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什么叫做“美色说”

美学中什么叫做“美色说”,第1张

杨时出生于将乐县北郊龟山下龙池田,是北宋末南宋初"伊洛之学"的传播者。二程洛学影响江南士人,传至江西、福建,实得力于杨时和游定夫,而又以杨时为最"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出"。(《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龟山学案》)

那么,杨时在传道东南的过程申,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呢本文想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融北宋诸子思想之先导

北宋理学自从周敦颐首阐心性义理之微之后,一时像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接踵而起,声光益盛。然周邵张程,彼此之间又各有所向,即使二程兄弟,其思想倾向也不尽相同,这种理学内部的思想分歧,一直到了南宋朱熹,才加以融合调和,而使理学定于一尊。但事实上,在朱熹之前,杨时已在有意无意地从事这项工作。

第一、他把二程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不同倾向加以融合并容纳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明道伊川虽大旨相同,但两人在许多方面亦有相当出入。例如在"格物致知"问题上,二程虽都很重视,但两人所讲的意义却有所不同,程颢以理在心,反身而诚,则理自明,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而不太重视外知;程颐则以理在事物也在人心,主张先求知

事物之理,便通自己内心之理,更多地强调由外知体验内知,通过格物以达到致知。杨时继承了二程思想,并把二程思想中的一些矛盾方面加以调和,他说:"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斯知止矣,此其序也。盖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则知之者至矣。所谓止者,乃其至处也。自修身推而至于乎天下,莫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日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己。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然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而已。"(《龟山集》卷二十一)又说:"为是道者,必先乎明善。然后知所以为道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号物之多至于万,则物将有不可胜穷者,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凡形色具于吾身者,无非物也,而各有则焉,反而求之则天下之理得矣。"(《龟山集》卷十八)从杨时的这两段话语里,以及他在其他地方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杨时的这种以"诚"为根本,以格物为方法,格物和反身并重的"格物致知"说,正是他结合二程兄弟的主敬说和格物之说的必然结果。

第二,他站在洛学立场,批判地吸取了张载的气化说。

二程对张载的《西铭》推崇备至,但反对张载的世界观,尤其是"气"的学说。二程认为。张载作为万物之源的"气"只不过是物质性的"器",还不是形而上的理。他们还批评张载"形聚为物,形溃反原"之说,认为"气"有生有灭,只是由理产生出来的一种暂时性的东西。杨时则不然,他在建构自己哲学思想体系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张载气化说的吸收,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天地其体也,气体之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一气耳。"(《龟山集》卷八)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合而生,尽而死,凡有心知血气之类,无物不然也。知合之非来,尽之非往,则其生也沤浮,其死也冰释,如昼夜之常,无足悦戚者。"(《龟山集》卷二十四)天地人都是由一气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物灭,字宙间的自然现象都是气或聚或散的表现。那末,气是如何变化为万事万物的呢?他说:"阴阳二气,有动静、屈伸尔,一-动一静,或屈或伸,阖辟之象也……夫气之围辟往来,岂有穷哉!有阖有辟,变由是生。"(《龟山集》卷十三)"阴阳之运,万物由之而生成焉。"(《龟山集》卷七)这就是说,天地间充满了二气,它具有动静、屈伸的特点,正是气的这种不间歇的阖辟往来的运动变化,才产生了天地万物,"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龟山集》卷十三)不仅如此,杨时还以气解释人性的善恶。他说:"人所资廪,固有不同者,若论其本则无不善。盖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无不善,而人受之以生故也。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时而恶矣。犹人之生也,气得其和则为安乐,人及其有疾也,以气不和则反常矣。"(《龟山集》卷十二)正因如此,有些学者断定杨时为气一亢论者。其实不然,因为杨时在吸收张载气化说的过程中,始终是站在洛学立场的。他说:"横渠之学,其源出于程氏。"(《龟山集》卷二十六),而且,他在肯定气在产生万物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在气之上强加了一个主宰者。他说:"(气)有阖有辟,变由是生,其变无常,非易而何?"(《龟山集》卷十三)这就是说,气的动静屈伸的运动变化并非是阴阳二气矛盾运动的结果,相反,它是由"易"所使然。而"易"在杨时那里,实际上就是理的代名词。他说:"系辞言: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不可谓易为性命为二矣"(《龟山集》卷十九)易即是性命,也就是天理,"天理即所谓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命道三者一体而异名,初无二致也。故日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道。"(《龟山集》卷十二)性命道三者都是同一个东西,它们与"理"一体而异名。所以在杨时那里,理(亦可称"道"或"易")仍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盖天下只是一理",(《龟山集》卷十三)这个理是永恒的,"天理之常,匪往匪来今,虽寿夭兮,何伤?"(《龟山集》卷二十八)而气只不过是理产生万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

