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属于武汉哪个区

盘龙城属于武汉哪个区,第1张

盘龙城属于武汉哪个区

盘龙城这个地名很多人都知道,那么盘成城属于武汉哪个区呢?盘龙城处在毗邻武汉东西湖地区的武汉黄陂区。天河机场附近,2号线延长线将直达。盘龙城大桥于2006年竣工,与市区直接连通,建成后,可通过两座桥从市中心直达黄陂腹地。2007年,机场高速、岱黄高速“两站”向北,武汉中环线和盘龙大道的贯通,解放大道和巨龙大道的延伸段相连,彻底解决了困扰盘龙城开发区的“瓶颈”。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已近在眼前,加上2006年建成的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站和客运枢纽,已初步形成“水陆铁空”的立体运输网络。

盘龙城开发区已投入超过十亿元,包括供水,排水,排污,供电,路灯,供气,道路,通讯,广电,绿化等。设立了16个金融、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保险、土地、城管、学校、医院等各类服务机构。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发区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较强的配套能力,并致力发展成为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的要求,开发区将以光电机械、化工医药、冶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汽车贸易等六大支柱产业,开发区将以光电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及与天河机场相匹配的航空物流港口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当下,都市居民的居家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繁华的市中心,而是远离喧嚣的市中心,到清新的郊区,享受自然、健康、环保、舒适的新都市生活。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将大力组织纵横、宝安、名流、武汉地产等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新颖的理念,完善的规划,优美的环境,上乘的品质,精致的造型,完善的功能,绚丽的色彩,高标准的打造高档景观小区,以地气带人气,以人气聚财气,在设计上充分体现“绿色生态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意境,通过楼盘通透性的布局,为附近居民留下了后湖景观线的视觉走廊,引领武汉居民的生活品位和生活品质,以更新的眼光去捕捉更绿更幽静、更干净、更从容、更优美的城市生活。

可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9月21日,武汉盘龙城提倡市民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区和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旅游、出差和探亲。如确需出行,要谨慎选择目的地,出行前认真查询目的地疫情风险状态和疫情防控政策,合理安排出游行程,尽量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期间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盘龙城与商朝南土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学勤

  武汉三镇正在长江与汉水的汇聚之处,这是一个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关键位置。这儿出现盘龙城,不是偶然的,它与武汉三镇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武汉是“因武而昌”的城市。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盘龙城的军事性质。那儿发现的武器很多,就表明了这一点。但它不会单纯是军事城址。它远离中原的商王都,仅靠军事力量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统治。它必须依赖当地人民有效的支持,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基础,建立对当地人民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它应该也是一个诸侯封国。商代是否能用“诸侯”这个词可以再讲。可是一定有一个行政政权结构,否则不能存在。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在盘龙城挖出古文字材料,来证明它是某一个具体的封国,但如果结合历史文献,还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

  我们可以和周王朝的一些封国进行类比。北京地区的周代封国是燕国。燕国周围是山戎文化。这儿的文化面貌同周文化有相当区别,可是周王朝已经在这儿建立了封国。这个封国的都城,比盘龙城大。这个城,加上统治者墓中出土的礼乐器,都和王朝一样,连文字也一样。这是因为,统治是王朝建立的,统治者是王朝的人,不管他是哪个民族,都要遵从王朝的礼乐制度。而下层居民,使用的陶器、兵器,具有地方特色,表明属于当地民族。盘龙城的情况和这一样。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铜器玉器,城的规模形制等反映的礼乐制度和文化特性,是和商王朝统治者一致的。所以,在盘龙城有一个代表商王朝的统治机构和它所建立的统治。

  盘龙城商文化分七期,各期之间存在连续性。它建城在第四期,建城之前也有一个基础问题。巴西建首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建首都伊斯兰堡,都是先把人迁去,移民到一定程度再建城,然后这个城市大发展。可以想象盘龙城也一样。所以我说,商人在这里形成一定的聚落应早些,城墙的修建可能稍微晚一点。考虑到这种情况,结合碳14年代测量数据,说盘龙城离现在3500年,是比较合适的。

