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乌兹别克斯坦人过去有一夫多妻的传统,早婚现象也很普遍,丈夫要想离婚无须任何根据。只要说一声就可以了。妇女没有离婚自由权。到了21世纪初,男女在婚姻上自由权很大了,可以自由恋爱,男女双方的权利平等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扩展资料乌兹别克斯坦的婚姻习俗
乌兹别克人在婚姻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和礼仪。按照传统习惯,男女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乌兹别克人婚姻关系宗教色彩较浓,规定男女双方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不能与其他民族、宗教的人有婚姻关系。
乌兹别克人有早婚习惯:女孩儿一般21岁之前出嫁,男孩儿跟女孩儿差不多,比女孩儿晚一两岁。乌兹别克女孩儿要把贞洁保持到结婚,她的贞洁是她和她整个家庭的名誉,这就是乌兹别克人结婚早的原因。
乌兹别克人的婚姻过程很长也很复杂,讲的话要从找对象开始。以前,找对象是父母的任务,就是儿子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父母在邻居、同事、朋友、亲戚的帮助下急急忙忙地开始找合适的对象。
过去近亲结婚比较常见,父母在给儿子物色结婚对象时,一般首先把眼光关注在近亲中间,没有合适的才另找对象。现在,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近亲结婚的害处已经广为人知,近亲通婚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找到了不错的女孩儿,男孩儿的阿姨或者父亲找借口去女孩儿的家,看她长得怎么样,了解她家的情况,通过看她家的装饰大概了解她家的经济情况。后来如果男方觉得这个女孩儿合适当他们家的新娘,他们便送媒人到女方家。
两家的父母同意了孩子们的婚姻,孩子们就没有资格拒绝。现在有一些乌兹别克家庭这方面开放一点。孩子们可以自己找对象,可以先谈恋爱,但是结婚还是必须要通过父母的同意。
两家的父母同意了,那下一阶段是“Non sindirish”,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分囊”。男方的亲戚去女方的家做客。大家先把囊分,这说明已订婚了,然后定结婚的日子、讨论婚礼的细节。
接下来是“Sarpo”的阶段,“Sarpo” 是嫁妆。世界上很多民族之女方要准备嫁妆,乌兹别克族这方面不同 - 两方都要准备,并且女方要准备新郎的sarpo,而男方准备新娘的sarpo。两家的父母在说好的日期在新郎的家见面交换sarpo。
Sarp的晚o包括衣服、布料、化妆品、饰物等等。只有女人能参加交换sarpo。这个过程很长也是很热闹的。大家先享受男方准备的美味饭菜,然后开始展示sarpo的东西。展示后,把sarpo放在新娘与新郎将来的房间。
完婚几天前,新娘和新郎分别过妇女的聚会与男人会。主要的目的是结婚之前轻松一下,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 跟单身的生活说“告别了!”。
然后是完婚阶段。完婚活动从“Nohor osh”(早上的抓饭)开始。早上六点男方请两家的客人吃抓饭。这个仪式持续不久,大概半个小时。客人只有男人,女人不允许参加“Nohor osh”。客人数最起码300个人,这个数字会升到1000-5000人。
我们那儿说,来“吃抓饭”的客人越多主人越有福气、越有名气。你们应该很好奇,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办这么早?主人不能请所有认识的人参加晚上的宴会,这样会很贵也很乱,但不请他们吃饭也不行,所以办“Nohor osh”。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工作,办这个活动的时间才这么早。大家吃完饭可以按时去上班。
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所以“Nohor osh”结束后,新郎为新娘诵经,这表示他们“在老天爷面前”结婚了。接下来他们去“ZAGS”领结婚证,通过这个程序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法律上结婚了。
下午,新郎和新娘与他们的伴郎和伴娘去逛漂亮的地方,拍婚照。
晚上,6-7点左右宴会开始。客人数大概300-400。乌兹别克人婚礼宴会和其他国家的人没什么差别:有宴会主持人,大家一起吃饭,跳舞,祝福新郎和新娘。婚礼宴会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离去,新郎把妻子领到自己的家里。那天晚上,新娘和新娘分房睡。
第二天晚上,叫“Chimildiq”- 新娘和新郎第一次一起睡。他们进房之前,因为在新娘的生活中这是第一次跟男人的关系,负责照顾新娘的女人(一般是新娘的朋友或者亲戚 - 已婚的女人)给新娘一些建议。
第二天早上,负责照顾新娘的女人给新娘的婆婆展示床单,婆婆要确定她媳妇是处女,否则的话新来的媳妇儿会被赶出去。
Chimildiq后一大早,两方的亲戚来到男方家。这阶段叫“Kelin salom”,就是“新娘的欢迎”。那天,新娘穿着乌兹别克族传统的服饰,在头上透明的头巾覆盖着她的脸,她对每个客人鞠躬, 客人送给她礼物。
新郎的父母一般送奢华的饰品,其他的亲戚送各种生活用品,例如家具、地毯、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餐具等等,帮助新娘与新郎建立新家庭。
“Kelin salom”同时进行“Kiyov qochdi”,直接翻译成中文“新郎跑走了”,就是新来的媳妇接待客人的时候,新郎跟朋友们出门,他在外面玩儿一整天直到晚上才回来。
那么乌兹别克人的婚姻十分精彩、 热闹、有趣。乌兹别克人在婚姻方面一代一代地坚持保持传统习俗。 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过去,新娘和新郎结婚那天穿乌兹别克传统衣服,而现在,乌兹别克人这方面国际化了,新娘穿白色的婚纱,新郎穿西装。
过去,“Nohor osh”是在新娘家举行的,但是现在,因为在家很麻烦,大部分的家庭选择在酒店举行;过去,结婚后四十天内新娘和新郎呆在家,为了更深的互相了解,而且以前乌兹别克人相信,别人看新娘和新郎会羡慕他们,导致他们不会幸福的,所以乖乖待在家里,。
可是现在,婚后大部分选择去旅游。在乌兹别克婚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可是它们不重要,乌兹别克人还是保持基本传统婚姻习俗,不让自己的名族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习俗!