第三,杨时于北宋理学,不仅企图汇通周张二程,使之会归合一,而且又扩大其范围,及于邵雍等人。二程与邵雍同居洛邑,过从甚密,但对邵雍所长的象数学却颇为忽视。杨时则不同,他说:"皇极之书,皆孔子之所未言者,然其论古今治乱成败之变,若合符节,故不敢略之,恨未得其门而入耳。"(《龟山集》卷十九)又说:"康节之学,究极天人之蕴,玩味之久,未能窥其端倪,况敢议其是非耶?"(同上)还说:"康节先天之学,……非妙契天地之心,不足以知

此,某盖尝玩之,而陋识浅闻,未足以扣其关键。"(同上)从杨时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邵雍之学是相当重视的,他虽然自谦"末能窥其端倪","未能扣其关键",但其意欲探究,试图融合邵雍象数学于自己思想体系之中的心迹却昭然若揭。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朱熹之前,杨时就己在致力于融合北宋诸子的思想,虽然其所欲兼容并蓄者,未免有欠莹澈的地方,然其在北宋诸子思想的会通上,有着重要的先导之功,这当是可以肯定的。

二、理学四书形成的重要环节

《学》、《庸》、《语》、《孟》四书原非并行,《宋史·学道传·序论》说:二程"表彰《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合贯通,无复余蕴,"可见,四书并行,最初是出于二程的提倡。

杨时师承二程,对四书予以高度的重视。他认为《大学一篇,乃圣人之门户,取道之至径,"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其门户,不由其门而欲望其

堂奥非余所知也。"(《龟山集》卷二十六)"《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转其不在兹乎?"(《龟山集二十五)《孟子》其要皆是出于道学陵夷之后,其功不在禹之下的睿智刚明之材--孟子的言行之迹而已,世之学者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可渐而进矣。(参见《龟山集》卷二十五,《孟子义序》)而《中庸》则是杨时一生最为推祟且用力最多的著作之一,他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同上)"余以为圣学所传具在此书,学者宜尽心焉。"(《龟山集》卷二十六)因而,他对于"熙宁以来,士于经盖无所不究,独于《中庸》阙而不讲"的状况深为忧虑,立志为其训传,著成《中庸义》。把它作为阐发二程思想,暗中与新学对抗的代表作、所以胡安

国说"龟山所见在《中庸》,自明道先生所授。"(《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龟山学案》)

杨时不仅对四书推崇备至,而且,他在倡道的过程,还极力纳四书主旨于理学轨辙之中。

第一,他以"道统论"诠释《四书》。道统论原是唐人韩愈提出,后

来二程又以千年不传的道统传人自居进行了宣扬。杨时在接受道统论的基础上,移植用以诠释四书。他说:"道废千有余年,百家之言盈,天下学者安取正乎?质诸圣人而已。夫

《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龟山集》卷二十五)《论语》的大旨就在于明圣学所传,叙尧舜汤文之道统。杨时以为,尧舜汤文的道统由孔子所继承,孔子殁后,真正得其传者甚寡,"独鲁子(曾参)之后子

思、孟子之传得其宗。子思之学《中庸》是也,《孟子》之说其源盖出于此,"(同上)又说:"《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之书,其所传也,然子思之《中庸》,圣学所赖以传者,考其渊源,乃自曾子,则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龟山集》卷二十五)这样,他就通过四书勾画了一个从尧舜

汤文到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这样代代相传的道统,以道统为主干把四 书贯串了起来。

第二,他以正心诚意之论联结四书。在杨时看来,要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正心诚意,乃最为根本,而这也正是四书的精义所在。"《大学》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龟山集》卷十三)《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己。"(《龟山集》卷十五)"《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龟山集》卷十二)《中庸》、《大学》、《孟子》的根本,论说的最后

