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结婚的条件有: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是指出自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一代,父母为第二代,已身为第三代,在一个家庭中,形成了祖孙(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我国婚姻法关于禁止结婚的规定,直系血亲没有限制,均在禁止之列。禁止直系血亲之间的结婚,不仅我国法律所规定,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出自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
1、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同母的全血缘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血缘的兄弟姐妹。
2、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甥、甥女。很明显你们应该算是五代血亲可以结婚的,恭喜!
看到这样的消息真的觉得非常的欣慰,孙女在婚礼上面竟然可以得到爷爷奶奶一起相互搀扶的,给她送上爱情的戒指,当然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希望得到这样的祝福,我个人觉得也特别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祝福。在自己婚姻生活中,其实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给自己送上祝福,对于自己来说也是非常感慨的。
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每一个家庭,她们的生活都是比较丰富多彩的,而且现实有很多人也是喜欢让自己的故事去感动世界,都知道隔代亲肯定也会真实的存在,但是也有一种隔代亲比较冷漠。这也叫做隔代冷漠父母通常和孩子我们经常最大的代沟,甚至就是因为隔代亲毕竟很多孩子通常也是喜欢和自己爷爷奶奶相处,父母给自己的影响也就是有一种存在感,但是作为隔代亲他们都觉得父母才是影响他们关系的人,很多孩子通常也希望自己也可以在老家能探望到自己爷爷奶奶和他们多接触多相处。
和孩子奶奶亲的人一般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给她带大的,可是因为现在工作的原因,也有一大部分的父母通常都是在外面就业,孩子们就跟着自己爷爷奶奶生活。像这种感恩自己爷爷奶奶的情怀,也会让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非常的坚强,也非常的自信,更加的懂事,他们觉得隔代亲也是他们幸福感比较爆棚的,让自己的人生也比较满意。
幸福的依赖那么在婚礼上孙女的戒指就是由爷爷奶奶一起搀扶送上去的,这种画面应该非常的感人,这位孙女是她爷爷奶奶看到的,她的感情至始至终都是以爷爷奶奶为重要。在婚礼当天最高兴的应该就是爷爷奶奶,毕竟可以看到自己心爱的孙女走上婚姻的殿堂,今后的生活也可以像爷爷奶奶一样白头偕老,相互扶持永久这样的戒指送上去真的非常的有意义,在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祝福。
菏泽爷爷奶奶不便参加孙女的婚礼,孙女向爷爷奶奶拜别,对此你怎么看?
一、女孩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山东菏泽有一个女孩出嫁,但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参加孙女的婚礼。女孩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在临走之前,特地到爷爷奶奶的家里,陪爷爷奶奶聊天,并拜别两位老人。据了解,女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爷爷奶奶把女孩带大非常不容易,老人的恩情,女孩一直记着,于是才有了跪别一幕。
二、女孩的行为就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很多老年人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却不愿意麻烦年轻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尊严,为了不愿意让儿女费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报喜不报忧。或许这两位老人不愿意给孙女添麻烦,希望他能够快快乐乐嫁人,因此才不出席婚礼。尊重老人,但是为了让两位老人心安,让他们知道自己会永远念着他们,于是选择在结婚的时候看望二老。这位懂事的年轻人,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孝敬,什么是尊重老人,也给很多年轻人上了一课。
三、女孩的行为也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是却不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去做。年轻人外出工作,过年过节的时候可能会回到老家,但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机会就特别少,老人站在门口期盼,却盼不到孙子孙女的身影。老人不奢望晚辈大富大贵,最渴望的就是孩子们常回家看看,一家人享受团圆。我们应该给这个懂事的女孩点赞,也应该像她学习,无论何时都应该把孝顺放在首位,这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回报。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的“养”,从谦和一点的角度可理解为 “奉养、供养” ;站在“圣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则有 “蓄养、教养” 的意思;一般采用平和折中的解释,意为 “相处” 。
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就是: 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同他们相处。过于亲近、宠溺,他们就会骄纵、不知道谦恭逊让;对其疏远、远离,他们又会心生怨恨!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是极为偏颇、近乎荒谬的。鲁迅先生就曾辛辣地讽刺孔子这句话的众多拥趸: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儒学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大成者,其包含的人道、仁道、和谐等思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
但是毋庸讳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妇女不公平不合理具有普遍性, 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后来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男权至上的理论体系。
“小人难养”很容易理解,“小人”就是《农夫和蛇》里面的“蛇”,他们一般 卑鄙无耻、龌龊下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是一伙没有原则、正义、是非之分,只讲利益得失,“有奶便是娘”,内心“常戚戚”的蝇营狗苟、势利之徒!
