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到野象谷,一是看大象表演,二是看热带雨林。景区内有长达四千多米的步行道蜿蜒于热带雨林之间,你可以漫步其中,感受热带雨林的气息,步道两旁不仅可以见到少见的热带植物,还可以看见野象出没留下的脚印、粪便等痕迹。幸运的话,或许还能看到林间漫步的野象群。看到真正的野象是需要运气的,不过景区南门附近每天都有固定的大象表演,憨态可掬的大象会跳舞、过独木桥、甚至会用鼻子踢球,非常精彩。
2、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西双版纳傣家人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泼水节,在傣族园的泼水广场,你可以感受到这热烈的场面。这里“天天都是泼水节”,上百人聚拢在水池边,相互泼水,洗去尘埃和罪孽。记得一定要带一套替换的衣服,不然泼水节过后变成落汤鸡就没法进行下面的行程了。泼水广场旁边的歌舞剧场里,歌舞演员用嘹亮的歌声和奔放的舞蹈展示出傣家人的热情,你还可以欣赏到傣王招亲的热闹场面。
3、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思茅州普洱县的那柯里村,区内遗存有一条铺就于崇山峻岭的石子大道——茶马古道。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石板上深达两厘米的马蹄印是古道最好见证。茶马古道实际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4、曼听公园有保存完好的500多株古铁刀木林及植被,园内有山丘和河道,又有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是个天然的村寨式公园,以前是傣王的御花园,王妃来游玩时,灵魂被美丽景色所吸引,因而得名,夜晚还有篝火晚会。
5、望天树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仅分布在州内勐腊县的补蛙、景飘等地。望天树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是感受亚马逊河风情+不可不走的树冠走廊。
6、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
7、独树成林其实是一颗有着900多年历史的老榕树。位于打洛镇边境贸易区内的曼掌寨子旁,距中缅219号牌约500米。该树为大叶榕树,树高70余米,幅宽120平方米,32支气生根直入土中相连成林,成为热带雨林中的一大奇观,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造型独特,美丽壮观。
8、基诺山,景区主要游览景点包括:“牛角字”、“大鼓门”、“牛头路”、“祭祖先玛黑、玛妞”,“奇科、布姑演奏”、“拴平安线”、“创世女神阿膜腰北塑像”、“太阳花坛”、“敬酒迎宾”、“基诺族图腾柱”、“大公房基诺文化博物馆”、“基诺族成年礼”、“卓巴房及卓巴文化馆”、“织砍刀布”、“基诺大鼓舞”、“打铁”及以展示西双版纳边境土著文化为主题的“土著部落”。
云南省丽江市东北部的川滇交界处。
江河孕育文化。藏学家任新建说,《唐书》里记载的东女国范围就在今天川、滇、藏交汇的雅砻江和大渡河的支流的大、小金川一带。
走婚制度是母系社会的标志,雅砻江流域当年很可能被这样的婚姻制度所主宰。但绵延的走婚文化带最终与东西向的汉藏大通道-川藏线相遇了,大通道的非走婚文化淹没了走婚文化,只剩下两个孤岛:鲜水河、泸沽湖。
云南走婚发展现状
云南走婚已经没有。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半夜到女子的“花楼”,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
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离开。如今,这项传统婚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结婚,却没有共同住所,平日各回各家,节假日才聚到一起。
走婚族经过婚姻登记,属于合法夫妻,与普通夫妻不同的是,走婚族没有耳鬓厮磨的条件,没有男耕女织的浪漫,他们或聚或离,不但生活如此,经济上也可能相对独立,因而又被称为“半糖夫妻”。
初次见到泸沽湖,一定会被她的美所惊叹,宛如心中的田园牧歌般美好。
她很静秀,也很安然,就那样躺在那里仿佛已过千年,仿佛梦中的隔世仙境。
泸沽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这里有着“东方女儿国”美誉。
男不娶,女不嫁,自愿结合,离散自由的母系婚姻制度,俗称“走婚”。
当你踏入这个美丽的女儿国,会得到一本特制的“女儿国护照”。
走婚在摩挲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
成年男女在一些唱歌、跳舞的聚会上,如果遇到了意中人,就会以扣手心的方式传情达意,而对方也会以扣手心回应。
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就会在白天约好,然后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相约。
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
传统上男子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从正门进入花楼,而是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干扰。
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如果天亮之后或女方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就会被视为无礼。
不过走的时候可以从正门离开。
所以,摩梭男人应该爬墙都挺厉害的!
