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沧桑的中年男人正伏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写信,信中大致内容是:
亲爱的杨勇、苏振华首长,你们好。我是孔宪权(孔权),不知道你们还记得我吗?我如今在遵义,虽然我现在身有残疾,但还是想请求组织给我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写好信后,男人仔细用蜡将信纸封入信封,贴上邮票,一瘸一拐地到邮局寄出了这封信。
男人名叫孔宪权,是一名老红军。自从他负伤滞留在这座小县城已经有十余年了,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有许多都成了开国将军。自己已是不惑之年,不求组织能给他升官发财,只要能给他一个燃烧余热的岗位,那便足够了。

图|孔宪权年轻时
回到家后,他费力地坐下,抚摸着自己这条伤残的左腿,过去种种回忆汹涌而来……
1911年,一个男婴在湖南浏阳出生,其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父母给他取名为孔权(后改名孔宪权)。记忆中,自己的童年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到连一条裤子都穿不起。
因此当红军队伍招兵,打出解放劳苦大众的口号时,孔宪权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工农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参军后,孔宪权作战英勇,在战场上每逢冲锋陷阵之时,他总是冲在队伍最前端。在烽烟燃烧的日子里,孔宪权在硝烟中冲杀,多次出生入死,经过战火的洗礼后,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骁勇善战的铁血战士。
孔宪权还记得当年跟着朱老总打仗时,他担任排长,带着一排战士打阻击战。战况最激烈之际,朱老总派传令兵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军令,他猫在战壕里打开纸条一看,里面是一个“撤”字。可惜孔宪权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字,反而带着战士们打得更凶猛起来。
战斗结束后,一个排打得只剩下三个人。朱老总得知后大怒,将他革职为普通战士。这次之后,孔宪权才明白:原来打仗不是光不要命就好了,学习文化知识也很重要。
1930年12月,孔宪权在江西省永丰县参加了“龙冈之战”。面对国民党军精锐18师的围剿,红军一举挫败了敌人的强大攻势,并活捉了国军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图|张辉瓒
1932年,在黄克诚的介绍下,孔宪权加入中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以后的战斗中他作战更加勇猛,时刻牢记冲在第一线。
在中央苏区,孔宪权参加了五次反围剿行动。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中革军委决定将部队的有生力量向西转移,进行战略撤退,这也是被后人称作“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迁徙。
1935年,面对国民党军在川、黔、滇地区布置40万兵力的围堵,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的意图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当前局势做出准确判断。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为保存实力,半打半送地将红军主力送出贵州后便息事宁人。
