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作业的题目
《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之《 6 为什么总是要更重视选择? 》
1总结书中知识要点;
2我对知识点的思考;
3书中精彩的例子,可以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4书中用了排比、递进、转折吗?
5哪些知识点可以运用到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02
—
作业展示
Alexis作业:
4年前就开始看笑来老师的书了,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哇,真是小心脏一下被戳中,醍醐灌顶之感。4年过去了,我听完这个道理之后,真的实践了吗?
我以前是做食品的,后来公司不行了,我就思量着还能做什么,可想来想去,就有种「惯性思维」,觉得自己以前做什么,现在也只能做什么,于是又往食品和健康的方向去想,可是心里吧,总还有些膈应,觉得可以做点更贴近风口的事儿,于是吧,就这样左等右等,干脆就啥都没选,错过了很多机会。
很多商界大佬都信奉一句话:「取势明道优术」。取势是第一位,但是也是最难的,甚至很多已经身价百亿的企业家也不一定能次次取对势。
罗永浩,这位在产品经理圈子里最杰出的PM,也在连续创业中屡屡失败,最后被封为“行业冥灯”,他做啥啥行业就死。说明取势是非常非常难的。
如今笑来老师为我们指出微信小视频就是我们能取的势,逻辑讲的很清楚,很有道理,但最终是不是「势」真的要看运气,而我愿意盲目相信,有时候信仰需要一点没有逻辑。
“势”已定,接下来就是我们可控的部分了,选择什么内容?
昨天的作业里我写了我要每天花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到底在视频号里做什么内容。在这一篇里继续重复提醒自己:
1、我是我自己的品牌:我适合什么内容,我的受众是谁,我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解决的最好?
2、我的现在是我过去的累积,不要否认过去,从过去的经历中提炼可以延伸的经验,用经验书写个人品牌
3、研究小视频里点赞数高的视频号,总结他们的规律,思考他们未来的变现能力
木木夕作业:
“选择比努力重要” 这句我们从小到大就听过无数遍的话,却没多少人真的读懂它的意义,在意它的重要性。
从我们降生的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无数次的在面临选择。每一次我们的选择,都会影响到未来的一步,百步,甚至整个人生轨迹。可,我们却没有真的重视。在每一次面临大的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容易随心,或听从他人并不设身处地的建议。一次次把自己的命运随意摆弄,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离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目的地。
回想自己的每一次重大选择,似乎从来都是随心而定,没有想过当时的决定,会影响到自己以后人生的方方面面。只有在被生活一次次的敲打的时候,才静下心来想想,当初是否“选错”了。哪怕终于,在自省中认识到当初的“错误”,也会被周围的人好心安慰,“生活就是这样,选错了还是得向前走啊”。知道错了,还往前走,那不是错上加错?
犹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是啊,当我们害怕被抛下,一路狂奔的时候,也许目的地在我们的背后,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时候停下来,好好看看了。
下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当下这个决定会给未来的我们带来什么结果。等权衡好利弊,再踏出前行的那一步,不算迟。
戈志君的作业:
我学到的知识点:
1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努力谁都会,选择却不一定——何止是不一定会啊!干脆是十有八九都不会
这句话说的真是耐人寻味。仔细想想,长这么大,我真正做出过几次选择呢?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般,那个分数可选性就没几个,更别提喜欢的专业了。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哪是我选工作,分明是人家选我。我能被选中都得谢天谢地了。再往后面临结婚,这次倒真的是自己选的,毕竟是终身大事,总不能让父母包办吧。再后来又面临着失业、再就业、再失业、再就业大多都是被选择。真需要自己选择的时候,已经不会选了,或者干脆让别人替我选,即使选错了也不是我的错,多好的推卸责任的借口啊!