-乌兹别克斯坦
1 新疆 尔族婚俗有哪些
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年男女成亲之前,都要经过提亲和订亲仪式,反映了 尔族对婚姻的慎重。
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长准备物色一位姑娘为儿媳,事先都要履行“提亲”的手续。 男方向女方家提亲之前,要经过一番调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龄、家庭情况、长相、人品等情况都要进行了解,认为合适时,才会提亲。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热恋,双方私下商定婚事后,再请家人去“提亲”,以达到双方关系公开化和合法化。
一般来说,男方家长不能单独去提亲,而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请亲属一起去。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并认为有人郑重其事登门提亲,感到光彩,会非常高兴。提亲时,男方要准备给姑娘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一些盐、方块糖和五个馕(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作为见面礼。礼品中的盐和馕都含有深刻的意义。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亲的要求后,女方一般不马上答复,要和家人和女儿进行商量,并对男方家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如果同意,即答复男方,若不同意,也要通知男方。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则要把这门亲事公开,青年男女便可以来往,进行“合法”的恋爱,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尔把这种提亲的程序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为试探)。
提亲被同意后,紧接着是准备彩礼和举行订亲仪式。彩礼是 尔婚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彩礼的数量与质量都和双方的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来说,女方家提供彩礼的清单,最后经过男女双方家长商量后来确定。为了解决彩礼中的矛盾和分歧,要请一位双方都信赖的中间人,由中间人进行调解,最后达到一致的意见。
按着常规,男方家准备的彩礼要有:姑娘的四季服装1至二套;还要有头巾、大衣、毛衣、鞋、袜和耳环、戒指、手镯、手表等装饰品。另外,还要给姑娘的父亲做一件大衣,母亲一件连衣裙,准备给姑娘的兄弟姐妹、妹夫、嫂子或弟媳的衣料。家庭陈设的家具,也要男方承担。
女方陪嫁的东西主要有:洗衣机、地毯、被褥、枕头、床单、桌布、窗帘、皮箱、木箱等。
由于双方的经济条件不同,彩礼和陪嫁的东西也有所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中又增加了一些电器设备和其他高档商品。
订亲, 尔语称为“穷恰依”。彩礼准备好后要选择吉日选举订亲仪式。这天男女双方各要请50名左右的客人,其中女客占到80%以上,个别男客都是亲属或亲朋好友以及德高望重男的宾,所以说订亲主要是妇女们的活动。
订亲仪式在女方家举行。这天,男方要为女方家带去一至二只羊,(经济条件好的也有带一头牛的)羊或牛是由专门的人牵去。羊头上要系上红绸带,女方家要给牵羊人赠送衬衣或其他礼品,以示谢意。这只羊当天宰杀,供待客用。同时还要带馕、茶叶、冰糖、水果糖、方块糖、饼干、点心、大米、清油、面粉、洋葱、黄萝卜以及姑娘用的化妆品等。
在订亲的仪式上,女方要做抓饭或是库尔达克来招待客人。男方要在客人面前宣布给女方家的彩礼清单。宣布清单的人是专门聘请的,他以说唱的形式,向众人介绍每件彩礼的产地、质量、性能、规格等。同时在介绍每件彩礼时,还要把彩礼举起来,让大家过目。一般地说,介绍彩礼的人,口才比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讨得女方家人欢心,男方家人满意。因为彩礼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姑娘的身价和男方家的诚意,所以宣布清单的人也特别卖力。事后,男方家人还给他赠送一定数量的礼品。
女方家陪嫁的东西,也要在当天展出,也要请一位“三寸不烂之舌”向大家过目,并介绍每件嫁妆。同时,女方家也要给未来的女婿做一套衣服,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另外还得给亲家和亲家母各准备一套衣服的衣料。
在城市的订亲仪式上,除了请大家美食一顿外,还要举行跳舞、唱歌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农村的订亲仪式,一般不搞娱乐活动,但有的地区也搞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
订亲仪式结束后,便商订迎亲的婚礼, 尔语称穷托依”。双方商定吉日后,正式举行婚礼。
订亲之后,双方不得违约。但有时在彩礼问题上或是青年男女不同意父母作主的婚姻,也有违约的情况。但违约者必须退赔彩礼和承担经济损失。这时,双方家长还得找中间人进行调解,直到双方可接受时为止。
由于地区的不同,南北疆的婚俗也有差异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2 想了解 尔族人的婚俗
1、选亲
男方家长从亲戚朋友、邻里或从别处为儿子物色姑娘,选中以后,就通过别人告诉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也可自己物色对象,但须经父母同意。
2、接亲
姑娘一经选定,由家长出面拜托亲戚朋友中的两名中年男子到女方提议结亲,经女方家长同意,才可以订亲。
3、送订亲礼
送订亲礼时由男方的母亲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聘礼,在三四名妇女的陪同下去女方家。女方备餐热情招待。餐中,把带去的礼物一一拿出,当面交给女方,并商定送大礼的日期。
4、送大礼
作为大礼送的衣物、食品及其他东西要比第一次送的多得多。送大礼时,陪同人数和娶亲人数一般由双方商定。男方的父母在亲友及邻居的陪同下到女方同女方的父母和主要亲属正式见面。送大礼的客人要受到女方的热情款待。之后,双方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和婚礼事宜。
5、婚礼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把举行婚礼需要的东西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摆席招待来宾,现招待男宾,后招待女宾。男女不同席;庆贺礼物由女宾带去。新郎、新娘由各自的陪伴陪同,聚集在女方院内一间屋中弹唱跳舞。举行婚礼,要请伊玛目或宣礼员诵经。仪式上,新郎新娘同时吃一块在盐水里泡过的馕,意思是“同甘共苦,永结良缘”,因为盐和馕是 尔人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两样东西。
