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已经结婚了吗?

诸葛亮出山时,已经结婚了吗?,第1张

结了!

诸葛亮的老婆 黄月英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明的,哪个不是三妻六妾;暗的,谁不是风流成性。然而,诸葛亮一生只娶了一个女人,而且一生忠贞于她。

诸葛亮一生智慧不凡,凡事谨慎,慎行稳重,战无不胜,远扬盛名,名传古今。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丑媳妇——黄月英。这个丑媳妇成为他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不但使他一生出师必捷,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得到黄月英温柔的照顾。

诸葛亮和黄月英夫妻情感的亲密,世上恐怕无人可比。

诸葛亮出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出生地点是琅邪郡。他的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襄阳。当时关中混乱,中原鼎沸之际,襄阳是各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子避难的地方。

诸葛亮一家来到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以耕种为生。

诸葛亮25岁时,叔父故去。他的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姐姐诸葛惠远嫁到南彰,家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当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古代,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就结婚,小丈夫和小媳妇成双成对。像诸葛亮这样25岁还未成家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却找了个丑女结婚。

黄月英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了一些鸡皮疙瘩,让人瞧见身上就发凉发冷,但她的善良远近闻名。黄月英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蜀国与东吴猇亭大战,陆逊大败刘备,蜀国将领死的死、亡的亡,刘备也在此战役中病死在白帝城。当时,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听到消息,匆匆赶来,为挽救危局,设下八卦连环阵,就用一些石头困住陆逊的几十万大军。在千钧一发之时,就是这个黄承彦突然出现在八卦阵内,把东吴大将陆逊及几十万大军领出阵外。他破了诸葛亮的连环阵,救了几十万条性命。

这里有一段笑话,是调侃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笑话说诸葛亮与黄月英成亲是黄承彦做的大媒。说黄承彦破除世俗观念,自己找到诸葛亮门上,问:“听说你正在选媳妇,我有丑女,黄头发,黑皮肤,想嫁给你,你同意不?”诸葛亮二话没说,答应了。黄承彦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把女儿送到隆中。

其实,诸葛亮对于黄承彦的道德文章,早已有所了解,而对于黄月英的基本情况似乎也略有所闻,所以,诸葛亮便答应了这桩婚事。也许,黄承彦看透了他的心思,认为诸葛亮对于大家闺秀与美貌佳人都不屑一顾,就是志在定国安邦,所以淡泊寡欲。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备的贤内助,而不是出身名门望族的美貌女子。因此黄承彦才敢不揣冒昧,当面替自己的女儿说亲,来了个毛遂自荐。

话说回来,诸葛亮看似随便的一答,实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上,不是黄承彦把女儿送过来,而是诸葛亮亲自前往黄府提亲。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他直接登堂入室。”

传说,诸葛亮来到黄家,兴冲冲破门而入。突然,堂屋两廊间突然蹿出两条猛犬,直扑诸葛亮。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叫停”,并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额头,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那丫环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诸葛亮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做的机械狗,不禁哈哈大笑。

黄承彦也哈哈大笑迎接诸葛亮。

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神奇。黄承彦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让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见笑了。”

黄承彦又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的。”

诸葛亮把黄月英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讥讽道:“莫学孔明娶个丑媳妇。”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看到木犬、图画、花草时,早已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相见时,他心花怒放。这会儿,正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

黄月英到诸葛亮家后,种地做饭,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处理得妥妥帖帖。诸葛

自然是身受其惠。

诸葛亮爱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经常到来喝酒作诗,谈论国事,这位丑嫂嫂做饭烧酒,非常热情。原来朋友们看着丑媳妇,心里总感到别扭,而通过她亲切的照顾后,人人都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来人对诸葛亮媳妇的态度逐渐改变,从卑视到漠视,由漠视而重视,好感油然而生。诸葛亮是个要面子的人,见朋友们高兴,心里自然高兴。

美,其实是一种感觉。尽管外人只认为诸葛亮的媳妇貌丑,又哪里知道她还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内在美”的女人呢?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朦胧的灯光下,丑女媚态百生,在光的陪衬下,诸葛亮居然感觉到这个小妇人有一种令他销魂蚀骨的风情。

《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克敌制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为避瘴气而发明了“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

要说诸葛亮对蜀国贡献大,那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黄月英的贡献也实在不小。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黄月英曾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的生产,推动当时社会发展蚕丝业;黄月英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儿子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殉国,孙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婉言谢绝。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的教育的功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然而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的一些人却总能与日月争辉,辉映千古。诸葛亮的大智大慧被世人称道,然而他对丑女人终一不二,谁解其中味?