归结点就是要正心诚意。那末 《论语》是否也是如此呢?"问《中庸》只

论诚,而《论语》曾不一及诚,何也?曰:《论语》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其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龟山集》卷十一)《论语》所阐述的也是正心诚意的道理,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所以他说:"盖《大学》自正心诚意至治国平天下只一理,此《中庸》合内外之道也,若内外之道不合,则所守与所行有自判为二矣。孔子曰:'子帅心正,孰敢不正。'子思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孟子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皆明之此也。"(同上)《大学》的正心诚意,也就是《中庸》的合内外之道,这是孔子、子思、孟子所一贯要加以阐明的道理。既然四书的主旨是正心诚意,那末,何谓正心诚意呢?在杨时看来,所谓正心诚意,也就是要"存天理,去胜心,""能不以外物累其心者,诚也。诚则于物无所蔽,于物无所蔽则明矣。……人之不

明者以其有利欲以昏之,如能不以利欲为昏,则未有不明也。明者,性之所有也。"(《龟山集》卷六)"人各有胜心,胜心去尽,而惟天理之循,则

机巧变诈不作"(《龟山集》卷十二)只要人们去尽胜意,做到无人欲之私,

就是正心诚意,就是遵循了天理。显然,杨时这里的正心诚意乃是纯粹理学化的正心诚意,以此去连接四书就只能纳四书于理学轨辙。

杨时这种对四书推崇和注重的态度对后来的朱熹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朱熹的一生中,他最为推祟和用力的就是四书。据《朱子年谱》记载,朱熹在10来岁时,就在其父朱松(杨时的再传弟子)的教诲下,日读《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无间断,以做圣人为自己的愿望。另外,在朱熹覃思最久,训释最精,用以传道明世的权威性著作之一《四书集注》

里,朱熹对杨时的言论也作了大量的引述,据陈荣捷教授统计,《四书集

注》共用了32个学者的731条语录,而其中引杨时的语录就达73条之多,次于二程和尹火享之后,(二程为225条,尹火享为90条)位居第三。而且,朱熹在《孟子序说》里还特别引述了杨时一段关于正心诚意的论述,作为注解《孟子》的提纲挚领性的说明,又引述杨时以道统论注解四书的一段言论作为《孟子集注》的结尾,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它表明朱熹注释四书,是把杨时的言论作为相当重要的依据。事实上,理学四书正是经过了由二

程首倡,杨时继而发挥,最后由朱熹集大成编著《四书集注》而得以完成的,它标志着理学由形成到成熟的逐步发展过程,而杨时作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三、"理一分殊"说的极力传布者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始见于杨时和程颐关于《西铭》主旨的讨论。《西铭》把事亲事君的封建关系和天人之间的关系等同起

来认为天地君亲都是绝对不可违背的,为封建的等级秩序提供了哲学的先验根据,受到了二程的极力推崇。但《西铭》中提出的"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以及"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凡天下疲癃

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的普爱众生,泛爱万物的思想,就其形式而言,似乎有类于墨子的"兼爱"学说。杨时唯恐《西铭》的全部意义可能被淹没,甚至被曲解,《西铭》深发圣人之微意,然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龟山集》卷十六)因而,他便写信给程颐,以求《西铭》之宗旨,并望程颐能够"推明其用",使学者体用兼明而不至流荡也。(同上)程颐在复信中,就《西铭》的体用问题对杨时作了答复,并指出《西铭》不是墨氏兼爱说,而是"明理一而分殊",(同上)从而第一次把"理一分殊"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了出来,使杨时晓然具悉《西铭》之旨。此后,杨时在倡道过程中,不仅在许多地方再三地提到这个原则性论断:"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龟山集》卷六)而且还从体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

第一,杨时把"理不分殊"和体用相联系,认为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体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他说:"用未尝离体也。且以一身观之,四体百骸皆具,所谓体也。至其用处,则履不可加之于首,冠不可纳之于足。则即体而言,分在其中矣。"(《龟山集》卷十一)

第二,他把"理一分殊"的思想具体地运用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把玄学的理和现实的封建伦理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杨时看来,"理一分殊"的关系就是仁和义的关系,理一为仁,分殊为义,仁是本体,义则是本体之用。所以他说:"夫精义入神,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以崇德,此合内外之道也。天下之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龟山集》卷十二)这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理一而分殊"。所以,依据"理一分殊"说,人们恪封建道德,就是遵循了天理。这样,杨时通过对"理一分殊"说的阐释就从人生哲学方面论证了儒家道德准则的神圣性。

