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周瑜的:
咏赤壁 李 白 (唐)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 (南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咏赤壁 (唐 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题周瑜将军庙 (唐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 (明 王奉)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周瑜宅 郑板桥(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握瑾怀瑜 (杨易)
巴丘琴殇魂慰兄,羽扇美酒两相拥。
义会总角举秣陵,佳配霓裳笑江东。
水触三江破楼船,火烧赤壁隳艨艟。
问天再借五百年,两分天下与争雄!
周瑜作诗:
三国时,东吴建业(今南京)城内有一乔姓人家,夫妇二人皆出身名门望族,家资丰厚,衣食无虑。只是有一憾事,妻子婚后一直未生育。求天告地,年过四十后妻子方生下一双胞胎,却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取名大乔,后出生的取名小乔。虽是女孩,但中年得女,夫妇二人爱若掌上明珠、精心抚养教育。这大乔小乔天生丽质,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出水芙蓉,两人皆有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二女非但人材标致,容颜漂亮,就是女工针指、琴棋书画、吟诗联对、填词作赋,也无一不晓,无一不精,满城妇孺老幼皆知大乔小乔才貌双全。当时曾有人用“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叶眉,分明月宫瑶池女,不见人间有异姿”来形容二人的花容月貌,天姿国色。
这一年,大乔小乔已年方二八,乔老夫妇欲为爱女选择佳婿。吴中子弟,闻讯慕名前来求婚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但皆不中大乔小乔之意——有的是有貌无才,有的是有才无貌,还有的是既无才又无貌。时有江东少年孙策、周瑜,二人从小相交甚厚,结拜为弟兄,孙策年长为兄,周喻年少为弟。两人都生得英俊倜傥,气宇轩昂。从小熟读诗书兵书,舞枪炼剑,可谓文武双全。对大乔小乔的美貌二人早已耳闻,只是从未见过面。闻听乔家要为二女择夫,两人相商同到乔家求婚。这一天,测得是一吉日,两人来到乔家,拜见乔老夫妇,说明来意,孙策欲聘大乔为妻,周瑜欲聘小乔为妻。大乔小乔也早已听人传闻孙策周瑜之名,今日见面,果见二人一表人才非凡夫可比,谈话之间,更觉二人才气横溢。孙策周瑜见大乔小乔名不虚传,真有倾城倾国之容貌,心中亦是高兴,但愿二女能择中自己。乔老夫妇见二女对孙策周瑜之才貌俱各各中意,遂命摆酒宴款待二人,席间,四人交谈致意。酒后,大乔小乔又分别出了些题目让孙策周瑜作诗。孙策周瑜才思敏捷,摆开文房四宝,下笔如风;孙策作大乔所出诗题,周瑜作小乔所出诗题,不一会早把诗题作完。大乔小乔观孙策周瑜所作之诗,字字珠玑,皆是掷地有声之作,心中甚为敬服。乔老夫妇也认为孙策周瑜是乘龙快婿,正要应允婚事,不料小乔却以眼示意父母暂缓应允,对大乔耳语片刻后,只见大乔上前笑对孙策说:“请君最后再作一诗,题目不限,但要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按序写进诗里。”小乔亦笑对周瑜说:“我和姐姐却相反,也是题目不限,请君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按序写进诗里,如能完成,我和姐姐愿侍二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孙策周瑜听后笑说:“这有何难。”随提笔在手,下笔疾书,不一会诗成。大乔上前看孙策诗,诗笺上只见:
“一名大乔二小乔,
三寸金莲四寸腰,
五六买得七匣粉,(注:五六指初五初六)
八九颜色十分娇。”
小乔观周瑜诗,诗笺上写的是:
“十九月亮八分圆,
七个君王六个贤;
五更四点鸡三遍,
二乔伴我一头眠。”
大乔小乔看罢二人诗作,皆大欢喜,遂应允婚事。孙策周瑜也纳聘下礼,择吉成婚。二乔择夫一事,至今传为佳谈。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导师列宁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列宁视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一个艺术巨匠”,甚至认为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列宁始终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到首要地位。对于列宁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学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举世公认的俄国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一位战斗的民主主义者。前苏联学者E·波古萨耶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活动,“在俄国解放运动史和俄国科学文化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一般认为,他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传布之前的最先进思想体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马克思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由于帝俄社会生活的落后和思想封锁,再加上车尔尼雪夫斯基长年被监禁和流放,他对马克思的著作接触甚少。马克思因为长期关注俄国的革命前景,大量阅读俄文书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很多著作,马克思都是知道的,也是很乐于阅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说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将他尊称为“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认为其《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当车尔尼雪夫斯基受到沙皇政权逮捕,身陷囹圄之后,为着从政治上声援和营救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还曾经试图就其生平、个性等写些东西发表,以期在西方引起对他的同情;可惜由于所能搜集的相关传记材料太少,马克思的这一愿意最终未能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参与编辑的《现代人》杂志,是当时革命思想的强大舆论宣传阵地。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有革命的理论,更有革命的实践。他的革命活动、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得到过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在1912年认为,先后在俄国革命中活动的有三代人物、三个阶级:起初是贵族和地主、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第二代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们,第三代则是“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其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引述赫尔岑的话说,是“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航海长”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迫使沙皇亚力山大二世于1861年初颁布“改革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一“解放的法令不外是窃贼的伎俩而已。从实际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剥夺了大部分土地,并且颁布了农民赎买土地的制度。”面对沙皇虚伪的“改革”,进步人士应当怎么办在此问题上,革命民主主义阵营起了分化,一些人欢呼“胜利”,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派则认为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骗局。同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参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一个反对农奴制的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并撰写《农民的同情者向贵族统治下的农民致敬书》,提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呼吁暴力推翻沙皇政权。革命派在加强革命活动,沙皇政权也并没有闲着,1862年6月,《现代人》被迫停刊8个月,7月,沙皇 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关进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中。