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依族结婚风俗有哪些

贵州布依族结婚风俗有哪些,第1张

在贵州,有一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当地居住的大多是布依族和苗族的人,这两个民族各有各的文化特色,结婚风俗也有所不同,共同的是人们都喜欢在喜庆的日子里唱山歌,结婚也会唱歌。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结婚风俗还是很“贵州”的,贵州人大多都能理解。

订婚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彩礼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

哭嫁

在贵州,女生在出嫁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哭嫁,还有一个哭嫁仪式,是用当地方言以诗歌的形式来哭嫁。会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等等,虽然是哭但是却寓意着吉祥如意。

结婚

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事,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

闹新房

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

贵州麻江下司镇仁怀苗族婚嫁习俗

选亲  

选亲即是选媳妇。苗语称“看姑娘”或“选姑娘”(Nuaf Nyangb)。 选亲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母父包办。当自已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父母就为其物色与自己儿子年龄相当且长相俊俏、人品好及家庭条件相当的姑娘,然后请人提 亲;二是当儿子或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时,他的亲戚或友邻认为某家某人家庭条件相当,向男方推荐,男方父母通过初步考察和儿子暗中走看后,认为这门亲事可 开,然后请人提亲;三是成年男孩通过参加赴宴、赶集、踩山、婚丧礼仪等活动认识。相互认识后,通过对歌、跳舞、对吹口弦、吹口琴、吹木叶、对话等形式倾述 相互爱慕之情。在经过多次接触,男女双方即产生爱情,则各解身上系的腰带交给对方作为信物,苗俗叫“丢把凭”。男女双方产生爱慕之情以后,便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男女双方回去 后各自告诉父母,请人提亲,按习俗三回九转后结婚;二是男女双方各自向父母阐明,履行简单程序结婚;三是如女方父母不同意,姑娘则逃到男方家成婚,生米煮 成熟饭。男方再请人去女方家撮合,女方父母妥协,男方家给予一次性补礼(低的3至5千,高的2至5万不等),成就此门亲事。如女方父母提出的条件过高或根本不同意此门亲戚,男女双方则东躲西藏,最后远走他乡,音信杳无。苗族青年一般正常婚姻大至可分为提亲、下聘礼、烧香、开庚、迎亲五个程序。

  提亲  

提亲即为正式谈亲事,苗语称“嗨娘”(Hant Nyangd)。 男方或父母物色或亲朋推荐或子女自交也好,一但确定下来,就得请人提亲。所请之人必须是德高望重、能言善辩的人,或是请女方的重要亲戚,男女皆可。此人一 但确定就是该婚姻的介绍人了。介绍人定下后,男方父母更带上礼物上门相请。于是,媒人便提上男方家备的一瓶酒前往女方家讨口风(俗称打倒话)。媒人到了女 方家, 将所带礼品放在堂屋香火的右方。当晚在和女方父母摆谈中有意提到儿女的终身大事,借机正式提亲。媒人说:“今天是好日子,今天日子好,我泥烂水滑到贵府,门槛无荆棘,处处是鲜花。某家看得起贵府姑娘,请我来把金桥架。”女 方父母若不同意则一口回绝。如果没意见则打听男方家的一些情况,待媒人介绍完以后则说:“我家家不象家,赶不上人家啊。姑娘人长志不长,志长不分明,人又 长得丑,怕人家嫌弃啊。”媒人说:“不嫌弃,不嫌弃,那边老人说了,讨人是讨亲嘛,全家人都同意,才叫我来提亲,希望父母应允这门亲事。”女方父则留下 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只要年轻的没意见,我们当老人的有啥话说。再有姑娘是我养,嫁姑娘是伯爷叔子的事,等我们商量以后再说啊。”媒人接着说:“很 感谢爹妈给我面子,我回去后过几天再来听好消息啊。可不要我来时把门关了进不来喔。”女方父母如没意见,则说:“我家大门朝南开,你是贵人嘛,天天欢迎你 到来。”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当媒人离去时,会把所带的礼品交媒人带回。如媒人空手离开,则说明这门亲事大有希望了。

