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钱学森

蒋英钱学森,第1张

蒋英钱学森

蒋英与丈夫钱学森的感情很好,据说蒋英与学生李双江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这件事当时传得沸沸扬扬,李双江还因此分配到了新疆,而钱学森选择了原谅蒋英。

但是这件事想想就不是真的,蒋英与钱学森感情那么深,而且她自己又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是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也不应该让钱老收到这样的舆论压力。

1955年10月,随钱学森被美国政府用以交换在朝鲜战争被俘的美国士兵,遂被遣返回中国。回国后,蒋英先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指导和独唱演员,不久转到中央音乐学院并长期担任歌剧系教授,教有学生李双江。

扩展资料:

蒋英结婚的理由:

其父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时,曾因校务有求于陆军部被拒,有感失信于学生,集会时在师生面前以手枪自戕,未遂。之后结识日籍看护佐藤屋子,与其结婚,婚后佐藤屋子改名为佐梅。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和李双江同居有多大

说起国内的男歌唱家,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会在第一时间,浮现出李双江老师的身影,曾经的李双江在音乐上的造诣几乎是无人能及的,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李双江老师也一直备受尊敬。

从初出茅庐再到功成名就,他都选择了用实力来证明自己,只不过他洁白的人生履历上,却因为爱子染上了抹不去的污点,而广受争议。

最近,网上曝出一段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近况视频,视频中,李双江身穿深蓝色上衣,身旁分别坐了两位女士,

右边的女士还拿起桌上的水果递给李双江,但李双江接过水果的行为动作略显迟缓。而左边的女士看起来年龄稍大,但是身形看起来不像是李双江的妻子梦鸽。

不少人看到李双江老师的近况,都不禁惋惜,本应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一刻都不敢休息,以至于82岁高龄了还在忙于奔波。

一月初,李双江还现身某县城参加商演,视频中一头黑发的李双江穿着得体的演出服,音乐响起后他随即调整出饱满的情绪卖力开唱。

当天歌唱家李双江状态十分不错,他在舞台上倾情演唱了自己的经典音乐作品《北京颂歌》,看起来依旧底气十足。

以他的成就和在音乐界的地位,竟然跑到一个小县城城参加商演,想必是受到了儿子的牵连,只得在82岁高龄还到处捞金。

除了商业演出,李双江连别人家的年会都会接单。此前有网友曝光了一则歌唱家李双江现身某年会献唱的视频,引起不少网友关注。不过可能是力不从心,被质疑是假唱。

李双江还被拍到给人当证婚人,满脸皱纹,眼袋十分明显。然后李双江拿起话筒给大家表演了一场京剧,就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字。“今天,喝庆功酒,从不为野心买单。来日本展示才华,写《春秋》,似乎表达了一些内心的骄傲。

李双江不顾零下好几度的低温卖力演唱,场面很令人心酸,尽管台下的人也很卖力的鼓掌。但是不少网友觉得像李双江这种顶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出席婚礼走穴捞金实在太掉价了,为了钱连艺术家的体面都不要了吗?

但是为了生存,谁又不是艰难且努力的活着呢?李双江还去担任培训机构的讲师,教别人唱歌技巧。他一节课将近一个小时,不仅要站着,还得现场示范,可以说,李双江为了赚钱也是非常辛苦。

但是即使是这样,李双江夫妇依然怀揣感恩之心。去年年底,李双江还和梦鸽一同前往探望自己的恩师,在医院李双江还高歌一曲,为老师加油打气。

李双江虽然看起来面色不佳,但好在梦鸽一直活跃气氛,春光满面的看着让人活力满满。

在生活方面,李双江夫妇却对自己却十分苛刻,此前,李双江被拍带着梦鸽在一家十分低调的参观用餐,周围的人并没有认出两位明星。梦鸽戴着一条丝巾显得端庄优雅,却再没有当年的年少风华。

看着两人的装扮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当年梦鸽嫁给李双江的时候才24岁。有着花季年龄的她,却毅然决然嫁给了这个比自己大了27岁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说到两人的这段婚姻,不得不提到当时引发的震惊和非议。

李双江作为国家一级歌唱家被大家熟知,早在70年代他一首《闪闪的红星》一唱而红。年轻的他依靠着优越的嗓音、许多经典的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被大家认为顺风顺水的他,人生路上却是波折不断。

1960年,年仅21岁的李双江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歌唱家蒋英。作为歌唱家的蒋英红极一时,同时她还是文学大家金庸先生的表姐,她的丈夫是当时科研界的重要人物钱学森。

因为学习歌唱,李双江和这位老师关系很好。但当时不少人都认为蒋英与李双江之间有暧昧关系,由此引发许多的争议。

此后,1963年刚刚毕业的李双江被分配去新疆歌剧团。那时的新疆十分偏远,即使是“桀骜不驯”的他一呆也呆了十几年。就在这十几年的生活中,李双江结识了第一任夫人舞蹈家丁英。

当时的两人虽然结婚,感情却并不和睦。即使有了儿子的诞生,两人的感情也最终走向破碎。1973年李双江凭借突出的歌唱水平脱颖而出,中央歌剧团让他回北京工作。

直到1988年春晚,李双江登台献唱《中国龙》。梦鸽的崇拜,一时打破了大家对他的印象。1988年,梦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一次公开课上,梦鸽为李双江献歌一曲,二人因此结识。1989年李双江和梦鸽一起去青岛当歌咏比赛评委,在爬崂山的过程中李双江向梦鸽表白。

这时的李双江已经是个51岁离过婚的老男人,但梦鸽对于李双江的崇拜和痴迷,让这段感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0年,梦鸽毕业,二人在当时的友谊宾馆举行了婚礼。李双江比梦鸽大整整27岁,有人说他“老牛吃嫩草”更有人争议他们的“师生恋”,但二人不以为意。结婚后两人经常同台献唱、参加活动,眼神中似乎只有对方,恩爱溢于言表。

但本该幸福美满的人生

却因为两人的结晶而坎坷波折

1996年4月,梦鸽为当时已经近六十岁的李双江诞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李天一。小时候的李天一遗传了父母的基因,歌唱得特别好。

老来得子的李双江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他的所有需求,李双江和梦鸽都会满足,而且从名字上可以看得出来,李双江对这个孩子报以非常大的期盼。但这种过分的溺爱,也让长大后的李天一十分叛逆。

