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周亚夫为何死得如此悲剧?

谁知道周亚夫为何死得如此悲剧?,第1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韩信临刑说的。这些功臣都差不多这样的结局! 百家讲坛首席讲师、河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在讲到周亚夫为什么那么有才华,却落了一个可悲的下场。王立群其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语录,世上有五种人:谋事-干事业、谋人-当官、谋钱-商人,既谋事又谋人-很厉害了,全谋-更加不得了。周亚夫仅仅是在军事上一个非常出色的将才,谋事非常有能力,是一个做事业的人。他不会琢磨人,只会琢磨事,一旦随着他的官位升迁,早晚都会因为性格的缺陷出事。 周亚夫治兵细柳营彪炳千古。汉文帝时,匈奴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烧杀抢掠。汉文帝急派三位将军去抵抗,另外又派三位将军驻扎在长安附近。其中周亚夫就驻扎在细柳。有一次,汉文帝去慰劳军队,在灞上和棘门时,将士们隆重迎送,当他到细柳时,军营没有迎送礼仪。周亚夫是珍上正正直直的人,不拍马屁,公私分明,不像那些只会讨好上级,以升自己职位的那些小人。国家苦是有像周亚夫此人的人,那么国家就一定能够强大,更加地繁荣昌盛、兴旺。 周亚夫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勋,于汉景帝七年(前150年)被升任为丞相。由于周亚夫为人耿直,坚持正道,故而得罪了汉景帝、王皇后等人,主要有以下几件事:

其一,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废太子刘荣。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在汉景帝四年被立为太子。但刘荣的生母却仍是一个普通妃子,并没有被立为皇后。汉景帝原来的皇后姓薄,是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亲属,汉景帝不喜欢,故而等薄太后一死,汉景帝立刻就将薄皇后废掉了,新皇后则一直未立。刘荣的母亲姓栗,为人妒忌,特别是因为不答应长公主刘嫖为其女阿娇向太子刘荣的求婚,使得长公主刘嫖与刘彻之母王夫人联合了起来。她们共同在汉景帝面前极尽挑拨诬陷之能事,最后使汉景帝大怒,他废掉了栗妃,废掉了太子刘荣,而改立王夫人为皇后,改立王夫人所生的刘彻为太子。这件阴谋活动的过程,我们已在《汉宫多少惊心事》中详细地讲过,这里不再细说。

废太子虽说是皇帝的家事,但也是牵动举国上下的重大国事,所以刚刚被提为丞相的周亚夫对此坚决反对,与周亚夫一同劝阻此事的还有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等等。汉景帝此时对栗妃与太子刘荣的厌恶之情已经根深蒂固,他不仅不可能回心转意,而且还对周亚夫、窦婴这些反复劝阻、反复提意见的人,也都从厌恶而逐渐转成了憎恨。

周亚夫等不仅招来汉景帝之恨,而且招来了王皇后、皇太子(未来的汉武帝),以及景帝之姐大长公主之恨,性质与后果都是严重的。

其二,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这件事是由窦太后建议的,因为窦太后的兄弟没能在窦太后当皇后时及早封侯,等到窦皇后当了太后再想封其兄弟为侯时就已经来不及了,其兄遗憾地死去了。故而她为儿媳王皇后之兄王信提出此事,目的是为了改善她与儿媳之间的紧张关系。结果又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反对。周亚夫说:“想当年高皇帝曾做出规定,不是皇帝刘姓子孙,一律不得封王;没有在战场立有战功的,一律不得封侯。谁要是不按规定封了王或是封了侯,那就全国上下都起来讨伐他。今天王信,他虽然是皇后的兄长,但他没有在战场立过功,封他为侯,不符合当年高皇帝的规定。”

彩绘指挥俑西汉景帝一听,沉默不语,王信自然也就没能封侯。这件事对于汉景帝自然是无所谓,对于窦太后也没有实际的利害,但对王皇后就不是小问题了。这里一方面涉及到其兄长王信的巨大实际利益,同时涉及到王皇后本人的面子与尊严,所以她对周亚夫怀恨在心。周亚夫的危险,又严重了十分。

其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帮着汉景帝贯彻“一石击二鸟”的方针,使梁国蒙受的损失很大,因此梁王刘武每次上朝,都在母亲窦太后和兄长景帝的面前数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是从一开始就站在小儿子梁孝王的立场痛恨周亚夫。汉景帝开始时是指使周亚夫这么做的,后来事过境迁,好了伤疤忘了疼,渐渐地也和他的母亲、弟弟对周亚夫一道厌恶痛恨起来。

