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怎么过传统节日的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怎么过传统节日的,第1张

一、离石弹唱是一宗历史悠久的汉族说唱艺术。起源可上溯至宋代。流行在山西省离石、柳林、方山、中阳一带,相传形成于清代中叶。在清代修撰的《永宁州志》中,有关于“审录·唤妹子”、“放牛·贴对子”的记载,这就是“弹唱”较流行的曲目。在民间有“东秧歌、西道情,小曲出在离石城”的传说,这小曲即指的“弹唱”。《离石县志》又载:“弹唱这种说唱艺术,经宋、明、清各代流传下来,民国年间,县城周围村庄、北川西属巴一带甚为流行。

“弹唱”用的乐器有三弦、扬琴、四音子(四胡)、笛子、管子、笙、四块瓦等,因伴奏以弹拨乐器为主,故也称“小曲弹唱”。“弹唱”的曲调和曲目很丰富,民间艺人有四大景,八小景,七十二个闹五更,九湾十八调。其演唱形式是乐队坐成一字或八字形,前面有一男一女(通常为以男扮女)手持彩扇边舞边唱。以对唱为主,兼有独唱和帮唱,中间还有少量插白。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审录〕,演唱王金龙与苏三的爱情故事。还有〔关公挑袍〕、〔金钱莲花落〕、〔赶舟〕、〔唤妹子〕、〔借顺顺〕等。内容丰富,演唱形式活泼,音乐的乡土风味浓郁。

二、伞头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借娱神以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秧歌队少

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充分体现出伞头秧歌的全民性。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在场内的表演三个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的事。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评论演出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唱秧歌来进行。

三、“柳林盘子”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搭盘子是“柳林盘子”活动的开场戏,盘子活动的组织一般是由群众自发形成,组织实施的成员叫纠首,主要由区域内的男户主轮流出任,纠首的多少视区域的大小和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纠首中还有一个领头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产生一般是从轮到的这班纠首中推选。

按理说,搭盘子的事是主人家和纠首的事,但一些热心和虔诚的大人、小孩也自发地打起了下手。“柳林盘子”在当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搭神棚”,有的叫“天官会会”、“小子会会”,那么这些形似庙宇又可拆可移的祭祀神龛为什么被称作“盘子”呢?从地理位置看,柳林东依吕梁山,西邻黄河,交通便利,素有秦晋门户之称,明清时期,黄河岸边设军渡,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这里,形成了特有的商业文化,并发展成为商业重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段宝林曾说,如果我们国家每个县有一个孟门,我们的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就完全了。

大禹文化、黄河文化、佛道文化均为黄河古镇孟门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孟门的年俗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门也是伞头秧歌之乡:孟门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临县秧歌、陕北秧歌便是由当时晋西与陕北的中心孟门(古代定胡郡、孟门县的治所在今孟门)辐射开来而流行一时,进而各成一体的。

过年闹秧歌是孟门群众的传统习惯,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闹秧歌是丰收富裕的展示,和睦兴旺的象征,太平吉祥的保证。所以人们又把闹秧歌叫做“闹太平”、“闹平安”。每年正月里,村民们自愿组织起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参与,可以说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表露内心的喜悦。

孟门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原生态文化极其丰富。《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丝绸之路”。

前后冯家沟原生态俗文化最使人感到珍贵。在那里,人们还保留了今天在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原生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们还用碾盘碾谷,磨盘磨面。至于造纸,则袭用古代的方式、方法,从剥下桑皮、经笼蒸、深沤、棰捣、入池,到造浆,再抄成纸上墙晒干,制成祭祀用的孟门桑皮纸。二十多道工序几乎无一不是传统的方法。时间在这里好像倒退了千余年,人们仿佛都回到了蔡伦造纸的时代。