2011年9月8日,15岁的李天一无证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并殴打对方,甚至在打人现场高喊:“谁敢打110?““我爸是李双江,你们能把我怎么着”。此事一出,立刻引起网民一片热议,声讨、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对此,李双江表示教育不当,并对受害者道歉,表示自己当兵50多年,没想他的儿子会做出这种事情,这违背了他自己的情感。他心里特别痛苦,并起身深深鞠躬,真诚道歉。因与人斗殴,未成年的李天一被拘留教养1年。2012年9月19日,李天一被解除教养。

可这一年的教养不仅没有改变他,反而让他更变本加厉。解除教养仅半年后的一天,著名的“李天一事件”爆发了后经法院审理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刚开始梦鸽无法接受这个事情,为了儿子四处奔走,后来她开始醒悟,是由于他们的溺爱才导致了儿子如今犯下的大错。儿子入狱以来,梦鸽一直陪着李双江,用心照顾着李双江,她希望儿子回来之后看到的是一对健康的父母,一家人可以继续好好生活。

尽管外界的风评有所变化,但李双江在业内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固。此前他还举办了自己的师生音乐会,众多弟子感念师恩纷纷到场助阵,一起共事的好友也加盟,现场星光熠熠。阎维文、戴玉强、陈思思等30余位李双江的战友和学生登台献唱,可见李双江强大的人脉资源。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82岁的李双江还在奔走演出、教书育人。两位歌唱家在艺术上的造诣有目共睹,如今两人都步入年迈的老年时光,但对于生活的热情不减,他们仍积极地面对生活,也希望他们的良苦用心能换来一个改过自新的儿子。

李双江真的干过蒋英吗

不承认李双江与蒋英关系,因为是假消息。网上流传的所谓蒋英与李双江的事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消息,所有的出处都是网文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资料,就出身而言蒋英可是民国名流蒋百里的千金,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论配偶钱学森智商和科技水平不用多说。

且还是一位风度翩翩多才多艺男神级别的人;况且那个年代开放程度远远低于现在。文革期间有不少人都认为蒋英与李双江之间有暧昧关系。在那个年代里这种事情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同时这种事情的后果也会很严重。

李双江的人物评价

李双江演唱技巧很高,情感表达准确,对作品的再度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何时用滑音,何时用气声,何时通过美声唱法使高音出现金子般的闪亮,何时利用民歌唱法表达歌曲的情趣,何时通过眼神、手势、姿态表达作品的内涵是李双江演唱艺术的一个特点。

李双江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把握娴熟,修养深厚,与他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把握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他的演唱风格鲜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培养出了梦鸽、韩红、谭晶、许飞等女弟子。

蒋英一生结过几次婚

蒋英只有一个老公,就是我们伟大的英雄-钱学森。

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被誉为一段佳话,他们年轻是青梅竹马的佳偶,结婚后更是伉俪情深。

76岁特朗普去世

美国的中期选举进入决战阶段,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客都在抓紧时间造势,其中佩洛西更是单方面指责抹黑特朗普,特朗普作为共和党的****,将会参与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他也是拜登最大的对手。中期选举对拜登而言意义重大,拜登前往多个地区进行助选拉票,特朗普也同样卖力,连续四天在4个州进行演讲集会,特朗普势要将总统之位再次夺回。就是两党竞争激烈的时候,一条假消息刷遍美国热搜,那就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幸病逝了。

  赖斯

  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1954年11月14日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小名康迪。和那里的很多黑人儿童的悲惨命运不同,赖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家人的保护下顺利长大,并凭借个人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天才儿童 黑人骄傲

  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康迪,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进入学校后,康迪学习十分出色,一年级和七年级都跳级了。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经历时,赖斯说:“伯明翰光怪陆离,种族隔离无以复加,但黑人社区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我上过芭蕾舞课,学过法语,还上过礼仪课。”康迪的外祖父母从各方面保证孩子们不受种族主义的伤害。康迪的舅舅回忆说,他父亲宁愿他们回家上厕所也不让使用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实际上,我一生从未坐过种族隔离的公共汽车。”

  然而到1963年,伯明翰却成了暴力和民权运动的大熔炉,广大黑人成了种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伯明翰警察当局的打击目标。赖斯的父亲和大部分黑人不得不自我武装起来,防止有暴力倾向的白人进入黑人社区。1969年,父亲在丹佛大学谋得教职,全家随之迁居丹佛,彻底走出了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康迪进入圣玛丽学校读书,这年她13岁,第一次进入了不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

  幼学钢琴 迷恋体育

  康迪的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因此康迪从幼年时起就开始接受母亲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很快,她就坐在教堂里母亲弹风琴的凳子旁,开始了母女合奏。4岁时,她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

  康迪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16岁那年她进入父亲所在的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然而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期间,她精心构造的计划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参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竞争。“我碰到了11岁的孩子,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

  除了钢琴,康迪在运动方面也很有天赋,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儿时的她受父亲影响,对美式橄榄球十分着迷。她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够当上美式橄榄球联盟主席,她宁愿不当国家安全顾问。

  偶然机遇 改变人生

  在大学里,一堂国际事务课改变了她的命运。那堂课的主讲者是约瑟夫·克贝尔,主题是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赖斯突然发现,“苏联政治居然那么有意思”,她说:“俄罗斯让我从音乐中跳了出来。”

  赖斯非常崇拜克贝尔教授,不仅因为他是知名的国际事务专家,知识渊博,还因为他的真知灼见常常令她茅塞顿开。克贝尔还有一个比赖斯大17岁的对苏联问题深有研究的女儿,她就是前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

  19岁那年,赖斯大学毕业,26岁获博士学位,精通四门语言的她随后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助教,专攻苏联的军事事务。

  结缘布什 政坛女星

  赖斯最初闯入老布什的圈子是在1987年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晚宴上,当时赖斯几句简短而有特色的致辞引起了时任福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的兴趣。从赖斯的讲话中,斯考克罗夫特发现赖斯对苏联的看法与他的政治现实主义不谋而合。

  1988年大选之后,斯考克罗夫特成为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随后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事务司司长,并很快成为老布什总统和夫人芭芭拉的私人朋友。老布什卸任后,康迪回到斯坦福大学教书,但仍保持着同老布什一家的友谊。