第三,杨时论述理一分殊时,其兴趣主要是在分殊,而不是理一。他曾再三强调必须把"仁"之"用"即"理"之"用"阐述清楚的重要性。他说:"理一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施之……,亲疏远近各当其分,所谓称也。……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也。"这就是说,根据理一分殊的道理,人人都应当有共同的仁爱之心,然而,又应当爱有差等,做到亲疏远近各

当其分,这就如同称物一样要有斤两的差别。所以,他认为理一分殊的要旨就是在于"分殊"的过程中做到"无铢分之差"。"所谓分殊,犹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龟山集》卷十六)这样,他就从理一分殊出发论证了尊卑亲疏的封建秩序的合理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杨时对《西铭》主旨的探讨,才引发了程颐著名的"理一而分殊"的五字评注;也正是他对此说的创造性发挥,才为以后理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1172年朱熹对《西铭》的评注,在引用了一段杨时关于理一分殊的论述后指出:"此论分别异同,各有归趣,大非(杨时)答书之比。岂其年高德盛而所见益精。"(朱熹《西铭论》,见《张载集》411页)朱熹的这段评述不仅透露出理学学说的传授关系是如何进展的,而且说明了杨时的理一分殊说对朱熹有着强烈的影响。所以,明人程敏政曾这样写道:"朱子于理一分殊之论,称其年高德盛,所见益精,于是为《西铭》之跋要之,无龟山则无朱子。"(《杨龟山先生通纪》卷一)这个论述是符合事实的。

四、开倾力著述之先河

一般而言,北宋理学大师皆罕有著述,即便有之,份量也很少。如周敦颐对理学虽有开山濬浚源之功,但论其著作却份量特少,独有《易通书》与《太极图说》,一是短篇,一是小书。而且,据朱子考订,《太极图说》亦当附《易通书》,非单独成篇,则濂溪著书,仅《易通书》一种。而伊川一生,仅有《易传》一书,除此之外,明道伊川兄弟,皆只有语录传世,由其门人弟子记录。

杨时则不同,他除了充分利用其学者和学官一身二任的便利条件,辗转东南,兴教立学,弘扬道学之外,还致力于著书立说,以书传世。第一,致力于二程语录的编篡。杨时不仅对《伊川易传》作了认真的校订,而且,还"变语录而文之",即用较文雅的语言将二程语录改写成《河南程氏粹言》。其动机和目的,他在给游酢的信中作了说明,"先生语录传之寝广,其间记录颇有失真者,某欲收聚删去重复与其可疑者……稍加润色,共成一书,以传后学,不为无补。先生之门,所存惟吾二人耳,不得不任其责也。"(《龟山集》卷十九)又说:《伊川易传》"旧本西人传之已多,惟东南未有此书,欲以传东南学者,不叙其所以,恐异时见其文有异同不足传信也。"(同上)所以他在修订《伊川易传》后,又特作了《校正伊川易传后序》,把校订《伊川易传》的缘由、过程和目的都作了说明,他说:"伊川先生著《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而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而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定,去其错乱重复,逾年而始完。先生道学足为世师,而于易尤尽心焉,其辞妙旨盖有书不能传者,恨得其书晚不及亲受旨训,其谬误有疑而末达者,姑存之以侯,知者不敢加损也,然学者读书其得其意忘言可也。"(《龟山集》卷二十五)显然,杨时这种不遗余力地修订

《伊川易传》,编辑二程语录,其目的乃在于试图通过这些书籍,把纯正的二程之学传给后学,此用心可谓良苦也。第二,杨时更注意把从二程那里师承下来的思想融汇贯通,以自己著述的形式传给后学。根据《宋史·艺文志》、吕本中《杨龟山先生行状》及清人沈函所编《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杨时除了后人为其编定的《杨龟山先生全集》以外,生前共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八《庄子解》、《周易解义》、《论语解》、《中庸解》、《书解》、《孟子义》、《春秋义》、《三经义辨》、《目录论》、《辨字说》等著作,而其中《三经义辨》、《目录论》、《辨字说》等均为81岁时所作,从中我们亦可看出杨时致力笔耕之一斑。

