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柳永的文章600字

赞美柳永的文章600字,第1张

宋代诸多词人中,我最喜欢柳永。柳永一生仕途失意,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以慢词和长调的精工细作而饮誉千古。

喜欢柳永,首先源于他的名字——“三变”。“三变”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严肃庄重,与他接触平易近人,听他说话又充满鞭策。“三变”的名字寄托了长辈们对柳永修身养性,向君子看齐的美好愿望。虽然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柳永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他以词“修身”,辞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其次,喜欢柳永是因为他的词。柳永的词题材广泛,或刻画都会风光、山川景物,反映市民生活;或描写天涯羁旅、行役艰难,抒发江湖伤感;或表达歌妓朱颜,闺阁情怀,排遣缠绵感情。他既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婉约情怀,又写得出“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样恢弘的气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另外,喜欢柳永还因为他的情怀。中国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柳永也未能免俗。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里说道:“柳永虽然有浪漫的性格,有音乐的才能,但是他也有用世的志意。”但是仕途坎坷使柳永放弃对“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追逐,在瓦肆歌栏间浅斟低唱。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中,唯一能够与唐诗相媲美的就是宋词。“词”是一种配乐而歌的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发展与流传都离不开音乐。据史料记载“词”最开始,盛行于教坊和乐肆,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文学分支。

一般认为在唐诗大行其道之时,“词”也开始作为一种文体而开始流行。但是相比较于唐诗的地位来说,唐朝的“词”就像一颗暗淡无光的星星,根本无法与星光灿烂的唐诗相提并论。

直到中唐时期一些比较知名的大诗人,在创作唐诗之余也开始撰“词”,比如,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张志和等人,在这种前提下“词”才开始,作为一种文体被引入唐朝文坛,但受重视程度却远不及唐诗。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之后,“词”才开始逐步进入主流文学范畴,并因此而产生了很多宋代诗词大家,其中比较被后世熟知的,苏轼、柳永、秦观等人。这一时期不仅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而且还因此而出现了很多宋词流派。

其中成就比较高的就是豪放和婉约两大派别,虽然这两大宋词派别风格迥异,但是在宋朝文坛上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作用。至此“词”终于在唐诗之外,成为了被世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奉旨填词”之柳三变的浪漫人生观

出身于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的柳永,可以称得上是北宋时期,比较著名的宋词大家之一。

柳永一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但多以“慢词”为主。在他创作的“慢词”中,又尤以“俚词俗语”为主要特色。

这其实与柳永一生官场失意,多流连于教坊乐司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作为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不仅开创了“俚俗词”的先河,而且也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所以世人在阅读其“词”之后,皆称“雅俗共赏”者唯有柳永。

约公元984年柳永出生于福建崇安,在公元1008年24岁的柳永离开故乡,远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柳永的个人经历与文学思想,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格格不入,所以他在屡试不中后只能一心填词。

1屡试不第后“奉旨填词”的柳永

柳永在大中祥符元年第一次来到汴京之后,就被北宋都城的繁华之景所吸引。这对于一个满腹才情的文人来说,汴京绝对是一个人间天堂。但是这一年柳永柳永应考落第,被以为第二年“定然魁甲登高第”。

但历史却再一次惊人的相似,用世之心极重的柳永,再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因“真宗有诏,‘属辞浮糜’”,所以在初试之时就落第了。血气方刚的柳永怒而赋词《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满腹牢骚和愤慨的词作,不仅写出了柳永的不甘心,而且也描绘出了一个,用有雄心壮志的“才子词人”,在落第之后的愤懑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体现出了柳永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

虽然此时的柳永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但《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却让宋仁宗大为不满。“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其实就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的由来。

2“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从史书上的记载以及柳永所创作的词中,都能够感受到他放荡不羁的性格。而且柳永也撰写了很多,他与歌妓之间难舍难分的词作。

柳永落榜小住汴京之时,就经常出入“秦楼楚馆”,尤其是接触了“竞赌新声”之后,“眠花宿柳”本性随即显露出来。

北宋汴京的青楼中经常能够看到,柳永与歌妓饮酒唱词的身影。这也正应了他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支配之下,柳永的词作再也无法抑制,他对“秦楼楚馆”的依赖。

