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结婚习俗得原因?救急救急,这是作业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结婚习俗得原因?救急救急,这是作业,第1张

山西婚嫁习俗

社会在不断进步,在山西,有些婚嫁习俗逐渐被摒弃,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或多或少都有所保留,有一份独特的中国特色。

现代意义上的婚礼,也就是今天青年男女们所举行的婚礼,一般是指结婚典礼,也就是结婚当日所举行的仪式、程序、方式。古代意义上的婚礼则是指包括结婚仪式在内的,从议婚到订婚,直至结婚的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序,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结婚当日的典礼无疑是婚礼最重要的内容。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我们常说“孝当先,和为贵”,孝从古至今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古时候家里父母去世,都是要守孝三年的,以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亲人逝世的沉痛哀悼,虽然说现在社会没有那么讲究古礼了,但是守孝期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一、关于守孝期间结婚的讲究

      1、其实就是说,家里老人走了,孙子们要为去世老人守孝三年。老人走了不久,晚辈们如果就办喜事,有一种对去世者的不敬重的意味。

      2、当然,这只是旧礼教的说法。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足作为行为准则。客观地说,孝与不孝应该是体现老人在世时其儿孙是怎样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是等老人死后让活着的人自我折磨。

      3、但话也得说回来,如果老人去世不久,晚辈就办喜事,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所以,一般而言,老人走后的短期内,晚辈是不应该办什么大的喜事。像笔者老家农村当地,老人去世后,戴孝者多半要跨过一个春节才办喜事,这也是人之常情。

      二、守孝几年不能结婚

      一般说办完丧事三个月内不能结婚,其实不是三个月,是百日婚俗。

      第一点往生是父母则须服丧三年(因为时代变迁,3年服丧不嫁娶,已不符合社会需求了。)

      第二往生者是爷、姥辈则须服丧一年。(称之"对年")

      那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为百日内完婚。百日完婚其作用是让喜事把家中不好的磁场冲掉,也让家人早日脱离哀伤,就是所谓的"冲喜"。

      但是百日之内办喜事有其禁忌须要注意:不能穿白纱、不穿大红、不可放鞭炮、张灯结彩、大肆铺张,须一切从简 凡事低调。

      如果不能在百日内完婚,那就至少得"对年"过后才可以婚嫁。所以对年过后办喜事,便可以恢复一般嫁娶的热闹了。

      所以要把握百日内完婚的冲喜机会,不然就是满一年后了。

      三、守孝期间可不可以领结婚证

      1、按照风俗规定

      对于“爷爷去世后多久能结婚”这个问题,不同的地区风俗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的地区说是爷爷去世后100内能办喜事,如果没有办的话那就要等到三年守孝期满才可以办婚礼了。

      也有说法是白事红事不能同一年办,因此在爷爷去世之后要过一个年才能够结婚。

      当然,这些都是地方习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时间规定,因此只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即可。

      2、法律中不做规定

      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白事之后多久能办喜事是没有规定的,因此,如果按照法律来的话在白事之后多久都是可以结婚的。

      3、家里面商量决定

      在选择结婚的时间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跟家里面商量,因此爷爷去世后多久结婚也最好是和父母进行商量着来,如果父母要遵循当地习俗的话,那么也应该尊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真的时间过长等不及的话,也要跟父母协商,或者先领证等期满之后再办婚礼。爷爷去世在家里面是一件大事,而结婚也是一件大事,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办都应该与父母协商。

      我们常说“孝当先,和为贵”,孝从古至今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古时候家里父母去世,都是要守孝三年的,以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亲人逝世的沉痛哀悼,虽然说现在社会没有那么讲究古礼了,但是守孝期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一、关于守孝期间结婚的讲究

      1、其实就是说,家里老人走了,孙子们要为去世老人守孝三年。老人走了不久,晚辈们如果就办喜事,有一种对去世者的不敬重的意味。

      2、当然,这只是旧礼教的说法。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足作为行为准则。客观地说,孝与不孝应该是体现老人在世时其儿孙是怎样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是等老人死后让活着的人自我折磨。

