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尼采、叔本华、席德、萨特的简介

三毛、尼采、叔本华、席德、萨特的简介,第1张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尼采:英文名Friedrieh Nietzsche (1884—1900)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确乎提出过新的思想。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者也极受其影响。尼采的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让·保罗·萨特

1980年4月15日,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巴黎去世,终年74岁。

萨特首先是以哲学家而闻名于世的。20世纪40年代初,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它的确立正值饱受德国法西斯蹂躏的欧洲解放在望的时刻,它适应了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抽象自由的渴求,因而风靡一时;在战后10年间,其影响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知识阶层。

萨特又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是多面的。以1945年为分界,前期的作品大都旨在阐发其存在主义哲学,后期的作品则偏重于发表其社会政治见解。后期,他的主要建树在于戏剧,其中除《脏手》流露出某种偏见外,其他剧本的思想倾向都相当积极可取:《死无葬身之地》暴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希卖国 对抵抗运动战士的残酷迫害;《特洛亚妇女》谴责了非正义战争,特别是殖民战争;《可尊敬的 》抨击了泛滥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中国广大**观众都熟悉并喜爱根据萨特的剧作《可尊敬的 》改编拍摄的同名影片,不难想见他的作品锋芒之尖锐、说理之雄辩和艺术之感人。1964年,有关机关为表彰萨特的“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曾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金。尽管萨特谢绝了这一荣誉,但其文学成就毕竟已为举世所公认。

萨特不是那种幽居“象牙之塔”的书生。他与社会政治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总是明确地“选择”自己的立场,确定自己的“义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他就 入伍,走上前线。他被俘后侥幸生还,又立即投身地下抵抗运动。祖国解放后,他热情支持人民争取民 利的斗争,人们经常可以在 和 中看到他的身影。50年代初,他曾谴责美帝发动侵朝战争。他声援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1968年苏联侵捷后,正在罗马休养的萨特愤怒地向全世界宣告:“我认为这是十足的侵略,就是国际法条款中定为‘战争罪行’的那类侵略。”历史一再表明,萨特作为社会活动家,经常都是站在正义事业一边,他是进步人类的当之无愧的朋友。

1955年秋天,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之行。在一个半月的参观访问中,萨特为中国大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惊叹,更为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所激励。这位思想锐敏、言词坦率的客人在为《人民日报》撰写的《我对中国的观感》一文中道出了他此行的最深切的感受:“在中国,社会主义化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必须或者灭亡,或者走向社会主义;它必须或者灭亡,或者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只要看一看你们如此欢乐的青年和儿童,就会理会出这个国家一定不会灭亡。”他回国后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中国人民的成就,增进了法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9-1860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缺:席德。

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因为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惯性,他们没有考虑自己为什么需要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是一种害怕失去,害怕孤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自信而寄托于下一代,基本上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包含着恐惧或者还有很多的虚浮的东西,如性,面子,觊觎财产什么的。然而哲学家通过思考会发现爱实际上比婚姻更加的重要,有爱没有婚姻也可以在一起,没有爱的婚姻无疑是一种枷锁让人没有自由。所以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而哲学家的婚姻并不是必需的

这个题目其实是个问题。无数女人被爱情禁锢,我却常常离开。

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就是像个傻逼一样思考人生,努力赋予意义。

最近睡不着,就重读哲学。从弗洛伊德到尼采再到叔本华,我读叔本华的时候,突然觉得充满了抵触。曾经的欣赏和共鸣,深刻的思想认同,演变成了今天的问号和十字,我开始大胆而肥胖,敢于反对哲学大师们。

这还得从这几年的思想转变说起,所以说起来话不多。

我从出生开始,家境优越,遇到过特殊现实的眼泪和悲伤。以前我视金钱如粪土,真的不在乎。现在发现现实另一面的残酷。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不喜欢你,活得比你有钱,你的佛教体系就像一个蹩脚的笑话。

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拜老人们所赐,老太太特意去了全网@我炫耀第n栋豪宅的时候,以前觉得她长得很丑的250。

但后来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当我为自己的码字和思想感到骄傲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那么的诚实,我在为名利而奋斗。我一点也不高尚。我二百五炫富的区别,一个已经得到了,一个还在为“更好”而死。欺骗自己内心欲望的人,在生活中肯定会被打耳光。

这里有一个前阵子的小东西,拿出来感受一下。女朋友年前带家人出省玩。她回来的时候,正是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她在机场量了体温。不幸的是,由于温差,她感到了危险。一测发现是37度3。安检员拿着体温计当场隔离了她,说除非复检一切正常,否则不能出机场。

你知道她后来跟我说了她当时的真实心态吗?她的第一意识是如此害怕,她浑身颤抖。第二意识感到特别难过。她知道她与新冠肺炎的屁无关,但一旦她真的被隔离或被迫去医院,即使她没有被感染,她也可能被感染。她人生的这个转折点太大了。从此她家流了两行泪,荒地上又铺了一座新坟。

第三个意识让她感觉最久,就是活着,不甘心。她在有生之年勇于直言,得罪了很多人。很多人都渴望看到她出丑。结果这次是大事。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用玩命了,你这么努力了这么久,也没有过的开心,那你凭什么让你的敌人骄傲的笑?