尔族人一般经过恋爱、提亲、订婚然后结婚。男方在选定对象后,家人即托亲友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的母亲便带着礼物由女亲友陪同前往女方家商定订婚日期。订婚时,男方父母带着聘礼,由亲友陪同去女方家与其父母及亲友会面,女方收下礼物并表示感谢,而后,双方商定婚期。
尔族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欢乐歌舞,进行祝贺。结婚当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仪式在女方家进行。新郎由伴郎及近亲陪同去女方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按教规念“尼卡”(证婚词),询问男女是否愿意结为夫妇,回答愿意后,宗教人士将两块沾盐水的馕分赠给新郎、新娘,让新郎新娘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男方即回家准备迎亲。下午娶亲时,新郎在伴郎陪同下打着手鼓,吹着唢呐,去女方家迎娶,新娘的女友们会堵住门,不让新郎进门,新郎撒些糖果礼品方可开门,然后与岳父岳母告别,才可以娶走新娘,并由新娘父母的亲友送亲。当新娘离家出门时,要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在后面。按着传统习俗,沿途的乡亲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这时新郎要向大家施礼,给孩子们散发喜糖。大人们就地翩翩起舞,表示庆贺。
新娘由伴娘及女友陪伴进入婆家庭院或客房,头蒙丝巾和新郎并坐中间,由婆婆上前揭开盖头取另一头巾披于新娘肩上,并亲吻一对新人的额头,祝他们幸福美满。在揭新娘面纱时,要唱揭面纱的歌。喜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要即兴编唱,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一般选择唱喜歌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歌词的大意是赞美新娘的美丽、贤惠和祝福新生活。歌词幽默诙谐引人入胜,逗人发笑。唱完喜歌之后,便请客人入席吃喜宴,先是请客人喝茶、吃干果和点心,之后是馕、抓羊肉和抓饭。款待送亲的亲眷后,除伴娘及新娘的女友们留下外,其余送亲人即返回。当天下午男家举行“麦西来甫”(舞会),邀请男女来宾欢歌曼舞,共贺新喜。
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门,女方家向新娘新郎赠送简单的礼品,而后,男女两家互相宴请对方的亲戚邻居,互相介绍认识,便于以后往来。
尔族的婚礼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还保留新娘进屋要跳火盆,或由舅舅抱着新娘上车等习俗。
婚后女方生育,头胎必须回娘家生产。小孩出生7天后,请阿訇命名。满40天举行“毕须克托依”(谢绝男性参加),请来女客人和小孩,正式举行把小孩放进摇床的仪式。这天男方家人请女宾携带礼物,慰问娘家人,并把产妇接回婆家。 尔族小孩出生后,届时,大请宾客,举行“麦西来甫”;女孩小时要扎耳朵眼。
二、中国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它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民俗:民间建筑、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工艺民俗等。
2、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
3、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风俗民情,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民俗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既不能把它看作完美无缺的东西一概加以肯定,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以否定,而应该尊重其“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权利,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一、汉族概况
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泱泱大族。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我国汉族人口约12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的。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的象形性和点画形式的多变性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不管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被部分汉族人接受。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主要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晋陕黄土高原的汉族,则根据黄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榫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江南民居一般遵循“小河—房屋—街道—房屋”的建筑格局,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徽派建筑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极为精致;闽粤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则环环相套,庞大而美观,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环行聚居的奇妙世界。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馄饨、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度,汉族的茶文化高度发达。茶的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黄茶、花茶、紧压茶等。茶的名品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
