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安徽灵璧县的嫁娶习俗啊!?跪求啊!各位大大··(T-T)55555

谁能告诉我安徽灵璧县的嫁娶习俗啊!?跪求啊!各位大大··(T-T)55555,第1张

灵璧县婚嫁习俗有两种,一般全国各地都一样,从相亲到基本确认再到订婚,然后就是摘取黄道吉日结婚,一般是由男方向女方交一定的礼金,女方负责购置嫁妆;灵璧还有一种是男方什么都不用做,只有买一张床就可以 ,嫁妆礼金有女方出。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手笛,大唢呐又称海笛。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伊朗、阿拉伯一带。金元时期传入我国。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公元1506—1521雪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中亚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唢呐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统一称呼。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 ,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唢呐曲谱唢呐曲谱: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喜庆丰收;十八板;山坡羊;六字开门;啦呱(二重奏);哈哈腔;凤阳歌绞八板;百鸟朝凤;婚礼曲;二人转牌子曲;普天乐;百鸟朝凤;欢庆胜利(协奏曲);二人转牌子曲;一枝花;大得胜(吹打乐);抬花轿;十样景(二重奏);天府好;庆丰收;塔塔尔舞曲;小放牛;龙腾虎跃(吹打乐);河北梆子腔;喜庆丰收;丰收;小开门;送新娘。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手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 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唢呐代表人物第三代传人管乐大师周正玉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目前, 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有。

宿州。这两处公园“相亲角”分为相亲信息区和相约沟通区,并规定了活动时间。文化公园“相亲角”设置在公园东北角“艺园亭”东侧,安装六组相亲信息栏,活动时间为每周四、日下午2:30~5:00;瑞丰公园“相亲角”设置在园区“壶天自春”戏台,利用戏台两侧长廊,在灰色景墙上设置四组相亲信息栏,活动时间为每周三、六下午2:30~5:00。

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男女,有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可提供个人信息基本资料——“相亲牌”(A4纸打印),自行插入“相亲角”信息区的信息栏,当天活动结束后自行带走。参与者可以通过逛长廊的方式浏览信息,寻找意中人,并通过“相亲牌”上的电话或微信进行联系。此外,在相亲信息栏对面及周边会设置座椅,为有交流意向的单身男女(或单身男女的父母)提供一个坐下来深入沟通或休憩的空间。一见钟情的爱情,在很多人眼中应该是最美的爱情了,没有所谓的权衡利弊,也没有太多的心机和套路,只因为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所以一眼就动了心,认定了他。

在很多人习惯了谨慎的人眼中,一见钟情是不太能被接受的,因为这四个字意味着冲动和不计后果。

很多一见钟情的爱情里面,是在不了解对方底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没办法接受的。

即便是相亲,也需要介绍人说清对方是什么条件,做什么样的工作,家庭背景是怎样的,两个人初步判断一下是否合适才会决定要不要继续相处看看。

而一见钟情则不同,你不需要了解对方的任何情况,爱了就是爱了,不计后果的那种爱,这样才配得上一见钟情的潇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一见钟情,虽然令人心动,但是总没有日久生情来得靠谱。

感情是需要基础的,两个人只有足够多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才会更有底气去衡量两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在一起。

所以更多的人也许觉得,日久生情的爱情才会更持久,更有基础。

但其实,一见钟情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不是毫不顾忌,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一见钟情。

真正意义上的一见钟情是要分人的,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你去一见钟情,值得你摒弃很多外界的因素去爱。

01有气质

在《圣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只见一面就能与你相爱,因为他是你前世的爱人。

可能这句话在很多人听来是天方夜谭,所谓的奇妙缘分不过是为了见色生情找个借口。

有人会说,见一面就动心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对方的颜值要高,就像那句话说,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可爱的内心。

如果是一个不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其实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更谈不上动心。

说句真实而残酷的话,真正会让人一见钟情的人,往往是外表更出众有气质的人。

人都是向往美丽的人和事物的,这是人的一种本性,而不是色心,甚至从某个角度看,有气质的人才值得你一见钟情。

试想一下,一个男人在你面前吊儿郎当,不修边幅,穿着邋遢,甚至满口污言秽语,那么你根本不可能对他一见钟情。

因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显而易见,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自律的习性,不求上进,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可以一见钟情,但前提是这个人值得,所以看到这样的人,你会一见钟情吗?想必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换一个男人,他虽然算不上帅气,但是穿着打扮很有气质,身材匀称,谈吐得体,举手投足间尽显男人的魅力。

这样的男人是有气质的,即使什么都不说,站在那里也很容易让人对他一见钟情。

而在他的气质背后,其实能看出来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比如穿着打扮有气质,说明他的审美很在线;身材匀称是自律的表现,不会暴饮暴食,甚至会坚持运动健身;谈吐得体证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所以,这样的男人其实是值得一见钟情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这个人符合我们心中对爱人的大部分幻想,一旦出现了,就会立刻匹配。

一个有气质的人重要的不是他的表,而是表下面的里,这才是真正决定是不是值得对他动心的关键。

02有自己的立场

什么样的人最能吸引别人的注意?答案应该是特殊的人,那么究竟要怎么个特殊法才会让别人对自己一见钟情呢?