如果将这种生性风流的做法称为浪漫,那么笔者试想柳永的浪漫,是不是也太过放浪形骸了?当然正因为有了这种,流连于花街柳巷的经历和感受,柳永才能够创作出,虽然基调多以满腹愁苦为主,但却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的经典词作。

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风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一阙《雨霖铃》唱断“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原为唐朝时期的词牌名,相传唐明皇在逃入四川后,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淋铃”曲。从这个词牌名的来历上来看,就已经体现出了孤苦、悲凉之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入秋之后寒蝉叫得更加凄惨悲切,,词作家柳永在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一阵急促的暴雨刚刚停住。这首词的第一句,表面上写的是大雨刚听之后的景象,实际上也是为即将的离别做铺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汴京城城门只之外的大帐中,虽然有人设宴为我饯别,但是却没有喝酒的心情。写出了作者对汴京这座城市,以及生活于汴京之内的某个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是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所以不得不马上离开这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个人手拉着时,眼睛里却流出了热泪。想要说点送别的话,但是却一句都说不出来。柳永想到这次离别之后,不仅相隔千里而且此生讲无再见之日,所以突然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古至今情感丰富的人,最痛苦的时候就是离别,更何况又是在这萧瑟的深秋时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天饮的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醒。恐怕在酒醒之后只能一个人去面对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走恐怕就不知道,何时才能与心爱的人相会了。即使遇到好天气和好时辰,其实也是一场虚无的畅想而已。最后一句写出了柳永的无奈,纵然我有千种风情,但是又能与谁一起共享呢!

结 语

一个愿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才子;一个热衷于沉醉、听歌、买笑的浪漫书生,柳永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宦海沉浮,以及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但是他也曾因自己的才学,而获得“奉旨作词”的殊荣。

作为精工“慢词”的著名文学家,柳永是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在创作诗词歌赋的时候,不仅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也充分运用了白描等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期比较著名的苏轼和周邦彦等著名词作者,其实都多少受到了柳永词作风格的影响。但柳永的一生的确十分悲惨,在其死后居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幸好曾经与其交往甚密的“歌妓”们,凑钱为柳永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葬礼。

 来学习一下别人写作文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与柳永有关的作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更多优秀的作文可以关注我们栏目,我们会持续不断为大家更新更多的作文。

 篇一:与柳永有关的作文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 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靡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 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百姓,皆热衷于写词唱曲,宴饮游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张先“多为官妓作词,而不及靓。靓献诗云:‘天与群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子野于是为作词也”。在这种糜烂习气的熏陶下,对于柳永性格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他为何毫不掩饰的往返于妓馆的行为。

 3 儒家思想的追崇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政教经典,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成为儒士追崇的理想人格。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决定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必然性,“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柳永恰恰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同许多士子一样,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二十岁左右便离开家乡崇安到繁华的汴梁参加应试,然而一切并不尽如意,蹉跎了近三十载。宋仁宗景佑元年特开恩科,柳永借此机会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为官后的柳永,尽忠职守,曾被《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名宦”,而被此书记为名宦者寥寥四人,柳永位列其中。足可见柳永在为官期间的政绩被世人称道,并非是一个空腹才情的词人。

 4 个人原因

 柳永天性浪漫,狂放不羁,出生于传统士族家庭,思想行为受到了儒家“克己复礼”教条的束缚。当他来到汴梁应试,这里繁华的市貌,无不吸引着这位好奇痴狂的少年,他的心如脱缰之马,肆意纵情于歌舞声色中。柳永从小便赋有卓越的才情,宋人杨�《古今词话》中所载,有一《眉峰碧》一词,“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柳永自幼颇爱民间词,这也是其经常出没市井教坊,其词曲通俗的根源所在。当时的北宋笼罩在一片奢靡享乐的生活气息下,大部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擅于创作艳词媚曲,并且官员府邸有专门跳舞唱曲的官妓,为其宴饮助兴。然在儒家传统观念盛行的北宋,都以儒家“诗教”规范自己,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敢肆意张扬,偶有越轨,也都遮遮掩掩。对于一个生性狂傲,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背景下的柳永,最终导致其被冷落于官场之外。据《柳七》记载吕夷简六十寿辰,派人向柳永讨词,曾作一首《江西月》,当吕夷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曰:‘当初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皇甫,每字索绢三匹。此子嫌吾酬仪太薄耳。’当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便怒斥曰:‘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然仁宗见之,亲笔批道:“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因其恃才高傲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多种需要未能满足之前,首先满足的是迫切需要,只有在该需要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在其失意、煎熬的之时迫切需要栖息之地,以及被人欣赏理解的渴求。在北宋吟词唱曲的市井小巷,柳永只能寄情于秦楼楚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柳永在自觉不自觉的意识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篇二:与柳永有关的作文