      3、但话也得说回来,如果老人去世不久,晚辈就办喜事,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所以,一般而言,老人走后的短期内,晚辈是不应该办什么大的喜事。像笔者老家农村当地,老人去世后,戴孝者多半要跨过一个春节才办喜事,这也是人之常情。

      二、守孝几年不能结婚

      一般说办完丧事三个月内不能结婚,其实不是三个月,是百日婚俗。

      第一点往生是父母则须服丧三年(因为时代变迁,3年服丧不嫁娶,已不符合社会需求了。)

      第二往生者是爷、姥辈则须服丧一年。(称之"对年")

      那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为百日内完婚。百日完婚其作用是让喜事把家中不好的磁场冲掉,也让家人早日脱离哀伤,就是所谓的"冲喜"。

      但是百日之内办喜事有其禁忌须要注意:不能穿白纱、不穿大红、不可放鞭炮、张灯结彩、大肆铺张,须一切从简 凡事低调。

      如果不能在百日内完婚,那就至少得"对年"过后才可以婚嫁。所以对年过后办喜事,便可以恢复一般嫁娶的热闹了。

      所以要把握百日内完婚的冲喜机会,不然就是满一年后了。

      三、守孝期间可不可以领结婚证

      1、按照风俗规定

      对于“爷爷去世后多久能结婚”这个问题,不同的地区风俗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的地区说是爷爷去世后100内能办喜事,如果没有办的话那就要等到三年守孝期满才可以办婚礼了。

      也有说法是白事红事不能同一年办,因此在爷爷去世之后要过一个年才能够结婚。

      当然,这些都是地方习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时间规定,因此只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即可。

      2、法律中不做规定

      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白事之后多久能办喜事是没有规定的,因此,如果按照法律来的话在白事之后多久都是可以结婚的。

      3、家里面商量决定

      在选择结婚的时间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跟家里面商量,因此爷爷去世后多久结婚也最好是和父母进行商量着来,如果父母要遵循当地习俗的话,那么也应该尊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真的时间过长等不及的话,也要跟父母协商,或者先领证等期满之后再办婚礼。爷爷去世在家里面是一件大事,而结婚也是一件大事,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办都应该与父母协商。

  

  临澧县民间嫁娶习俗,新安镇基本差不离。

  

  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嫁娶事象不仅逐渐形成某种定式,而且承传着极富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现象。这些嫁娶习俗尽管渗透着诸多封建陈腐的色彩,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和严肃的婚姻风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民族、各地域的嫁娶习俗五花八门。现仅将临澧地区尚在流传的嫁娶习俗简述一、二。

  一、谈婚论嫁。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儿到了十八岁,女子年近“二八”,如果尚不能嫁娶,便是做父母的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的罪过。因此,男儿不管是读书之人要谋取功名,还是务农经商的,到了此时总要成家立业,完成终身大事,以了却父母一桩心事。女子到了十六、七岁,要学习浆衣洗裳、茶饭料理、补衣做鞋;富有人家的女孩儿,便不再在大庭广众中出现,由母亲教习待人接物之礼数,并开始在闺房中练习挑花绣朵,这便叫“待字闺中”。

