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国画: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明清小说
明代和清代的小说。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④世情小说。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 ,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⑤公案小说。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 》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 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小说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予小说深刻的影响。从清初到乾隆时期,是小说的全盛时期,代表民主倾向的、真实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是这个时期小说的主流,《红楼梦》是它的最高代表。乾隆时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即嘉庆、道光时期,脱离现实、宣扬名教和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出现,小说创作呈现萎顿、沉闷的景象。清初至乾隆末年(1644~1795),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方面,比前代均有较大发展。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在清初格外突出。重要的作品有《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写的是历史和历史人物,表现的是当时社会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意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营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 ,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描写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败,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此外长篇小说《绿野仙踪》,话本小说《照世杯》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嘉庆至道光二十年(1796~1840),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说唐演义全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及前期同类作品。续《红楼梦》成风,这类作品都是想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林大团圆,反映了封建传统文艺思潮对《红楼梦》的反拨,是一种倒退。《荡寇志》以续《水浒传》为招牌,而立意与《水浒传》正相反,表现了作者痛恨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这时期较好或有新意的作品,有《绿牡丹》、《雷峰塔传奇》、《粉妆楼全传》、《双凤奇缘》和《镜花缘》等。清代小说的面貌和明代小说有显著的不同。明代小说大都有一个从民间传说、戏剧、话本到文人编定的演化过程。清代小说则不同,作家依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选材、构思和描写,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作者个人的意愿和理想。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都臻于成熟。一般的作品都有独创之处。《红楼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这时期小说的最杰出的代表。
《三国英雄志传》书影(清嘉庆年间刊本)
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 。不仅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明代《金瓶梅》开辟的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到了清代才真正得到发扬。《儒林外史》、《歧路灯》、《绿野仙踪》、《红楼梦》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显示出长篇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大能力和容量。在清代,小说在文学领域成为主流,其成就超过了传统诗文和其他文学样式。
各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及繁荣都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如梦令 李清照(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prdatMxR3f3gwGk7Fu8WA
pwd=yxph 提取码: yxph
唐诗和宋词两者重返现实的角度来说,个人认为宋词更好一点,因为宋词的这个风格更偏向于沉郁,而唐诗更偏向于大气恢弘,因为唐朝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辉煌的时间,而宋朝基本都是积贫积弱。
唐朝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都是我们在课本上很轻易见到的,其实个人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陆游,他一生据说写了9000多首诗,可以说量非常大,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不像李白,李白是偏向那种浪漫主义的风格,而他和杜甫都更多偏向现实主义的风格,要说唐诗里面比较写实的体现为民生疾苦的,那可能就是他和杜甫这两个是比较强的认知的。
宋朝就不叫诗人了,叫词人,宋朝在前期的时候,前中期是比较辉煌的,宋朝巅峰的时候,经济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90%,可以说那个时候西方还没开化呢,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这样的,但是后来唐朝重文轻武虽然说唐朝的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然后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学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武力重,文,轻武冗兵,冗官现象非常明显,就导致后期宋朝的国防力量快速下降,说白了就是到后来谁也打不过天天割地赔款。这种氛围下写出来的词肯定是以低沉为主的。
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甚至说之前的一些作品,你都应该去了解这个作者生活的大致年代是怎样的,为什么李白能写出那么多浪漫的恢弘大气的诗呢?因为李白生活的时候是盛唐。而且李白家里本来就不缺钱,他接触的阶层更多的都是一片和平的景象,杜甫出身贫寒,他本来家里就没有什么钱,后来又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的生活,他写出来的诗必然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
中国诗歌发展所经历的八个阶段。
一、上古神话传诗,中国最早的灵魂诗词。
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历史几乎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在没有具体的记载历史之前,历史永远是个迷,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恐龙时期,人类形成初期,再大一点延伸到地球的形成。