问题是一辈子“克己守礼”,主张“仁爱”,讲究“恕道”、提倡谨言慎行的孔圣人为什么如此生猛、鲜明地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公开否定甚至可以说大骂天下所有女人呢?
要知道他一向与人为善,大力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女人们怎么得罪了他呢?
其实,不是孔圣人与女人有什么深仇大恨!主要是局限于孔子所处年代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是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女性大多数没有受过哪怕最基本的教育,对外界事物陌生,被知识所屏蔽,经济地位低下,又没有什么谋生技能,而孔子这类所谓“圣人”, 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自然远比常人高。
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孔子看来,女人就该克勤克俭、任劳任怨、谨言慎行、相夫教子,最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中女子有任何凸显自己个性、风采和能力;提出自己见解和主张;埋怨或责难男人的行为举止都 是“逾矩”的,甚至是大逆不道。
女人的任何自主性尝试或实际的自我诉求和抗争在孔子看来都是不合时宜,不得体的。正是这种对女人的轻视和歧视,孔子就感觉到和女人相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近,近不得;远,远不得。
对她们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不知天高地厚,挑战你、冒犯你;对她不好,她又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她,恨死你,至死方休。结果是男子在与女人相处时,度不好把握, 不是“过”就是“不及”,动辄得咎,所有“女子难养”也就呼之欲出!
《论语·泰伯》中有一段话,“武王曰:予有 乱臣 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 : 周武王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能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 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
注意这里周武王说的 “乱臣” 不是通常说说的“犯上作乱”、“乱臣贼子”的乱臣,恰恰相反,指的是是善于治理政事的能臣贤佐。
这段话中的“妇人”就是 周武王之妻邑姜 ,主管内务。相传邑姜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武王取得江山,论功臣十人,他自己都认为邑姜应该计算在内。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 邑姜是妇女,就不算了,只能算九人!
据说邑姜是个圣女,《大戴礼记·保傅》篇里面说周后邑姜怀周成王的时候, “立而不跂” ,站立的时候,两脚跟稳稳着地不会翘起; “坐而不差” ,坐的时候两腿绝对不会分开; “独处而不倨”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端庄谨慎地不把脚伸长,也就是慎独、不放肆; “虽怒而不詈” ,即使她不高兴,也绝对不会骂人,即口业很清净,不出污恶之言。
可以看出,邑姜是个道德无双的圣女,所以她世世代代受后人礼敬,直到今天她的神主还被供奉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里。
就是因为邑姜是“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乡野女子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家庭妇女絮絮叨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 孔子对母仪天下的国母邑姜依然这么轻忽藐视,只能说明孔子对妇女有一贯的成见和歧视。
孔子对“女子难养”这种性别歧视观点当然是由当时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生态决定的,但是其个人经历和家族传统强化了他内心的这种偏颇看法。