  1995年小布什刚刚当选为得克萨斯州州长后,老布什安排赖斯同自己的儿子首次会面。在这次见面中,两人谈的是体育经,对体育的共同爱好让两人很快成为朋友。1998年,当两人再次见面时,话题已转为下任总统所面对的外交情势了。面对布什家族的邀请,赖斯没有丝毫犹豫,她迅速辞去了斯坦福的教职,专心辅佐小布什。在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后,赖斯出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成为美国政坛最耀眼的政治女明星之一。

  黑白赖斯

  在美国,从来没有一个黑人妇女能掌控如此大的权力。2001年赖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纽约时报》周刊声称:赖斯的青云直上,能让一代在“呆在监狱会比在某个公司的董事会中任职更有前途”这种信仰下成长的美国年轻黑人明白,“黑色力量”意味着什么。2005年2月她接替鲍威尔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年轻黑人更是瞪大了眼睛。

  赖斯在白宫成绩显赫,也让很多年轻的美国黑人对她有了戒心,甚至有人指责她是“自己宗教的背叛者”,说她有“自欺欺人癖”和“适应癖”。作为黑人,她自我放逐到“白人权贵阶层”,并且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在一本关于赖斯的书中提到:“也许在黑人中间,她的敌人远远比她的支持者要多得多。她不是一个“贫民窟的奋斗者”,因此尽管她花了很多力气,激进的右翼黑人公民还是只承认她仅仅是“法定意义上的黑人”。有人认为,从奴隶制度时代开始,就有不同两种类型的黑人:一类是在种植园里辛苦工作的黑奴;另一类则能随机应变,懂得在种植园主家中谋求一个小小的职位。显然,赖斯被划入了后者。

  政客赖斯

  赖斯1954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黑人。父亲曾任丹佛大学副校长,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15岁进丹佛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美国政治学。19岁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获圣母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及丹佛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

  一场主题为“斯大林时代与政治”的讲座改变了她的人生方位。约瑟夫·科贝尔,这位著名的苏联和东欧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为赖斯打开了另一扇门。

  26岁时,赖斯获得了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并被斯坦福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她讲授的课程通常被学生超员预定,主持的讲座经常是座无虚席。在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上,赖斯尖锐而又深刻的提问让老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记住了她的名字。1989年,斯考克罗夫特提名赖斯进入布什政府安全事务委员会,负责俄罗斯事务。

  1991年,随着老布什被克林顿取代,赖斯重返斯坦福。1993年,她被任命为教务长,地位仅次于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也是该校第一位黑人教务长。

  1998年,赖斯再次离开斯坦福,开始担当小布什的“女军师”,也“顺道”成为了小布什的“粉红知己”。赖斯一直担任布什的国家安全顾问,是小布什班底的核心人物。从白宫到国外出访,从得州的牧场到戴维营,人们总能在总统身边看见赖斯的身影。白宫对外事务委员会流传着这样的看法:总统会听取切尼的意见,对鲍威尔的提议也给予重视,但总是在和赖斯商量后,做出最后决定。

  表演者赖斯

  在赖斯的办公室,挂着一副她和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彩色大照片,那是他们2002年4月22日在华盛顿宪法大厅演奏完一首布拉姆斯奏鸣曲后接受观众喝彩的情景。照片上的赖斯容光焕发,目光坚定,有力量的嘴唇顽强地向上扬起。

  赖斯是个表演者。她的名字源于意大利的音乐术语,意思是“甜蜜的”。她三岁开始学习钢琴,曾经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那时候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钢琴家。赖斯说:“三岁那年,我要求父母允许我学钢琴,父母答应了。那是我第一次弹钢琴。我弹了不少琴。我应邀在这个或者那个活动中演奏,一直大约到10岁。后来,我突然间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了我也不再那么多地受到邀请了。我确实对钢琴厌倦了,想就此不弹了。那是我父母惟一一次干预我的事。我母亲说,‘你还没有长大到或者弹得好到能够自己做出这种决定的时候。等你长得够大了,弹得够好了,你可以放弃,可现在不行。’我现在的确非常高兴,她没有让我放弃。因为到了我能决定我不打算追求钢琴事业的时候,我已经好到了我想弹什么就几乎能弹什么的程度了,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今天,弹琴还是我的业余爱好。”即使是在很多政事中她也不忘钢琴,当批评人士指出,赖斯没有在伊拉克问题、推动巴以谈判和解决朝鲜核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时,她说,“我和拉姆斯菲尔德认识多年,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的工作就像一个乐队里的钢琴师,是乐队的一分子,而这个乐队只有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赖斯多才多艺,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也喜欢看体育比赛,喜欢滑冰,还受过多年专业花样滑冰训练。此次赖斯在中国的一个安排就有观看花样滑冰表演,冰上的赖斯快乐得像个孩子。

  单身赖斯

  衣着得体、韵味十足,赖斯却至今未婚。但是,这丝毫没有对她的魅力造成任何损失,相反却增添了无限风情。

  提起赖斯,人们就会想到布什,小布什和老布什。布什曾开玩笑说,赖斯就像“妈妈”,什么都管。美国媒体形容她:不仅是布什总统的顾问,更是亲密的红颜知己。她也被认为是除了第一夫人劳拉之外,和总统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的人。

  赖斯是一个知道“作为政客的游戏规则”的女人,虽然在外交事务上她处处露脸,抢尽了鲍威尔的风头。但直到现在,她与鲍威尔之间还没有爆发过“战争”。

  2000年8月,赖斯访问以色列时,曾与当时尚未上台的沙龙进行过会谈。沙龙后来对记者说,他为赖斯的魅力深深吸引,以至于根本听不进她究竟在讲些什么。一名在场记者说,沙龙其实不单欣赏赖斯的一双腿,而是觉得她整个外型都很诱人。

  不少人认为,过于成功的事业已经成了赖斯组建家庭的阻力。就像《莫斯科新闻》在赖斯刚出道时评价的那样,“男人们都不免奇怪:她应该忙于做饭和使她的爱慕者发疯,但她却能迅速地从口中蹦出导弹和坦克的数目以及多次首脑会谈的日期”。赖斯对事业的进取心让不少男士望而却步,但她自己并不认为事业影响了她的个人生活。还有人认为,赖斯身边的男人都太优秀,令其他男士颇感自卑。在这些年的从政生涯中,赖斯的知己都是美国政界的巨头,如布什、斯考克罗夫特、舒尔茨等。她说:“我不成家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任何想与之共同生活的人。我认为,我在生活中保持了平衡。我不是一个工作狂,我也有休闲时光。”

