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禅是怎么产生的?

班禅是怎么产生的?,第1张

金瓶掣签达赖和班禅都是喇嘛教的首领,喇嘛教的首领是不能结婚的。如果老达赖或老班禅死了,他们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产生小达赖或小班禅。 

据说,老达赖或老班禅在死前会对他身边的人说,他将在什么地方重新出世,或用手指向哪个方向就在哪个方向转世。 

如果他不说也不指,就是他在临死前的地方附近重新出世。不过,他临死前说的或指的地方有男婴出世,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地方大,最后总能找出一个或多个在达赖或班禅死去那个时辰出生的男婴,这个男婴就被称为“转世灵童”。 

如果一个家庭出了一个达赖或班禅,这家人马上就会大富大贵起来。如果一个农奴主控制的地方出了一个达赖或班禅,他的权势马上也会大起来。 

老达赖或老班禅死后,在寻找转世灵童的时候,如果只找到一个男婴,那么这个男婴就是下一世的达赖或班禅了。如果一下子找到两个或多个男婴,那就麻烦了。 

以前,大农奴主各控制一个男婴,都说自己手中的男婴是真正的转世灵童,他们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有时还会发生械斗。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人想了一个办法,由中央政府出面做了一个金瓶,放在布达拉宫,出现纠纷时,把几个代表不同男婴的标签放入瓶内,由中央驻藏大臣亲自监视,然后由喇嘛教里推出一个代表当众抽签,抽出的那个男婴,就是转世灵童了。 

这就是“金瓶掣签”。

一、蒙古族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

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二、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三、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四、壮族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祭龙节), 过小年(称“男人节”,又称“喊魂节”),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此外,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

“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笠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

五、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六、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七、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八、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九、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十、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没有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是家家还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止虫蛀。

十一、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十二、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其余还有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十三、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十四、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十五、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十六、藏族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

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

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飓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

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

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节

“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西藏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藏民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

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演员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庆祝雪顿节。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为庆祝“天母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祷。西藏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习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从藏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十六、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56个民族

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纯皇后。

皇次女(1731),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贤纯皇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

皇五女(1753-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六女(1755-1758),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

皇八女(1757-1767),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嫁乌雅氏札兰泰。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母惇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扩展资料

乾隆有十个女儿,其中最宠爱的是十公主。

自幼最为乾隆所钟爱。朝鲜承政院日记载,公主在宫中有波罗公主之号。乾隆喜怒暴发,宦寺之属,少有差失, 辄施鞭棰, 多至百余度。虽盛怒之时,见公主则辄解。所以每当鞭棰之时,宫人必送公主而止之,是如为白遣。乾隆凡有非常之擧,宫中必借公主一言以沮之。

公主貌类父亲,乾隆曾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容妃去世,遗物大部分被乾隆赐给公主。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六世班禅奉旨赐公主法名索朗班吉卓玛,意为吉祥度母。公主初封和硕公主,嫁妆视固伦公主,逾制乘坐金顶轿。

后乾隆晋封爱女为固伦公主,嫁妆又有所加。乾隆五十四年,公主下嫁和珅长子丰绅殷德,妆奁十倍于和嘉公主,辇送器玩于主第者, 槪论其直,殆过数百万金。公主于归,,乾隆特赐帑银三十万两。 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贝, 拜辞於公主轿前者, 无虑屡千百。 虽以首阁老阿桂之年老位尊, 亦复不免云。

道光三年(1823)九月初十,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爱新觉罗·弘历

十世班禅可以结婚的原因:十世班禅大师结婚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有政治的原因在里面,所以他后来不穿僧衣,只穿藏袍。而且一般的女性是不可以的,必须是经过活佛认定的空性母才可以,所以他们的生活不是简单意义的夫妻生活。

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

结婚的对象在有些国家已经立法明确,既可以是异性也可以是同性,包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在中国,法律上结婚单指异性男女之间的结合。

固始可汗有哪些贡献?

固始可汗生于1582年,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是和硕特种部的领导。据说他在战斗中非常勇敢,所以大家都知道他。他死于1655年。固始可汗的贡献虽然不多,但对他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固始可汗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呢?

古士汉主题雕像

固始可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管理西藏方面。1594年,开始率军攻打乌鲁木齐等地区。后来因为不想过早全面开战,暂时同意与西藏联合。1638年,他会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并获得了保护者的称号。两年后,他开始组建酋长大会,在此期间,他制定了《蒙古维拉特法典》。

1642年,固始可汗入藏。不久后,他消灭了藏巴汗,巩固了他在西藏的权力和地位,成为西藏的一个将军级人物。之后清政府扶持黄教,将税收给达赖作为扶持寺院的费用。除了一些日常政务,其他事务都交给固始可汗,连西藏的官员也交给他安排。此外,他还创制了十三法,并在西域设立了一些官职,也改善了西藏的行政结构。当时几乎所有的军队都由固始可汗直接管理和控制,青海、西藏的政权都被他牢牢掌控。他自称是黄教护法。那段时间基本都是派使者联系清朝,所以据说固始可汗最大的贡献就是治理西藏。

固始可汗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说到固始可汗和胡的关系,可以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姓氏。成吉思汗姓布尔只金,固始可汗全名布尔只金,图鲁白虎,由此可见固始可汗姓布尔只金。这说明成吉思汗和固始汗同姓。蒙古语中,布尔人只有金姓,而且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所以固始汗和成吉思汗的关系是明确的,固始汗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固始可汗雕像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固始可汗是成吉思汗的第19代孙。但是固始汗并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孙辈。他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但成吉思汗和固始汗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成吉思汗是固始可汗的祖先,他们两代人的时间相差有点远,所以说到固始可汗和成吉思汗的关系,只能从血缘关系来分析。因为现实生活中,固始汗和成吉思汗没有交集。所以固始汗和成吉思汗的关系只能围绕血缘关系展开。

成吉思汗掌管蒙古后,他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也有了自己的领地。随着时间的迁移,固始可汗诞生了,他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因为成吉思汗和他的弟弟都姓博尔赫斯只有金,属于一个家族,有明显的血缘关系。成吉思汗统治的地区主要是蒙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固始可汗到来的时候,固始可汗的发展领域已经不在蒙古了。他转向西藏,控制了当地政权。

顾世汉的女儿是谁?

固始可汗女儿的历史记载不是很详细。固始可汗女儿故事的记载,离不开固始可汗的故事。固始可汗远征青海时就有占领青海的想法,但要实现这个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固始可汗终于占领了青海,但是青海的首领屠可汗也被处死了。于是固始可汗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古士汉主题雕像

为了报答与他并肩作战的巴图尔亨泰吉,固始可汗把女儿阿敏达兰嫁给了与固始可汗并肩作战的亨泰吉的儿子巴图尔。此外,他还赠送了许多礼物。历史上关于固始可汗女儿的记载很少,除了她父亲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向阿敏达兰求婚。不过,根据她父亲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对阿敏达兰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她出生在可汗家庭,生活当然可以得到保障。她从小就过着安稳的生活。

阿明达的生活非常乏味。作为一个蒙古族女性,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张扬。她结婚的时候,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身边优秀的男人。虽然阿明兰达是在父亲的关照下结婚的,但并不代表父亲就把她的婚姻带大了。当时社会上封建思想还很浓厚,父母介绍孩子结婚很正常。而且,固始可汗给女儿选了一个。结婚后,阿兰达开始了新的生活,主要负责家庭内部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48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