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72岁老公获法国最高勋章,她的老公有何背景?巩俐的老公是法国电子音乐制作人jean michel jarre,让–米歇尔·雅尔现年72岁高龄,却 以保养得当,年轻态让人惊叹。其实他在法国是大神级别的音乐人名气很高,在音乐界有着骄人的成就,所以在法国是一位声望很高的音乐家。
巩俐嫁给法国音乐人巩俐嫁给法国电子音乐制作人jean michel jarre后,定居在时尚之都巴黎。她的这位老公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音乐方面是闻名全国的电子音乐制作人、著名音乐家,感情经历就更让人惊讶了。
他有二任前妻,一位订过婚的女友,三人都是影后,而现任妻子巩俐也是威尼斯影后,所以说这位让–米歇尔·雅尔,确实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不仅自己的事业风生水起,声名远播,在国内甚至连法国总统都是他的乐迷。而且在感情方面,迎娶的都是鼎鼎大名的美女老婆。
出生于音乐世家让–米歇尔·雅尔的父亲莫里斯·雅尔,本身就是一位作曲家,曾经为**《人鬼情未了》等配乐,写主题曲,也是非常了得,看来这是一个艺术世家。
让–米歇尔·雅尔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子音乐和数码音乐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有很多著名的曲子,在很多**里也都有过呈现。
他的音乐会也是非常受欢迎,爆满的场地和水泄不通的观众,让他的音乐会,三次登上吉尼斯世界纪录。
获得最高勋章让–米歇尔·雅尔这次获得法国最高勋章,是法国总统亲自颁发的,给国宝级音乐家的奖项,代表着终身最高荣誉,看来巩俐嫁的老公,确实是个音乐界的大咖名家。
而她们的婚姻也被人津津乐道,希望巩俐幸福。
走近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 ,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纪律 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 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德国人择偶方式
今天,德国的男女青年有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他们或经亲友、同学、同事介绍,或在舞会、旅行等文娱活动中相识,然后经过一番交往的恋爱过程,最终决定结为夫妇。他们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这一点同西方现代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择偶方面,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
1.橡树月老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3.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掸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4.**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完美的姑娘。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去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美丽的**往往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许多人在与真人相见后,会觉得并不像**中的人物那么理想。
出生
德国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终是世界最低的,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在这样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实早在妇女怀孕之时,她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有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茁壮成长。在德国符滕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倍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造成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 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德国,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已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约定时间,由牧师或神甫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 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义务。
(二)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 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 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 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在巴伐利亚农村,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 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德国丧葬习俗
婚丧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个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独身终生,但万物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与尘世告别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办丧事,这是天下皆然的风俗,为了让死者能安详地离去,各国民问都有种种习俗。
(一)临终慰藉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二)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嚎陶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目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每当想起死者,人们会到墓地去扫墓、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不招来非议。一般要求新寡的妇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要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以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要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际。
德国的交际礼仪
(一)初次相识
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不能不论男女长幼、地位高低而随便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一般的习惯是从老者和女士开始。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以表示尊重对方,如果这时把眼光移向别处,东张西望,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初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要注意听清和记住对方的姓名,以免发生忘记和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要做到尽量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由于德语语言自身的特点,在与德国人交往中还会遇到一个是用尊称还是用友称的问题。一般与陌生人、长者以及关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称"您";而对私交较深、关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关系不错的同事,往往用友称"你"来称呼对方。交换称谓的主动权通常在女士和长者手中。称谓的变换,标志着两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对此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与德国人交往。
