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 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再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入洞房喝交怀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1、行歌坐月。
男青年要通过“行歌坐月”确定对象,然后依过去长辈主婚制那样,经过求亲、订亲、订婚等过程,最后才择吉日举行迎娶婚礼。
2、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婚礼当晚,新郎家请接亲婆前去接新娘,新娘则邀约“商嘎”(侗语,即歌手)和伴嫁姐妹数人随接亲婆前往新郎家。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3、祭祖。
新娘进门时要拎起事先放在门槛外边挂着银项链的一把糯禾,抬起左脚跨入门槛进入堂屋,将糯禾放在神龛下,然后坐在傍中柱的板凳上,“商嘎”和伴嫁姐妹们则分列左右,接下来便进行祭祖。
4、不入洞房。
新娘并不与新郎拜堂,也不入洞房,更不与新郎同宿过夜,而是和“商嘎”及伴嫁姐妹一起与新郎请来的男歌手对唱琵琶歌、酒歌到天亮。
第二天,由新郎及同伴送新娘和“商嘎”及伴嫁姑娘回娘家(侗语称“转优”),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5、不落夫家
“转优”后新娘即住在娘家。过去要在娘家住三年以上,如今至少也得翻一个年头。新娘之所以“不落夫家”,一来是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舍不得同伴,还要回到月堂与同伴做伴,直到同伴都有了对象才离开,这时新娘才能到新郎家长住。
人民网-贵州三宝侗族婚俗:结婚不入洞房高清组图
首先 应该是两个人交往谈朋友,觉得彼此差不多合适,就可以见双方的父母了。但是这个见父母也是有规矩的。不管是先见哪一方的父母。比如说见女方的父母吧。男方要提4样礼,一般是 糖,肉 酒,烟。这个是原来老辈的礼法。现在 生活条件好了,一般就买一些高档的 香烟、礼品 就可以了。剩下的就等女方的父母认同你了。再说见男方的父母。女方好像也是要买东西的。这个具体而定。女方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礼数。 吃完饭 ,如果要走,男方父母一般是要给礼钱的。这个见面礼 一般是多少 不定 要看个人的经济状况。有的父母给1000 ,有的父母给首饰 ,有的父母给500等等 但是一定要给。我姐姐 第一次去她婆家的时候 给了500加一个金戒指。 有的男方不知道这些礼数的。可能就在婚宴上给或者是订婚之日给。这个女方不要苛求太多。如果不给 可能有2方面的理由,第一 可能对襄樊的这个习俗不知道,家里就一个儿子 没有那么多顾及。第二 就是不满意女方。或者是 怕给了要不回来了等等 。有的地方还要男方出彩礼钱,这个彩礼钱可能是以后要给女方的。这个得男方父母谈 如果给 给多少。怎么给法等等。 其次,在谈朋友期间 双方关系稳定,到了改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如果是男女双方分开办酒宴的话(不在一个城市) 就男女双方家长各出各的钱 。如果在一起办酒宴的话 比如说 女方有4桌 就只出4桌的钱 礼钱也是分开的。这个礼钱到底给不给新人 就看各自的家长了。 现在很多女方都是要求 男方必须要买一套房子,婚后要自己住,其实这个要看个人的经济能力,如果 父母有套房子 买不买房 倒不是那么重要。 结婚以后可以和父母一起住 不用花自己的钱。
如果要说传统的婚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大红色的喜庆的婚服,相比从西方传入的白色婚服,红色的婚服似乎更符合国人喜气洋洋办婚礼的习俗。而且白色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很不吉利的颜色,只有在葬礼上才会大面积的出现。但其实,这种习俗的形成其实时间并不长,在古代,婚服也是经历过了很长时间的一段变化,不同时期人们崇尚的颜色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白色也曾经是婚服的流行色,换句话说,其实古代早就已经有了白色的婚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会选择穿上一条洁白的拖地婚纱,想象着自己能够如同一个公主一样,嫁给守护自己一生的白马王子。