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婚服凤冠霞帔说明是中式婚礼。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讲究。一般的情况下凤冠霞帔都是男方准备的,女方准备红妖、流苏飘带、绣花彩裙、绣履。中式婚礼新人选择凤冠霞帔一直都有独特魅力。身穿红袄绣花彩裙腰系流苏飘带,配带凤冠霞帔、头盖大红盖头,窈窕窕缓步而出的新娘,注定这是一场完美隆重的婚礼。
新娘回门不可以戴凤冠。
1、回门不能穿结婚当天的衣服,要穿庄重而又得体的服装。
2、凤冠就是身份尊贵女子的至尊礼冠,在重大场合,必须戴凤冠。另一件配饰霞帔也是女性的身份标志:明清时期,身份等级不同,霞帔的纹路、吊坠都有不同。
3、凤冠是古时新娘出嫁戴的头饰,寓意是荣华富贵,能享受贵妃、娘娘般的福气,有凤冠霞帔陪嫁也显出娘家的财气。凤冠,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凤冠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一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隋唐时期得名“霞帔”。宋代将它列入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
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凤冠霞帔是大明开国马皇后允许平民穿的。
传说,这个凤冠霞帔还和马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妻子有一定的关系。
原本凤冠霞帔是皇室的衣服,平民百姓是不允许穿的,而且在明朝的古籍中,也确实没有关于允许平民百姓穿戴凤冠霞帔的记载。但是马皇后却说过“我大明女子无论贫穷富贱,嫁为人妇时皆可穿皇室服装——凤冠霞帔”,也是因为这句话,人们对马皇后的评价可谓是很好的。
起源发展
霞帔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逐步成为披在两臂之间、舞之前后的一种飘带。后来因为帔子看起来美如彩霞,固有霞帔之美称。
宋时,霞帔作为一种命妇礼服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唐代披帛的延续,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到了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明代时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霞帔。
清代,霞帔是汉人命妇穿用的,满人不穿,作用相当于男人的官服,满族命妇的朝褂。
民国时,部分地区仍盛行女子结婚时“借服”穿霞帔,而在大部分地区,霞帔开始被旗袍装和西式婚纱所取代 。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出嫁时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
古代结婚穿的衣服叫啥从明代开始,女子出嫁通常都会头戴凤冠,身披霞帔,这是不仅是皇家的殊荣,平民女子在结婚时也可以穿上。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结婚在古代的叫法是成亲,新中国成立后叫法是结婚。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