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龙族

什么是独龙族,第1张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什么是独龙族

解析: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已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盖。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语与贵山怒族语言基本相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凡建屋盖房,婚丧嫁娶,都要主动相助,遇猎物或杀猪宰牛,都要邀请远亲近邻聚餐,并在聚餐结束后主动馈赠礼品。

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里的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仓煮酒,一起共享。届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婚俗 婚宴时独龙族多以杀猪、杀鸡置酒待客。婚后每当妻子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提起人能在族内婚配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人只能和人在一起,结婚吗?为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畲人只得和仫佬人在一块,结婚吗?为何?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佤族人只得和独龙族人在齐声,结婚吗?干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人只能和人在一起,结婚吗?为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能在族内婚配吗

佤族人只得和独龙族人在齐声,结婚吗?干吗?

1、人能在族内婚配吗:人只能和人在一起,结婚吗?为什么?

不是。人不能外嫁,但是可以娶外族的,或者招外族的进来,但进后必需加入,因为在历史上遭受过欺负,他们认为之所以被欺负,是因为自己人口太少,所以,他们一直在努力的增加自己人口,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习俗。所以在现代,你只能加入来增加他们的人口,而不能离开。所以,人是可以和外族人结婚的,但前提是,外族人原意加入。

以上就是与人只能和人在一起,结婚吗?为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人只能和人在一起,结婚吗?为什么?的分享。看完人能在族内婚配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语言文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

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2、歌舞活动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花车游行、云南民族村歌舞表演、云南民族村火把节活动(仅在火把节期间)、印象云南、吉鑫宴舞。

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

丽江:“丽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纳西东巴古乐音乐会、《印象丽江》、泸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演出、曼听公园《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哨哆丽风情之夜》、曼弄枫新区《多哥水酒》大型歌舞演出、望天树景区《雨林盛宴》大型山水情景演出。

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访》。

3、宗教信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信仰宗教者共有4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

佛教:正式登记的场所共826处(其中寺院812处、固定活动处所14处),可统计的佛教信徒约280万余人 [59]  。云南是全国佛教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省份,其中巴利语系(南传)佛教在国内唯云南省独有。

主要有三大教派: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几乎是藏族全民信仰,在迪庆州等藏区,每个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寺院和经幡。云南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为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

大乘佛教:汉族中有一部分信仰。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铜瓦殿,以及昆明筇竹寺等。

伊斯兰教:全省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69万余人,有清真寺810处。格底目教派是云南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遍及全省各地,约占全省信教群众的90%以上。

基督教:云南省可统计的基督教徒约60万人,合法宗教场所2050处。云南基督教主要有两大教派:天主教和新教(耶稣教),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州的傈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

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的景颇族;普洱市澜沧县(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基督教在云南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点,基督教偏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发展相分离。

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基督教沿袭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怒江州的贡山县信仰基督教者的比重达到85%,是中国基督徒比重最高的一个县。 

云南省可统计的天主教徒约5万余人,合法宗教场所58处。曾经建立昭通、昆明、大理3个主教区和西康教区的云南总铎区(在迪庆州有著名的茨中教堂)。

道教:云南省可统计的道教信徒约28万人,合法宗教场所127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的巍宝山以及昆明金殿、黑龙潭等。

东巴教:历史上,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本主崇拜:为大理白族普遍信仰。

4、云南戏曲

云南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彝族歌谣据统计有七十二调,大的有梅葛调、青棚调、阿色调等。

大理地区白族曲艺发展成熟,产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调。哈尼族曲艺种有哈巴、腊苔、优历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众中。

傣族神话传说与古歌谣结合,产生了民间说唱艺术章哈。纳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内容的说唱艺术纳西大调,傈僳族曲艺尼丹木刮,佤族曲艺柏巧、唠琼嘎卜(木鼓说唱),苗族曲艺然更、巴腊叭,拉祜族曲艺嘎门可等。

都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曲目,它们与民间歌谣结合,通过原始宗教祭师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当中。

除了少数民族曲艺,云南由于地处边疆、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故本地的汉族有与内地不尽相同的各种曲艺表演形式,有云南花灯戏、云南评书、云南扬琴、洞经音乐、滇剧等曲艺与戏曲。

5、节庆指南

据粗略计算,云南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每年有70余个,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种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活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云南