2 面对一个新机会(甚至是很大的机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做任何选择,他们只是“凭着惯性”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与工作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趋势可以为自己服务(不选)
生活在舒适圈里的人总是看不到舒适圈外发生的事情;或者即便看到了,也感觉和自己无关;再或者知道与自己有关,那也是与自己舒适圈里的事情有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没有遇到非改变不可的理由的时候,都不希望改变现状。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除了体制内的工作,恐怕再也没有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了。也许你有机会借着一次趋势的力量为你所用,但下一次的趋势未必能再适合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多维度能力,才能尽可能多的把握机会。
3 趋势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用来驾驭的,从来都应该是顺应的
这就好比在冲浪,浪头来了,你不可能驾驭浪头让它拐个弯儿,朝着你想让它去的方向发展。你也不可能逆着浪头的方向走,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你淹没在大海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乘风破浪,顺着浪头往前走。方向必须选择对,才能借着浪头的势头走。我们看到微信视频号的发展趋势了,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选择。
4 模仿并不是真正的选择。(假选)
其实大多数刚刚起步的小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拿写作来说,因为看笑来老师的书籍次数多了,不由自主地会在写作时模仿他的风格。有时候在输入不够多的时候,处理能力不够强的时候,模仿着输出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能持续很久,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再模仿,没有新奇特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大海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输入,升级处理系统,输出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内容,才会吸引到与你同频的人。
5 有的时候,看起来的优势可能是最大的劣势。(错选)
你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外表的优势重要还是内在的优势重要?你要创造什么样的个人品牌?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吸引的人群是什么类型的?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
陈小熊的作业:
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一个新机会的时候,他们没有做任何选择,他们是“凭借惯性”继续过着自己原来的生活与工作。
思考:践行群的人都把这句话内化到自己血液了。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重要!今天看《薛兆丰经济学》提到:收入节奏稳定的有公务员、中小学老师、洗碗工等,这些人收入节奏平稳,不会忽高忽下。但是收入天花板非常明显。
自己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每天早出晚归,领着微博的工资,看到学校门卫室的校警,我就想到自己。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其实是一样的工作。
笑来说选择有假选、错选和不选。之前做老师的继续做教学视频;跳舞的继续发舞蹈视频;投资的分享投资心得 我自己就是如此选择的。我的视频号做的就是“高考作文”,后来做得数据不好,就做了校园相关的视频,反正都是教育类的,路径依赖。
2要顺应趋势,而不是驾驭趋势,我们也没有能力驾驭。
思考:这个在《定投改变命运》里主动和被动这一讲说得更加透彻,要做到主动的被动。如定投box就是主动的被动最好例子。
笑来这一讲的那个女的例子,听了多次,还好奇问了一下,这个人是谁?
其实我还是忍不住一直看到了第10讲,看了四五遍了,还是欲罢不能。我那天跟剑宁聊了很久这个问题。到底我们做视频号,以终为始,做什么好?
我做高考写作,是刚需,高频,也够垂直,但是视频数据不好,是我内容不行还是我方向选择错误?