孟门镇上最为热闹有趣的年俗活动要数“转九曲黄河阵”了。“转九曲”又称“九曲会”,也叫“灯游会”。是黄河流域元宵节前后的岁时民众活动。入夜,在火炉的照耀下,人们手持香火,在锣鼓、唢呐的吹打声中,由伞头秧歌队率领,走进传说为姜子牙传下来的“九曲黄河阵”,据说只要能顺利从阵中走出来,来年就能转大运。所谓“九曲黄河阵”,是以365根竹竿栽插在广场上,暗喻一年的365天,用绳索相连,构成曲折、通断相间的固定通道,并在四周设定东、西、南、北等九个出口,号称九门连环。好看的是在每根竹竿的竿顶,都装有一盏小花灯,在转九曲的队伍里,一会儿跟着走,一会儿停下来等前边的人走动,人们看着九曲阵里灯火明灭,暗自许下来年转运的心愿。

不能封官。

临县秧歌之时一种民族风俗,和封官没有任何牵扯,两者之间毫不相关。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

卷一 临县老照片

一、临县摄影概况

二、县城旧貌

三、教育与商贾

四、“晋西事变”前后遗影

五、1950~1977年间临县经济文化选粹

六、中共临县党的创始人

七、临县历届党政领导留影

八、临县民俗文化拾趣

附:老年美术作品选

临县老年乐艺学会文艺节目剪影

临县风光荟萃

岁月流影

卷二 临县伞头秧歌

一、临县伞头秧歌简述

(一)起源浅析

(二)地方特色

(三)传统节目

(四)活动形式

(五)秧歌曲调

(六)唱词艺术

(七)改革发展

(八)本书内容

二、传统节目选载

周公背周婆(王洪廷新编)

钉缸(王洪廷搜集整理)

卖菜(王洪廷新编)

卖西瓜水(樊如林改编)

骑驴驴(王洪延新编)

刘三推车(王洪廷新编)

抬花轿(秦忠、王洪廷新编)

水船歌(李考才新编)

跑旱船(王洪廷改编)

大红果子(二人台)

驾鼓子

二鬼摔跤

狮子啃绣球

三、秧歌抒情写春秋

我以秧歌唱人生(薛光运)

碛口风景就是好(李光福)

临县秧歌唱打扮(王洪廷)

唱要彩礼(王洪廷)

婚宴“三怪”(王洪廷)

枣树沟(王洪廷)

四、著名老伞头及其传世妙歌

五、许凡秧歌集锦(孙善文、张犬照整理)

(一)许凡秧歌生活篇

(二)许凡秧歌时世篇

卷三 临县民间曲艺

一、曲种简介

(一)临县三弦书

(二)快板书

(三)顺口溜

二、作品选载

(一)三弦书荟萃

碛口名妓冯彩云(王洪廷)

双秃子闹房(王洪廷整理)

武松大闹东岳庙(王洪廷整理)

老鼠告狸猫(王洪廷整理)

临县党的创始人(贺要铤)

反顽除奸打日本(张之一)

不该怪她(李文学)

桂英节育(樊如林)

三变下环(樊如林康云祥)

吃瓜(王洪廷)

我也不愿杀貂蝉(王洪廷)

(二)快板书集锦

劳军场上(王易风)

打晋西南顽固军(张剑峰)

日军首次占碛口(成恒)

过金桥(王易风)

饲养员之家(王易风)

黑孩告状(樊如林)

戒烟(樊如林)

兰兰谈谈(樊如林康云祥)

过年(樊如林)

愣愣找对象(王洪廷)

夸婆姨(王洪廷)

乔老头教子(王洪廷)

夸夸我老婆(王洪延)

农民曲艺家李子琴(王洪廷整理)

三霸认错(郭丕承)

(三)顺口溜选趣

长跑(樊如林康云祥)

养猪(樊如林)

吃饺子(樊如林康云祥)

水火无情(樊如林康云祥)

福照相媳妇(樊如林康云祥)

卷四 临县道情

一、遭情综述

(一)临县道情的起源

……

卷五 临县婚丧习俗

卷六 临县吹打乐

卷七 临县民俗琐谈

后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97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