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含沙量大增,如不进一步治理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所以长江和黄河流域相同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陡坡垦殖,导致植被覆盖率大减,再加上围湖造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才导致含沙量大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3:黄河的下游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河床高出堤外的地面,这样很难有河流注入而形成支流,所以黄河的下游支流很少,导致流域面积狭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长江的洪涝治理与开发利用问题;黄河的综合利用与治理措施。
韦拔群
韦拔群(1894—1932),原名韦秉乾,又名韦萃,字拔群。广西东兰人,壮族。1906—1911年,在家乡读私塾和高小。1912年入宜山县庆远中学和桂林政法学校学习。
为寻求革命道路,韦拔群于1914年赴长江中下游各省考察。1916年,韦拔群在家乡招募了100多名志愿兵赴贵阳,投奔熊克诚护国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
1920年11月,韦拔群在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1921年9月,回到东兰,组建“改造东兰同志会”,动员壮、瑶、汉等族农民起来实行“社会革命”。1922年5月,他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将“改造东兰同志会”改为“公民会”,广泛吸收群众参加革命,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当地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体察民情,深入群众,身先士卒,赢得各族农民的拥护和爱戴。1923年10月,韦拔群率1000余名农民攻打东兰县城,获得成功。
1924年秋,韦拔群来到广州,1925年1月,进入由***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他努力钻研革命理论,汲取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自己在斗争中的教训,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925年4月,韦拔群从广州回到东兰,创办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变卖家产来筹措经费。亲自担任教员讲授革命理论,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学员深入农村搞社会调查。帮助农民成立自卫军,为东兰、凤山、百色等十多个县培养了27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1926年,建立了农民协会。反动当局纠集部队,血洗东兰,捕杀群众700余人,烧毁了韦拔群的家,抓走了他的妻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东兰农民运动惨案”。
韦拔群在党的领导下,愤怒讨伐反动派,并于同年9月攻打并解放了东兰县城,建立了***的组织。自此,东兰的农民运动波及凤山、凌云等右江地区及左江的龙州等地。10月,韦拔群开办了东兰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6月,又开办了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农民自卫团,坚持与敌斗争。
1928年12月,东兰县的农民自卫团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下辖的第三纵队,韦拔群任司令。1929年8月,韦拔群光荣地加入中国***。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他率领第三纵队活动于东兰、凤山一带,粉碎了恩隆县大土豪、民团司令谭典章的反扑,击败东兰县民团司令陈子怀的破坏活动,围歼了凤山县大地主豪绅罗肇修、罗肇高的反动武装,打垮了凤山县县长罗宝达的进攻。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韦拔群任21师师长。留守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1931年10月,韦拔群率部队东渡红水河,在都安、河池一带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利用阻击战、游击战,与敌人周旋。他们常常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相继打垮石化龙的保安部队、蒙元采民团两个连,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围剿”,为保卫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10月19日,韦拔群不幸被叛徒杀害于东兰。