汉族的酿酒历史悠久,已有4000余年历史,名酒有茅台酒、泸州老窖、汾酒、五粮液,以及绍兴黄酒等。自周代起,酒即被视为祭祀之供品,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酒礼酒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饮法饮趣,还出现了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戏曲书画等,形成了以酒为主题文化现象。
汉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材质和式样丰富多彩,时代变化大,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长衫和马褂、西式礼服、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等,现在则与世界服装时尚合流,几乎看不到传统的汉族服装样式。但一些地方的服饰别具地域特色,如福建崇武等地的惠东女传统服装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的特征,便于劳作;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手巾也成了他们标志性的装束。
汉族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代表性民族。从周公制礼,到孔孟复礼,再到朱熹护礼,礼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礼已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所以在祭祀时有祭祀礼仪,在节日时有节日礼仪,在出生时有出生礼仪,在结婚时有婚姻礼仪,在丧葬时有丧葬礼仪,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三纲五常”,在军事上有军事礼仪,在外交上有外交礼仪,礼仪真是无孔不入、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汉族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潍坊风筝……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从时序上说,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春龙节、三月初三上巳节、寒食与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等等。这些节日,有些已经湮没无闻,有些仍在发挥作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影响着人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墓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重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来源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日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简介
一、满族
满族人口约106823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满族历史悠久,隋唐时称“靺鞨”,唐末五代时称“女真”,12世纪初建立金政权,先后灭了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17世纪初,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洲”,随后建立清政权。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很大影响。
满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是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妇女多穿旗袍,梳两把头或旗髻。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人喜欢吃面食,饽饽是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绿豆糕”等都是满族传统点心。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满族有孝敬长辈,讲究请安问好,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男子请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弯,上身前倾,右手下垂,问好。过年行跪拜礼。女子问安要双腿并立,双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问好。此外还有执手礼、拉手礼、半蹲礼、磕头礼、抱见礼等。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大体一样,重视农历新年。颁金节是满族的“族庆日” ,以纪念1635年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满族人禁忌较多,除了各种礼仪习惯中所规定的必须遵守不许违犯外,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另外,满族人还不打喜鹊、乌鸦,不吃狗肉和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
二、朝鲜族
朝鲜族,现有人口19238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朝鲜族能歌善舞,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是男人们的运动。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朝鲜族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和小米。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另外,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19、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c、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
d、回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e、朝鲜族: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
