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结局是什么?

《简爱》的结局是什么?,第1张

《简·爱》结局:

简·爱觉得应该报答圣约翰的恩情,但却迟迟不肯答应圣约翰。当夜,圣约翰在荒原上等待简爱的答复,就在简爱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罗彻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简,回来吧!简,回来吧!”她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当简·爱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变成一片废墟。原来几个月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整个庄园,罗彻斯特为了救她,被烧伤了一只手臂并且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

简·爱赶到农场,向他吐露自己的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了。两年之后,治好了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他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

扩展资料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

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4个地点发生的事件概括是:

1、简爱小时候在舅妈家,受表兄欺负,舅妈讨厌。

2、简爱在初去劳渥德学校受冻挨饿,生活环境差,结果伤寒夺去了简爱好友的生命。

3、在桑菲尔德,她和男主人罗切斯特相互吸引,相互试探。

4、在圣约翰家,拒绝圣约翰的求婚。听从内心的召唤。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相关介绍:

简爱中写到简爱主要在舅父舅母家,孤儿院,桑菲尔德庄园,泽地房这四个地方生活。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存自传色彩的作品。

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干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真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在阅读其中的内容的时候我曾经多次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方面是由于马伯庸亲王在知乎上对此书的鼎力推荐给了我读完的信念,另一方面则是王威先生建议我在沮丧消沉的时候阅读此书,一定可以获得新的力量。总之,我相信很多读者一定会对里面大量的内容感到不满和困惑,我的建议是跳过它们,一直阅读到最后。

值得吐槽的是,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几乎可以称得上全无名气。在谷歌上搜索Jean Christophe基本上什么都搜不到,即使是当代法国人也几乎不了解罗曼·罗兰的这部作品。至于为何这部作品在中国相对受到欢迎,可能很大程度上和傅雷这个传奇的翻译家有关系吧。

这本书所描绘的人生旅程如同一条长河一般宽广,涉及到的人生与社会议题多而庞杂。我想用几个小的章节来分析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情欲

情欲和爱情不同,但是情欲的力量却远远超过凡人的想象。

少年时期的克里斯多夫爱着萨皮纳,她是一个慵懒、纤细、静谧的女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对彼此之前的思想并不了解,却默默地爱着对方。直到萨皮纳突然发了高烧离世,克里斯多夫才觉得痛心欲绝,而当时默默爱慕着克里斯多夫的洛莎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意克里斯多夫无法领受,但是觉得萨皮纳是那么地高洁神秘,也同样对男主抱有同情的好感。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简直幻灭。克里斯多夫突然和一个庸俗不堪、粗野、肉欲很强的女职员阿达厮混在了一起,并且第一次尝到了肉欲的滋味,无法自拔。两个人的爱情是如此让人无法理解:克里斯多夫为艺术而生,而阿达如此讨厌所谓的高尚神圣,以至于非得把它们玷污不可。后来阿达设计了一个诡计:一次出行中,自己去和克里斯多夫的弟弟私奔做爱,然后把自己的一个漂亮女伴交给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觉得自己简直受到了极大地侮辱,彻底崩溃了。

从此他与他的弟弟以及阿达绝交了,至死没有往来。当他几十年后回到家乡时,见到的只有阿达的坟冢。

但是命运的讽刺却绝对不止如此。二十多年后,当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亲密的朋友死去,自己在法国由于参与暴动而一度身败名裂,无奈栖居于瑞士的一个医生朋友博罗姆家里。结果,在无尽的孤独中,克里斯多夫居然和医生的妻子私通了!两人在贫乏的生活之中,由于音乐带来的新的欢乐和战栗,结果让两个人陷入了更绝望的深渊中。由于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卑鄙,克里斯多夫只得和博罗姆太太相约自杀。结果用煤气不成,找到的枪支还生锈。克里斯多夫鼓起最后的勇气离开瑞士逃亡意大利,才最终战胜了情欲的带来的束缚。

在这一点上,作者很显然承认了情欲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克里斯多夫受过多少苦难,经过了命运多少试炼,却仍然无法战胜欲望的强大生命力。这和作者的一贯观点是一致的:人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的勇者绝非没有卑劣的情操,而是永不为卑劣的情操所屈服。

当克里斯多夫离开阿达时,他认为自己获得了创作的欢乐,再不会被情欲束缚了。然而,当创作的灵感枯竭,而生活的意义消亡时,情欲的火焰却又开始燃起,仿佛生命最后的舞蹈一般。日本文学中川端康成《睡美人》、《雪国》等作品,在这一点上的探讨十分深刻,可供参考阅读。

二、婚姻

作者显然对婚姻持有着悲观态度。在这一点上,书中用了巨量的篇幅来描写克里斯多夫的好友奥利维和雅葛丽娜的婚姻悲剧。雅葛丽娜不仅美丽而且家境富有,和天生忧郁、心存博爱的诗人奥利维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在新婚的幸福之后,雅葛丽娜却逐渐陷入了空虚和爱情消亡的绝望之中,她越是试图去抓住当年的爱情,却越觉得婚姻带来的爱情的消亡无法挽回。即使在有了孩子之后,雅葛丽娜却由于她无法找回当年的激情而有些对孩子无法投入。两个人的痛苦越来越大,却无能为力。两个人越来越避世孤独,最后雅葛丽娜居然和一个丑陋的情场老手私奔出逃,酿成丑闻。

雅葛丽娜这样的女性在西方文学界简直数不胜数。西方统称为“包法利夫人困境”。包法利夫人困境实际上是小布尔乔亚的女性朦胧向往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和梦幻的爱情,最终却因为现实的乏味和爱情的幻灭最终寻找新的刺激,走向堕落的死局。无论是莫泊桑笔下《漂亮朋友》中的瓦尔特夫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婚外情的故事在历史上从来兴盛不衰。婚姻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要进去,进去的人却想着出来。

在第三卷中,作者指出:“一切宝贵的东西,它的最可怕的敌人,并非是不好的东西,即使是恶习也有它的价值——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心灵的致命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那解决之道是怎样的呢?作者用了亚诺夫妇白头偕老的例子。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爱人和过去的爱情之间产生连接,因为接着初期的温情必然有一个精神沮丧的时期,那时一个人只有靠过去的回忆才能维持。此外,爱人之间新的创造是十分有必要的,必须创造出新的羁绊,新的梦想。生命力才不至于无处发泄,以至于误入歧途。

在《白色相簿2》中,春希和雪菜彼此伤害而无法接近,最后还是通过春希坚决地每天给雪菜弹吉他,并且两人克服种种阻力下一同登台表演,从而完成了从旧的三角恋羁绊中挣脱,诞生出新的两人回忆来。婚姻的开始绝非两人爱情的终止符,而只不过是一系列新的挑战的开始罢了。