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有一种不朽的崇高精神,那就是***倡导的“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这种精神在韦拔群同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韦拔群出生在广西东兰县的武篆区,虽然生在富裕的家庭,但从小与贫苦农民的子弟生活在一起,穷人太多的苦难和地主豪绅的作威作福,使他恨透了自己的阶级和黑暗的社会。16岁时,他就以“愤不平”为笔名,激扬文字抨击时政。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道,他变卖家产,开始游历中国、考察社会。1921年,韦拔群回到东兰,广西省长马君武委派他出任南丹、东兰两县县长,但他不想做一个欺压百姓的官,他要造黑暗社会的反,他要铲除人间的不平等。他再次变卖家产,购买武器,组织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开始了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生涯。
韦拔群先后组织了三次农民运动,都失败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们的革命,虽然有满腔热情,却坚持不了多久,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后的路该怎样走?革命的真经往哪里找?1925年初,他辗转几地,终于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并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毛泽东、彭湃等人的教导。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终于找到革命的真理。1925年4月,韦拔群由广州回到东兰,在列宁岩举办了四期农民运动讲习班。农民像潮水般涌向列宁岩,一把把斧头镰刀闪着耀眼的光,一支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在右江大地揭竿而起。
作为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韦拔群深入到瑶寨里,与瑶族同胞同吃南瓜野菜、同睡火塘边、同住岩洞,向他们传授革命的道理,并且在革委会的政治纲领中明确规定了对瑶民的平等政策。真诚的沟通、温暖的贴近,使瑶族同胞坚信苏维埃政府就是他们的靠山,韦拔群就是他们的亲人,就是他们的拔哥,他们说,有拔哥在,我们什么也不怕。拔哥爱着瑶族人民,瑶族同胞更是不惜生命地护着拔哥。他们为拔哥送信、给红军送粮,曾有一位70多岁的瑶族老奶奶在给拔哥送饭时牺牲在敌人的封锁线上。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百色城头,拔哥的队伍编为红七军的第三纵队,从此这支部队在中国***领导下屡立战功,让敌人闻风丧胆。
1930年10月,红七军根据中央指示北上,拔哥被上级安排留守根据地,并受命组建红21师。北上的19师大部分战士是东兰人,他们舍不得家乡,舍不得拔哥,私下酝酿在部队出发那天偷偷留下。拔哥知道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讲不讲纪律?我们还是不是***的部队?你们还记不记得党旗下的宣誓?***人对组织的决定不能讨价还价。拔哥让北上的部队带走最好的武器,看着这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拔哥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然后带着74个伤病员,走入东兰的崇山峻岭之中。
革命处处充满艰险,随时都会流血牺牲。有一天拔哥和他的爱人黄秀梅从隐蔽的西山化装后出山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了。他们被围困在一片竹林里,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敌人,拔哥对黄秀梅说,准备好,打它一阵就往外冲。黄秀梅说,不行,敌人太多,危险。拔哥说,不能等死,拔枪就要往外冲,黄秀梅一把拉住他的手说,拔哥,我有办法,你别动。说完,她就往竹林外的一条小路跑去,一边跑一边开枪。敌人以为拔哥真的跑了,立即追了过去,用枪密集地扫射。拔哥看着倒下去的爱人,眼泪汹涌而出。
历经磨难,拔哥矢志不渝。在右江根据地的腥风血雨中,拔哥经受住了饥饿、疾病、严寒的考验,敌人没有打倒他,困苦没有压垮他,但来自红军内部的叛徒韦昂贪图赏银,向拔哥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当拔哥还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仍惦记着要通知政委陈洪涛带领部队转移,他断断续续地吐出这几个字:快些……通知……部队……39岁的拔哥壮烈牺牲了。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来,送到南宁,挂在了北城门上。蓬乱的须发,刀刻般黑瘦的脸,没有合上的双眼,仿佛在默默地吟诵:快乐事业,莫如革命!拔哥倒下了,一个英勇的红七军战士倒下了,一个忠诚的***人倒下了。