f、壮族: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尔族节日习俗或礼仪含义 尔族 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 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新疆 尔族重要节日和习俗 “ 尔”是 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 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弗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尔族在新年有什么习俗 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以上两个节日,各 寺都打鼓、吹奏唢呐欢庆,召唤 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 寺内会礼,向 祈祷。会礼功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訇到家诵经。
这是 尔族的教历新年~
对于元旦和春节他们没有什么习俗
新疆 尔族的传统节日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尔族的春节习俗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 尔,哈萨克,克尔克孜,乌兹别克等突厥民族都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
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 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 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 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包含 尔族在内的突厥民族在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 尔族相传至今的节日形式主要包括:(1)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2)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3)次日,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4)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5)家家户户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 (6)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7)上坟,在亲人坟头上施洒谷物;(8)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做好引进春水的准备,并全面动员,植树造林,美化环境;(9)该节也称之为踏青节,家家户户连续诺鲁孜节是 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诺鲁孜节上的叼羊比赛
尔族节日和风俗 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 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 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尔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尔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1、待客习俗:
尔族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2、结婚习俗: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3、节庆习俗:
尔族 尔族信奉 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 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 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4、饮食习俗: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 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 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 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尔族在肉孜节有哪些习俗 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 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以上两个节日,各 寺都打鼓、吹奏唢呐欢庆,召唤 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 寺内会礼,向 祈祷。会礼散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訇到家诵经。 这是 尔族的教历新年~ 对于元旦和春节他们没有什么习俗
尔族的民族风俗 民族习俗
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 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人们能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所以,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将两者融合,是促进民族经济,政治各方面进步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基础。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笔者在德里大学留学期间,女研究生宿舍楼的女孩子们约有一半吃素。她们大都出身于婆罗门或刹帝利种姓,以吃素而自豪,认为自己纯洁,出身高贵。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女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屑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莱、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股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遭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说起饮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谓“名符其实”,甜得发腻。甜食种类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应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无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数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发胖,大概与嗜食过多的甜食有关。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实,最早的在晚上8点左右,晚的在10点左右。吃完饭不久就上床睡觉,不发胖才怪呢。