中国大部分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合适洪水过后产生人类。这个共同点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上非洲和澳洲以外所有民族所共同的记忆——史前大洪水。大约在10000年前,地球气温迅速上升,导致亚欧大陆的的冰川融化,造成了大洪水。大洪水之后,人类开始深入亚欧大陆,并且在温暖的气候下,开始了农业革命。关于中国最早的大洪水传说,也就是女娲了。

据汉族文献记载,女娲和伏羲均为华胥氏后代,中国人被叫做华人,很可能就是从华胥氏演而来。关于女娲的传说,主要有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女娲在古人心中的形象为蛇身人像,伏羲同样,两者为兄妹,但是结为夫妻,这在西南每一个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中都能够找到影子。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折神鳖之足撑四极。这反映了在10000年前的大洪水时代,女娲氏族和洪水作斗争的事迹。关于女娲造人,古文献这样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大洪水之后出现人类起源,这样的故事在西南各族中屡见不鲜,为什么总是在大洪水之后呢?因为大洪水之后,气温变得温暖,人类开始大规模繁殖,人口迅速增加,因此造人神话就反映了这个现象。

现代很多学者在争论女娲到底在哪里,有人认为在河南,有人认为在陕西,还有的人认为在甘肃的大地湾遗址。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女娲蛇神的形象以及西南地区民族神话的共同点。真正将女娲作为祖先来崇拜的,只有云南的少数民族,而这些民族,都是一些古老的民族。而蛇为图腾的民族,一般来说都是南方民族。

中华民族从女娲而来,要分析女娲氏在哪里,就必须知道中华民族的迁徙路线。大约在3万年前,黄种人在南亚地区形成,接着有些人朝着东边迁徙,成为了现在东亚大陆的主体,还有的北上,进入东北了西伯利亚,成为了因纽特人。而在青藏高原西南的缅甸,印度东北,云南一带,成为东亚人演化和分道扬镳的地点。

到达这里的黄种人,其基因染色体都有一个共同的O=M175,这就是东亚人共同的基因突变点,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基因点。而后,在这里,东亚人开始分道扬镳,按照不同的路线前进。其中有一支沿着大海前进,成为了百越民族(O1-m119),东夷族是他们北上的一只,南下的到达了中南半岛,还有的进入了太平洋,成为南岛人。

另外一只则进入了中国大陆西南,我们称为先羌(O3=M122)。在云南,先羌中的一只向长江流域的森林而去,形成了南蛮。而剩下的则绕过四川盆地(为什么绕过四川呢,因为四川当时有强大的古蜀人),沿着青藏高原东边前进,相当于爬雪山,过草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待在青藏高原不走了,并且和青藏的棕色人种混血,成为了藏族。还有的在青海甘肃一带停止了,成为了羌族,剩下的一支进入黄河上游地区,开始农业,形成了汉族。

因此,中国各民族都是在滇缅地区形成后分化出去的。不过人类迁徙是很复杂的,有的走了,有的就停留了。在滇缅地区,存在许许多多古老的民族,他们就是当年没有随着大部队迁徙的人。例如在西南地区存在着一只非常小的民族——独龙族。经过人类DNA学的鉴定,独龙族的华夏基因(O3—m122)几乎是100%。这说明独龙族不仅和汉族在血缘上是一致的,而且独龙族在血缘上是世界最纯的汉族人。因为独龙族没有迁徙出怒江一带,因此保持了早期汉族的血缘。

无独有偶,除了血缘纯正,独龙族的神话传说也很汉族神话达到了惊人的相似。关于人类起源,独龙族神话是这么说的:上天的大神嘎美和嘎莎用双手在岩石上搓出了泥土,用泥巴团捏出了1男1女,男的叫“普”,女的叫“姆”。洪水后,兄妹占卜成婚,生9男9女,这9男9女又结婚,形成了中国的一些民族。第三子和第三女结婚后,留在了本地,成为了独龙族,而大兄妹成汉族,并且迁走了,二兄妹成为了怒族。其他兄妹分别是傈僳、藏、白、纳西等民族,这些民族都是在西南地区。

独龙族村寨

当然,如果去了解纳西族和怒族的神话,我们也可以发现惊人的相似的地方,不过有的民族传说是生7男7女,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民族应该是同宗同源的。从独龙族的神话来看,兄妹结婚很可能就是女娲和伏羲。