从造反到革命,拔哥一家20人,有的在战场上牺牲,有的被反动派折磨而死,有的在敌人的围剿追杀中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仅剩一个妹妹活到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同志对自己这位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是这样评价的:韦拔群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领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员。
结婚用古诗词有:
一、越人歌
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释义: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我驾着小舟在河上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够与王子同船泛舟。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心绪纷乱不止啊,因为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着你啊你却不知道。
二、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释义: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三、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释义: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四、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释义: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五、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代: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释义: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也许有吧,广西和广东接囊,,,,但你最好问问老一辈的老人,他们会比较懂这方面的东西,还有关于族谱类的书应该都有涉及这些吧,,,下面帮你搜到的一些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岑表纪蛮》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分于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间始由湘湖逃窜来桂。。。。。。以此为导索,笔者上下求证,深入史海,谋求壮族的祖先们的足迹,以昭大白。然后立论:壮族的发源地是今之川东鄂西湘北一带的原谓“濮国”。
一。壮族沿革
壮族在商朝周代称为濮或僰,晋至隋唐称为僚,宋始称为僮,沿用到1958年改为现在的壮。
昭公十九年(纪前256年)“楚冒玢于是乎伐濮”,“楚子为舟师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战争”揭开了广西壮族来源之迷。《国语郑语》说:“荆子熊严,生子叔熊,逃难于濮而蛮”。也即壮族的开国之地乃是“濮国”,第一任国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经存在。《尚书。口誓篇》有武王带领八个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们当时的领地所在不详。《中国地名词典》中载:“濮,周国名,在湖北石首县南”。《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说“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献记载着“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如《国语。郑语》,《古文苑》,华阳国志》等等。所以根据当时濮的隶属关系推断,应该是在川湘鄂交汇之处,起码,商朝时已经形成“濮国”。
僰亦称摆夷。最早。见于《礼记 王制篇》作“棘”字,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曰棘”,“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史记西南夷传》有“僰僮”而《华阳国志》《巴志》及《南中志》对于巴郡和南中称其属夷皆用“濮”字。由于壮话的濮或僰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异,都不会将这个词读作其他声调,只是汉文字表述因人而异,故出现“濮”和“僰”的文字书写因为地域相远和表达习惯不同,而出现两种称谓,即使是当今的外文翻译汉文,也有“好莱坞”和“荷里活”之分,香港和大陆的译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远。