由于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国人一样,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掺水煮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沸后用小筛子把茶叶滤出,加糖后即可饮用。
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
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禁忌,有些肉类在印度不能吃,渐渐地演化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体系。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外,鸡肉和羊肉都是主要食物,因为牛在印度被供奉为神。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Naan)的面饼为主食。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如Masala dosa,一种薄脆的卷饼,饼里卷了土豆等什锦蔬菜。Malai Koft,是炸土豆泥配饼。还有一种用面皮包的土豆泥,将其馅成粽子的形状,然后下锅炸。其次,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每个人吃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合,印度人依然使用刀叉作为餐具。
饮料方面,印度有一种流行很广的奶茶,叫Chai。因为是热饮,特别适合在寒冷潮湿的早晨,喝上一杯,感觉很好。拉昔(Lassi)是一种酸奶,分为普通酸奶、果料酸奶(香蕉、芒果等)。建议游客多喝酸奶,甚至在肠胃不适时也可以喝。酒类饮料在印度不容易得到。虽然印度有啤酒厂,也有自己的威士忌,可是在一般商店里和餐馆里买不到啤酒,可能是店主担心不同禁忌的人忌讳。通常在游客常去的餐馆里,可以提出要求,餐馆的人会出去代买回来,啤酒比较贵,最常见的品牌King fisher,需80卢比一瓶。
神秘:绚烂的女人装扮
有人说,“印度倒三角型的轮廓,好似穿着纱丽的女人。”贴切地表达出这个国家的鲜明特色。在印度,不分贫富贵贱,随处可见传统打扮的印度女人:鲜艳的纱丽、额点朱砂、浑身金银饰品。她们包在纱丽下深邃的脸庞及婀娜的身影,却更引人瞩目。 传统印度女人的服饰分三部分,乔丽衫是紧身的短上衣,衬裙是围在纱丽内的宽松长 裙,最外面的是纱丽。纱丽的颜色大胆鲜艳,除有桃红、艳橘、火红、宝蓝等各单一颜色外,还有各式传统花纹。纱丽的质料品种多样,以棉、丝为主,品质较好的还绣嵌金纹。纱丽的穿法繁简不一,大致可分包头式、披肩式、垂挂式3种,穿法无硬性规定,可依个人喜好。在公司行号上班的女性,大部分采用较正式的披肩式穿法;而在路上随处可见比较随意的,大多是包头式或垂挂式。另外,晚宴上则以较浪漫的垂挂式居多,将纱丽的尾端轻披肩上,让一端布料顺其自然垂挂于手臂上。印度女性黝黑深邃的脸庞中那一点朱砂,显得特别突出。这点朱砂,在传统印度习俗中代表已婚的身份。现已不那么严格了,朱砂的颜色也各式各样,且式样日益新潮多变。搭配身上从头额、颈肩、耳朵、手腕、手指、足踝甚至鼻环上的各式金银饰物,越多越闪亮,不仅漂亮,也是身份的代表。称之为“Bandi”的红点,代表婚姻身份,叫做“Tika”的红点则是欢迎之意。进入餐厅、饭店时,接待人员会在男女客人额上点上红点,女性是圆点,男性是长形,有时则会在红点上沾上一粒米,代表丰收、好运、祝福之意。
秘方:咖哩及香料的魔法
在一般人印象中,印度食物不外乎是浓稠辛辣的咖哩,甚至达到火烧舌尖、头皮发麻的程度。其实,真正领略印度食物后便会发现,其辣度连不吃辣者亦可接受,且用印度烤饼沾上香味弥漫的各式咖哩,真是令人回味不已。 掳获人心味蕾的印度食物,主要秘方在于咖哩和香料。印度的咖哩有36种,和豆蔻、茴香等近100种香料搭配,造就多样化的食物口味。讲究的是,依照肉类、海鲜、蔬菜等不同食材,各有专属搭配的咖哩。除依循传统烹调法外,将上百种的咖哩香料随掌厨者的创意排列组合,即可变化出无限可能的口味,这正是印度咖哩和香料的魔法。
辉煌:数千年的古文明
印度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仅次于中国,列名世界第二大古文明国家。长期城邦分离的印度,在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国之前曾经三度统一,最早一次是在孔雀王朝(公元前317—前180年),再者是回教最强盛时期——蒙兀儿帝国,最后一次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辉煌的历史在此三大时期达到巅峰,吸引如织游人的各大知名城堡宫殿,均系此期内建造,而见证宏伟古迹的建筑,就在“金三角”。 “金三角”第一城是阿格拉,阿格拉的泰姬·玛哈陵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早为全世界人民熟知。而阿格拉城的代表建筑则是阿格拉城堡。它由阿克巴国王于公元1565年建造,原为军队之用,后成为其儿子沙·贾汉的皇宫。阿克巴国王当年建造该城堡的起因是,一位预言家预言阿克巴国王在某年某月某日将喜获麟儿,后来预言成真。阿克巴大喜,遂决定为子建造阿格拉城堡。不过,现在城堡建筑中只有红砂土的建筑才是阿克巴国王所建,白色大理石部分则是其儿子沙·贾汉国王所建。金三角”的第二城是德里。其代表建筑是顾特卜高塔和伫立了2000多年的阿育王铁柱。顾特卜高塔是德里最古老的遗迹之一,已有900多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塔高72米,是一座 望塔,塔身刻满《可兰经》文,有史书记载为最早的一个回教遗迹。这座高塔象征胜利,塔旁的阿育王铁柱意义同样。这根纯铁柱是2000多年前阿育王为宣扬佛教铸建的,后成为打了胜仗的标志。历史记载,当时共铸了17根,现在只找到7根且分散在印度各地,这只是其中的一根。 “金三角”第三城是捷布。捷布是拉贾斯坦邦的首都,是自成一格的城中城。这座粉红城市是16—17世纪建造的,原本是外加白色边框的灰色建筑风格,直到公元1876年为迎接英国皇室来访,才将这座旧城漆成粉红色。迄今,城内古迹保存完整,成为代表印度传统的一座古城。 城中有一著名的“风之宫”,是300多年前建造的皇宫,经过时间摧残,现仅剩一面城墙。这面墙共有356个窗户。从前,此墙外的街道是热闹的市集,皇宫中的女人,不得随便出宫,便一个个地坐在窗旁,渴望地看着往来的人潮 “及热闹的街景;有时,异地小贩就在墙下通过窗户向皇宫女人兜售小玩艺。现在,这条街道仍是热闹的商家和市集,从“风之宫”前的道路延伸,几乎整个粉红城市都是商家集中的闹区,喜欢印度服饰工艺品等各类特产者,不妨搭乘当地的三轮车大致浏览后,再慢走细逛,穿梭巷弄之间,许多惊喜与意外,会令人一生难忘
