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喜欢下江南?

乾隆为什么喜欢下江南?,第1张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康熙南巡还是比较简朴。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途中经过丹阳、常州、无锡,一路上没有停留,昼夜行船三百六十余里。

  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华得多了。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

  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

  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康熙皇帝从前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个终身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含义非同寻常。

在其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复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赖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最少需求三五个月的时刻。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随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求消耗一二百万两白银。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高龄了,如此翻山越岭,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为何皇帝却不辞辛劳接连南巡呢?

依照乾隆皇帝自个的解说,他下江南有四条因素:一是江浙官民诚意恭请;二是朝中百官再三主张;三是江浙人稠物丰,地位首要,应当亲身去调查民意戎政;四是恭奉母后,旅游名胜,以尽孝心。这些说法不过是一种例行公事,本来乾隆心中有着更严峻更深层的意图。

榜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一带是我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工商基地、财赋重镇,是清政府的首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在其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其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务来历,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京城每年需求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假如没有江浙的无穷财力支持,就不也许造就乾隆盛世现象。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经过分摊、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法,向江浙的官员和巨贾抓取许多私房银。能够说,牢牢操控江浙,充沛调用本地丰盛的财力物力资本来支持巨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因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江南是一个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的当地。在清代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清代的状元一半多出自江南贡院。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首要意图,即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扶植士类、拉拢人心。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实从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每次南巡,乾隆都要会晤文人士子、名人绅耆,并亲身命题考试,对考试优异者特批扩招“生员”名额,特赐“举人”称谓,当场颁发官位,以争夺名士,宣传圣恩。

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移民很多的当地,反清思维广有商场。乾隆南巡时,一方面临文人士子采纳怀柔拉拢手法;另一方面又严加思维操控,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严厉打击,大兴文字狱。清朝是历史上文字狱最盛的时分,而乾隆在朝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的最高峰,罪名之荒诞,牵连面之广,手法之严酷,远远超过康熙、雍正。乾隆较高的文明修养助长了他的文明神经质和思维多疑症。其中最典型的一件文字狱,即是在乾隆首下江南后,有人冒充大臣奏稿,批判乾隆下江南时奢侈浪费、严峻扰民、赏罚不公等疑问,乾隆大怒,下令在全国清查这份伪奏稿的编造者和传播者,被关押、撤职、杀头的人不计其数。

第三,江南是首要的水利水患之乡。尤其苏北区域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当地,像洪泽湖、高邮湖等都是“悬湖”,一旦很多,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地则是一片汪洋。乾隆在《南巡记》中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亲临阅视。”清朝每年固定的河工“岁修银”占到全国财务支出的1/10,是其时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每次下江南,乾隆必到洪泽湖流域巡查河防工程。六次南巡中,乾隆共宣布数百条治水指令,施行了多项严峻水利工程,动用了几千万两白银,对削减水患、维护田园生命起到了首要效果。

第四,江南是“花柳富有地,温柔富有乡”。山川风景俊美,人文资本丰盛,金粉佳丽很多,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来说是:“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在乾隆期间,长江运河两岸的都市商业富有、人气旺盛。其时全世界50万人员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苏占有其三——南京、扬州、姑苏。南京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家”,十里秦淮,九曲金波,六朝金粉,一帘幽梦。姑苏园林,享誉全国;姑苏绣花,巧夺天工。再加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满着诗情画意。扬州更是巨贾集合,美景、美人、甘旨,一应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其时的扬州是一个闻名的梦境之都、休闲之都、花费之都。皇帝来到江南,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吃得可口,购得满足,当然是乐此不疲、一再光临了。

对江南的园林,乾隆更是情有独钟。每次下江南,他都带来一些画师,把江南的一些闻名园林描绘下来;然后,在北京颐和园、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中,对姑苏狮子林、杭州西湖十景、无锡寄畅园、镇江金山寺等园林景观加以仿建。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榜首。江苏没有高山峻岭、荒蛮之地,盗贼流寇难以藏身。特别是江苏人禀性温柔,循规蹈矩,不狂不蛮,循规蹈矩,加上日子对比富庶,归于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当地,是少有的一个良民区、顺民区、治安榜样区。皇帝到这儿,阴险较少,安全能够得到确保。