媒人回去后将提亲情况转告男方父母,并商量促成女方择期过来耍(意为看人户,苗语叫“腊的秋”Nuaf  Deb  qeuk,或叫取同意)。在媒人多次来往与女方家通话,确认女方家庭无任何意见后,便带上男方小伙子去女方家。一是让女方父母看看未来女婿怎么样,二是请姑娘过男方家耍,以增进感 情。女方父母不拒绝,应诺媒人适时去男方家看人户。到时姑娘由媒人带领,由叔娘或姑妈或姐等陪同去男方家,男方则请相应的人参与接待。女方叔娘或姑妈或姐 便对男方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为人处世、地邻关系等作一番细致调查,确认无误后便夜宿男方家(如有看法则当天返回)。次日辞行,男方家要给女方姑娘及随行 人等以赠物,俗称“打发”。赠予姑娘手饰或手表或钱或布物,一般赠钱在一百二十元到八千八百元不等,也有钱物并赠的,则看家庭情况而定。女方随行人员一般 赠予布料或床上用品,小孩赠予钱一百二十元到六百元不等。若女方一一收下赠品,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媒人约定下聘礼时间,男方则着手准备聘礼。

下聘礼 

下聘礼苗语称“谋昌罗”(Mol Changd Ndox)。 聘礼一般分三次送,叫三回九转。苗族风俗中有“六、腊不行媒”之说,儿女婚姻嫁娶事宜不选在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进行,一般定在正月、五月、八月或冬月。聘礼 一般是第一次八把一斤装的上等面条,八斤糖,八瓶酒。礼品均用红纸包装,以示喜气吉庆。二三次按上次的二倍增加。每次聘礼除姑娘父母外,其叔伯分家另居 的,也要适当表示敬意。下聘一般定在正月元宵节、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是时,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家小伙子和一个背礼品的一起到女方家。到女方家后, 媒人将礼品摆放于女方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饭前,女方主人便烧上满堂香,盛来饭菜置于桌上,打开男方送来的酒一瓶,祭告祖宗。意为女儿己长大,感谢祖宗护 佑,敬酒先尝。每次下聘,女方都要给男方鞋垫或腰带做纪念。第一次下聘后,男方则改口称女方父母为爹妈。

烧香 

苗语叫“比仰”(Bit Nyangb)。 它是整个谈婚论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隆重而富戏剧性。烧香一般定在冬月或正月进行。具体时间由男方请先生择期而定,并通过媒人转告女方家。同时要着手 准备烧香礼品。礼品有一斤包装的上等面条、糖、瓶装白酒。其数量与第三次聘礼的数量相同。同时还要备二十到三十斤散酒,大米二十至三十斤,香烟若干条,到 时背到女方家招待亲友。女方家也要请自己的伯伯或叔爷作收礼,请一个会婚姻礼仪的歌师作坐媒,做好迎客准备。届时,男方家的伯伯或叔爷做押礼,苗语称么叔(Yaot Sud)。请一个通晓婚姻礼仪、能说会唱的歌师做行媒,找一个比亲郎小且同辈的做伴郎,会同媒人,芦笙师和背礼品的去女方家(一般七至九人)。

唱了几首以后,女方坐媒才接唱,寻问客人来自何方?路上看见些什么是来做什么?男方行媒一一作答,答对后对方才开门让进。客人进门后主人故意不接背的礼品,故意 不让坐、不倒茶、不敬烟。要待男方行媒唱要坐要茶要烟的歌以后,主人才展开笑脸让坐倒茶敬烟。在整个烧香过程中,男方去的人吃饭、洗脚、洗脸、睡觉都得要 行媒唱歌后才给予安排。其用意是考考行媒,增加活跃和热闹气氛。晚上主人装着若无其事,与客人东拉西址谈家事国事农事,闭口不提烧香一事。男方行媒和押礼 要主动站起来用歌声提出烧香一事。一开始坐媒应和后连声道:“来了就请安心,时间还早。”故意推辞。通过几个来回的对唱,女方幺叔才叫帮忙的在堂屋中摆上 桌子。压礼将带去的礼品一一点交给女方么叔摆放在桌上,此时烧香礼仪才进入正题。女方么叔才正式发话:“爹妈那边为了儿女之事,泥烂水滑来到我家,烟不象 烟茶不象茶,招待不周望多多愿谅。姑娘是我养,嫁姑娘是伯爷叔子的事,他们还不晓得呢。”意思是让男方去的人去请客。行媒得承诺下来,问清女方家亲戚住地,并将男方去的人除亲郎和伴郎外,其余的安排分工第二天一早分头四处请女方家的客人。亲郎和伴郎不能走家串户,只能呆在女方家。按苗族礼节,若亲郎和伴郎误进了别人家的门,会给别人带来不利,要给予拈花挂红,方才消灾免祸。