三、苦难

克里斯多夫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少年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与贫穷作着无尽的斗争,不得不工作来养活家人。祖父、父亲和舅舅的离世让他幼小的心灵承担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兄弟的薄情与奸诈,爱人的离世和背叛,让克里斯多夫沉浸在创作和艺术中。却发现众人的眼光是如此的浅薄,凡人的艺术水准是如此的庸俗!平凡无聊的作品大受欢迎,而真正有思想的作品无人问津。克里斯多夫顽强地与社会舆论作着斗争,却被人当做疯子,受到无尽地奚落与嘲弄。最终克里斯多夫由于见义勇为而杀死了宪兵,被迫远离故土流亡法国。在法国的时候克里斯多夫生活的窘境更加恶化,睡着囚笼一般的房间中,一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不仅如此,自己的作品还受到出版商的篡改。中年时的克里斯多夫更是由于参加暴动失去了唯一的知己,被迫流亡瑞士、意大利。终其一生,克里斯多夫都与真正的爱人错过,十分孤独,生活清苦。

克里斯多夫没有倒下,因为他是英雄。而奥利维的姐姐安纳德却在无尽的苦难中倒下了。安纳德和奥利维早年生活优渥,然而父亲却由于举债而自杀,家庭支柱瞬间垮塌了。母亲也由于操劳成疾过早离世,安纳德接替了母亲的责任,致力抚养奥利维考上大学。为此,安纳德放弃了少女的幻想,忍受他人的刁难和非议,放弃了他人的求婚,拒绝社交和娱乐活动,四处做工,供奥利维读书。最终奥利维成功考上大学(当时的巴黎读大学不需要费用),自己却因为长期的苦难磨坏了身子,最终离世。

可悲的是:奥利维,作为姐姐最得意的作品,她人生的寄托和骄傲,最终却在一场莫名其妙的“革命”中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克里斯多夫愤怒地质问上帝: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苦难不能吃的太多,太多了一个人的心是会干枯的。克里斯多夫是幸运的,因为始终还有着他所爱的和爱他的人,奥利维,葛拉琪娅,还有着他的音乐。在很早的时候,克里斯多夫便看清的人生的真相: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情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了他的上帝的声音:

‘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

高托弗雷特舅舅对克里斯多夫这么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情。你得想到今天。……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发育滋长。……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Alsichkann(竭尽所能)。”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四、救赎与重生

晚年的克里斯多夫与心中的上帝对话。

“主啊,我多痛苦!”

“你以为我不痛苦吗?千百年来,死亡追着我,虚无等着我。只靠了一次又一次胜仗,我才打出路来。生命的大河被我的血染红了。”

“战斗,永远要战斗吗?”

“是的。上帝也在那里战斗。虚无包围上帝,上帝把虚无降服。战斗的节奏才是最高妙的和声,这和声可不是为你那些人间的耳朵听的。只要知道它存在就行了。安安静静地尽你的本分,让神明去安排一切。”

“我没有气力了。”

“替那些强者歌唱罢。”

“我的嗓子破裂了。”

“那么祈祷罢。”

“我的心已经不干净了。”

“把它扔掉,拿我的去。”

“要是我的生命熄灭了呢?”

“那么把别的生命点起来。”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

最后让我们再度回顾《约翰·克里斯多夫》大气磅礴的结尾: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全文完)

老约翰妮讲

童话故事

风儿在老柳树间呼啸。

这听起来像一支歌,风儿唱出它的调子,树儿讲出它的故事。如果你不懂得它的话,那么请你去问住在济贫院里的约翰妮吧。她知道,因为她是在这个区域里出生的。

多少年以前,当这地方还有一条公路的时候,这棵树已经很大、很引人注目了。它现在仍然立在那个老地方——在裁缝那座年久失修的木屋子外面,在那个水池的旁边。那时候池子很大,家畜常常在池子里洗澡;在炎热的夏天,农家的孩子常常光着身子,在池子里拍来拍去。柳树底下有一个里程碑。它现在已经倒了,上面长满了黑莓子。

在一个富有的农人的农庄的另一边,现在筑起了一条新公路。那条老公路已经成了一条田埂,那个池子成了一个长满了浮萍的水坑。一个青蛙跳下去,浮萍就散开了,于是人们就可以看到黑色的死水。它的周围生长著一些香蒲、芦苇和金黄的鸢尾花,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多。

裁缝的房子又旧又歪;它的屋顶是青苔和石莲花的温床。

鸽房塌了,欧椋鸟筑起自己的窠来。山形墙和屋顶下挂著的是一连串燕子案,好像这儿是一块幸运的住所似的。

这是某个时候的情形;但是现在它是孤独和沉寂的。“孤独的、无能的、可怜的拉斯木斯”——大家这样叫他——住在这儿。他是在这儿出生的。他在这儿玩耍过,在这儿的田野和篱笆上跳跃过。他小时候在这个池子里拍过水,在这棵老树上爬过。

树上曾经长出过美丽的粗枝绿叶,它现在也仍然是这样。不过大风已经把它的躯干吹得有点儿弯了,而时间在它身上刻出了一道裂口。风把泥土吹到裂口里去。现在它里面长出了草和绿色植物。是的,它里面甚至还长出了一棵小山梨。

燕子在春天飞来,在树上和屋顶上盘旋,修补它们的旧窠。但是可怜的拉斯木斯却让自己的窠自生自灭;他既不修补它,也不扶持它。“那有什么用呢?”这就是他的格言,也是他父亲的格言。

他待在家里。燕子——忠诚的鸟儿——从这儿飞走了,又回到这儿来。欧椋鸟飞走了,但是也飞回来,唱着歌。有个时候,拉斯木斯也会唱,并且跟它比赛。现在他既不会唱,也不会吹。

风儿在这棵老柳树上呼啸——它仍然在呼啸,这听起来像一支歌:风儿唱着它的调子,树儿讲着它的故事。如果你听不懂,可以去问住在济贫院里的约翰妮。她知道,她知道许多过去的事情,她像一本写满了字和回忆的记录。

当这是完好的新房子的时候——村里的裁缝依瓦尔·奥尔塞和他的妻子玛伦一起迁进去住过。他们是两个勤俭、诚实的人。年老的约翰妮那时还不过是一个孩子,她是这地区里一个最穷的人——一个木鞋匠的女儿。玛伦从来不短少饭吃;约翰妮从她那里得到过不少黄油面包。玛伦跟地主太太的关系很好,永远是满面笑容,一副高兴的样子。她从来不悲观。她的嘴很能干,手也很能干。她善于使针,正如她善于使嘴一样。她会料理家务,也会料理孩子——她一共有12个孩子,第12个已经不在了。

老约翰妮讲(2)

童话故事

 “穷人家老是有一大窠孩子!”地主牢骚地说。“如果他们能把孩子像小猫似的淹死,只留下一两个身体最强壮的,那么他们也就不至于穷困到这种地步了!”