(二)遵约守时
西方人一般都讲究遵守时间,德语中有一句话"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德国人邀请客人,往往提前一周发邀请信或打电话通知被邀请者。如果是打电话,被邀请者可以马上口头作出答复;如果是书面邀请,也可通过电话口头答复。但不管接受与否,回复应尽可能早一点儿,以便主人作准备,迟迟不回复会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约,应客气地说明理由。既不赴约,又不说明理由是很不礼貌的。在德国,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请信,注往还注明衣着要求,这并非多此一举,因为谁也不想在此穿戴庄重的场合,由于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请之后如中途有变不能如约前往,应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于临时的原因,迟到10分钟以上,也应提前打电话通知一声,因为在德国私人宴请的场合,等候迟到客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客人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院中的迟到,人们可以习以为常,但对于音乐会的迟到,则是令人讨厌的。这时迟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个乐章结束后再入座。如等不急,需慢慢走到座位上,千万别走错排数,并且要对站起来让路的人轻说"谢谢"。 赴约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门,以免迟到。迟到固不礼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虑。德国人如遇正式邀请,往往提前出门,如果到达时间早,便开车转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时再进主人家。
(三)付小费
在西方国家,给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付小费已成为习惯,小费已成为服务员的重要收入来源。给小费不但是对其服务的一种酬劳,同时也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因此,它也属于礼貌范围之内的事。 那么,对哪些人应付小费呢饭店招待、门房、女服务员、房间清洁工、旅馆中的行李搬运员、火车站和机场上的行李搬运员、轮船招待、卧铺车厢乘务员、酒吧调酒师、理发师、出租汽车司机、加油站工人、厕所服务生、擦皮鞋者、导游、旅游车司机、摩托游艇司机、领座**和停车场看守等。经验证明,付适当的小费可提高你在度假场所、餐馆中的舒适程度。同时,通过小费也表达了你对服务员热情周到服务的感谢。 小费不等同于服务费,服务费是顾客所付的附加费,一般为消费的10%一15%,它列在帐单的末尾。一般如果帐单上已列出了15%的服务费,那就不用再付小费,如果服务费只收10%,顾客要另加5%的小费。当然,如果你对这里的服务十分满意,可以把钱凑个整数,或单独把硬币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盘中。谁帮了我的忙,我就给他2-5马克的小费,这已成为一种规矩。提早把几马克的小费塞到宾馆房间清洁女工的手里,可保证你房间的整洁舒适。早一点儿把小费塞给出租太阳伞和躺椅的人,可保证你及时租到这两种东西。多付几马克的小费,可使你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其实这是很实惠的。千万不可小看小费,这也是你礼貌是否周全的标志。
(四)如何送礼
朋友之间交往、遇有婚丧喜庆、做客赴宴、送往迎来、逢年过节、慰问病人等等,自要送些礼品,这是人之常情。德国人不习惯送重礼,所送礼物多为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以此来表示慰问、致贺或感谢之情。去友人家赴宴,客人带上点儿小礼物,俗话说礼轻情意重,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糖果或一瓶酒足已。当然,去德国朋友家做客的中国人如能送给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风格的小纪念品,那定会受到主人由衷的赞赏。如果只是顺便看望,那就不必带什么礼物了,最多给小孩子带点儿小玩意儿。如果是业务的聚会,双方往来都是公事,只要按时应邀出席,不必另有表示。 在德国,如遇朋友乔迁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礼者开诚布公地谈谈送些什么礼物好。有的德国新婚夫妇会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单,送礼的朋友可在此单上划上自己送的东西,这样既可使新婚夫妇得到实惠,又令馈赠者高兴。 对送报员、清洁工、看门人或照顾病人的护士,德国人一般也会送些礼品,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不过对他们送钱更为实惠。你可把一张钞票装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们手中,同时对他们的劳动表示感谢。
德国生活小事忌讳多
在德国,忌讳“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此外,德国人祝贺生日的习惯也不同于中国人。在中国,友人生日临近,你方便时,送他生日礼物并祝他生日快乐,他一定会为你的关心及热情而感激不尽。但如果这事发生在德国,则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按德国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在原联邦德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个人收入都是隐私,相识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对方底细是司空见惯的事。另外,别人买到一样东西,即使喜欢,也不要问价格。遇到别人生病,除伤风感冒或外伤等常见的病外,不要问及病因及病情,否则会招来好窥视别人秘密之嫌。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都要事先约定。
原民主德国居民楼的烟囱都比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种专门从事清扫烟囱的工人。人们相信,谁要是出门在半路遇见烟囱清扫工,谁一整天就会顺利;如果有人在和烟囱清扫工擦肩而过时在他身上摸一下,他这一天就会交好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过去德国人的房子都比较简陋,炉灶、烟道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引来火灾,有烟囱工人清扫就会避免这类灾难。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德国旅店男女随意同居
德国人对性的态度极为开放,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避免有人要与你探讨性问题的可争议之处,如果你表现出一丝尴尬,就会被人视作心理有障碍。德国的色情业也遍布各个城市。汉堡红灯区的妓女们身着三点式扭动着腰身出现在橱窗里,其开放程度简直可以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相媲美。德国人常常嘲笑美国人在性问题上放不开,说美国人把好莱坞的三级片以及性自由的观念输出给全世界,却不能容忍自己的总统在性问题上的不检点。而在德国,这一切不过是平常之事。当你走到大街上或打开电视机,动不动就会有赤裸裸的画面映入眼帘,真令人觉得有些惊异:这还是以严谨、保守著称的德国人吗?
