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的所获荣誉

刘建的所获荣誉,第1张

国家登山健将体育功勋奖章获得者

著名户外运动家

古生物化石专家

北京奥运火炬手(并任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珠峰传递新闻中心副主任)

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及品牌运营总监

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主席兼新闻发言人

全世界首位完成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和北极南极徒步到达极点的新闻工作者。

2004年2月 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证书”

2005年 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2005年12月 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七大洲最高峰登顶+徒步达到南北两极)的新闻记者

刘建与高山结缘始于1999年采访中日大学生联合攀登“雪宝顶”;2000年,他采访“玉珠峰”山难并参与救援,开始接受正规登山训练;2003年12月16日,刘建随“2003南极南美登山队”飞往南极。刘建,成都人,曾服役于黄继光部队,空降兵。曾任华西都市报社首席记者,现任华西都市报市场部品牌总监。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七大洲最高峰登顶+徒步南北两极)极限探险的记者,国家级登山健将。2007年4月,借调到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担任三级项目专家,参与珠峰火炬传递工作;2008年8月在成都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刘建,因2003年登顶珠峰并接连登顶六大洲最高峰而在全国(不仅是登山界)闻名。2002年五一期间,他以队长身份组织的“成都飞亚粉漆登山队”前往攀登大雪塘,4月30日19:45时领攀时在5150米失踪,当时接到消息的国家队王勇峰队长及民间多路好手出发前往大雪塘救援,但5月1日下午他又出现在昨日他失踪处,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下撤回到BC。

这次失踪事件使大雪塘作为“成都第一高峰”的知名度再次提升。而刘建获得了四川登协的登顶认证也引起了一些非议。因为刘建没有证实顶峰海拔的证据,其后描述也使人分析认为其登山的并非5465米的大雪塘顶峰,而是另一座不知名山峰。

  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在线 | 企业

  Sohu首页 > 体育频道 > 中国搜狐登山队攀登珠峰行动 > 中国搜狐登山队

  顶峰的诱惑--中国搜狐登山队健儿攀登珠峰的故事

  2003年6月4日23:34 中体在线

  中国体育报 别卫青 珠峰又开始渐渐地显露出了她清晰的模样,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阳光洒向珠峰的时候,云雾正在缓缓地散去———这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我们将在这一刻离开珠峰大本营。

  转自搜狐

  5月26日,整个营地里的人都早早地起了床,匆匆整理着各自的行装。可就在把背包放进车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由地要再望一眼这座相处了近两个月的山峰。

  转自搜狐

  49天———从4月7日开始进驻大本营,队员们沿着这座山峰的东北山脊上上下下地踩下的一连串的脚印,记录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尤其是望着那触目可及的顶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

  转自搜狐

  顶峰的诱惑

  转自搜狐

  遥望上去,珠峰之巅似乎永远都让人感到变幻莫测,时而云遮雾罩、时而旗云飞扬,能够靠近她、并且最终“山登绝顶我为峰”,自然是每一个登山者的最大愿望。

  转自搜狐

  为了成功完成这个目标,这个国内首支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从3月29日进入拉萨开始,随着海拔高度的逐级升高,就一直在适应着高原反应,用了一周时间才来到大本营。随后经过一号营地(海拔5500米)、二号营地(海拔6000米),缓缓地上到了前进营地。

  转自搜狐

  可在尚未开始正式攀登之前,进行了第二次高山适应性行军之后,陈骏池就说,真正地接近了珠峰之后,登顶的心情反而平静了,“可要是说一个登山者对登顶的心情很平淡,会有人相信吗?”

  转自搜狐

  在成功登顶后,陈骏池说,在向顶峰进发的过程中,也的确就是这样一种心情。尽管在向上行进的队列里,他始终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可一路上想的最多的就是抓好路绳,稳步走好脚下的路。直到接近顶峰时,看见了上面有人,感觉顶峰马上就要到了的时候,才有了短暂的兴奋的感觉。然而实际上,还要再上上下下地翻过两三个雪坡之后,才是真正地接近了顶峰。“登山,就是件磨人性子的事,”他说,“在峰顶上做完了我预先准备好的几件事之后,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安全下撤。”

  转自搜狐

  对此,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说,每一个登山者的目标都是要登顶的,然而每一个成熟的登山者都绝不会把登顶作为惟一的目标。

  转自搜狐

  风中的考验

  转自搜狐

  “也就怪了,按照以往珠峰地区的天气规律,5月份肯定是天气最好的季节,”罗申说,“可今年4月的天气却出奇的好,风也小、天气也比较晴朗。”