“愿上帝保佑我!”裁缝的妻子说。“孩子是上帝送来的;他们是家庭的幸福;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送来的礼物!如果生活紧,吃饭的嘴巴多,一个人就更应该努力,更应该想尽办法,老实地活下去。只要我们自己不松劲,上帝一定会帮助我们的!”

地主的太太同意她这种看法,和善地对她点点头,摸摸玛伦的脸,这样的事情她做过许多次,甚至还吻过玛伦,不过这是她小时候的事,那时玛伦是她的奶妈。她们那时彼此都喜爱;她们现在仍然是这样。

每年圣诞节,总有些冬天的粮食从地主的公馆送到裁缝的家里来:一桶牛奶,一只猪,两只鹅,10多磅黄油,干奶酪和苹果。这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伙食情况。依瓦尔·奥尔塞那时感到非常满意,不过他的那套老格言马上又来了:“这有什么用呢?”

他屋子里的一切东西,窗帘、荷兰石竹和凤仙花,都是很干净和整齐的。画框里镶著一幅绣著名字的刺绣,它的旁边是一篇有韵的“情诗”。这是玛伦·奥尔塞自己写的。她知道诗应该怎样押韵。她对于自己的名字感到很骄傲,因为在丹麦文里,它和“包尔寒”(香肠)这个字是同韵的。“与众不同一些总是好的!”她说,同时大笑起来。她的心情老是很好,她从来不像她的丈夫那样,说:“有什么用呢?”她的格言是:“依靠自己,依靠上帝!”她照这个信念办事,把家庭维系在一起。孩子们长得很大,很健康,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去,发展也不坏。拉斯木斯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他是那么可爱,城里一个最伟大的艺术家曾经有一次请他去当模特儿。他那时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像他初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一样,这幅画现在挂在国王的宫殿里。地主的太太曾经在那儿看到过,而且还认得出小小的拉斯木斯,虽然他没有穿衣服。

可是现在困难的日子到来了。裁缝的两只手生了关节炎,而且长出了很大的瘤。医生一点办法也没有,甚至会“治病”的那位“半仙”斯娣妮也想不出办法来。

“不要害怕!”玛伦说。“垂头丧气是没有用的!现在爸爸的一双手既然没有用,那么我就要多使用我的一双手了。小拉斯木斯也可以使针了!”

他已经坐在案板旁边工作,一面吹着口哨,一面唱着歌。

他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妈妈说他不能老是整天坐着。这对于孩子是一桩罪过。他应该活动和玩耍。

他最好的玩伴是木鞋匠的那个小小的约翰妮。她家比拉斯木斯家更穷。她长得并不漂亮;她露著光脚,穿着破烂的衣服。没有谁来替她补,她自己也不会做。她是一个孩子,快乐得像我们上帝的阳光中的一只小鸟。

拉斯木斯和约翰妮在那个里程碑和大柳树旁边玩耍。

他有伟大的志向。他要做一个能干的裁缝,搬进城里去住——他听到爸爸说过,城里的老板能雇用十来个师傅。他想当一个伙计;将来再当一个老板。约翰妮可以来拜访他。如果她会做饭,她可以为大伙儿烧饭。他将给她一间大房间住。

老约翰妮讲(3)

童话故事

 约翰妮不敢相信这类事情。不过拉斯木斯相信这会成为事实。

他们这样坐在那棵老树底下,风在叶子和枝丫之间吹:风儿仿佛是在唱歌,树儿仿佛是在讲话。

在秋天,每片叶子都落下来了,雨点从光秃秃的枝子上滴下来。

“它会又变绿的!”奥尔塞妈妈说。

“有什么用呢?”丈夫说。“新的一年只会带来新的忧愁!”

“厨房里装满了食物呀!”妻子说。“为了这,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女主人。我很健康,精力旺盛。我们发牢骚是不对的!”

地主一家人住在乡下别墅里过圣诞节。可是在新年过后的那一周里,他们就搬进城里去了。他们在城里过冬,享受着愉快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参加跳舞会,甚至还参加国王在场的宴会。

女主人从法国买来了两件华贵的时装。在质量、式样和缝制艺术方面讲,裁缝的妻子玛伦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漂亮的东西。她请求太太说,能不能把丈夫带到她家里来看看这两件衣服。她说,一个乡下裁缝从来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东西。

他看到了;在他回家以前,他什么意见也没有表示。他所说的只不过是老一套:“这有什么用呢?”这一次他说对了。

主人到了城里。跳舞和欢乐的季节已经开始了;不过在这种快乐的时候,老爷忽然死了。太太不能穿那样美丽的时装。她感到悲痛,她从头到脚都穿上了黑色的丧服;连一条白色的缎带都没有。所有的仆人也都穿上了黑衣。甚至他们的大马车也蒙上了黑色的细纱。

这是一个寒冷、冰冻的夜。雪发出晶莹的光,星星在眨眼。沉重的柩车装着尸体从城里开到家庭的教堂里来;尸体就要埋葬在家庭的墓窖里的。管家和教区的小吏骑在马上,拿着火把,在教堂门口守候。教堂的光照得很亮,牧师站在教堂敞开的门口迎接尸体。棺材被抬到唱诗班里去;所有的人都在后面跟着。牧师发表了一篇演说,大家唱了一首圣诗。太太也在教堂里;她是坐在蒙着黑纱的轿车里来的。它的里里外外全是一片黑色;人们在这个教区里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情景。

整个冬天大家都在谈论著这位老爷的葬礼。“这才算得是一位老爷的入葬啊。”

“人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多么重要!”教区的人说。“他生出来很高贵,埋葬时也很高贵!”

“这又有什么用呢?”裁缝说。“他现在既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财产。这两样东西中我们起码还有一样!”

“请不要这样讲吧!”玛伦说,“他在天国里永远是有生命的!”

“谁告诉你这话,玛伦?”裁缝说。“死尸只不过是很好的肥料罢了!不过这人太高贵了。连对泥土也没有什么用,所以只好让他躺在一个教堂的墓窖里!”

“不要说这种不信神的话吧!”玛伦说。“我再对你讲一次,他是会永生的!”

“谁告诉你这话,玛伦?”裁缝重复说。

玛伦把她的围裙包在小拉斯木斯头上,不让他听到这番话。

老约翰妮讲(4)

童话故事

 她哭起来,把他抱到柴草房里去。

“亲爱的拉斯木斯,你听到的话不是你爸爸讲的。那是一个魔鬼,在屋子里走过,借你爸爸的声音讲的!祷告上帝吧。

我们一起来祷告吧!”她把这孩子的手合起来。

“现在我放心了!”她说。“要依靠你自己,要依靠我们的上帝!”