在大多人的认知中,白色婚纱是西方传入我国的,古代结婚一般穿的都是秀禾服,或者是其他的红色的喜服。毕竟,白色在古代一般是在办丧事的时候才会用到,在结婚的时候,自然是不会穿白色婚纱的。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婚礼制度,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人们结婚穿的衣服,自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古代人们,穿衣服并不是只会穿大红色的,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结婚时穿的衣服款式不同,颜色不同,料子甚至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在周朝的时候,人们结婚总是穿全黑色的衣服,在当时人们认为黑色有专一的意思,所以在拜堂成亲的时候,夫妻双方一般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意味着端正庄重。这样的婚礼制度并没有延续多久,到了秦汉的时候,人们结婚时穿的衣服再次发生了改变。
秦汉时期,人们制造衣服的工艺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无论是配饰还是鞋子帽子,都是十分有讲究的。在当时人们结婚的时候,一般女方是穿黑色的长裙子,而南方是穿红色的喜服。这样的结婚习俗沿袭了很久,在之后,人们对于喜服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比如,在汉朝的时候,女子已经开始有盖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人们的服饰特点和秦汉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由于在这个时候玄学盛行,所以,人们以为在生活当中更要追求清新淡雅。在当时,人们穿衣服特别喜欢白色,当时的人们以为,白色不仅仅可以当作普通衣服的配色,也可以用来做礼服。所以在当时,新人结婚的时候,往往穿的是白色的婚服,这样的婚服看起来更加肃静,更加淡雅。当时的人们在穿白色礼服的时候,往往会佩戴一些配饰,比如女子会穿戴一些飘带,而男子会头戴凤冠等,看起来雍容华贵。
在唐宋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结婚时穿的礼服颜色也不仅仅是黑色与红色,在唐宋时期,出现了青绿色的婚服。在当时,女方选择绿色的衣服,而男方选择红色的衣服。结婚的那天,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要带上各自的帽子,从而让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端庄大方。站在现代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礼服颜色确实是让人不可思议。
所以说,古时候人们的思想也是非常开放的,古人结婚不一定非得穿上大红袍,红色在中国的确有着喜庆的意思,可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人们在结婚的时候,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与当时的文化理论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穿上了洁白的婚服,象征着爱情甜美淡雅,长长久久。
明朝的婚服和唐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是“红男绿女”,明朝就互换变成了“绿男红女”。状元服配凤冠霞帔是明朝时的婚服式样,新郎着青色的状元服,新娘着真红对襟大袖衫、红罗裙,假鬓花钿。我们现在对中式婚礼的理解主要根据的就是明朝的服饰。清朝主要沿袭了明朝的传统,只是样式多为旗袍,男女都开始着红色服饰。而红色作为中式婚礼的习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太谷的婚嫁风俗比较复杂,既有传统文化,又有乡土人情和民族风格;既要宣扬家族势力,又要通过婚丧嫁娶、调整周边不同阶层的人际关系,同时树立家族形象。这样,就给婚庆礼仪增加了很大难度。稍不留意这些细节,就会被人笑话和埋怨。