德国人在十三四岁就开始接受性生理教育了。校园、商店里到处都是免费的避孕物品。有调查显示,18岁的中学生中,90%以上有过性行为。在德国人的观念中,所谓“贞操观”、“处女膜情结”,乃是对女性性权利的压抑,早已被历史唾弃。
在德国人眼中,性权益也是人权之一,神圣不可侵犯。德国人因性生活不合而离婚的人很多,离婚率高达40%以上。同居和独身是大部分现代德国人的选择。同居者经济独立,彼此以感情维系。有的同居几十年,到老才结为夫妻。而结婚的年轻人中,大多数也有多年的同居史。独身者在事实上也有不固定的同居对象,维持性伙伴关系。
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是非常重视性生活质量的:孩子一般要早早哄睡;晚餐得精心准备;餐桌上烛光闪烁;音响里传出轻柔的乐曲;夫妻彼此用眼神、用语言、用亲密举动为共度良宵精心铺垫。如果丈夫违背妻子意愿,粗暴行事,有可能被指控犯“婚内强奸罪”。
在德国旅店,男女同宿一室非常自然,无需出示结婚证件。无论是旅行团还是大学里的实习队在外住宿都是两人一屋,自由搭伴,不分男女。即使两个熟悉的异性搭伴同住,也常常是互不侵犯,西线无战事。
德国的裸体日光浴非常有名。到了夏天,在露天游泳场、沙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仰卧或俯卧着的享受裸体日光浴的人们。曾经有个来自国内的女同胞斗胆走进裸体人群,想亲身体验一番日光浴的滋味。可她一进去又胆怯了,狠了几次心都不好意思解开她那身黑衣裙,万般无奈,只好着装躺下。没过两分钟,她就自知没趣地逃离了。事后她说,她成了那天沙滩上白花花的人群中惟一的一个黑色怪物。其实,在专心致志日光浴的裸体人群中,人人闭目养神,没人看你,完全是你自己心虚,放不开。
对于性开放,德国人自有他们的解释。他们说,德国人的个性是凡事务实认真,对性也一样。性既然是人的自然属性,就无需回避,这样反而见怪不怪了。德国的性犯罪率相对较低就能说明问题。德国人说:“性忌讳那已经是我们三四十年前的老黄历了,没有当年亚当、夏娃赤身裸体在伊甸园里偷吃禁果,哪有我们这些上帝的子民?”
朗朗妻子吉娜·爱丽丝不是假混血,是真混血,是德韩混血。作为一位混血儿,吉娜·爱丽丝颜值高,在与郎朗的婚纱写真中,她一袭白色鱼尾裙婚纱,修身款式勾勒出了她完美精致的身材线条,蕾丝与透视薄纱的拼接更显出了她的性感魅力。
除了西式经典白色婚纱,吉娜的中式礼服造型也是非常华丽高贵。身穿一袭红色刺绣旗袍的她,高挑苗条又有型的身材得以很好的展现。
扩展资料
吉娜·爱丽丝人物经历:
2009年,吉娜·爱丽丝的举办了个人首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并赢得了业界的关注。
2012年春季,她与柏林爱乐乐团以及指挥Kazuo Kanemaki合作的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柏林爱乐大厅首演。
2013年1月,吉娜·爱丽丝开启了名为“年轻艺术家”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而音乐会在德国法兰克福黑森电台Sendesaal音乐厅的门票则全部售罄。
家庭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找对象的选择。原因有:
1 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期望。不同的家庭经济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对未来配偶经济条件的期望和要求。比较富裕的家庭出身的人可能会追求同样较高的经济条件,而条件较差的人可能对此要求不太高。
2 家庭教育背景影响价值观。一个人长期处在的家庭教育环境会shape其价值观、性格、习惯等。所以在择偶时,一个人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家庭教育背景较为接近、更易理解和适应的对象。
3 家人偏好影响判断。家人的偏好和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择偶判断。特别是在相亲等方式中,家长的偏好可能直接决定对象的一上之选。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想法难以体现。
4 社会阶层的隔阂。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其成员的生活圈和交往范围也不同。这会使得某些人更难以接触到其他社会阶层的异性,从而影响其选择范围。相比之下,社会流动性大的人会有更广泛的选择机会。
但是,家庭背景并不是一个人择偶的唯一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同样起到很大作用。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审美观等个人因素,会最终决定其是否可以跨越家庭与社会因素的限制,找到真正匹配的对象。而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开放,也使人们在择偶时可以更多地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
所以,家庭背景的影响程度,还是取决于个人与时代环境。开放的心态、独立的判断力以及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其择偶的个人因素发挥的作用会更大。但对于一些比较传统的人来说,家庭背景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总的来说,这需要结合具体个案来综合判断。