正是在阴森逼仄的单人牢房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就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教科书”——长篇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小说的显在形式看,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三角恋爱故事:薇拉——一个彼得堡小官的女儿为了反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毅然与其弟的家庭教师、医学院学生罗普霍夫出走,组成一个特殊的、不像家庭的家庭。婚后两人分别保留各自的私密空间,进入对方的房间要先经过对方的允许。后来,薇拉按照劳动组合的原则创办起一个缝纫工场,在生产、消费以及工资方面均采取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工场由全体女工民主管理,而薇拉既是工场的创办人,也是工场的一名普通缝纫工,她只拿与其他女工相同的工资。工场的红利也在女工中间平均分配。两年后,不满丈夫不能予她以“恬静连绵”的爱情,薇拉与罗普霍夫的好友吉尔沙诺夫发生恋情,不能自拔。在确认薇拉爱好友更甚于爱自己后,罗普霍夫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的帮助下,设计假装自杀,从而成全了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的爱情和婚姻。罗普霍夫本人则漂洋过海,远赴美利坚,参加了那里的废奴运动。过了几年,罗普霍夫又回到俄罗斯,与薇拉的女友卡杰琳娜相爱,建立了家庭。最后,两家比邻相居,其乐融融。
实际上,《怎么办》并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家庭或爱情小说。小说的内在结构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这就是庸俗的人(薇拉的母亲玛利亚·阿列克塞芙娜、 斯托列希尼科夫及其狐朋狗友,以及帝俄 的高级特务“有教养的要人”等),新人(以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为代表),最高尚的人(以拉赫美托夫为代表)和薇拉的四个梦。除了讨论家庭婚姻和妇女解放之外,《怎么办?》至少还有两条重要的线索,一是拉赫美托夫等所进行的反抗帝俄政权的革命斗争,另外一个线索,则是薇拉的工场所践行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劳动。
在其著名的学位论文《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 —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之“高尚而美丽的使命”是“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具体而言,是指艺术所具有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现象下判断。艺术的主要作用,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是再现生活中引人兴趣的一切事物,艺术成为生活的替代品;说明生活是指艺术能说明生活本身所不能说明的现象,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使人更好地理解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则是指艺术家对他感到兴趣的现象作出生动的判断,艺术“有充分的可能去表现一定的思想”,能成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推动人们改造生活。自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遵照他自己所倡导的这种美学思想来创作其长篇小说《怎么办》的。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而言,文艺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去忠实地再现它。正如《怎么办》的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所提示的,整部小说忠实地再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黑暗渐隐,光明且进的时代。一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简介,是令人压抑的帝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瞒和骗,魑魅魍魉张天,污泥浊水遍地;玛利亚等“庸俗的人”是旧世界的代表,但是他们的世界正在隐退,故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们身上着墨有限。另一方面,小说主要的笔墨放到了对“新人”的再现上面,他们的代表是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尤其是拉赫美托夫;他们与“旧人”,与旧世界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抱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热诚,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而这也是作者的同时代人所尤为感兴趣的。为着求得民众的解放,这群“新人”不仅“鼓与呼”,号召民众与“旧人”、与旧世界决裂,而且躬身实践,或创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工场,或投身于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斗争。实际上,他们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自身为代表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忠实写照。甚至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假结婚的形式逃离旧家庭的火炕(当然最后假戏真做了)这样乍看起来显得离奇的情节,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有其丰富的生活原型的。
文艺除了再现生活之外,还可以说明生活。说明生活的关键在于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怎么办》这一小说的标题,就鲜明地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文学为“生活的教科书”的理论立场和态度。从婚姻和爱情的角度来看,《怎么办》不啻于一部社会主义者的婚恋圣经,它着重探讨了在泯灭人性的旧制度的重压之下,应该倡导何种新的道德观念,又应当如何基于新道德,来处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问题。薇拉面对心狠手辣、贪财好货的母亲和庸俗不堪的贵族求婚者,该如何抉择如何逃脱视婚姻为买卖的社会罗网薇拉在普罗霍夫的帮助下跳脱火炕,与普罗霍夫结合后,该如何自立普罗霍夫在发现薇拉另有所爱之后,该如何守护和成全所爱女性的幸福吉尔沙诺夫在爱上好友之妻后,该如何自处以职业革命家为职志的拉赫美托夫又是如何面对自己所爱的女性的这些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基于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基于自己炽热的社会主义理想,在小说中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比如,三角恋爱在以往的俄罗斯文学中,基本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当事人不是进行决斗,就是自杀,抑或是郁郁而终。而在《怎么办》中,薇拉、普罗霍夫和吉尔沙诺夫这三位“新人”以崭新的方式(普罗霍夫“假自杀”,与薇拉自然解除婚姻关系,数年之后归来,与薇拉和吉尔沙诺夫重续友谊)处理了这一棘手的三角恋爱关系,这一处理方式和解决之道,充分体现“新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人际关系。毕竟,新人们信奉的爱情,用小说中普罗霍夫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所爱的人快乐而快乐, 因为他的痛苦而痛苦……”。 而作品中之所以能提出此种解决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幸福、以公共利益为自身利益的社会主义新人。
