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官方认的民族有56个,分别是: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仡佬族、锡伯族、
阿昌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扩展资料:
中国除了已确认的56个民族以外还有一些未识别待定民族
中国未识别民族指的是未被我国政府官方认定为独立民族的特定群体,也可能是指民族辨析尚且不明晰而未获官方承认的民族。我国除56个已公布确定的民族外,还有登人、图瓦人、莽人、夜郎人、夏尔巴人、平武白马人、尔苏语、木雅语、贵琼语、扎语、嘉戎语、克木人、
木里藏族、革家、西家、菜人、摩梭人、本人、弈人、瓦香族、临高人、克姆人、苦聪人、巴马藏族、疍家人、穿青、堕民等27个待定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中贵州最多,其次为云南和西藏。另外,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苏省未识别民族均超过1千人。
1、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1954年普选登记有248000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67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20万人。
穿青族的身份证都和其他民族不同,其他民族是什么民族,就写上什么民族,比如汉族,就直接写个汉。但是穿青族直接写上穿青人三个字,不过功能和其他民族是一样的。
2、蔡家人
是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办证称的曾享受过少数民族待遇的未定民族。是历居毕节、六盘水、安顺、清镇及云南的昭通、彝良、镇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解放前被眨称为“蔡兜兜”或“蔡家苗”。
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共同地域;有共同文化心理状态;虽无共同经济联系,但有独特的工艺;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祖先来自蔡国(现在的河南省上蔡县),两千多年来都属蔡家之称。
3、摩梭人
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
走婚习俗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流行于永宁摩梭。女性和男性均不结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继后或男性劳动力才会娶妻或招婿。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
参考资料:
-未识别民族
甘洛尔苏人特别崇拜鸟类的杜鹃,认为杜鹃是神鸟,是祖先。每逢杜鹃啼叫时,人们不再谈亲事,更不能结婚,也不进行一切欢庆活动,只有火把节到来,杜鹃吃了早饭才能进行说亲和欢庆活动。
尔苏人崇拜石头,崇拜巨石,崇拜白石,这与其他藏区和羌族的石崇拜相似。走入尔苏人家,就会看到大多数的家庭的门上都有一块白石头,假恶丑,能驱除邪祟,引来善福。
甘洛尔苏人仍然处于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无固定的偶像,更没有为神职开设的专门施教场地,没有成形的教条、理论。萨巴是尔苏本地民间产生的原始宗教传播人,产生的时间久远。萨巴基本上要参与尔苏民间的任何法事,主持各种祭事,如祭山神、祭祖先,还要举行求福、禳灾、求雨,节日祝祀等活动,平时送灵、安灵,治病也要参与。
搓蹉 裹草帘子舞 撵鬼舞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一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普米族歌舞活动很盛,婚、丧及节庆中都有歌舞相伴。
普米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婚配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婚礼程序较繁。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祭过锅庄就算定了婚,尔后还要择定婚期。
结婚多选在冬腊月农闲季节进行,婚礼前要由媒人带领两个年轻人,把礼物背到姑娘家去,称为“过礼”。媒人一定要能说会唱,因为女方村寨每家都要请媒人做客对歌,唱赢则罢,唱不赢就向主人敬酒,请求宽恕。
新娘出嫁的头夜,亲友们要聚到她家唱歌跳舞,彻夜狂欢,祝贺新喜。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便被送亲客簇拥着上了路,媒人却被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内还陪锁着一位主方歌手。门外由两个姑娘手执钥匙把门。主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用《开门调》将锁唱开。媒人唱赢了,门外的姑娘连忙开锁放人,媒人就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媒人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新郎这方的村寨里,每家都要背上一坛酒到村口去迎候送亲的客人。两边相见时,要互相鸣枪致意。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长辈要烧一堆松毛,让新娘新郎携手绕火堆转三圈,表示除。进屋后,双双跪拜锅庄。然后由新郎新娘把锅庄两旁的油灯、各自点燃一盏,名为点长寿灯。礼拜完毕,双方的主要亲人进到屋里,在火塘边每人一碗酒,一份肉,边吃边展开热烈的对歌。入夜,远亲近邻在新郎家门前燃起熊熊篝火,吹响竹笛或芦笙,手牵手围绕簧火跳舞,男女青年尽情地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兰坪的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中还要跳“仆瓦磋”,即“踩毡角舞”。迎亲这天,新郎家要在大门外扎一青松牌坊,并用青松毛从院内一直铺到大门外。在青翠的牌坊前横铺着一床羊毛红漆毡。当迎送新娘的队伍到达门前时,新郎家一长辈立于红漆毡左前方,手持新毛巾跳仆瓦磋,以示对送亲客人的热烈欢迎。送亲队伍中新娘家的主要长辈,上前与新郎家的长辈对跳仆瓦磋,而后走进临时搭的“巴沙”(青棚)内主客对坐,喝酒对歌……。