一年的丧期结束了。寡妇现在只戴着半孝。她的心里很快乐。

外面有些谣传,说她已经有了一个求婚者,并且想要结婚。玛伦知道一点线索,而牧师知道的更多。

在棕枝主日①那天,做完礼拜以后,寡妇和她的爱人的结婚预告就公布出来了。他是一个雕匠或一个刻匠,他的这行职业的名称还不大有人知道。在那个时候,多瓦尔生和他的艺术还不是每个人所谈论的题材。这个新的主人并不是出自望族,但他是一个非常高贵的人。大家说,他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他雕刻出人像来,手艺非常巧;他是一个貌美的年轻人。

①棕枝主日(Palme——Sondag)是基督教节日,在复活节前的一个礼拜日举行。据《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十二至十五节记载,耶稣在受难前,曾骑驴最后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受到群众手执棕枝踊跃欢迎。

“这有什么用呢?”裁缝奥尔塞说。

在棕枝主日那天,结婚预告在牧师的讲道台上宣布出来了。接着大家就唱圣诗和领圣餐。裁缝和她的妻子和小拉斯木斯都在教堂里;爸爸和妈妈去领圣餐。拉斯木斯坐在座位上——他还没有受过坚信礼。裁缝的家里有一段时间没有衣服穿。他们所有的几件旧衣服已经被翻改过了好几次,补了又补。现在他们三个人都穿着新衣服,不过颜色都是黑的,好像他们要去送葬似的,因为这些衣服是用盖著柩车的那块黑布缝的。丈夫用它做了一件上衣和裤子,玛伦做了一件高领的袍子,拉斯木斯做了一套可以一直穿到受坚信礼时的衣服。柩车的盖布和里布他们全都利用了。谁也不知道,这布过去是做什么用的,不过人们很快就知道了。那个“半仙”斯娣妮和一些同样聪明、但不靠“道法”吃饭的人,都说这衣服给这一家人带来灾害和疾病。“一个人除非是要走进坟墓,决不能穿蒙柩车的布的。”

木鞋匠的女儿约翰妮听到这话就哭起来。事有凑巧,从那天起,那个裁缝的情况变得一天不如一天,人们不难看出谁会倒霉。

事情摆得很明白的了。

在三一主日①后的那个礼拜天,裁缝奥尔塞死了。现在只有玛伦一个人来维持这个家庭了。她坚持要这样做;她依靠自己,依靠我们的上帝。①三一主日是基督教节日,在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个礼拜日举行,以恭敬上帝的“三位一体”。

第二年拉斯木斯受了坚信礼。这时他到城里去,跟一个大裁缝当学徒。这个裁缝的案板上没有12个伙计做活;他只有一个。而小小的拉斯木斯只算半个。他很高兴,很满意,不过小小的约翰妮哭起来了。她爱他的程度超过了她自己的想象。裁缝的未亡人留守在老家,继续做她的工作。

老约翰妮讲(5)

童话故事

 这时有一条新的公路开出来了。柳树后边和裁缝的房子旁边的那条公路,现在成了田埂;那个水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长满了浮萍。那个里程碑也倒下来了——它现在什么也不能代表;不过那棵树还是活的,既强壮,又好看。风儿在它的叶子和枝丫中间发出萧萧声。

燕子飞走了,欧椋鸟也飞走了;不过它们在春天又飞回来。当它们在第四次飞回来的时候,拉斯木斯也回来了。他的学徒期已结束了。他虽然很瘦削,但是却是一个漂亮的年轻人。他现在想背上背包,旅行到外国去。这就是他的心情。

可是他的母亲留住他不放,家乡究竟是最好的地方呀,别的几个孩子都星散了,他是最年轻的,他应该待在家里。只要他留在这个区域里,他的工作一定会做不完。他可以成为一个流动的裁缝,在这个田庄里做两周,在那个田庄里留半个月就成。这也是旅行呀。拉斯木斯遵从了母亲的劝告。

他又在他故乡的屋子里睡觉了,他又坐在那棵老柳树底下,听它呼啸。

他是一个外貌很好看的人。他能够像一个鸟儿似的吹口哨,唱出新的和旧的歌。他在所有的大田庄上都受到欢迎,特别是在克劳斯·汉生的田庄上。这人是这个区域里第二个富有的农夫。

他的女儿爱尔茜像一朵最可爱的鲜花。她老是笑着。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说,她笑是为了要露出美丽的牙齿。她随时都会笑,而且随时有心情开玩笑。这是她的性格。

她爱上了拉斯木斯,他也爱上了她。但是他们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

事情就是这样;他心中变得沉重起来。他的性格很像他父亲,而不大像母亲。只有当爱尔茜来的时候,他的心情才活跃起来。他们两人在一起笑,讲风趣话,开玩笑。不过,虽然适当的机会倒是不少,他却从来没有私下吐出一个字眼来表达他的爱情。“这有什么用呢?”他想。“她的父亲为她找有钱的人,而我没有钱。最好的办法是离开此地!”然而他不能从这个田庄离开,仿佛爱尔茜用一根线把他牵住了似的。在她面前他好像是一只受过训练的鸟儿:他为了她的快乐和遵照她的意志而唱歌,吹口哨。

木鞋匠的女儿约翰妮就在这个田庄上当佣人,做一些普通的粗活。她赶着奶车到田野里去,和别的女孩子们一起挤奶。在必需的时候,她还要运粪呢。她从来不走到大厅里去,因此也就不常看到拉斯木斯或爱尔茜,不过她听到别人说过,他们两人的关系几乎说得上是恋人。

“拉斯木斯真是运气好,”她说。“我不能嫉妒他!”于是她的眼睛就湿润了,虽然她没有什么理由要哭。

这是城里赶集的日子。克劳斯·汉生驾着车子去赶集,拉斯木斯也跟他一道去。他坐在爱尔茜的身旁——去时和回来时都是一样。他深深地爱她,但是却一个字也不吐露出来。

“关于这件事,他可以对我表示一点意见呀!”这位姑娘想,而且她想得有道理。“如果他不开口的话,我就得吓他一下!”

不久农庄上就流传着一个谣言,说区里有一个最富有的农夫在向爱尔茜求爱。他的确表示过了,但是她对他作什么回答,暂时还没有谁知道。

        克里斯朵夫看够了有闲阶级的逢场作戏,装腔作势,厌恶他们精神颓废萎靡。他的音乐不被法国人欣赏接纳。倔强地坚持自我,孤独,痛苦又愤怒,灵魂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狂吼不安。奥里维•耶南出现了,这位有点羞怯的青年,他一见如故,犹如投进黑暗的一束光,给他带来了惊喜和安慰,克里斯朵夫波涛汹涌的内心平静了许多。

        耶南家世代住在法国中部的一个省份,属于几百年株守内地一角的旧家之一。从上智到下愚,人们对乡土都有着不自知的深情依恋,也不管是景色秀美,生活舒服的乡土,还是最朴实最寒素的地方。人们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冷暖寒凉同舟,喜怒哀乐与共。如果没有极大的人生变故,过几辈子,人们都不舍得脱离故土。