照车尔尼雪夫斯基来看,文艺的功用还在于对生活现象下判断。文艺不仅能够再现生活和现实中的美,也能够传达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艺作品“主要诉诸读者的心灵,但同时对他的理智也是不无益处的,它们使得理智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正确的理解”。通过文艺对生活“有正确的理解”也好,对生活进行判断也好,都是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基于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纯艺术论”、“为艺术而艺术论”,认为这种理论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用来使人脱离社会改造的方法,他说:“信奉纯艺术论的人,他们把艺术当作一种应当和日常生活互不相谋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欺,就是做作;所谓‘艺术应当离生活而独立’这种话,从来只是目的在使文学为另一种在口味上和这些人们更适合的倾向而服务,而反对这些人所不喜欢的倾向的一种掩饰。”(引自车氏《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在《怎么办》中,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如椽大笔,对腐朽的帝俄旧世界下了判断,对维护旧体制的牛鬼蛇神、魑魅魍魉们下了判断,更对薇拉、拉赫美托夫等“新人”们所倡导的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及其所憧憬的黄金世界、水晶世界下了判断;对前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无情地作出了有罪的裁决,而对后者,他鲜明地表达着其由衷的颂赞之情。由此可见,《怎么办》确实是一部生动、鲜明和予人助益的“生活教科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导师列宁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列宁视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一个艺术巨匠”,甚至认为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在一个夏天里,列宁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尤其赞许《怎么办》中所塑造的拉赫美托夫型的真正的革命者、大无畏的战士的杰出形象。列宁是如此地喜爱这部作品,以至于以《怎么办》来命名自己在1901-1902年写就的政论名著。列宁始终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到首要地位。他曾说,“俄国人们不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的生活”,对于列宁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简介,因为“这种文学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秦淮八艳--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
《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秦淮八艳--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
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秦淮八艳--侠骨芳心顾横波
顾眉生即顾媚,是南京上元人,据《板桥杂记》载:“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晚号善持君,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变纤小,腰肢轻亚。通文史,善画兰,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龚得顾媚甚宠爱,号曰“善特”,后以顾为亚妻,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1657年龚携顾媚重游金陵,寓秦淮河畔大油坊巷市隐园。有一天她向正在写诗的龚说,她在文德桥遇到了身著和尚衣服的阎尔梅,龚暗吃一惊,原来净本是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他在徐州劝史可法率军北上山东阻击;这几年他到处鼓吹反清复明,为清廷追缉。正在讲着,阎尔梅逃进了市隐园中村堂,此时四周已被清军乌黑在顾媚机智的庇护下,终掩阎脱险。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 :“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1664年深秋,顾媚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龚府内病逝,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连远在江南的阎尔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庐州为她开吊设祭。龚还在北京长棒寺为其建了妙光阁,并为之著有《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
秦淮八艳--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
秦淮八艳--秦淮暮色董小宛
董小宛(1624-1652)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金阊(今苏州)人,其父不务正业,母女生活贫困,使小宛沦为青楼歌妓。她聪慧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国色天香,是秦淮风尘女子中的一流人才,为“金陵八艳”之一。明崇祯十六年,嫁予冒襄冒辟疆为妾。
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富于才气、风流倜傥的才子。
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时,冒辟疆曾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当时有“四公子”之说,即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幸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冒辟疆自崇祯十一年于夫子庙联名愤书《留都防乱公揭》,痛打阉党余孽阮大铖之后,更是名扬海内。
董小宛向慕冒公子才品,只是无缘相识。一日,媚香楼主李大娘聚得复社领袖张天如、陈定生、方密之、侯方域诸人雅会,名妓李香、卞玉京、寇白门等作陪,小宛也在其中。张天如久闻小宛芳名,一见而叹曰:“果然名不虚传。”酒酣之际,复社党人叹内忧外患,慷慨激昂,小宛同衷钦敬。众妓琴曲以解壮士之忧,轮至小宛,她半抱琵琶,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众人拍案称好。张天如见其艺才品俱高雅,就趁兴作媒,要把她与复社后起之秀的风流才子冒辟疆结成至好,众名士拍手称佳。见张先生等作媒,小宛心中暗喜。
此时冒辟疆正在南京应试。试罢与陈定生、方密之等到李香处小酌,席间提及张天如之言,又把小宛夸了一通。冒公子最闻小宛雅洁,早有采芳之心,便急与众友至钓鱼巷去寻芳。不想被羞辱了一顿,无以相见。回到媚香楼,李香问他为何不快,方密之言及详情。刚从杨龙友处回来的侯方域忙予解释。原来小宛一直等冒公子来会,不料乌衣巷爵爷朱统锐附庸风雅,前日在卞玉京处与杨龙友等酒会,派人传董小宛陪客,小宛不在家,回来又不肯去,鸨母苦劝方迟迟到宴,朱爵爷有意难为她。小宛刚直,顶撞起来,掀了酒席。朱统锐深恨她,要害她至死。杨龙友通了消息,小宛已到吴江避祸去了。走前留信一封,请李香向冒公子致意,约到苏州一会。
冒辟疆去时,不想在扬州路上得衡阳来书,父亲蒙冤下狱,性命不保。他当即进京,多方活动,得见皇上,一篇奏章震动朝廷,父亲冤伸出狱。待他辗转回南京,已过三年了。期间,小宛被恶少窦赫窥见,软硬相逼,要与之行*。小宛拒不接纳。窦纠集流氓天天来闹,使小宛难有安宁。年复一年,公子杳无音讯,小宛又守志不接客,家资殆尽,债务日多,加之窦等纠缠,无法在苏州生存,只得借出游为名四处奔走,躲债避祸,苦不堪言,又得了重病。后来冒辟疆好不容易找到她时,人已奄奄一息。待诉苦叙情之后,冒公子又得往南京应秋试。小宛只好一路送至镇江,自己则返苏州暂住。众地痞和债主见她归来,蜂拥而至,小宛受辱不过,几次寻死而被救起。又听窦赫要来抢人,只好星夜买船往南京寻冒辟疆,在船上,小宛失足落水,幸被人救起。为此,她还写了诗:“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肠虽已断情未断,生不相从死相从。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作鬼雄。”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几经周折,才在东林党魁钱谦益处得见冒辟疆。刚好苏州来信,说债主天天逼债,如小宛不回苏州还钱,要火烧董家。两人无奈,四处求告。冒辟疆的把兄弟刘太守仗义,先带小宛回苏州,待冒辟疆筹款后,还债赎人。
小宛回到苏州后,不久便被窦赫抢去。秦淮姐妹及复社才子愤怒不过,请当时的南明朝廷尚书钱谦益到苏州见知府,才救出小宛并还清债务。这时冒公子也回到南京,筹金往苏州为小宛脱了妓籍,接到如皋家中成婚。劫后余生,苦尽甘来,为此小宛写下了《洞房花烛夜和冒辟疆》的诗,以述慨叹:“一从复社喜知名,梦绕肠回欲识荆。花前醉晤盟连理,劫后余生了夙因。”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还算和谐。冒母马恭人、冒妻苏元芳喜欢小宛,而小宛也恭敬顺从有加,服侍起来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双坐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日虽写字几千,却不错字,也不漏字。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栖,小宛喜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常随月色升沉而移几挪榻。半夜回室,仍要推窗排牖,使月光徘徊于枕簟间。月亮西去,她又卷帘掀栊,倚窗长望,恋恋不舍矣。她还常常反复吟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一次,与冒辟疆一同赏菊,冒辟疆咏道:“玉手移栽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此却无卿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小宛和道:“小锄秋圃试移来,篱畔庭菊手自栽。前日应是经雨活,今朝竟喜带霜开。”夫唱妇随,琴瑟友之,为世人所称道。冒辟疆曾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与小宛共同生活的9年中享尽了。这清福自然少不了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最欣赏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横向的沉香“横隔沉”,小宛则珍爱“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的“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比芳兰的“生黄香”。一次,他拿了“生黄香”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宣德炉内焚燃沉香,静参鼻观,仿佛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飘飘然也,欣欣然也。