日本
日本的传统和服,腰部束带、长及脚踝、衣袖阔大,层层叠叠,配饰繁多。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
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穿着费时、缝制复杂。对于现代生活节奏日益急速的日本人来说,穿着和服显得笨手笨脚,毫不轻松。因此,由1920年代开始,这种传统服装逐渐为西服所取代。然而,情况已开始转 变。市面出现一些新式和服,轻便易穿,大受富裕的年轻一族欢迎。这些消费者年龄介乎20至30日本的传统和服,腰部束带、长及脚踝、衣袖阔大,层层叠叠,配饰繁多。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
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穿着费时、缝制复杂。对于现代生活节奏日益急速的日本人来说,穿着和服显得笨手笨脚,毫不轻松。因此,由1920年代开始,这种传统服装逐渐为西服所取代。然而,情况已开始转 变。市面出现一些新式和服,轻便易穿,大受富裕的年轻一族欢迎。这些消费者年龄介乎20至30岁,手头充裕,而且十分讲究衣着品味。
这些现成的新式和服,设计与传统和服相似,但配饰简单方便,只需10分钟便可穿在身上,而且采用 著名设计师研制的水洗布料缝制,别具吸引力。 不但轻便易穿,而且价格较为廉宜,由最低的2127美元 至最高的516美元不等,并附有束绳、阔腰带等配饰,更提供传统披肩和帽子以供配衬。至于传统的绣花丝质和服,价格为3800美元以上。
新式和服可令年轻人学会穿着和服,只要他们习惯穿着和服,最终会购买一套传统和服。
以传统和服布料设计时款配饰的时装牌子Kaos认为,和服能够卷土重来,主要由于这种服装对年轻一代具有新鲜感。Kaos的Kaori Sumi表示,具有后现代设计特色的传统和服 布料配饰别具新意。
同时为了宣传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京都市政府做出决定:所有身穿和服的人都可以免费出入地铁和博物馆。
和服种类
按日本传统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 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所、样式等也有差异。
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
掁袖和服二
未婚**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 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歌舞伎是有着约400年历史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它最初是一种女性的舞蹈表演(歌舞伎舞),但不久便发展成为剧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的戏剧。歌舞伎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化妆、豪华的服饰、大规模的舞台装置以及夸张且规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为如此,演员本身的艺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歌舞伎发音为“KABUKI”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台戏剧,其三个字分别代表歌曲、舞蹈和演技。它是江户时期(1603年至1868年)由商人文化孕育而生的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歌舞伎早先用三弦乐器伴奏,并综合了“能”、“狂言”等先前的舞蹈,音乐,话剧于一身,之后又融入了18世纪非常受欢迎的人形净琉璃的剧目。
歌舞伎的特点在于其押韵的台词、奇妙的舞蹈、悦耳的音乐、豪华的服饰、多彩的妆粉以及其他精心设计的饰物、大规模的舞台装置以及夸张且规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为如此,演员本身的演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歌舞伎专用的剧场,在观众席中有演员上场专用“花道”和可以瞬间转换的“旋转舞台”等独特的舞台结构。
雅乐是宫廷中流传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艺,它由管弦乐和舞蹈两部分构成,其管弦乐队由横笛、笙、筚篥、琵琶、筝、鼓等乐器组成。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且鼓置在舞台的两彻。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因此得知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色,**,蓝色是有所不同的。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且鼓置在舞台的两彻。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因此得知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色,**,蓝色是有所不同的。
能乐原来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舞台艺术。穿戴日本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无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传统舞蹈。
它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美学表演,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剧本质上是一种舞剧,剧本乃是用来创造舞蹈动作的背景。能剧的主旨不在戏剧行动的呈现,它所致力的毋宁在以抒情的形式表达一种情境。所有的能剧都以一场舞蹈为极致,之前的台词主要的功用在为此一高潮预为铺设。
能剧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种叙述故事的角色,能剧中的对话极少,动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
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
能剧的形体动作有着强烈的风格化和有特定形式的。每种动作和做手俱有其指定的意义,也同时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反应。有时候一些微小的动作可以藉以作为故事叙述,而其它大部份均强烈的动作。一般而言,能剧的形体是简洁抽象而抑压的。