利用这个特性,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云南扎西回兵贵州。出其不意二渡赤水,将敌人围剿主力甩开,在大山中纵横驰骋,将运动战和闪电战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主动向敌人驻地发起进攻。
大战开始前,孔宪权伪装成贵州本地居民的模样,穿着粗布衣裳,背着背篓,摸进敌人的岗哨俘获了几名敌军。并从敌人口中获得重要军事情报,为夺取娄山关作战提供了战略部署。
打不死的程咬金
2月24日,红军主动出击,兵锋直指娄山关,敌人未曾料到已经出境的红军部队卷土重来,被一举击溃。红军占下桐梓县城,首战告捷。25日,中央军委发出指令,全军携新胜之威势攻打娄山关,迅速获得战局主动权。
26日,战斗打响后。孔宪权奉命率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敌军指挥部,擒贼先擒王,只要端掉敌军指挥所,那么敌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失去章法,自然就溃不成军。孔宪权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他率领突击队悄悄朝敌军指挥部奔袭,准备一举将敌军中枢捣毁。

图|孔宪权
眼见突击队已经冲到离指挥所不足几百米的位置,再奔上几步即将大功告成,好巧不巧敌军从遵义板桥前来支援前线的部队也赶到了。见兵力优于红军,敌军当场投入战斗,企图将孔宪权所率的突击队消灭,短兵相见,攻守双方局势瞬间逆转。
孔宪权当机立断,利用敌人所修建的战壕、路边被砍伐的大树作为掩体,率领突击队抵抗进攻。他在道路左侧一边指挥战斗,一边露出头用十响连发盒子枪向马路对面的敌人还击。
孔宪权身旁通讯员端起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枪声大作中,没有掩体遮挡的敌人当即被消灭了十多个。但敌人来势汹汹,见红军战士拼死抵抗,立马架起机枪,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双方对射中,突击队所携带的子弹很快被打了个一干二净。反观敌人的机枪,仍自发射个不休,根本看不出一丝颓势。
战壕内,衣着单薄的战士们都打出了真火,个个喘着粗气。数九寒冬的天,战士们甩下军服,打着赤膊,拎着马刀冲着敌人的炮火杀去,冲入敌阵展开血腥的肉搏战…
本就是军中猛士的孔宪权见战友们如此骁勇、悍不畏死,他不甘示弱从战壕中起身,斜端手枪向敌人射击。点倒几个敌人后,随着敌人的机枪喷吐着火焰,他左胯瞬间被打出了几个血窟窿,人也不受控制地向右侧倒去。
身受重伤后,孔宪权滚入路旁的沟壑中,继续顽强抵抗着敌人。敌人组织兵力冲锋,他举着手枪继续战斗,又歼敌数名。当枪膛中打得只剩下三枚子弹后,二营营长邓克明奉命带着大部队前来支援。
随着援军到来,这才解开危局,孔宪权被战友们抬上担架,送往后方进行治疗。
……
遵义老城的天主教堂内,里面挤满了在战斗中负伤的伤兵。

图|遵义老城天主教堂
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13团党总支书记的胡耀邦也因负伤住进了这里。他在城外带着宣传队准备进城维持秩序时,被国民党飞机射出的子弹击伤。经历了急行军、战斗和负伤,包扎完伤口的他已经身心俱疲,他趴在为伤员准备的病榻上,感觉脑子一片昏沉。
这时,浑身是血的孔宪权在一群战友的簇拥下被抬了进来。军医连忙上前诊断,检查后发现孔宪权的左胯被六枚机枪子弹打碎,若不赶紧进行手术,轻则截肢、重则危及生命。
当时没有麻醉剂,医生只好用鸦片泡水来代替。从孔宪权左胯的伤处取出被子弹打碎的好几块碎骨后,手术才宣告结束。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胡耀邦被几声大吼大叫惊醒,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许多负伤在此休养的战士同样被惊醒。
“杀!杀!杀!”又是一阵怒吼声从教堂的角落传来。胡耀邦有些生气,大半夜的谁在这里大声喧哗,惊扰伤员休息?他喊来警卫员去打探情况。警卫员回来后,面色古怪地小声解释道:“孔宪权‘鸦片水’的劲还没过去,意识模糊,满嘴嚷嚷着的正是红军的冲锋口令呢!”