        安东尼•耶南的父亲,奥古斯丁,善于经商,开办了银行。他又矮又胖,精神抖擞。精明能干,做人挺规矩可不拘泥。说话直言不讳,爱说爱笑爱挖苦人,富有资财,受人敬重。爱吃爱喝又好色,粗野直爽痛快。一次疏忽大意,热天仅穿一件衬衣地窖装酒,得了肺炎而往生。

        安东尼接手了父亲的买卖。他也是个矮胖子,不留胡子,一张绯红的喜气洋洋的脸。办事能力不坏,但没有父亲理财的本领。对人殷勤,爽直,真情易露,有时不免太亲狎,有点平民气息。人缘好,受人尊重。

        他是市参议员,反对教会。热爱文学,深受拉丁文学的熏陶,自己也有动笔写诗的癖好。

        他的太太是一位法官的女儿,性格与他的粗鲁豪放的乐天主义完全相反,承袭了她母家的悲观,郁闷,怨天尤人。她瘦高,身材很好,也会穿扮。非常贤淑,但对别人很严。虔信宗教。相爱的夫妇为此也有争辩。丈夫安东尼不懂人情世故,易上好话和笑脸的当,太太对商业不感兴趣,从不过问。

        他们有两个孩子:姐姐安多纳德,弟弟奥里维,小五岁。

        安多纳德,褐发,美丽。小圆脸妩媚而忠厚,天庭饱满,眼睛有神,小鼻子笔直,下巴细气。性格随父亲乐天达观。

        奥里维,淡**头发,娇弱,多病,身材矮小。性格随母亲,悒郁寡欢,喜欢孤独,爱幻想,胆小敏感,常常被姐姐嘲笑为泪人儿。

        性情迥异的两个孩子,心里很亲近,却是各玩各的,各做各的幻想。越长越美的安多纳德高兴地编些未来的梦。奥里维与外界有点格格不入,多数时候是与自己幻想中的三个朋友在一起。他的身心是分离的。家人看到的他:起床时,洗脸时,学习时,甚至跟他说话时,总在发呆出神,心不在焉。而心里却象个大蜂房,窃窃私语,纷纭不停。这个敏感的孩子,默默地用眼睛和耳朵为他内心的故事收集着素材。上锁的空房,遮着布的家具,镜子和烛台,祖先画像上的笑容。打铁匠风箱的喘息声,洗衣妇在捣衣,屠夫在砍肉,还有马蹄声,赶集的喧闹声,猪叫声,教堂里跑调的歌声,厨房里的血腥和各种味道,老妈子讲的可怕的故事,晚上到处蠢动着的妖形怪状的东西。缓缓驶过的沉重的船,院子里的两株紫丁香,一堆风吕草和喇叭花,木盆里的月桂和开花的榴树,路旁发抖的白杨,天空盘旋的云雀。晚餐时,大家就吃喝,商情,笑话,说个不停。这孩子像头小耗子,不声不响坐在一角,嘴巴嚼着,可不怎么吃东西,伸着耳朵听大人讲的每句话。晚上睡觉的雪白的床,更是他安心做梦的岛。

        离城几里的别庄,看不到什么人。两个孩子常常在春秋两个最好的时节去那里,姐姐安多纳德可以尽情地跑跳玩耍,而奥里维则是无穷无尽的幻想。除了骑在树枝头读他的神话,童话和小说,奥里维也会游园子。不过,多数时候他是以眼睛和耳朵作腿脚,静待一处地神游。牛鸣,鸡啼,忙碌的蚂蚁和蜜蜂,园子里的万千生灵都在他的心里,旁观着它们,满是疑问和担忧,甚至还有厌恶。松子落地和枯枝折断的声音,会把出神的他吓得像一头小兔子一样的一惊。

        安多纳德用双脚在园子里好奇地搜索。似乎有一只欢快的鸟儿住在她的心里,不停歌唱。她笑嘻嘻地爬树偷摘果子,不顾禁令采花。赤脚踏草地,踩石板,趟小溪。用蔓藤编冠冕,扮野蛮的小公主,绕着喷水池打转跳舞到头晕,再倒在草地上不能自已地纵声狂笑。

        偶而,安多纳德也会淘气地耍弄弟弟寻开心,把弟弟从树上骗下来,摔倒他,最后给他嘴里塞把青草,再大笑着溜走。弟弟奥里维只会被动招架,生气委屈叫嚷。

        两个孩子笃信宗教,尤其是奥里维。他柔弱多愁善感,对宗教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在悲悯同情包容的宗教氛围中,身心放松,踏实安全。《圣经》于他决不是遥远的传说故事,而是现实存在。圣经中的人物,他经常见到,与他们很熟悉,还有故事发生地,就在离他家很近的地方。

        或许有母亲的部分影响,奥里维天生的悲观主义,十岁的孩子,居然会边吃点心,边写遗嘱。他极需要宗教这根救命稻草。小小年纪却似乎背负着人类无尽的思虑忧郁,并且无人能诉,烦扰不堪时,便每天倾倒一些到日记里,跟自己说说。

        姐弟俩都有音乐家的心灵,可是没有人能在这方面指导他们。有限的曲目一再重复,弹错的音符得不到纠正。不高明的演技仍被父母用来招待宾客,姐弟两人,尤其弟弟奥里维,非常不情愿,甚至溜之大吉。而奥里维真的喜欢音乐,这是他宗教信仰之外的另一个避难所,虽然不懂音乐,只是消极地吟味,却深受其感染。

        耶南一家在当地有钱有地位,受人尊重。安东尼接手父亲的商业以来,一切顺遂。其中有他的努力,也有运气使然。不过,人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聪明。他意识不到自己不具备应付意外事件的能力,因为意外还没有发生。或许,他觉得根本就不会有意外,一双儿女尽可当作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疼养着,压根就没想到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战斗提前准备点什么。

        十六岁的安多纳德,鲜花般美丽的富家**,当地大户人家的公子哥竞相接近讨好。与她喜欢的一位公子哥散步谈天,听着奉承的好听话,心里甜滋滋的幸福。温柔的初恋琼浆要将她灌醉了。

        然而大祸来了。银行家耶南懦弱,轻信又虚荣。朋友向他借钱,从不拒绝;人家不还,也决不讨;从不要人家写收据。又好心又胆怯,谁也不敢得罪,只好永远让步。借钱给别人时那么热心,倒仿佛人家拿走他的钱是帮了他的忙。他这样做,即使损失一些钱,毕竟为数极微,并且借钱的那些人也相当规矩,影响还不致太恶劣。

        可是肥美温顺的绵羊,没有任何防卫之心,迟早是要被狼子觊觎的。一个大阴谋家,以拙劣的骗术,花言巧语,再许以不菲的收入愿景,银行家便心甘情愿怀揣着美梦和自己全部的,还有存户的资产上钩了。结果血本无归。六神无主的他,性情大变,易怒,暴躁,忧郁。强自镇定,仍举止失措,心不在焉,妻子不敢问,只是忧心惶惶。收拾不了的残局,无法交待的存户,他被压垮了。告别蒙在鼓里的家人,半夜,办公室开枪自杀了。