孔子家族从其父亲 叔梁纥[hé ]开始就连续出现三代或四代的 “出妻”(出妇) 行为,尽管历代儒家弟子都试图淡化和遮掩这些史实。
中国古代的“礼法”规定丈夫有权将违犯了“七出之条”的妻子强制赶回娘家,叫做 休妻 ,因为其行为依据是“七出之条”,所以也叫 “出妻”或“出妇” 。
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娶了一妻二妾。首先娶施氏女为妻,一连生了九个女儿;于是纳了施氏一丫环为小妾一号,生一个跛腿儿子 伯尼(又名孟皮) 。六十多岁才跻身“大夫”之列的叔梁纥,显然觉得伯尼作为贵族继承人很不体面,因而66岁时娶了颜家18岁的三女儿 颜征在 (孔子母亲)做小妾二号。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里“野合”不是在野外苟合的意思。古俗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不合礼仪,叔梁纥与颜征在就是这种年龄相差较大、不合礼仪的“野合”婚配,也就是碍于礼法没法举办正式婚礼。
《孔子家语》的《后序》中就明确提到叔梁纥“出妻”的事实,但具体“出”的谁,没有交代得很清楚。 不过从孔子继承了贵族的身份、作为顶户的男丁能够与孔母生活在一起、孔母死后孔子能将父母合葬于防等史实来看,叔梁纥出的应该是正妻施氏或小妾一号,而不是孔母颜征在。
至于孔圣人本人“出妻”在正史《礼记·檀弓上》有明确记载载: “伯鱼(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子原配妻子 亓官氏(孔鲤生母) 属于被休之人,后来去世。依照当时礼仪 亓官氏 过世满一年就不应该再为她哭,孔子的儿子孔鲤在丧期满后有一次依然为死去的母亲哭泣,孔子听到了就很不高兴地说:太过分了!唯唯诺诺的孔鲤听了父亲的教导马上“改过自新”,不哭了!
孔鲤的生母被孔子所休,他长大后学样父亲孔子,也把自己的老婆——孔伋(孔子孙子,字子思)的母亲休了。 孔鲤尽管在学问方面远远不及父亲和儿子,但在出妻方面继承孔家的“优良”传统,做得毫不逊色。
《阙里述闻》记载:“伯鱼(孔鲤)前妻无德…… 妻不可化,乃出之 。后妻贤,生子伋。”这说明孔伯鱼是出过妻的,第一任妻子德行不佳,后来被出。
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述圣公”孔伋(字子思)做得更绝,其“出妻”死后干脆不让自己的儿子孔白(字子上)“丧其母(为母守丧)” 。孔子思的儿子孔子上是前妻所生,前妻是被出的,所以在她死后,子思不许孔子上为生母戴孝。
依照儒家“礼法”,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既然她已经被休了,就不是我(孔子思)的老婆了,你(孔子上)作为我的“后人”,当然她也就不再是你的母亲了!这就是《礼记·檀弓篇》记载的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公认为最博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尊其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历代的孔氏门徒及儒学拥护者,很多人不能接受这些孔门出妻的史实,为孔家辩护的有,破口大骂小人污蔑孔氏家族的也有, 他们尤其不能忍受圣人飘飘白衣上的“污渍”,至少对孔子出妻是坚决否认的!
所以在孔氏祖孙几代出妻问题上,一直存在“三代”或“四代”出妻的争议, 也就是算上孔子就是“四代出妻”,不承认孔子本人有过出妻行为就是“三代出妻”。其实,圣人也是人,也要吃饭、结婚、生子,为何不能休妻(离婚)呢?
话又谁回来,不管三代还是四代,孔氏家族对女子的冷漠无情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眼里,夫妻关系跟朋友关系差不多——“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分”,如此而已。
说句题外话,不光孔氏祖孙三四代,孔子的儒家门徒及其孔氏后世子孙出妻的也不少 。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 宗圣曾子(曾参) 也曾出妻。其原因是他老婆蒸给他吃的梨子没有蒸熟,还有一说是曾子是因为其妻在 “杀猪食子” 的问题上对下一代(曾参的儿子)说谎而被休的,总之根本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则性问题。
另外,被尊为 “亚圣“的孟子 也曾因偶然碰见其妻在卧室里 “踞坐”(也就是把腿张开、伸长坐着) ,不庄重不合古礼而“欲出妻”。孟母小时候曾经为教养孟子曾经“孟母三迁’,可见是个贤德的人,她知道后把孟子痛骂一顿,孟子休妻的打算才作罢!