  链接武汉的历史沿革,可以采用反溯的方法。晚期武汉的历史,大家都比较清楚。往前推溯,到西周时也比较明确。鄂这个地名,可以追溯到西周。那时有鄂国,有鄂侯。从周上溯到商,甲骨文里也有一些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武丁命令一个大将到举这个地方的人去征讨虎方,“举”就是武汉地区的举水。他征伐的路线和周昭王时是一样的。他把三军摆开,说右从我,中从举,左从曾。可见这个军阵就是在当时武汉地区摆开的。商代晚期,商王可能就到不了湖北了。甲骨文里提到一个方国,这个字我认不出,汉南纱帽山一件铜器铭文里也有这个字,可见这个地方就在汉阳,也就在武汉。从商后期往前溯,就到了盘龙城。所以我说,这个历史是有相当联系的。

  让盘龙城家喻户晓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邹衡

  盘龙城的发现非常早。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博物馆),这些文物不能够展示出来,使得盘龙城的知名度大打折扣。其实盘龙城在国外已有很高知名度,许多外国人士和学者都希望到盘龙城参观、考察。但由于没有博物馆,使得其无法接待想来此一睹风采的人士。四川广汉三星堆已计划用上亿元进行保护开发工作,修建造址博物馆。盘龙城遗址比三星堆时代早,有其自身独特历史价值。所以我在此向各位领导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力度使盘龙城的名声在武汉做到家喻户晓。盘龙城作为武汉城市发展的起源之地,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如将其宣传好、建设好,定能提高武汉的知名度。市领导有将盘龙城作为武汉的招牌来建设的气魄。保护开发建设好这一武汉市的宝贝,切不可在自己的手上把这个宝贝丢了。

  全国商代早期的城址为数不多。除了郑州、偃师的商城外,就要数盘龙城了,四川的三星堆、江西吴城在某种意义上讲还不如盘龙城。上述二处严格讲不是商文化。而盘龙城是商文化(不是地方文化)。盘龙城的规模(1000×1100米),如此之大规模的城址在全国不多见。在商早期其地位也是很高的。湖南等地发现的铜器不是商文化的系列。说明盘龙城是商王朝中央统治直接达到之处。当时的武汉就是商朝政治势力到达南方的物证。

  盘龙城不仅是武汉市的招牌,同时也是湖北省的招牌,应该将盘龙城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出来。盘龙城的对外开放,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进入盘龙城尚有约2公里的机耕道。这对盘龙城对外开放十分不利,造成路途很近,但到达十分困难的局面。各级领导应重视,要抓住机遇,加快盘龙城的开发建设,使这一名闻中外的历史遗产,为武汉的经济建设增光添彩。

  盘龙城的历史地位及保护利用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 李伯谦

  首先盘龙城这个遗址的发现,我想追溯到比较远点来看,实际上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形成了中华统一文明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在此之前,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经常处于一种对峙交流,你来我往的一种局面。稳定是到商代早期盘龙城的出现,这才真正将长江中游纳入商王朝的政治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它对中华文明、中华统一文明的形成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起点。

  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个遗址的保护利用。怎样使这个很重要的商代早期古城遗址能够保护好,发挥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应该在已经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首先要把它的范围弄清楚的基础上,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第二,要制定出一个盘龙城商代遗址的保护利用的规划,纳入武汉市整体规划。这个规划不单单牵涉到文物,还牵涉到周围的环境,甚至包括保护区居民的搬迁都在内。

  具体到盘龙城工作。应该提出来一个从考古角度,5年之内,10年之内的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跟整体保护利用应该是一致的,是它的一个部分。我想盘龙城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一就是宫殿基址,第二就是城墙,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南门外的木桩,我推想,它肯定是出城门后的通道,即架在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北方现在发现的几个城,没有这种设施,这将来还可以做点工作。再一个就是城的东北角,就在城的拐角处,发现拐角的房子,跟现在的角楼非常像。另外还有手工业作坊,究竟是铸铜?还是制陶?

