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香港爱情电影推荐?

有哪些香港爱情电影推荐?,第1张

从小到大,我都很喜欢看**,尤其是香港**。可能是从小到大成长在粤语的环境中,因此对香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香港爱情**中,个人非常喜欢也是十分推荐有以下**:《春娇与志明》《河东狮吼》《向左走向右走》等。

1、《志明与春娇》。《志明与春娇》是杨千嬅与余文乐主演的一部爱情**。在上映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他们诠释的是姐弟恋之间到底有没有未来,有没有可能的蓝图。在剧中,余文乐饰演的志明是比杨千嬅饰演的春娇年龄小的一方,在为人处事、对未来的规划,对事情的处理,对春娇的爱方面,都做得不够圆满不够周全,导致春娇对志明的爱情一直都处于爱却担心对方没能给到未来的担忧,所幸最终两个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打败了年龄的跨越,打败了许多鸿沟,成功的牵手走向未来。所以这个**给当时正处在姐弟恋的很多人有了一个指向,让他们看到姐弟恋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知道以后要怎么走下去。

2、《河东狮吼》。这部**是本人极度喜欢的一部爱情喜剧**。里面很多经典台词到现在还沿用至今。张柏芝饰演的河东狮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代表作,很多人想起张柏芝就会想起柳飘飘以及这个河东狮。古天乐在里面的喜剧演技,更是让人笑到喷饭。当时柏芝和古天乐的颜值真是没话说,特别赞!个人非常推荐这部**。

3、《向左走向右走》。比较早期的一部**了。由梁咏琪和金城武两大美男美女主演的爱情**。根据几米的漫画改编而成。非常甜美,非常养眼。有些场景很浪漫, 让人很向往爱情。

  藏族画师安多强巴传奇    画师安多强巴的名字在藏区享有广泛的声誉,提起他就如同在内地提起齐白石、张大千,在西方提到毕加索一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百年来最伟大的藏族画师。他年届八十尚生育一子,这位艺术大师旺盛的生命力和一生浪漫的传奇故事也令人惊叹不已。

安多强巴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百年来最伟大的藏族画师,他留下的许多传世杰作,直观地记述了西藏百年的沧桑,千年的荣耀,不仅为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留下了永世的珍宝,也启迪了许多藏族虔诚信众的心智,而且,我相信这种深远的影响会一直延续到后世。

安多强巴离开我们3年多了。在记忆中,在影像里,在我思念的笔端,老头儿那狡黠的目光依然还在闪动……

生为唐卡

安多强巴独步古今的画风首先体现在真实历史人物的肖像唐卡方面,其中两幅班禅大师的肖像一直被大量印刷,广为流布。

哲蚌寺是安多强巴从青海来到拉萨时的第一个落脚之地。60多年前,28岁的安多强巴从家乡安多的寺院来到拉萨求法。当时他就投在哲蚌寺的果麻扎仓门下。进入这个扎仓的喇嘛习惯上要将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安多两个字,用以标识自己来自于安多地区,安多强巴这个名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响的。

2001年的夏季,我们来到拉萨,这是我与安多强巴一起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又补拍了一批画作,也记录了老人在拉萨诸多圣迹处的最后身影。

安多克珠珍藏着一幅安多强巴早年的作品,画中所画的乃是一位银发的高僧,一看便知是真人的肖像。高僧盘坐于草地上,鲜花点点,供果一钵,身侧经卷数册,背后绿叶荫阴,衬出金黄的袈裟更是夺目。画中人目光深遂,面容悲悯。这是九世和十世两代班禅的上师,安多地区拉卜楞寺的大喇嘛拉古・多杰强(晋美・赤列嘉措)。这幅画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安多强巴去北京前后所画。这明显是一幅新派的唐卡,讲求明暗、立体和透视,甚至连传统的背光和法座都没有。如果说这是一幅受到内地写实绘画影响的作品想必无大问题。但是按安多强巴本人的说法,这种模拟照片的风格早在差不多20年前他就开始实验了,那时他还是家乡安多寺院的扎巴。

