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盐城的,刚结婚。
1首先结婚前,男方向女方家送礼金和礼品。女方收下后,回礼金(回的礼金一般是吉利数字)
2女方的陪嫁物品有:陪嫁物品都是双数,忌讳单数(但家电都是单数):被子(我老婆陪了棉被、蚕丝被、羊毛毯共6件,捆棉被的绳子一定要红色)枕头双数。梳妆台上的物品也是双数,都买两个:洗头膏2个、洗面奶2个、护发素2个、护肤品2个、什么胭脂水粉之类的等等都买两个。镜子梳子买一个就行了。筷子8双、碗六个、电蜡烛2个,化妆品托盘1个。痰盂1个 暖壶2个。 家电之类的随便女方买什么,洗衣机、冰箱、彩电之类的。陪嫁的物品在结婚前几天送到男方家里,或者在婚礼当天随车队出发。早点送过去比较好,省的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3婚礼当天,男方车队在吃中午饭前到女方家接人,俗称带新娘子。饭后,女方安排送亲的,就是女方这边的表哥哥或者年轻的小叔子陪同女方上车去男方家,人数为双数,上车后,女方家里放鞭炮,车队出发。
4车队到了男方家,下车后,一般会有人搀扶新娘。搀扶新娘的人将会得到新娘给的红包。
到了新房把婚纱换掉,换成红色旗袍。别忘了买套旗袍。
5吃晚饭,吃晚饭的途中,新娘新郎起身敬酒,这里要讲一下,晚饭前安排一个小朋友,在新娘新郎出来敬酒的时候,新娘坐的位置不能空着。新娘在凳子上放一个红包,让小朋友做在凳子上,等新人敬酒回来后,红包就是小朋友的了。
6吃好晚饭闹新娘,新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祝:百年好合
也不是都要找媒人,不过可定有访亲,就是刨根挖底,不过现在好象不那么重视了
然后就是订亲,这年头定亲都要求神问卜一下男方择吉日到女方家送聘礼(钱:看人家,有的不要,有的可能要三四万和首饰),订亲后,未婚女婿逢年过节要到女方家中送“上门礼”叔叔伯伯爷爷奶奶都要,一般是几样礼品,不过都要有烟酒,叔叔伯伯辈的应当给你压岁钱。
要结婚就是和女方商定日期,结婚前一天找个小孩压床到那边主要给小一辈的红包,一般66就可以,假如她有兄弟那么搬箱子可能要大头,估计两三千,正常先给1600/2600的红包,他再要就再加,一般加3次结婚那天,迎亲车未到女方家时,先告知女家,燃放鞭炮,到了后他会让你和伴郎喝茶(就是白开水和一些小饼干)多带些鞭炮,走的时候还要放,而且你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可以放鞭炮催妆,放三次就让新娘上车出发了还有结婚一般都要带几样东西:两条鲤鱼,半斤肋条肉,一碗米
新婚三天内,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做客,当日须返回,叫"回门"
下面是在其他地方看别人写的:
1。最开始,快要结婚的时候,婆家要做十床被子,还得婆婆自己做,然后全给拉到媳妇家摆着,表示真心要娶,不会亏待你家姑娘,然后再把被子拉回来,搁院子里,让新媳妇一进来就能看到,让媳妇安心。
2。婚礼那天新娘要穿大红。去接媳妇的时候,要男方进去时很多小男孩"挡轿门",要红包才许进,还要进去两次,第一次先拿一把花,给女方;然后出去,再进来接,要给好几趟红包,
3。然后就是接过来,每遇岔道就要洒上红纸包的钱(硬币),过桥要洒在河里,这好像是告诉各处神仙这个喜讯,要保佑新人
4。然后就到家了,一进村就要慢下来,鸣笛,还放音乐,好多小孩跟着要红包,要准备好多好多红包
5。进门时新娘要过三关,先是迈一个筛子,表示忘了旧家到了新家,然后再迈一个火盆,希望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再从一个鞍子上面踩过去,鞍子表示:安子,生育平安
6。过了这三关,就是婆家的人了,一个妯娌就会递上梳子镜子,让新娘照一下,叫“换头”,大意是让新娘见公婆时漂漂亮亮,也表示妯娌会和睦相处的意思,想想挺温馨的
7。然后是吃下轿饭,下轿饭是吃饺子,饺子要煮不熟的(不过其实都是煮熟的,问你要说是生的),然后婆婆问新媳妇,生不生,新娘说生,又问别人生不生,大家都说生,皆大欢喜。但下轿饭还有一个现实的意义,开饭时间尚早,人们也累了半天了,所以要准备下轿饭,让众人特别是新媳妇垫垫肚子,免得饿坏了。
8。然后拜天地,改口叫爸妈,大家说些吉祥话等,这个都一样。不过大概是农村人比较直爽,说的话我听起来都挺x的
9。后面是有特色的拉,新房的房顶上放着两块喜砖,就是由红纸包起来的砖。新娘来之前,喜砖是分开竖着的,新娘新郎一进新房,就有专门的人把喜砖和起来扣上,然后在屋顶放鞭炮,洒糖,红花生,枣子。这是顶顶重要的一项仪式,喜砖一扣,就表示是一家人了。
10。进了新房后要先吃饭,按亲疏排排一桌一桌的。新郎新娘要和最近的妯娌以及婆婆一起吃(注意,只有新郎一个男的),其他的男的再另外的桌上,而且男女都分开吃,只有这一桌是混的。是怕新娘不习惯或怕婆婆和妯娌们为难新媳妇,要新郎来护着她呢
11。这顿饭要吃好几个钟头,,大家边吃边聊。开吃完了,公公婆婆就带着新郎新娘一桌一桌的敬酒认人,一般是新娘开口叫人,他们就特别开心,给红包小礼物什么的,一看就是真得开心。
12。吃完饭,也就是晚上了。那些远点的亲戚就道个别散了,,这里没有闹洞房的习俗。就是婆婆抱着个男孩子过来,让他在新房的床上滚一滚,又洒上花生,枣子和糖,大家就离开了。妯娌们就陪婆婆在别的屋聊天,他们竟然说:明天这个时候就该伺候月子了。。。。。。。。。。。。。