        一家之主溜掉了,人间地狱留给了孤儿寡母。雪崩一样,他们的生活彻底崩溃了,生活无以为继。昔日的朋友不见了,银行存户恶狠狠的面孔和大叫大骂的指责来了。背负这不名誉的事,无地自容的自责煎熬着他们。即便家族方面,也尽是责备。安多纳德一下子看到了人生真相,曾经甜言蜜语的男朋友不见了踪影,没有谁能依靠。风刀霜剑不堪负,前路也茫茫,没奈何,只好决意冒险巴黎。

        三人到墓地最后挥泪作别父亲。永别了曾经承载着他们的欢乐和痛苦的老屋,离开了祖先几代生活于此的家。怕遇见熟人难为情,像作贼一样,三个流浪者趁城里的人还未醒时,悄悄走出老屋,逃亡似的,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车。

        对初来乍到,大包小包,张惶失措的外省人,耶南太太和两个孩子,巴黎斜睨着,对他们的吃住,米珠薪桂地欺生,自是不在话下,也毫不客气。

        耶南太太有位姐姐在巴黎,丈夫是有钱的法官。本指望姐姐给予一些同情和帮助,登门拜访,招待她们的是冷冰冰和傲慢,对她家的破产一顿数落愤慨,唯恐受到什么拖累。留吃一餐饭的客气都没有,真恨不得快点把她们推出门去。姐姐的帮忙得不着,却得到一堆难听的话,最后姐妹俩成了死冤家。

        拜访耶南之前常常帮忙的本省众议员和参议员,也只是多看了几幅忘恩负义和自私自利的面孔。

        不愿意女儿为工作受委屈,耶南太太一个人奔走忙碌,只谋得收入微薄又辛苦的工作,

        超负荷的劳累,加重了旧有的心脏病。拖着疲倦的身体,每天苦苦挣扎,生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次,强忍着回到家后,难受得不能说话的她,很快停止了呼吸。生命弦断的最后一刻,看着自己的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妈妈离去时,又该是多么痛苦难安!

        两个孩子孤零零地惊恐着,孤零零地哭着,孤零零地料理可怕的后事。妈妈的突然离去,两个孩子好像一下子被逼到了悬崖边上,无可形容的绝望,尤其是奥里维,真想跟姐姐一同死去。姐姐安多纳德不忍心弟弟如此痛苦,她要安慰弟弟,保护弟弟。于是,失去妈妈的悲伤悄悄后移了些,她必须坚强,领着弟弟生活下去。

        绝望中逞着傲气。妈妈的死讯,他们没有通知姨妈,宁愿孤独也不愿意看到那些无情又虚伪的亲戚。

        处理完妈妈的后事,生活继续着。姐弟两人换了一个极小的公寓。妈妈原先教琴的修道院答应安多纳德接替妈妈的工作,之外,她还想再找些别的教课的事。苦难面前,生命的韧性被发现,也不会轻易缴枪妥协。她有一个英勇的决心,教养弟弟直到进高等师范。这个念头让她身心振作,有了“超拔兄弟”的热情,前方孤独艰苦的生活都能挨受。懦弱的弟弟要是没有姐姐逼着他要挣扎,要工作,要生存,硬要他奋发有为,追求幸福的话,或许他早已完了,也没准会自杀,会灰心,会放荡。

        弟弟奥里维将来的成功,成了姐弟两个独一无二的生活目标。依靠着苦行,宗教和高尚的志愿,他们把生活过成了一种信仰,任何的屈辱,痛苦和疲劳,都能忍受。

        安多纳德顾不上自己工作一天的疲惫,完全像慈母一样尽心照料弟弟饮食起居。她宠着弟弟,不让他帮自己干家务。监督弟弟的功课,教他背书,查看卷子。

        生计艰难也没有磨折掉两个可爱的孩子的志气。他们用了三年时间,省吃俭用,偿还清了母亲欠姨妈的二百法郎。

        安多纳德生活清苦,自己尽量俭省。却要用省下的钱为弟弟装饰,让弟弟去听音乐会调剂生活。可弟弟又怎么忍心独享?他们决定再不为了音乐会而分离,要么不看,要么都看。她用省下的钱为弟弟租了一架钢琴,为了音乐这昂贵的幸福,姐姐不惜付出更多的疲倦作代价。偶尔光顾音乐会,躲在音乐慈爱的翅膀下,她的心灵会因甜美温暖而悄悄地哭。

        安多纳德诚心地信仰宗教,每天会长久而热烈的祷告,她相信基督的爱。虽如此,她仍理性很强,独往独来,决不肯放弃自由的判断。她为爱而信仰,不是为了像下贱的牲畜一般服从。来到巴黎的残酷现实,则瓦解了奥里维的宗教信仰,为此他也苦闷。不过,他的思想跟姐姐的思想很接近。他们俩都生活在宗教气氛里。

        两个孩子艰难度日,苦熬着。每天筋疲力尽回到狭小的家,他们都需要在静默中休息一会儿,只用眼睛打招呼。好不容易挨过的一天,只想忘掉,问询是尽量避免的。

        晚饭后,奥里维开始弹琴。这是姐弟两人唯一的消遣。弟弟弹琴时受不了别人挨着,姐姐就不靠近且背对着弟弟和钢琴。音乐带着他们逃离现实,在缥缈的梦境中飘浮片刻。随后,姐姐尽量不显露监督的神气,把弟弟从幻想中叫醒,走出音乐的云雾,做功课。

        奥里维抑郁不欢,经常需要倾倒心中痛苦给姐姐。他没有自信,说泄气话,安多纳德就每天给他勇气,帮助他战胜自己。奥里维无穷无尽的负面情绪,不自觉间消磨着姐姐本来的勇敢和快活。她的快乐没有了。自愿又无可奈何的自我牺牲的生活,也有烦闷至极的时候,不想让弟弟看见,只能孤独祈祷自我安抚。阴云散去后,隐痛存于心,笑容又满面。

        奥里维身体虚弱,总是生病,有时也有神经质引起的似乎很重实质却没病的征象。安多纳德饱受折磨,常常心惊胆战,浑身颤抖,害怕弟弟生病死去。

        正值青春期的奥里维,身体在成长,心理也在变化。他意志薄弱,思想自由,尽管很安分,还是抵抗不了不正当的诱惑。无意间,安多纳德偷听到弟弟和同学之间许多*猥的话,直气得她身子发凉,心里没法形容的痛苦。更要命的一次打击是他有一回彻夜未归。奥里维到了争取独立的时期。姐姐心里万分痛苦,却不声不响,毫无责备,他后悔,自责不已。面对弟弟成长中令她始料未及的陌生,她不知所措,惊愕痛苦。