  二、请媒人。请媒人俗称做媒。旧时实行包办婚姻,一切听由父母包办,有的甚至指腹为婚。因此,千百年来,在男婚女爱中既演绎出一曲曲生死相依的千古绝唱,也流传着抗婚拒嫁的悲惨故事。解放后,男女间挣脱了千百年来的包办婚姻枷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仅蔚然成风,而且受到法律保护。但在一部分农村,请人说媒的习俗仍然盛行。媒人虽是包办婚姻的产物,但媒人在男女之间起到了某种牵线搭桥的作用对有些已近破裂的婚姻,经媒人在其中说合,也可以弥合裂痕,重归于好。媒人这角色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好的,搞得不好可能是“老鼠子钻风箱,两头受气。”一般媒婆由女性担当,基本条件是已婚,已生儿育女,并能说会道,随机应变。“一家有女百家求”。女方一般不主动请人做媒。男方则可以堂而皇之地请人做媒。这些媒人一般由亲戚朋友担当。人说做媒也是做善事,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三、看人家。看人家又叫相亲。看人家也可以说是男女双方第一次走动与交往。旧时并无看人家这一习俗,完全由媒婆或男女双方最至亲的人去双方做一些直接和间接的了解,至到清末才时兴了相亲。相亲也由男女双方议定日子,一般是先由男方到女方看人家。男方来时,可带点见面礼,如白沙糖、水果之类。礼品一般不甚贵重。男方到了女方先要看女方的田园屋宇,再看女方的言行举止,身体是否有什么缺陷。男方如果觉得满意,便在女方家吃饭,如果觉得不满意,男方会客气地把这餐饭推辞掉,女方也心知肚明这桩婚事十有八九不成功,因此也不强留。女到男家一旦确定结亲,男方便要送东西给女方,这又叫“给打发”。打发有钱有物,数量也无定数。如果女方表示悔婚,则要将收受的男方的礼品如数退还给男方,否则将被人唾骂;如果是男方表示悔婚,送给的东西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男方自然也不强行索要。看人家还有个共同的习俗叫“摆茶”。这是必不可少的礼俗。

  四、发喜。发喜又叫定亲。这是男女双方婚前必不可少的礼俗,也是极隆重的礼俗。发喜的时间由男女双方共同确定。这天要请三朋四戚到场,意在向世人道明子女的终身已定。发喜的礼数较重。乡下一般盛行的有两个档次:一是礼担,又称笆篓担儿。男方一般在笆篓中置办衣物鞋袜、糕点糖果;笆篓担外一般有“两挂”挂有鱼肉、鸡之类,均要两三斤以上。有的也有四挂,无非是鸡肉鱼之类。二是抬箱,抬箱是一种木制的专盛礼品的器具。半人来高,一尺来宽的一个木架子,架子两头有两个圈孔的耳,中间穿一根竹竿抬着走。木架上可以依次放四个长方形木格儿,各格内物品不同。一般是衣物两格,食品两格。抬箱外必备四挂。也是鸡、鸭、鱼、肉之类。

  茶礼。除笆篓、抬箱之外,随发喜时送给女方至亲,如:舅、姨、步等前的礼物,这些礼物一般为肉两斤、鞋一双、糖一包。凡收受了这些礼品的人,女方出嫁时要给女方置办一定数目的嫁妆(又叫陪嫁)。因此有句俗话说:这茶可不是好吃的,将来结婚陪嫁要“出汗”的。

  五、报热。报热这一礼俗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和女方的意见,可办也可以免。报热时无非再给女方一些热天里穿的衣物。如今,这一礼俗已经废除。

  六、送日子。送日子俗称送“八字”,也是送生庚八字。这是男方必尽的礼俗。其目的是决定结婚的日期。事先,男女双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又叫“合八字”。所谓八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人八个字。如八字相合,即可以择日结为夫妻,如八字相克,则不能结婚。也可以请迷信职业者治煞,经过治煞后也可以结婚,实则迷信职业者从中牟取钱财。如果生辰八字相合,便由男女双方择期送日子。即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一张红纸写好。男人写一半女子写一半,然后由男方备好花红彩礼,彩礼轻重不具一格,无非是些衣物食品之类送给女方,另将男方择定的结婚日期也写在红纸上,又叫送日子。将彩担送到女方堂屋里后,又一个程式叫“开箱”。开箱由专门人员负责,开箱人将写有生辰八字和结婚日期大红纸取出后交给女方父母。如果女方父母同意按男方择定的日期完婚,则将这张大红纸收下,如果女方因其它原因不同意按男方择定的日期完婚,便不收那张红纸,依然放回礼担内由男方带回。这说明女方要推迟婚期。之后,如无其它变故,也不必另送日子,只由男方口头通知女方,女方同意后方可确定结婚日期。