传说小宛还热衷于食谱研究,看到谁家有奇异风味,便去访求。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董肉”。另外,小宛还善作糖点,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为原料制成酥糖,再切成方块。此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称“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称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称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当地的名特产。好事者甚至将董小宛与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大名厨。
从此两人畅爱,着实快活了一阵子。之后,李自成进京,清兵入主中原,挥师南下。冒董二人逃至盐城,冒得恶病,小宛精心服侍,待病好转,天下已由明变清。二人返如皋,不为官而隐居。对待这段生活,小宛有诗云:“病眼看花愁已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也似知人意,柳处时时弄好音。”
清宫有四大疑案之说,第一则为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就是为了董鄂妃董小宛。又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是,小宛从16岁嫁给冒辟疆时,顺治才两岁,直到27岁去世,一直未曾离开过冒。顺治也未曾出家,董鄂妃是内大臣鄂朔的女儿。董小宛是久劳成疾,重病而死的。死后荟集有《奁艳》一书。冒辟疆作有《影梅庵忆语》,记载小宛始末及其行事,睿艳动人。
秦淮八艳--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
《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秦淮八艳--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
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秦淮八艳--侠骨芳心顾横波
顾眉生即顾媚,是南京上元人,据《板桥杂记》载:“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晚号善持君,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变纤小,腰肢轻亚。通文史,善画兰,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龚得顾媚甚宠爱,号曰“善特”,后以顾为亚妻,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1657年龚携顾媚重游金陵,寓秦淮河畔大油坊巷市隐园。有一天她向正在写诗的龚说,她在文德桥遇到了身著和尚衣服的阎尔梅,龚暗吃一惊,原来净本是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他在徐州劝史可法率军北上山东阻击;这几年他到处鼓吹反清复明,为清廷追缉。正在讲着,阎尔梅逃进了市隐园中村堂,此时四周已被清军乌黑在顾媚机智的庇护下,终掩阎脱险。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 :“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1664年深秋,顾媚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龚府内病逝,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连远在江南的阎尔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庐州为她开吊设祭。龚还在北京长棒寺为其建了妙光阁,并为之著有《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
秦淮八艳--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
秦淮八艳--秦淮暮色董小宛
董小宛(1624-1652)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金阊(今苏州)人,其父不务正业,母女生活贫困,使小宛沦为青楼歌妓。她聪慧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国色天香,是秦淮风尘女子中的一流人才,为“金陵八艳”之一。明崇祯十六年,嫁予冒襄冒辟疆为妾。
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富于才气、风流倜傥的才子。
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时,冒辟疆曾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当时有“四公子”之说,即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幸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冒辟疆自崇祯十一年于夫子庙联名愤书《留都防乱公揭》,痛打阉党余孽阮大铖之后,更是名扬海内。
董小宛向慕冒公子才品,只是无缘相识。一日,媚香楼主李大娘聚得复社领袖张天如、陈定生、方密之、侯方域诸人雅会,名妓李香、卞玉京、寇白门等作陪,小宛也在其中。张天如久闻小宛芳名,一见而叹曰:“果然名不虚传。”酒酣之际,复社党人叹内忧外患,慷慨激昂,小宛同衷钦敬。众妓琴曲以解壮士之忧,轮至小宛,她半抱琵琶,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众人拍案称好。张天如见其艺才品俱高雅,就趁兴作媒,要把她与复社后起之秀的风流才子冒辟疆结成至好,众名士拍手称佳。见张先生等作媒,小宛心中暗喜。
此时冒辟疆正在南京应试。试罢与陈定生、方密之等到李香处小酌,席间提及张天如之言,又把小宛夸了一通。冒公子最闻小宛雅洁,早有采芳之心,便急与众友至钓鱼巷去寻芳。不想被羞辱了一顿,无以相见。回到媚香楼,李香问他为何不快,方密之言及详情。刚从杨龙友处回来的侯方域忙予解释。原来小宛一直等冒公子来会,不料乌衣巷爵爷朱统锐附庸风雅,前日在卞玉京处与杨龙友等酒会,派人传董小宛陪客,小宛不在家,回来又不肯去,鸨母苦劝方迟迟到宴,朱爵爷有意难为她。小宛刚直,顶撞起来,掀了酒席。朱统锐深恨她,要害她至死。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当红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他们的感情或者生活就更为人所注目了。因为天生有着八卦之心,所以我们对于明星的私下生活更是从来没有缺少过好奇之心。
很多明星都会选择同行作为另一半,因戏生情什么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很多明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公开恋情也会惹来不少的争议,但俊男美女的组合还是很养眼的。了解过娱乐圈的人都知道,2018年的七、八月份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娱乐圈中的分手季了,因为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有着着太多的明星情侣分手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马思纯是一位有演技有样貌的演员,之前更是凭着《七月与安生》这部**拿下了影后的头衔。而欧豪也是一位演员,通过《快乐男声》出道的他也算是同届中发展得比好的一位了,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演员。马思纯与欧豪是在合作拍摄《左耳》是擦出爱的火花的。在2017年情人节当天,欧豪就被拍到去横店探班马思纯而曝光恋情。
虽然两人的外貌很般配,但两人的恋情并不被外人看好,毕竟欧豪的人气,咖位以及背景都与思思纯相差甚远。有太多的例子说明这样的一个事实“女强男弱”的爱情难以持久。果不其然,两人在公开恋情一年半年,就于2018年8月8日通过工作室微博宣布了分手的消息。
井柏然与倪妮也曾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倪妮通过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正式出道,有着“谋女郎”的头衔,倪妮在娱乐圈的发展也量很顺利的。而井柏然则是通过《加油!好男儿》这档选秀节目出道的,曾与付辛博组了个二人男子组合,但活动时间并不长,井柏然也转身成为了一名演员。井柏然参演的**《捉妖记》的口碑与票房都是很不错的。
井柏然与倪妮在合作**《等风来》而相识,于2016年恋情被曝光,两人在热恋期也是非常的恩爱的,不断撒狗粮,甚至还一度被曝出甜蜜同居。就在大家都认为这一对会修成正果的时候,两人却在2018年7月5日同时发布分手声明,网上也因为这个消息而一片哗然,很多人都在感叹娱乐圈的爱情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总是很多难相守呢?