天塌了,她在机场含着泪,咬着牙,脸上每一块表情肌都写着卑微。幸运的是,在她平静了很长时间后,她的体温神奇地降到了36度9分。安检员请求领导让她过海关再回来。如今,她活蹦乱跳,无所事事,活跃在社交平台上,偶尔也会批评那些流弊。

为什么我要打断这样一段话?因为在心理学中,焦虑和欲望是不可忽视的。这两个就像双胞胎,总是一起出现。

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强大,他或她都希望有更好的资源。一旦他或她达到了一个伟大的高度,他或她可以减轻迫害感和危机感。没有敌人的人,不是因为他够善良,而是因为他够牛逼。敌人的攻击就像挠痒痒。

大家都知道王撕葱,而且特别喜欢撕名人。他越出名越有爆发力,名人都气不过他。为什么?品味,细细品味。

有段时间他说撕洋葱毁了他的投资平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全网各种柠檬幸灾乐祸,一脸“你也有今天”的样子。当时看到一些公众号说“滑铁卢”的事情,暗笑。普通人值得幸灾乐祸吗?

瘦骆驼比马大,输了几个企业,人家也只是承认游戏失败。后来你有没有看到,人家给了他妈一些私房钱,他就这么轻松地帮了儿子?所以,撕洋葱的口毒是真正自信的毒药。他随便撕,肖恩肖这样的脑残粉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我等小家伙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总有一天,我像大葱一样有毒,不管。也许几波名人粉丝军团就能干掉我的公众号。肖恩肖的脑残粉,秒杀了一个拥有无数文学爱好者的网站。虽然后来它自己吃了苦头,但斗争中没有赢家。

但是肖恩依然有着巨大的资金流量,这也是他的自信所在。有一天,即使他没有任何广告要接,没有任何剧要拍,也足够玩和投入了。

我很俗,但我说的是最发人深省的真理。

骄傲应该是强行装出来的。看到冯唐坐在北京一个巨大的四合院里,天气好可以写作。安妮宝贝的写作风格已经脱离了福布斯富豪作家榜,她刚出道时的灰色和痛苦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的境界都需要建立在足够高的实体经济之上,所以当我再次阅读叔本华的时候,我发现他所谓的“未实现的抱负”不过是一个上帝宠儿的苦恼。无数被现实所迫的人,不能只走“玄学”。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太高了,他不碰烟火,因为他根本不需要。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但泽(今波兰一个地方),一个异常显赫的富裕家庭。他从未结婚,没有孩子,有一只狗。他的财富没有经过世俗的打磨,他的人生智慧似乎不接地气。所以现在终于更接地气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弗朗兹卡夫卡说:“叔本华是语言艺术家。就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阅读他的作品。”为什么我要用第六感去揣摩卡夫卡那句“你看就行了,他的语言真好,别的都不要当真”我看到了卡夫卡的讽刺,就像冰心写《太太的客厅》,没有任何意义。

很久以前买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以前真的读到过鞠躬,现在觉得他很自大。很多所谓的“智慧”都是你一个人在学习中“为什么不吃碎肉”的感受。我把它和现实绑在一起,看看疼不疼。

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很多哲学,在实践意义上,充满了各种荒谬的谬误。

摘自叔本华的一段话,我没有断章取义。

叔本华写道:许多富人并不感到幸福,因为这些不幸福的富人缺乏真正的精神熏陶、洞察力,因而对事物缺乏客观的兴趣。只有这些才能使他们从事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们真实自然的需求,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影响不大。相反,为了打理好庞大的财产,我们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辛劳,会打扰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

不知道读者读到这段话时有没有莫名的不适。感觉就像一个吃饱了撑着的人,告诉饥饿的群众,山珍海味很丑,吃多了会影响幸福感。有咸菜白饭多惬意,简单的生活会更接近圣贤的高度。

和现实的哲学真的不一样。首先,没有富人是傻子。这个折叠的社会早就分层了。反而有钱人的见识、接受的思想熏陶、对事物的客观兴趣都远远高于普通人。

最近人们开始面对“穷家难出贵子”的现实。有了钱,才能接受更专业、更好的教育,才有机会经常出国,增长更远更广的见识,才有实力去探索更多的东西,梳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所以现实是,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对我的影响就是学霸和普通学生的距离。当我成年后,由于我的知识,我的影响是一种更广泛的精神状态。我不在乎小事情。与那些不知道曾经一起贫穷的真正的尴尬相比,你认为哪种人更幸福?