13。若是嫁女儿,则还有个规矩,就是要送好几个礼盒过来(不包含在嫁妆里的),礼盒里装着闺女喜欢的小玩意和喜欢吃的东西,怕闺女想家,吃不惯婆家的饭。(结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要一起回娘家,叫“回三”,让娘家人看看闺女过得怎么样,有什么不满意的也可以尽情说说。
各地订婚习俗虽不一样,但打破砂锅问到底,无非是花钱。盐城地区订婚习俗大同小异,具体内容完全依据双方要求或者经济实力决定。一般情况下,金子是必须买的,至于买三样还是五样,买多大,因人而异;其次,彩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像过去,买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现在基本就是现金,我的一个朋友光彩礼就花了8万8;第三,重中之重就是房子,我国的房子已经拥有了史无空前的地位,一句话,有房就可以省略一切,有房其他条件不再重要;再者,像车子啊,工作啊,什么的,很多女方都另有要求。总而言之,订婚习俗完全可以由双方自行协商决定,现在又不是封建社会,哪里来那么多规矩。要提醒的是,结婚主要还是看双方的感情,感情不好,再昂贵再豪华的仪式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结婚的时候几乎没花多少钱,但我很幸福,关键是看你的婚姻价值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叵测,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外情更是家常便饭,能真正找到同甘共苦,有难同当的对象已属不易。因此,真情之外,其他皆可视为浮云!
礼金的事情就不说了 要看你公婆家愿意给多少了是吧
我是山西人嫁到滨海。说说结婚当天的风俗吧。
我住在一宾馆里 结婚当天我老公把我从宾馆接到他家 我就一直在婚房从中午一直待到晚上准备仪式,中间会有亲戚朋友来婚房来看新娘 来的小朋友还要给红包。公公婆婆也要给红包的 呵呵。但是我们是请的婚庆公司,所以很多事情稍微简单些,但是他们滨海人婚礼上风俗是闹公公和媳妇,和公公喝交杯酒之类的 不是闹新郎和新娘 所以你要有那个心里准备。结束后 一家人还要请合家饭 不过这边吃的都是汤圆比较多 对了 大早上起来就吃汤圆 。不过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也祝你幸福 你要是山西的话那我们就更有缘了
貌似乡下比城里的多,乡下5万到十万,看各家,城里三万到五万这个样子,但是也有多的!
、送礼:按一般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同时,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节制饮酒,以免醉后狂言失礼。
4、撒纸屑:结婚典礼上,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这种风俗起源于 意大利。中古时代,意大利凡参加婚礼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纷而细小的糖果,祝福新人过着甜蜜的生活。到了19世纪,人们把撒糖果改为撒彩色纸屑。
5、食汤圆: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6、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7、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9、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10、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11、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12、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13、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4、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5、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6、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7、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8、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基本和你说的一样的啊!
我就是盐城的,还是去年底结婚的。
基本的原则:先套见面礼,在订婚,再结婚的。
先是2人经过约会看满意了,(先不要流口水啊,本句开玩笑的)。在把女方带到男方家给你家父母个长辈看给红包包。然后男方去女方家,给她们家父母长辈看,她们家给你见面礼的。
你说的见面礼我们也一样的,不交往的话,关键看是男方还是女方,重点关注的男方提出不交往,那见面礼女方是不返回的,不管多少钱;是女方提出不交往的,需全额返还的。
其实这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不合法的!