郎朗曾经在德国古典回声大奖中排名第三,由此可以看出郎朗的钢琴水平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在郎朗生日之际晒一家三口合照为自己庆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和吉娜的关系如此恩爱。郎朗和妻子吉娜几年前相识于德国柏林,在初次见面之后,郎朗就对这个长相甜美文静又有才华的女生产生了好感,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在生下小宝宝之后,两人更是形影不离,在娱乐圈中被称为黏糕夫妇。
郎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在国际上是一名享誉中外的大钢琴家,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大师。这与郎朗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郎朗自小出生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之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不断的努力突破自我,追寻自我,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让每个人都感到十分羡慕。
事情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
20222年6月14日是钢琴家郎朗的生日,在社交平台上郎朗晒出了自己与家人朋友一起庆祝生日的照片,发文,感谢大家的生日祝福,在生日聚会现场,不仅有自己的妻子抱着鲜花庆祝,而且还晒出了郎朗形象的蛋糕。夫妻关系和睦的郎朗夫妇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两人恩爱的照片,吉娜与郎朗结婚之后一口东北话也是非常流利。
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作为一名钢琴家来说,郎朗在国际上的钢琴水平也是享誉中外。当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钢琴界为数不多的唯一几人当中,走出国门,并能在国际上受到如此高赞赏和认可,是我们钢琴界乃至音乐界中的中国的骄傲,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出现在国际上。
因为法西斯同盟惨败,希特勒无法挽回只能自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所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人民的伤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魔鬼之一,希特勒不能怪它。他充满了血债,正是他计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罪行使世界无法原谅,但如此残酷残酷的男人却钦佩着德国女孩。今天,我们要讲述这个德国女孩和希特勒的故事。德国女孩的名字叫伊娃·布劳恩(Eva Braun)(以下统称为伊娃)。她和希特勒今年23岁,但这并不能阻止她对希特勒的钦佩,她一直追随希特勒的死与亡。爱娃(Eva)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老师家庭,爱娃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女人,她甚至将自己比作女性版《拿破仑》。在生活方面,爱娃非常喜欢奢华的衣服。与希特勒在一起后,爱娃甚至每天要换三套衣服。
当希特勒不是纳粹***时,他遭受了一段时间的情感伤害。在他的朋友们的劝说下,希特勒逐渐摆脱了这种情感阴影,也就是说,此时他遇到了爱娃。爱娃(Eva)17岁时,她在一家照相馆工作,该照相馆的创始人是希特勒的皇家摄影师。因此,爱娃有很多与希特勒会面的机会,但是希特勒只把爱娃当成妹妹,但是爱娃千方百计追求希特勒。尽管希特勒没有拒绝她,但他不同意爱娃。后来,被自己的情感所困的爱娃选择自杀。得知这一点后,希特勒出于礼貌出来探望爱娃。当她看到爱娃非常虚弱时,希特勒立即松了口气。后来,爱娃成为希特勒唯一的一对。爱娃从未在公众面前露面。她住在希特勒的家里,和希特勒的姐姐住在一起,但希特勒的姐姐非常讨厌爱娃。出于对她的厌恶,爱娃选择视而不见,她开始讨好希特勒,并逐渐使希特勒与她密不可分。
后来,希特勒开始爱上爱娃。他甚至将全部遗产留给了爱娃,但他没有娶爱娃。在爱娃的恳求下,两人终于在1945年结识。那是爱娃34岁的婚礼。婚礼虽然不隆重,但是却非常和平和热情,也预示着风暴的来临。结婚后的第二天,希特勒得知法西斯同盟的惨败。他知道这种情况无法挽回,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安排了所有葬礼,并决定在德国总理府的地下室自杀。爱娃决定追随希特勒的死与生。于是爱娃和希特勒一起来到地下室,她吞下氢化钾,希特勒向自己开枪,然后地下室起火,他们的尸体被焚化。
01 曲折繁杂的爱情
我们前面已经把三毛整个大致人生观和早前经历讲了。
那现在来看一看关于她向死而生这一套古典悲剧哲学,在爱情当中绽放了一朵又一朵怎样神奇的花朵?