是日晚,请客的和客人到齐了后,男方行媒和押礼要主动以唱歌的形试要求摆设桌子, 并付给坐媒四元八角钱作为垫桌子小费,进入讲财礼程序。桌子摆好后,主客入席。男方行媒、押礼坐下方,女方坐媒、收礼坐上方,女方各伯姨、叔子、姑爷、舅舅分座左右两方。亲郎和陪郎便给每人斟上酒,敬上烟。通过一阵行媒开口,坐媒回答。坐媒盘问,行媒回答,你去我来的对歌,将来意和男方的联姻诚意叙述明白,请在场的伯爷叔子、姑爷舅舅对结婚时男方应备的礼品和 礼金,以及结婚时新娘所需的衣服、鞋袜、帕子、腰带、裹脚等作安排和提出要求。一般是由女方伯爷叔子提出初步想法(苗语叫波冲Beb Chongf),男方押礼根据男方家庭情况提出衣物财礼增减意见。你来我往,讨价还价。最后由姑爷舅舅敲定。一旦谈定,结婚时礼金分文不能少,衣服一件不能缺。此项过程以边饮酒边说唱的方式进行,现场气氛活跃和谐幽默,俗称“讲财礼”。父母的抚养费(奶母钱),在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是每人二十到五十吊铜钱或银子一锭不等;50年代后一般每人二百元到一千二百元不等;20世纪90年代后一般每人八百元至九千八百元不等。衣物(衣裙、帕子、腰带、围腰、鞋袜等民族服装)60年代以前六至十二套;70年代后,民族服装四至八套,汉装四至八套。同时,如女方爷爷奶奶健在,每人则要安排“拐棍钱”,人均一百二十元或二百四十元;女方的弟弟安排“咪羊”(MikYanga)钱一百二十元或二百四十元;如女方姐姐未有人提婚的,则要给予包休钱一百二十元或二百四十元。同时要给姑爷和舅舅各安排一份礼金,一般在一百二十元到二百四十元不等,苗语称“烂羊”(Naf Yanga)。姑爷舅舅的这份礼金可不能白收,苗族有句俗话“吃羊肉要还羊皮”,到姑娘出嫁时,要送给姑娘同等价置的东西,(衣裙或电器)。通过“讲财礼”,双方达成一至意见后撤去桌子,点上满堂香,女方男主人盛来饭菜,打开男方送来的瓶酒进行醮告老人仪式。此时,在女方坐媒的主持下,亲郎伴郎双双来到堂屋中央举行拜天拜地和拜祖礼。亲郎伴郎给女方父母瞌头后,再依女方家家庭和亲戚的辈份依 次受瞌头礼。礼毕,便拉开桌子,摆上酒席,主客入席,猜拳行令,唱歌喝酒,一至到深夜,气氛祥和热烈。按照苗族“烧香不留歇,供生不请客”的规举,无论多 晚,路有多远,饭后都要举行送客仪式。将男方去的人送出门以后,再以“烧香客人已走了,我们请亲戚歇宿再走”为由,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推的推,拉的拉,回到屋里围坐在火炉旁,主人敬烟倒茶,斟上酒,老人则边喝边聊,年轻人则酒兴,对歌跳舞,一直持续到天亮。

  开庚  

在烧香时,男方则要求女方家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抄写带回,男方则请先 生结合自家孩子的生辰八字择出结婚的良辰吉日。婚期一般选在农历十、冬月或来年的二、三月,其它月份不宜结婚。按苗族传统说法,农历四、五月为孤寡月, 六、七月是雨季,有雷声不吉。腊月为一年的尽头月,不吉利。婚期定下来后,男方父母在媒人的引导下亲自拜访亲家,告知婚期,并会商婚典事宜。同时将父母的 奶母钱、爷爷奶奶的“拐棍钱”,姐姐的“包休钱”,弟妹的“咪羊钱”和姑爷舅舅的“烂羊钱”一并送去。对姑娘的衣物等再次商定,根据情况套数上予以压减或 手工制作的传统服装换成市场成品服装等。