杨时这种倾力著述的学风对后世,尤其是对朱熹及朱氏闽学有着探刻的影响。朱熹一生,努力著书,甚至临死犹不辍,据今人金云铭《朱千著作考》考证,朱熹一生著述共达

142种之多。朱子后学也十分重视著述,据清人陈衍《福建通志》统计,朱子后学仅关于四书的精义或讲义之类的著作就达150多种。这是和杨时的倡导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杨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虽不能成为一位自创新说的大家,但他作为一个中介人物,对于北宋理学的南传和发展却有着不可泯灭的启导之功。后来朱熹之所以能集理学之大成,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天理论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闽中学派,使福建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杨时作为理学发展的一个中介环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易经中的起卦方法是通过揲蓍草或使用六十四卦签等方式进行的,但并没有在经文中详细说明具体的起卦方法。不过,在易学的历史上,有一些学者对易经的起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和邵雍的《梅花易数》。

《周易集注》是明代易学的重要作品,作者来知德在深山之中专门研究易理二十九年,强调理、气、象、数的统一,而稍偏重于象数,对明以来的易学做了一次大的总结。他的注解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之真意,把《周易》做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最有见地。

《梅花易数》是古代汉族占卜法之一,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易学书籍也记载了起卦的方法,比如《火珠林》、《卜筮全书》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起卦方法都是基于易经的原理和思想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易学基础和经验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蛊卦原文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白话文释

蛊卦:大吉大利。利于涉水渡河,但须在甲前三日之辛日与甲后三日之丁日启程。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

,下卦为巽为风,贤人如山居于上,宣布德教施于下,所谓山下有风,这是巽卦盼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吹拂万物的风,从而拯救万民,施行德教。

《断易天机》解

蛊卦艮上巽下,为巽宫归魂卦。蛊是指皿中食物因腐败而生虫,筮遇此卦,半凶半吉。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三蛊在器,事物败坏;辛勤丁宁,转危为安。

得此卦者,艰难迷惑之时,事事不如意;宜大胆革新,奋发图强,艰苦努力,可转危为安。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力图振作,可改旧观。

财运:不宜堆积,应即贩卖。

家宅:整顿家风;恐有私情;生育不顺。

身体:蛊毒之症,小心咒诅。

传统解卦

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艮)相叠,与随卦互为综卦。蛊本意为事,引申为多事、混乱。器皿久不用而生虫称“蛊”,喻天下久安而因循、腐败,必须革新创造,治理整顿,挽救危机,重振事业。

大象:风入山下,闭而不出,即物腐生虫,意气不通,因循败事。

运势:诸事不如意,艰难迷惑,宜大胆革新,否则引来内忧外患。

事业:运气处于不佳状态,或因外界条件,或因个人因素所致。唯有谨慎分析原因,找出弊端,坚决而大胆,不惜冒险,战胜阻力。这时一要头脑冷静,二要向高明的人请教,必能创造业绩。

经商:诸多不利困扰着自己,不宜继续走老路。应全面分析市场动向,当机立断,另外找寻出路。

求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利,应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要以百倍的勇气,继续奋斗。同时,虚心寻找自己的不足,加以补救。

婚恋:不顺利。双方如情投意合,则应全力以赴促成此事,夫妇应共同努力维系家庭。

决策:生不逢时,家道或事业有中落现象,个人陷入多事之秋。唯有正视现实,勤奋勉励,不屈不挠,有所作为,甚至不惜冒险,挽救败落状况。必要时还需耐心等待时机。

第十八卦的哲学含义

蛊卦卦象,山风蛊卦的象征意义

从卦象上看,艮为山,性刚,在上。巽为风,性柔,在下。这就像一座坚固高大的房子建在了柔软的地基上,是非常危险的,随时都可能倒塌。艮为山,含有止的意思,巽为风,含有顺从的意思,上止下顺从,事物肯定就会停止发展,结果会很糟。

本卦中的“蛊”是事,即“有事了”、有“麻烦了”的意思。这里是以腐败来比拟人事,指风云际会之时,也正是英雄用武之际,应以自新的精神来应对。

蛊卦除了揭示人们将陷入麻烦之中,还告诉了人们如何解决麻烦的方法自新、自省、自察。这样做,会减少麻烦的出现,能把麻烦扼杀在萌芽之蛊卦位于随卦之后,《序卦》这样说道:“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在此上承豫卦与随卦,亦即愉悦而随从别人,形成某些弊端,需要整顿修。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象》解释蛊卦的卦象,认为巽(风)下艮(山)上,为山下起大风之表象,象征救弊治乱、拨乱反正。这时候,君子救济人民,培育美德,纠正时弊。