首先大家想到的是关于她和荷西的故事,但在这之前,三毛感情经历曲折复杂,是如今剧本如何都编写不出来的。
那现在就来看一看三毛初恋,那是在上大学时候。
她遇见了当过兵、出过两本书的小学老师,在当时算是一大才子的──“梁光明”
当时梁光明在三毛所读的学校读书,比三毛大几届,属于三毛学长。
三毛那时候就喜欢上了这位学长,如同一个跟屁虫每天跟着,梁学长去点面,她也跟着点同一碗面。
最初梁光明以为小学妹只是狂热粉丝,但忽然有一天三毛出现在操场上,出现在阳光底下,于他手中写下了一串电话号码,就转身跑开了。
而当时梁学长一时傻在原地不知作何反应,三毛已经跑回家等着电话打过来,果然电话打来了,两人也就这样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恋爱。
但猜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尾,恋爱最开始三毛父母挺开心,因为能够转移女儿注意力不是很好吗?
可谁曾想,三毛没过多久之后就开始逼婚,要对方一定立马娶自己,但这个时候两人还在读大学,没有毕业谈婚论嫁为时过早。
所以,这事让两人在操场大吵一架,三毛跑回家让父母办理一张护照,准备去西班牙留学,要是不给办护照就选择自杀。
其实啊,三毛只是想试探一下梁光明,如果对方答应自己,那么肯定会撕掉护照然后选择结婚。
但如果真这样,也就注定不会有后来的三毛了,如结果梁光明并没有答应。
1967年随着飞机的轰鸣,三毛那段青春岁月也就结束,开始了她新的人生──万水千山走遍。
02 一个完美主义者需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毛虽然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和极致,但有一个宝贵的地方是别人没有的。
「选择并承担代价」
她愿意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这也正是如今为什么这么多人文艺青年会喜欢三毛的原因,却最终没有成为三毛。
因为我们只想成为那个万水千山走遍,人间百态看遍,但就是不愿成为那个真正愿意承受代价的三毛。
这是之间真正的差距。
我们现在看来,西班牙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可以有斗牛看,还有西班牙甲级联赛可以看。
但是那个时候是一九六七年,对应到我们大陆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也是冷战最高潮时期。
而西班牙在当时既不是北约国家,也不是华约国家,既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也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相当于一个单独残留下来的法西斯政权。
当时台湾是由蒋家父子执政,而台湾同胞如果留学,基本会选择去美国,或者是英国,没有人会选择去西班牙。
甚至当时很多人根本就听过西班牙。
就像现在我们的学生去巴西或者墨西哥留学,虽然发达,但终归是有一种怪异存在。
所以三毛当时选择去西班牙是真的在要挟自己男朋友,一旦要挟不成,会选择承担这个代价。
但这个代价挺惨重,因为三毛去了西班牙之后,几乎是无亲无故,只有一个他父亲的老朋友──徐耀明。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人。
三毛最初到西班牙前几个月,什么都没有做,时间基本用在恶补西班牙语。
而当时徐耀白给三毛安排了一个特别好的大学,叫做──马德里大学。
在这样一个好学校,学哲学专业对应的西班牙语就要求更高。
如果学理工科,语言要求不高,会几个基本算式,把一些基本专业术语掌握,这一套语言全世界都可以相通。
哲学不一样,要掌握的复杂庞大单词量可想而知。
但三毛厉害就厉害真的靠自己努力没有出现挂科和任何问题,反而学得游刃有余。
03 万水千山走遍
接下来,三毛想去旅游,并没有钱,最初只能在马德里附近玩一玩,咖啡馆坐一坐,看一看街景,歌剧院看看歌剧,或者到一个老教堂,听老爷爷拉管风琴……
后来,甚至为了省钱把宿舍给退掉,自己搬到外面去住,每天喝白开水啃面包,有时还和朋友一起拼车往住小旅馆。
