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与崔莺莺最后在一起了没有?

元稹与崔莺莺最后在一起了没有?,第1张

元稹《莺莺传》里的崔莺莺

生活于唐代贞元年间,其父已亡,母亲姓郑,张生之母也姓郑,细算起来莺莺之母是张生的远房姨,《莺莺传》里只说崔氏财产甚厚,多奴仆,没有对崔氏的家庭做具体的说明。张生与崔氏一家同寓于普救寺,恰逢蒲州兵乱,张生与蒲州的将领相识,请兵保护,崔氏遂免于祸乱,崔氏妇命莺莺出来拜谢张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爬树跳墙到西厢房去会莺莺,被莺莺严辞责斥,但几天以后莺莺又自己主动去见张生,后来张生暮来朝去,一月有余,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张生还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有各种版本的《西厢记》或《莺莺传》,我个人比较推崇元稹的《莺莺传》,只因为他是第一个写出来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爱情是文学创作里永恒的主题,说起唐诗里的爱情诗高手,可能除了李商隐之外,就要数元稹了。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爱情诗,而且写得行云流水,一开篇便能惊艳世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短短的二十个字,把时间、地点都交代得十分清楚,犹如一部小说,给人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诗里不可多得的描写爱情的佳作。

他的爱情诗也是相当的情深意重,例如他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把爱情之真切写到了极处,可谓是感动了古人,也征服了来者呀!不得了呀!

一说起心跳,咱们都愿意把它和爱情联系到一起,爱情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情。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邂逅;同时爱情常常也会令人痛苦,但即使被碰得头破鼻血流,我们还是很渴望爱情,因为没有爱情的生命就是了无生趣的枯井。

元稹用自己非凡的笔墨,把爱情写得哀婉动人,缠绵悱恻,让人感动不已,十足的高手无疑。这不仅让人对这位才子的情感世界充满了好奇,到底是怎样纯美的爱情给了我们的元大才子这样的灵感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爱情诗高手的爱情故事吧!

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两人合称“元白”,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元稹在文学领域颇有成就,在感情世界里却是十足的渣男,为何这样说呢?请继续往下看。

元稹是河南洛阳人,早年出身贫寒。20岁那年他到山西蒲州任职,结识了一位崔姓少女。这少女生得明艳,因为仰慕元大才子的才学,两人很快私定了终身,姑娘以身相许,当然我们的元大才子也承诺,等科举及第后娶她过门。

第二年他进京科考,被时任京兆尹的韦夏卿所赏识。当元稹得知韦夏卿有一女韦丛尚未婚配,便竭力巴结韦夏卿,三年后,元稹如愿娶了韦丛为妻(多么熟悉的情节)。

事情再无插曲,好像一切从未发生,我们也不得而知,那个姑娘究竟怎样了?或心死了,嫁了人;刚烈一点的寻了短剑也不无可能,总之是伤透了心是无疑!或许是良心受到谴责,许多年后元大才子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一部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就是《西厢记》的前身(亏欠倒激发了人家的潜能)。

公元809年,刚刚丧妻的元稹前往四川任监察御史,很快与此地的女诗人薛涛缠绵在一起,薛涛大了元稹11岁,上演了时下流行的姐弟恋。出于对元稹的仰慕,四十多岁的薛涛化身小鸟依人的粉丝狂,终日写情诗互诉衷肠,二人浪漫的不得了哇!

没多长时间,元稹被调任洛阳,于是向薛涛提出分手,从此不再联系。要知道薛大才女也是伤透了心呀,但没办法,人家要走了嘛!

薛涛的满腹才华和一腔深情也留不住她的小鲜肉恋人,这个若说始乱终弃有点过的话,负心总可以吧!一切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还是没有下文。或许从一开始人家就是渣男的想法,所以有这样的举动很是合理。

今天的我们,大多只知道这位元才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扣人心弦的爱情佳句,却很少去提及他的薄情,或许在感情的世界里,他有自己别样的想法!因此,我们只需徜徉于他绝美的爱情诗便足矣!

贫贱夫妻百事哀”是什么意思呢?

在很多影视剧里,此句经常被理解成了:“两口子日子之所以过得不顺就是因为穷”。那原意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看看原诗。

《遣悲怀》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悼亡诗,描写妻子死后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缠绵哀痛的真情,成为悼亡诗中的佳作。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妻子生前和他一起过的生活很辛苦,而今,自己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的岁月,真是令人悲伤。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作者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贫贱夫妻百事哀”因为文章太浅显,很多时候都被误用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二首的最后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这三首诗是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官职卑微的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

在元稹的诗里,他所要表达的是,他与妻子历经磨难,同甘共苦过来了,自己也做到了大官,生活好了,可是妻子却与他阴阳相隔,怎么不让人哀痛啊。显然,元稹并不是在感叹贫贱夫妻的日子很难过,因此感觉事事如意和悲哀。元稹自幼丧父,家庭贫困,发愤读书,成功考取了功名;但他发达富贵后,仍然不忘糟糠之妻,伉俪情深。只可惜妻子早早逝去,元稹一想起当初妻子陪自己吃了那么多苦,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生活,就撒手人寰。因此他感觉万分痛惜,这才发出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悲叹。

贫贱夫妻百事哀,今天我们理解就是,夫妻之间因为贫困而遭遇到的种种悲凉。

但作者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作者的原意是说,共过的夫妻一旦永别,是最值得怀念和伤心的!这句话恰恰是鼓励那些在贫贱当中的夫妻要好好在一起,而不是说如果没有面包的爱情和婚姻是没有希望的。婚姻是建立在希望的基础之上!”

人生,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才是最充实、最踏实、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情。成功和幸福,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夫妻两人同心同德,携手奋进,让黄土变黄金,正所谓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所以说,我们不要再肤浅地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了,而是要知晓其真意,多对婚姻生活抱有希望,找对另一半,与另一半共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当我明白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真正意思后,我被深深感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764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