  至于将来利用,首先是保护好。保护范围之内,现在涉及到杨家湾和楼子湾这两个村,刚才区里讲有这个决心要搬迁,这个决策我觉得非常好。再一个就是博物馆建在哪里的问题,露天的宫殿基址,重新复原是不行的。以前我们是把它用土覆盖住,这当然好,但是人家不能看了,只有能看才能利用。建议市里、盘龙城博物馆筹备处,先掌握轻重缓急,赶快筹备整体的保护利用方案,搞好规划方案恐怕是当务之急。

  长江中游早商文化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泉

  武汉市黄陂区刘店村盘龙城遗址,现在仍然保存有夯土城垣、大型宫殿台基、高级贵族墓地和手工作坊等丰富的遗迹,规模达到1.1平方公里,具有较高等级,是一处距今约3500年左右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它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着较多共性,形成早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地方类型。盘龙城类型分布范围较大,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沿岸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表明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治理南土,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的一个中心城邑,是当时本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盘龙城坐落在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处,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从新石器时期到夏代,有许多原始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有利条件是商王朝在这里建立中心城邑的基础,依托这个基础,达到统一和治理长江中游地区的目的,完成自己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

  盘龙城与今天的武汉市处在同一地理单元,是武汉地区城市发展的源头。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商代早期长江中游地区进步有较大影响;它的早期城市文明,对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时期城市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以盘龙城为契机,分析和研究武汉地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武汉市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武汉“市龄”四段说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冯天瑜

  一座城市的“市龄”的确定,必须将其纳入该城市发生发展的历程中作系统考查。关于武汉的“市龄”,从城市史的阶段性发展而论,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加以考证。

  一、坐落在今武汉市郊的盘龙城(距武汉市区仅5公里)筑于商代,是商王派往长江中游代表的驻地,可能是方国的都邑。将盘龙城视作武汉市的源头,从地望而言,盘龙城在“大武汉”之内,离“小武汉”(市区)也只不过10里之遥;从功能而言,盘龙城的大量考古材料显示此城当年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作用,此城后被废弃,其功能为武汉地区渐次兴起的其他城址所续接、承传。若依此说,武汉“市龄”约3500岁。

  二、武汉建县,始于汉代。汉高祖六年,从南郡析出江夏郡,今武汉在郡属之内。而江夏郡所辖沙羡县,管辖范围包含今武汉市区全境。三国时,吴国的江夏郡初治汉阳鲁山(龟山),后移武昌江夏山(蛇山)。因此,今武汉地区定为县、郡治所,以西汉肇始,距今2100年左右;而郡治置于今武汉市区,则始于三国吴,距今约1700年左右。

  三、唐、宋时期,鄂州州治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沔州州治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隔江而立,双城形势确定。武汉由“双城”演为“三镇”,则因明中叶汉水改由龟山西北麓入长江,汉口与汉阳分开所造成。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始于明代中后期,大盛于清代,与北京、苏州、佛州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有学者把城市的主要功能由政治军事转向经济称之“都市革命”,而汉口便是“都市革命”的典型产物。

  四、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此后,英、法、俄、德、日在汉口设立租界,更多的西方国家在汉通商,建造工厂、洋行、学校、医院。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近20年间,洋务大吏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汉兴办大型现代化机器工业,如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丝布纱麻四局,又改制书院、设立学堂,筑堤修路,奠定武汉作为现代都会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基础。故19世纪中叶汉口开埠、19世纪末叶张之洞督鄂,是武汉从中古城镇向现代都会转化的起点。另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其城市风格可以定位为―――江城风格、楚文化风格、工商业大都会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28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