上古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就这样有了人类,也就就有了语言,语言就是最早的诗,每一声称呼,每一句语言,都是最古老的诗,所以诗歌的发展最初是从语言到文字演变而来。
二、历史记载《诗经》和《楚辞》时期。
《诗经》作为中国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虽然作者不详细,但是内容总体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近几百年的历史面貌和生活现状,在我国诗歌历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诗经》以后的诗人大多都受《诗经》的影响。
《楚辞》虽然为方言体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恰似神话之飘渺,又具洒脱和豪放,由屈原创作,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具有地方特色文学,但其抒情方式和豪迈情怀,很大程度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又有南北文化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独领风骚。
三、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可以形象地说是把诗和音乐相结合,是《诗经》和《楚辞》之后的一种新体裁,源于民间而走向官府,汉代是历史大发展时期,也是乐符最辉煌岁月,宫廷有专门的官职和从事创作诗歌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符机构。
乐符语言朴素自然,抒情融入在叙事之中,文字简练,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乐府是像五言诗过度的一个阶段,对盛唐时期的五言绝路起到了铺垫作用。
四、大唐盛世下的唐诗,诗歌演变中的王朝。
唐诗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明珠,是政治面貌和民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光有文学艺术的光环,还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六种风格丰富多彩,传承古代乐符风格,又在基础上发到创新,融入了诗韵,平仄等。
唐诗以初唐四杰为开始,以田园诗人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边塞诗人张九龄、王昌龄为代表,涌现出了无数的田园派诗,边疆军旅、浪漫和现实多派诗人,留下了愦不绝口的唐诗无数,为后世传颂,经久不衰。
五、音乐文学艺术时期――宋词。
可以说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继承古诗词以后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宋词的特点就是又长又短,便于歌唱,神韵和意韵相结合,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玫瑰,热累众人对他的喜欢和褒奖,并且留有余香的把它赠送给所有的诗词爱好者,与唐诗形成了中国诗歌历史上的绝代双雄。
六、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散曲和杂剧的戏曲艺术,不仅有唱词动作,还有旁白,但是总体体裁还是沿用宋词,又融入了诗赋之精华,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色,元曲对于思想的表达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元曲比宋词写的大胆明了。
元曲语言通俗,描写生动风格清新,对民生的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对于曲牌、韵、对仗、平仄、衬字等都有讲究和要求,神情结合极具表演艺术。
七、戏曲和小说压制下的明清诗歌
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在于小说,尤其是清朝,民族交融思想和文化更迭,所出现的小说和戏曲,有时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和生活向往,诗歌的发展相当坎坷,就没有前几朝那么有名气的诗人和诗歌。
大兴文字狱让人之文淡,淡之文少,就算有好的文学作品都不敢面世,孤芳自赏以至于很难留存,就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差一点就失传了,何况是几首诗词,那就不值得一提,明清时期社会对诗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和影响了诗词的发展。
八、不拘一格,自由发挥的现代诗。
前面说了现代诗在清朝后期就有了萌芽,与古诗相比,更加的触景生情,因物而感,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更加自由,对韵律等不加追求,是心灵最直白的邂逅。
要说自由诗的发展,还要从五四运动开以后说起,可以说自由诗是五是运动文化新的产物,反映新生活,表达新事物,传递新感情,给人理想抱负和希望,以叙事抒情为主,更加自然,有诗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
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应该是以建国未划分时间,有20年代的象征派,50年代的现实派,70年代的朦胧派,90年代的网络派,和现在的新文化媒体写作派。
词成为宋代最耀眼的文学体裁。宋词通常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大流派,事实上,在这两大流派之外,还有第三大流派。在详细介绍这一体裁之前,我们先从宋词的发展说起。陶冶田园诗派、岑高边塞诗派、公安静陵诗派、汉魏六朝诗派、江西诗派、桐城诗派、玉山诗派、建安七子、永嘉四陵、怪诞诗派、婉约诗派。
北宋前期,词的发展继续遵循唐代的五代化趋势,主要以闺房春恋和子女离异为中心,感情细腻,言辞女性化。李煜对词的影响很大,其代表作是颜氏父子刘涌和欧阳修。正是苏轼真正将豪放的语言提升到了与优雅而克制的语言相抗衡的礼貌地位。他能自由地写作。诗可以写,词也可以写。
豪放词出现后,婉约词并未衰落。许多词人仍然坚持优美的词才是真正的词,秦观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比苏轼稍晚的另一个词派也诞生了,它既不同于豪放派,也不同于婉约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由于网上对诗歌流派的分类大多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的,不太完整,笔者在这里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和分类,希望能帮助读者,如果不详细或不恰当,请留言,谢谢!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唐诗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代表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受: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中国宋辽金时期文学流派及其特色:
1二刘
北宋文学家刘敞、刘攽兄弟的并称。刘敞善制诏,刘攽则通史学,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影响更大。诗作方面,刘敞诗较为呆板,刘攽诗则较为工练。“二刘”博学多才,为文敏赡,世人注目。
2二安
宋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的并称。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故称。“二安”分别是宋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在宋词创作上都有突出的地位。辛词大都抒写抗敌报国的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揭露和批判,慷慨悲壮,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李词前期多写闺情及悠闲生活,后期则有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悲伤,语言清丽,含蓄深沉。