简明演义传记:

黄月英为诸葛瞻之母,容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诸书无所不晓,诸葛亮在南阳时闻其贤,迎娶黄月英。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历史评价:

◆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襄阳记》)

历史年表:

公元197——207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十二年,诸葛亮准备择偶,以高风亮节著称的沔阳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提议:“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个丑女儿,虽然黄头发黑皮肤,但才能与你匹配”,诸葛亮同意迎娶,于是黄承彦用车把黄月英载送给诸葛亮。 诸葛亮迎娶黄月英后,乡里出现一句谚语:“不要学孔明选择妻子,只得到黄承彦的丑女儿” 。诸葛亮居住在隆中其间,有客人来访,诸葛亮吩咐妻子磨面,顷刻之间,面已磨好,诸葛亮奇怪为什么这样迅速,后来私下观察,看见有几个木人在快速磨麦、磨面。于是诸葛亮请教黄月英,学习了相关机械技巧。

公元231——232年蜀汉建兴九年——十年,诸葛亮招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人在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的白马山,通过对原有的机械技巧进行改造,制作了木牛、流马两种运输工具。

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奇才是举世知名,但其实真正厉害的还是他背后的妻子。传说

中,诸葛先生的一些古怪发明、阵法、仙术,甚至三分天下之策,都出自于这位诸

葛太太,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找到这位“史上最强人妻”的呢?

话说,诸葛亮一直隐居在襄阳的隆中,成天用功读书,不大出门,一晃眼几年

过去,还没有找到一个合心意的媳妇。离隆中三十里远的汉水边有一个名士叫黄承

彦,他有个独生女儿叫黄婉贞(另一说黄月英)。黄承彦与诸葛亮相交很好,就想

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诸葛亮,但诸葛亮听说黄家**长得很丑,黄头发、黑脸皮,

还有几颗大麻子,就支支吾吾的先拖下来。

黄承彦见诸葛亮没有答应就邀请诸葛亮到他家来,后来诸葛亮到黄家拜访,一

进门就看到一只大狗向他扑过去,吓得诸葛亮差点跌倒,之后又蹦出了一只老虎,

诸葛亮吓得转身就跑,但见老虎和狗都没有追上来咬,诸葛亮定下神来看一下,原

来老虎和狗都是木头做的,这时,黄承彦出来把诸葛亮请了进去。

两人进去一坐下,就有仆人出来端荼,诸葛亮一看端茶的仆人也是木头做的,

就十分敬佩黄承彦竟能做出如此巧妙的机关,但黄承彦说这些机关都是他的女儿做

的,诸葛亮一听大惊,原来黄**有如此才华,怎能嫌人家丑?当下就答应了这门

亲事。

诸葛亮尚未发迹之前,在隆中埋头读书,靠种几亩田过日子。后来娶了黄承彦

的女儿阿丑为妻。阿丑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但是相当有才华,小俩口相亲相爱,切

磋学问,日子过的倒也惬意。

但是日子久了,诸葛亮却烦躁起来,似乎有些心 事。一天,他正在家里捧书细

读,清风吹来,让人昏昏欲睡。朦胧中突然有个人闯了进来,指著他的鼻子大骂道:

「诸葛亮啊,当今天下大乱,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你为何还在家中无忧无虑??」

说着,对诸葛亮的脑袋就是一拳,他大叫一声,惊醒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但是醒

来之后却是头疼欲裂。

阿丑得知此事后,从怀中取出一块巾帕来,稍微摺叠之后包在他的头上,诸葛

亮立刻觉得轻松多了,一问阿丑,阿丑笑道:「医书上说心烦致火旺,火旺则脑胀,

相公得的病是由心烦忧虑引起,但是这条巾帕,不但能治你的头疼,更能治你的心

病哩!!」

诸葛亮取下头巾,打开一看不得了,原来上面是阿丑绣的一幅「三分相图」,

绣的是神州大地,有山有河,三足鼎立,分土而治。诸葛亮立刻病好,掀被下床,

向妻子道谢。

诸葛亮从三分相图中获得很大的启发,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创大业,

诸葛亮便是根据此图所启发的「占据荆益、北抗曹魏、东结孙吴、西和诸戎、南扰

夷越」概念,作为「隆中对」的基本主张。 日后诸葛亮便常常戴著这条头巾,人们

便称之为「诸葛巾」。后来戴巾的习俗流传到民间,一直沿袭至今。

傣族特点:

傣族分布地区比较广,全球有傣族人口约66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和国家;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独特的傣族服饰。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分暹罗、兰纳、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傣族建筑受社会环境和思想习俗的影响大,地区不同,主建筑也不同。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扩展资料: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宗教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

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说唱音乐,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参考资料:

傣族

傣族简介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参考资料:

网络资料

  傣族简介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

  傣族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日照夏秋多,冬春少,年均气温201℃,属于中亚热带、亚热带气候;年均 降雨量15883毫米;土壤多为赤红壤、沙壤土等,盛产茶叶,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烤烟、油菜、马铃薯、经济林果等。

2006年末,全乡总人口17085人,其中农业人口16145人,占总人口的95%。人口密度为64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1910人,占总人口的11%。景谷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全乡总耕地面积:17170亩,其中水田:13432亩,旱地:3738亩。

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4%,有于清代修建于山顶巨石之上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道教圣地大石寺、数百年历史的古茶树林园及风光旖旎的景谷河水库。 茶马古道重镇