有做视频号的小伙伴看到给点思路我,谢谢!
时汝佳的作业:
白天接触了很多人,有亲戚有朋友,脑子里一片混乱。
有感于平民生活的不易,普通人挣钱的能力不够,还有很多人的误入歧途。
白天录视频号发出去反响还不错,超过了之前的所有几期,实践出真知呀。
这个假期,因为视频号,和亲戚聊天有了很多话题,我一讲出来他们也很认同,其实都是笑来书里讲的,我也奇怪自己为什么能够脱口而出。
比如,卖课,卖货。
比如,做一个好商人。
比如,选择最重要。
模仿只是表面,笑来之前以持有比特币,视频号是否真人出镜举过例子,要不是他的深度剖析,我也只会单纯地模仿,最后走不远的。
看着亲戚们看的视频,我总觉得太太太Low,怎么会喜欢这样的内容,在我听来句句刺耳,他们却乐在其中,吴军讲过“品位”,但吴军也说要去读三言二拍,了解大众的想法。
于是,开始一项项地列出趋势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内容,卖什么东西,这才是选择的开始。
Celine的作业: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了什么不是选择。笑来老师在文中说了,不得不选不是选择,模仿也不是选择,选了也可能会选错。选择的路上简直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所以要选择,就要主动选,不要等到不得不选才选;要自己选,而不是抄或是模仿;要选对,不要乱选。
我一直很喜欢写作,但从来都是自己写写,一直都没有发表过。小时候看小说,觉得自己也能写,但也没有写。因为一边上着学,就觉得这不是主业,自己得先把学习弄好。其实两者未必不可兼得,自己还是懒。而这种懒,和不选,是互为因果的。我因为懒,没有好好去正视这件事,所以就没有深想这个选择。又因为不敢选,而懒得选。然后又因为模仿在作祟,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顶多搞些社团活动,给申请学校做准备。于是我也模仿,也搞社团,搞了个志愿者社团,也做了些事情。可是现在看来,那些事情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其实无非是一种不经思考的模仿。
还有选错,那可是太多了。选学校,选专业,都是靠一腔热情,全无脑子参与的选择。最可怕的是,这种无脑的选择其实那么普遍,就像一颗颗雷,一不小心就会踩中。
我希望我在未来的人生里,多主动选择,多用脑子选择,把每一个选择的机会都抓住。
晓樱的作业:
我学到的知识点:
1 努力谁都会,选择却不一定会,甚至干脆不会。
面对一个新机会,他们没有做任何选择, 凭着惯性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工作。
2 不选: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趋势为自己服务。唱歌的发唱歌视频,跳舞的发跳舞视频
3 选择最大最好的方向:微商!趋势是用来顺应,而不是驾驭的。
4 假选:模仿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总结抖音和快手的火爆内容
5 微信算法:只筛选好内容。不需要吸引用户这一项。吸引用户所以会导致鼓励模仿,鼓励搬运,鼓励带节奏。
6 选错,性感出格形象吸引没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男生。颜值不是最重要的,靠颜值吸引来的是一些渣男,而不是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7 短视频不是看脸的时代,
我的思考1:我之前就在想我擅长什么,我就做什么,比如我擅长亲子类话题,我就去视频号分享亲子相关经验。难道这不是选择吗?老师居然说这是不选。为什么老师说最好的选择是微商呢?悬疑待解。
思考2,假选,模仿是假选,快手和抖音背后的算法,和微信的算法,是不一样的,这点完全没有想到过。微信关注内容,优质内容,所以需要打造优质内容。什么是优质的内容?或者说,什么样的优质内容会被算法选上?
思考3 之前觉得自己中年大妈一枚,视频上镜分分钟被那些漂亮MM秒成渣,老师的分析让我卸下这个包袱,是啊,被外貌吸引来的人是什么样的群体?我的目标群体是什么,我分享亲子类内容,那么我的目标群体就是和我一样的素人妈妈们,她们会在意对方的颜值吗?会因为这个妈妈不漂亮所以她的内容就不看了吗?我是妈妈,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更在乎的是对方说的内容,对我有没有帮助。能不能解决我的困扰。
但是如果对方是卖美容护肤产品的,我会很在意对方的皮肤啊,颜值啊,因为这代表了产品效果是不。
我行动的点:去看一下微信里的视频号,那些运营得好的号,她们是如何在做的?她们是顺应趋势的吗,她们有犯不选择的错误吗?那些做出了选择的视频号,他们是在做微信商业吗?
事例:一厢情愿地希望趋势为自己服务的例子
有视频号之前再干什么,有视频号之后依然在干什么,之前是唱歌的,他们就在视频号里发唱歌的视频,跳舞的,有视频号后发跳舞的视频,当老师的,在视频好里发自己教学相关的视频,投资的,在视频好里发自己对投资的见解
黄晴作业:
总结书中知识点及思考,看看哪些知识点可以运用到学习工作及生活中?