兰坪的仆瓦磋,丽江的“热那哦那”、“若浪”等舞蹈是专在婚礼时跳的。婚礼上除了这类专门的礼仪舞蹈外,只要是有助于渲染喜庆气氛,抒发快乐心情的自娱性舞蹈,均可自由选择,尽情唱跳。
宁范、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实行火葬。在死者弥留之际,要视其性别,男性牵来一只母绵羊,女性牵来一只公绵羊,毛色以纯白为佳。这是死者的伴侣,它将陪死者一起去到阴间。接着,要唤来一条狗,这是为死者带路的;最后还要牵来一匹马,这是死者的坐骑。人落气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房头板数块,同时吹牛角、放**,向村邻亲友报丧。接着把抽下来的房头板劈开烧水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将尸体裹成蹲跪状,然后放入正房后面夹道间的地坑内,上面盖罩铁祸,用稀泥密封,然后请韩规择算发丧日子。
发丧的头夜,村邻亲友聚集治丧人家,在院子里烧起火堆,青年男女拉成圆圈,围绕火堆歌舞。当晚,除了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舞蹈及婚礼中的礼仪舞蹈不能跳而外,其它欢快抒情的民间舞蹈,如“搓磋”、“贡哩年嘎”、“松迟松勇”、“团结跳”等均可自由选择,尽情欢跳,使整个丧事过程在悲哀和欢乐交融的气氛中进行。
发丧时,将尸体由夹道间取出,装入一顶“灵轿”(状如花轿的木棺,尸体按蹲跪状直立放入)。韩规念,“送魂经”,举行“给羊子”仪式,之后韩规又给死者念“开路经”,向亡灵指引本氏族的迁徒路线,让其平安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念毕“开路经”,宁范县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要跳“祖给舞”,即为死者的亡灵驱邪撵鬼,开通道路。手持大刀,身着铠甲的巫师们,从灵台前开始,纵横跳跃,挥臂砍杀,高声吼叫,旋风一般一直跳到大门外面去。然后由房屋四角抽下几块房头板,引燃火把前导,亲友们簇拥着,哭天叫地的将灵轿送往火化场去。尸体焚化后,要到第二天黎明才去捡骨碴。骨灰罐要送到本氏族的祖骨山(又称“罐罐山”)上去,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脚挖个洞,将罐置于洞里。之后,还要进行“敬羊”仪式。时间无定规,有的在人死后几年、有的要十几年,甚至下几代人才举办,主要由经济条件来决定。“敬羊”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大操大办,相当隆重。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仪式由韩规主持,仍像刚死人时那样,视死者性别而选一只相对的绵羊,将羊牵至藏有骨灰罐的大树下,亲属们献上供品,跪拜之后,由韩规手执法铃、给白羊背上,洒酒和涂抹酥油。一边口念祭文,一边围绕白羊跳“敬羊舞”。所敬的白羊即成了祖先的化身。韩规手摇法铃,绕白羊左右旋跳,以法铃击打为节奏。要一直跳到白羊浑身乱颤起来,那便是祖先亡灵欣然接受后人的祭奠,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这时,场上情绪陡然高涨起来,在韩规的带领下,人们欢快地跳起“喜鹊舞”、“牦牛舞”和“熊舞”。而后,将骨灰罐取出,由两人送往高山去,藏于洞穴石缝中。
兰坪县的普米族习惯土葬。葬俗繁杂,俗称有三十六道祭奠程序,祭奠时间少则一昼夜,多则几天几夜,这全按祭师择定的出摈日子来定。
停尸期间,孝子孝女夜守灵抠,青年男女在房边空地跳“搓磋舞”或对歌,老年人则唱“苦情歌”,到出摈日的头遍鸡叫时,吹师吹起悲哀的“百事调”。“给羊子”仪式开始,孝子孝女每人边哭边给羊子敬一碗青棵酿制的黄酒,敬酒毕。紧接着举行“取羊心”仪式,巫师用极快的速度取出正在跳动着的羊心,并置于托盘内,供至祭台,巫师边祭边数羊心张缩跳动的次数,认为羊心能张缩十三下以上为吉。实际羊心不管张缩几次,巫师总是要数到十三为止。
巫师把死者的盘缠费、衣物一一交待给羊子,并一站一站地指给亡灵回归“故里”的路线,嘱咐他大胆地踏上白色的大道,渡过石鼓金沙江,往东北面爬到龙塘边,继续向“沙乏沙白”走(“沙乏沙白”是普米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
搓蹉 裹草帘子舞 撵鬼舞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一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普米族歌舞活动很盛,婚、丧及节庆中都有歌舞相伴。
普米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婚配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婚礼程序较繁。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祭过锅庄就算定了婚,尔后还要择定婚期。
结婚多选在冬腊月农闲季节进行,婚礼前要由媒人带领两个年轻人,把礼物背到姑娘家去,称为“过礼”。媒人一定要能说会唱,因为女方村寨每家都要请媒人做客对歌,唱赢则罢,唱不赢就向主人敬酒,请求宽恕。