杨紫如今稳居一线花旦的地位,这是没有质疑的。事实上,杨紫之前也经历过无戏可拍的生活。好在后来逐渐也是熬出了头。虽然说杨紫的奋斗史让人佩服,但她的那一段恋情也更为人所乐道。杨紫与秦俊杰因为合作拍摄《青云志》而认识,在《龙珠传奇》中再次合作,从而因戏生情走到了一起。2017年2月16日,杨紫与秦俊杰通过微博公开了恋情,以搞怪照的形式让大家都了解到这一对新晋的情侣。
不用多说,大家都能了解到杨紫与秦俊杰是爱得相当高调,秦俊杰也因此有更大的知名度,这一对甜蜜的互动方式也让很多人都是羡慕不已的。就在大家都在期待吃上更多的甜蜜大瓜时,2018年8月12日,杨紫与秦俊杰的工作室先后发布了分手声明,表示两人已经和平分手,结事业了恋爱关系,重新做回了朋友。种种迹象表明,杨紫才是被抛弃的那一位,很多人也因此对秦俊杰的好感尽失。
阚清子与纪凌尘也曾是一对零差评的明星情侣,一位是演员,一位是模特,这样的组合看起来也是非常的般配了。虽然阚清子比纪凌尘大了五岁,但两人多年来的感情也一度成为了娱乐圈爱情的典范。尤其是两人合作上了《亲爱的客栈》这档节目,更是虐到了不少的单身狗。在节目中,刘涛也对两人进行了非常巧妙的助攻。
可惜阚清子三十岁还没等到纪凌尘的求婚,在2018年7月31日,阚清子一句“我的青春喂了狗”以及“没出轨、没捉奸、没合约、真分手”宣布了与纪凌尘公开三年的恋情的结束,而纪凌尘的一句“你喜欢大海,我爱过你”也是令人无限唏嘘了,清尘CP就此成为了过去,再也不复存在。
以上几对在分手季分手的明星情侣,你们觉得哪一对更可惜呢?
对复社成员来说,家世背景具有特殊意义。按世家来分,复社成员可分为四类。家世对复社成员的社交能力、成名速度、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复社内部关系的伦理化和经费来源依赖于世家,使其仅仅成为世家官僚子弟谋取名利、发表政治见解、参与社会生活的媒介,而未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复社;家世;世家复社起于崇祯二年(1629),由当时江南地区几个著名的文人社团合并而成,经过数年的发展,至崇祯后期,该社成员总数达3000人左右,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人社团,进而将传统文人结社的影响推至颠峰。前辈学者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对复社进行考察,仅有少数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对复社成员的家世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①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复社成员的社内地位由其家世背景所决定,而复社成员的家世构成则极大地影响了复社的发展方向。复社成员的分类笔者以《复社姓氏传略》为线索,参考其他史志资料,以家世出身为标准,将复社成员分为四类:东林子弟吴愚甫《复社姓氏传略》共收录复社成员1240人,其中65名复社成员与35名东林党人有血缘、姻亲或师生关系。这些复社成员又可分为两类:复社兴起时父祖已经被害,以黄宗羲、周茂兰、魏学濂为代表;复社兴起时父祖尚在,且在朝中任要职,以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为代表。崇祯初年阉党集团覆灭后,前者多以“为父祖伸冤”的方式出现于政治生活中,并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除顾杲等参与发起《留都防乱公揭》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复社的发展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后者凭借父辈的声望权势动辄以栋梁豪杰自诩,广结宾客,播扬声望,逐渐成为复社内部的核心人物。世家子弟明中叶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科名鼎盛的世家望族,其子弟往往能够引领风气,并在各类文人社团中居领袖地位。复社成员中亦有这样的世家子弟。以松江府为例,此地共有复社成员140人,其中:徐孚远为徐阶的后人,陆庆臻、庆衍、庆绍、亮辅兄弟为陆树声、树德兄弟的后人,潘桓为潘恩的后人。据叶梦珠《阅世编》载,松江地区有望族20个,其中有7个家族的子弟参加了复社。另以嘉兴府为例,此地钱氏、李氏等大家族均有子弟多人参加复社。潘光旦先生以吴扶九《复社姓氏录》为统计对象,得出:嘉兴府共有复社成员140人,其中59人出身望族,占全府的42。1%,全国的2。6%。[1](P97)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中国,12个世纪以来,由教育,特别是考试规定的出仕资格,远比财产重要,决定着人的社会等第。[2](P159)正是基于此,世家子弟多乐于参加社盟,切磋时文,而复社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人社团,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地方贤达子弟明末,各地均有一些聚族而居的大族,他们的子弟亦热衷于参加复社。以丹阳县为例,该县共有复社成员26人,其中荆氏10人,贺氏11人,共占总数的2/3强。从县志上看,荆氏、贺氏为丹阳县内两个聚族而居的大族,且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因而其子弟在地方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与世家望族相比,这些大家族缺少文化上的优势,长期无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功名,不能为子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其子弟在复社中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出身单寒者此类成员的总数应相当可观。因成员本人及其父祖均无功业事迹可言,故多不见于记载。复社成员沈泓进士及第后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世:“臣家世世单寒,故父文?业儒未遂,年二十三岁而亡。臣生止五月有八日,家徒壁立,只遗田七亩。”[3](卷31)所谓“单寒”有两层含义: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生活比较清贫;缺少宗族戚党、或师生故旧等社会关系的支持。这类成员在复社中处于从属地位,若无卓异之处,或受到复社领袖的特别垂青,很难脱颖而出。家世对复社成员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复社成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从数量上来看,两类成员各占复社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左右,但他们在复社中的地位却相去甚远。大体说来,家世背景对复社成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交能力明清之际,士人的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实力。王亚南先生认为:“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确定,但却十分实在的特权。那些实利或特权,从消极意义上说,是保护财产,而从积极意义上说,则是增大财产。”[4](P112)官位和权力转化为经济特权,而这种特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则为官僚子弟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现有资料来看,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复社成员,其经济状况要明显好于平民出身的复社成员。以冒襄为例,冒氏在明朝世代为官,冒襄则藉此广结宾客:方是时,虽秦晋楚豫摧陷,而大江南北尚自宴然。