蛊卦启示了振疲起衰的道理,属于中中卦。《象》中断此卦:卦中爻象如推磨,顺当为福反为祸,心中有益且迟迟,凡事尽从忙处错。

蛊卦的卦画是三个阴爻三个阳爻,随卦的所有阳爻变为阴爻,所有阴爻变为阳交,便形成了蛊卦。可见《周易》中的蛊卦与随卦是有一定联系的。

周易第十八卦初九爻详解

初六爻辞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白话文解释

初六:继承父业,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固然没有灾害,即使遇到危险,最后乃吉利。

《象辞》说:继承父业,意思是继承其父遗志。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吉:得此爻者,会得到祖先的庇佑,营谋遂意。做官的会受到重任,改革创新。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克勤克俭,前途光明。

财运:重整旧业,可以得利。

家宅:改造旧宅;婚嫁可喜。

身体:初无大碍,无子不利。

初六变卦

初六爻动变得周易第26卦:山天大畜。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艮)相叠。乾为天,刚健;艮为山,笃实。畜者积聚,大蓄意为大积蓄。为此不畏严重的艰难险阻,努力修身养性以丰富德业。

初九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一爻,爻辞: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占得此卦者,可能是新接一个职位,前任留下了许多麻烦。或者是有一些不良的陈规陋习,或者是一大堆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留了许多债务。你要拿出耐心,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虽然是麻烦,但是也给你一个施展能力的机会。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是否能胜任此职位,要通过解决这些麻烦来证明。

当然,也可能是父辈给家里面留下了许多麻烦,或是有未竟之志,你要按照父辈的本来意愿,处理好他们留下的问题。

这里是说,儿子继承了家业,应当纠正父亲遗留下来的弊病,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家业,家业保住了,自然死去的父亲在阴间也会过得安稳,所以“考无咎”。如果儿子不这样做,家业保不住,家族的香火都有断绝的危险,自然躺在坟墓里的父亲也会有灾难了。由于纠正弊端是会带来好处的,所以即使有危险,也要纠正,因为最终会得到吉祥。

这就好比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一改窦太后的治国方法,嘉庆帝杀贪官何珅,改变乾隆时期的政治格局一样,由于是为了最终的吉祥,所以必须要这样做。

周易第十八卦九二爻详解

九二爻辞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白话文解释

九二:继承母业,则吉凶不可卜问。

《象辞》说:继承母业,九二处下卦中位,爻象显示其人得中正之道。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平:得此爻者,改旧从新,则会如意。女命勤俭持家,性忠直者多福。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顺势而行,不可草率。

财运:旧债积弊,缓和处理。

家宅:母系擅权,忍耐协调;可得佳妇。

身体:大人寒症,小孩补气。

九二变卦

九二爻动变得周易第52卦:艮为山。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

九二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二爻,爻辞: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中这样解释本爻:“干母之蛊”,得中道也。这句话告诉人们说,“救治母辈所造成的弊病”,刚柔适中,既要顺应,又要匡救,不可偏颇,不可固执专断。

占得此爻者,处于许多麻烦和问题之中,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不要急于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要耐心等待,要先看一看,想一想,坚守正道以等时机成熟时再行动。

九二与六五上下相应。六五为泰卦坤母的中爻,变蛊后坤象隐去,所以代表亡母。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不参政的,所以“母之蛊”无非是偏心、溺爱、宫闱余不能太严格地给予纠正的。因为母亲的问题是家庭问题,而父亲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有轻重之分。过分纠正母亲的不是,则会有伤孝道,而干治国没有多大益处。

周易第十八卦九三爻详解详解

九三爻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白话文解释

九三:继承父业,即使稍有过错,也不会出大问题。

《象辞》说:继承父业,最终不会遭逢灾难。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凶:得此爻者,躁进者有失,不听信谗言者则无难。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痛改前非,仍有未来。

财运:重立旧业,小损大利。

家宅:改造住宅。

身体:应可痊愈。

九三变卦

九三爻动变得周易第4卦:山水蒙。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九三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蛊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爻辞释义

本爻的意思是:匡正父辈弊端,会有一些懊悔,但是并无大的危害。

从卦象上看,九三这一爻属于阳爻居阳位,又处在下卦的上位,过于刚强而越离了中道,与上六敌应,有犯上之嫌。也就是在解决弊病时冒犯了父辈或是前对于一个子女晚辈来说,如果父辈有问题,或者留下了许多麻烦,在改正或挽救的过程中,肯定会冒犯父辈的尊严或面子,使他们觉得难堪,或者因其不愿改正而对子女有意见。做为子女的肯定会有一些悔恨,但是,因为你的行为是正义的,符合正道,所以不会有大的危害。