甚至干脆一天不吃不喝,为把钱攒下来去旅游,有一次她实在太想改善生活,又不想和家里说让家中为难,就自己找了一个百货公司做模特。
这是后来三毛在德国找的一份兼职工作,对方要一个东方模特,卖东方香水。
三毛则需要背一个长长的单子,回答顾客咨询的每一个问题,在那个百货公司工作10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脚站肿了。
西班牙当时算落后,消费水平不高,但德国不同,生活压力也随之增高。
三毛当时每个月生活费只有100美金,房租交65,靠剩下35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个期间,三毛做过很多工作,做过导游、模特、图书管理员,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在欧洲旅行。
她去了很多地方,罗马、阿姆斯特丹、波兰、捷克、丹麦……在那几年时间走完了大半个欧洲。
三毛的外貌和穿着风格,如孩子一般的声音以及罕见东方美,让当时西班牙和欧洲读书男孩子很喜欢,其中就有一个日本富二代化学博士。
据说对方家族在马德里有最大的日本餐馆,他特别喜欢三毛,但是被三毛给拒绝了。
因为三毛不能够容忍自己爱情中有任何不满意,她不想嫁到豪门里,因为性格是当不了金丝雀的。
接下来三毛认识了一位德国男朋友,叫做约根,两个人相约一起到柏林歌德学院去读书,就是三毛到百货公司做模特的这段时间。
这个约根是比较严谨的德国人,凡事一丝不苟,是一个小豪门,家中准备把他将来培养成外交官。
因为做外交官,夫人将来要有一定样,这对于三毛来说又变成了金丝雀。
三毛不会选择这种生活,最后两人不了了之。
接着来到1971年,三毛独自上路去了美国,继续在美国过着流浪的生活,住在一个小公寓里,有他哥哥一个朋友化学博士来照顾着。
后来张继军校长的关照下,三毛回到台湾文化大学做哲学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原来那个化学博士还在不停打电话想和能够在一起,但三毛始终没有答应。
相反在这段时间,有一个画家叫邓博川想要娶三毛,有一日他跪在三毛面前,一手拿着戒指,一手捧着鲜花。
三毛觉得自己遇到了真爱,就答应了对方,可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位女人找上了门。
她说自己是邓博川的妻子,而事情揭露后邓博川居然还向三毛家要分手费,所以,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渣男。
经过这场噩梦之后,三毛父亲为了让三毛放松就带着去打网球,网球打偏被一个40多岁的外国人帮她捡了起来。
这是一位德国教师,两人相守一起游遍了台湾,一年之后德国教师跟三毛求婚,三毛再一次相信爱情答应了。
正在选黄道吉日时,谁都没有想到,突然脑溢血倒下,嘴和口耳朵淌出了鲜血。
对方就这样死在了三毛怀中,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这件事对于三毛的打击太大,实在受不了之后吞了大量安眠药,准备自杀,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所以啊,这些故事在我们看如何都像一本剧本,即使写成剧本也不会有人信。
因为这太夸张,但其实这都是真事!
04 爱情最后的归宿
熟悉三毛应该也知道了,接下来是荷西登场了,就像有些事是注定做好的,前面这些人都是在为“荷西”做一个铺垫。
以前三毛在西班牙留学时,经常去徐伯伯家做客,三毛有一天看到邻居家一个帅气男孩路过。
在之后三毛经常去徐伯伯家,时间一长两人就相识了。
西班牙语直接音译过来就是──荷西。
三毛最开始把它叫做和曦,但男孩怎么都写不出来,于是就变成了“荷西”, 他比3毛小8岁,那时候荷西才上高中。
但两人一见钟情,一边打棒球,一边打雪仗,没钱就一起逛旧货市场。
有一天荷西在大风中对三毛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住着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我来赚钱养活你,你再等我6年,我用4年时间读大学,再服两年兵役,等我服完兵役咱们就结婚,你觉得好吗?