走婚,也并不是随意而为,走婚的前提是男女之间情投意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会走婚,而且不能同时走婚,也就是一段时间内要专一。
而在感情中女方依然占有决定权,只要女方不开窗,感情也就断了。男的可以继续找别的姑娘走婚了。
没有婚姻的形式,所以生下的孩子归母亲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
所以去了泸沽湖记得不要问别人“你父亲呢?”承担父亲角色的是舅舅,男人不需要抚养孩子。
走婚桥的意义
原名草海桥,横跨草海,长300余米,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更是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摩梭人“阿夏”走婚的要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爱情鹊桥”。
去泸沽湖被走婚了怎么办?
有很多游客,当然不管是男还是女,可能都有遇到过被要求“走婚”。
如果你也能遇到,那么恭喜你,你艳遇了。
很多姑娘可能会遇到“摩梭人中的老司机”。
他们会格外的亲切,为你鞍前马后,之后会扣扣你的手心要么就直接告诉你他想和你走婚,晚上会去找你。
不了解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可能真的会被吓到,觉得这人是不是在找你一夜情?
当然了,即便知道了是走婚习俗,这也和一夜情没什么两样的。
是拒绝,还是接受这种“走婚”,都取决于你的婚恋观念。
除了老司机还有摩梭姑娘,有些男游客或许也会遇到想走婚的摩梭姑娘。
对于这种,很多摩梭人的长辈是不会干涉的。
毕竟他们崇尚自由恋爱,长辈也不会阻挠的,甚至会支持女儿的追求。
所以“走婚”对象不论贫富、美丑、甚至年龄……
中国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一夫多妻制度,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制度就被废除,一夫一妻制度被正式确立,而现在,世界范围内,一夫一妻制度也是主流,但依旧有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的现在,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个村落,是中国仅存的一夫多妻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个村子。
01隐藏在云南群山中的村寨,允许一夫多妻制度
这个部落就是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布朗山上的一个村寨,叫做曼邦三队,在这里男人可以娶5个老婆,而且他们的结婚年龄普遍都比较小,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生子了,为啥我国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这个村落却这么独特呢?
这个村寨是一个长期与世隔绝的村寨,他们的祖先为了避难来到这里,他们就在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和外界根本没有联系,村寨中也只有一条小路可以出村子,连车都开不进去,这个村落是在建国后才被发现的,当地政府也曾经想要将他们迁移出村寨,到外面去生活,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
所以这个村落还是保留着许多以前的习俗,包括一夫多妻制度,还有早婚等等,并且由于这个部落的医疗条件不行,许多新生儿成活率非常低,这个部落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孩子们的名字只有父母才知道,而外人叫小孩,男孩就叫“甲铁”,女孩则取名“纳铁”。
02曼邦三队风景优美,犹如世外桃源,年轻男性却想要逃离这里
曼邦三队是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长期与世隔绝,更是让许多人将这里当成是一个世外桃源,但其实这个村落的年轻男性却想要逃离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夫多妻的生活为啥不要,这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过于艰苦。
由于和外界的联系少,并且交通极其不便利,曼邦三队没有电,生病了找不到医生,孩子们也没有学上,老一辈的人因为不愿意和外界有过多的牵扯而放弃了当地政府将他们迁移出这里的要求,而年轻一辈的男性却想要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去外面发展。
因此当地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还是想要搬迁出去,许多人也开始到外面发展,而这个村落的人却在慢慢减少,如今曼邦三队只有17户人家在这里生活,人数只有67人。对于这个奇特的,允许一夫多妻的村落,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会看到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
在傣族,每年农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选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节。这个时候,傣族姑娘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姑娘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姑娘,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姑娘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但还是可以卖给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钱把黄焖鸡买走,而实际上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姑娘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会说:这里人多,咱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视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个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却是傣文,而女孩子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尚学生的生活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历史:缅寺和学校面对面地站了近半个世纪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少