对“猛士”孔宪权的事迹早有耳闻的胡耀邦听后哭笑不得,这家伙梦里想的也是打仗。他笑骂道:“这家伙可真是打不死的程咬金。”这句话,后来也被当年参加过娄山关战斗的党和军队***奉为笑谈。
1984年,当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采访已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时,胡耀邦还清晰记得当天晚上的情形:
“总之,那天夜里因为孔宪权,我和许多负伤的战士都没有睡好……”
隐姓埋名,给开国上将写信
1935年3月,娄山关战斗结束后,孔宪权在担架上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岚头街。按照长征中中央总政部的条例,在战斗中受伤战士的安置处理如下:团部级以上的干部,由担架抬着,与队伍共进退;营部及以下的战士就地安置;若是团部级以上的干部受重伤无法行动,组织留下300银元、一名卫生员、一名警卫员,交由当地群众掩护。

孔宪权本是营部级的军官,但因为作战勇敢而出名,因此组织上给了他特殊待遇,用担架抬着他走了半个月。可他的胯骨被机枪子弹打碎,伤口迟迟不能愈合,队伍不得不将他留下,交给当地一名叫做宋少前的财主家养病。
滞留养伤时,红军队伍同样给他团部级待遇,给他留下了一个卫生员、一个警卫员还有300银元,以供他生活和养伤。在当时,一个普通红军战士伤后一般只会留10至15块银元。
红军战士临走前还特意留下一张照片:“这个人你一定要照顾好,负责他的安全,如果你能办好这件事,我们一定会好好感谢我们的朋友;如果他出了什么差错,那我们就拿你是问。”说着,还不忘挥挥手里的照片。宋少前本就对红军队伍很有好感,自然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孔宪权便住在宋少前家安心养伤。
1936年,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后,局势平缓,国民党方面停止了对***的迫害。贵州省省长曾在公开场合呼吁隐藏在暗处的***走出来,保证不会加以迫害,伤势已痊愈的孔宪权也决定北上寻找大部队。
虽然由于伤势,左脚已经比右脚短了接近十厘米,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跛子,但孔宪权依旧抱着一颗报国的红心。可宋少前心里满是顾虑,去年红军将伤员留在他家里,倘若有朝一日红军回来检查时,发现孔宪权不见了,他该如何交代,毕竟他家大业大,红军还有照片为证。
在宋少前的百般劝说下,孔宪权只好打消北上寻找部队的念头。但在队伍中深受严明军纪的影响,孔宪权并不愿意在宋少前家白吃白喝。
于是遵义枫香镇一带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个“担货郎”,一瘸一拐挑着担子卖些麻布裤子之类的小货。他正是负伤后的孔宪权。

此后他还当过泥瓦匠,被老百姓称为“跛子瓦匠”。孔宪权不但打仗是把好手,做起泥瓦工来也不含糊,加上他为人正直,勤劳能干,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后来不知是谁认出孔宪权曾经参加过红军,腿也是在打仗时受伤的。
消息传出后,当地百姓都将孔宪权当成神仙下凡,有点迷信的群众叫他“活着的红军菩萨”。孔宪权穿过的草鞋总是被人拿去,用火烧成灰后给家里生病的人冲水喝。
孔宪权的草鞋被拿光后,老百姓就拿他的布鞋,再后来就是茶杯、陶碗。让他本就贫苦的生活不免变得雪上加霜。
一晃十余年过去,孔宪权也在贵州扎下了根。
在不经意间,他在报纸上看见在红军时期老首长苏振华和杨勇的名字,两人此时正在贵州省军区担任司令员和政委。于是他提笔写信给两人,希望组织考虑给他分配个工作。
两人收到来信十分惊喜,很快回信:“孔(宪)权,没想到你还活着呀!”
介绍孔宪权入党的黄克诚大将也得知此消息,亲手开了书面材料为孔宪权恢复党籍。

图|黄克诚大将
中共遵义地委经过研究考察,决定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副区长,参加建政等工作。早年在当地街头做过担货郎的他,不仅熟悉民情和风俗,更是广受当地群众的支持……
1952年,孔宪权调任至遵义会议纪念馆,担任筹备委员会秘书一职。遵义会议在我国党史上具有非凡意义,是决定我党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也是第一批21个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国家文化局非常重视纪念馆的修建工作,多次下达文件推进纪念馆落成。
既无前车之鉴能够借鉴,也不能参照外国的纪念馆为样板。孔宪权首先着手保护会议场地的原址,一边找人修缮,一边派人在全省境内收集红军长征时在贵州留下的文物和材料。
1955年,孔宪权担任图书馆副馆长兼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孔宪权在纪念馆工作期间十分敬职敬业,每天都要去学校和解放军官兵讲党史和革命传统。遵义城区每一所学校都出现过孔宪权的身影。1958年,邓小平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时,十分认可孔宪权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且还给孔宪权给予高度评价:“孔宪权同志是遵义会议纪念馆最适合的馆长!”