  转自搜狐

  罗申,中国登山队副队长,也是这次登山活动的先行官。自3月12日中国搜狐登山队正式宣布成立之后,罗申就带着18名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来到了珠峰脚下;展开了选址建营的工作。在建大本营的时候,除了为平地面、来来回回地搬石头比较累一些以外,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在这种好天气下,罗申还指挥着夏尔巴协作人员完成了一项“艰巨工程”:在紧挨山坡下的乱石堆里挖坑围栏,建起了一个应急公厕,特别在其中挖出的一个直上直下、深达1米多的粪坑,尤显难度之大。

  转自搜狐

  可过了4月26日,在队员们完成了往返北坳营地的适应性行军之后,天气就开始逐渐转坏。在完成了一次在北坳的高山适应性行军之后,4月30日,当第一组队员刘福勇、陈骏池和李伟文/梁群夫妇在队长尼玛次仁的带领下向海拔7790米挺进的时候,当晚就遭到了暴风袭击。

  转自搜狐

  从第二天开始,高海拔上的大风逐步也席卷了下面的营地,第二组队员由北坳营地向上跟进时被大风击退。全体回到前进营地后,攀登前方总指挥王勇峰考虑到前进营地大风不利于队员休息,决定继续回撤大本营。谁知,大风已赶在他们之前扫荡了山下的营地,一号营地和二号营的帐篷都被吹得没了影,大本营也被狂风摆平了近二十顶军用大帐。

  转自搜狐

  从5月2日到9日,无论是大本营还是6500米的前进营地,皆连续出现10级甚至以上的强风。刘福勇和陈骏池在回到大本营的当晚再遭风袭,三更时分拎着睡袋四处投宿。

  转自搜狐

  大风打乱了登山队预先为队员们准备的多套高山适应计划。由于没有一名队员得到8000米以上的行军经验,更多的行军艰险和心理考验都被集中到了后来的正式攻顶期间。

  转自搜狐

  攻顶的艰险

  转自搜狐

  连续不断的大风在5月9日间歇了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停,时强时弱地变得更难把握。在珠峰地区,没有哪一个气象机构敢自诩准确预测出这里的天气变化,但任何一家的预测都足以影响前线指挥部的决策。

  转自搜狐

  5月11日,登山队从大本营重新出发,正式向顶峰进发。从这一天起,狂风聚起的时候就越来越多,而且其规律也越来越无章可循。

  转自搜狐

  5月14日,第一攻顶突击队队长尼玛次仁带队来到北坳营地后,依据瑞士队的天气预报,请求把原定在5月17日和18日两天内的攻顶日提前,因为据称这两天会起大风,而中间的5月16日很可能是一个大风间歇的好日子,为此,尼玛提出了带队直跨8300米突击营地,然后抓住时机直接冲顶的大胆想法,经过近三个小时激烈争论,尼玛的提议最终被王勇峰力谏劝止。

  转自搜狐

  尼玛之后说,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第二天北坳起的风就在九级以上,根本无法继续向上行军,而且后来真正冲顶时,在8300米以上路线的艰险程度也“超出了我想象中的十倍”。

  转自搜狐

  其中有两处路段,尼玛认为对所有的登山者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是“第二台阶”处的那个“中国梯子”,由于梯子上方还有两块相互挤对着的巨石,难以接近“台阶”的上沿,因此在上到梯子顶时必须抓住侧上方的一根保护绳,蹬住侧后方岩石的一壁,再跨上对面的这块巨石,难度很大;其次,就是在接近登顶时“第三台阶”的侧下方,有一段近30米长、在峭壁上横切的路段,这时一段借着层状岩伸出来的岩缝、在崖壁上打出保护绳索做出来的一条路,实际的路宽只能仅仅放下一只脚,一侧是贴着崖壁用岩锥固定的绳索,一侧则是垂直落差深达2000多米的悬崖。

  转自搜狐

  尼玛说,在上了“第三台阶”以后,比大拇指还要粗的路绳,很多由于风化只剩下了细细的绳芯,很多队员都要用“快挂”把一堆绳芯扣在一起才会有些安全感。

  转自搜狐

  顶峰下的抉择

  转自搜狐

  登山队第一冲顶突击队5月15日回撤到前进营地后,进行了最后的休整。指挥部综合各个方面的气象资料,最终将冲顶日确定到了5月21日和22日两天。

  转自搜狐

  与此同时,指挥部还多次强调了冲顶的“关门时间”问题。因为在珠峰发生的多次山难都是在下撤的途中,而这又大多是由于登顶时间太晚而造成的。在珠峰,一个最基本的天气规律就是,一过中午就肯定要起风。据说,这次在中国队里给王石担任高山协作的夏尔巴扎西次仁就是1996年珠峰山难时的参与者。当时霍尔等几位著名登山家带领的队伍在接近顶峰时就陷入了失控状态,人们忘记了时间,都要冲顶,直到下午4点半左右才陆续登顶,结果天气大变。作为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扎西次仁有幸提前一步从南坡下了山,但由于在暴风雪中能见度极差,他也是一直走到半夜云开月现的时候,才找到了营地。