榻榻米已经拥有1300年的历史,是最适合于日本风土气候的住居用品。榻榻米有点像中国的席铺,不同的是,榻榻米是由一块块草垫铺设而成,每一块草垫四周缀有花边,一年四季常设。由于它用新鲜的干草织成,所以结实、透气而有弹性,光脚踩在上而,感觉十分舒服,那股好闻的清香,弥漫于房间,经年不散。榻榻米的房间真是可以使用于多种多样的目的。由于榻榻米的柔软性,幼儿或老年人即使在榻榻米上面摔倒了也没关系,短时间随身倒在榻榻米上面睡觉可以使人感到舒适,在上面放一张短脚桌子又可以当客厅用,如果在上面铺上被盖又可以成为寝室了。
榻米不仅以稻草编织而成,并且传统上用稻草捆扎(近年来也开始使用泡沫塑料)。榻榻米的形状和大小有统一的标准,以织锦或黑布料滚边。在大多数日本人住的房子里面还是土地的时代,榻榻米是富庶人家所享用的一种奢侈品。铺设地面时,榻榻米的数量和排列有不同的方式。据说如果摆放方式不合风水,就可能会带来灾祸。榻榻米一定不能摆放成格子形状,而且无论怎么摆放,绝对不能出现三或四块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起的情况。
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畳, じょう)的块数来计算的。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张半”(891平方米),茶室常常是四张半(729平方米)。由於上述提及的禁忌,所以一般和室的面积至少也有四张半,否则就会出现四个角聚在一起的情况。榻榻米已经拥有1300年的历史,是最适合于日本风土气候的住居用品。榻榻米有点像中国的席铺,不同的是,榻榻米是由一块块草垫铺设而成,每一块草垫四周缀有花边,一年四季常设。由于它用新鲜的干草织成,所以结实、透气而有弹性,光脚踩在上而,感觉十分舒服,那股好闻的清香,弥漫于房间,经年不散。榻榻米的房间真是可以使用于多种多样的目的。由于榻榻米的柔软性,幼儿或老年人即使在榻榻米上面摔倒了也没关系,短时间随身倒在榻榻米上面睡觉可以使人感到舒适,在上面放一张短脚桌子又可以当客厅用,如果在上面铺上被盖又可以成为寝室了。
榻米不仅以稻草编织而成,并且传统上用稻草捆扎(近年来也开始使用泡沫塑料)。榻榻米的形状和大小有统一的标准,以织锦或黑布料滚边。在大多数日本人住的房子里面还是土地的时代,榻榻米是富庶人家所享用的一种奢侈品。铺设地面时,榻榻米的数量和排列有不同的方式。据说如果摆放方式不合风水,就可能会带来灾祸。榻榻米一定不能摆放成格子形状,而且无论怎么摆放,绝对不能出现三或四块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起的情况。
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畳, じょう)的块数来计算的。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张半”(891平方米),茶室常常是四张半(729平方米)。由於上述提及的禁忌,所以一般和室的面积至少也有四张半,否则就会出现四个角聚在一起的情况。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说到印度,很多人想到的一定是开挂,在那里一辆摩托车能做车载量的两倍还多,火车更为夸张,窗户和顶部也都是人,此外,印度人还喜欢**糊状物,手抓饭等,在这全球第二人口大国中,很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让外地人无法接受,就像今天要讲的“水妻”文化制度一样。
印度这个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讲的抬水的妻子,有少部分的印度地区还在传承这种文化,这些水妻的生活地位低下,和我们认知的不太一样,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抬水,还是因为印度的阶级等级分明,穷人是世袭制的,如果你父辈是穷人,那么你生下来也会被打上穷人的标签,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
乍一听大家觉得做的这些没有那么严重,其实不然,水妻文化在缺水的地区极为盛行,印度大部分的地方是缺水停电的,一家人需要用多少人,水妻就要提前准备,到有水的地方搬运回来。
水妻的身份类似与我国古代的小妾,她如果想要嫁给印度男性,不仅需要男性同意,还需要女性也同意,一般做这个的都是一些家庭条件穷困的姑娘,家里没有经济能力养,只能把她嫁人,卖给一些家庭条件富有的人,希望能让她活下去。其实这种水妻文化虽然像小妾,但缺少权利和地位,毕竟小妾身边还可能被安排个丫鬟呢,水妻不但什么都没有还需要服侍别人。
印度目前来说还算是父系社会,男性的地位相当高,普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水妻在里面就更不用说了,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每天还需要承担妻子的责任照顾自己丈夫,还要打理家里事物。必须听从女主人的使唤,相当于管吃的保姆,如果男女主人心情不好的使唤,水妻的日子就更困难了。
虽然都是因为贫困才去当水妻,但完全没必要丧失自己的尊严,来这么照顾别人,如果印度这种思想文化一日不废除,那么印度底层的贫苦人民会一直存在,这会严重拖慢经济发展。对此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新疆抓饭,这是新疆特有的民族美食。做法其实特别的讲究,必须用新疆的羊肉和黄胡萝卜、胡萝卜、皮牙子才能做出来,缺了这几种,你就是五星级大厨,也做不出新疆的抓饭味道。所谓的正宗就是原始的做法和当地的食材,当地的水质等等,才能确定美食的原汁原味的正宗。
好多人都问过我抓饭怎么做才能和新疆吃的味道一样呢?这个问题太牵扯太多了,别看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太多。首先的说抓饭的主食材
1、大米,这个抓饭很挑米质,必须用米质比较硬的长粒米,耐煮又长,这样做出来的的抓饭才粒粒分明香浓,看着好吃又好看。
2、羊肉、大家都知道,新疆的羊肉好吃,怎么做都膻味少,肉质又细腻,因为新疆的羊肉是绵羊,而且是没有结婚的羊娃子肉,抓饭必须的用新疆的的羊肉做才好吃好熟香浓。
3、胡萝卜,提期胡萝卜,新疆有两种,**的胡萝卜和红色的胡萝卜,别小看这两种胡萝卜,做抓饭缺一不可,特别是**的味道清甜,给抓饭提味提色,少了它味道就变了。
4、皮牙子(洋葱),抓饭调味品,为什么这么说呢?新疆人爱吃皮牙子,无论生吃还熟吃,都大爱,皮牙子在新疆人的眼里就是调味品,宁可不加鸡精、味精,但是必须加皮牙子,新疆皮牙子味道清甜,可以提味嫩肉,还可以降血压,这就是新疆人都是肉食者,为什么得三高的人很少的原因。
5、菜籽油、新疆人做抓饭必须用菜籽油,也是新疆的牌子的菜籽油多,还有大多数人做抓饭都加点羊尾巴油提味增香,要知道动物油比植物油香,这也是抓饭香味浓的主要原因。
6、做法,大家都看到,抓饭必须用铁锅做,抓饭店的还用木柴或者无烟煤做抓饭,柴火饭大铁锅,本来味道就香浓好吃,再加上掌握好火候一锅焖出来,羊肉熟烂,米饭香浓,不沾连,这几个条件有了,才能做出新疆抓饭的味道。
新疆的食材就是和内地不一样,就拿胡萝卜和皮牙子来说,这里的味道都比较清甜,原因就是日照光线充足,昼夜温差大,就自然形成了特有的味道和口感,别的地方无法相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