  折妆礼。所谓折妆礼,是指男方送给女方置办嫁妆的礼金。旧时嫁妆全由女方置办,后来结婚物品由男女双方合办,如果女方愿意全部办理,那么男方则要送一定数额的现金给女方,也就是所为的折妆礼。

  七、过礼。男女双方将结婚日期确定之后,在结构的头一天,男方要将女方结婚时一应用品如衣服、鞋袜、姜茶(又称瓜片)之类送往女方,送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抬箱,有的用笆篓,还有的牵猪赶羊,有的送半猪半羊。过礼这一天,女方是最热闹的,要置办酒席(叫整酒)招待来道贺的三亲四戚,叔伯表姨。凡来吃喜酒的亲戚朋友都要给一定数量的“陪嫁”(物品),大多是床上用品、箱柜之类的东西,多少则按各自的经济状况和亲疏远近而定。这天来的客如是至亲(又叫知己客),一般留在女家过夜,女的则帮助女家忙忙碌碌;男人则喝酒玩牌,尽情欢乐。

  八、扯脸。扯脸又叫开脸。是未婚女子变为已婚女子(做大人)的重要标志。开脸时先请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子,用一根长长的棉线,先用手将棉线撮紧,然后将两根棉线合为一股,一端咬在嘴里,另一端缠在大拇指和食指上,利用两个手指的张合将棉线牵动,在新娘脸上绞一层细细的汗毛。开脸的这种作法现在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娘去美容厅里美容、做头发。

  九、告祖。新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里要专门置办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桌酒席的菜不得少于十二碗。晚上,全家人要穿戴整齐,洗手净脸,在祖宗牌位前,点燃香蜡,然后摆上酒席,搁上碗筷,请亡故的先人吃酒。意在告诉各位先人,儿女已完成婚姻大事,请求先人保佑其婚姻美满,子孙发达。

  十、娶亲。过礼这一天,男方除了备齐物品外,还要定下第二天女方发亲的具体时间。发亲(即女方上路)娶亲的时间一般不过午(即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这样便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娶亲的头一、二天,至爱亲朋便来祝贺,名曰:喝喜酒,又称吃瓜片茶。男家自然要根据亲友的多少杀猪宰羊,安排酒席。酒席上有八至十二碗菜不等。因此男方要请人帮忙。除掌勺的大厨子外,这些帮忙的一概不计报酬,有劈柴挑水的,烧火切菜的,端茶倒水的,一应事务由“知客士”调配。知客士由主人指派,负责接待客人的一切事务及厨房、茶房的安排。这几天,知客士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十一、发亲。发亲是新娘起身去婆家。清早起来,新娘便要再次梳妆打扮。简单地吃点东西,由亲朋好友陪着说话。新人装上红下蓝,袖口里要塞一个白色的四方对角手巾,以备掩口或擦泪之用。送亲的人,又叫上亲,是由女方指派的,一般除了新娘子的兄弟姐妹外,还可以请好友相送。上亲要由穿戴整齐、举止得体的体面人担任,以显示娘家家作人齐,家风不凡,以助长出嫁女儿的威风,使男方不敢小视娘家。上亲是最尊贵的客人,新郎家要小心侍候,上亲新郎家是得罪不起的。男方来迎亲的(旧称接亲),一般队伍比较庞大。除了媒婆、新郎官外,还有一班迎亲的男女,一般均是与新郎年龄相仿的男女青年,自然多为新郎的亲朋挚友。除此还有一帮力士,这些力士是帮新郎抬嫁妆的。

