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有什么区别?

诗与词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一、题材内容的差异 

1、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

2、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二、语言特色的差异 

1、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2、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三、起源不同

1、诗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2、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

-诗

-词

“香菱学诗”故事情节:

薛蟠走后,香菱也搬到大观园和薛宝钗一起居住。香菱酷爱诗歌,借此机会便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一个认真地教,一个认真地学,香菱作诗的能力提高很快。香菱日思夜想,连做梦都在作诗。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的诗歌终于得到众人的认可。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香菱本来是甄士隐的女儿,简单讲,她是一个好人家的孩子,她出身的环境是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但是后来,她的人生经过了很多的磨难和挫折,被卖到了薛家,一开始当丫头,后来被薛蟠看中了给他当了侍妾,是这样的一个身份。

香菱,是《红楼梦》中最具诗人气质的人物之一,香菱学诗,凸显了大观园诗社而外的诗意场景,而香菱可怜的平生遭际,又是小说刻画众多女性社会经历的一个缩影。

扩展资料:

“香菱学诗”故事情节中可以从香菱身上可以看到,“闲”是一个基本前提。她曾经被拐走这么多年,在拐子家里她要艰难求生,不可能会想要学习;

后来到薛家当丫头的时候,她也不可能学诗,因为她要干活;再后来给薛蟠当了侍妾,夫主在家的时候,她还是不可以学诗,因为要伺候他。最后,只有这些事务都被排除了,香菱才可能产生自己的精神追求。

是当最初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之后,人闲下来了,才会产生精神追求。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香菱身上体现出来。

-香菱学诗

1、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出自唐代陆龟蒙的《别离》。

翻译: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赏析:“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翻译: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赏析:此两句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

翻译: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赏析: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不过他只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出自南北朝范云的《别诗二首·其一》。

翻译: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5、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翻译: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赏析: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

《南行别弟》和《卢溪别人》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写自己的失意,后者主要写对友人的关心。

《南行别弟》是唐朝诗人韦承庆的诗,表达的是自己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南行别弟》作于韦承庆贬谪途中,与亲人各赴贬所。诗中用江水和落花两个比喻,抒情微婉。“南行”,高要在唐代京都长安南方。“澹澹”二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澹澹”,水流动荡不定的样子。“悠悠”,绵长深远的样子。“远客”,诗人自指。

“落花”二句:也是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

南行别弟

《卢溪别人》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您的小船在武陵口停泊了,溪水还要伴随您向北流去。行驶到荆门进入三峡的时候,切莫在月光下对着猿猴发愁。诗人通过对友人旅程和途中将遇到的境况的设想,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69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