有多少人宁愿承担打理这么一大笔财产的辛劳,也无意让“安逸闲适”处于危险之中。任何人都可以“安逸闲适”一阵子,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安逸闲适,当你遇到生活问题时,你就哭不出来了。

叔本华也说过:对于人的幸福来说,人本身的确比所拥有的财富更重要,但普通人对财富的追求比对精神利益的追求要轰轰烈烈一千倍。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像蚂蚁一样不眠不休,努力工作的人,从早到晚计划着如何增加自己现有的财富。一旦走出挣钱的狭窄领域,他们就什么都不懂了。他们的精神是空白的,除了赚钱,对一切都没有意识。

人生最高的快乐——精神上的快乐,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忙碌的同时寻求那些短期的、感官上的快乐。它们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却要花很多钱。

他们徒劳地用这种娱乐来代替精神享受。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如果幸运的话,他们真的会赚很多钱,这是他们一生的果实;他们会把钱留给继承人继续积累或者随意挥霍。

这样的人虽然一辈子都有一张严肃认真的脸,但是他们的人生还是很傻,就像其他很多傻傻的人生一样。

如果这段话不是出自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而是出自今天一个公众号主人之笔,那么全网的评论应该是这种画风:这个人晚上是不是又喝了两壶白酒?我头晕。不知道,东南西北?

现实生活中,谁有资格评判谁更聪明谁更愚蠢?古语有云:“人在思,神在笑。”

我也以文字为生,但我有自知之明。思考人生的时候经常自嘲自己是个傻逼。

生活太多维,人本身也太复杂多样。以人类现有的知识,没有人能对人群做出全面的概括。即使是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也没有资格这么说。孩子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谁说追求财富的人会精神世界一片空白?马云似乎不同意,刘当然有意见。

叔本华过分夸大了精神愉悦的价值和高度。众所周知,有太多精神快感很高的人,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叔本华笔下那些拥有财富的“傻傻的生命”。

其实追求精神高度的人也是有欲望的。他们的志向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更高。太多的作家学者也是攀比,和别人比,和自己比,痛苦到自杀。我真的不能认同那些放弃生命的“精神高度”。他们比“傻傻的生命”更高尚?

还有很多人追求“精神高度”,他们的痛苦来自于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有了财富,剧本可以投入**;有了财富,艺术品可以推广包装展览;有了财富,你才有心情去读和写佛学,不用去追流量和热码。

也许你认识一个人,他才华横溢,精神世界丰富,却被物质折磨得彻夜难眠。

叔本华鄙视别人“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大概是错觉吧。太多聪明的人早早学会了闭嘴。他们不透露自己的智慧和思想,而是专注于赚钱,务实做事。

你保持沉默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有些人的“智慧”显而易见。比如自以为是的叔本华,没事就唠叨,写长篇。有些人的“智慧”就藏在里面,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却知道思想也是“双刃剑”。揭露他们会带来纷争和麻烦,在实用主义的道路上得不偿失。

不要小看任何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许他们思想深刻,远超那些写过书,出过书的“炫耀党”。

浅薄的幸福更接近幸福本身;只有痛苦滋养。叔本华说,许多富人请假去追求短期的感官享受,说他们“徒劳地用这种娱乐代替精神享受”。

我好想呵呵。叔本华真的不需要钱,他自己也不需要赚钱。他大概不知道,在对财富的“愚蠢”追求中,其实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脑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蠢”到可以赢得大量财富,还愿意挥霍在“短期的、感官的享乐”上。为什么那些花了钱的快乐不是疲惫后的解脱?

谁有资格鄙视那些表面的快乐。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如此艰辛,这些快乐是回报努力的理所当然。而很多有能力长期沉浸在精神世界的人,其实一辈子都很穷,但你怎么知道他们内心不向往那些“短暂的、肉欲的、昂贵的享乐”呢?