由此可见,孔子无疑很伟大的至圣先贤,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并不是“完人”,即使他没有出妻,也不是完人,世上根本没有完人一说!
一方面, 局限于他所处的男权至上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履历和家族传统体验,让他发出了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千古抱怨,得出“唯女子难养”的荒谬结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
FTN征文大赛 |史记 FTN通证“横空出世”记
1概述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是两个人的情感,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事件。但在婚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禁忌,其中包括娶亲属。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禁忌规则的差异很大。本文将介绍结婚娶亲属的相禁忌表及其文化背景。
2娶亲属的文化背景
在西方文化中,结婚娶亲属是严格禁止的。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认为亲属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伦理上存在无法逾越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娶亲属被视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会破坏家族的“清白之统”,损害世族的形象和声誉。而在印度教文化中,结婚娶亲属的现象同样存在,这是因为印度教律法规定了婚姻的种类和配偶的选择,而娶亲属则被视为是异端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3结婚娶亲属的相禁忌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娶亲属被视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存在相应的相禁忌表。根据《周礼·天官·大宗伯》的记载,近亲结婚是不允许的,具体禁忌包括:
1)同宗禁婚:即同姓氏之间禁止结婚。
2)祖孙禁婚:即祖孙之间、外祖父母与儿媳之间禁止结婚。
3)兄弟禁婚:即兄弟之间、女儿不得与父亲的兄弟结婚。
4)姑甥、舅嫂禁婚:即叔侄之间禁止结婚。
5)表亲禁婚:即姨表兄妹、姑表兄妹等近亲之间禁止结婚。
4背后的文化意义
这些禁忌不仅是对亲属关系的限制,更是对家族、社会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同时,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文化和世族形象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家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都可能会破坏家族的团结和清白之统。
5现代社会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传统文化中的娶亲属禁忌已经逐渐被改变。随着婚姻自由化的发展,人们的婚姻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规范化的家族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而在现代社会中,亲属之间的结婚也已经逐渐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和规范,一些国家也开始放宽了对近亲结婚的限制。
6结论
不管在哪个文化背景下,结婚娶亲属都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虽然现代规范化的家族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娶亲属禁忌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保持对传统家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应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改进和完善,为婚姻自由化和多样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人类三代以内的近亲关系从近到远分为四个等级:一等近亲——父女、母子;二等近亲——祖孙,同胞兄妹;三等近亲——叔侄女、舅外甥女;四等近亲——堂兄妹、表兄妹。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三代以内的近亲不能结婚,就是指以上四个等级以内的近亲不能结婚。
在人类文明尚未开化的古代,婚配是非常混乱的,不仅旁系血亲,甚至直系血亲之间也可通婚。古埃及统治者认为,只有皇室同族通婚才能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和高贵,所以多是亲兄妹结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直系血亲结婚的极大弊病,逐渐对其加以禁止,但是对于旁系血亲婚配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
中国多数民族历来禁止堂兄妹结婚,但是表兄妹结婚却非常盛行。民间甚至素有“姑舅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说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原妻唐琬就是一对表兄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结关系中,也涉及了姑舅亲和两姨亲。实际上,从遗传学角度上看,堂兄妹和表兄妹两者之间,无论从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或携带相同基因的数量上看,都是相等的。
扩展阅读-历史上由近亲结婚造成的悲剧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婚姻会给她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不幸。他们一共生下了9个孩子,4男5女,4个男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女孩子中也有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
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婚姻问题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在他还没有领悟到自然界的奥秘之前,自己先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从小便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由暗恋而结为伉俪。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竟有3人中途夭亡,其他3人也终身不育。
创立了“基因”学说的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致力于研究古代印第安人的人种繁衍。他从研究印第安人的婚姻习俗中得知,血缘过近的婚配对后代子女有害。但他自己却与表妹恋爱、结婚,结果也遗恨终生。摩尔根告诫人们“不得在氏族内部近亲通婚”,这既是他苦心孤诣的研究结果,也是他本人亲身体验的血泪教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