        孤立无援的安多纳德自己也有无人能诉的难堪,让她着急痛苦。衣着朴素,清寒,无人保护的她,行走在街上,有时会有不三不四的男人盯梢。她不知怎么对付,又不想让弟弟知道了着急。一对热心肠的犹太夫妇,拿端夫妇,关心她,邀她参加他们的家庭夜会,勉强参加了几次。贫寒羞怯如她,又遭到油滑少年的戏弄污辱,写下流*猥的情书,恐吓威胁,纠缠她。最后,万不得已,她请拿端太太帮忙才甩掉渣男。

        她还有另一件伤心事。拿端太太介绍她认识一位很规矩的男士,在远东当领事。后来男士向她求婚,她对男方也由不喜欢而慢慢有点感激和温情,但要求随他远走他乡,她只能拒绝。这位男士尽管理解她拒绝的理由,却还是生气。几个月音讯杳然之后,寄给她一张他和另一位女子结婚的喜柬。

        苦上加苦,心中凄然。拿端太太的好意受了打击,也就不再关心这位小朋友了。安多纳德从此完全退出社会,不再上拿端家去。更加一心一意照顾弟弟。

        姐姐心中那页痛苦的罗曼史,奥里维是不知道的。他多情,轻浮,生活在幻想中,不能依靠他做什么事。安多纳德尽心照料着弟弟这株很弱的植物。不顾自己的疲倦,陪弟弟去郊外森林散步,因为清新的空气和阳光对弟弟身体有好处。时时地监督弟弟的功课,还要留神不让他发觉而着恼。

        两个苦熬硬撑的孩子只为着能顺利考入高等师范,奥里维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可是他一到考试,就会胆小紧张得近乎病态。他落选了。安多纳德心里和弟弟一样懊丧,却还要强自笑颜,为弟弟鼓劲,下一年加油。她只暗自担心自己身心交困,能不能再撑一年,非撑着不可呀,弟弟独自一人是没有勇气奋斗的。

        几年来一直形影相守的姐弟要分开了。本地没了教职,经人介绍有个上德国教书的机会。奥里维只能寄宿学校。恐慌着陌生未知的将来,只能痛苦前行。

        德国的那家主人对安多纳德又冷淡又爱管闲事。他们不让她有半点自由,一家人象间谍一样地刺探她的私事,发掘她心中的秘密,偷看她的信件。这种被监视的生活时时折磨着她。

        弟弟奥里维孤僻敏感,住校让他苦闷得要死,而在给姐姐的长信中,却装得很勇敢。姐弟两人就靠着写信互相取暖,鼓励着勉力前行。互相掩藏痛苦,彼此担心想念着,却又知道对方的痛苦。

        安多纳德想念弟弟,想念家乡。正好有个法国剧团来演出,她渴望听一听法语,以解思乡之苦。她就是克里斯朵夫在德国时一次冒然邀请看戏的陌生女士,被多事的人们无中生有了许多闲话,无助的她任人践踏,羞愤欲死。被辞退。那次碰巧与克里斯朵夫隔车窗相望,便是在她返乡的列车上。与克里斯朵夫仅一面之缘,她对他一无所知,连名字都不知道。

        姐弟两人又团聚了。奥里维正病着。当他确定不是在做梦时,抱着姐姐直哭。离别真是太痛苦了。

        他们重又租了公寓,恢复了过去的甜蜜生活。姐姐在德国挣了一笔钱,还翻译了一本德语书,也增加一些收入。暂时不用为钱着急,他们一心一意地,又常常焦虑地准备考试。又到了上场的时候,奥里维照样紧张。等到看结果时,两人心中忐忑难安,几乎没有勇气走到地点。谢天谢地,奥里维通过了考试,被录取了。高兴得不说一句话,狂奔回家,告诉父母,遗像中的爸妈。两人双膝脆下,泪流两行。紧绷了几年的神经松了下来,安多纳德心上的重担卸下了,她的使命完成了,她救了弟弟。

        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决定去瑞士住一个月,酬劳自己几年的辛苦,两人都很开心。在火车上,奥里维才吃惊地发现姐姐的神气又老又病,脸上已有很多皱纹,他的心里很是不安和担心。

        车窗外久违了的田野景色,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这是一次美妙的旅行。看着弟弟真心的快乐,安多纳德只能强作欢容。她累极了,觉得不舒服,并不象弟弟那般真高兴。

        到了目的地,她就病了。医生说是极度的劳顿所致,让她卧床多休息一些日子。奥里维不愿意独享美景,姐姐也愿意陪着弟弟,他们便不听医生叮嘱,出发共赏美景去了。姐姐脸色苍白,勉力而行,不能陪弟弟远足。同一个旅馆的年青人,可爱快活又有教养,奥里维很喜欢跟他们一起聊天。安多纳德跟弟弟的角色颠倒了。她现在无原因的精神颓丧,厌烦一切。多年的操劳忧心,身心俱损,几乎把她生命的活力一点点耗尽了。

        秋深时节,太阳黯淡了,自然界要萎谢了。姐弟俩在一个阴沉的秋日,最后一次往森林里散步,默不作声,神色黯然。回到巴黎,两人都很伤感。安多纳德的身体始终没有复原。

        花掉最后一笔积蓄,为奥里维置备带到学校去的被服。几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她更像一位母亲。为弟弟做事情,总是她的热情所在。她预感,做被服恐怕是替弟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姐弟俩形影不离,奥里维像小孩子一样粘姐姐,两人心中充满着将要分别的惆怅。

        弟弟长大了,要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与姐姐分别其实是两个生命的永别。姐姐十年来的生命给了弟弟,现在生活的目标没有了,曾经她紧拽着的绳子,一下子松了劲,她趔趄着倒在了地上。无所适从的空虚,对她的精神是种打击。热切地到学校看弟弟,却发现弟弟对两人的见面慢慢地变得不那么热切,让她总有点莫名的失望。

        她已经筋疲力尽,也不用咬牙硬撑着了。干什么也没心情,更没气力。只在悲苦中沉思着过去的生活。不思饮食,孤孤零零,迷迷忽忽。

        学校里的新生活新朋友吸引着奥里维,姐姐在家蓄积着对弟弟的想念,见面时过分的关切殷勤,却惹得想跟她说话的弟弟缄默闭口了。走出家门后,弟弟的自责后悔,姐姐不知道,只是看见弟弟跟自己日渐疏远,郁闷又多了一点。

        一次和弟弟在戏院听音乐。安多纳德巧遇并认出了台上的音乐家是克里斯朵夫。对这个一面之缘的德国人,她不大想起。再次见到他,一丝自己羞于正视,藏于心底的情愫又浮起。

        有人想借这次音乐会羞辱克里斯朵夫。不讲世故得罪人,在他是常事。观众对演出冷嘲热讽,充满恶意,克里斯朵夫无所畏惧,回应以傲慢不逊,并以儿童歌曲回敬贬低观众。这一切吓坏了安多纳德,心里替克里斯朵夫担心。姐弟两人非常欣赏他的音乐,一贯懦怯的奥里维则勇敢地站起来责问嘘斥的人,甚至想跟他们打架。不愿意再多看这些观众,两人提前离场了。