其四,当时有五个匈奴贵族叛变匈奴,投降汉朝。汉景帝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爵,以鼓励其他人也来投降,但周亚夫坚持不同意。周亚夫说:“如果把这些背叛本国、前来投降我们的分子封为侯爵,那以后我们将如何教育我们的子民,将如何处置那些背叛我们的国家而叛逃到匈奴去的人呢?”景帝听了很生气,说“你简直是榆木脑袋,没有一点灵活性”,当面就把周亚夫的话顶了回去,硬是给那叛逃过来的五个匈奴人封了侯。

从以上种种情况分析,周亚夫当时在朝中所处的地位已经相当孤立、相当危险了,但性情直爽、一心为公的周亚夫竟然还没有任何觉察。也正是在周亚夫已经招致汉景帝如此憎恨,而周亚夫的功勋、威望又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当年他那种“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的话,就被汉景帝又恨又怕,成为周亚夫必死无疑的原因了。

汉景帝要杀周亚夫,但周亚夫没有任何罪过,于是汉景帝就故意找碴儿:有一天,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到宫中参加宴会,席面上摆着大块的肉,但没有刀子,也没有筷子。于是周亚夫就对服务人员说,让他们把筷子拿来。汉景帝一听大怒,他说:“我们对你如此尊敬,你还觉得不满意吗?”周亚夫见此情景,他就不再说话,恭敬地退出了宴会厅。汉景帝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周亚夫离去的身影,恨恨地说:“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没法留着他侍候日后的小皇帝!”

周亚夫的儿子为他父亲偷着向“工官尚方”买了五百套殉葬用的铠甲盾牌之类东西。买殉葬品无所谓,但“工官尚方”是专门给帝王制造器物的部门,买这种部门制作的器物用于臣民就有了一个“越份”的问题。于是周亚夫就以这个罪名被下狱了。当时的廷尉,也就是“九卿”之一的最高司法官审问周亚夫说:“你买这些铠甲盾牌之类的东西,不是存心准备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这些东西是用于死后当殉葬品的,这些木制、陶制的东西可以用来造反吗?”廷尉说:“你即使不想在阳间造反,也是想到阴间去造反!”

当时的这个廷尉名叫王恬开,他秉承着汉景帝的意旨行事,居然就用“你不是想造反地上,就是要造反地下”这种开玩笑一般的语言,给一位高居丞相之职的元勋定成了“谋反”的死罪。于是周亚夫愤怒地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宋代黄震评论周亚夫的悲剧结局说:“亚夫尤重厚守正,平吴楚有大功,其争废太子、争侯王信、争侯降匈奴徐卢等五人,又皆宰相职也,反以怏怏疑之,卒置死地。景帝尤少恩哉!”(《黄氏日钞》)

明代查慎行说:“至于亚夫用兵处,极力摹写,节制之师,历历有如目击。亚夫之坐‘谋反’,因子买葬器,狱吏执‘欲反地下’四字,游戏定爰书(判决书),此何异岳武穆(飞)‘莫须有’三字耶景帝之刻薄寡恩,隐然言外。史笔至此,出神入化矣。”(《史记评林》引)

司马迁在《绛侯世家》的《太史公曰》中曾批评周亚夫“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意思是满足于自己的能力与军功,不知道该念点书,懂得点历史教训;对人不谦虚,还爱坚持个死理。我觉得这段话是批评的成分少,而同情、惋惜的成分居多。如果周亚夫能从张良那里学上一星半点,是不是情况会好一些了呢?可惜周亚夫不是张良,周亚夫的悲剧结局,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了的。

在刘邦的开国功臣中,有一批是被刘邦、吕后杀了;有一批则是在刘邦、吕后面前尽量表现出一种圆滑避事、明哲保身的态度,惟有周勃、周亚夫父子是那种既有大功,又比较正直的人,结果都死得相当委屈。司马迁在写周勃、周亚夫这篇“世家”时,显然比写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人的“世家”寄寓了更多的同情。

近代李景星说:“绛侯两世有大功于汉,俱以下吏收场,此太史公最伤心处,故用全力写之。”