  十二、陪嫁。陪嫁是指女方父母和三亲四戚送给女子随嫁的东西。陪嫁的东西多少、好劣,均看女家的经济状况。除床上用品和瓷器而外,大体分为:一箱一柜。一箱一柜是最简单的嫁妆,也就是一口箱子;一张柜;两箱两柜。即两口箱子两张柜;三箱三柜,是较隆重的嫁妆,一般要大户人家才能置办。

  十三、吹鼓手。乡下并无职业吹鼓手。有的是几个懂得吹吹打打的人棚股组织起来的,有的是乡里一个会吹打的人收几个徒弟组织起一个乐队的。吹鼓手一般是九个人。

  十四、哭嫁。旧时女子结婚时兴哭嫁。临近婚期半月的光景,女孩便开始哭嫁,一天到晚悲戚戚的样子,让父母心痛不已。如果不哭嫁,便认为她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不孝,将遭人唾骂。哭嫁有两种:一种是真哭,一种是假哭。

  十四、颤轿。新人上轿,新郎骑马,无轿无马的人,新郎便走在轿前,一路浩浩荡荡,招摇过市,一路上围观者众。走过三五里地,轿夫们便使个暗号,便开始颤轿。新娘子最怕的是颤轿,轿夫们把抬轿歌一唱,脚步便开始悠悠晃晃,真个是一步三摇。

  十五、拜堂。拜堂又称拜花堂,是向世人和列祖列宗宣告,某某公子与某某**正式结为夫妻。拜堂是一件极神圣的事。儿女终身大事已成,告慰皇天厚土,是父母一件极荣耀的事。这里满堂宾客齐聚于堂前,祖宗牌位前燃起大红蜡烛,高堂(父母)端坐于堂前。两位新人按男左女右站立,脚边放了两个莆。司仪开始高叫:“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礼成后,笙鼓齐鸣,夫妻双方进入洞房。

  十六、拜茶。拜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茶。拜完堂,新郎新娘便手持茶具,里面放一色小杯,每个杯子里都放几块冬瓜糖,再用开水冲制,名曰瓜片茶。敬茶要先敬前辈,再敬同辈,后敬晚辈,其顺序不能打乱。敬茶时有一个人引导,因有些亲朋好友新娘不认识,必须有人介绍。喝了茶的人要从腰包里掏钱,把茶钱塞进杯子里,新娘把装有茶钱的杯子收回,茶钱由新娘子保管,成了新娘的“体己钱”。

  十七、吃开口饭。新娘新郎敬完茶后,不上大席吃饭,而是由厨屋里的大师傅做一桌四菜一汤的饭菜,由人将饭菜端进洞房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完后新郎要给厨房的大师傅送去红包。

  十八、闹房。新婚之夜,上亲们都已离开,剩下的是男方的客人。到了点灯时分,一些与新郎同辈的好友便开始闹房。

  十九。回门。男女婚后三日,双方要回新娘娘家一趟,这叫做回门。在娘家打一个转身,吃一顿饭要立即回来,不得在外过夜,一定要满一个月(又叫满房)后,才能在外过夜或出门远行。

一、古代的守孝礼仪,是很严格的,现代社会年轻的思想意识和现实情况与之有矛盾。风俗习惯具体为:

1、守孝三年期间,三年之内不准结婚,是古时丧仪的规定。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礼仪道德。你品行好,会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提拔。

2、三年之内不准做官;已经做官的,要辞职回家。汉朝有个叫陈汤的伙计,父亲死了,不回家守孝,居然还想着去做官。结果被人告发了,不但他坐牢了,就连举荐他的人也被扣了工资。

