄出的给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迹,字却清晰可见:为使同志们此去有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值得。此话不幸成了事实,铁牛为之挥泪,冯哲轻抚烈士遗体,孙道临则踏着烈士的足迹,完成烈士的遗志。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即投拍**《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与角色的距离就明显了。然而奇了,当他唤起在抗美援朝前线时的那种激情时,当他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时,姚大娘、地雷英雄、可爱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脑海浮现,一旦他把这种独特感受融化于角色中,无形的距离就缩短了,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说起《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
除了**《雷雨》,孙道临自编自导的另一部**是《非常大总统》。他自幼就崇拜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是在他那段当羊倌的日子里,在那间邻近羊棚的破陋小屋里,除了一张旧床,仅有的摆设就是一架借来的手摇唱机和一大摞书籍,大多是伟人传记。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绍孙中山光辉一生的书。每天放羊归来,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缓的乐曲下看书,看的是孙中山,听的是肖邦、海顿、贝多芬。当时的他已在舞台上演过一些角色,演孙中山当然是一种奢望。但要看到孙中山的艺术形象却是心中的良好愿望。后来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他已成名扬四方的表演艺术家,曾受某话剧团特邀出演话剧《孙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没人说不像的,可由于临时出国访问而未如愿。但孙中山的形象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断用心血孕育这颗发了芽的种子。终于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开始筹拍**《非常大总统》。然而,树伟人于银幕之上谈何容易!他先后奔波广东、广西、北京等地的大学和历史研究所,参阅了大量资料,即使国外出版的珍贵文献,他也悉心研读。带着创作构想、踏着孙中山的足迹,到广东中山、韶关、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实地采访,又沿着当年永丰舰的航线,访问至今还健在的孙中山的警卫和部下,这才八易其稿写成了剧本。他要拍成一部纪实性的史诗风格的历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编,更远离戏说,力求达到史料的准确、人物的可信和规定情景的逼真,如重点场景总统府已在当年被叛军的炮火击毁,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也面目全非,摄制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现了场景的格局与氛围。孙中山生前对自己的服饰十分讲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设计,质料与做工都特别精致,因此戏中孙中山的元帅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画册、照片设计定制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复试装、录像,造型方案变换十几次,定制的石膏模子不下几十个。化装师说:为了把孙道临扮装成孙中山,单单石膏粉就用掉几百斤。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千折百回,非常大总统这才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集体合影时,摄影师会喊出“茄子”一词,大家就会心一笑齐念“茄子”,于是就留下面带笑靥的优美影像效果来。这个让照相时留下微笑口形的“诀窍”,据说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首创。孙道临是银幕上公认的“美男子”,他饰演的诸多艺术形象,以风流倜傥、儒雅洒脱的气质闻名于世,他那俊朗优雅、笑容可掬的“明星照”,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有人曾问孙道临,缘何照片上的表情那么好?他一语道破天机,说拍照时轻轻念一下“茄子”这个词,口形就会展露笑容。大家一试,果然立竿见影。一次周总理与艺术家聚会,在拍合影时有人讲起孙道临的这个“妙招”来,总理听罢笑道:“来来来,那咱们都来说茄子!”。后来《大众**》记者披露了这一细节,“茄子”一词便不胫而走,以致一般一照相大家都会喊“茄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