这其实是我们这的地方风俗罢了~~~盐城其他地方可能还有不一样的啊我说的盐城射阳的,还有盐城其他的就有能出入了
盐城的风土人情
摸 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发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 :“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祭 灶 神
这是先秦以来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礼记月令》所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时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体日期来历说法不一,各地亦有差异。 盐城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
焚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了。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这时,要将大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贴进神龛,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表示对王爷的恭敬。新灶神贴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庙 门 朝 北
从前,一般土地庙的庙门都是朝南的,而唯独建阳镇的土地庙庙门都朝北 据传这与当地人怀念陆秀夫有关。南宋末年,陆秀夫以身殉国后, 故乡建阳镇的乡亲们悲痛不已, 镇上一位 90多岁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梦中见到陆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嘱咐老人,如今北方元军野心勃勃,妄图霸占中原,闹得国无宁日,他已拜会过土地神,请诸位正神把 土地庙门改向朝北,这样可以多管一方,好监视北方元军的入侵,同仇敌忾,共济国难。 第二天,老人把梦中见到陆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嘱托告诉大家,乡亲父老无不为陆公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一致认为,只有按照丞相的嘱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灵,当天,乡亲们就纷纷捐资、献料,把建阳5 座土地庙的庙 门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国后,土地庙已被拆毁,但建阳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土地老爷门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后语。
开船习俗
满载会与满载酒 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 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因此又叫满载会。下海若能满载而归,便认为是龙王发了慈悲,船主须备足酒菜,拜谢龙王。然后全船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称之为满载酒。此俗已延续许多年,直至现在,渔船出海归来,家家都有饮酒放鞭炮的习俗。开网门 每年的正月初,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开网仪式。 这天船主装点香烛、恭奉三牲(猪头、鸡、鱼),船主领头,阖船渔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众船民在船主家吃“满载酒。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网仪式:敲锣鸣炮,将渔网平放海滩上,请一孕妇在网上剪2--3个眼,然后再拖网上船,起锚开航。开船是,先将船调个头,谓之“攘风”。无风是,船老大站立船头,领头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唤风,说是风在天上转,船上要人唤。
三月踏青
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 ,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晋代称上已节。《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衅浴 ,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来水边, 执兰招魂,戏谑恋慕。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于东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节由此而形成。晋代以后,这一节日改为固定日期,“多 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已日”。过去,三月三这天,盐 平原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 幼均可携手至河边举柳枝洒水嬉戏。有的带着风筝去郊外放飞,或在乡间野外拔茅 针,采野花,挖荠菜。尽情娱乐一天之后,夕阳西下时才带着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门 。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习俗虽已部分消失,但人们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却日 益增多。春日郊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了。美丽的三月三,源远流长,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华
时近春节,盐城的街头巷尾不时传出炸米的爆谷声。成群的孩子提篮挂兜争着 炸炒米,主妇和老人也不甘落后,凑合其中。他们兴奋的脸庞和欢声笑语,使人已 置身于春意的氛围之中。 春节爆米花、卜年华的习俗不知源于何时。相传这是一个泊来品,由“洪武赶 散”时从江南传入境内的。明人笔记中曾有诗曰:“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 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粉红佳人觇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 来装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验灵,过后谁也不再去追问 。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爆米花卜年成了过年期间的一桩趣事。人们见到这好似报 春的点点小花,无穷的乐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节吃红萝卜
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节农民 起义。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收编了原太平军林凤翔部下的一支叛军,其中有一 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处横行无忌,军纪极坏。同治二年,李 鸿章派他带领200多人,分乘10余条船到东台大丰一带收
购军粮, 船只停泊在“三 昧寺”码头。这些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东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维,不敢有一点怠慢。东台知县高风清,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 萧风孙,都不敢受理控告詹军的案件,老百姓讽刺他们叫“高(风清)枕无忧,萧 (风孙)遥自在”。詹军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长得美丽俊俏 ,顿时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与詹贼理,惨遭毒 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趁清兵不备,
纵身投河自尽。沈女的母亲见状,痛 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这家4口人,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来到县衙击 鼓鸣冤,知县官官相护,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
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 吓得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朋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门前插柳枝
盐阜农村历史上曾流传着清明门前插柳枝的习俗。相传此习俗源于唐代。那时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阜宁喻口(今施庄境内)筑城安寨,到处攻城夺地,斩杀贪 官污吏。土匪恶霸对他恨之入骨,造谣煽动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有一次黄巢起义军在追杀一个贪官时,途中遇一妇 女背着个10来岁的大男孩,搀着个5-6 岁的小男孩,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黄巢感到纳闷,心想,这人要是背着小的,搀着大的,不是省力吗?于是下马问道:“你这个嫂子,为何不背小的搀大的,那 样不跑得快吗?”妇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亲生。前 娘只有这么一条根,我以后还能再生,要是黄巢追来,我就丢下手里小的,背上大的好逃命哪!”黄巢听了深受感动,便如实告诉妇人:“我就是黄巢,专杀坏人,像你这样有 德有义的好心人,我决不杀你!”妇人一听说面前这个人就是黄巢,连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杀我,你手下人也不杀我吗?”黄巢扶起妇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 就是清明节,为防止部下误杀,黄巢对那妇人说:“你在家门前插上柳枝作为记号 ,我手下人见插柳枝的人家决不搔扰。”妇人连连磕头道谢,回家后,告诉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门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无事。 从此,每年清明节,百姓们为祈求平安,便在家门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