关于乾隆六下江南,古往今来,大家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即便在其时,朝野对乾隆下江南时好高骛远、寻求奢华、考究局面、劳民伤财的做法也多有质疑。乾隆在退位之前曾对大臣讲:我临御60年,并无失德,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将来你们必须阻挠皇帝南巡之事发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假如不是处在太平盛世,就不也许有皇帝六巡江南的盛举。这六次南巡,关于清政府安靖江浙、集合财力、吸纳人才、安慰人心、兴修水利、管理水患等,起到了无穷的效果。

乾隆的女人很多,唯独对富察氏情有独钟,在富察氏死后,乾隆便开始频频下江南了。乾隆和富察氏从结婚以来,乾隆就一直非常深爱着富察氏。在婚后的第二年,乾隆就把圆明园的其中一个长春仙馆赐给富察氏居住了。婚后,两人互相尊重彼此。虽然乾隆后来娶了十多个妃子,但在他内心深处,他只迁就富察氏,只宠爱富察氏。

作为皇室的太子和下一任王位继承人的乾隆,结婚生子是他的首要任务,也是他必须做的一件大事。因此,在乾隆的心目中,只想和富察氏生孩子,别的妃子根本就不做考虑。然而,富察氏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骄傲起来。相反,富察氏不仅与其他妃子相处融洽,而且对下人也很有体贴有爱。

自古以来,皇帝喜新厌旧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乾隆却可以一直一心一意的对富察氏。不管他是否身居高位,也不管他身边有多少妃子,始终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他们两个人有四个孩子,除了一个公主外,其他三个儿子都很早就去世了。虽然故事并不完美,但乾隆对富察氏的疼爱却依然如故。

在乾隆统治的第十三年,皇帝陪同太后东游。在路上,富察氏突然得了重病。失去儿子已经让身体不好的富察氏更加疲惫不堪。同年的3月8日,乾隆决定返回宫中。看着病重的妻子,乾隆知道富察氏已经时间不多了,自然非常难过。没想到还没回到宫中,富察氏就死了。她的去世对乾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了富察氏在他身边,乾隆便开始慢慢将心思转移到了山水上,紧接着乾隆便开始频繁下江南。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

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

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他下江南有四条原因:一是江浙官民诚心恭请;二是朝中百官一再建议;三是江浙人稠物丰,地位重要,应当亲自去考察民情戎政;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这些说法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其实乾隆心中有着更重大更深层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工商中心、财赋重镇,是清 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段,向江浙的官员和富商捞取许多私房银。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在清代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清代的状元一半多出自江南贡院。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实从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每次南巡,乾隆都要会见文人士子、名流缙绅,并亲自命题考试,对考试优秀者特批扩招“生员”名额,特赐“举人”称号,当场授予官位,以争取名士,宣扬圣恩。

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移民众多的地方,反清思想广有市场。乾隆南巡时,一方面对文人士子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另一方面又严加思想控制,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严厉打击,大兴文字狱。清朝是历史上文字狱最盛的时候,而乾隆执政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的最高峰,罪名之荒唐,株连面之广,手段之残酷,远远超过康熙、雍正。乾隆较高的文化修养助长了他的文化神经质和思想多疑症。其中最典型的一件文字狱,就是在乾隆首下江南后,有人冒充大臣奏稿,批评乾隆下江南时奢侈浪费、严重扰民、赏罚不公等问题,乾隆大怒,下令在全国追查这份伪奏稿的炮制者和传播者,被关押、撤职、杀头的人不计其数。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尤其苏北地区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像洪泽湖、高邮湖等都是“悬湖”,一旦泛滥,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地则是一片汪洋。乾隆在《南巡记》中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亲临阅视。”清朝每年固定的河工“岁修银”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1/10,是当时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每次下江南,乾隆必到洪泽湖流域巡查河防工程。六次南巡中,乾隆共发出数百条治水命令,实施了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动用了几千万两白银,对减少水患、保护田园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山川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厚,金粉佳丽众多,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来说是:“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在乾隆时期,长江运河两岸的都市商业繁华、人气旺盛。当时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苏占据其三――南京、扬州、苏州。南京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家”,十里秦淮,九曲金波,六朝金粉,一帘幽梦。苏州园林,享誉天下;苏州刺绣,巧夺天工。再加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满着诗情画意。扬州更是富商云集,美景、美女、美味,一应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是一个著名的梦幻之都、休闲之都、消费之都。皇帝来到江南,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吃得可口,购得满意,当然是乐此不疲、频频光顾了。