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原来不会选择的人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十个就有八九。哈,原来觉得就是自己不会选择。(我并不孤独)选择了,可是十有八九并没有选对。懂选择会选择是技术活,也需要智商。
我是学校的老师,没有思索也没有各种参考,几乎根本就没选择,只是凭着惯性选择做视频号的内容。视频号发的也是教学相关的视频。可是这竟然是错误的,错的自己并不自知。为什么是错的呢?因为我每天发的就是自己书写的感受和一些教学,根本不清楚针对的受众群体需要什么,视频号就是门面,更应该主动打造自己的产品,录课或是带货,而不是自嗨,应该做起商业来。
2、总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趋势可以为自己服务(不去选)
上一节提到的视频号的重要性是完整的生态环境,那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率的就是要做起微商。这就是趋势,你应该去适应它顺应它,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趋势可以为自己服务。既然选择了做视频号,那就应该朝着最大最好的方向去。1、积累的价值2、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变现。
争取做一个好微商,笑来老师用自己托福老师的身份来举例。结合自己来谈谈,我是书法老师,在正常情况下的思考,是我应该琢磨,我应该做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我找到更多的书法的学生呢?可更强悍的想法应该是,嗯,这是个趋势,这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并且他还有长期积累的可能性,那么,在这个趋势中,你做什么是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呢,想了想,后来发现在这个趋势之中,做微商是最赚钱最有效率的。
可是我在想做微商,也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啊。可笑来老师并不这样认为,而是奔着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去做。换句话说就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北上广的视频号可以靠着自己所在城市的资源做本地宝。那三四线城市的人呢?这应该是对商业非常敏感,懂商业,会选择才行。
3、模仿并不是真正的选择。(不选、假选)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教画画的,后来嫌画画赚钱太慢,他觉得还是教书法学生更多,钱来得更快,后来发现别人带书法赚钱而他却带不起来,就跟着别人又去搞投资。投资钱也没赚到,还被别人给骗了不少。所有的这些看似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可本质是,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做成或做好一个可以在此之后继续干的事情。他本来画画和书法就是半桶水,目的就是想赚钱,一旦发现赚不了钱了,就赶紧去做别的事情。他的底层逻辑,就是想投机倒把,教学生也只是糊弄应付,并不想等价交换,最后学生都跑了。因为模仿,只是模仿到了表象,没有抓紧实质问题。
5、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推荐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经验在微信号不起作用
6、真的选择了,却选择错了。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美女消费时代,女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整容整形。以为把自己整成美女吸引力就大,粉丝就多。可是吸过来的,却是垃圾渣男粉。哈哈,真的好讽刺啊。
开始做视频号的时候,我一直不敢露脸,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我看到了熊莉的视频号,年纪长相上都没有优势,但是粉丝很多,而且都是铁粉,可以成交的那种。原因是她的内容吸引人,真的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陈伟平的作业:
1、选择比努力重要
2、思考:人生并不是你去努力,会努力就会成功,但我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只不过努力与选择,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比如我,曾经是有机会成为千万资产的人的,但是选择方向上,我硬生生把自己拖下那能跨越阶层的机会。(故事要从我选择把东莞松山湖的房产卖出后,谁不知在它一卖就涨,而且是疯涨,我心在滴血,真正应了那句话,你的认知是与你财富相匹配。)
3、最精彩的例子莫过于用在自己的身上了,我这十来年,每天辛勤的工作,几乎少有放假,平均下来每天10时左右,但这么辛勤,汗水最终还是拼不过那些拥有被动的收入的人,他们顺应趋势,把握选择,并成功与祖国共同成长,并且被动成功了。应了那句选择比什么都重要。
4`目前没有能力感知与辨别。
小萍的作业:
#知识点和思考
1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努力谁都会,选择却不一定会,干脆是十有八九都不会。
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重要。笑来老师说十有八九的人都不会做选择,自己就是不会做选择的,但是转念一想“原来我并不孤单”。
你现在人生的状态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叠加形成的。想起之前跟老公聊天,他说毕业将近十年,看到了很多同学的变化,大学时期喜欢打扮、看起来“拜金”的女同学都嫁的挺好,日子过得挺滋润,而其他看似“清高”且努力的女孩好像过的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我不仅想起,毕业十年,我也看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变化,有在一个领域里深耕且取得很不错的成绩的,不仅在大城市买了不只一套房子、买了豪车还结婚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有一开始就愤世嫉俗、自视清高并且频繁更换工作导致财富没有任何积累、至今没有找女朋友的。上学期间看起来大家都差不多,甚至愤世嫉俗的同学好像更略胜一筹,但是经过十年的“选择”差距越拉越大。其实,认知决定一切,包括选择。
2 面对一个新机会(甚至是很大的机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做任何选择,他们只是凭着惯性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和工作——这是最常见的且实际上影响最大的错误,并且这个错误非常隐蔽,导致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正在犯的错误毫无觉察。在大趋势面前,人们最常犯的,也是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趋势可以为自己服务。
如果趋势刚好可以为自己服务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前提是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趋势本身。
3 在趋势之中,我们应该这样想:做什么是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呢?