  赖斯非常喜欢孩子,也很想组织一个家庭,但她仍旧单身,这是个谜。

  贝隆夫人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译作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于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亲是一个未婚厨师,她与当地的一个农夫有五个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岁那年,她来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在这里开始她的演艺生涯。并且在这里最终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两人相处不久后就于1945年结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总统竞选中伊娃·裴隆极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她号召穷人选举胡安。虽然她的演员生涯为她带来了不少财富,但她一直强调她出身穷苦来显示她与下层阶级的团结。由于她的出身和她对他们的同情,伊娃认为她是理所当然的“无衫者”(descamisados,这是一个支持胡安的团体的名字)的领袖。

  在1946年裴隆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后,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劳工部部长,并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会,用以救助贫困。到1949年,她已经成为当时阿根廷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她成为一个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处都出现。虽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权,她很注意不让自己掩盖她丈夫的名声。虽然她在许多地方是政府中的决定性人物,她一直说她的决定是从胡安·裴隆的智慧中获得的。但两人的私生活却相当紧张。他们没有孩子,这导致了一些关于他们是否有性生活的议论。

  阿根廷的工人阶级崇拜她,但富有的、亲英国的高层阶级对她恨之入骨。他们鄙视她的出身,批评她早年的浪荡生涯。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妇女她在政坛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时伊娃也很仇恨这些高层阶级的人物。有时这种仇恨也表现为对政敌的迫害和对报纸的封禁。

  1950年她周游欧洲并与许多国家首脑(包括西班牙的富兰克西斯科·佛朗哥)会晤。其目的是在战后为阿根廷做广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裴隆的阿根廷越来越被其它国家看做是法西斯主义国家了。

  1951年她试图竞选阿根廷的副总统。这一行为令阿根廷的军事首脑十分不满,最终胡安·裴隆迫于压力撤销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岁时便因子宫癌去世。她的遗体被保存并陈列在一个纪念馆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后她的尸体首先被飞往意大利米兰,16年后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总统,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遗尸被运回阿根廷并被短时间陈列在她丈夫的遗体旁。此后她被安葬在她父亲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墓中。

  她的一生,在英国音乐剧《贝隆夫人》中得到再现,后又被改编为**和连续剧,在被改编成的**中,美国歌星麦当娜饰演的《Evita》是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

  默克尔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一位来自德国东部的女博士,在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在短短的15年中,一举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

  从校园里的“灰老鼠”到“科尔的小女孩”,从“德国铁娘子”到未来的总理,她的政治魅力在哪里?当有人问她当初为何能吸引科尔的目光时,她回答:“我来自东边(东德),是个女人,年纪又轻,我代表了党内三种少数群体。”

  学校里的“灰老鼠”

  默克尔于1954年6月17日出生在德国汉堡。她的父亲叫霍斯特·卡斯纳,是一位新教牧师,母亲则从事教育工作。默克尔一岁时,他们一家移居到德国东部。1978年,默克尔在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在东德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1986年她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威严的父亲自默克尔很小的时候起就向她灌输了一种观念: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后来,这个信条便成了默克尔毕生的座右铭。

  默克尔的确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每天早晨,即使是在等车上学时,默克尔也要抓紧时间学习。在高中同学们的印象里,默克尔从未有过男友,属于“没被吻过的一族”。她的同学回忆说,默克尔当年生活十分简朴,衣着的色彩总是很浅淡,以致曾有同学讥笑她是“灰老鼠”。

  政坛上的“撑杆跳”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这一重要事件改变了默克尔的人生,她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尔后又进入了东德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成为德·梅齐埃总理的副发言人。

  1990年,默克尔所在的“民主崛起”与基民盟在东德地区的组织合并,默克尔随之成为基民盟党员。从此,她开始了在德国政坛上的“撑杆跳”。1991年,默克尔在科尔政府内担任了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同年成为了基民盟历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1994年,默克尔担任联邦环境部长;1998年起,默克尔又担起全德基民盟总书记的重任;2000年,这位来自东德、仅有十年党龄的女政治家竟以95%的高票当选为基民盟主席,成为这个历来由男人主导、思想比较保守的党派的第一位女党魁。

  “科尔的小女孩”

  了解默克尔过去的人都说,学生时代的安格拉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能力和才智方面并未显出过人之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默克尔能在十几年间从一个缺少经验的“初学者”迅速成为德国基民盟的掌门人,除了特定时代提供了机遇外,最重要的是受到了其“政治教父”科尔的庇护和提携。

  1990年底,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默克尔成功地获得了斯特拉尔松-吕根-格里门选区的直选席位,成为联邦议员。不久,又被科尔纳入内阁,在德国政坛中崭露头角。

  初入仕途的默克尔给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拘谨和腼腆。然而在科尔的关照下,默克尔很快地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因此,有人把她称为“科尔的小女孩”。

  “德国铁娘子”

  1998年,联盟党在大选中失利后,朔伊布勒接替科尔成为了基民盟主席,默克尔被任命为该党的总书记。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尔时期收受政党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惊。不久之后,基民盟党主席朔伊布勒因为脱不开干系而宣布不再竞选党主席一职。于是在2000年4月的埃森党代会上,默克尔当选为基民盟主席,终于登上了基民盟的权力顶峰。

  默克尔接过基民盟大印之初,许多人对她并不看好。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靠他人提携而走上权力巅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个临时收拾“烂摊子”的过渡人物。特别是党内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里都在打着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盘。然而,默克尔却变得越来越老练,牢牢抓住了党主席的权柄。

  在基民盟收受非法献金的问题上,默克尔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既能带头与科尔划清界线,又能在日后成功地化解与恩师的矛盾。在不长的政治生涯中,她懂得了如何屈伸,如何在危难中咬紧牙关,排除异己。

  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区的保守党,该党历来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个来自东德的女人手里,那些自命不凡的政治家个个被默克尔弄得服服帖帖。去年3月,她力排众议,扶持克勒成为联邦总统。德国媒体说,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默克尔得到了“德国铁娘子”的名号。

  “我愿为德国效力”