新娘出嫁的头夜,亲友们要聚到她家唱歌跳舞,彻夜狂欢,祝贺新喜。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便被送亲客簇拥着上了路,媒人却被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内还陪锁着一位主方歌手。门外由两个姑娘手执钥匙把门。主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用《开门调》将锁唱开。媒人唱赢了,门外的姑娘连忙开锁放人,媒人就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媒人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新郎这方的村寨里,每家都要背上一坛酒到村口去迎候送亲的客人。两边相见时,要互相鸣枪致意。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长辈要烧一堆松毛,让新娘新郎携手绕火堆转三圈,表示除。进屋后,双双跪拜锅庄。然后由新郎新娘把锅庄两旁的油灯、各自点燃一盏,名为点长寿灯。礼拜完毕,双方的主要亲人进到屋里,在火塘边每人一碗酒,一份肉,边吃边展开热烈的对歌。入夜,远亲近邻在新郎家门前燃起熊熊篝火,吹响竹笛或芦笙,手牵手围绕簧火跳舞,男女青年尽情地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兰坪的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中还要跳“仆瓦磋”,即“踩毡角舞”。迎亲这天,新郎家要在大门外扎一青松牌坊,并用青松毛从院内一直铺到大门外。在青翠的牌坊前横铺着一床羊毛红漆毡。当迎送新娘的队伍到达门前时,新郎家一长辈立于红漆毡左前方,手持新毛巾跳仆瓦磋,以示对送亲客人的热烈欢迎。送亲队伍中新娘家的主要长辈,上前与新郎家的长辈对跳仆瓦磋,而后走进临时搭的“巴沙”(青棚)内主客对坐,喝酒对歌……。
兰坪的仆瓦磋,丽江的“热那哦那”、“若浪”等舞蹈是专在婚礼时跳的。婚礼上除了这类专门的礼仪舞蹈外,只要是有助于渲染喜庆气氛,抒发快乐心情的自娱性舞蹈,均可自由选择,尽情唱跳。
宁范、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实行火葬。在死者弥留之际,要视其性别,男性牵来一只母绵羊,女性牵来一只公绵羊,毛色以纯白为佳。这是死者的伴侣,它将陪死者一起去到阴间。接着,要唤来一条狗,这是为死者带路的;最后还要牵来一匹马,这是死者的坐骑。人落气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房头板数块,同时吹牛角、放**,向村邻亲友报丧。接着把抽下来的房头板劈开烧水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将尸体裹成蹲跪状,然后放入正房后面夹道间的地坑内,上面盖罩铁祸,用稀泥密封,然后请韩规择算发丧日子。
发丧的头夜,村邻亲友聚集治丧人家,在院子里烧起火堆,青年男女拉成圆圈,围绕火堆歌舞。当晚,除了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舞蹈及婚礼中的礼仪舞蹈不能跳而外,其它欢快抒情的民间舞蹈,如“搓磋”、“贡哩年嘎”、“松迟松勇”、“团结跳”等均可自由选择,尽情欢跳,使整个丧事过程在悲哀和欢乐交融的气氛中进行。
发丧时,将尸体由夹道间取出,装入一顶“灵轿”(状如花轿的木棺,尸体按蹲跪状直立放入)。韩规念,“送魂经”,举行“给羊子”仪式,之后韩规又给死者念“开路经”,向亡灵指引本氏族的迁徒路线,让其平安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念毕“开路经”,宁范县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要跳“祖给舞”,即为死者的亡灵驱邪撵鬼,开通道路。手持大刀,身着铠甲的巫师们,从灵台前开始,纵横跳跃,挥臂砍杀,高声吼叫,旋风一般一直跳到大门外面去。然后由房屋四角抽下几块房头板,引燃火把前导,亲友们簇拥着,哭天叫地的将灵轿送往火化场去。尸体焚化后,要到第二天黎明才去捡骨碴。骨灰罐要送到本氏族的祖骨山(又称“罐罐山”)上去,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脚挖个洞,将罐置于洞里。之后,还要进行“敬羊”仪式。时间无定规,有的在人死后几年、有的要十几年,甚至下几代人才举办,主要由经济条件来决定。“敬羊”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大操大办,相当隆重。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仪式由韩规主持,仍像刚死人时那样,视死者性别而选一只相对的绵羊,将羊牵至藏有骨灰罐的大树下,亲属们献上供品,跪拜之后,由韩规手执法铃、给白羊背上,洒酒和涂抹酥油。一边口念祭文,一边围绕白羊跳“敬羊舞”。所敬的白羊即成了祖先的化身。韩规手摇法铃,绕白羊左右旋跳,以法铃击打为节奏。要一直跳到白羊浑身乱颤起来,那便是祖先亡灵欣然接受后人的祭奠,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这时,场上情绪陡然高涨起来,在韩规的带领下,人们欢快地跳起“喜鹊舞”、“牦牛舞”和“熊舞”。而后,将骨灰罐取出,由两人送往高山去,藏于洞穴石缝中。
兰坪县的普米族习惯土葬。葬俗繁杂,俗称有三十六道祭奠程序,祭奠时间少则一昼夜,多则几天几夜,这全按祭师择定的出摈日子来定。
停尸期间,孝子孝女夜守灵抠,青年男女在房边空地跳“搓磋舞”或对歌,老年人则唱“苦情歌”,到出摈日的头遍鸡叫时,吹师吹起悲哀的“百事调”。“给羊子”仪式开始,孝子孝女每人边哭边给羊子敬一碗青棵酿制的黄酒,敬酒毕。紧接着举行“取羊心”仪式,巫师用极快的速度取出正在跳动着的羊心,并置于托盘内,供至祭台,巫师边祭边数羊心张缩跳动的次数,认为羊心能张缩十三下以上为吉。实际羊心不管张缩几次,巫师总是要数到十三为止
艾努人;阿布达里人;克里雅人;托茂人 ;古格人 ;康家人;曼咪人 ;昆格人;诶人 ;八甲人 ;阿克人 ;老品人 ;老缅人 ;毕苏人;木佬人等。