笑来老师说不要频繁变换赛道,但是这里却让我们思考做什么事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我有点疑惑。但是,转念一想好像也并不矛盾。对于一个像我一样的素人来说,其实还没有真正地进入赛道,就像一个人比赛跑步,现在还只是在起点,你还可以选择一条离终点最近的赛道,而不是让你已经跑到半路再去更换赛道。但是这条赛道要怎么选择,依然是个大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事儿能做很久吗?做很久真的值吗?长期做会越赚越多吗,会有加速度吗?那我应该付出什么呢?
4 趋势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用来驾驭的,从来都应该是顺应的。
5 模仿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模仿的危险来自于模仿者只能模仿到表面。例子:模仿抖音、快手上火的内容运用到视频号上。——用一个渴求新用户的平台上总结出来的所谓经验在一个完全不缺用户的平台上时间,肯定无效。
没有思考的模仿毫无意义。我们要训练自己“穿透本质看透实质”的能力。
6 虽然真选了,然而却错选了的例子——她的终局非常尴尬,核心问题是:
她实际上是用她的内容把所有的目标群体都赶走了;
与此同时,吸引来的更多甚至是无数非目标群体;
从她的自我感知(甚至是旁观者的感知)来看,她会误以为自己正在成功的路上,因为流量就是很大;
可实际上呢?最终,她被错误的群体误导了且毫不自知,把自己变成了完全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资源。
目标用户导向,思考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光追求“流量”。有流量不一定能表现。
7 这是素人的机会。有时候看起来的优势可能是可能是最大的劣势(美貌的例子)。千万不要误以为短视频时代是靠脸的时代,长期来看,真正至关重要的显然不是容貌。
并不是美女帅哥才可以做视频号,普通人一样可以。普通人甚至会比美女省去了许多问题而更有优势,哈哈,这个心理建设做的可以。
李笑来是在改变世界,你我皆可成为李笑来!
诚邀您和我们一起慢慢变优秀!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
又到过年了,适龄单身青年不免思考如何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热切的关怀。该怎么办呢,明天就要踏上回家的火车,此刻我却只想退票……
1
其实关于婚姻这件事我从来不会去抗拒,只是来过大城市,想法自然开阔了很多,就像老话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不是说老家的经济条件问题,而是对于在老家能够遇到思维在同一维度的另一半的概率没有信心。这也并非说家乡人的见识问题,实际上他们都很优秀。我根本的担心是在于两个人的经历背景差异导致相互理解沟通的成本问题。
2
之前听李笑来的课,他说他择偶最重要的一条是“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的人”,深以为然。虽然还未经历过婚姻,但从身边一些亲戚朋友的口中也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前几天见了一对结婚19年的夫妻,这么长的婚龄必然能达到“眨一下眼镜都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的状态啊,可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竟然还在为牙膏从底部挤还是从中间挤起争执!19年过去了,6935天啊,按早晚刷牙一次就是13870次啊,竟然还没有解决?
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他们就是读不懂对方,即便读懂,也没有人妥协。因为妥协的成本也非常高昂。
3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
小时候写作文总会用“含辛茹苦”一类的词汇去描写父母,前几年还有很多人计算见父母的次数……越想越乱(哈哈,即便八字还没一撇)
通常情况下我们想的是“等我挣到钱了,我要好好孝顺父母”,可父母打拼一辈子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并不奢求回报。我们越是成长,他们越是年老,上了年纪的人要的东西,金钱不能满足,唯有陪伴,唯有儿女的在意和关心。
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我留在上海发展,以后拼命扎根在上海,势必会面临“见父母按此计算”的问题。我又怎么忍心让他们眼巴巴地数算我回家的日子呢?