当时三毛比他大很多,觉得肯定没有结果,所以拒绝了荷西,而这6年时间三毛经历了种种人生变迁,沧海桑田,吞食安眠药躺在床上的时候。
突然有一天收到荷西寄来的一封信。
6年时间过去了,还有两年兵役服完,你可以等我吗?
这个时候,她忽然想起了6年之约,人生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用英文给荷西写了一封长信,决定不用等待,再赴西班牙重新去寻找自己的爱情。
那是在1973年,在三毛回台湾之后的三年,又背起了行囊,选择了诗和远方,来到西班牙。
这段故事太过浪漫,如今听来像是一个浪漫的爱情剧本,6年前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6年之后终于兑现。
三毛回到西班牙找了一份兼职,给一家杂志写稿,算是有一份固定收入,一边工作一边等着荷西。
有一天三毛到附近一个城中玩,等回来时一个室友跟他说一个男孩子打了十几个电话回来,心中担心出事就去了朋友家。
进入房间后突然被人蒙上了眼睛,一个男生从身后抱了过来,抱着她满屋子旋转,这是荷西回来了。
13岁三毛曾经预言自己能嫁给一个西班牙丈夫,如今,这句话被自己证实了。
事实证明,荷西也的确是一位好丈夫,不仅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三毛娶回家,还自己跑出去找了一个地方开了一家画廊,想要赚钱养家。
有一天荷西问三毛:你明年有什么打算?
当时三毛正在搬面包为广场上的麻雀就随口说了一句:我想去沙漠里住一段时间。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荷西就真的去西沙哈拉找寻找居住的地方,西撒哈拉当时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他们西班牙人如果想去不用办护照,所以比较方便。
荷西和三毛打算在沙漠中结婚,而这个时候三毛父母进来了一笔钱,说这是嫁妆钱,但河西为了兑现自己诺言,没有让三毛花一分。
并且在那边找了一份工作,等安排妥当,三毛也就跟着过来了。
他们在那个地方租了一间三个卧室的房子,家中只有一个大床垫一张桌子。
三毛自己说过:我们没有房,没有车了,没有床架,没有衣柜,没有瓦斯,没有家具,没有水和电,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没有新娘和嫁妆的一朵鲜花。
他们的婚礼没有礼服,没有亲人来道贺,只有荷西送给他的一份礼物,是一幅完整的骆驼头骨。
那是荷西在沙漠走了很久找到的一块头骨,世界唯一独一无二的结婚礼物。
为了寻找这块头骨,荷西把自己晒完全变样,双手粗糙,皮肤红唇干裂。
接下来两人就在撒哈拉定居下来,除了改造自己毛坯房,各种天窗。
三毛也如愿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做一个捡废品的人,她在外面捡回来的宝贝,全部被河西改造成了家具,垃圾桶里捡回来的轮胎改成了沙发,捡回来的空水瓶子,插上沙漠中的荆棘……
当荷西第1个月工资发下来的时找同事代班,就利用这多出来的半个月去租车去了沙漠深处度了蜜月。
可是等他们回来时发现家中已被邻居抢劫一空,连帐篷的钉子都被挖走。
因为在他们那个地方比较落后,当时的男人奉行一夫多妻制,包括奴隶制残余。
医院只有男大夫,所以女人生病了不去医院,三毛就教他们文字施药,数学。
河西找的那份工作是一份挺辛苦的工作,在一家临矿挖矿,当时是一个潜水工人,负责挖矿工作,除了危险最大问题是晚上需要加班并且路途远,一周只能回来一次。
所以三毛在那家中是既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杂志,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三毛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她又开始了写作,第1篇文章叫《沙漠中的饭店》投给了联合报的副刊,联合报的副刊是琼瑶的丈夫──平鑫涛
几个月之后平鑫涛给三毛寄回来了一份表示收稿这篇文章。
这让三毛荷西走向了聚光灯中心,从此不知道的人都对这两个住撒哈拉沙漠里面奇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从全世界各地寄来各种各样的食物衣服。
而后面一段时间,河西又带着三毛到安达卢西亚旅行20多天,两人计划把所有见闻写成一本书。
这就是《沙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的由来。
两个人在这过程中做了一个决定,打算拍合集和写真,他们想尽办法找到了一个三脚架和远焦镜头,荷西当摄影师两个人一起拍照。
而这一首《橄榄树》著名之歌也是在这次安达露西亚之行被成就的。