3、三年之内不准参加科举考试,陆游第一次参加科举没中,后来正赶上父亲过世,结果一下子就过了10年才参加第二次科举。

4、守孝期间,不可行房,不可娶妻生子。

其中,父母之丧是最高丧仪,也就是斩衰之丧。头三天不能吃饭。三天后,三年守孝期满后,才可以婚配娶妻生子。

二、从人类现代文明思想来看,这种死后的丧仪应该变通使用。

老人去世而又有适龄子女要婚嫁时可以有两种选择的。正常是守孝三年,另一种是在老人去世的百天内举行婚礼,你们可以选择百日内举行婚礼。

戴孝期间可以送侄女出嫁的时间,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习俗。

一般而言,根据传统文化习俗,父亲去世后,女儿要守孝三年才能出嫁。这是因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的思念和尊重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道德情感。

当然,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习俗和规定。例如,有的地方对于守孝没有那么看重,一般是一百天后就能举行婚礼。也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有特殊的习俗,比如七七四十九天后就可以结婚。

总之,戴孝期间可以送侄女出嫁的时间,应该根据您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和习俗来确定。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县情概况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

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

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

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

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

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

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该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 ,流长90公里 ,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

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度,一月均温--8.1度,7 月均温 22.6度,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

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

临县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众多 ,开发前景广阔。

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

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

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

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前列,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 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

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

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碛口风景名胜区、大渡山名胜古迹、临县义居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

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

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

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

东汉,复名临水县。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

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

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

魏黄初二年(221)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

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

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

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

县境南部仍为定胡。

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

金天会元年(1123),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

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

金贞佑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

蒙古中统二年(1261)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

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

元至元三年(1337)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为县,属太原府。

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

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29年(1940)本县解放,成立 领导的抗日民主 ,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

民国35年(1946)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

1952年 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 个市。

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

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

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

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

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

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

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

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

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

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

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

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

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

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年,临县辖10镇28乡:丛罗峪镇、城关镇、白文镇、兔坂镇、克虎寨镇、湍水头镇、三交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曜头乡、城庄乡、程家塔乡、万安里乡、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阳泉乡、孝长乡、青凉寺乡、曹峪坪乡、石白头乡、梁家会乡、雷家碛乡、开化乡、水槽沟乡、第八堡乡、歧道乡、后大禹乡、车赶乡、枣圪垯乡、林家坪乡、高家山乡、索达干乡、安家庄乡、许家峪乡、小甲头乡、曲峪乡。

2000年,临县总人口55344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5928 白文镇 18707 城庄镇 19338 兔板镇 11478 克虎镇 11233 三交镇 3642I 湍水头镇 15614 林家坪镇 17340 招贤镇 15142 碛口镇 17817 刘家会镇 19484 丛罗峪镇 16985 曜头乡 19208 程家塔乡 4870 万安里乡 11149 木瓜坪乡 16592 安业乡 21747 玉坪乡 12254 阳泉乡 5288 孝长乡 7152 青凉寺乡 10419 石白头乡 9256 曹峪坪乡 10458 梁家会乡 4429 雷家碛乡 7265 开化乡 8194 水槽沟乡 9229 第八保乡 11832 歧道乡 24071 后大禹乡 13206 枣圪塔乡 14274 车赶乡 13286 高家山乡 8619 索达干乡 11502 许家峪乡 8919 安家庄乡 10226 小甲头乡 11659 曲峪乡 1284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zhidaobaidu/qword=%C1%D9%CF%D8&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通俗文案类

1、我认为结婚不仅仅这是两个新人之间的事情,更是我们两个家庭的事情。

2、我的宝贝,在你大喜之日,祝你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3、祝愿你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4、祝你们新婚喜、婚后喜、喜伴终生!

5、妈妈祝福你们新婚愉快,白头偕老。

6、祝愿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亲相爱,幸福美满,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7、在我儿子和儿媳妇新婚大喜的日子,我祝愿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夫妻恩爱,孝敬长辈们。

8、祝福我的女儿和女婿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9、在人海茫茫中能找到你的真爱,说明是一段幸福的姻缘,祝你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10、祝愿真挚的爱情伴随你们一生,你们一生快乐幸福是我们父母最大的心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370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