  三年多来,默克尔使出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地应付着来自各方的攻击,使她在党内的地位大大得到了加强。不过,面对全德的民众,默克尔还缺少政治领袖的魅力,这几乎成为她参选的最大障碍。去年底,德国F orsa民调所的调查显示,尽管社民党让大部分国民失望,但施罗德个人的受欢迎程度仍远远领先于默克尔。特别是在行政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方面,施罗德都更胜一筹。

  但是,默克尔毕竟是默克尔。她以简约、坚定和实干的作风逐渐赢得了党内的多数支持。她提出的口号:“我愿为德国效力”显得真诚而响亮,博得了许多人的好感。尽管在激烈的选战期间,默克尔和联盟党犯了一些失误,使该党在大选的最后关头失去了不少选票,遇到了巨大的压力,但默克尔毕竟站稳了脚跟,最终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社民党。

  一部分人的看法是,默克尔之所以成功正是得道于她的“不知名”,其制胜的法宝就是“常常被对手所低估”。不过,更多的人认为,默克尔的身上一定具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品质,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手腕。

  三个西方国家的风云人物,我最喜欢的是贝隆夫人,给我个最佳吧。

国家禁止同性现在来说是对的。因为社会上同性恋的大部分属于比较阴柔那种,所以不推荐,我们混小众圈子就可以。而且现阶段合法弊大于利。同性恋本身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生物的特性来说)。另外亚洲还没有合法的国家。湾子省为什么合法我想跟××有点关系吧。另外大家只要了解了政治历史我相信就能明白为什么禁止。国外他们合法,他们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疫情才那么自由,而且他们政客利用少数群体搞出一些事情来很常见,看下中东。我是腐女,看腐剧很迷,从暹罗到现在两小无拆 ,只要是有腐剧的国家我差不多都追,像一年生,目光所及,向阳之处必有声,老司机我都超级喜欢。真看遍了腐剧,不过我不看越南和菲律宾的。国产也看遍了,资本要是没玩脱,咱们国家也许不会禁。现在泰国其实有点玩脱了。要想红就去演腐剧,神哥,暖暖都是这样。不明白还有磕真人的呢?说白了,反正一切都是钱,虽然泰国的腐剧演员可能是家里太有钱了闲的出来演戏。。不过我真的很烦那种说中国落后泰国开放的姐妹,真的是说难听点就是不太懂世道啊,泰国那个国家,要是卖孩子赚钱,他都能让人民卖孩子。他们就指望bl人妖红灯区赚钱呢。然后我想说耽美不是男男,而是男男或女女。不要天天支持同,理解同。却只关心男男,为什么现在全拍男男,还不是因为我们腐女吗?这是商业,根本不是你向往的耽美,很多泰国演员都有女盆友,所以我们不要强行捆绑。在我看来,现在也就欧美那边还能拍点反映社会的同性片子了。泰国纯属商业,我们国家真的不指望娱乐赚钱,像韩国文化赚钱赚很多,我们一直是外汇赚钱,但是没想到美国现在带着32国给我们构建贸易壁垒,所以我们真的践行国内大循环吧,让中国伟大复兴少点阻碍吧。等有一天到了六又那个时代,同也许就能合法了。没有人再拿同性恋做坏事。

不管我们是不是同性恋,是男还是女,努力追求爱情没有错,我们要有 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也要有铭记在心的坚强,家国在肩,我们这代种花青年一定要把国家建设的更好。

我是腐女我爱看男男我喜欢颜值高的腐剧,我也尊重每个爱情包括老夫少妻老妻少夫,不了解别人所以不会恶意中伤,我更加会支持国家,不会因为泰国能拍我们不拍,就随意攻击自己的国家。

一直以来的婚恋观是这样的:

“不要找太有钱的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长得好看有什么用?男人太帅了招蜂引蝶,女人太漂亮了是祸水。”

“结婚还是跟个老实本分、没有不良嗜好的人,这样安全也长久,懂不懂啊!”

是啊,这是长久以来祖辈、父母辈包括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给我们传承下来的婚恋情感观。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只要是以“高富帅、白富美”为标签的有钱人或外形长得好看的人一定是不靠谱的,换言之都是风险极高的类型,我们选择婚恋对象最好普通一点的,方方面面不要太出色,这样才能长久稳定。

然而,在这个欲望膨胀、人心浮躁的年代,还有什么是绝对安全和可靠的?还有什么人不会发生“意外”?

任何人发生“对婚姻的背叛和破坏几率”几乎是同等的,不要侥幸地认为普通人就会安全可靠。

也不知是不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性的解放,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开放和自我,活得也越来越随性。说起“出轨和背叛”,大至富豪、政客、名流明星,小至普通工薪阶层、小老百姓,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因出轨导致的离婚已经不再是某一类人群的特定属性。

每天一觉醒来,我们会发现热搜和头条上都充斥着各种新闻:某某明星劈腿了,小三还不如原配;某某30岁男家暴妻儿,逼迫妻子帮他还债;某工科男冷暴力高知貌美女友,独自去嫖娼

身边无数普普通通的人都在遭遇着形形色色的婚姻危机,这样的危机和风险已经和财富、相貌无关。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某一个标准来评判婚姻的安全性,也不能以传统的观念去选择婚恋对象了。

1、出轨和长相无关,只和心性相连;出轨与有钱无关,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从心理学上分析,任何人都会有出轨的可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出轨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喜新厌旧和猎奇心理作祟,于长相、学识、财富等客观条件无关。

于是,每个人在情感过程里都会遇到各种人,面临各种诱惑。“出轨现象”出现与否不代表其长期的“忠诚度”,出轨的产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个“诱惑”的大小和到来的时机。

那就意味着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穷人,当遭遇诱惑的时机恰到好处,也足够大,Ta依然会出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婚恋关系里,一个看似其貌不扬、一无是处的人竟然还敢先背叛爱情、理直气壮的原因了。

唯一的区别在于:有钱人或长得好看的人面临的诱惑更多一些,频次更大,从而出轨对象的层次或许更高一些;相反普通人接收到的诱惑信号会少一点,因为条件受限,从而出轨对象的层次和形式更单一一些。

既然如此,我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为什么还要客气,落入俗套呢?普通人的出轨和背叛不是更令人憎恶和愤慨吗?