一、艾努人
艾努人是中国新疆的一个民族,属于中国未识别民族的一支,现暂时被定成维吾尔族。不过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人称他们为“阿布达利人”(Abdal),带有贬义。
艾努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车、疏勒和英吉沙等县。他们与外界交际时讲维吾尔语,对内则使用艾努语,外族较难理解。
二、克里雅人
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克里雅河尾闾上,被政府划归为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有渊源。环境如此恶劣的沙漠腹地,居然还有世代居住的原始牧民。
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尾发育的绿色三角洲,在茫茫大漠里,这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当地政府曾想把他们迁出这片不宜居住的土地。但他们自称克里雅人,恋土难移。
三、托茂人
托茂人,中国蒙古族地区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蒙古族地区。
自称“托茂”、“托茂家”;汉、回等族称其为“托茂鞑子”,汉文史籍称“骆毛鞑子、“骆毛人”、“托茂人”,均为“托茂”的异写。
“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原在今海晏县)的属民,因有这部分属民,故该旗俗称为“托茂公”。
四、古格人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在文化上通过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多民族文化,形成一支独自一格的民族。
五、曼咪人
曼咪人过去自称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市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戈龙村委会的小曼咪、大曼咪、江头、曼迈村委会曼咪寨,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六、阿尔巴津人
阿尔巴津人 为斯拉夫人、蒙古人、满人、汉人等民族的混血儿。信奉东正教。现已使用汉语。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满语、蒙古语、古希腊语。主要居住在北京市、天津市、哈尔滨市、呼伦。
七、富裕柯尔克孜人(哈卡斯人)
官方定为柯尔克孜族,实际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富裕牧场七家子村。使用黑龙江柯尔克孜语(哈卡斯语的一种方言)和卫拉特蒙古语。信奉萨满教或藏传佛教。
八、瓦乡人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区。有人认为宋祖英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民族。瓦乡人有着不同于苗族人、汉族人和土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瓦乡人的语言独特,瓦乡话与苗语有些接近但并不属于苗语。瓦乡话也不属于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系统,既不属湘语,也不属湘西一带流行的“客话”(西南官话的一种),语言学家至今仍把瓦乡话单列。
九、穿青人
居住在贵州省毕节、安顺、六盘水市三地市十多个县,主要在织金、纳雍2县。
十、雅库特人
使用雅库特语,属于突厥语族的北支,他们的语言有很多来自南方突厥语的字眼,与其他民族不同。
扩展资料
官方定位: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例如僜人在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为:僜人。
1中国政府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思想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以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人)”。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某某人”,如“僜人”。
3已定汉族而本人有意见的,二代身份证可以注明本人认定的族别。
4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中国已认定的某一民族名称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5对革家人、穿青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经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的《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公治2003118号),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1986年2月1日《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86公治14号)中有关规定与本批复不一致的,只即日起修正执行。
参考资料:
—未识别民族
——曼咪人
——古格人
——托茂人
——克里雅人
——艾努人
—少数民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