关于汉族文献中,为什么女娲和伏羲是蛇,西南民族的神话也有解释。最明显的是怒族,怒族的神话传说记载:洪水过后,腊普和亚妮兄妹婚配生下许多儿女,孩子长大后无法婚配,只好跟会说话的蛇、松鼠、鱼等动物结婚,生下的孩子成为蛇氏族、鱼氏族等等氏族人的祖先。或许这里面的蛇氏族就是女娲氏,而鱼氏族可能就是古蜀人(鱼凫)。

怒族

古代流传的神话虽然荒诞不经,但是通过神话,我们却可以找到上古民族的基因密码,这也就是神话传说的奥秘。中国汉族的神话传说主要记载于《山海经》,故事特别零碎,然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却是一步步史诗,这不得不让我们注意。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水族等都有特别古老的文字和传说,这就是我们探究上古历史的关健。

中国婚礼习俗有许多,中国人也非常讲究婚礼习俗。对于人生最美妙的这个时刻,各地都有着不一样的诠释。那你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结婚风俗呢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汤圆作答

中国广东省饶平县一带,男女双方议婚时,为避免直接了当带来尴尬局面,往往用汤圆来作答复。如果碗中五个汤圆全是豆沙和麻糖做馅,那麽就说明女方同意了这门婚事;如果五个汤圆只有三个有糖馅,就表示女方犹豫不决;如果五个汤圆全都没馅,是实心丸子,那麽说明婚事告吹了。所以,求婚男子吃汤圆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不管多烫,也要一口气吃完,急於看到自己运气如何。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出嫁忌回头

在中国云南普米族婚俗中,有许多禁忌,一旦违背了,就会被认为是不吉利。在迎娶新娘时,忌当天进男家,只能在村边一个僻静地方留宿一夜﹙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者相隔很近,能在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候把新娘子接到男家,可以不留宿野外),男方要先搭好木棚,准备好留宿时要吃住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之夜男方家和村子里人都可以前去游玩、作伴。入睡前由主人烧香,念上几句祝词,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另外,新郎在出嫁途中忌回头张望,忌新娘子骑骡子和穿白衣服。不许回头张望是夫家开始要求妻子一心向着夫家象徵。新娘子忌骑骡子是由於出於对生育考虑,忌穿白衣也是善事忌白表现。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婚前实习

中国台湾省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女子方能与男子成妾习俗。阿美人认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女子持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兴败。因此,阿美人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持家能力。阿美人把这段时间称为米达别,意思是婚前难关。男女青年恋爱后,女方要主动去男方家实习。接受男方家考验。在实习期间,女子除住宿在自己家外,吃饭、干活都在男方家。男方家在对女方考查过程中,不歧视、不虐待,而把她当成一家人来看待。男方家对女子实习感到满意后,就通知女方实习结束,这时男女双方就可喜结良缘了。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新人同喝同心酒

中国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赠物订婚。在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尔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而乾。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新娘子绝食

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据说,这种绝食之风来源於一个故事。在遥远古代,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行至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一只老虎吃掉了。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样子。后来,新郎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了篱笆,把屋子围往,就藉口出去请人修盖屋顶,把虎妻关在里面。但等新郎回来后,篱笆被拆除了,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用酒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告诫新娘,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如果口乾,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其实,新娘绝食目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事,会受到众人取笑。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已婚女子剃光头

已婚女子剃光头是居住於中国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风俗习惯。她们认为光头更好看。这一习惯源於生活实际之中。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於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跟着去帮忙。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就把头剃得光光。现在,拉祜族妇女已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不妨碍劳动;同时又认为这是民族妇女美标志。因此,姑娘们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剃得光光,中、老年妇女更是如此。每逢各种盛会,她们就大大方方地跟着自己丈夫前住参加。

 

中国特色结婚风俗之结婚抢吃饺子

中国满族婚礼很有特色,流传过结婚吃饺子习俗。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饺子,然后才由新娘兄弟、叔婶护送上车,这叫押车。到了婆家,便在新房举行结婚仪式。新房外屋开始煮上了大、中、小个头不等子孙饺子。不等饺子煮熟,前来参加婚礼男女老少便一齐去抢饺子,气氛十分热烈融洽。但是不论怎样抢,都会给新娘、新郎留下一碗。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它们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一起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看看有哪些有特色的节日?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_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_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_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_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门巴族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赫哲族

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使用赫哲语,传统节日有乌日贡节、赫哲族春节、河灯节、鹿神节、跳路神节。

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邹人、鲁凯人、达悟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

景颇族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节、撤种节和尝新节、新米节、采花节、能仙节。其中,目瑙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87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