如果我们在一群人中注意到一个人,除了外貌气质的因素,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他说出来的话,表达出来的观点了。

一个有立场,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立场的人总是闪闪发光的,他对立场的坚持中透露着他的自信魅力,也证明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即使一个人外表再出众,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遇到点事就没了主意,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只会盲目随从,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更谈不上一见钟情。

灵璧结婚步骤及花费

第一步:见面:花费随意

第二步:上灵璧买东西:女方买衣服,男方出钱。要买两条裤子,两双袜子,两双鞋,还有一个皮箱。买两套衣服的含义是好事成双,买一个皮箱是为了把买来的衣服装起来。然后吃饭回家,预计费用3000元。

第三步:过小礼。过小礼时由男方去女方家。这时男方要带钱、买东西。过小礼要交订金的。现在一般都是6000、8000和11000

第四步:过节送东西。男方去女方家送东西(都是春节订的婚,在正月十五之前都要去拜年)。第一次去女朋友家,东西可不能少带,而且还有压岁钱。预计费用2000元。

第五步:过节送礼:端午节、中秋节,男方家里必须要有人有女方家送礼。这

第六步:彩礼加结婚:结婚的彩礼一般都是差不多7或8万左右。结婚要有新房子,或盖或买。买和盖价格差不多,25万左右,男方出。女方出嫁前,男方还要给女方买“三金”,即: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结婚当天,男方要带2万块钱现金,应付急用。

整体预算费用30-40万元。

多。

30万块钱的彩礼确实是有一点多了,不管是放在任何地方这个彩礼钱的标准,都是让大家难以去接受的。就按照农村地区的标准,现在越是农村贫穷的地方,他们要求的彩礼钱也就越多,但也不过就是从10万块钱到20万块钱不等而已,充其量能达到20万块钱,就已经算是很高的了。

彩礼,起于中国古代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摘要: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泗州戏的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起源吧!泗州戏的历史起源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

据传,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江苏省海州一带,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他们在劳动休息时,常编山歌企盼太平丰年,山歌有两种,一种称为太平调,一种成为猎户腔。后经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就编出了具有简单人物故事的"小篇子"进行演唱,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饮食,赶场听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誉为"拉魂腔"。后因连年灾荒,张姓在海州一带串门卖唱,发展为淮海戏;葛姓流浪于苏北、鲁南一带,发展为柳琴戏;而邱姓则在泗州一带传艺卖唱,由于是"串门卖唱",民间又称"拉魂腔"为"走股子",因为是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称泗州戏。

和所有的民间小戏一样,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有所谓"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外带梆子、小锣伴奏。以"帮腔"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老艺人徐步俊、魏月华、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这一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霍桂霞、周凤云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又推出了现代戏《女社长》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一批剧目。使泗州戏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为众多安徽戏曲剧种中引人注目的剧种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泗州戏又再次焕发青春,排演了《摔猪盆》、《懒大嫂》、《拙大姐》、《花狗子离婚》、《八月桂》、《乡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浓厚或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彩小戏,成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跃的戏曲生力军。《老板娘》一剧表现下岗女工自谋职业是的种种心理障碍。从题材上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反映了泗州戏表现现实生活的主动与热情。

泗州戏的艺术特色泗州戏的脚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蛇脱壳、顶碗、卷席、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燕子拨泥、抽梁换柱、百马大战、金蝉脱壳、扑蝶、鬼扯转、鸭子扭、鸭子和泥、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老龟扒沙、横行蹲步、白鹅亮翅、板脚跨腿、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拨泥"时,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再从头顶上飞过去。老艺人黄兆林(艺名黄八圈子)则因能头顶水碗,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采,又自然和谐。

泗州戏在说唱时期无乐队,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还由演员兼奏。民国九年之后,才有较大班(如民国20年有徐步俊带领的大毛班在西游乐场唱摊子戏,唱一段,收钱,然后再唱。民国30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抗日民主政府为配合抗日宣传,召集当地艺人百余名,组成小分队,演出《樊大娘送子参军》、《全家抗日》等剧目,轰动一时)。解放以后,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乐队。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了"四大件"。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泗州戏的传承价值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8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8年,周家班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家总动员》春节特别节目,获得“魅力妈妈奖”和二等奖。

◆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安徽省电视台、各级市、县电视台专项采访报道周家班举办的“迎新年,庆奥运” 专场民族音乐演奏会

◆ 2007年,周家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栏目比赛,获得最佳组合奖

◆ 2007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7年,周家班随政府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中韩传统文化交流演奏会

◆ 2006年,周家班随中央电视台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金色大厅华人新春演奏会

◆ 2005年,周家班参加安徽省民族管乐大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 2004年,周家班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器乐比赛获一等奖。

◆ 2001年,周家班应全国综艺之首的安徽电视台《超级大赢家》栏目组的邀请,接受专题采访报导,录制《超级大赢家》栏目专场特别节目

◆ 1997年,周家班应邀“大闹省城”,在合肥安徽省商之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纳凉晚会

◆ 1994年,周家班第三次被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

◆ 1993年,周家班再次受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其演奏节目的录象被选送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

◆ 1991年,周家班应邀参加安徽省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节目,并获好评

◆ 1988年,上海音像、海威特、南京、黄山等出版社先后为周家班录制了《拜花堂》、《鼓乐喧天》、《豫剧》、《百鸟朝凤》等优秀传统曲目并先后出版了《婚礼曲》、《鼓乐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带专辑

◆ 1988年,安徽电视台、文化周报及安徽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周家班的专题报导

◆ 1987年,安徽广播电台专程赴安徽灵璧为周家班录制用唢呐演绎吹奏的外国曲目——《霍拉舞曲》、《波尔卡》等舞曲。

◆ 1982年,周家班第四代传人——12岁的周中华参加安徽省少年儿童器乐比赛,获一等奖

◆ 1981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 1980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 1979年,周家班参加安徽宿县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90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