如果找了外省的对象,过年还得考虑回哪边过年,左右都难以割舍……
4
对外地人来说,北上广并不是一个寄托感情的城市,但却是很多年轻人都挣扎着想要涌进来的地方。不在乎别的,因为这里遍地都是机会。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孩子的朋友,他们的孩子有的在小学,有的已经高中或者大学。他们就已经在享受我认为很好的资源条件了,但他们仍然在想方设法的考虑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等等问题。
如果我回去了,意味着我的下一代要再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接触到大城市的优质资源。但我如果留下,他可能一出生就可以享受这些资源。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费力拼搏,却怎么都跟不上,可能我们这一辈人努力的终点才刚好够的上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上一代或上几代的起点。这种无力感把我的思想抓住,不知道该如何喘息。
5
单位的营销总监对我说过一句话,她说“你啊,就是想太多!”
今年《时间的演讲》罗大叔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那些评论家们深思熟虑,满眼全是问题;而真正实干的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哈!松口气,放下思虑,明天安心回家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2
看了一些书籍,过了一段时间总会遗忘一些关键内容。为了应对遗忘,为了更好的理解书籍思想,我应使用文字记录“划线原文”及自己的想法。以期后续可以通过查看记录文字以快速回忆理解内容。
本文则是对《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总结,划线部分和感想均由微信读书导出。
一年前已经读过一次《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以下记做李),这一次又重温了一下,依然可以给我一种提醒的作用,且作用不减。总的来讲,李笑来(以下记做李)在书中的话有个特点:直白,不虚掩。某些话直击人类的弱点,并用文字呈现出他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总有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很多在讲时间管理(或管理时间),而李则认为时间不可管理,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的行为而发生变化,时间总是在不紧不慢的流动,而真正可以管理的就是自己。做时间的朋友。
“你的大脑”真的是你的大脑吗?“你的大脑”不是你真正的大脑,而思想则是自己真正的大脑。因此脉路就是“真正的大脑”控制“你的大脑”,“你的大脑”控制具体行为。
李提供了另外一个审视自己和世界的角度。
00男人的长相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男人要为自己40岁之后的长相负责。”
01 大脑
一个人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懒惰等)就与动物的应激反应无差异。因此,应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而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事实上这恰恰是人类与猩猩的区别,尽管人类和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实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人群中有差不多1/3的人更易受到(来自他人或来自自身的)心理暗示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更可能在服用安慰剂后病情真正好转。
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不进行无理性的讨论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就算对方不依不饶,我们也应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接下来的任何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仅仅为争而争的“争论”了。这种争论的害处很多:浪费时间,影响情绪,把对方变成敌人,失去更多朋友……
02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
完美永不存在,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于完美,而不能达到。因此,这也导致了缺憾永远存在。
不必追求完美,而应该是“先完成,再完美。”
大部分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无趣的,真正感觉有意思的很少。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可能换一份工作还是类似。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总是脆弱?因为他们总会被现实打击,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再强调一次,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03时间的力量
时间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加速扑过来的。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有的时候,也许还没开始就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花时间
这也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把时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从前的痛苦对现在的消极影响慢慢变小。那么为何不让自己多做些有利于自己的所谓“痛苦的”事情呢?因为,痛苦会慢慢忘记,而带来的成果却得到时间的积淀。时间在不停的流逝,为何不往时间里面多塞点东西呢?就像一个人想快速把好东西塞进自己口袋里面一样。有趣的是,人类的动物属性在另外一个角度竟可成为好的品质。
“事件-时间日志”可提高感知时间的能力,以提高时间预算能力。
04好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好方向”固然存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现有的事情。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事实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为照此下去,“更好的方向”会不断出现。千万不要觉得认为自己能够不断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不多,其实大家都会不断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来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寥寥。
而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05身处困境
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有例外,但这例外太少,几乎可以忽略)。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可能“无趣”就是常态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06要么今天,要么现在
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从表面上看也好像确是如此。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面对这样的人,那些犯了错、做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不自卑、不怀疑自己……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没有哪一个拖延的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想的,但当他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这描述一针见血。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其实,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作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