《史记》写周亚夫还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尾巴,司马迁说周亚夫早年还是个普通人的时候,有人给他相面,说他:“你三年以后被封侯,封侯以后的第八年你要出将入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柄,在满朝文武中至高无上,但再过九年你将被饿死。”结果周亚夫真的就因其长兄犯罪而自己被朝廷指定做了周勃的嫡系继承人;接着又因平定吴楚之乱有功,位任丞相,权倾朝野;最后又被下狱,愤怒地绝食而死,与相面者所预言完全相符。司马迁写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故事,目的就是借此抒发一种人世的感慨与悲哀,是对现实政治、对最高统治者表示愤怒的一种特殊写法。 很多政治上的悲剧皆源于此,人生也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做事情的人,忠心报国、兢兢业业的人到最后都被小人所害,这也是中国专制下用人的悲哀,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正帝王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国事家事都是帝王家之事。更需要世人警惕之,谨慎之,熟悉之,运用之,在谋事之业余时间多琢磨一下领导,多去领悟一下君臣之道,以及领导周边的人物,对事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却说糜芳闻荆州有失,正无计可施。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其事故。士仁曰:“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东吴。将军亦不如早降。”芳曰:“吾等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公细察之。”

芳曰:“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可一朝相背?”正犹豫间,忽报关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

士仁厉声曰:“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之?”士仁曰:“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蒙大喜,引见孙权。权重赏二人。安民已毕,大犒三军。

时曹操在许都,正与众谋士议荆州之事,忽报东吴遣使奉书至。操召人,使者呈上书信。操拆视之,书中具言吴兵将袭荆州,求操夹攻云长;且嘱:“勿泄漏,使云长有备也。”

操与众谋士商议,主簿董昭曰:“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且使关公知东吴将袭荆州。彼恐荆州有失,必速退兵,却令徐晃乘势掩杀,可获全功。”操从其谋,一面差人催徐晃急战;一面亲统大兵,径往洛阳之南阳陵坡驻紥,以救曹仁。

却说徐晃正坐帐中,忽报魏王使至。晃接入问之,使曰:“今魏王引兵,已过洛阳;令将军急战关公,以解樊城之困。”正说间,探马报说:“关平屯兵在偃城,廖化屯兵在四冢:前后一十二个寨栅,连络不绝。”晃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平交战。

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敌。两阵对圆,关平出马,与徐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

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平大怒,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战,杀条大路,径奔四冢寨来。廖化接着。化曰:“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军心惊慌,如之奈何?”平曰:“此必讹言也。军士再言者斩之。”

忽流星马到,报说正北第一屯被徐晃领兵攻打。平曰:“若第一屯有失,诸营岂得安宁?此间皆靠沔水,贼兵不敢到此。吾与汝同去救第一屯。”廖化唤部将分付曰:“汝等坚守营寨,如有贼到,即便举火。”部将曰:“四冢寨鹿角十重,虽飞鸟亦不能入,何虑贼兵!”

于是关平、廖化尽起四冢寨精兵,奔至第一屯住紥。关平看见魏兵屯于浅山之上,谓廖化曰:“徐晃屯兵,不得地利,今夜可引兵劫寨。”化曰:“将军可分兵一半前去,某当谨守本寨。”

是夜,关平引一枝兵杀入魏寨,不见一人。平知是计,火速退时,左边徐商,右边吕建,两下夹攻。平大败回营,魏兵乘势追杀前来,四面围住。关平、廖化支持不住,弃了第一屯,径投四冢寨来。早望见寨中火起。急到寨前,只见皆是魏兵旗号。

关平等退兵,忙奔樊城大路而走。前面一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徐晃也。平、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走,回到大寨,来见关公曰:“今徐晃夺了偃城等处;又兼曹操自引大军,分三路来救樊城;多有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关公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

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

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

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曹仁闻曹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公上马,引众将急奔襄江上流头。背后魏兵追至。关公急渡过襄江,望襄阳而奔。忽流星马到,报说:“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

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提兵投公安来。探马又报:“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关公大怒。忽催粮人到,报说:“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命,招糜芳都降东吴去了。”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冓鹿之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

公跌足叹曰:“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管粮都督赵累曰:“今事急矣,可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关公依言,差马良、伊籍赍文三道,星夜赴成都求救;一面引兵来取荆州,自领前队先行,留廖化、关平断后。

却说樊城围解,曹仁引众将来见曹操,泣拜请罪。操曰:“此乃天数,非汝等之罪也。”操重赏三军,亲至四冢寨周围阅视,顾谓众将曰:“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三十余年,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