 爱上他,并非一眼的事情,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漫长。

 那是八岁吧,那时的我正处于最天真烂漫的时节。我酷爱着古装武侠中重情重义的大侠,总渴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一把剑走天涯。也就是在一部部武侠片中认识了他。他有情,才气也绝不输给任何一个人,美人为他倾倒,功名被他看淡。这样的他,着实让我着迷了好一阵子。

 多年后,眼前掠过这样的字——柳永,我竟然还能准确无误地捕捉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多么熟悉,写尽了大宋王朝的繁荣苍盛。这不禁使我想起在我童年里穿着胜雪白衣吟咏着的词人。可否让我再次了解你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我看的第二首柳词,如此动情。千百年来难以言尽的思念,竟被你柳永写的如此刻骨铭心。你挂念的女子是否安好恐怕因为思念你,也早已“人憔悴”。我在想,到底是怎样的女子,才能使你柳郎牵肠挂肚,变得憔悴。

 歌女,不过是士大夫们手中的玩物。古代,会有谁去尊重女子更何况是流落风尘的她们对,她们就是卑微。而柳词,却大多是写给歌女的。也难怪会有人说柳永轻薄,其实不然。有多少人知道她们的强颜欢笑又有谁明白她们的偷偷落泪柳永怜惜她们,肯俯下身来为她们写一首首词。安意如写道“不是柳郎才高,而是柳郎心低”我是最赞成这话的。高官们茶余饭后,享受生活,哪里会懂得底层人民的痛苦但在柳永的词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现实中卑微的女子,在他的词里是凤凰,越发散出耀眼的光芒,绽放出永恒的美丽。

 柳词,我读的不少。但读的更多的,却是那字里行间永恒的灵魂。我爱他,会一直这样爱下去。

文/知非夜

本欲庙堂纵横,江山指点;终成乡野遗贤,高歌柳巷。

他是寄情于世事繁华的过客,浅斟低唱之间奉旨填词;他的词作不颂王侯,但为红颜。

他是宋朝最红的词人,范仲淹、欧阳修都被他的光芒所掩盖,就连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也对他膜拜不已。

他一生无缘于亭台香榭,落魄于市井街头,留不下政史丰勋,唯有《乐章集》余音袅袅。

他的命运与他所期望的是两极的终端,放荡江湖,多少是心酸,又有多少是无奈。

他一生为功名牵肠,三试不第。徒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暮年及第,却又有“游宦成羁旅”之叹。

他本该是白衣高束,时事风云的文坛墨客,怎料后半生出入烟花,成为了红尘浪子。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曲歌罢,半生功名,终不如归去。

洗尽纤华,在烟柳娼馆中,描绘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他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他,就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

01

寓居江淮,初识红尘

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家世居河东。父祖皆出仕一方,祖父柳崇,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

咸平年间,柳永计划进京赴,由钱唐江入杭州,途经杭州,只见“湖山美好,都市繁华”,一下子就迷住了年少尚未见遍世间繁盛的柳永。遂永滞留于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是时,柳永旧交孙何知杭州,为两浙转运使。柳大才子,兴冲冲地前去拜会,可孙何府上门禁甚严,永乃一介布衣,无法见到老朋友。于是,咱们的浪客才子,写了首《望海潮·东南形胜》,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孙何果被吸引,宴请了柳永。

望海潮:

景德年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而他的坎坷传奇也即将开始。

02

登科不第,卿相白衣

少年风流,游过江南。柳永的一生开始了为功名几经波折的艰难登科路。

古语言“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官宦人家出身,深受儒学的柳永,自然渴望,登科高中,布政一方。