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替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六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遵义会议会址。这也是毛主席在解放后唯一一次为革命纪念馆留下墨宝。
1961年3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名列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2月,遵义会议旧址进行全面大整修。在孔宪权的研究领导后,决定采用整体脱落(框架整体拆除),原状安装,重新修复的方案。

在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对遵义会议会址现场进行良好的修缮工作。在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期间,在收集资料、编撰书籍、宣传党史、发扬革命精神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悬挂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孔宪权在任期间拍摄的。
燃烧余热
80年代,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闻名前来中国研究、取材关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材料。七十岁高龄的孔宪权先后接待了来自美、日、欧等国家的外宾和作家,应邀为他们讲述史实和长征路途中的战斗以及红军的来源。
他在职期间所编撰的《红军长征在贵州》,也是第一部详细讲述长征期间红军部队的书籍。哈里森曾在他的著作《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多处提到孔宪权,黄克诚大将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及孔宪权。
1988年,78岁的孔宪权患病离世。他的老乡兼战友胡耀邦发来唁电:“对长征老战友孔宪权的逝世深表哀悼。”
结语: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中收藏了许多长征期间红军战士们的家书。无一例外,参与了土改改革的他们都意识到:只有这样将救国救民化为己任的军队,只有这样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解放全中国受苦受难、被压迫剥削的人民!
拥有这样信念的战士,如何能不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拥有这样目标的政党,如何能不受到人民的拥戴;拥有这样信仰的人们,才能克服万难!

图|红军长征(油画)
长征是我国建军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略行动,为保存革命力量,突破反动派围剿,途经赣、闽、粤等十一省,经历战斗600余次。翻过终年飘雪、极度严寒的雪山,徒步穿越人迹罕至的凶险草地,克服艰难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迁徙,是奠定西北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伟大决定,是无数胸怀信仰的年轻生命紧紧团结、燃烧信念的伟大征程!
松毛岭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松毛岭战役的历史背景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万余名无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指挥所驻地"郭公寨"改名为"郭姆寨 "。
战争背景
1933年5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坐镇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进攻,其中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方针。
在政治上进一步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军事上采取持久的"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向苏区逐渐推进,最后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根据地之目的。
当时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军事教条主义,无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继续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拒绝毛泽东为红军提出的将红军主力转到外线,调动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照搬苏联红军作战经验,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武装保卫苏区、不让敌人侵占苏区寸土,以堡垒对堡垒、以阵地对阵地"等错误战略方针。
因而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陷于被动,屡遭失利。
长汀县誉为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34年8月中旬,蒋介石命令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辖李玉堂第三师、李延年第九师、李默庵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等6个师和炮兵一个团向长汀县的东大门--松毛岭逼进。
于是长汀县松毛岭战役打响了。
在抗击德国纳粹入侵的过程中,苏联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玛莎·勃洛斯金娜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因为悄悄照顾着红军伤员,救助了近百人的性命,勃洛斯金娜最终被纳粹处以公开的绞刑。
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对在二战中做出过贡献并牺牲的人,都给予了“英雄”的称号。可是,勃洛斯金娜却无法获得“英雄”的称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被捕后的勃洛斯金娜)