古云南多称“摆夷”;广西南宁邕宁的壮族宋时称“提夷”(太平寰记)。“泰”,“提”壮语同音同义,故田汝成说“人僰在汉,俗称摆夷”(炎徼纪文)。清赵翼考证:镇安人(广西德保僮人)与云南西双版纳古称“水摆夷”即僰人语言多相通。与安南边民语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杂记 卷三)
楚濮之战,濮战败,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一带生息繁衍。而战俘即被“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在原来的“濮国”,距楚国当然是远方。“濮国”虽灭,但是濮人在川黔云一带却不断壮大。到汉武帝时,僰人不甘汉人的压迫和统治揭杆起义,武帝平乱后设立犍为郡,管僰道等使二县。词典解释,犍,公牛,特指去掉睾丸的公牛。“为”,壮语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壮族人有些地方,发誓时总爱说“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为!”平乱后,汉朝统治者将僰人战俘的睾丸阉割去势,旨意是去掉他们的野性,使他们更温顺地接受汉人的奴役统治。可见当时汉朝统治者的毫无人性的专制。
“僚”的称谓《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稍后,《华阳国志》屡纪之,如当中的蜀志有“滇僚口僰”,“帝攻青衣,雄张僚僰”。《南中志》有“永昌郡,兴右郡下有鸠僚”。《北史 卷九五》(僚传)“僚为南蛮之别种”。时,僚族已经分布在今川,黔,滇,桂四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南与渝州(今四川巴县)接。部落四千余户。。。。。。”说明那时早就有壮族的先祖们定居广西境内,并深入桂东南。
“僮”。也有称“撞”的,到了唐朝渐见,而至宋朝更见于史志。宋 《桂海虞衡志》有“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贺县志》说:“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斗,善攻击突撞,故谓之僮”。宋代征调僮人当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战。融州,宜州有所谓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颇负盛誉,以后人称兵为僮丁,转而称人也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称为“狼人”的,柳宗元有诗“趁墟狼女健,占籍马人空”之句。
1958年国务院才将僮该为壮,沿用至今
二壮族沿袭祖先习俗
1语言
壮族人自称为"濮",起先也是从语言开始的,因为"濮"在语言使用中的频率较高,所以汉人称之为"濮"其实"濮"(pu)在壮话里边是"我"的意思而"波"(bo)则是"父亲";"背"(bei)则是"兄长";"咩"(mie)则"母亲";而弟弟却叫"侬"
都安七百里弄的壮人自称为"濮诺",也即兄弟之意;凌云,东兰,扶绥"濮侬";宜州,德保自称为"濮闵";今贵州布依族和云南傣族也自称为"濮越""濮侬"等壮语中"濮诺","濮侬";都是兄弟的意思,"濮越"是姐夫的意思"紧考"为吃饭;"紧娄"为喝酒等等凡壮人的基本称谓都比较一致,无论是云贵桂的壮族人说话,只有音调不同和地域说法差异外,大体都能相互交流六七十年代,南宁河南石柱岭有个"老挝学校",那里的老挝留学生所讲的"老挝话"与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极为相似,对话者十有八九包括语调很相近四川称"巴"也是壮语中"山"的意思;"沱"和"它"壮语中江河的意思当时四川的濮僰与现在的壮族有着血肉关联
2民居
由于壮族的祖先多为依山而居,受地理环境制约,建筑多为"干栏"式民居木式结构一般为二至三层高,地层圈养家畜,楼上为起居和堆放粮食的地方现在在云贵桂三省仍然保留有"干栏"式民居所谓干栏,"干"---间;"栏"---房子"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曰干栏"<旧唐书 卷一九七 南平僚传>:"南平僚者东与智州(今广西玉林),难与渝州(今四川巴县),西与浯州(四川笸碚陵)接部落四千余户人并居楼,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广西的大新,龙州,天等,德保,靖西等地的壮族人依山建造干栏不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建筑物将渐渐消失,替代的是砖瓦楼房
3铜鼓
首见于<后汉书 马援传>:"铜鼓一物,出自瓯骆"广西出土文物中,以铜鼓为最多据考证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就是说起码商朝时壮族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个民族至少在十六世纪时就存在了
广西的铜鼓与四川,贵州出土的铜鼓上的图腾,饰纹是那么相似"岁节庆吊,皆用铜鼓"<蜀广记>引用唐人陈羽键"为城下闻夷歌"有"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之句<云南通志>云:"凡丧祭,夷人击铜鼓为号,亲友闻声必至葬孝子先以鸡蛋祷灵前,左手持往山卜地,如死者不愿,打在地,遇水石不损"今东兰,凌云,西林之壮族治丧之仪,类此者甚伙<叙州府志>,<长宁县志>,<累波厅志>,<贵州通志>等均有有关铜鼓记载铜鼓作为考证壮族源,考证濮,僰,夷,僚,僮,蛮的繁衍线索,说服力毋庸置疑