大中祥符二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非凡,自允“定然魁甲登高第”。不过,柳七同学万万没想到 Flag 立的太早了。结果……及试后,真宗有诏, “属辞浮糜” 不录用,柳永也因此受到严厉谴责,初试落第……柳同学在经历大宋第一次高考,就这么被刷下去了,而且不录取他的理由居然是说他“属辞浮糜”,他写的词作,明明是浪漫……皇帝懂不懂得欣赏啊,愤怒之下的柳同学提笔一气呵成,书下了一篇《鹤冲天·黄金榜上》,成功发泄了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仁宗即位后向来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故意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皇帝,都作了重要批示“且去填词”,柳同学自然从此永绝仕途,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且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

这是自嘲,更是在当时官场体制下,发出的无奈惆怅。

《鹤冲天》:

03

天涯浪迹,眠花宿柳

天圣二年,柳同学愤而离开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既然皇帝不让我考,我还不想考呢。老子不伺候了。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此,柳永漂泊江湖,四海为家。他在离京时,与他的红颜凄凄离别,一曲《雨霖铃·寒蝉凄切》道尽了“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惜别之情。

《雨霖铃》:

柳永本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

因为他原本抱之以琼瑶,待之如父君的封建统治阶级视他为另类,当他为败类。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君士臣如草芥,臣视君为寇仇。

既然官僚阶级容不下他,他就寄情于青楼画舫,歌咏民间情苦。

柳永多情也深情,他尝与那些流落风尘的女子对饮而谈,同情她们,歌颂她们的艰辛。

于是乎,柳永的抱负不展于庙堂,却传于市井。他的满腹才情没卖得与达官显贵,却被欣赏于秦楼楚馆。

他是五千年来最深情的嫖客,更是古今仅有的词作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他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是他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懂我的非是庙堂诸君,而是那些身卑而心纯的“黔首”与“伶伎”!

04

生无显赫,词传市井

柳永一生,官位不过员外郎,在官场上尽是不得意,他是矛盾的,既不容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又始终不曾放弃过在仕途上的希望。

多年山水漂泊,他也游曳日久,而身心疲惫,曾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

《轮台子》: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世事难料,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假如柳七同学,在仕途上高歌猛进。也许,中国的历史上,会多一位政客。但恐怕就不再有后来的,只歌市井的大词人柳三变。

如此一想,柳同学在大宋考场上多次失急,倒不失为一件好事……真是罪过,罪过……

生无能书尽平生抱负,半生蹉跎,死却传一世之名。

柳永本想用功名书写人生,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青楼馆巷中找寻到久违的自由与真正的自我。

于是乎,他的一生风采,如叶梦得言:“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你看遍世间繁华,见过官场浊浊,文不动庙堂金响,词可吟市井流离。

求一生功名不忘,从真心浪游街巷,用这半生颠沛流离,红尘打滚,换得你的词章:浅近卑俗,自成一体。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05

红裙怜才,纷笑缙绅

柳永生前的不得意,似乎也预示着他的晚景凄凉,据说柳永辞世时“葬资竟无所出”,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

一代词作大家,生前风采那庙堂之高竟无人听闻,身后之哀,也无人哭悼。呜呼哀哉!

而当他离逝,为之痛哭的却尽是风尘女子。与其它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不同,他并不看低她们。在柳永眼里,他把她们当成了寻常的女儿家,有血、有肉、有自尊、有灵魂。她们如花般美好,有卓绝的才情,有善解人意的温柔,也有摄人风骨的妩媚……。同样地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之间,是一种惺惺相惜,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怜悯。精通音律的柳永,为歌妓们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绝妙好词,而众妓女对柳永的喜爱也是无以复加的,他与她们的交往,多的是情与爱,少的是肉与欲。

所以最后还是众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载酒爻饮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

满腹经纶高门客,不及卖笑风尘惜才心……柳永一生,都在皇权,阶级的打压,只得天涯浪迹,将满腔悲愤付之词曲。

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

好一个“怜才不及众红裙”!那些“缙绅辈”纳贤识才,还不如歌伎!

柳永一生志气难伸,只得流连于秦楼楚馆,忍把浮名换了词名。脱了儒冠,敞衣高吭,他的一生就犹如,他的词曲,“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浅斟低唱,醉里词梦瑶京!

失儒冠羽,方为柳七!