  娶亲 

娶亲又称迎亲,苗语称崽抓(ZHuak Nzhuab)。 迎亲队伍有媒人、行媒、押礼、娶亲公和娶亲婆(此二人必须是新郎的姑爷姑母或舅父舅母或姐姐姐哥,且命相好,再婚者不要),新郎,伴郎,芦笙师,背礼者等 组成,人数九至十五人组成。原则是去时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为双数,讨万事成双吉利。娶亲队伍在临走时,总管在堂屋中安好桌子,酒杯斟满酒,将娶亲人员一 一请来,举行出发仪式。总管代表家长给每人敬上双杯酒,感谢众亲友帮忙,明确分工,要求去女方家作客要文明礼貌,虚心接受女方家的安排接待,遵礼守节。同 时交给行媒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装有一雌一雄鸡崽的画眉笼,交给押礼一把雨伞。娶亲队伍背上礼品和给新娘备办的衣物出发, 一路笙歌不断。

女方家则事先请了坐媒和么叔以及送亲婆、送亲公(此二人必是新娘的姑爷姑母或舅舅舅妈或姐哥姐姐,且命相要好,再婚者不要),作好对口接待的准备。同时,请了两个未婚少女(新娘的表妹或表姐)作伴娘,身穿节日盛装,时时陪伴新娘。娶亲队伍到后,女方家在院坝边安上桌子,由坐媒和么叔进行接风,每人敬上双杯酒,并唱接风歌。男方行媒唱感谢歌并将装小鸡的笼子和雨伞交给坐媒和么叔。双方 牵手进屋,对口招呼接待,敬茶献烟。男方背去的礼品由帮忙的接后放置于堂屋中。稍后,行媒和押礼双双到堂屋中,以唱歌的形式请坐媒么叔安桌晒礼(把衣服、礼品、礼金等一一摆出),并交给坐媒四元八角钱的垫桌钱。桌子安好后,押礼将男方送去的礼品及烧香时所说定的新娘服装置于桌上,一一点交给对方么叔,接受伯姨叔子姑亲舅戚的检验。

经检验无误后移置新娘房中,选其中二三套苗族服饰给新娘穿上,展示给众亲友。如若新郎没在烧香时行跪拜礼的,此时要补上。饭后,由女方幺叔带领,陪郎斟酒,新郎敬酒敬烟,举行认亲戚仪式。

  发亲 

第二天一早饭后,男方行媒主动唱发亲歌,主人在堂屋摆上桌子灭,坐媒和幺叔站在上方,行媒和押礼站在下方,举行交亲仪式。双方相互交唱,女方将新娘的新红 伞交给男方押礼,并敬上双杯酒,意为把我家人托付给你了。押礼接过伞打开检查一下是否有破损,合上后双手递给幺叔,意为情谊已收,请娘家将此伞撑开好让姑 娘上路,同时敬上双杯酒,说道:“爹妈这边从小到大把姑娘养大,费尽千辛万苦,一把屎一把尿,长大了你们己得靠了,今天把姑娘接走,爹妈那边会象亲生姑娘 对待的,万望爹妈这边及伯爷幺叔放三百六十个心。”坐媒将关鸡崽的画眉笼(女方家已留下一只雌鸡)和雨伞交还给男方行媒,意味交亲结束。

娶亲娘便从闺房中带出新娘,新娘在堂屋中瞌头敬拜祖宗辞行,由本家哥哥或弟弟搀扶至大门口,将红雨伞撑开放在新娘手中扶出家门。伴娘一前一后跟着新娘上路。新郎背新娘的服装,伴郎背伴娘的服装。

女方送亲亲人(伯伯或叔子一至二人,姑爷或舅舅一至二人,哥或表哥一至二人,弟或表弟一至二人,人数不限)和抬嫁妆的尾跟其后。嫁妆除箱柜电器外,富裕人家还陪嫁一头牛(此牛不可卖掉,可以牛换牛的形式存在,一至陪伴新娘一生,死后将牛打给她阴间使用)。