三壮族向东,向西,向南迁徙
向东,至广西东部乃至广东
向西,至云南乃至东南亚各国
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南部
<四川郡县志 卷一>引夷裔考说"僰人者其先本华人,有罪贬远方以棘围之,故其字从人"<礼记王制篇>也是"屏之远方,西方曰棘"说明壮族的祖先本来就是黄帝子孙,因为获罪被流放至遥远的西方(商周时期湘川鄂当是西方),并被以棘围地以称作僰人,僰族但是壮族人的祖先并没有能在流放地安居乐业,屡遭历朝汉族统治者驱赶,杀戮,甚至宫刑
桂西北原隶属于夜郎,牂牁等郡《通典》卷187中有“母敛,淡指,漏卧,句町四县属于广西。”母敛,为今宜州市,思恩县。淡指为今南丹,河池,都安等地。句町为今富川,隆林,西林,百色,德保,靖西等地。漏卧为今凌云,巴马,凤山,东兰等地。因此,1958年以前,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州,州府设于南宁。还有《太平寰宇记》卷165中记载:“牢州本属郡徼外蛮夷地,汉牂牁郡也”。牢州,今之玉林地区。
查,《史记》卷161,西南夷传:“汉武帝时,南越王反,汉使唐蒙去说服,南越王食蒙以蜀珍品构酱,蒙询所从来,南越说广州之西有一条牂牁河,流到广州城下,构酱或广州商人由构酱取来。蒙由粤回到长安乃向武帝建议,由四川到夜郎牂牁江去打南越王。武帝即用蒙为中郎将,置犍为郡,修渠道路,由四川之僰道县(今宜宾)到贵州之牂牁江(今都江)就贾人通行之小径,辟而广之,利于行军。先由陆路经巴符关(四川合江县南)入贵州遵义再由此南下,至三合县,转牂牁江水路入广西柳州梧州至广州。”
又,春秋时秦惠王令司马错伐蜀,蜀王被逼向南发展,“命其王子泮领兵三万伐越南雒王,灭之称安阳王。”《史记》南越尉佗传 司马贞索隐,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湖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灭骆侯后建都于此。”
珠江流域广西境内的红水河,担负着壮族先人南迁的重大使命,它把广东广西和四川贵州联结成一条壮族之魂的纽带。由于有牂牁江,所以广西的壮族才能沿着奔腾的红水河逆溯而上追寻祖先的足迹;壮族的祖先才能沿江而下,把子孙撒在红水河两岸,珠江两岸,乃至更远。
wlifton Dodd(杜德)在《著泰族》一书中说“僰族自有史以来,南移者七次。二次在纪元前,五次在纪元后。第一次在商周之际,(公元前1766-255年)汉族势力以及黄河长江之间。僰族既无力抵抗,不甘屈服,乃乃南迁移。公元前六世纪,僰族已征服了以前的永族(Tne yun or karencoumtry)之地(即车里八百媳妇国)建立城市,如景远,孟连与滇南;景洞于缅甸;景森于暹逻。而第二次迁移,在公元前338年,秦国克服了巴蜀,僰族南移到云南。(民国26年”民族杂志五卷八期)
东南亚一带的少数民族多为濮僰的后裔。(另辟主题论述)
《资治通鉴》卷195注:“东谢蛮,西接牂牁蛮,南接西赵蛮,牂牁之别帅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去桂州至邕州之横州寨(今田东县)二十余程。自横山寨至杞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此即侯弘仁所通者也。”侯弘仁开拓南下贸易通道,不但便利于战争,也利于南迁逃难者。
其后,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有因为战争,逃荒,避乱,寻亲投靠等等原因,或顺流而下,或陆路进入广西。《南宁府志》说“(僮人)自元至元间方入省地(广西),近日编入版图者,谓之熟僮,性略驯。其远者谓之生僮,性硬化不制服。”说明有先来后到之分。《岭表纪蛮》第一章记述:“僚僮自巴蜀来时,尚存留一小部于鄂辰沅地方,元自元间始逃窜来桂。。。。。。今广西僮人有北僮南僮土僮三种。北僮由荆湖迁来,故祖堂奉祀梅山今湖南新化一带)。。。。。。南僮由滇,黔,庆远旧城迁来,即古之抚水及罗施鬼国诸蛮,故祖堂奉祀河池莫一大王,南丹武异大王(皆庆远府属),环州梁善大王(今思恩县),越州金令公(今云南曲靖县)。其所指地点皆为桂北诸郡及滇黔交界地方。
如有帮助,请给予采纳,谢谢!!
1: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twice as large as that ten years ago
2:The Yangtze river is five times as long as that river
3:The couple have been married for 20 years
看你的前两句都是问倍数的,就告诉你几个关于倍数的说法吧
1:倍数+as+adj/adv+as+n
2:倍数+比较级+than+n
3:倍数+in+the+n+of+n (注意倍数的说法一二倍用序数词,其它用基数词加times)
拿大小举例子吧 比如说A是B的三倍大
1:A is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B
2:A is twice larger than B
3:A is three times in the size of B
东兰县属河池市管辖,位于广西西北部,县政府驻东兰镇,下辖堂房乡、金谷乡、巴畴乡、长江乡、切学乡、坡拉乡、兰阳乡、泗孟乡、弄占乡、兰木乡、中山瑶族乡、三弄瑶族乡、五联瑶族乡、坡豪乡、坡峨乡、大同乡、板坡乡、四合乡、东兰镇、隘洞镇、武篆镇、长乐镇、三石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