        不敢正视的感情搅得她迷迷糊糊。奥里维拿回一本克里斯朵夫的歌集,其中有个曲子题着德文:“献给那个受我连累的女子”,这是写给安多纳德的曲子。身体已经很差的她,为此有点兴奋过度和迷惘,快乐又悲哀。她头痛得厉害。

        街上走走,散散心吧,心里可只想着克里斯朵夫。结果,两个同样可怜,身体有病的人在街道两边彼此望见了,却又因着道路上拥挤,混乱不堪的行人车马阻隔耽误,努力往一起走的两人又走散了。

        安多纳德回到家中,虽然因为没能和他说话,有点苦恼。但是彼此能够相见,她还是很高兴。浑身滚热的她,兴奋之中,给克里斯朵夫写了半封信。热情退去,她认命了。随手将那半封信夹在了一册书里。

        她觉得神的意志完成了。心中一片和气恬静。

        她得了急性肺病。医生毫无办法,她的体力被多年的劳苦耗尽了。想到她的奥里维终于得救了,就有说不出的快乐,她笑着,眼含热泪。她离开了世界。许多不相识的人被她的义气感动,为她送行。

        奥里维的伤心是可想而知的。他又是幸运的,学校的新生活占用了他很多心神,才不致被痛苦压倒。奥里维租了一个小房间,保存着姐姐的遗物,那里是他纪念姐姐的圣地。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终生都要为之苦恼的欢乐……”

        “对于一般懦弱而温柔的灵魂,最不幸的莫如尝到了一次最大的幸福。”

        他整理姐姐的书信纸张。他写给姐姐的信,姐姐全部保存着,后悔自己丢了姐姐写给他的信。他发现了姐姐写给克里斯朵夫的那半封信,知道他们两人在德国见过面,姐姐对克里斯朵夫朦朦胧胧地爱过。

        本来就为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而喜欢克里斯朵夫。现在又因着姐姐,为着姐姐,他相信姐姐的一部分灵魂移交给了他,更是追寻着克里斯朵夫,热烈地希望与他亲近,又怕被他发现。

        终于,在一个朋友家的夜会上,两个彼此一直在追寻着对方的灵魂相遇了。克里斯朵夫也一定在奥里维的眼晴里认出了受他连累的女孩安多纳德。

妈妈曰:

        安多纳德和弟弟奥里维犹如两棵看起来万般柔弱的小草,生长在严寒贫瘠的石缝间。他们在血泪痛苦中坚韧向生,不屈服,不放弃。

        生活纵然艰难困苦,却也不是苟且偷生。姐弟两人有尊严,有志气,有坚守。省吃俭用,也要偿还清姨妈的二百法朗。自强自立的两孩子,不容他人践踏自己的尊严。

        安多纳德自己还是个孩子,稚嫩的翅膀却是护佑孱弱的弟弟周全,挽救弟弟生命和灵魂的最有力量的羽翼。能在爸爸温暖的花园里任性撒欢,被宠溺,当傲骄公主,也能独自冷风凄雨中坚强担当。面对生活露出的狰狞面孔,她不是抱怨逃跑,而是浴血奋战。即使倒下,也欣慰含笑,她是一名令人敬仰的勇士。

        安多纳德以姐姐的身份,行母亲的职责,用她十多年的生命成就了弟弟的生命和未来。

        手足情深,姐姐把青春化作了深情落红,片片飘落,如此凄美,令观者动容,泪目。

20201227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

在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刻,得知庄园秘密的女主简爱,依然决定离开自己所爱的人。

简爱是一个不漂亮,没有金钱也没有地位的普通女子。

她是桑弗尔德庄园的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的私生女做家庭教师。

简爱善良、朴实、纯洁、高尚,使得她平凡之中却又透露着不平凡的气质。

在她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正是这种人格魅力,以及简爱身上的那种叛逆精神,深深地征服了一开始对她有点轻视后来却无可救药地爱上她的庄园主罗切斯特。

简爱同样也被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知识征服了。

他们相爱了。

然而在即将结婚之际,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她虽然是个疯女人,但确确实实还活着。

简爱不能容忍自己的感情被人欺骗,更不愿意留下来做罗切斯特的情妇。

虽然简爱仍深深爱着罗切斯特,但是她的理性和自尊战胜了她的感情。

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

简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庄园,离开了心中所爱的人。

简·爱被牧师圣·约翰兄妹收留,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

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了磨难,最后在沼泽地被牧师圣·约翰兄妹收留,但简爱不愿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便在当地一所小学校当了乡村教师。

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

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

而且是一个性格特点很鲜明的男人:执着,坚定,善良,能吃苦耐劳,有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

但同时,圣约翰也比较严肃,略显刻板,缺乏他这个年龄段的男子应有的开朗活泼,他甚至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对爱的追求。

圣约翰希望简爱能嫁给自己,并请求简·爱能和他一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因为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

而简爱也为了消掩去在罗切斯特那儿所受到的伤痛,而一度想嫁给圣约翰。

但后来,简爱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

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①圣约翰在向简爱求婚时,反复强调他的东方传教之旅对简爱的一生将是多么受益,传递上帝旨意的人生内涵有多大。

但他把婚姻看作是他庞大的献身事业中的一小部分,是他理智与冷静的食粮,更是他传教工作上的一种便利。

这种被婚姻绑架的爱情,当然是性格独立的简爱所不能接受的。

②、在圣约翰身上的确是具有理性的光辉和魅力的,但他可能是一个出色的传教士,专制、客观,有着绝对的信念,但却不适合做一个亲人,一个爱人。

换句话来说,简爱对圣约翰的人品和他的宗教献身精神,也许怀有深深的敬意。

但这并不能代表着圣约翰认为特别高尚的传教事和简爱心中的同样神圣的理想和爱情可以划上等号。

③,简爱认为圣约翰珍爱她就“犹如士兵珍爱一件好武器”一样,不是出于内心的爱情。她嫁给圣约翰,只会成为了圣约翰的附属品,明显违背了她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观念。

④、简爱虽然因为罗切斯特的瞒婚和欺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在她的内心,还是仍然深爱着罗切斯特的。

简·爱拒绝了圣约翰,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

此时简爱因意外获得一笔财产而成为有钱的女人, 他们的地位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但是因为爱情而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更加相爱了。

只能说,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得以升华了。

作为世界名著,《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它不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一个小写的人物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的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1、主要内容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爱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的离开,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一天,简·爱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爱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爱求婚时,她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

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不久,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爱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2、作品简介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3、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年),英国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年)和《教师》(1857年),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52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