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族结婚习俗?

布衣族结婚习俗?,第1张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跳花会”。“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喜饮酒,更后喜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若是贵客或至亲如:舅父母、姑父母,还要打狗杀鸡款待以表敬意。在贵州望谟一带,每年三月初三,都要杀狗过节。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

布依族青年男女结婚前,要举行过彩礼仪式。由男方通知女方过彩礼的日子,女方同意后,男方即请媒人等带上酒肉、烟糖、衣物等东西到女方家过彩礼。这种做法的用意一是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二是向女方交结婚彩礼。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布依族的婚礼是怎么的呢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布依族的婚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 传说 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 文化 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 种植 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 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清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 收藏 品。

布依族--礼 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节 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 方法 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 经验 ,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布依族--婚 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 唱歌 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服 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饮 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建 筑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干栏式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称之为"吊脚楼"。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禁 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布依族--宗 教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____。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一、布依族人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说结婚习俗分为4个部分,主要是根据原来的风俗遗传下来的,可以说这个风俗习惯已经成为了他们特有的特色,其实不光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特色,像每个地方结婚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二、追赶:“守望”是一项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流行的公开社会活动。对于未婚青年来说,就是要找到一个爱的对象。对于已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自己的婚姻是令人满意的,那就是炫耀自己的歌唱能力。否则,就意味着你指控并抵制了你父母的婚姻。这种以歌为主要形式的捕捉事件

三、通常是在传统节日或收藏之后,年轻人留下来,女孩和戴着头的年轻人站在两边,互相寻找,中间的媒体称为“丝乳头”,如果有年轻人在女孩身上,“银鸟”把礼物“飞”到女人身边,唱起了“哨声的波浪”,如果女孩同意,她会回头看。

四、在其他男孩的“冬青”声中,在每个人的眼里,男人和女人都会走出人群,上山去唱歌。双方了解感情后,可以征得父母同意订婚。订婚时,男方父母要求媒体到女方家里送上一定的酒、肉、痰礼物。如果对方同意,第二个媒人会用男女“八字”作为“效力”。只要“八字”吻合,结婚日期就可以确定。

可以说布依族人的结婚习俗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很多地方都不一样,这也是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述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督终身了。但在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下,许多对彼此相爱的情侣并非都能成配偶。那时,婚姻的缔结,绝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或媒纳之言定亲的。许多父母对儿女的亲事仅从财札多寡或门户相当出发,并常以"八字"是否相属或相克作为亲事的重要决择,往往因此造成许多不幸的悲剧。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宇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

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赶场或走亲访友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较深的感情就互赠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亲手做的鞋垫、布鞋等,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类。 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浪哨”认识的男女,由男方询访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请人做媒到女方家,因为青年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家会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没有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一种,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并征得到儿子的同意就进一步了解女方的为人,如是否勤劳等,经过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则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在摆所、云盘、鼓场一带,布依族请媒人还有内、外之分,男方请到女方去称外媒,女方托人给自己姑娘问亲的叫内媒。内媒困是父母同意才请,故只征得姑娘同意即可告诉外媒叫男方来问亲。男方家请的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时需要带一封糖,并说明来意。能说会道的媒要先赞扬姑娘尊敬老人,心灵手巧,勤快,然后才说“我要介绍姑娘到某家去挑水给他家吃”之类的话。女方家一边听着媒人介绍男方家情况,会一边客气地说:“你老人家本来是好心,但是得慢慢来。”(注:媒人多是上了年纪的我,所以称为老人家。)这是第一次,无论同意不同意都是这样答复。女方家按规矩说完客套话,会接着对方媒人说:“你老人家多来几次。”第一次提亲后,女方经过协商,并征求女儿的意见,若认为可以,就进一步打听男方及家庭情况,假如女方家还未了解清楚男方家的情况。媒人第二次来提亲,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女方家说的仍是“多来”之类的话。若不不同意,媒人第二次来时女方家会说“我姑娘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来打发,媒人听当即明白。

