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amese: [ saiə'mi:z, 'saiə- ]
a 暹罗的
[ 复数Siamese
Siamese :
1 暹罗人
第六代国王孟云(Bodawpaya,1782∼1819年在位)企图重新征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与暹罗人(Siamese)交战皆不幸失败。他将国都迁到附近的阿马拉布拉(Amarapura),还征服了阿拉干王国(Arakan)。
发生过,在乾隆时期。
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
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清缅战争造成中南半岛上发生一大变局,缅甸被战争削弱,暹罗得以复国。
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扩展资料: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便进入全盛时期,欲望也有所膨胀,虽然表面上保持与清朝的藩属关系,但从没向清廷纳贡,反而从雍正朝晚期开始就有人员越过清缅边境,对清朝境内的一些部落征收传统的贡赋——花马礼。
对于一些不愿屈服的清缅边境上的部落,缅方常会派出小股军队越境进攻,以压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当时,由于清朝正集结重兵平定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无暇顾及南方边境的这类小摩擦,云南地方官府也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绥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属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内的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部落征收贡赋未果,便派出约2000多人的部队(含土司部队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进行袭击,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从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缅属土司和贡榜王朝的军队连年入界骚扰,云南地方部队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反击。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升级,缅兵进入车里(今西双版纳)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
乾隆帝终于发怒,开始对缅甸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态度,命令云南军队进攻缅甸,以灭缅甸而后快。清缅战争打响后,在随后几年的战事中,清廷主要对缅甸进行了四次战争。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对缅战争时,乾隆帝由于轻敌,只是命云贵总督刘藻率云南绿营应对缅甸。面对入侵的缅兵,云南绿营只擒获了5人,其他缅兵自动撤退,但刘藻却向朝廷谎报军情。
几个月后,缅兵再次以数千人兵力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区。刘藻再派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则采用游击战术,时而攻击时而撤退,清兵虽然陆续收多处失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队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里陷入缅兵埋伏,死伤多人。乾隆帝闻奏后暴怒,将刘藻革职,似降补湖北巡抚,刘藻因此而自杀身亡。
刘藻死后,乾隆帝又派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指挥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大举攻入缅甸,第二次对缅战争拉开序幕。是年四月,清兵占领缅属的两个土司管辖地区。
由于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员,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七月,为震慑缅甸,乾隆帝又命杨应琚利用云南的绿营兵征服缅甸。
先后占领蛮暮土和木邦司管辖地区。到了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兵准备进攻缅甸,并先派3300兵进驻遮放土司。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1万缅兵与清兵对抗。
交战时,缅军采取完全出乎清军意料的部署,使用燧发枪等新型装备,加之作战环境适应强,清兵伤亡惨重。十一月缅兵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并成功伏击前来增援的数百清余兵。
十二月两军再次爆发大战,缅军主力利用骑兵发起突然袭击,解求出被围的缅兵并击溃清兵。杨应琚只好与缅兵议和,接受缅方条件,双方停战。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战事又起,双方各有胜负,但杨应琚却上表朝廷,称屡获大捷,前后杀敌上万人。