2、不良习性已经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贪念和欲望才是始作俑者。

都说有钱人受资本主义思想熏染已久,不良习性太多,比如黄赌毒,在富人圈子司空见惯。可是如今,这些恶习难道仅是富人的“专利”吗?我看未必。

真正让人沾染恶习的是贪恋和欲望,并非财富。

多少游手好闲的普通人,家里条件恶劣,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去到外面吃喝嫖赌,害得家破人亡。

昨日刚看的一则小新闻:一个40岁男人,二婚娶了个20多岁的娇妻,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可是自己不满足现状,每天无所事事,跟朋友参与非法赌博,输了几十万。然后为了继续赌,在外面认识了一个有钱的富姐,和别人一起利用色相敲诈富姐的钱。这世道,真是什么人都有。

本是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因为贪念和欲望,常常把人推向恶的深渊。

同样是恶习,普通人沾染上的代价和成本是何其之大,想要翻身的困难又是何其之难?

3、在“全民负债”的当下,没有“储备”的普通人,其生活风险远大于有钱人。

最新的统计显示,当今的中国负债现象已经全面覆盖至16—80岁,意味着几乎“全民负债”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信用卡、银行贷款、网贷等等各色资金平台的提前消费服务,狠狠地冲击着了全民的消费意识。

如果一个没有任何“储备”,即资金或资产储备的普通人,一旦遭遇生活风险,那个抵御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的。很简单,一场疾病,一次天灾或孩子教育,就可以摧毁一个家庭。

如果还有负债,那生活真是雪上加霜了。

本着利益原则和稳定踏实的婚恋关系,其实找个经济基础好的有钱人确实没啥坏处。

选择“高富帅”或“白富美”作为婚恋对象受益良多;即使遭遇风险或分开也不会面临生活的重大变化。

为什么选择“高富帅”或“白富美”?人心所向,心之所往,不是吗?作为正常人,对有钱又好看的人本就会格外青睐,感情上也是顺应本心之事。这里不是教大家爱慕虚荣,更不是不自量力的攀比,仅仅就是本着“务实主义”的出发点,让情感与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1、与有钱又好看的人在一起,起步的阶层是不同的。

但凡有钱又长得好看的人,我想TA的起步都不会太低,无论是基因还是阶层。

与一个有钱好看的人恋爱和结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拓展见识;涉猎到更高的领域,让自己更快地进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众所周知的邓文迪,这样一个草根的女人,却靠着寻找每一任婚恋对象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次进阶,堪称成功的典范。

即使找不到有钱人,和一个长得不错的人结合也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对于后代的基因遗传也是良性循环。

2、“分手和离婚”后,普通人的“低品”和“无奈”更显露无穷。

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一地鸡毛是永远无法体会财富的重要。

爱情和婚姻也一样。

选择有钱好看的人恋爱或结婚,即使最后失败了,分手或离婚的代价也会小很多。毕竟有钱人的时间是最宝贵的,TA一定不会花赚钱的时间去和你纠缠,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是最简单的事情了。

相反,普通人生活捉襟见肘,分手或离婚后也必定和你锱铢必较。谈恋爱时的手表、裤子、袜子只要是TA买的,你通通得还给TA;离婚后的房子、车子、票子,TA会跟你计算到上个世纪,还胡搅蛮缠,巴不得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来解恨。

的确,有时候我们不想承认的现实也正是自己最悲哀的现状:跟个普通人,连离个婚都那么困难和损失惨重。普通人的离婚不存在拿得起放得下,满满都是瞻前顾后,无奈收场。

我们不必一味地降低婚恋交往对象的标准去迎合所谓“传统”;在完善自身现有条件下应选择更高更好的目标,这才是抵御风险的最佳途径和完美方案。

当然,说到最后还是要先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出色更优秀,才能有勇气挑战“高富帅”或“白富美”的选择。这里,根本就是每个人目标追求的方向。

我们不提倡盲目地攀比和不切实际的妄想;却也十分憎恶为了寻求所谓的“稳定”而自降标准、妄自菲薄。

只要自己够好,够努力,人人都有权利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

阿尔乔姆·多尔戈皮亚特 (Artem Dolgopyat) 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实现了他毕生的梦想。但回到以色列的家乡,他与交往多年的女友结婚的希望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这位出生于乌克兰的以色列体操运动员因赢得以色列有史以来的第二枚金牌而被誉为民族英雄——这是他在体操项目中的第一枚金牌。但在他的母亲哀叹国家当局不允许他结婚后,庆祝活动有所缓和,因为根据东正教法律他不被视为犹太人。

“国家不允许他结婚,”多尔戈皮亚特的母亲安吉拉在周日接受采访时说。

她的言论触动了这个国家的神经,自73年前它作为犹太人的避难所成立以来,这个国家一直在平衡宗教和国家问题。

根据以色列“回归法”,祖父母当中有任何一方是犹太人的人都有资格获得以色列公民身份。

但是,虽然可以获得公民身份,但不算是犹太人。

因为多尔戈皮亚特的父亲是犹太人,但他的母亲不是。根据犹太宗教法,一个人必须有一位犹太母亲才能被视为犹太人。

这种差异导致数以万计的人生活在该国并在其军队中服役,但他们无法参加婚礼和葬礼等犹太仪式。

以色列没有公证婚姻制度,以色列法律规定犹太人的婚姻必须由首席拉比授权的拉比主持。

由于政治上强大的极端正统党派的反对,使民事婚姻合法化的尝试一再失败。

多尔戈皮亚特的母亲告诉电台,她的儿子和女友已经同居三年,“但他们不能结婚。他们需要出国,但他们不让他出国,因为他总是需要训练。”

就奥运冠军而言,他试图淡化争议。他在东京对记者说:“这些是我心中的事情,现在谈论这个是不对的。”

多尔戈皮亚特成了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但其不能在本国结婚的困境主导了以色列的公共讨论,政客们和大量专栏文章都在争论将公民婚姻带到以色列的问题。

多尔戈皮亚特的奖牌可能意味着以色列体操领域的 历史 性转变,但公众对结婚问题的强烈抗议再次打开了以色列的宗教和国家问题,这是困扰以色列人一生的问题。

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一

“范妮,正如全世界都知道的,是什罗普郡以及伯明翰最漂亮、最丰满和迷人的人物……”1828年12月24日,19岁的达尔文在给表哥福克斯的信中,如此介绍他的初恋对象。范妮是达尔文的姐姐们的闺蜜,伍德豪斯乡绅欧文的二女儿。大女儿萨拉同样吸引人,“伍德豪斯的欧文,我爱慕的偶像”,在给福克斯的另一封信中,达尔文写道。但萨拉大达尔文5岁,而范妮只大达尔文1岁,而且热情奔放,两人无疑更能找到共同语言。