宋代,一个处处流淌着浪漫、典雅气息的朝代;一个文人社会地位极高,主导治国的朝代;一个处处皆可为“莫兰迪”色系的朝代。

千里江山图

“文人治国”策略的实施下,社会给予文人肯定的同时,文人参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再加上宋廷“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举制度,参加科举入朝为官便成为了文人们实现家国抱负的途径,这群人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柳永,柳三变,只不过他的人生路充满了浪漫、荒诞和郁郁不得志。

《清平乐》剧照,莘莘学子

柳永,原名柳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生于世代官宦世家,受此影响,其少时便努力学习,有功名用世之志,然其科举路漫漫,起伏的官途算不上,因为他连出仕都难。

漫漫科举路,做官籍籍无名

早就在咸平年间,柳三变就离开了家乡,“穿梭”于苏杭之间。彼时苏杭已经是人间天堂,离开父兄约束的柳永骨子里文人的浪漫因子一下被激发,开始流连苏杭的秦楼楚馆,天天高歌、填词,好不快活。

图文无关,《清平乐》中的翩翩少年郎

大中祥符元年,柳永赴汴京准备明年的考试。苏杭的一番“折腾”,使其名声早已传到了汴京。彼时汴京处于宋真宗统治年间,人口密集、物业繁盛、一派物华天宝之色!刚从“天堂”来的柳永一下子就“跌”进了帝都,虽有高中之志,却也没忘了感受汴京的纸醉金迷,锦簇“繁花”。

大中祥符二年,柳永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必高中。无奈的是宋真宗不喜柳永奢靡浪漫的文风,以“属辞浮糜”斥责其文章,结果可想而知,柳永落第了。

这时,三变骨子里“反叛”的因子又被激发出来,愤慨之下做了《鹤冲天·黄金榜上》,将自己比作白衣卿相,直言自己未上榜是朝廷的损失,既是这样还不如歌舞一生。当别人以为其还未走出阴影时,这家伙却又高喊“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之声,对科举的失利早已忘怀,觉得自己的才华不会被淹没!

被“花团”环绕的柳三变

这期间也有人因为他的才能而推荐他,宋人严有翼的《艺苑雌黄》就曾提到有人举荐柳三变,皇帝却不以为然,直言“且去填词”。年轻气盛且浪荡不羁的柳永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更加自如的流连于秦楼楚馆,成为了众名妓追捧的流量明星。

之后的十五年间,柳永先后又参加了三次科举,许是因为有宋真宗的评论在前,亦或是柳永的才华都只在于填词作曲,不管怎样,他考了三都落第了!这其中的原因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据传之后宋仁宗在进士名单中看见了他的名字,却又想到了他诗词中的那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划去了他的名字。

《清平乐》剧照,克己复礼的宋仁宗表示不喜欢嘚瑟柳永

宋仁宗亲政后,特开恩科,对往常年考不中的士子们放宽了条件,柳永搭配了另一个兄长柳三接又来到了京师应考,最终进士及第。

《清平乐》剧照,宋仁宗取士

然,一个先后“得罪”了两届皇帝的柳永又会有什么好前程等着他?团练推官、盐监小吏等等,纵使他为民执言,也是位卑言轻,更不会受到上面人的重视;期间他虽多次拜谒高官,过程一言难尽;后终于在庆历新政的支持下,做了著作佐郎,后转官太常博士,最后以屯田员外郎一职致仕。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铃》这是一首离别之作。作者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豪放、旷达飘逸,《雨霖铃》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霖铃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篷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对于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谢玉英。

心娘、佳娘、虫娘、酥娘

柳永写的诗《西江月》,词里描写了最有名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三位女子。

“调笑师师最惯,香香暗地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描写这三位名妓。

而谢玉英是柳永途经江州之时,主动拜访所交往的名妓。因谢玉英抄写柳永的的新词,两人觉得很投缘,也算是知己。并留下了定情诗《玉女摇仙佩》。

后四娘就不是那么有名了,但是柳永也为他们四个做了诗,

每一位佳人对应一首《木兰花》,词作中都有女子之名。

《木兰花》——心娘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

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

《木兰花》——佳娘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名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木兰花》——虫娘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木兰花》——酥娘

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几多狎客看无厌,一辈舞童功不到。

星眸顾指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而今长大懒婆娑,只要千金酬一笑。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柳永简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青楼女子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柳永简介,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

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8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