乾隆帝了解真实情况后非常震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此次战事,虽然清兵人数多于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点满洲兵3000人,四川和贵州绿营18000人,总兵力愈2万人进攻缅甸,第三次对缅战争开始。
最初,由于兵力占优,清军作战比较顺利,缅军节节败退。同年十二月,由于明瑞轻敌,导致他亲率的1万部队被缅军数万人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明瑞也战死沙场。
明瑞军大败后,乾隆帝完全不理会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并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发动更大规模伐缅计划,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点满洲兵1万5千人,贵州绿营1万人,福建水师2000人,加上地方军共3万人参与第四次对缅战争。
战争开始后,福建水师被缅军大炮击退,不适应丛林作战的陆军因患热带病3万人只剩1万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同时,缅甸也因国力重挫而无力再战,于是双方议和,战火暂时熄灭。
四次对缅战争的失败终于让清廷头脑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认识到缅甸这个已经灭掉了暹罗国的南方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区强国,不再指望灭掉缅甸。
但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乾隆帝最后出动了近4万人进攻缅甸。不过,最后的这次较量变为一个拉锯战,两国各有胜负。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几经交涉,自行决定议和,商定缅甸名义上对清称臣,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而清军选择撤军。
双方谈判定议画押后,互赠了礼物,这场延续多年、花费巨大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后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两国关系才真正正常化。
——清缅战争
——爱新觉罗·弘历
暹缅战争以及乾隆清缅拉锯战
贡榜崛起——率由旧章的制霸计划
以军事立国,因穷兵黩武而崩溃的东吁王朝被孟族军队毁灭,缅甸重回多族割据的时代。新的乱世中,贡榜地区的缅族领主雍笈牙(即阿朗帕亚,Alaungpaya)殊死抵抗孟族大军,带领部民杀出重围,准备重现东吁王朝崛起的历史。1752年,雍笈牙通过连年征战基本统一缅甸,建立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他贯彻了前朝的作风,四处对外用兵,其中最主要的目标自然是与缅甸有几百年恩怨的暹罗。
雍笈牙在1758年征服了今属印度的曼尼普尔,在当地收编军队,一年后的冬天向富庶的大城开进。雍笈牙的四万大军先假意征服克伦和土瓦,然后突然向东北方向开进直逼暹罗首都大城。缅军虽然绕过了泰军设立的几道防线,但大城本身的防御也很坚固。由于雨季提前到来,大城周边平原泛滥、河泽遍布,不利于攻城(与北方相反,在东南亚或印度打仗,冬季较为合适)。最让人担心的还是雍笈牙的身体情况,他在这次进军的路上患了热病,并于1760年5月11日去世。随着雍笈牙的死,缅甸军队撤回领内。
再破都城,大城王朝的覆灭
1765年8月,辛标信以大城王支持缅甸叛军为借口发兵,以三路大军攻打大城。北路自清迈和南邦(当时北泰一带已被缅甸控制)出发南下;中路从马达班(毛淡棉)直逼大城;南路向上次一样绕过泰军防线从西南接近。辛标信三路大军总人数不过五万,且各路之间疏于配合、调度不灵,导致缅军没能在最佳时期,也就是1765年至1766年间的旱季攻破大城。当时正值清军进攻缅甸,辛标信认为那不过是边境冲突,决定继续围城。清军在1766年秋冬发起了更强大的攻势,但辛标信仍不为所动。
辛标信的坚持有所回报,1767年4月7日,大城王厄伽陀开城投降,缅甸洗劫了这座已经陷入了饥荒的城市,这是缅甸人历史上第二次攻陷此城,成千上万名暹罗俘虏被带往缅甸作为奴隶。厄伽陀王逃到附近的村镇,结果竟因为找不到一粒粮食而活活饿死,可见当时大城附近的惨状。1767年夏,听闻清军攻势再度加大,辛标信才撤回本土。缅甸的这次入侵以及厄伽陀的死直接导致了存在了长达417年的暹罗大城(阿育塔雅)王朝的灭亡。
先动嘴吓他们,杨应琚的“五十万大军”
自雍笈牙时期,贡榜就效仿东吁以武力迫使滇缅边境的土邦归顺。其中一些土邦仍然忠于中华,向云南官府求援。1765年初,辛标信计划征暹,需要更多物资,边境的袭扰也加剧,云贵总督刘藻认为缅人犯境的问题不可再拖,遂发兵7000攻打被缅甸侵占的车里(西双版纳)。清军起初收复了一些据点,但随着缅军转入丛林游击,清军战果甚微。1766年,爱新觉罗·弘历派杨应琚取代刘藻,杨应琚上任后,趁缅兵撤退之际攻入缅甸境内。四月,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被清兵占领,但由于缅兵坚壁清野,清军几无战果。最后,清兵任命一些掸族土官治理这些地方,留下驻防军后退回。
云南诸多官员被表面的军事进展蒙蔽,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杨应琚本人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也坚持发兵。在杨应琚的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甸进军,以震慑缅甸,同时多方招抚缅属土司,这一宣传成功使得木邦等缅属土司倒戈。在杨应琚的建议下,弘历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但乾隆要求杨应琚尽量少花钱、少用兵。