接送亲队伍无论乘车走路,走到三分之二的路程都得停下来吃晌午,苗语叫“唠暑”(Naox Suos),举行回车马仪式,苗语叫佬啷冲(Ndouk Dlangb Congb)。届时,新郎伴郎拾来柴禾,燃起篝火。

唱完,将鸡肉糯米饭米粑分给众人吃,鸡头给娶亲婆,鸡屁股给送亲婆,鸡腿给新娘和伴娘,鸡翅给新娘弟弟,其余的散分给众人烤着食用。苗家娶亲吃晌午,但凡过 路碰上者可参与其中,人均一份。待娶亲队伍离男方家不远时便停下来等新娘和伴娘着装。苗家风俗人一生只作一次新娘,在这大喜日子里,要尽量穿戴多一些,打 扮得漂亮一些。一是在众亲友面前展示新娘的美丽风采;二是在众亲友面前展示新娘的针织和富有。男方总管在院坝中事先安好的桌子前恭候,待娶亲队伍到达时, 让娶亲婆引领新娘伴娘和送亲婆先行。当新娘一支脚跨进大门时, 由男方家请的两个接伞小姑娘(盛装打伴) 自下而上接下新娘雨伞, 引领进入新房, 端茶递水侍候。进亲完毕,举行拜堂仪式。在总管的主持下,新郎和伴郎牵手立于香火前,首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后,依家族和亲戚的辈份依次受拜受头。是夜,主人家杀两只鸡(一雄一雌),整鸡煮熟后端至堂屋,点上满堂香,由行媒和押礼主持“扯鸡舌取老名”,苗语叫拖派阶(CHuol Nblais  Ghais)。边唱鸡舌歌边扯出鸡舌,幺叔伯伯宣布新郎苗名,并用碗倒酒传饮传名(苗名取定后终身不变)。接着将鸡加工,摆“新娘宴”。 新娘宴在堂屋举行,新娘伴娘,接亲婆送亲婆,接伞的两人,另在亲戚中请两位妇女陪餐。鸡腿给新娘和伴娘,鸡屁股给送亲婆,其余随便食用。仁怀苗族(蒙沙 Hmong Nzuab)的取名方法,就是在小名的前面加一个字,如某人的小名叫“乔Qaox”, 取名时在前加一个“章ZHangd”字,那此人的老名就叫“章乔ZHangd Qaox”。 为尊重老人,所用名字不能雷同于本宗族老辈人的名字,否则视为不尊不孝。名字一旦起用,终生不改。男的叫“又章乔”(Youf Zhangd Qaox),女的叫“婆章乔”(Bob ZHangd Qaox)。在社交场合为区别他姓同名喊叫时,则在名字的后边加上姓氏就行了。如姓杨,则称呼为“章乔尤”(ZNangd Qaox Yous)。按照苗族的风俗,新婚之夜新郎和新娘不同床,新娘由伴娘、送亲婆和接伞人陪伴过夜,以表示对亲人和客人的尊重和礼貌。

次日早饭后,送亲公向男方家长辞行。男方家在堂屋中安上桌子,请送亲的全部人员入座,发给每人一百二十元钱或床上用品一件,男方父母向送亲亲戚表示感谢。送亲公则向男方父母唱交亲歌,当面交亲。

表白说:我家姑娘年纪轻,长身不长心,长人不长志,吃饭要问爹,穿戴要问妈,为人靠丈夫,不懂事要耐心教育,夫妻要相亲相爱,团结和睦,今后姑娘女婿回后家要双去双来。我们好情好语说在前,

以后有出现亏待姑娘,我们就要追问你们的亏成。男方父亲回答:不开亲不是亲不是戚,开了亲就是亲就是戚,姑娘进了我家就是我家中的人,把她当做自己的姑娘一样对待,请爹妈那边放三百六十个心。说完每人敬上双杯酒。送亲亲友遂去房中安慰新娘,长辈长兄者给新娘留下离别钱离开男方家。此时鞭炮芦笙齐鸣,表示欢送。客人走后,男方父母为儿子儿媳准备礼 品(烟酒糖面条鞭炮等),请一位同宗的弟兄背上去后家拜望岳父岳母,伯爷幺叔,叫“回门”。当天去当天回。若三天不回门的,则要三年才能回后家看望老人。