 达尔文是在1827年的秋天认识欧文姐妹的。当时他从爱丁堡医学院退学,预备第二年年初去剑桥大学上学,中间有几个月的空闲,正好以他钟爱的狩猎活动来打发。欧文拥有一大片充满猎物的林地,吸引着达尔文频繁拜访。范妮也是达尔文的猎物,或者达尔文反过来才是范妮的猎物,我们很难确定究竟是谁在猎捕谁。两人经常一起骑马到森林中打猎,由达尔文手把手教范妮开枪。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如此开放的年轻女子难得一见,激发出了达尔文一生中的激情。

 在达尔文离家上学时,两人也互寄情书。达尔文写给范妮的信已一封不存,很可能在范妮嫁人时销毁了。范妮给达尔文的信还有16封存世,其中有几封要求达尔文阅后烧毁,但达尔文却一直把它们珍藏着。在信中,达尔文被称为“御夫”,范妮则自称“女仆”。在1828年和1829年的暑假,达尔文又多次拜访欧文家。在剑桥,受表哥的影响,达尔文迷上了采集甲虫标本。达尔文和范妮的林中幽会便多了一项活动:两人并排趴在地上,寻找甲虫。

 但是到1829年秋季,激情开始消失。好几个月的时间,达尔文都没有收到范妮的来信。那年的圣诞节,达尔文留在剑桥采集甲虫,没有去拜访范妮。1830年1月,范妮终于来了一封长信,抱怨达尔文对甲虫的兴趣超过了一切,只有等她抓到奇异的甲虫才会吸引达尔文的到访,并暗示有其他更合适的人在向她求婚。达尔文对此的反应是全身心地投入了甲虫采集――那是他的科学初恋,比男女之情更为牢靠。

 1830年秋天,达尔文回家时,收到范妮一封短信,她的父亲希望能和他谈谈。达尔文忐忑不安地去了,原来欧文乡绅是要当面通知他,范妮即将与一名牧师订婚。就在达尔文待在剑桥抓甲虫的时候,这名牧师开始追求范妮。

 这个婚约并没有持续多久,1831年9月牧师解除了婚约。此时达尔文已经从剑桥毕业,正准备随贝格尔号环球考察。范妮重新燃起了激情,送给达尔文一个荷包作为“黑森林女仆的纪念”,接连给达尔文写了4封信。“我亲爱的查尔斯,我无法想象我们将长达3年无法见面……”她写道,“从我们作为‘女仆’和‘御夫’在一起的时候起,我们共度了许多快乐时光,它们不会被遗忘――它们也不会结束!”

 带着希望,达尔文在1831年12月27日乘贝格尔号扬帆起航。第二年4月5日,贝格尔号抵达里约热内卢,收到了第一批英国来信。达尔文的姐姐在信中告诉达尔文,范妮在年初与一名富裕的政客毕度尔普订婚,并在3月份结婚。达尔文的心碎了,哭喊着“我最亲爱的范妮”。“如果范妮此时不是毕度尔普太太,”达尔文在给姐姐的回信中说,“我会说着可怜的亲爱的范妮直到睡着。”达尔文的姐姐后来写信告诉他,范妮的婚姻生活非常悲惨,她的丈夫是一个极其自私的怪人,范妮曾经轻佻地向她们打听达尔文的情况,并说“我根本忘不了我们过去御夫和女仆的日子”。

 但是一切已经太迟。此后达尔文的激情只属于科学研究。1836年10月2日达尔文回到英国时,已功成名就。1838年春天,年近而立的达尔文开始认真地考虑是否结婚。他在一张纸上列出了结婚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有孩子,有人一直做伴,“胜过一条狗”,有人管家;坏处是失去了旅行的自由,浪费时间,被逼迫访问亲戚等等。最终他认定结婚的好处胜于坏处。他想要的是一个不爱社交、不会干扰他的工作并有嫁妆的温柔妻子。在他的社交圈中,只有一个人符合这些条件而且还是单身――他从小熟悉的表姐爱玛。

 11月11日,达尔文前往韦奇伍德家向爱玛求婚。这完全出乎爱玛的意料――她本以为他们会一直保持已持续多年的友谊关系,但爱玛接受达尔文的求婚却是顺理成章的。韦奇伍德家族和达尔文家族都对这个联姻极其高兴,很快达成协议:爱玛将有5000英镑的嫁妆,岳父另外每年给400英镑的零花钱,而达尔文父亲则给他们1万英镑用于投资。如果他们收到的15万英镑能合理地投资,每年能有10%的回报,那么他们每年就能有大约2000英镑的收入。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收入,当时一名医生或律师的年收入也不过1500英镑左右。达尔文从此不必上班,可以整天待在家中安心做研究。爱玛则证明了她的确是达尔文设想的贤妻良母。

 1839年1月29日,达尔文和爱玛举行婚礼。这个婚姻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非常功利,毫无浪漫、激情可言。但是它却是一个持续一生的美满婚姻,而没有这样的婚姻,达尔文不太可能做出那么丰硕的学术成果。我们得庆幸达尔文的初恋没有结果。如果换了性格与爱玛截然相反的范妮做达尔文的妻子,世界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二

1862年的一天,在伦敦市郊,一个叫威廉的年轻人沮丧地走在一条小路上。他的目的地是肯特郡当村。他的父亲――大名鼎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住在那里。他是达尔文的长子。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听听父亲的建议。

 威廉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银行做普通职员。他干练好学,业务做得顺风顺水,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十分苦恼。公司里的那帮家伙,为了奖金,为了升职,甚至为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要钩心斗角,相互攻击。当面亲切友好,背后疯狂厮咬,成了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威廉是个单纯的孩子,不想参与争斗。然而,身处其中,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渐渐地,他受到的诋毁与打击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不能忍受,简直要崩溃了。

 威廉无助地看着父亲:“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该怎么办”

 达尔文温和地笑了,拍拍威廉的肩:“孩子,这两天我研究生物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知道一只寄生在椿树身上的大青虫有多少天敌吗”