3二晏
宋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皆以词名,世称“二晏”,或称“大小晏”。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没有俗艳轻薄,在词作的发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生平富贵之态,小晏则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4二窗
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词集为《草窗词》,后人论词常以“二窗”并称。“二窗”深受南宋末衰靡词风影响,多咏物、应酬之作,很少接触社会现实,但却讲究字句工丽,音调和谐。两人词风又各有特点:吴词晦涩、琐屑;周词凄楚、沉重。吴文英的词作较为丰富,影响也大;周密身处宋、元之际,晚年篇什也有国破城春之哀,但多散失。
5九僧
北宋初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的并称。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屠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九僧”不满西昆体,彼此唱和,互相影响,形成一股势力。其诗大多精思锤炼,不象杨亿辈浮华艳丽。但九人皆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追求清苦、幽僻的格调,所写又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多寒峻色彩,成就与影响都很小。
6晏欧
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二人词作多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男女恋情,符合宋词幽隐深约的传统审美风格。
7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散文风格雄健流畅,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和“唐宋十大家”之中。
8元佑体
指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祐体,苏黄陈诸公。”但他们的诗风并不相同。其中黄庭坚、陈师道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江西派诗歌特点,而苏轼的诗作却别具风格。
9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又称四人又合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有反映民生疾苦、批判屈节投降之作,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又能摆脱早年所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风格清闲明丽,流畅豪放。其中,陆游成就最大,推为南渡诗人之冠。尤袤作品多已散佚。杨万里和范成大都写过不少具有爱国思想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四人中,尤诗平淡隽永,杨诗坦率自然,范诗清闲温润,陆诗激壮悲凉。
10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11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苏轼门下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秦观、李廌六人。但“六君子”文学见解并不一致,作品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黄庭坚等五人以诗词为主,李廌则以文见长,成就和影响在“六君子”中最小。后有《苏门六君子文粹》传世。参见“苏门四学士“条。
12苏门四学士
指北宋苏轼门下四个文学家。《宋史•文苑•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四学士”并没有继承苏轼的艺术风格,各人艺术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秦观以词著称;张耒以诗见长;黄庭坚诗、词在当时都有大名,在宋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晁补之原以散文受知于苏轼,后写诗词,皆无出色的作品。其中,秦观的词和张耒的诗成就较为突出。秦词以写情见长,又有身世之感,属婉约一派。张诗对社会矛盾有所反映,风格平易舒坦,同黄庭坚的搜奇抉怪的作风大不相同。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12苏辛
指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苏、辛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题材,冲破音律束缚,在宋词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明王世贞《艺 卮言》:“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二人词风豪迈奔放,纵横慷慨。苏词于豪放中含有旷达、飘逸及超尘绝俗的幻想和人生如梦的虚无色彩;辛词在豪放中却含有悲歌慷慨、热情横溢的爱国激情,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13苏梅
指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苏、梅竭力反对西昆体浮艳萎弱的诗风,写有一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的诗篇,为北宋前期现实主义诗人的突出代表。
14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后人论诗,常以“苏黄”并举。苏轼诗显示了北宋诗歌革新成就;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则影响整个宋代诗坛。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体风靡一时。但二人诗歌又有不同:苏诗题材广泛,风格清闲谊健,气象阔大;黄诗内容狭窄,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
15欧苏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苏轼的并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自欧阳修开创,由苏轼完成。其散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为后世散文家们所学习和效法。但两人文风又各有特色。明杨慎《丹铅录•欧苏之文》条评曰:“欧阳公之文,粹如金玉,苏公之文,浩如江河。”
16欧梅
北宋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的并称。欧、梅以平畅诗风矫西昆体靡丽之习,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诗多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现实意义较强;又都不尚声律,以文为诗,有散文化、议论倾向。
17周柳
宋词人柳永、周邦彦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多制长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相近之处,故后人常以两人并举。但柳词较为通俗,周词则以典雅为宗。
18周姜
宋词人周邦彦、姜夔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善自创新调,被后人视为两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19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张炎论词,推崇姜夔,加以两人都讲究格律声韵,词风相近,故被后人并称为“姜张”。
20豪放词派
