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昌起义的开场白

关于武昌起义的开场白,第1张

弟兄们,朝廷无道,反的娘的

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热血的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商量后,决定在湖北省武昌市发动一场兵/变。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旧历八月十六日。因为那一年刚好是辛亥年,所以武昌起义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开端的地位。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所组织发动起来的最成功的一次起/义活动。

吸取了黄花岗起义等前十次起义的失败教训,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他们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地区发动一场兵/变。

武昌起义时间在二十世纪初期,旧历辛亥年,清朝宣统三年,所以武昌起义的划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蒋翊武、孙武。

1、武昌起义事件,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

2、此题出自高中历史,国内史,武昌起义部分。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陈志伟 215626 〔摘要〕武昌起义有其客观条件,甚至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 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主导原因,但立宪党人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抛弃及寻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凯伺机夺权,未对武汉三镇真正进攻是起义成功的不可忽视因素。 〔 关键词〕武昌起义胜利 客观原因 革命党人响应 立宪党人 袁世凯夺权 帝国主义对华政策 新版中学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武昌起义叙述得较为简练,特别是在较深层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发原因,而对其之所以取胜原因未能叙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且出现了一些同学将较早发生原因与取得胜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师与同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于从主观上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教科书即是如此分析),对其客观原因强调不够。而事实上,武昌起义除了主观条件外,其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甚至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对其客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教师与学生有些微启迪。 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其取得胜利的主导客观因素。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响应,各地群众自发性起义也风起云涌激荡中华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有力地巩固了湖北后方,并且派遣了军队赴武汉;陕西革命党人景梅九等起义,攻入山西,切断了北方清军南下之途及清政府与西北地区的联系。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29日,山西起义,11月3日上海起义,4日杭州、贵州起义,5日安徽起义,9日福州、广东起义。短短一个月内全国有13个省宣布起义或光复。同时,革命影响下的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走向高潮:江苏苏南部分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竖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号,广东地区农民组成各路民军围攻官署衙门和豪绅住宅,四川农民反抗清军斗争发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共和的起义。应该说,革命在全国各地的积极策动响应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力量,使得处于风尖浪口的武汉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政治军事环境。设若没有这些短期内风起云涌般的起义,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国军队,开赴武汉镇压起义军,以当时武汉三镇之新军起义力量,是根本无力取胜的。 立宪党人、旧官僚等人在武昌起义后采取的墙倒众人推的态度是起义胜利的重要条件。立宪派与部分旧官僚是主张实行立宪的,他们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发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宪中有所转变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们,急切希望在全国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政府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第二,他们虽然不革命,但对满族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不满,就是说,他们也有反满情绪,虽然这种情绪远远不能与革命派相比。他们尤其不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以后少壮亲贵把持政权的局面,他们不相信这些纨绔子弟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危机,走向富强。能够完成这样的艰难任务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政府中的当权者们不会意识到这些既没有枪也没有炮的立宪派人士能够对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当清政府不肯立即开国会之时,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终结了。立宪派离心倾向的加剧以及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使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立宪派人在地方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对民众的,也包括对相当多的地方官员。武昌首义后,北京人心浮动,清政府中一些官员即采取将家属走避天津租界的办法,甚至当时裕隆太后还有出走热河的准备,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也举棋不定乃至坐视清廷崩溃。立宪党人对此时局势发展虽有不同认识,但不久以后即基本上共同倾向于不保清廷:当时从武汉赶到苏州的张謇会同雷奋等,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宪法,开国会”的奏折;赵凤昌则宣称:“文明大举,大势已成,计旦夕即定……,以保将来中国。”张謇则明确地对袁世凯说:“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当其时,立宪派与旧官僚采取“和平夺权”与“政变夺权”的手法,先后取得了湖北、江苏、湖南、福建、贵州、广西等省的地方统治权。因此,从武昌起义到清廷宣布退位,不过几个月时间,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立宪派抛弃清政府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作者: 60216215 2005-12-4 21:59 回复此发言 -------------------------------------------------------------------------------- 2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转载 袁世凯利用起义伺机夺权,对武汉三镇进攻半真半假是起义胜利的主要客观原因。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曾派萌昌率北洋新军开赴武昌镇压革命,但北洋军大部分将领都是袁世凯心腹爪牙,根本不听从萌昌调度。在帝国主义者的策划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凯,统率北洋军前往武汉三镇。袁世凯刚刚重新起用,北洋新军即展开猛烈进攻,且取得了不小胜利:11月2日攻克汉口,11月27日,又攻占汉阳,使得武汉形势严重告急,革命大有被扼杀危险。但袁早已抱定了“剿抚兼施”的政策,很快即与南方革命党人谋划和谈:在军事上,袁不立即攻占武昌,而是形成一时间南北对峙局面,一方面对革命党形成强大威慑,同时也给革命党人以回旋余地,另一方面以此要挟清政府;在政治上,10月29日,袁即派与黎元洪同乡的湖北道员刘承恩致书军政府,表示愿与革命军言和,11月2日,冯国璋攻占汉口,复命刘再次致书黎又云言和,11日,袁第三次让刘与海军正参领蔡廷干再往武昌表示商议和平。同时,袁又指使驻直隶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卢永祥等电奏所谓的政纲二十条,要求“速开国会、定宪法、特敕国事犯、组织责任内阁。”12月初,得知赵凤昌参与南方革命党人事务后,即派赵秉钧之幕僚洪述祖致私函赵,探听南方动静,谋求和谈。此后,又在南方筹备临时政府成立之际,与南方革命党人联络出一个共同倒清方案,并派唐绍仪赴南方谈判。由此,人们也可以理解:20世纪初,革命党人屡次起义且作了长期准备,均以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武昌起义事起仓猝,却能取得成功,难道只是由于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所导致的吗?或者当时军事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了吗?历史证明,袁世凯当年大军压境,于军事得手之后,一再谋和停战,要挟汪清廷与南方谈判,完全是为其个人政治目的,和与战只是其手中的政治筹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态度客观上使得武昌起义的胜利果实得以保存下去。 帝国主义分子迅速放弃清政府也是起义胜利的有利客观因素。长期以来,在人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19世纪末,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光绪帝实行改革表示支持,戊戌政变后一度曾帮助康有为梁启超出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许正是认识到当时清政府力量不足以形成对广大人民真正的高压统治,故此希望清廷通过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增强有限力量,更好地充当其“以华制华”之工具。义和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更加衰弱,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其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状态,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才出现了清廷对国家机器大大修补的行为――清末新政。但事与愿违,新政不仅没有能够将清廷的专政工具修好,反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武昌起义发生后,帝国主义对清廷已基本上完全失望:刚发生革命之时已有亲自出马的准备,在武汉江面集合了十余艘军舰,监视革命军活动,截留清政府海关收入;驻京各国使节连续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对策;当时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为急抒财政困难,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団请求财政援助,但遭到各国拒绝。可见当时帝国主义各国已完全放弃了清廷这一统治中国的工具。另外,从国际背景看,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十分尖锐,世界性的战争也处于一触即发的境地,当然也更不愿意在中国出现影响其主要战略目标的事件,对武昌起义采取的态度应是迅速实现稳定,可能维护其利益不出现巨大损失。既然清政府不能起作用,那么另外寻找新的实力派就是自然而然的举措了。于是,他们竭力帮助袁世凯取得了全国统治权,并积极为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就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飞走了,历史的车轮终于将其辗作历史的尘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寿终正寝。