占得此爻者,可能是到了一个新岗位,要处理前任留下的问题。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态度和方法。如果积弊甚深,就应该见机行事,有步骤地向前推进,逐渐用更加合适的秩序来取代旧的秩序。虽然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困窘危难,但是因为九三是阳爻居阳位,属于得位,所以不会有大的危害。

九三爻处于下卦的最外面,所做事会有些过火的现象。纠正父亲的过失是应当的,但不能太过火,一过火就会有悔恨的事情发生了。但也不能不纠正,因为这样做会对以后的发展有利,所以不会有大的灾难,最终结局会很好。

“九三”无上应,匡正先辈的弊乱稍有悔恨。但毕竟阳刚得正,不会产生大的灾祸。

周易第十八卦九四爻详解

六四爻辞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白话文解释

六四:光大父业,施行起来困难重重。

《象辞》说:光大父业(困难重重),施行之中未尽得当。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凶:得此爻者,事事见忧,有足疾。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不可因循,否则自误。

财运:未能除弊,难以获利。

家宅:父业难保。

身体:急救内患,以免不治。

六四变卦

六四爻动变得周易第50卦:火风鼎。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离)相叠。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

九四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四爻,爻辞: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爻辞释义

裕:指宽容,姑息,宽缓。

本爻的意思是: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将来必然会出现憾事。

在分析易经各爻时,四爻的特点是惧,恐惧,因为它临近九五,身近君王,心怀忧惧止步不前,乘阳承阴,胆战心惊。这一特点在本卦的六四这一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六四是阴爻居柔位,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在做事时畏首畏尾,在整治父辈或前任留下的积弊时,没有力度,不能彻底地去解决,优柔寡断,安于静止,不求上进,这样会出现憾事。

占得此爻者,可能到了一个新岗位,虽然发现前任留下许多弊病,但是在做的时候,担心得罪前任,担心下属不满,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改正时也是敷衍了事。这样的结果不能整饬积习弊病,反而会助长不正之风蔓延,结果必然会招致凶险。

六四没有“干父之蛊”,而是容忍父亲的错误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再这样发展下去便会有忧吝的事情发生了。比如乾隆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后,却仍然大权独揽,嘉庆帝当时只能“裕父之蛊”。据史书记载,在朝中乾隆坐在嘉庆帝的右边,乾隆大笑,嘉庆帝便跟着干笑,乾隆恼怒,嘉庆帝便不知所措。没办法,自己没有实权,只能“裕父之蛊”。

周易第十八卦九五爻详解

六五爻辞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之蛊,承以德也。

白话文解释

六五:继承父业,博得了赞誉。

《象辞》说:继承父业而博得了赞誉,因为继承了其父的美好品德。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吉:得此爻者,多喜庆之事,家中或进人口。做官的进取有望,名誉远播。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自行振作,仍可扬名。

财运:改善旧业,仍然有利。

家宅:努力兴家;嫁娶高亲。

身体:应觅名医。

六五变卦

六五爻动变得周易第57卦:巽为风。这个卦是同卦(下巽上巽)相叠,巽为风,两风相重,长风不绝,无孔不入,巽亦为顺、谦逊的态度和行为,可无往不利。

九五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五爻,爻辞:六五:干父之蛊,用誉。爻辞释义

用:享用。誉:指美誉。

本爻的意思是:挽救父辈败坏的基业,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之所以“挽救父辈所败坏的基业,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誉”,是因为以美德继承父辈的遗业,总是会受到欢迎的。这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了。

纵观蛊卦可发现,同样的“干父之蛊”,九三治蛊太过,方法强硬,六四过于柔弱,畏前畏尾,这些做法都是偏离了中庸之道,要不过强,要不过软,没有达到刚柔相济。六五这一爻,是阴爻居于阳位,刚柔并济,得中尊之位,用德而不用威,结果获得了赞誉。

占得此爻者,如果想整顿企业或是改革旧制,采取的方式要符合中道,刚柔并济,要以德来推进,而不单靠强硬的手段来进行,这样才能获得一致的好评。

六五身居君位,以阴柔之德纠正父亲遗留下来的弊端,并且提倡人们以勤俭、正直、仁义、廉政为荣,对勤俭节约、正直仁义、廉洁奉公的人给予高度的赞誉,这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倡导人民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结果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人们不羡慕有钱有势的人,却赞扬道德高尚的人,这样就使小人的势力受到了制约与打击,使正义的君子之道得以伸张。这种以德治天下的方法才能够很好地“防蛊”,所以像辞说“承以德也”。