  转自搜狐

  这一次,冲顶队员中第一个遭遇关门时间的是李伟文。由于是最后一个钻出帐篷来套冰爪,本来就出发晚了些,再加上对走夜路的不适应,李伟文与大队落出较长的一段距离,并且中间隔着中韩联合登山队的6名队员,在过了“中国梯子”后,他就已经与前队相差了1个小时,因此他尽管有些心存不甘,但还是顺从地接受了王勇峰要求返回的命令。他说:“我当时体力很好,也有能力登顶,但登山应该服从指挥,登顶不是惟一目的。”

  转自搜狐

  而当被称为“老年组”的第二突击队准备实施冲顶的时候,几乎是集体面临着对于顶峰的抉择。当时第二组从7790米营地来到突击营地时,行军用了近十个小时,比第一组同样的行军慢了近三个小时,所有人都为他们第二天的冲顶感到担心。此外,一名英国队员小腿骨折,需要救援,第一组成功登顶的陈骏池下撤路上由于胃疼病发,需要接应。这些事情都需要第二组分派出高山协作力量,第二组冲顶队伍必须主动减员。

  转自搜狐

  所有第二组的队员都在帐篷里默默地掉泪。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身体状况被认为一直很好的刘福勇主动表示,放弃登顶,随后就对着大哥王石放声痛哭。一向不善言语的张梁也在一直默然饮泣,到冲顶队员们开始准备行装时,他也做出了参与高山救人的表示。

  转自搜狐

  下撤中的经历

  转自搜狐

  作为第二组的队长,在冲顶过程中罗申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他比刘建、王石晚了近40分钟登上顶峰,而且在下撤的途中他把所有的高山协作人员都派给了身体虚弱的刘建和王石,因为三个人冲顶前的这一晚都没有休息。

  转自搜狐

  就这样,罗申独自走在下撤队伍的最后面,在到达8400米左右时他的氧气瓶里没有气了,昏昏沉沉地,罗申说:“当时听到对讲机里说,有三个夏尔巴越过突击营地上来接应了,再加上也能看见突击营地,就找了个地方歇了下来。”

  转自搜狐

  罗申并不知道,他就在这背风的地方昏睡了过去,他的身旁就是一个早前外国山难者的尸体,直到前来接应的夏尔巴发现他、给他换上氧气并唤醒他。他事后分析说,有可能身旁那位遇难者死前的情形跟他差不多,要不,不会坐在离营地那么近的地方死去。

  转自搜狐

  而这天的一早,张梁就随着尼玛护送英国伤员下山了。路上,身体虚弱的尼玛在8000米左右

  转自搜狐

  倒下时,张梁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氧气给了尼玛。张梁回到大本营后说,高山救人同样是件挺有意义的事,虽然无法与登顶去进行对比,但还是觉得非常值得。

  转自搜狐

  刘福勇因为自己的高山靴被登校的小阿旺穿错了,只剩了一只自己的鞋和一只小鞋。只好这一天都在帐篷里陪着登顶下来的陈骏池。他说:“没登顶是很遗憾,但是山还在那儿,我大刘也还在,以后我还会再来登”。

  转自搜狐

  李致新说,随着登山运动近几年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登山者的层次也提高得很快,登山的境界追求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他说,“我们当初就没想过这么多,当年让我放弃登顶去营救一个日本人时,我差点恨得都想打那家伙,怎么偏偏这时候受伤,误我大事。后来回过头看,就发现那会儿头脑太简单了,一心光想着登顶,别的什么都没有。其实,登山本质就是一种精神,最终就是一个对高尚精神追求的体验”

2020年5月27日11点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此前我国测绘工作者

已对珠峰进行过

六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并先后于1975、2005年两次

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

精准测定珠峰高度的成果可用于

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

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

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重点

在以下5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

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

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

利用实景三维技术

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

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且此次是我国专业测量人员

首次登顶珠峰进行测高

地理君梳理了6篇《中国国家地理》中

介绍 珠穆朗玛峰 的内容

并将这6篇内容整理为 合集

如果你对珠穆朗玛峰的理解

还只是“世界最高峰”