缅军入滇西,新总督和生力援军
在暹罗的辛标信命令北缅征调可用部队,集结了一万人攻打木邦(1766年农历九月),木邦土军难以抵挡,向云南撤退。此时,边境的清军别说五十万了,连五千都不到,直接迎战缅军的部队则不足千人。杨应琚没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调兵不慌不忙,导致大批将士领在边境战死,缅军突破瑞丽江防线,逼近芒市。由于清兵依险关防守,缅将莽聂渺遮分出特遣队,从腾越一带迂回到清军后方,又取得几场胜利。缅军部分装备了从英国人和法国人那里购买的新式火枪,火力比清军猛烈。1767年初,莽聂渺遮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和清廷议和,由于杨应琚和麾下的将领多传捷报,清廷以为自己战胜,要求缅甸称臣并退出云南,致使谈判破裂。随即缅军将部分清军包围在陇川。
不久,杨应琚伪报伤亡人数以及杀敌数一事败露被捕,明瑞任新总督。明瑞观察战局,认为仅凭云南绿营兵无法击退缅军,和弘历商议后,清廷决定派出20000生力军,一举解决西南边患,擒拿缅王。弘历还给大城王写信,告诉他不要接纳缅甸流亡王室,他根本不知道大城已被辛标信所灭。
清军深入腹地,缅人清野断粮
1767年四月,明瑞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下以新调的满洲兵3000、川军8000、贵州绿旗兵9000、云南绿旗兵5000,合计25000军力分两路进军。南路军由明瑞亲率,出木邦直捣贡榜都城阿瓦(今曼德勒西南);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率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顺伊洛瓦底江南下与明瑞回合。在平原上,满清骑兵让缅人闻风丧胆,纷纷逃入寨中坚守。明瑞认为缅军已经溃败,继续向阿瓦前进,但在缅军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已经无力攻打阿瓦。十二月,明瑞见无法攻下阿瓦(此时征暹缅军已经返回),便率军回撤到孟隆一带。1768年正月,另一支缅军再度攻陷木邦,断了明瑞的退路。
二月,数万缅军将明瑞部包围起来,清军力战不敌,明瑞在乱军中身亡。征缅主力宣告溃灭,同时,北路军也因军中爆发疾病而撤退。乾隆皇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震怒无比,将北路军主帅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刑。此番战事缅军战略合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避开平原决斗,终于将清兵拖垮,但也暴露出了缅兵不擅长平原战、不善歼灭战的弱点。
顶着“五难”发兵,疾病再溃清军
明瑞的失败让弘历感觉受辱,此前并不主张在西南用兵的他一反常态,决定再度发兵,甚至无视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的“征缅五难谏书”。所谓征缅五难,即办马难、办粮难、行军难、转运难、气候难,各个都是真知灼见,无奈弘历不听。
1769年二月,傅恒、阿里衮等人再度出兵缅甸,此番,清将决定以北路为主攻方向,在攻占密支那后在伊洛瓦底江建立水军,水陆一同南下攻打阿瓦。根据探子传来的消息,辛标信摸清了清军的主攻方向以及大致计划,决定主动出击把清军限制在边境一带。缅军主帅为玛哈·希哈修亚,另有一支由法国人皮埃尔·德·米拉尔率领的火枪雇佣队。
听闻缅军主力正在北上,傅恒决定不过雨季便出征,九月至十月,两军激战在密支那至腾冲一带。随着战事吃紧,野外活动频繁,清军又有大批将士因热带病或瘴气无法战斗,傅恒本人也病重无力指挥。至十一月,清军无法再战,退回云南。玛哈拒绝深入追击,他认为如果逼得清兵过紧,明年清军又会为了报复前来,无休无止。虽然缅军常能因为对气候的适应、成功切断清军补给得胜,但整体上看,进行一场边境战争对贡榜的损耗要远大于对庞大的清国的损耗。玛哈遂建议辛标信议和,双方在1769年12月13日签订和约。
清缅战争后的暹罗和缅甸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存下来,因为前线官员怕惹怒皇帝从中作梗,辛标信得知的和议情况和弘历得知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个套路和曾经沈惟敬与小西行长为明日议和如出一辙。1788年,缅王孟云(即波道帕耶,Bodawpaya)改变外交政策,主动对清和善并递交贡表,才正式缓和了两国关系。
辛标信调兵撤出暹罗后,一位祖籍广东潮汕地区的汉人郑昭(即达信,Taksin)在暹罗脱颖而出,击败大城残余贵族,驱逐缅甸人,建立了吞武里王朝(Thonburi Kingdom)。1775年末,辛标信派玛哈·希哈修亚率大军再征暹罗,结果未能深入便传来了辛标信驾崩的消息,玛哈撤回国内。郑昭则利用这个空档攻下了被缅甸占领的兰纳(泰国北部)。
郑昭晚年的统治昏暴,傣族王公趁机反叛,1782年,拉玛一世(Rama I)平定叛乱,处死郑昭,建立了延续至今的却克里王朝(Chakri Dynasty)。缅甸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暹罗发生在1785-1786年孟云和拉玛一世时期,此番贡榜王朝集结了号称14万大军兵分九路入侵,被泰国人称为“九军之战”。由于遭遇了正处于开国强盛期的却克里军队的顽强抵抗,九路攻势基本全部失败,缅军未能攻下新首都曼谷,反倒是在议和时割让了清迈,泰缅两国今日的疆域大致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