 “应该有很多吧。”威廉心不在焉地回答。

 “是的,孩子,它的天敌可多了,至少有四百多种鸟类,两百多种昆虫。大青虫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躲避各种各样的伤害,任何一个天敌都会轻易要了它的命。”达尔文顿了顿,说,“你知道一只兔子有多少天敌吗兔子主要有37种天敌,包括鹰、猎狗、狼等食肉动物。你知道豹子有多少天敌吗”

 威廉抬起头来气呼呼地说:“爸爸,我对你的研究真的不感兴趣。”

 达尔文笑了:“豹子几乎没有天敌。就算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也不会轻易去招惹豹子。至于老虎,就更加没有天敌了,谁会愚蠢到去招惹一只老虎呢孩子,我只想借此告诉你,越是弱小的生物,天敌越多,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你在公司里受到种种打击,不是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的弱小。有些伤害是躲不过的,摆脱它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做一只丛林里的豹子。”

 威廉心中一动,豁然开朗。从此,他更加勤奋地工作。16年后,他成了总裁,成了远近闻名的银行家。职场中的倾轧与中伤,终于远远地离他而去。他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豹子。

 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三

“天哪,想到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只中性的蜜蜂不停地工作、工作却一无所获,就令人无法容忍。不,不,不该这样。设想一辈子就孤独地生活在伦敦烟熏肮脏的房子里。只要想象你自己有一个美好温柔的妻子,坐在温暖的火炉旁的沙发上,有书,也许还有音乐……结婚――结婚――结婚。证毕。”

 1838年,29岁的达尔文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比较了结婚的好处和坏处之后,决定结婚。但是找谁结婚呢他的初恋情人范妮・欧文已在6年前嫁人。他的姐妹们曾经想撮合他和另一个范妮,大他3岁的表姐范妮・韦奇伍德。她性格温和、有洁癖、勤劳刻苦,适于当乡村牧师(达尔文的原定职业)的妻子。我们不知道达尔文对这个安排有何意见,他从未在信中提到这位表姐。但是不管达尔文本人是否看得上这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的表姐,此时已无关紧要――范妮・韦奇伍德已在6年前病死。

 合适的人选只剩下韦奇伍德家的小女儿、大达尔文9个月的爱玛。爱玛与她的姐姐大不一样,她漂亮、优雅、聪明、开朗、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喜欢射箭、骑马、跳舞、溜冰,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懂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有音乐天赋,曾经到巴黎向肖邦学钢琴。这样的女子自然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拒绝了多次求婚,把自己变成了大龄女青年,原因是要照顾中风卧床的母亲和有残疾的大姐伊丽莎白。如果达尔文不来求婚,她很可能一直保持单身。女儿为照顾父母错过姻缘终身不嫁在当时并非罕见,达尔文的二姐苏珊、达尔文的四女儿伊丽莎白都是如此。

 “他是我见过的最开放透明的人,他说的每个单词都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充满深情,对他的父亲和姐妹都非常好,十分和蔼,并拥有一些能让人备感愉快的小优点,例如对人不挑剔和善待动物。”爱玛在给姨妈的信中如此描述她从小熟悉的表弟。达尔文的求婚虽然让她感到意外,但还是立即接受。两个多月后,1839年1月,两人闪电结婚,开始了持续40多年的幸福和谐的姻缘。

 在达尔文列出的结婚好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婚后的16年间,爱玛不间断地处于怀孕、生产、哺乳、断奶、怀孕……的循环中,生下了10个孩子。达尔文想要的不是一个事业助手,而是生活伴侣,能照看家庭,聊天,分享音乐,“教会我有比沉默孤独地构建理论和积累事实更大的快乐”。在这方面爱玛非常称职,她全身心地照顾丈夫和子女。达尔文并不觉得有让爱玛参与或深入了解其科学研究的必要,爱玛也不觉得达尔文的研究有多大的意思,但是必要时她帮他做实验和校对。她看重达尔文的科学研究,不是因为认为其有趣或能带来名望,而是因为她知道这对达尔文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的问题是宗教信仰。和当时普通女子一样,爱玛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达尔文自从环球航行归来,就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怀疑。达尔文的父亲也不信教,但是他忠告达尔文,要像他一样向妻子隐瞒自己对宗教的看法,否则会影响家庭幸福。但是“透明人”达尔文在结婚前就向爱玛坦白了自己不信教,并透露了自己在秘密研究进化论。这成了爱玛一生的烦恼,她担忧的是他们死后不能一起上天堂永远在一起。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像达尔文这种不信基督教的人只能下地狱,除非能在死前皈依基督教。

 在婚后不久,爱玛发现自己怀孕后,促使她更现实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在当时,这并非多虑,达尔文的表哥福克斯的妻子和达尔文儿子费朗西斯的第一任妻子都是因为生小孩死的。爱玛给达尔文写了一封信,虽然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她显然觉得这个问题重大到需要用文字来表述。她表示尊重达尔文对基督教的怀疑,但是也相信达尔文的看法还未定型。她希望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养成的除非已被证明否则就不相信的习惯,不要影响到他对无法用相似的方法证明、超出人们的理解能力的其他事情的判断。这对她来说很重要,“任何关系到你的事情同样关系到我,如果我想到我们不能永远相互拥有,对我来说将会是最不幸的事。”

 达尔文此时对基督教的看法的确还未定型,他只是无法相信基督教《圣经》叙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无法接受《圣经》中那位暴虐、凶残的上帝,无法相信基督的神迹会是真实的……事实上,他直到大女儿安妮夭折才彻底地否定了基督教。“怀疑以一种很慢的速率在我的心中滋长着,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达尔文晚年在自传中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写道:“速率是那样地慢,以至于我没有感到有什么苦恼,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我很难明白人们怎么能够希望基督教是真实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其经文以明明白白的语言表示了,凡是不信仰基督的人,其中包括我的父亲、兄弟以及几乎一切我的的朋友,都要永世受到惩罚。这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

 20多年后,当达尔文病重时,爱玛又给他写了一封类似的信。但是一切已晚。在科学理性和亲人感情之间,达尔文选择了前者。他知道这样的选择对爱玛来说意味着什么。基督教“可咒诅的教义”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片“痛苦的空间”(爱玛语),达尔文只能默默承受。他珍藏着这两封他没有答复的“美丽的信”和他的手稿放在一起。晚年的某一天,达尔文翻出了第一封信,想到了爱玛无法摆脱的苦恼,想到了她永远不变的爱,在信的下方加了一句:“当我死时,你要知道,有许多次,我亲吻它并为之哭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06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