后来这个西属撒哈拉越来越不安全,当时西班牙政府想要抛弃这片殖民地,然后这片殖民地后来就被摩洛哥和毛利塔尼亚两个国家给瓜分,三毛和河西两个人搬到了加纳利群岛,继续过着自己流浪的生活。
1976年春天,《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了,这一年3毛33岁。
三毛这一生追求,只把他乡作故乡,永远作为异乡人,这样其经历了很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这两本出版之后又是大火成功,瞬间流浪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标准口号。
04 六年之爱,一朝化为泡影
三毛和荷西在加利群岛生活了三年。
三毛的一生就真的像是一个剧本,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转折。
有一段时间荷西送给三毛一块手表,心中觉得并不吉利,后来遇上一个女巫扒下了他们一根头发,三毛就预感到了,哪里不对劲。
正好那段时间陈家二老想到欧洲旅行,三毛到欧洲去陪伴他们。
就在这个期间,荷西潜水的时候意外身亡。
6年之夜,6年相爱,一朝化为泡影。
三毛这几天几夜滴水未进,心中一直在默念着:你等着我
其实就是想自杀了,所有人来劝都没有用,最后琼瑶自己出场扭转了局面。
琼瑶虽然比三毛大5岁,但成名比较早,三毛小时得抑郁症那一段期间除了在家中溜冰,大量时间在等琼瑶杂志的连载。
我们现在的──情深深雨蒙蒙,在当时是叫做──烟雨蒙蒙。
琼瑶夫妇一直在帮助三毛,这一次亲自专门跟三毛聊了7个小时,让三毛发誓绝不会自杀才肯离开。
在这之后三毛又出版了很多书,比如《梦里花落知多少》祭奠父丈夫离开这段时间。
还有一次接受联合国的报刊邀请,拿了一笔钱去拉丁美洲旅行,顺带写下一组游记,这就是《万水千山走遍》
一转眼很多年过去,到1990年,香港导演严浩想把《哭泣的骆驼》改编拍成一部**。
三毛并没有同意,严浩没有放弃,请林青霞,秦汉两人一起作陪吃了一顿大餐,三毛出去之后被车撞躺在医院,终于想通。
不过并没有决定改变哭泣的骆驼,而是亲自写一部剧本。
这就是著名的《滚滚红尘》
这部戏拍出来大火成功,当时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奖,只有三毛没有。
而三毛在那一天厕所中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是1991年1月4日,那一年3毛48岁。
关于三毛自杀,很多人分析过各种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各种绯闻出来,甚至还有人说河西这个人根本不存在,是构想出来的。
也有人说是──滚滚红尘,最终没有获奖。
三毛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不能承受这样的失败。
还有人说是6年之约,6年夫妻生活,加起来一共12年,所以最后还是选择在荷西死后活了12年,时间到了选择离开世界。
但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了三毛的──古典美哲学,向死而生哲学。
三毛当下已经找不到任何更完美的事情值得去做了,在荷西去世之后,人生实在太过于无聊,爱的人已经走了,这辈子该做的事情也做完,想去旅游也旅游走遍了世界。
自己丰富的故事,也写都写了出来。
三毛的经历比一个人三辈子的经历都要多。
那所有事情都完成,只剩下最后一个三毛还关心的谜题没有解开,就是怎样去面对死亡。
所以,三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人生。
「选择并承担代价」
敢于承担这个代价,就配得上也有这样的人生,在艺术流派里有一块叫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奥斯卡王尔德。
唯美主义所追求的就是极致完美,追求完美本身就是意义,不需要任何诠释。
即使飞蛾扑火也要追求至高无上的美。
而三毛就是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唯美主义一生可以活成什么样。
这样的一种人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因为我们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如果能够做到也就不是普通人了。
(推荐大家去听一听三毛生前的录音,很清脆悦耳)
本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