南中名流才士,以迄太学诸君,并会留都,相与立坛餣,刻名字,敦尚气节,蒿目时事,称量公卿无所忌。上江,刘伯宗、吴次尾、沈眉生、方密之诸公主之;江南,杨维斗、张天如、顾子方、陈定生、钱吉士诸公主之;而先生与郑超宗、梁湛至,立坛餣于广陵之影园,联络上下江,驿骑东南八省。故云间之几社,魏塘之忠孝,以及豫章、南海、归德、秦晋、闽蜀无不为先生倾诚结纳于其间。[5](卷3,《冒辟疆先生八餪乞言》)明末士人要具备怎样的经济实力才能维持基本的社交需要,已经很难确定。据张杰先生估计,清初一个童生仅参加县府两试的费用,就要用去10两银子。在清初,10两银子通常可以买到10石粮食,相当于一个三口农民之家的全年口粮,甚至是全部家产。因此,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贫苦农民一般是负担不起的。[6](P69)考虑到由于战乱引起的经济衰退,明末的物价水平要高于清初,明末士人的资产应不少于2000两银子,才能满足其参加科举考试和应付基本社会交往的需要,这是普通士人难以承受的。李香君曾提醒侯方域:“王将军贫,非结客者”。[7](卷5,《李姬传》)可见,养客在家,策划大规模聚会,只能是少数宦囊丰厚者的特权。成名速度在传统社会中,官僚子弟拥有更为雄厚的社会资本,容易成名,而复社名士中亦绝少出身贫寒者。冒襄十四岁即因有陈继儒、董其昌等人的奖掖、提携而迅速成名,后来又有史可法等名卿大僚与之交往,很快便成为望重东南的复社名士。在所有复社成员中,东林后裔最易成名。顾宪诚的族孙顾杲加入复社不久,就在驱逐阮大铖的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复社名士。侯恂之子侯方域,迟至崇祯十二年方加入复社,但很快就声名雀起:侯方域,字朝宗,生有异质,读书数行下,虽广座中,五官互用,而神明不分。家世清流,门阀贵显,幼随父宦京邸,习知中朝事,而于君子小人、门户始终之故尤熟悉,喜结纳贤豪,与贵池吴应箕、宜兴陈贞慧尤友善,常论议国家大事,分别流品,激昂慷慨,一时比之元礼、孟博。游南都,时奄(阉)儿阮大铖屏居金陵,谋起用,吴、陈诸名士共为檄,檄其罪,大铖患之。餴方域善吴、陈,密使其客交欢方域,欲因方域以通吴、陈,方域峻拒之,且于大会中唾骂不绝,大铖恚恕,衔此三人者次骨。[8](卷9)一般说来,东林后裔多怀有浓厚的政治情结,热衷于提倡清议,评论朝政,因此复社这种声应气求的文人社盟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而复社也需要这样的清流子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一有东林子弟入社,复社领袖即为之制造声势,使其很快成为能够代表复社形象的名士。此外,家族成员间的互相推誉也有助于迅速成名。张溥之弟张王治即赖其兄而少年成名:“少游太学,高门著姓,贵游慕之辐辏,无文士干谒奔走之劳”。[9](卷39,《张敉餫黄门五十序》)可见从成名速度来看,官僚世家子弟拥有绝对优势,这是平民出身的复社成员所难以企及的。因此,若非特殊机缘,大多数平民出身的复社成员只能在“名录”上留有姓氏,对复社发展并无实质性影响。文化素质复社成员的文化素质与其家世出身有很大关系。明清之际,莱阳地区有左氏、姜氏、宋氏等望族,其中以宋氏的文学成就最为显著,宋玫及复社成员宋琬、宋璜等均享有盛誉,世称“莱阳之学”。[9](卷59,《补遗·宋玉叔诗文集序》)又如云间宋氏,膏粱世族,其子弟大多擅长诗赋,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此地的诗文风尚。[9](卷28,《宋尚木抱真堂诗序》)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复社成员,由于学有根柢,大多科名早成,是社内学风的引领者。平民出身的复社成员中虽也有博学能文者,但其求学经历则要曲折得多。陈际泰出身于没落的商人家庭,其父对读书应试不感兴趣,他靠自学完成学业,很晚才接触到时文,但却在时文写作和评论方面颇有造诣。[10](卷9,《陈氏三世传略》)综观陈氏治学较少束缚,不主张复古,可能与其求学经历有关。然其文学创作八股气十足,并无多少艺术性可言,足见其学无渊源,难以得到时人更广泛的认同。可见,时至明末,那些世代科甲鼎盛的望族,极易为世人所钦羡,因此,是否有家学根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读书人的被认可度,也决定了其在文人社盟中所能达到的知名度和地位。成员家世对复社的影响现存的复社名录均以明代行政区划为单位登记成员姓氏,这使我们误以为复社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对其成员进行管理,或其成员因地缘关系而进一步结成小团体。事实上,地域认同仅构成考察复社的大背景,成员的家世构成对复社的影响更为直接、显著。首先,复社内部关系的伦理化倾向一直十分明显。血缘是维系复社内部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兄弟多人一起参加复社的情况十分普遍。除张溥外,太仓张氏中还有张深、张泳、张灏、张源、张王治、张浚等六人为复社成员。在莱阳则有姜餬兄弟、左懋第兄弟同时列名复社。此外,宣城县的沈寿民、沈寿国,苏州府的张立平、张立廉,无锡县的王孙兰、王孙芝、王孙蕙等亦均为兄弟同社。复社中还有父子同社的例子:秀水冯延年、冯首川父子,华亭夏允彝、夏完淳父子,长洲许元溥、许洄父子,刘城与刘廷銮、刘廷鏊父子,潘凯与潘柽章父子,淮安张致中、张餭父子。然而,相对于兄弟同社,父子同社的比较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父子在年龄、功名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从传统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看,君臣、父子同属一个伦理层次,而兄弟、朋友则属于另一个伦理层次,一般来说不应混淆。此外,同宗也包含在血缘关系范畴之内,复社成员吴伟业、吴继善、吴克孝、吴国杰即同属太仓吴氏。考虑到当时各地均有许多世代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因此,若以同宗关系计,大部分同地同姓的复社成员间将会存在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是维系复社内部关系的又一重要纽带。首倡复社的吴扶九、计青麟即为儿女亲家。徐餯与吴昌时,杨枝起与吴昌时亦为儿女戚。而王崇简尚在少年就已是梁门快婿。另有一部分成员间的姻亲关系,是在加入复社后结成的,黄宗羲就曾替弟弟黄宗泽向同社成员刘应期求婚,于是黄宗羲与刘应期就成了姻亲。据刘城记载:“友生吴生应箕,孺人女婿也。”[11](卷10,《李母金孺人哀辞》)金孺人乃复社成员李源尝的母亲,可见吴与李亦是姻亲。此外,葛云芝为张采之婿,侯洵为夏允彝之婿。缔结姻亲进一步扩展了血缘关系,是士人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论是因亲入社,还是因社结亲,都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密切了社内成员间的关系,使复社因亲情的存在而更为稳定。师生关系亦是一条维系复社内部关系的纽带。以《复社姓氏传略》计,复社 有25对师徒。此外:戴之隽为杨廷枢弟子,沈士柱为万茂先弟子,沈尧章为张采弟子,张拱乾为周镳弟子, 叶襄为杨廷枢弟子,龚琨为张溥弟子,陈瑚、陆世仪皆赵自新弟子。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师生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个获得科举功名的士人,必然有多位老师,然而,复社的情况则比较特殊,除个别成员间存在受业、受知关系外,大多数成员间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推誉的关系。归庄于此种师生关系有形象的描述:“然世之北面于人者,不必诚服其贤且智,而求进于三者也,大率借资以为名,系援以为利,且以夸耀于人曰:‘某先生我师也。’人亦因而重之则曰:‘某子,某先生之弟子也。’问之以传道授业,讲古今,穷文辞,则茫乎未有得。”[12](卷5,《与张十翰林书》)随着复社影响的扩大,投在复社领袖门下,无疑是一条成名获利的捷径。士人不仅在中第前为之积极奔走,中第后亦津津乐道,吴伟业及第后刊刻考卷,竟违背惯例只列张溥之名,而舍房考官李明睿,以致引起轰动,即是此种师生关系的集中反映。