布依族问亲一般要三回五转。这与布依族古老的习俗“一锄挖不成窝,一刀削不成筷……。问亲要多来”有关。通常情况下,媒人第三次去,女方家基本同意,但回媒人话仍要说“慢慢来”,我们姑娘笨,我们家姑娘配不起他家。“聪明的媒人听到这话,会说:无论如何,我要把这桥搭通,非要办成这桩婚事不可,我要叫某家某天就要来“吃鸡”。如果女方同意就笑笑说:“不嫌我家穷,看得起我的女儿就来吧。”媒人就随口应答:“他家哪天来,你家一定要做饭等。” “更该”汉语译为吃鸡,意即订亲或吃小酒。这次男方家请去的人必须是偶数(八至十二人),带去的信物有礼钱封、礼品、一对烛和一串炮竹。礼钱封数额多的几十元,小有只几角钱。十元以上称为大礼。十元以下称作小礼,大礼的项目有养育礼、母抱礼、舅家礼等,小礼项目有斟酒礼、厨师礼、升炮礼等。礼品与认亲时基本相同,但另增加一方猪肉(带“六”字或“八”字重量的肉),一对糍粑作为供奉女方祖宗祭品。男方家到女方家,就将带去的烛点燃置于香火上,并摆上礼品,待供祀完毕,就燃放鞭炮,着手开席。席间当众拆“礼钱封”,若少一项即令男方家当场交清。场面有说有笑,气氛热烈。

布依族的“更该”主要议定女方家置陪嫁依笼帐被,家具的开支数额。布依族称这笔开支叫“卡交”,汉译为“财礼”。“卡交”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变化很大。清代以银锭为“卡交”,数量一般为四、五两银。到了民国时期,一律改用银元。解放以后,“卡交”变成人民币。据对代化、鼓场、睦化一带的调查,五十年代的“卡交”为人民币100-200元,六十年代增至200-400元,七十年代末至今为800-2000元以上。

“卡交”完全由男方承担,数额在席间议定明确,女方家陪嫁的放笼帐被也在席间明确。去“更该”者当日返回,女方家回赠的礼品有一只鸡腿、两双布鞋和一床执垫单。 订亲过后,男方家根据男子生辰八字,请来布魔择定吉日,然后通知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若同意,男方家就请两个福寿双全的长辈去“报日子”,女方家也请两位长辈作陪,席间,报日子的老人会说:“某月某日是好日子,我们来领姑娘去吃一顿饭。”

报日子一般提前三个月,目的让女方家作好准备。 来到女方家,女方族中四位寨老即与迎亲长者中的四位明礼人同桌坐于堂屋中,验点各类礼品、礼钱封。席间,女方妇女按辈分大小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说:“酒杯不干净用纸来抹咧!”客人会意,先双手接过酒杯一口饮下,随即将预先准备好的红封钱放在盘中。而后姑娘叔伯敬第二轮,姑娘瓣嫂子敬第三轮……。布依族称喝这种酒为“抹杯酒”。席上气氛和谐,谈笑风南瓜。

待畅饮完毕,撤去筵席,由女方族中长妇在大门内的地上放镜子一面,禾麻一束,再点上菜油灯一盏,然后两位长辈分别站在大门两边,手持米筛在油灯上将依笼帐被、枕套、枕巾、布鞋等伴嫁物件一一筛几转(据说如此会把一切污秽阻于门外,未来吉祥幸福),就可以拿出大门装入柜子、箱子内。这时族中小会蜂拥而至纷纷爬坐在柜子、箱子一面讨钱,小孩得钱欢呼雀跃,很快跑开。迎亲的小伙子们才抬起姑娘嫁妆高兴而去。若男方礼节不周,孩子们则赖在柜子上不下来。如此不仅男方家难堪,姑娘家孔子没有脸面,因而接亲者多早准备。

接亲的童男童女当晚要留宿新娘家,以便第二天同新娘、寨上陪送的姑娘、新娘的兄弟、嫂子、姐和妹步行去男方家。在代化一带,因男女双方是同日办酒,故下午新娘就和陪送者与迎亲队伍一同到男方家。新娘在途中,凡遇桥就要由陪送的姑娘背过去。若同日也有结婚的,新娘不能走其他新娘走过的路,必须绕道而行(在布依族中,把两个结亲的相遇称“闯亲”,认为不吉利)距男方家不远,新娘要更换一双新鞋。此时,伴娘们都坐下来不走了,待新郎家拿来红封钱,又才起步,俗称“草鞋钱”或“脚步钱”。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58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