1924年,勃洛斯金娜出生在苏联的明斯克市,她也一直生活在这里,并在这里长大。
1941年,勃洛斯金娜长到了17岁。当时,正值二战时期,德国集结了550万大军,开始气势汹汹地向苏联发起入侵。
6月22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明斯克发动了进攻。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苏联西线方面军全线溃败。在明斯克沦陷的同时,还有近50万红军遭到了俘虏。
在占领明斯克后,德军在城中横行霸道,作恶多端。无数民众奋起反抗,但都遭到了镇压。勃洛斯金娜虽然年纪不大,但她却积极地加入了当地的苏联***游击队,成为一名明斯克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成员。
勃洛斯金娜以一名护士的身份,偷偷在明斯克当地医院进行着地下活动。在德军的严查之下,勃洛斯金娜悄悄地救助了无数红军伤员。等伤员的情况好转之后,勃洛斯金娜便为他们乔装打扮,再提供假的身份信息,悄悄帮助红军战士转移。
(苏联红军旧照)
在勃洛斯金娜的努力之下,超过100名的红军战士逃出去,并重新投入到抗德活动当中。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遭人告密,勃洛斯金娜和两名抵抗组织的战士不幸被德国士兵抓获,很快被投入了监狱之中。入狱之后,勃洛斯金娜遭到了德国纳粹的疯狂折磨。德国人本来想从勃洛斯金娜嘴里问出抵抗组织的人员名单,以及大本营的所在地。但勃洛斯金娜却抗住了所有的苦痛,一直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志。
无计可施之下,德国人只得选择将勃洛斯金娜处死。不过,勃洛斯金娜可不能轻轻松松就死在了监狱之中,德国人希望能杀鸡儆猴,通过公开处刑的方式,来警告那些地下抵抗组织人员。
实际上,勃洛斯金娜也早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但她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她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让我不安的是你在为我担心,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不会再有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可能的话,请把我的绿上衣和袜子带来,我要穿着像样的衣服离去。”
10月26日,勃洛斯金娜和两名红军战士,被押到明斯克大街上。德国人在他们的身上挂上了牌子,上面写道:“我们是游击队,我们曾杀害了德国士兵。”
(二战中的德军)
不久后,勃洛斯金娜三人遭受了绞刑。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绳索已经套上了几人的脖子,但勃洛斯金娜和两名战士的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在他们死后,德国人下令不准收尸。勃洛斯金娜几人死后仍不得安葬。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悲痛的。
二战结束之后,勃洛斯金娜三人,被提请追认为英雄。其他两名战士的英雄身份很快被明确,唯有勃洛斯金娜却无法拥有英雄之名。苏联政府以“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为名,草率地了结了此事。
曾有记者对这位“无名女英雄”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苏联之所以不愿意承认勃洛斯金娜的身份,主要因为她是一名犹太人,而并不是苏联的斯拉夫人。
(
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的结果革命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张国秦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秦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
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真正的红军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28年,毛泽东总结中国红军创建以来,特别是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宗旨。
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
1一切行动听指挥;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借东西要归还;
4损坏东西要赔偿;
5讲话要和气;
6买卖公平;
7不准偷税漏税;
8不准偷工减料;
9不准偷工减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人民 自1927年诞生以来,军服发展也经过了漫长曲折的九十二年。在革命战争时期,先后经历了红军军服、八路军和新四军军服、 军服。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整个战争年代我军装备简陋,主要是“小米加步枪”和粗布军装,军服式样单调、品种单一,基本上只能维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先后装备了50式、55式、65式、85式、87式、07式军服,军服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带有黑边领章的红军军服。1929年春,红军占领福建长汀,在县城南门街郑屋设立红军临时被服厂,在短时间内生产装备了4000套军服。军服为灰蓝色,上衣为中山装,带有两个上贴袋,用带黑边的红领章,裤子为普通式样,打绑腿,戴大八角帽,缀布质红五星。 称红领章象征红旗,黑边意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陈毅称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小八角帽。1931年底,红校校长刘伯承委托红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设计了中央红军的标准军服:军服为灰色,上衣为不带风纪扣的中山装,下改为西装裤,军帽改为棱角和轮廓较小的小八角帽(这是中央苏区的独创),保留红领章和红五星帽徽,但取消了红领章的黑边,另外,隶属于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特殊战士”一度佩戴绿色领章。
穿红军服的标准照,摄于1936年。
三个红军战士(1936年陕北)。
红军副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