可见,父子、兄弟、翁婿、师徒等关系构成了复社内部关系的基础。而这种极具伦理色彩的社内关系,对复社的日常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复社成员之间多互称“社弟”,这种称呼方式,以朋友拟兄弟,极易为广大士人所认同。在各种应酬活动中,复社特重其成员父母的寿诞、丧礼,并以之为契机举行 。钱谦益描述了张氏寿宴的盛况:“崇祯丁丑(1637),翰林院庶吉士太仓张君天如之母金孺人年六十矣。是岁十月初度之辰,天如偕其兄弟稽首上寿。于是天如之友张君受先与其及门之徒,合吴、越数十州之士,相与铺筵几,庀羊酒,称觞于孺人之堂下,而请余为介寿之词。”[13](卷39,《太仓张氏寿宴序》)崇祯十二年张溥嫡母去世,前往吊唁者达数千人,丧事过后,在虎丘举行大会,规模盛大。此外,张采母亲寿诞、周钟母亲寿诞、许德先母亲寿诞,都有大量复社成员前往祝贺,进而使寿宴变为复社的一次小规模 。在复社领袖的大力提倡下,社内关系的伦理化色彩日趋浓重,这使得复社在缺少相应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仍能够得以维持,并开展某些政治、学术活动。然而也正是这种伦理化色彩使得社内关系与家族关系出现某种重合,甚至引发社内矛盾,金坛周氏兄弟五人不睦,各自号召门生互相攻击,张溥等人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此事,俨然成为复社内部的一桩公案,复社的内部团结亦因此受到影响。参见徐餰《小腆纪年传》卷第十九。从而限制了复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复社的活动经费由家境殷实的世家子弟提供,呈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复社由时文社脱胎而来,其本身也热衷选刻时文,《国表》一至四集就汇集了其成员的大量时文作品。崇祯一朝,复社成员多有及第者,吴伟业、陈名夏等人甚至名列鼎甲,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坊间必定流行复社的选文,而当时选文获利丰厚,复社因此所得的钱财应不在少数。据杜登春《社事始末》载,崇祯十二年,徐孚远再次落地,张溥同情其生活窘迫,将选政移交给他,可见复社的这笔收入,绝大部分归掌握选文权的某些成员所有,而并未用于复社的 或日常活动。早在复社尚未形成时,为扩大社局,吴扶九就“出白金二十镒(400两或480两),家谷二百斛,以资孟朴”,[14](卷21)此后,吴扶九还曾出钱资助复社,因此其婿计东称其为支持复社而“破家输赀”。潘耒曾回忆道:“复社创自吾邑,娄东首与相应和。其时先府君与沈介轩、吴扶九两先生实主持其事。三君之家,名贤辐辏,倾盖班荆,文酒之宴无虚日,里人至今能道之。……先生家故饶于资,所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约略如仲长统所云,以喜事结客,其家中落。”[15](卷10,《沈介轩八十寿序》)吴扶九、沈应瑞即吴梅村《复社纪事》所说“吴、沈二大姓”。此外,另有许多家境富足的成员为复社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四十八《许节母翁太孺人墓志铭》云:”初吾师张西铭以社事兴起东南,而勿斋、维斗为同志,尝大会武丘,舟车填咽,巷陌为满。其有倾身接待,置驿四郊,请谢□宾客,则推吾友德先。德先者,元恺字也。当是时,孺人方持家秉,德先挥斥千金以为顿舍饮食之费,孺人无几微吝色。‘鄞县董守谕’家本素封,用以待宾客,赈亲旧,遂致日落。”[16](卷28,《隐逸·董守谕》)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风气大变,奢侈性享受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由此导致了士人交往成本的激增。由于大部分结社属民间行为,不可能得到官方支持,而当时的社盟本身又比较松散,缺乏共有产业为其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因而经费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文人结社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晚明时期,大部分社盟通过“凑份子”的方式来筹集经费。刘宗周等人发起的证人社即以此种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另有少数社盟通过对违反社规的成员进行罚款的方式来解决一部分经费。不管是“凑份子”也好,还是“罚款”也罢,所能募集的钱财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 和选文的需要,而复社 少则上百人,多则千余人,显然不能依靠上述方式获取经费。复社的活动经费主要依靠少数富裕成员提供,数量颇为可观,足以支持其举行大规模的 。而那些为复社提供经济支持的世家子弟,在整个社盟中拥有部分决策权,复社中的许多事务要征得其同意,因此他们亦是复社的领袖人物。但个人所有终究有限,仅靠几个人很难保证复社经费来源的稳定。崇祯六年以后,复社不再举行全国性的社集,也有经费难以为继的因素。最后,家世还影响着复社成员的政治取向和生活方式,进而决定了复社的政治形象。复社内部没有统一的政治见解,明末政治生活中的各种言论在复社中均有赞同者。但由于官僚子弟,尤其是东林子弟拥有社内话语权,因此从外部来看,复社继承了东林党人的衣钵,以东林继起者的名义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充当领导者。从生活方式上看,世家子弟有能力召集宴会,征歌度曲,部分文名在外者,还结交秦淮名妓,这一生活方式为大多数复社成员所艳羡、模仿,俨然成为社内的一股潮流,故而时人谈到复社所代表的生活模式时则曰“风流倜傥,照耀一时”。总之,至明末,经济实力、科举功名、父祖功业三者扭结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家世评价标准,并决定着士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在复社内部,那些家世清华的官僚世家子弟在社交能力、成名速度、文化素质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掌握着社内话语权,控制着复社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是复社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复社的主体构成为生员,就认定复社是中下层士人的组织,代表中小地主及工商业者的利益。事实上,社内关系的伦理化和经费来源的依赖性,使复社无法摆脱传统文人结社的局限,并最终成为世家官僚子弟谋取名利、发表政治见解、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参考文献:[FL(K2][1]潘光旦。明清两代的嘉兴望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2]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嘉善县志[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4]王亚南。中国官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冒襄。同人集[Z]。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6]张杰。清代的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侯方域。壮悔堂文集[M]。清末刻本。[8]商邱县志[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9]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陈际泰。已吾集[M]。台湾伟文图书公司,1978。[11]刘城。峄桐集[M]。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2]归庄。归庄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潘耒。遂初堂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16]宁波府志[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FL)]