安多强巴说他20岁在甘南拉卜楞扎西奇寺学习时,有一次从一位认识的僧人宿舍的藏柜上看到一张九世班禅土登曲吉尼玛的半身照片,这张照片有着黑白色调、明暗关系,因而凸现出一种立体的真实感,这对当时习惯于平面化的传统视觉图式中的年轻画家有着强烈的刺激。正是这张九世班禅的照片启发了他的心智,他对着照片画出了西藏绘画史上第一张讲求明暗关系的肖像。仅以达扎活佛的肖像唐卡为例,这位近代史上闻名的亲英派摄政王,曾将自己的学生,亲内地的热振活佛囚于狱中,并下毒致死。原本为摄政王的热振是在3年闭关苦修时将权力交托其师代管的,达扎也曾答应一旦热振出关,即将权力交还。安多强巴的这幅肖像给了这段历史以直观的注释。

安多强巴对于近百年来西藏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刻划称得上是入骨三分,他与这些画中人大都有过或长或短的交往,至少也曾共处一个时代。这些人在他的心中笔下的形象和分量应该是相当接近历史真实的,这对渴望了解西藏的人们,提供了一套极为鲜活的佐证资料。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肖像唐卡的创作在安多强巴的艺术生涯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标志着他的主要成就。他的肖像创作始于20多岁的青年时期(第九世班禅开始),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1999年画噶玛巴)。

安多强巴1914年出生于青海尖扎县,7岁在家乡的艾隆寺出家,开始自学绘画,23岁到拉卜楞寺学习,28岁到拉萨哲蚌寺已是1942年。两年之后,也就是1944年,他在30岁的时候,应曲桑寺的施主之聘下了哲蚌去画唐卡,结果与曲桑寺管家阿尼色琼・强巴旺姆的女仆相恋而还俗。

从1944年流落八廓街头直到1954年被请入达赖喇嘛宫中,从30岁到40岁,安多强巴度过了一生最为自由、快乐的10年时光。其间,他结识了更敦群培(1903-1951)。更敦群培是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位奇僧,一生著述极多。他写的《白史》,被认为是西藏历史著作中第一部没有神话色彩、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编年史。他还写过令世俗大为惊惑的《欲经》,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天才的画家。他对喇嘛王国的虚伪本质看得很透,因而言行狂肆,不拘礼法,自由的时候,整日与安多强巴等密友在八廓街闲荡。安多强巴对我说:“更敦群培只谈女人,不言佛法。”但是更敦群培的思想显然给予安多强巴极大的影响,甚至具体到绘画的样式色彩和人物造型。从安多强巴热衷表现的题材吐蕃三英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史称祖孙三法王)和松赞干布的各种法相(平静的、愤怒的等等)来看,画面中的形象与色彩几乎与更敦群培书中描绘的毫无二致:“松赞王以红绢缠头,身披五色锦缎半月形披风,脚着钩尖皮鞋等,尽皆如同波斯的风俗。”由于对更敦群培的信任,安多强巴的这一题材绘画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色彩艳俗的不同风格。安多强巴说,更敦群培喜欢引经据典,从历史的片段记载中寻找当时人物的音容笑貌。比如热巴巾会见唐朝使臣时的情景,装束和饰物都被他描述得很细,许多历史人物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的。正由于此,安多强巴毕生都把更敦群培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和难得的知音。

《基督山伯爵》导读

(● 许华)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法国作家,小时候跟随寡母在乡村度过。21岁到巴黎。1829年,所作剧本《亨利三世和他的朝臣》得到公众认可。此后,其本色和文学才华逐渐得到显示,成为“巴黎之狮”,被认为是法国文学界的半人半神,作品影响遍及文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本人也被称为“和蔼可亲的大力士”。一生写了200多部小说和一些剧本,比较著名的有《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二十年后》、《布拉日罗纳子爵》、《王后的项链》等,尤其前两部小说最为著名。

阅读导引

《基督山伯爵》写的是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以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革命为背景,在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方面不是太高。小说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仅仅局限于个人恩怨的纯粹的报恩和复仇者,他除了复仇还是复仇,对社会完全“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喜恶显得漠不关心,在完成自己的复仇“事业”之后就匆匆消失了。因而,作者所宣扬和崇尚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并不值得称颂。

这部作品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情节非常曲折有趣,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把整个复仇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高潮迭现,70多个人物的纷繁活动被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又环环相扣,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在整个大迷宫里推向前进,而且场景富于变化,绝少雷同。总之,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精巧周密的构思、富有个性的对话语言、奇异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使得它拥有广大的读者,也为作者赢得了更高的声誉,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名著。