宋词派。以其词风飘逸豪放而得名。苏轼开创,辛弃疾完成;同派词人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高、刘过、刘克庄等。苏轼不满艳丽衰弱的词风,认为词与诗有同样的表现手法和社会功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使词人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人生。苏轼又“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苏轼的词论和实践为豪放派奠定了基础。自此,词即分为以他为首的豪放和以柳永为首的婉约两大派。至南宋,辛弃疾、陆游等人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提出“以文为词”,词的内容和范围更加扩大,形成了以辛弃疾为首的“辛词派”。豪放派词作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婉约派广阔、深刻,格调高昂、健康。但也有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的流露。
21月泉吟社
宋亡后遗民组织的诗社。浙江浦人吴渭,宋末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隐居吴溪,创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民谢翱等主持社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赋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征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评选出二百八十名诗友,并将前六十名之诗汇集为一卷刊行,名曰《月泉吟社诗》。入选诗的作者都用假名而将真名另注于下。如将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等。吴渭写有一卷《月泉吟社》,记载此事本末,附于诗集之后。《月泉吟社诗》语句和平温厚,没有警拔之词,却多隐含追怀宋室之意。
22婉约词派
宋词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他们认为“词变艳科”,“诗庄而词媚”。词作大多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色彩,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这一词派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23一祖三宗
元代方回论诗排斥西昆体,推崇江西派,认为杜甫是唐诗之冠,推为一祖;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和南宋陈与义都师法杜甫,推为三宗。黄庭坚等三人都是江西诗派主要作家,崇奉杜甫,却持论偏狭,诗作大多题材狭窄。陈与义不拘于江西派成规,一些反映两宋间动乱之作,伤时抚事,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确有似杜甫之处。黄庭坚、陈师道也有受真情实境激发所作之篇,清新流畅,并无奇险古怪、乏情寡味之感。
24大晟词派
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同派者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感情颓伤,却极力锻炼字句,协和音调,整饬格律、详加铺叙;开了姜夔、吴文英形式主义词风的先河。大晟词人中也有一些旅愁、怀古和写景之作,反映出北宋衰亡时期某些文人学士的精神面貌,语言典雅、含蓄,词风清疏、明快;他们还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尚未定型的古调,并创作了许多慢曲、引、近、犯等新调,成为后人填词的规范。
25山谷体
指北宋黄庭坚(号山谷)的诗风。又称庭坚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山谷体”。黄庭坚反对晚唐和西昆体的侈靡诗风,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诗避熟就生,著意创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化俗为雅,以故为新,形成了其痩硬奇拗的独特诗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以至形成江西诗派。直至明清,仍有人模仿其诗。
26王荆公体
指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的绝句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王荆公体”,王安石罢相隐居后,生活与心情的改变,引起其诗风的变化,由早年的直赋其事,不假安排,转而为注重艺术的锤炼,语句的精工。尤其是写景咏物小诗,修辞巧妙,精于对偶,刻画入微,意境清新。且含蓄深婉,闲雅冲淡,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有些小诗还往往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徐俯等诗家对王安石晚年诗皆推崇备至。
27东坡体
指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东坡体”。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其寄志抒情诗,取材新颖,视野开阔,格调健朗。写景之作,色彩鲜明,气势飞腾,刻画入微,摇曳生姿。苏轼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雄健之笔写景抒怀,境界阔大。其尤长于古体与七言歌行,体情状物,即事述理,诗思深厚。东坡体一直享有盛誉,不仅“苏门六君子”受其影响,金代还曾掀起“苏诗运动”。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钱谦益、宋荦、查慎行等,都十分推崇苏诗。
28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29白体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注:北宋末年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国初沿袭五代之馀,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则认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除开盛度诗名不著可以不论,蔡、严二人都认为宋初诗坛上有两个流派。方回首次提出宋初诗坛上实有三体,很有眼光。参看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0西昆体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也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注:例如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钱惟演的《无题》(绛楼初分麝气浓)便是同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的,详参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然而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严重的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至于模仿得不很成功的诗更是雕缋满眼而支离破碎。而且西昆体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得以自立。至真宗天禧年间,就有伶人扮演成李商隐而身穿破烂衣服,讽刺西昆诗人说:“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刘分攵《中山诗话》)可见这种专事模仿的诗风不久就被人看作是剽窃了。
由于《西昆酬唱集》中有些诗篇含有讥刺时政的意向,特别是杨、刘等人写的一组《宣曲》诗被指责为影射真宗朝的掖庭之事,所以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即下诏指责其“浮艳”诗风,时距《西昆酬唱集》的成书还不到一年。但是真宗下诏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振作诗风,而诏书对西昆体的指责也并未切中要害,所以西昆体并没有因此即告衰歇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君谟以诗寄欧公,公答云:‘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可见西昆诸子不仅倾动一时,而且其影响直到欧阳修的时代仍未泯灭。