一支八路军部队在休息,左臂佩戴“18GA”臂章。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换穿国民革命军军服,服装样式为中山装式,戴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佩戴“ ”帽徽,左臂佩戴“八路”“18GA”和“新四军”“N4A”字样的臂章,服装颜色有土黄和灰色。
八路军机关干部、战士自己动手缝制棉衣、棉被。抗战初期, 曾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放过国民革命军制式服装。1940年后, 顽固派连续掀起三次 ,进攻和封锁我抗日根据地,并停发了军饷供给。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两年的努力,布匹自给率达到70%以上。
整装待发的新四军战士。尽管他们的衣服鞋帽都不统一,但个个神情严肃、斗志昂扬。
担任国民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身着正规国民革命军军服,佩戴中将领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刘伯承和 。解放战争初中期,我军各部队仍穿八路军、新四军服装,但相继取消了帽徽和臂章。当时各解放区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军服基本样式大致相同,但在服装用布、颜色、尺寸和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前线。
50式军服:陆海空三军干部服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服装,以利于全军统一编制、统一指挥。1950年1月4日中央军委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简称“50式”军服。
穿50式军服的陆海空三军女军人。
1955年国庆阅兵骑兵军官方队着55式尉官夏常服。1955年,为配合军衔制的实施,全军装备新式军衔服装—55式军服。55式军服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比较大的改革。
1955年国庆节朱德穿元帅礼服在天安门城楼。
“国防绿”和“三片红”。65式军服是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后中央军委批准装备的制式服装。65式军服与55式服装的主要区别是:取消大檐帽和女军人无檐帽,全军男女军人均戴解放帽;取消军衔肩领章,一律佩戴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取消毛料服装,干部与战士由上衣口袋多少区分;海军干部战士军服颜色一律改为灰色,取消水兵服;女军人夏装取消裙服。
着74式军服的三军仪仗队。65式军服及其的“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军服,从1965年到1985年整整实行了20年,是我军历史上装备时间最长的制式服装。
85式陆海空三军干部夏常服。85式服装主要特点是取消红领章、红五角星帽徽,恢复以“八一”军徽为主体的圆形帽徽,干部、战士戴大檐帽,佩戴缀钉有军种符号的肩章和领章,增加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发毛料服装,服装号型由正负号改为每个号三个型。在当时改善军容、提高适体率、增加军服调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穿87式陆海空军夏常服的三军官兵。1988年10月1日,为配合军衔制的实行,87式军服正式装备全军部队,至90年代对87式服装作了补充完善。
戴99式贝雷帽的女兵。2000年全军装备“99式夏服”,主要包括茄克夏服上衣和贝雷帽。
2004年全军士兵装备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士兵常服”,使军容有了较大改观。
2005年空军装备“05式常服”,颜色由保持了55年的上棕绿、下藏青改为全蓝灰色。
07式陆海空三军军官春秋常服。2007年建军80周年之际,全军装备了新一代服装 “07”式军服。
07式陆军女军官礼服。
三军女军官短袖夏常服。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 火箭军正式成立。2016年7月1日,改换自成系列的火箭军服装。
红星照耀中国的全部人物如下:
杨虎城、张学良邓发、贺龙、林彪、刘志丹。林祖涵、林祖涵、徐特立、彭德怀、刘晓、徐海东、马洪达、朱德、蔡畅、李富春、蔡畅、李德等。
人物事件:
1、贺龙年少时贺龙便以胆略及才智声益名满湘地。传闻他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随时发动几百到几千哥老会成员加入红军。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朱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是著名将领蔡锣的军官。放弃荣华富贵毅然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在长征中尤其是当张国焘决定南下的时候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立下了永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3、彭德怀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是一方面军三军团的司令员。他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自己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事件:
事件有四渡赤水河、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等。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
四渡赤水河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几十万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役。渡金沙江讲的是中央军委干部团的同志接受了夺取玉屏渡的任务,经过七天七夜,红军主力靠这七艘小船从容过江。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次战斗,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中西部成功渡过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