武汉《大江报》文学社ceo:蒋翊武

共进会ceo:刘公俟

主要是这两个团体

6月1日,蒋翊武、刘复基、王宪章等人聚集在小朝街机关,研究起义

9月24日,刘复基、刘公、孙武等人召集共进会、文学社要人举行联席会议,60余人到会,蒋翊武赴岳州未归,孙武主持会议。刘复基向大家介绍两团体合并情形。清朝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激起民变,急应乘机起义。

  大家积极赞成起义,遂确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并通知焦达峰,希望他在湖南同时发难。

简介:武汉天创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校园公关整合行销”为经营理念的公关策划及执行的综合性服务公司。以高效、细节、实效的整合服务,为国内外领先的著名企业提供包括校园品牌推广、校园广告、校园市场活动、展览展示、互动营销等全方位的整合传播服务,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依托武汉20多所高校资源,立足校园,服务学生,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产品与校园文化活动完美结合,为企业提供面向校园的市场培育、品牌传输服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锻炼自我的机会。公司拥有多年的校园媒体和校园公关策划从业经验,为客户公关活动的圆满成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执行保障。下辖公关策划部、高校事业部、广告制作部、媒介策划部及活动执行部。

法定代表人:张锐

成立时间:2014-04-15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600034057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武昌区徐家棚街团结村福星惠誉国际城K-3地块2单元18层4号房

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调集半数以上驻武汉的新军入川镇压,大批新军向四川的开拔,给武汉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大好时机。

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被称作“九省通衢”。除此之外,还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埠。所以,武汉自然成了反动统治的心腹要地。同盟会成立后,武汉也被革命党人所看好,不久就成了革命力量最集中的中心点之一。革命党人在这里做了长期深入的工作,在湖北新军里培养了大批骨干;当地的群众也在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下,积极倾向革命。武汉地区的革命运动便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武汉地区有两个革命团体,一个叫共进会,一个叫文学社,都和同盟会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看到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8月间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推定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为总司令,共进会负责人孙武为参谋长,刘尧征、彭楚藩等为军事筹备员,负责组织起义。经过商议,1911年定于10月11日放火为号发动起义。

起义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家都投入积极的准备中,不料在起义前夕,接连发生了两起自我暴露的事件,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有不少被杀害,革命党人这时除了提前发动起义,别无选择。一件事是新军炮队的革命党人孟发臣等人和营长杨齐风发生冲突,杨齐风用军棍打了孟发臣等人,士兵们看到官长这样横蛮专制,按耐不住怒火,拖出几门大炮就向军官宿舍轰击。谁知射出的全是演习用的假弹。他们又急忙去取真弹时,被赶来的部队镇压。湖广总督瑞征虽然没有利用这事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却因此布置了防务措施,加强了防备。