附:《基叔山伯爵》内容梗概

1812年初,“埃及号”的代理船长爱德蒙·邓蒂斯受病死途中的老船长之托去见囚禁在一座岛上的拿破仑,拿破仑托他带一封信给其在巴黎的亲信。在和女友的婚礼上,邓蒂斯被逮捕了。原来货轮上的邓格拉斯为了取代邓蒂斯船长的位置和邓蒂斯的情敌弗南勾结,弗南把邓格拉斯写的告密条交给了当局。代理检察官维尔福发现密信的收信人是自己的父亲,为着自己的前途着想,把邓蒂斯送进了孤岛的死牢中。邓蒂斯在监狱里度过了14年的光阴,他跟着一位神甫学会了好几种语言,并从神甫那里获知了一个秘密:一座叫做基督山的小岛上埋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邓蒂斯设法打探出自己被陷害的真相。他首先报答了有恩于他的船主,而此时的未婚妻已成了弗南太太,老父也郁郁病死。怒火中烧的邓蒂斯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决定赴巴黎复仇。

此时的维尔福已是巴黎法院检察官,邓格拉斯成了银行家,弗南成了伯爵。邓蒂斯化名基督山伯爵,借他人之手揭露了弗南20年代在希腊出卖和杀害阿里总督的丑闻,弗南找基督山伯爵决斗却遭到一番嘲讽。得知基督山伯爵的真实身份,加之妻儿离家出走,在害怕和绝望之余,弗南自杀了。于是,基督山伯爵又接着在投机事业中连续打击他的第二个仇人邓格拉斯,使他趋于破产。基督山伯爵又采用一系列手段,使邓格拉斯一家容颜扫地,完全破产。最后,基督山伯爵用更加残忍的手段对大仇人维尔福和邓格拉斯夫人曾经偷情的丑闻,然后又设计使维尔福的后妻犯下几条命案而自杀。当维尔福在审理安德列亚的案件时,却发现儿子竟是罪犯。在过度的刺激和打击之下,维尔福发疯了。于是,大仇已报的基督山伯爵安排好后事,永远离开了巴黎。

这书我看了两遍,绝对好看!!!

  中国男人显然很懂浪漫。中国人浪漫奔放,豪迈热情。几千年来,许多浪漫的历史事件都变成了节日,流传开来。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有像端午节和中秋节这样的浪漫节日。《三国演义》是一部浪漫、豪迈的历史故事,厚重的历史被解读为一个浪漫的传奇。

   早期的中华文明,有着难以想象的英雄主义和浪漫,远比西方文明浪漫。有些女人说中国男人不浪漫,而欧美男人浪漫。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美国家是以钱为导向的国家,钱比一切都重要。所谓浪漫是金钱的果实,没有金钱,浪漫就无法产生。

   夜店里的男人很浪漫。他们嘴里抹了蜜,只是为了和你春宵一刻。学校里的男孩子很浪漫。他们刚开始恋爱。他们的纯粹情感没有世俗价值。,他们爱自由奔放,有一颗自由安逸的心,愿意带你到天涯海角。你看,有那么多浪漫的人,你为什么不认为他们浪漫呢?因为当你在男人的要求中加上“中国”这个词时,你对他们的要求就完全改变了。

   总是考虑柴火、米饭、油、盐、沙司、醋和茶、养家糊口和照顾女孩的能力。夜店里的男人只想和你春宵一刻以后,不互相干涉。学校里的男孩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中国男人不懂“浪漫”一词的问题不在“浪漫”一词,而在“中国”一词。两性关系是需要两个人是相互的。

难道是海上钢琴师?

讲一个人从小在船上生活,小时候已经表现出弹钢琴的天赋,后来船要炸了他却不肯离开船。

留在世上的只有一张他弹奏音乐的碟子。盘子辗转到一个买乐器的店子里,某个曾经看过他弹钢琴的人后来认出了这个碟子,说出了他一生的故事。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骑士传奇、抒情诗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艺思潮,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的产物,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提倡回到自然,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以及俄国的普希金等都创作了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源于对18世纪唯理主义的造反,是一次精神的大解放,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云雾漫游者》一反18世纪风景画陈俗方式,“表达出独特的个人感受“,深得浪漫主义的精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8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