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升和尚升佛爷仪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傣语称为“播帕”的佛事活动,将适龄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诵经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为和尚,要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准备出家当和尚的男童,要预先到佛寺内当一段时间“科永”(预备和尚),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请一位傣语称为“波卧”的教父,由教父为其置办一套黄布袈裟,一顶小圆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举行播帕佛事活动之日,“波卧”便把“鲁皎”(意为宝贝儿子,即准备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举行家宴,对其表示祝贺,将所置的袈裟,圆帽等礼品送给“鲁皎”,将“鲁皎”打扮一新。让“鲁皎”骑上高头大马,或背上“鲁皎”(近代有坐拖拉机或摩托车者),由亲戚、长辈簇拥着送进佛寺,集体在佛祖像前诵经受戒,升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内一边学习傣文,一边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当学会傣文,能熟练诵念《爹特》经时,由寺内佛爷为其诵经晋升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钻研、抄写佛经外,还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导小和尚诵经。年满二十岁以后,如果不违犯教规、戒律,对佛教佛经钻研较有成效,经本寺大佛爷认可,可晋升为小佛爷。小佛爷要认真学习有关佛爷的修养、戒律和佛经,熟读佛教理论,按佛教理论认真修行,等待晋升机遇,至本寺大佛爷空缺时,经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认可,可升为大佛爷。大佛爷年过四十岁,德行高、精通佛教经典者,经信徒推荐,当地召勐(土司)认可后,可以晋升为祜巴。祜巴之上还有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级晋升。
从大和尚晋升佛爷,必须在中心佛寺的“波苏”内诵经,举行晋升仪式,将黄布袈裟更换成长方七块,横方九块拼缝的袈裟,这种袈裟,傣语称为“帕拉纳”。每次晋升都要举行晋升仪式,更换不同规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还要向晋升者朝拜,从佛爷晋升为祜巴,袈裟应更换为长十一块,宽九块的大袈裟,晋升的等级越高,仪式越隆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有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有一些我们能理解的,还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但不管我们理解不理解,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地方所存在的风俗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这个地方的人们实行一夫多妻制,而这个地方就在我国云南。
说起云南,很多人估计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的风景及景点,毕竟云南可是个旅游胜地,每年来云南旅游的游客数不胜数,更是有不少人来到这之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并且在云南这个地方,还有着不少的少数民族,所以风俗文化也是各色各异,不过大多数我们都能接受,但是在云南这么一个村寨的很多风俗习惯我们几乎都是接受不了,而这个村寨就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曼邦三队”。
大家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非常的陌生,因为这个村寨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里没有学校、汽车、电话等现代科技生活所拥有的一切在这里你几乎都看不到,这个村子还保持着人类原始的生活方式,并且在这里还实行者一夫多妻的习俗,可以说这个村寨是我国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说起一夫多妻,这通常都是在我们古代才会有的事情,但是现在这个制度早就已经被废除了,在现在这个社会你如果真的一夫多妻那么你就犯了重婚罪,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不过曼联三队这个地方却依旧保持着这种习俗,在这里男人可以娶五个老婆,而且在他们成年之后就会自动配偶,不过他们也只能和寨子里的当地人人通婚,这让不少人感到非常的奇葩。
不仅如此,这个寨子里的人几乎都没有上过学,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生的,再者就是他们生病也不会去看医生,所以寨子里新生儿的存活率非常低,人口也仅有67人。
不过现在我们国家的扶贫计划也在实施,当我们发现了这个寨子之后就对它们展开了工作,不仅为他们带去了吃穿用的东西,更是对它们的思想进行了纠正,而且对一些儿童上学问题也在慢慢的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寨子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有个不结婚的族叫做单身贵族吧。不过单身贵族指的都是那种有结婚能力的,生活过的。很奢侈。不想被婚姻的束缚。喜欢那种自由的感觉,每天都选择和朋友在一起玩儿不缺女人。这样的人单身才叫做单身贵族。如果是那种比较穷的,结不起婚的人那就不是了。那一类型的人应该叫做单身狗吧,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是有能力结婚不想结婚,一个是想结婚,却没有能力结婚的人。
没有。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半夜到女子的“花楼”,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
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离开。如今,这项传统婚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结婚,却没有共同住所,平日各回各家,节假日才聚到一起。
走婚族经过婚姻登记,属于合法夫妻,与普通夫妻不同的是,走婚族没有耳鬓厮磨的条件,没有男耕女织的浪漫,他们或聚或离,不但生活如此,经济上也可能相对独立,因而又被称为“半糖夫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