众皆叹服。操班师还于摩陂驻紥。徐晃兵至,操亲出寨迎之,见晃军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同夏侯尚守襄阳,以遏关公之师。操因荆州未定,就屯兵于摩陂,以候消息。

却说关公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谓赵累曰:“目今前有吴兵,后有魏兵,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累曰:“昔吕蒙在陆口时,尝致书君侯,两家约好,共诛操贼,今却助操而袭我,是背盟也。君侯暂驻军于此,可差人遗书吕蒙责之,看彼如何对答。”关公从其言,遂修书遣使赴荆州来。

却说吕蒙在荆州,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将士之家,感其恩惠,安堵不动。忽报关公使至,吕蒙出郭迎接入城,以宾礼相待。使者呈书与蒙。

蒙看毕,谓来使曰:“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遂设宴款待,送归馆驿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信;有附家书者,有口传音信者,皆言家门无恙,衣食不缺。

使者辞别吕蒙,蒙亲送出城。使者回见关公,具道吕蒙之语,并说:“荆州城中,君侯宝眷并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给不缺。”公大怒曰:“此奸贼之计也!我生不能杀此贼,死必杀之,以雪吾恨!”喝退使者。使者出寨,众将皆来探问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将。各将欣喜,皆无战心。

关公率兵取荆州,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回荆州者。关公愈加恨怒,遂催军前进。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蒋钦也,勒马挺枪大叫曰:“云长何不早降!”关公骂曰:“吾乃汉将,岂降贼乎!”拍马舞刀,直取蒋钦。不三合,钦败走。

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喊声忽起,左边山谷中韩当领军冲出,右边山谷中周泰引军冲出,蒋钦回马复战,三路夹攻。关公急撤军回走。行无数里,只见南山冈上人烟聚集,一面白旗招飐,上写“荆州土人”四字,众人都叫本处人速速投降。关公大怒,欲上冈杀之。

山崦内又有两军撞出:左边丁奉,右边徐盛;并合蒋钦等三路军马,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公困在垓心。手下将士,渐渐消疏。比及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

杀至三更,正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麦城虽小,足可屯紥。”关公从之,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聚将士商议。赵累曰:“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这枝军马接济,以待川兵大至,军心自安矣。”

正议间,忽报吴兵已至,将城四面围定。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

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

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

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孙权曰:“真忠臣也!似此如之奈何?’吕范曰:“某请卜其休咎。”权即令卜之。范揲蓍成象,乃“地水师卦”,更有玄武临应,主敌人远奔。

权问吕蒙曰:“卦主敌人远奔,卿以何策擒之?”蒙笑曰:“卦象正合某之机也。关公虽有冲天之翼,飞不出吾罗网矣!”正是: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毕竟吕蒙之计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扩展资料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

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诟骂孙权为犬,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

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

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

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败走麦城

周亚夫悲剧的原因:

1,得罪了窦太后母子。周亚夫用兵,本是为大汉朝江山永固,不想暂时触动了刘武的利益,刘武反复造谣,让窦太后对周亚夫很反感。并且周亚夫是功臣之后,手握重权,让窦太后不得不防。

2,得罪了汉景帝。汉景帝是个刻薄心狠的人,当年曾狠心杀了晁错,加上周亚夫做事不懂得顺着皇帝的心思做事,一个奉劝皇帝不要废长立幼,就让皇帝下不了台,还有一个窦太后册封王皇后的兄弟做侯爵,周亚夫居然不懂得见机而动,以至于得罪了当时最重要的掌权者。

3,对皇子有威胁。汉景帝的身体不太好,周亚夫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尤其是擅长军事,汉景帝不希望今后周亚夫对自己的儿子有所威胁,因此才对周亚夫暗露杀机。

扩展资料

周亚夫在军事上有三大贡献。

一是改变了以车骑为主的战术,提出,短兵、利刃、鲜护的方略,使之更利于迎战匈奴骑兵。

二是声东击西,布疑兵于山西、河北,主力却出宁夏、甘肃,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顾,一战将其击溃。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奠定了基础。

三是以少胜多平定七王之乱。当时七国之军有五十万,汉朝廷仅有军十万,周亚夫力排众议,派三千奇兵袭敌粮道,尽夺其粮草。七国不战自败,联军回封地的能力也没有了。七国之乱遂平。

参考资料:

周亚夫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61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