我就是买不起,就拿着高昂的精神继续沉浸。只有以高昂的精神为借口,我才能心安理得,才能说服自己和别人。毕竟拥有财富真的不容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拥有精神高度还难。那么多聪明人,为什么赚不到钱?如果智慧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那就是对智慧的另一种失望。换句话说,智慧不够,根本就是伪智慧。

所以,不要把拥有财富的人污蔑为白痴,也不要标榜懂得精神愉悦的人是高尚的。活在当下,本身就是最大的智慧;就像人生一样,是最高的艺术,玄学的人不会玩玄学,就没有资格传经。

我认识一个写畅销书的同事。她讽刺地活着。她写了本如何优雅地做一个不焦虑不急躁的女人,却在生活中天天吐莲花,在豆瓣和贴吧里和各种各样的人打架。她听不进粉丝的任何异议,一个最轻微的屁都能把头发吹起来。

她也写过一本书,教女性如何理财赚钱,但实际上一直住在父母家。全家唯一在郊区的房子,近四年来从没攒过一套房钱,还经常跟我抱怨稿费低,出版社小气,钱辛苦。

不要轻易相信文人的“作品”,永远要持怀疑态度。这是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基本素质。不要迷信富人的“经验”。没有人真的公开赚钱。只听被洗的经历。

所以,不要轻易思考人生,比如“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偶尔想想也挺好玩的。其实标准答案是什么?

我没见过神,佛,叔本华。但是,叔本华名扬天下之后我还敢质疑他的思想,这也是一种不媚俗的独立。

总比还没出道就笑马云丑,比外星人还异想天开好。他成功后,那些举着臭脚挂着画像为舞台鞠躬喊“马爸爸”的人,活得有格调。

喜欢今天文章的朋友,欢迎转发,点击“看”,点击越多,转的越多。以后敢说大胆的话。祝每一个夸你的朋友都有你想的那么深的幸福。不管是追逐财富还是享受精神,开心就好。毕竟安心是一种回报。

大哲学家选择独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观念、性格和生活使然。有些哲学家本身对爱情婚姻的观念是扭曲的,有排斥心理,比如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回避亲密关系是因为心理有严重阴影,他们偏执、敏感而易受伤害。很多天才性格孤僻怪异,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缺少这样的能力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的特质。

这些是自身原因,当然还有外在原因,比如教育,女性的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在20世纪以前,以及在知识和智力上的差距。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只有哲学家能从婚姻中得到幸福,但哲学家是不结婚的。罗素认为爱情和婚姻的意义仅在于幸福,而幸福必须建立在自由与自愿的基础上,如果爱情最终只剩下责任,则它将让剩下的时光都沦为徒劳。

哲学家智力超群,和俗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不喜欢和普通人相处,觉得麻烦,无聊,浪费时间。估计他们把妻子当成另一个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交谈的对象,在异性中找到与他们的头脑相匹配的同类就更难了。哲学家注重心灵,他们更看重灵魂的结合,在他们眼里没有精神交流的婚姻一定不算婚姻,他们是完美主义者。

      结婚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种族相爱,双方还以为这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其实不然。既然结婚,真正的目的在于生育,那么,就算当事人对此情景无知,也无甚要紧。双方在生育的目的下结合,在日后尽量取和谐。但迷惘是激情的本质,当迷惘消失,夫妻间本就存在相异的本质,清晰可见。所以,通过恋爱结婚者结局不幸,正如西班牙谚语所说:“恋爱结婚生活必是悲哀的。”因为婚姻原本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一旦目的达到,那么世界也就不再顾及双方今后如何。有双方家长约定的婚姻,也许更加幸福,因为这种婚姻在各方面都考虑的更周详些,这些都是与生活相关,具体而实际的条件不会轻易消失。而且这种婚姻着眼的是双方的幸福,不过这对后代不利。但是,如果男人的选择标准只是金钱而非自己的激情,不是为新个体,而是为意志生存,则有悖于自然规律,他会受到社会的蔑视。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赞颂那些为爱情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的女士,因为她在自己父母自私的忠告与造化精神中选择了后者。由此看来,结婚很难兼顾爱情与现实生存,同时,大多数人的感情和肉体都不完美,结婚本就不容易,爱情或纯粹选择为基础,要么顾虑生活的外在,要么是偶然的结合。不过,父母包办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实力与爱情兼顾及所谓与种族守护神妥协。

        因为结婚为的是将来的新个体,而非恋爱的双方,所以幸福的婚姻不多。但如果在性爱上加上“爱情的一致”,也许可以造就一段美好的婚姻。它以世界上最温和的感情为基础,互相劝慰也是必然的。然而,这样的结合是在性欲得到满足以后才出现。性爱总是以新个体为着眼点,以肉体、道德、智慧互为补充,若想要获得幸福婚姻,则还需要双方精神特性相协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15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