儿子大了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但在旧中国,为了早得子,一般在十三周岁后就找人说媒。这媒人说媒在当时是受法律保护的。就是有钱人家的男孩即使有好多淑女想嫁来,男方也要找个媒人走走过场。古有“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说法。通过媒人中间说合、商定女方所要的彩礼等条件,然后过帖。过帖时要把所送彩礼带去,连通迎娶日期一起定下。这婚庆前的程序就算完成了。
旧社会贫富差异很大,根据经济条件、新娘骑个毛驴或坐个轿车就娶回来了。也有的用两乘轿子抬上新郎、新娘,吃客、送客骑马而行。讲究点的人家则用四乘轿子和两伙人。这两伙人指的是两伙锣鼓、唢呐乐手。请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后,迎亲时男方备四乘大轿,其中两乘红轿、两乘蓝轿。范村的轿衣全部是进口哈喇呢制成的。有四人抬轿、有八抬大花轿、还有一人拉纤的。拉纤人穿一身短衣,胸前置一块木板,纤绳一头拴在木板上,一头拴在花轿上(一定是双股绳)。拉纤人跟着轿夫走就行了,只做个样子。娶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进村时,阵容严谨,唢呐齐奏、锣鼓齐鸣。女方家等候多时的接轿人听到锣鼓声,立即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女方家管事的人立马出来迎接客人。这时,迎亲的轿夫和扛牌的管事人、乐手等人都留在外面,吃客和耷拉手,抱拜帖盒的男童、新郎及伴郎等被迎了进去。吃客头戴礼帽,身穿蓝大衫,脚穿黑缎朝靴。吃客的助手叫(耷拉手)与吃客打扮一样,不同的是腰系一根红丝带、把长袍的前襟一角押在腰带上,让人一眼就可分出主和次。其他人的服装就可随便了。吃客进了礼房内,耷拉手只能站在外面门口随时准备着吃客用钱或其他应便。礼房把男童的拜帖盒换取回帖后礼房为吃客等人设宴打尖(也叫打间)。
新娘上轿前,女方只称新闺女,上轿前新闺女坐在轿子上背北面南,由侍女们和跟大嫂(伴娘)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嘴里不住地说:“扇扇子,坐椅只,丫头蛮妮子侍候的”。旁边还放着个陪嫁的脸盆,盆内盛着枝大莲花,莲花上用雪白的新棉做着个胖娃娃,这叫莲花盆里耍娃娃。莲花表示多子(籽),过门后早生贵子。然后由送客背上轿内。太谷的习俗是送客必须由新闺女的哥哥来当,如果没哥哥的可由本族同辈的哥哥担当,这叫“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新人进入花轿后由母亲拿上新闺女的任何一件衣服绕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意思是女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已长大成人,要为人之妻、为人之母了,可别忘了抽空回家转转。然后再由母亲喂几口糕点,这是母亲对女儿恪尽职守多年最后一次的护佑,也是暗示女儿出嫁后可别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女方陪嫁之人的首席代表就是送客,其次是跟大嫂(伴娘)侍女,人数不等,但必须是双数,叫“双双对对,白头偕老”。拜帖盒内除了礼单和回门柬帖外还有辣椒、红枣、糖、票子、花生、黑煤等。辣椒的意思是希望女儿过门后要辣点,别受人的欺负。红枣的谐音是早儿早女。糖是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栗子是早早立子,花生是要花开生养,不要光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黑煤叫黑汉,意思是黑汉健康。