而这失误基本是确定的。。
不开始做事情,简直就是自欺欺人。拖延做事情的本质是拖延开始做事情。
为什么人们会拖延做事?是因为害怕失败,当事人认为:不做事情,没问完成任务,会说只是我没有做而已,而不能证明我能力不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现在就开始做事是最正确的。
而且现状无法立即改变,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有计划的坚持。
07坚持
从数字上来看,交了年费之后坚持不到2个月(其实只不过是8周而已)的会员占整体会员总量的95%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而那些坚持了2个月的会员,也往往不会每天都去。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许多年后,我开始写网志,大约从2005年年底开始,每天必写,迄今为止不知道写了多少字,能明确的是,发布的文章总数已经超过3000篇。这本书的初稿,也是先发布在网志上的。因为更新得勤,也因为喜欢的读者口口相传,我的网志每天的访问量很惊人,Alexa全球排名一度冲进1万。常有朋友问我,天天写那么多东西不累吗?说实话,真的不累。因为对我来说,打字已经是内建的能力,敲击键盘已经是自然的动作,思考才累——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常想,如果当年我没有“顿悟”,现在还处于两个手指敲键盘的阶段,后面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起码,我的网志就可能不存在了,
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尴尬、浮躁、沉沦,从本质上看,都和上文所描述的境况没什么两样。正如前文讨论过的: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读书,思考,写作,复盘,坚持是需要做的,并且做到了会超过很多人。
做事情不能急于寻求好的结果。
08恐惧
恐惧是常态。
我并不能克服恐惧,而是仅仅做到了习惯恐惧。
那些突然放弃讨论,转而“变”得不理性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在那一瞬间让恐惧占了上风,而勇气消耗殆尽。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的勇气不能抵御我们的恐惧。
09学习,复盘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从初中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拒绝承认自己阅读能力低下,可这仅仅是幻觉。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顶多是“识字”而已(弄不好识字量也很有限)。
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教我:“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这一教诲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以至我上学期间从未觉得哪个科目太难。后来做了老师,有机会大量观察,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有“心”。
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做记录,复盘,不断成长
我在26岁之后才真正习得做记录的方法和习惯。而在随后的10多年里,我也日益体会到做记录的重要性。我原本以为,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记录习惯,自己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我最终发现,有些错误是因习性甚至人性本身而生的,所以,即便保持做记录的习惯,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依靠做记录的方法避免了多次犯同样错误的危险。举个例子,在海上求索的探险家们,不仅要详细书写航海日志,还会将日志公开分享,这是他们避免在未来遇到危险的最重要的手段。今天,所谓的网志,在一些人的手里也具备同样的功用。
现在你可以明白,为什么许多人总那么“没记性”了吧?
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
如何博学?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地积累!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是从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所需要的“被关注的信息”。
随着信息输入量的增加,大脑会因为需要而主动生成新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的大脑拥有更多的灰质细胞。而由于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的密度越来越高,这亦会令灰质细胞之间由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现象也就有可能出现——那些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看上去也就超常地充满“智慧”。
“死记硬背”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10这样做事吧
工作中有太多都是流程性的。比如邮件沟通,现在在不断的总结相关的邮件模板,争取10分钟内可以完成复杂邮件的编写。试验报告模板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供应商编写出错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的劳动。真正出彩的地方恰恰不是“按时完成任务”,而是在完成应有任务后的思考,创新,比领导预期更高一点。用心做事。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最好在脑中预演一遍,甚至全程模拟(特别是对重要的事)。通过预演,可以发现很多潜在的,被遗漏的问题。
在工作中要提前准备。否则根本不知道当时会发生什么。自己汇报PPT经验证明如此。
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
我认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举个例子,我在做新教师培训的时候,经常被新教师夸奖:“李老师,你在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强了!”对此我不敢谦虚——因为他们完全夸错了,我自己太清楚自己的应变能力有多差。 我之所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之所以做那么多的准备,是因为曾经出过丑——想象一下,在台上讲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说的某句话有不曾想到的歧义,是多么窘迫的事情?所以,在任何一次演讲的准备阶段,我都会花很多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对策。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安心上台。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
杜绝“要是。。。。就好了。”
再看一个最浪费时间的,也因此必须回避的句型:“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于事无补。当人们遇到生活的尴尬时,脑子里将不由自主地冒出用这个句型所表述的念头: ● 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 ● 我要是有钱就好了! ● 我要是没结婚就好了! ● 我要是当初多读点书就好了! ● 我要是在美国就好了!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就朴素地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掌握“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