周易第十八卦上九爻详解

上九爻辞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白话文解释

上九:不服务于王侯,因为其人看重自身价值。

《象辞》说:不服务于王侯,这种志趣可以效法。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平:得此爻者,宜守旧,好运者,多遇尊贵,能获得提拔。做官的宜退守,或告休。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以退为进,较为有利。

财运:不必急售,获利可期。

家宅:住在高处;良缘天成。

身体:大限将至,安其天年。

上九变卦

上九爻动变的周易第46卦:地风升。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坤)相叠。坤为地、为顺;巽为木、为逊。大地生长树木,逐渐成长,日渐高大成材,喻事业步步高升,前程远大,故名“升”。

上九爻的哲学含义

蛊卦第六爻,爻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爻辞释义

不事王侯:是指不再为王侯之事而操劳。

高尚其事:认为自己做的事很高尚。

本爻的意思是:不谋求王侯事业,把这种行为看得很高尚。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侍奉王侯”,这种高洁的志向,可作为人们学习的准则。

上九这一爻,是蛊卦的最后一爻,意味着治蛊结束,所以功成身退,不再谋求王侯爵位之事,这种做法很高尚,也值得学习。自古以来,“狡兔死,良狗烹”的事情不胜枚举。

占得此爻者,要注意审时度势,不要向领导邀功请赏,也不要争取什么荣誉和职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洁身归隐。可以不寄人篱下,也不依附于他人,服从自身的发展需求,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

上九处于蛊卦的最上面,处蛊的顶点。也就是说社会上*邪之风、腐败之风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这时候君子该怎么办呢?是同流合污,还是与之抗争?可是既然“蛊”已经发展成了大气候,与之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那样一来,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会更少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只能“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了。也就是说不在朝中为官,离开*邪腐败的环境,进行归隐保全。也就是说去当隐士。可是并不是说归隐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事也不管了。而是应当“高尚其事”,自己认为是高尚的事,并且力所能及,那么这种事情还是要做的。

从卦象上看,蛊卦的上互卦为震,震代表王侯,而上九处于震卦之外,所以有“不事王侯”的卦象。

邵雍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预言家,邵雍精通周易熟悉天干地支八卦,将所有对我国历史的预言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之中。邵雍的十大预言分别为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这五个朝代会建立最终衰落,中华民国前期会受创,国民革命军会取得重大胜利,蒋介石最终被中国***推翻。新中国成立初期道路很曲折,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一、北宋的衰落

由于邵雍就处在北宋时期,所以他不敢明目张胆的写北宋会衰亡。邵雍用黄金暗示金兵,北宋最后会被金朝灭亡,不得不迁都汴梁。

二、南宋也会衰落

邵雍预言,北宋过后就是南宋,但是南宋君主比北宋更加昏庸,整天只知道花天酒地,不思进取,最终南宋下场,比北宋还惨。

三、元朝的建立和衰落

元朝可谓我国最伟大的朝代,邵雍预言元朝时期中国疆土处在不断扩张的阶段,元朝皇帝会给世界各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四、明朝是由乞丐建立的

明朝的皇帝和普通皇帝并不相同,明朝的皇帝最开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要饭的,但是他却能夺取明朝政权,邵雍同时也预言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会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五、大清帝国的衰落

邵雍预言,大清帝国在前期会经历最伟大的盛世,但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速度也非常快,最终随着新思想的推行,革命军会彻底地消灭帝国主义。

六、中华民国的前期曲折

中华民国前期刚有一点革命成功的曙光就被袁世凯完全浇灭,邵雍预言,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袁世凯仍然有想恢复帝制的想法,但是总体上没有受到巨大的损伤。

七、国民革命军的胜利

邵雍预言国民革命军会推翻北洋政府,国民革命军会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和平,自由,民主的生活,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东边的日本却悄悄地侵略。

八、蒋介石终会失败

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和中国***会联系手来消灭外族入侵,但是到最后蒋介石也会被中国***消灭。

九、新中国成立初期道路很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的思想还很保守,邵雍预言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党和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虽然探索过程曲折,但是总体上积极向上。

十、改革开放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邵雍最后预言,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真正的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全国各地中华儿女一起奔向小康社会,一起共同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46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