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是其自身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1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现今九僧的说法,主要源自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另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32后山体
宋诗风格流派之一。具体指北宋陈师道(号 后山 居士)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后山体”。陈师道推崇杜诗,为诗讲究章法、用字,对杜诗遣词造句、格律推求有所吸收。其诗得杜甫沉郁之气,写离别之情,穷愁之态,多有真意。且用字谨严,思致深厚,朴质流畅,脉络分明,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许。
33江西诗派
宋诗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稿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黄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诗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黄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倡导“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又追求奇崛,善作拗体,往往失于晦涩,遭人非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34江湖派
南宋诗派。书商陈起刊行《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收九十余诗人作品,后遂称这些诗人为江湖派。江湖诗人都为科考落第文士,政治不得志,浪迹江湖,彼此唱和。他们并无统一明确的文学主张。如不满江西派,却又有人学它的文风;不满“四灵”,但也有受其影响。所作或为博得时人赏识,或为求赏于名门大宅,成就不高。其中也有人不受江西派束缚而继承陆游传统。少数诗作,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颇有激情和气势,主要作者是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姜夔、刘过等。
35杨诚斋体
指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杨诚斋体”。杨万里诗多描写田园山川的自然风光,以写景咏物见长。一景一物,略加点缀,往往意趣盎然,融进其对自然景色的真挚热爱,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逼真。即兴之作,多吸收口语、俚语、谣谚入诗,锻炼出自然清新、活泼通脱的语言风格,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意境。作诗善用“活法”,且想象丰富,构思新巧,形象具体而鲜明,又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他所创作的“诚斋体”,在当时独树一帜,一反江西诗派生硬冷涩之弊,曾产生很大影响。
36辛派
南宋豪放词派;辛弃疾为首,故名。唱和者有陆游、刘过、陈亮、韩元吉、杨炎正等;刘克庄、刘辰翁则是此派的后劲词人。辛派产生于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时期,词人们以激昂慷慨之词反对和议,主张抗战,充满胜利的信心,表现出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又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突破传统束缚;且喜用长调,少用小令,不事雕琢,语言激郁流畅,内容广阔,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民族矛盾日渐加深,辛派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成为南宋最大的词派。至清代,陈维崧 、蒋士铨等人仍以辛派词作为学习的典范。
37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上的三种流派。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说:“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所谓的“三体”。白体诗派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诗派以“九僧”、寇准、林逋、魏野等人较为著名;“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代表。直至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兴起,苏轼等人推波助澜,此三体才逐渐消歇。
38陈简斋体
指南宋陈与义(号简斋居士)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陈简斋体”。陈与义推崇黄庭坚、陈师道,重视句法,以诗句凝练,曾为朱熹所称赏。其咏物之作,重神似而轻形似,虽质朴无华却情韵横生,意态宛然。用典较少,语句明净,音调响亮,形象也较为丰满。尤其是南渡之后,为诗力图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由描述个人情趣转而为抒写家国之恨。诗风也由江西末流的沉挚清苦而变为沉郁苍凉,时常以雄阔壮丽之景,寄寓悲凉激越之情,有老杜笔意,逐渐突破黄、陈瘦硬诗风而自成一体。
39邵康节体
指北宋邵雍(卒谥康节)的诗歌风格。邵雍强调以安于本性为满足的“自得”,力图摆脱“清累”,追求扫除情感蔽障、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其诗往往“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本”。其诗以实坦为主,自成一体,故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称之为邵康节体。但其借诗谈理,而忽略艺术形象的创作,曾遭人指评。
40易安体
指南宋词人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的词风。李清照生当北宋末年、南宋之初,前期词作,主要描写闺情、离愁,风格清丽妍媚。后期词,往往是国仇家难与写景状物相交织,多悲慨凄伤之情。以词感时,扩大了词的境界。其词深受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诸家影响,善于融情入物,笔法委婉细腻,创造出了清丽雅洁的意境。且擅长白描,又能熟练地运用口语,形成通俗晓畅、通脱自然的语言风格。又其词比兴手法交互运用,含蓄蕴藉,富于弦外之音。且声调优美,和谐妥帖。以其在艺术上的别具风致,被辛弃疾等推为“易安体”。
41格律派
南宋词派。代表作家为姜夔、吴文英、张炎、史达祖、周密、王沂孙等。格律派继承北宋周邦彦偏重形式格律的词风,创作上讲求辞句的雅正工丽,音律的协和精密。格律派作家都精通音律,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善于自创新腔,把宋词的格律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词更加谨严圆熟。在词史上,格律派被作为词坛正宗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直到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仍奉姜夔、张炎为宗主。
42韩海苏潮
指唐古文家韩愈、宋古文家苏轼的散文风格特点。明杨慎《丹铅总录》:“李耆评之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苏如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