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思茅设立总茶店,此后思茅就成为了普洱茶的集散之地。100多年前,当景谷乡人纪襄廷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而推广茶叶种植种下第一棵茶

树时,他也许也没把握种茶是否真能改变家乡贫穷与落后的窘况?当他与同乡纪仁寿在景谷街创办“恒丰源”茶庄的时候,他也许也没想过他的“恒丰源”茶庄除了经营茶叶生意外,还能带来什么?100年过去了,当你从现在堆满茶叶、飘着茶香的景谷街穿过,来到他的墓地寻根探古时,就会深深的感受到,小景谷茶市的繁荣,百姓的幸福与这个前清进士纪襄廷是这样的联系紧密。而在纪襄廷大力推广种茶的同时,另一个景谷乡人李文相,创办了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制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团茶运销下关,下关商人仿制成“碗形茶”,经过昆明、昭通运到四川的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为“沱茶”。李文相的私营茶叶加工作坊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也打通了景谷乡茶叶的销路。

景谷河两岸的茶叶可以大规模采摘之后,民国元年(1912)纪襄廷与本家纪仁寿在小景谷街创办了“恒丰源”茶庄,并在昆明南正街设立分号,销售普洱茶。“恒丰源”茶庄依托景谷河两岸茶园出产的优质普洱茶,生意日益红火。继“恒丰源”茶庄后,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庄在景谷

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了本地人康韶音、杨茂兴、董大老爷开的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铺外,景东土豪梁星楼也到景谷街开设“同裕昌”号茶庄,随之先后有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镇沅、普洱等地茶商到景谷乡开设茶庄多达二十七家,并有好几家在昆明设有分号,可见当时的茶叶市场是何等的繁荣。纪襄廷的墓志碑上这样记录:“昔日的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民国26年即1937年,是景谷乡茶叶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根据史料记载,是景谷乡茶市产销最旺的顶峰。而也就是这一年,景谷街一场大火,“恒丰源”茶庄被烧毁库存茶叶1000多担。情系乡邻的纪襄廷纪相公,在这一年撒手人寰。纪襄廷去世后,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坟墓,有龙、狮、麒麟等吉祥物精美雕饰。

从纪襄廷为改变乡邻贫穷落后面貌而种下第一棵茶至今,1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景谷乡家家户户种茶、经营茶,靠茶致富,李记谷庄、昌泰恒丰源、馨茗等现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厂出现在小景谷街上。景谷乡在岁月中经历了跌宕起伏,恒丰源、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铺等茶号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永远不变的是景谷乡茶叶“香高味醇品质佳”的美誉,景谷乡茶叶仍然继续着其“衣食万姓”的不朽传奇。旧时可通川藏的古道、连接古道的古桥,如今在景谷乡的崇山峻岭间时隐时现,而纪家村后的纪襄廷墓旁,大片茶树也陪伴着这个“纯孝性成”的纪相公,微风吹过,娇翠欲滴的茶叶迎风摇摆,空气种弥漫着茶香,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纪襄廷躬耕茶叶的光绪年间。 景谷乡地处景谷县北部,位于景谷河上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

,东与凤山乡相连,南与威远镇接壤,西与民乐镇毗邻,北与镇沅县振泰乡接界。全乡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58户、17085人,其中农业人口4027户、16145人,占总人口的945%,境内居住着汉、傣、彝、拉祜、回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人。“大石寺”位于景谷乡文山村委会海孜自然村,距离乡政府20公里,海拔2227米,是全乡最高峰。“大石寺”史传始建于满清道光年间,具体年限失考,续建于咸丰10年的文革前,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石寺凌云,有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在此登高放眼,群山低矮,蓝天接顶,云飞下界,松涛有声,景色迷人。“大石寺”包括“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等五个宫庙殿阁,此外还有“摸子洞”、“积米洞”、“一洞天”、“鹊桥石”等奇景。历代骚人韵土,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观,是人们闲暇度假的旅游之地。

景谷乡境内美丽的景谷河水库,距离乡集镇5公里,始建于1982年,于199

1年投入使用,水库汇水面积 322平方公里,库容量5670万立方米,它是集发电、灌溉、淡水养殖、旅游观光于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库,是全市库容量最大的水库。自水库投入使用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来此观光度假的人们络绎不绝,库区内天然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植被丰富,地形起伏多变,小道纵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森林科目齐、种类多,形式千姿百态,水库区内岛屿众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库边设有餐饮、娱乐等,具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牛萨撇”、“牛萨撇”、“烧鱼”、“腌鱼”、“手抓糯米饭”等特色小吃,还可以参加陀螺赛、撒火把、泼水、跳笙等民族特色娱乐活动,是人们休闲度假、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去处。景谷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已成为景谷乡的骨干产业。景谷乡人民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现纪家村人纪蘘廷从双江引进茶种试种示范后倡导群众发展种植,数年后,茶叶面积逐步扩大,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30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