第二件事发生在10月9日上午。一部分革命党在参谋长孙武带领下,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药。不料有人吸烟,火星落在炸药桶里,顿时引起爆炸。孙武受伤,被人送进医院。巨大的爆炸声引来了俄国巡捕,他们把革命党人准备起义用的文告、旗帜、印信、钞票和宣传品全部抄走,并抓住了刘同等人,接着他们就把这些战利品引渡给瑞征。刘同当时只有十四五岁,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把他所知道的革命党的秘密机关和重要人物全部供了出来。瑞征马上下令包围了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指挥部。抓住了一批革命党人。总指挥蒋翊武侥幸逃脱。起义计划被彻底打乱。

当天午夜过后,瑞征下令将捉到的革命党人全部杀害。接着关闭城门,全城戒严,并严格管束新军各团各营的人员,不许他们外出,不许往来,接照名单严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晚7时左右,驻武昌城内黄土坡的第八镇所属工程第八营的士兵金兆龙在兵营里擦枪,排长陶启胜就问:“你们要干什么”金兆龙回答:“以防不测!”陶启胜大声说:“你们想造反吗”金兆龙急不择言:“造反就造反,你能把老子怎的!”陶启胜上来就要扭住金兆龙,金兆龙抬手就给了他一枪。受了轻伤的陶启胜转身便往门外跑,迎面碰上班长熊秉坤。熊秉坤知道陶启胜这一去定会惹来麻烦,也抬手就向他开了一枪。全营革命党人听到枪声,大喊:“反吧!”顿时大家行动起来,枪声大作。金兆龙、熊秉坤的第一枪揭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起义发动之后,熊秉坤等率众直奔楚望台军械局。把守军械局的工程营士兵顿时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士兵的战斗力和信心越发得到加强。驻守军械局的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曾经参加过革命团体日知会,所以立即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立即带领队伍进攻总督衙门。这时各团营新军革命士兵听到枪炮声和工程第八营起义的消息后。也都纷纷起义。起义队伍声势更加浩大。经过一夜战斗,到11日拂晓,武昌就被革命军全部占领了。11日晚和12日早,汉口和汉阳新军也发动了起义。武汉三镇全部为革命军所占领。

武昌起义成功得这么快,是大家所没想到的。这时候,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还在香港,而当时策划起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因为起义前的事件,***有的牺牲,有的藏匿,因此,起义成功后,该由谁出面组织政府经过激战的革命士兵,聚集在武昌湖北谘议局开会。他们四处找人,找来了立宪派、地方坤士,和一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官吏。要他们参加推举都督,成立革命政府。革命党人对朋友和敌人的观念还十分模糊。

起义的士兵还认为,当都督的总应该是有“声望”的人,有人提议熊秉坤和吴兆麟当都督。而起义发起者熊秉坤和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一个是班长,一个是连长。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缺乏威望和指挥经验,难以控制今后的局势。会场上的立宪派有人看准了势头,便提议让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当都督。

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曾在北洋海军里任职。起义的当天晚上,他坐镇军营,曾亲手杀死过一名响应起义的士兵,后来革命党人派来的联络人员,也被他枪杀了。人们找到他让他出面主持军政府,担任都督。他怎么也不肯,后来,在革命党人的枪口逼迫下,他才无奈就任。这时,立宪派头子、湖北谘议局局长汤化龙,也被推举担任了民政总长。黎总洪被迫上台后,终日一言不发,也不肯剪去辫子。革命党人无可奈何,把他监视起来,另外组织了一个“谋略处”处理重要军事问题。并以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把国号改作“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人民,表示支持和同情各地人民群众的斗争,号召各地人民响应起义,推翻清朝的统治。军政府又陆续发布文告,宣布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宣布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废除当年和往年所欠的田赋。

军政府的革命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激起了他们革命的热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纷纷报名参军。接着又在与清军的一次交战中打了一个大胜仗,攻占了清军的阵地。

革命形势越来越好,当了几天木头人的黎元洪也活跃起来,积极把持政权。一些投机分子看到起义成功,也都自称“拥护共和”钻进革命队伍中,控制形势的发展,而且势力越来越大。起义虽然成功,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上海等10多个省份一个接一个发动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各地的统治迅速瓦解。因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当时孙中山和袁世凯属于合作,袁世凯本来站在清朝那面,但袁世凯从多方面考虑,发现清朝已经快不行了,所以他就和孙中山一起弄清政府,袁世凯帮助孙中山并不是因为袁世凯想结束封建制度(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想恢复帝制)。

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和孙中山合作,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袁世凯顺利掌权,并且派军队进攻武汉,一方面派人南下同革命党人谈判,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

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就宣称袁世凯为大总统,所以当时清帝退位不是袁世凯自己的功劳,他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帮助,同时他也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工具。

武昌起义是新军中的革命士兵策划的,这些士兵自己就是同盟会或者其他什么会的成员,所以是受孙领导的,起义之后孙中山就派黄兴去前线指挥战斗了。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61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