仁怀苗族婚姻在五十年代前都含有父母作主包办的色彩,如娃娃亲,调换亲和抢婚等。由于此种婚姻感情基础差,当婚姻当事人长大后,在广大的社交圈中认识他(她)意中的心上人,又无能摆脱现实,于是产生与心上人私奔,逃到远境他乡,空手创业。这种婚姻形式苗语称“簸博”(Bok Box)或“簸支”(Bob ZHid)。这种婚姻是苗族男女

青年抗议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自主和向往美满幸福家庭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造成苗族个体迁徙的一个因素。仁怀苗族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因这种情况逃 往外省他乡的确也存在,逃进仁怀的也为数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婚姻法》,广大苗族青年受到法律的保护,类似婚姻得到了杜绝。

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但婚配,必恪守终身。极少有婚后感情破裂经寨老调处解除婚姻关系的。一但解除婚姻关系,子女一般归男方抚养,个别的也分一二个跟女方走,但仅限于女孩,男孩谓之“香火把把”,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跟女方走的,都得归男方或男方家族抚养。家庭无子可招赘,谓之“招婿上门”。 招 赘的手续较娶过门的礼节简单,只要男女双方认为满意,由男方的伯伯或叔子作证人,带上一些酒肉到女方家,晏请女方伯爷叔子,在女方伯爷叔子面前承诺承担女 方老人养老送终的责任,就可举行婚礼。招赘的婚典酒席由女方承办,其取老名则由男方伯叔主持。上门女婿有对岳父岳、母的财产如田地,有管理使用权。岳父、 岳母去世后,其继承权属岳父、岳母的亲房宗族,但婚后小夫妻俩自置的财产除外。理由是女婿尽养老送终的责任,只能抵偿讨老婆的债务。但也存在因女婿对女方 老人尽孝尽职尽责,女方亲房宗族放弃而由女婿继承的。丧偶的遗孀,只要不改嫁,有权继承丈夫的遗产。遗孀若无儿无女需要招赘,必首先征求家族平辈兄弟中是 否有对象“填房” 方 可招赘,其赘婿无权继承前夫及老人财产。待前夫双方老人死后,其财产(入赘后自置部分除外)由家族收回。一般情况下,多数成了寡妇,男方家族则主张家族中 平辈“填房”,不让招赘,无平辈“填房”的只能改嫁。改嫁前,男方必须自办牲口、粮食,到前夫家中完善其前夫的烧灵(修斋)事宜后方可结婚。无父母的女儿 更不能招赘,理由是:姑娘是脸朝门外的,招赘的目的是瞻养老人,既然无老人更无需招赘。丧偶再婚,女到男家,以抚养男方子女为主。男到女家其主次颠倒过 来。其理由是:女到男家按传统习贯其前夫家族不让子女随娘走,其子女抚养由家族承担,并代管其父母遗产,待孤儿长大后将财产归还。孤女长大婚嫁则负责陪 嫁,其礼金归家族陪嫁者所有。

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

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

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

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满族的婚礼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先经过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

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或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1、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通常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

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在黔东南称为“游方”(又称“摇马郎”)。

2、饮食风俗

黔东南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文艺风俗

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 ,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扩展资料

黔东南苗族的节日风俗: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供祭祖先,接着休息5至10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活动,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

黔东南部分地区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

中国政府网-苗族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区坐轿或骑马。宣恩一带新娘到夫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从东面进入夫家,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自东方来。黔东南一些地区,夫家要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东、贵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结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区婚后当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节日、农忙季节或夭家婚丧娶嫁之时,才接来住一段时间,这样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称于世的跨国民族。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居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的苗族约25万人,其婚俗礼仪,热烈庄重又诙谐幽默,充满了浪漫与神秘感,可谓别具一格。三大方言苗族传统婚俗礼仪虽大体相同,但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凡正常完整的婚姻都应履行“提亲、“订亲”、“催婚”“交礼”、“接亲”、“送亲”、“入门”、“拜堂”、“回门”等等仪式,其中的许多礼规礼节要求极为严格。

苗族还有六种有趣的婚俗(http://wwwwed114cn/wiki/article_1906html),让你感受到不一样婚礼的民间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6957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