那么下面介绍的内容

一定会让你更加了解珠峰,爱上珠峰

No1 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撰文/单之蔷

我国已故著名地理学家林超先生

对地理学有诸多贡献

其中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一项

就是为珠峰正名

他的一篇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

终于搞清了珠峰名字的来龙去脉

他以渊博的地理知识

大量的中文和英文资料

充分说明了珠峰应叫“珠穆朗玛峰”

而不是“埃佛勒斯峰”

可以说他的文章终止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

摄影/杨桦

No2 发现珠峰是为了发现自己

撰文/张江齐 摄影/杨桦 等

早在认定“天圆地方”的时代

掌握天文历法与测绘技术的中国人

——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

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木占巴

就曾对珠峰进行实地测绘

在《皇舆全览图》上

准确标绘了珠峰的位置

并在中国境内用满文标注了珠峰的名称

“珠穆朗玛阿林”

从1847-2005年

人类求证珠峰的高度已经不下10次了

每一次重测珠峰

得到的高程值都是不一样的

科技 的进步已经使人类

得以在厘米级差别的珠峰高程上较着劲儿了

为什么要测量珠峰?

为什么珠峰高程变幻莫测?

为什么人类非要登上珠峰不可?

供图/中国登山协会

1975年中国登山测量队

第一次把测绘觇标带上了珠峰峰顶

竖立了珠峰测高 历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那以后

红色的觇标以及峰顶覆雪深

就成为了珠峰测高必然要完成的两个课题

由此而引发了测绘科学的一项项创新

No3

世界最高的生物庇护所

珠峰自然保护区

撰文/汪永晨 杜泽泉 车刚

数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

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她变成了今日的地球之巅

人们只知这里有茫茫的雪峰冰川

却不知这里还有河流湖泊、生命和绿色

珠峰自然保护区因具有典型的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地

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而独具特色

这在全世界自然保护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为了保护这里的独特生态系统

1989年3月18日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

No4 我在珠峰预报天气

撰文/高登义

天气好坏是关乎登山成败、生死的大事

从南坡攀登

主要危险是大雪与雪崩带来的生命威胁

尤其是在海拔5000-6000米的雪崩区

所以南坡登顶成功的重要天气条件

就是无降水或微量降水

从北坡攀登

主要危险是大风带来的冻伤和生命威胁

珠峰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

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5个月间最大

平均超过8级(风速为20米/秒)

综合上述气候条件

在喜马拉雅山脉

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最佳登山季节 是:

南侧4月中旬至5月下旬、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北侧季节稍长

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供图/高登义

No5 人与珠峰三部曲:膜拜、挑战与亲近

撰文/赵牧

一百年前

攀登珠峰的伟大先驱马洛里在回答

“你为什么登山”的问题时

很久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

这都是一个充满玄学意味的解释

而今

以纪念的名义攀登珠峰

仅仅是“喜欢”两个字就足已回答这个难题

No6 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撰文/刘建 摄影/张超音 等

墨蓝的天幕做背景

无际的苍穹没有一丝云彩

朝霞映在珠峰顶三分之一以上地带

这是摄影作品中常有的“日照金山”

而珠峰在这样的画面中

惟独多了一条在峰顶拉出的细长白丝带

因为很像旗帜

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旗云”

每每远看旗云

她都悄无声息地挂在珠峰上

留给人们一个静逸美丽的印象

其实这正是女神震怒的时候:

没有哪个登山高手胆敢在这个时候去亲近她

要是半路遭遇,只有撤退

要不就被她永远留在山上

摄影/杨桦

因为珠峰是世界最高峰

它的唯一性与最高性

使它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自然地理资源

使它象征着

人类追求最高最强最好的精神境界

这种追求精神是人类 社会 竞争发展的动力

对珠峰高程的求证过程

标志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也关系到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尊

了解珠峰

不只是欣赏珠峰、赞美珠峰

更在于 探索 珠峰、

探究它的变化对于全球自然环境意义

乃至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

戳下方链接

中国国家地理为你独家解读

珠穆朗玛峰

特别放送价¥199

购买后

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这里有中国国家地理旗下三刊

(《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

所有优惠活动

只需2步

将“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添加至“我的小程序”

买好物

看杂志

逛世界

心有多大,地理就有多广博

如果你有任何想对地理君说的话

就在评论区留言吧

中国国家地理服务号

(微信号:vipdili)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52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