新娘头戴凤冠、肩披霞帔 ,上身红缎绣花小袄、下穿绣花红罗裙、脚穿红绣花鞋。头上盖一块盖头红,把新人的脸遮了个严严实实。意为头顶晴天,实质上是用来遮丑的。在旧社会,由于男女双方不见面,单凭媒人一张嘴从中说合,但只要拜过天地就为法定夫妻了,再丑也无法更改了。其次是用了遮美的,为什么美还怕人看呢?婚庆宴上人多眼杂什么人也有,漂亮女人一旦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难免遇上心怀叵测之人打坏主义,或者招来杀身之祸。
新郎头戴礼帽两边高插银叶,身穿长袍、脚登青缎朝靴、十字披红、胸前一个大红绣球。以前新郎穿的是状元所穿的红缎官服,这是经皇上批了的,因为人一生只有这一次威风。 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的是两个人,每人各扛着一面大红旗,旗杆末端挂一面大铜锣用来鸣锣开道,另外两人扛着用谷草扎成蘸的沾上食油的大火把,意思是红红火火人丁兴旺,肩扛牌贡管事的若干人和吹鼓手。第一乘蓝轿由吃客坐,第二乘红轿由新郎坐。再下来是第二伙唢呐乐队,第三乘红轿由新娘坐,第四乘蓝轿由送客坐。再下来是伴娘和侍女的轿车,是两家的耷拉手骑着大红马。然后是拉着陪嫁的嫁妆礼品大车及随从人员。那些财主们出嫁女儿还要陪送四乘大轿。其中新闺女坐一乘红娇、送客坐一乘蓝轿。这样一来,公八乘大轿就空下四乘轿,唢呐乐队也是两伙共。这样,迎新队伍就成了有八抬大轿、四伙乐队、加上迎新和送新的杂役人员就上百人之多,再加上骑马的和大小车辆,可谓威风空前。
娶亲回来,花轿落地,新娘在侍女的搀扶下走在早已准备好的红地毯上。阴阳抱着个装有黑豆、草圪节的柳灌开始向新娘走来的周围撒着黑豆、草圪节。这红地毯一直铺在街门楼下。门槛上架着一架长梯,另一头用一条长凳在巷道的中间支着,新娘要从这平放的长梯上走过去。有平步青云、步步登高的意思。进入街门后在侍女和伴娘的搀扶下新娘来到二门上。门楣上吊着个果子或馍,新人只要少少跳一下就能用嘴吃到。这意味不用伸手、食来张口。实际上这是戏耍而过梯和吃馍是为了考验新娘的智力和腿脚是否敏捷、有没有毛病。来到当院,新娘要手提罗裙迈过火盆、这意味着消灾免难及日后生活红红火火。礼房的人要事先给新人准备间卧房(休息室)让新人小憩。
拜堂开始,阴阳是拜堂的司仪。当院放一张大方桌供着祖宗牌位。新郎的父母坐在方桌一旁作为主婚人。拜堂时由司仪高喊:“拜堂开始!”|新郎已站在当院,新娘在侍女的搀扶下来到方桌前。司仪喊:“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向正堂行一拜、三叩首礼。(就是新郎双手作揖朝宗堂跪下磕三头。新娘也双手交叉拜上一拜后也跪下磕三头,新郎新娘要同时进行。“二拜高堂!”二人同样向祖宗牌位行一拜三叩首礼。司仪喊:“阴阳合万物生,夫妻和而家道成,福成上香”新人双双烧香。三拜高堂!二人同样同时向父母行一拜三叩首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拜九叩首。司仪再喊“夫妻对拜!”新郎向新娘作一揖,新娘向新郎拜一拜,都不下跪。司仪再喊:“新人退入洞房!”新郎怀抱弓箭,向洞房门里射上一箭,然后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进入洞房,太谷叫到卧房。)伴娘始终伴于新娘身旁。司仪结束,新娘在洞房用午餐,在伴娘的护理下揭去盖头红进餐。闹洞房在晚上进行,如果没人闹洞房等新人睡下后,门口还的立把扫帚。闹洞房的传统习俗是把红绿纸撕成小块贴在新娘脸上,让新郎用嘴和舌头一块一块的舔下来,名曰吃揪片。掏鸽子是让新郎把手帕从新娘的裤腰带上贴身塞进去,通过新娘的敏感处再从裤筒里掏出来。这种闹洞房并非低俗。在封建社会,男女隔着很大距离,尤其少男少女更不可接近,就是见面都感到羞涩,如果不通过闹洞房诱导他们,就会造成同屋不同床。谈何早得贵子?在闹洞房的同时,那些事先安排的生儿女最多的同辈嫂子们把同房的窗户纸全都捅破,一边捅一边说:“小子、妮子、小子、妮子”。好像窗户越捅越多,儿女越生的多。闹洞房完毕,新人睡觉时由小姑(丈夫的妹妹)提来尿盆,新娘要付小姑提盆钱。这叫小姑儿提盆盆、侄儿男女一群群。
这时,婚庆仪式全部结束。
女孩子的贞洁从来不在罗裙之下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女孩子的贞洁从来都是体现在内心和行为上的,而不是体现在外表的穿着上。这句话强调了女孩子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诚实,而不是过分关注外表的穿着和打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