推荐: 《破茧重生》作者:瞧你那小样 TXT格式[完结][中篇][YY小说]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28608&u=148726 简介: 本书yy吗?不yy!真的不yy!只是一个人灭掉一个跨国犯罪集团,一个人在奥运会得几十枚金牌而已。 本书yd吗?不yd!真的不yd!只是一个人把学生,军花,白领,外星人美女,医生等全部收入囊中而已。 本书主人公牛b吗?不牛b!真的不牛b!只是将一家六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世界第一强的跨国上市公司而已。 ★作者老乡郑重承诺,本书是一本极其纯洁的小说,不喜者勿入,你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留下支言片语。 一个战国时期地球上的流氓修真者张天寒,**了修真界奇宝“轮回镜”,被修真界通缉,从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终于从异界回到了地球的2007年,他利用体内剩下的微弱真力和异界带回的科技知识,寻芳猎美,玩转都市。 本书乃典型yy小说,请不要深究,只图轻松加愉快,为你在紧张的工作后带去一些快乐,不喜欢的朋友请顶一下后悄然离开。 推荐: 《极品家丁》作者:禹岩 TXT格式 [完结][长篇]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19933&u=148726 内容简介: 一个年轻的销售经理,因为一次意外经历,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萧家大宅里一名光荣的——家丁。 兴办实业,经营社团,小小家丁,如何玩转商场、官场、战场和情场? 这个家丁不是人,鲤鱼也要跃龙门。 推荐: 《禁忌初夜》作者:林淮玉 TXT格式[完结][中篇]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23514&u=148726 简介: 一醉真能解千愁吗? 那殷孤城希望自己别醒, 权势迷人的他, 送上门的女人从没少过, 但他心中真正想摘的那朵小花,终不可得。 二十一岁的殷绯寒像朵盛开的玫瑰, 不只爱跟他唱反调, 一日一吵不过,争不赢, 小丫头就离家出走, 每每要他急得四处找人, 表面上,俩人是兄妹,可私底下, 如禁忌般不可告人的秘密,却开始纠缠…… 推荐: 《一寸甜蜜》作者:镜中影 TXT格式 [完结][中篇][vip手打完结~!强推]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57878&u=148726 小说简介: 游/戏/人/生,结果发现自己正被人生游戏,田然二十四岁生日这天,决定不“玩”了。但她的“玩伴”似乎并不打算结束。新的游戏开始,新的人员加入,谁成了谁的不可或缺,谁成了谁生命中最想撷获的一寸甜蜜? 四月天VIP~镜大的文 都很不错哈 推荐: 《金色郁金香》 作者:海嫣 TXT格式 [完结][长篇]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7233&u=148726 小说简介: 爱情,他原以为自己不会有那种感情…… 二十年了,她一直把那个冷静幽雅的男子视为至亲如父的人…… 然而感情在岁月流转的同时,默默地发生着变化…… 当他生平第一次品尝到叫嫉妒的滋味时,已经无法再将她视为记忆中那个最疼爱的晚辈,无可奈何的想着,看着,爱着,渴望着。就在决心放弃,让她与喜欢的男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生命即将结束…… 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男人是疼宠她如爱女的人,他冷峻深沉的眼,燃烧的是另一种震骇她的感情,在他视线所及之处,连刚向她表白不久的青梅竹马,都不敢靠近她半步…… 当犹豫和放弃转变为索取与掠夺…… 长辈般的宠爱呵护转变为情人间的炙烈情爱…… 当那双深蓝如月下海洋的眼睛静静凝望着她的时候…… 惊惶聪慧的她,如何决择?…… 推荐: 《微微一笑很倾城 》作者:顾漫 TXT格式 [完结][中篇][出书版完结~!推推推!!] http://bbs51mmbiz/readphptid=56765&u=148726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惨”遭抛弃后,忽然有个很强很拽很不可一世的男人向你求婚,你怎么反应? 贝微微同学的反应是:“大神……你被盗号了么= =” 这个世界也太不真实了吧! 前脚“前夫”才“移情别恋”娶了第一美女,后脚就有第一高手来求婚?还说要给一个更盛大的婚礼?名校计算机系的系花贝微微一边囧着,一边……飞快地嫁了。 如果一个被无数人仰望的传奇人物、名校顶尖牛人,第一次见面就反问你,“我们什么时候不是那种关系了”,你会怎么反应? 那人出身世家,运动全能,外表风雅,气质清华,举止从容,本质……还傲慢得要死要活…… 这这这样的男人……忽然送上门…… 贝微微抵抗无力,只能被他拖着拽着往前走了……
名著读书笔记==一千零一夜 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阿拉伯经典文学作品。大型舞剧《一千零一夜》便向观众讲述了这部杰作充满梦幻的诞生过程,而关于这个过程的故事在全世界已经是妇孺皆知:古时候,萨桑王国的国王山努亚因妻子背叛了他而万分仇恨女人。因此,他每晚娶一个女人过夜后便杀掉。三年后,宰相的女儿大胆入宫,并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在天亮时便停下来,第二天接着讲。经过1001个夜晚,国王终于打消了杀女人的心思,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也由此诞生。》一千零一夜》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书,《一千零一夜》又叫做《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里面有好多非常古怪的故事,有《山鲁亚尔和山鲁左德》、《渔夫和魔鬼的故事》、《渔夫和四色鱼的故事》、《着摸王子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等等,这里有幽默的、悲哀的、有趣的、可怕的、悲惨地种种故事,我觉得这《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有好有不好,比如说《渔夫朱德尔的奇遇》就属于不好,朱德尔是靠力量和运气来获得幸福的,但《阿拉丁神灯》就是属于好一类里的,因为阿拉丁靠的是一颗不气馁、勇敢的一颗心来夺得幸福的。莎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要从阿拉伯讲起,故事中,女主人公莎拉对各国民歌和异域风光情有独钟。就像中东热情的沙漠一样,莎拉也将自己热情的歌声散播到四方,对于莎拉来说,好故事一定要有听众一起分享,充满创意的独特构思、举世无双的天籁歌声,从《一千零一夜》里走来的莎拉,这就要把她的故事带到中国上海,看这位“月光女神”如何续写这段美丽的神话。
读《永别了武器》读书笔记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 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匆匆》读书笔记
古人曾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歌行一诗中也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听到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简爱》读后感(读书笔记)
花了三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红楼梦》读书笔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