对江南的园林,乾隆更是情有独钟。每次下江南,他都带来一些画师,把江南的一些著名园林描绘下来;而后,在北京颐和园、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中,对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十景、无锡寄畅园、镇江金山寺等园林景观加以仿建。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第一。江苏没有高山峻岭、荒蛮之地,盗贼流寇难以藏身。特别是江苏人禀性温顺,循规蹈矩,不狂不蛮,安分守己,加上日子比较富庶,属于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地方,是少有的一个良民区、顺民区、治安模范区。皇帝到这里,凶险较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对于乾隆六下江南,从古到今,人们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即使在当时,朝野对乾隆下江南时好大喜功、追求奢华、讲究排场、劳民伤财的行为也多有质疑。乾隆在退位之前曾对大臣讲:我临御60年,并无失德,惟独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将来你们务必阻止皇帝南巡之事发生。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不是处在太平盛世,就不可能有皇帝六巡江南的盛举。这六次南巡,对于清 安定江浙、聚集财力、吸纳人才、安抚人心、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乾隆和黄杏儿没有儿女。

历史上并没有黄杏儿这个人,是影视剧杜撰出来的,黄杏儿是电视剧《乾隆王朝》中的人物。黄杏儿,江南士人领袖黄琨的女儿,乾隆南巡时在西子湖畔听到黄杏儿唱歌,非常倾心,最终把她带到京城,安排在别院居住,在乾隆禅位前,黄杏儿离开了他,回到家乡。

在电视剧《乾隆王朝》第12集中乾隆黄杏儿初次相见剧情:

乾隆与和珅在西子湖畔远远听到有人弹唱,唱词竟与乾隆的感慨不谋而和,二人顺着歌声找去,却已不见芳踪。乾隆频频到西湖边,想再听到那清丽的歌声,引起了皇后那拉氏的不满。和珅终于打听到,唱曲的正是江南士人领袖黄琨的女儿黄杏儿。

乾隆却说“目见不如耳闻,笔到不如意到”,远远听听就够了。梗直的黄琨因不屑与地方官为伍,得罪了心胸陕隘的知府林可若。林借口黄琨献的书中有大逆不道之词,将黄琨打入大牢。黄琨之女黄杏儿为了找机会告御状,混入准备给太后唱戏的戏班,在戏台上大声呼冤,状纸被和珅拿到。

乾隆与和珅听声音认出黄杏儿正是在西湖边谈唱之人,又喜又惊。在和珅的安排下,乾隆以“一个大官”的身份亲审黄杏儿,黄杏儿对这个身份不明的人颇有好感。乾隆决定替黄琨洗清冤情。

扩展资料:

乾隆和黄杏儿:

乾隆南巡期间,发现反清书籍,果断惩办此事,并祭拜明朝反清义士史可法,一举征服世人。但乾隆与江南名媛黄杏儿上演的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招致皇后不满,和珅善体圣意,体面处理了这场风波。十五阿哥永琰远征缅甸,缅王虽胜因不敢得罪天朝而请降。

乾隆因此被称颂为「十全老人」。云南因缅战而遭受大饥馑,乾隆广施钱粮,通力救灾,这又成了举朝上下最大的功德盛事。乾隆八十寿诞辉煌至极,但连年的大举动带来了国库的空虚。乾隆在位六十年后正式禅位,降旨普免钱粮,乾隆的一片爱民之心却给继位的永琰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永琰借势将这个大难题推给了和珅,乾隆驾崩后,永琰罗列和珅的种种罪名,处死了和珅,这也标志着乾隆王朝的结束,新的嘉庆王朝的真正开始。中国帝王中最长寿,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乾隆皇帝,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成就了河清海晏的千秋伟业。然而,乾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铺张奢华的个性使大清盛世悄悄滑向衰落。六十岁时,乾隆起用果敢干练、工于心计的理财能手和珅,君臣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借南巡之机惩办贪官墨吏,闲暇之余难免风花雪月。和珅殚精竭虚,忠心耿耿,如履薄冰地为主子效死。而乾隆对他恩威并施,既防又用。

帝王弄权之术炉火纯青。和珅为留退路,不惜得罪皇亲国戚暗助十五阿哥博得军功,又利用各种场合不动声色地向乾隆美言,使十五阿哥在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中取胜,登上皇位。乾隆驾崩数天后,一代权臣和珅凄惨悲凉地被赐以白绫自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乾隆王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84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