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普洱人的婚礼习俗
提亲。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要三次才能定下来,叫“三回九转”,哪怕是第一次就喜欢了也要三次才定。
定亲。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已经三次同意了,要选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定亲(称吃小酒、定婚酒)。定亲前媒人要先问清楚,女方家要些什么彩礼,吃小酒时男方家就要带着彩礼、或彩礼钱去给女方(称过彩礼)。一旦吃小酒(定婚酒),就算是定了婚了,/在家族、亲朋好友中已认定了这门亲,相当于领了结婚证似的。
取亲(俗称讨媳妇、讨老婆)。男方选好黄道吉日后,要请媒人和一个有威望的长辈(俗称压礼)去和女方家商谈办喜事的具体事宜,称“定日子”。定日子时双方就办喜事时男方家要给女方家的酒、肉等东西要多少就要定下来,到娶亲时照单送到。
其次,接亲人员的配备,去讨媳妇时男方要去几人(一般是6—8人,要双数)也要定好,好让女方家也配备好送亲人员。
送亲。是指新娘出嫁时娘家要送新娘去婆家的人。送亲一般是三辈人送,长辈、平辈和小辈。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审审、姨妈、舅舅等;平辈:哥、姐、弟、妹;小辈:就是侄子、侄女。
云南普洱人婚礼习俗之新娘出嫁的习俗
1、装箱:新娘出嫁头天晚上要把娘家陪嫁的东西装好,称“装箱”。装箱要请夫妻、儿女双全、幸福美满的长辈帮装,装箱时不仅仅是装嫁装,还要装米、盐、糖、茶、钱、碗、筷。意思是嫁到婆家丰衣足食。装时很有讲究,从东、南、西、北四个角装起,再装中间,还要会念装箱祝福语,有多种不同的祝福语。经常的念法是:一装东方装个宝,二装南方有衣穿,三装西方有福在,四装北方柜满仓,五装中央满富贵。
2、吃隔娘蛋,包隔娘饭。新娘出嫁前要煮糖鸡蛋给吃,称“隔娘蛋”。意思是离开父母后不再想着娘家不安心在婆家生活,用蛋是“淡”的谐音,放糖煮表示到婆家后生活甜美的意思。所谓“隔娘饭”,是姑娘出嫁时,嫁家要包好饭、肉给新娘带到婆家去,嫁到婆家的当天下午不吃婆家的饭,所谓不吃“受气饭”,要把娘家带来的饭拿出来和新郎一起吃,表示今后两家人变成一家,合在一起吃的意思。
3、“不回头”,新娘嫁出门后不准回头看,意思是回头看会一直想着娘家不安心在婆家生活,另一层意思是不再婚不再有第二次出嫁意思。
4、哭嫁。新娘出嫁前要哭嫁,哭嫁表示要离父母依依不舍而哭泣。哭时有哭调,内容主要是哭诉父母养育过程中的艰辛及养育之恩。
5、背新娘。新娘要出门时,由新郎进门去背,新郎进门之前要准备好红包,在新娘房门外有人把守,新郎不给红包不让进,一般把门的人是新娘的妹或者表妹。
6、找新娘。新娘出嫁之前一群好姐妹都会围住新娘哭,特别是新郎要来背时,一群姐妹会把新娘包在人堆里,故意让新郎找不到,若新郎不小心,会背错新娘,落下笑柄让别人取笑。
云南普洱人婚礼习俗之办婚事的习俗
普洱人娶亲嫁女有着搭青棚、吹唢呐(俗称吹号)跳芦笙、跳三跺脚的习惯。
搭青棚。搭青棚有一定的规律,一是搭棚的材料,要用青松树、叶来搭(没有青松可用青松树叶代替),表示万古长青的意思。二是青棚的大小根据客人的多少来定,用几棵叉搭几排来表示,场地的宽窄用树杆的长短来调剂的。
吹唢呐(俗称吹号)。一是增添热闹的气氛,二是用唢呐不同的曲调作为办事情的`指挥号令。比如用发大号表示要开餐了,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去杭州建德旅游,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当地人,他们都会推荐游客去看看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表演。“九姓渔民婚礼”的九姓渔民指的是九个姓氏的渔民:李、何、钱、孙、袁、许、叶、林、陈。据说他们都是明初时陈友谅以及他部将的后人。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一个叫朱元璋的哥们逐鹿中原,最后鹿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王败寇,陈友谅和他铁粉的家族就被朱元璋贬到新安江、富春江一带的三江口。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上个保险,规定这九姓之人世代不得上岸、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能读书习字、不准穿长衫。从此,这九姓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载客、打渔为生,与岸上人很少来往,九姓之间相互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习俗。水上婚礼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婚礼仪式在两条狭小的船上完成。
表演开始。在喧天锣鼓,声声唢呐中,水上的两艘挂着喜字,披满红绸的乌篷船慢慢靠近。两艘船都以灯笼上写着自己方的姓氏表明自己是九姓中的哪两姓。船头站着一群穿着新衣,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船停稳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两位伴娘从船舱里扶出新娘,新娘头上顶着红盖头。同时,女方的亲朋好友把新娘的嫁妆一件一件抬出来,放在船舷上。那么小的船也放不下太多东西,嫁妆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女方的船上端出一个红色的大木盆放在船舷中间,新娘被扶进木盆,坐进木盆中的小板凳上。男方船上一个富态的利市人粉墨登场,手里拿着一杆枰做道具,她是来给新娘称嫁妆的。她把新娘的每一件嫁妆都意思地称一下,边称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等她称完嫁妆,把所有吉利的话都唱过一遍,就退回去了。v她手上这杆枰最后会交到新郎的手上,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又换一个女方的利市人上场,这个利市人的道具是一碗饭,这是给新娘喂离娘饭的,边喂边唱离娘歌,还要跟新娘说一些规矩,大概就是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之类的。喂完饭,她也退场了。接着就轮到四名男子上场,他们把红色的大木盆抬起来,抬到肩膀上,绕着女方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不会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就把木盆交给旁边男方船上的四名男子,男方船上四名男子先抬着新娘再绕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在此落地生根。
随后,新郎、新娘在船头站好。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最后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两条船上的人都向岸上的游客抛撒红枣、花生、桂圆、柏籽和糖果。游客也纷纷地送上“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这类的祝福。表演就此结束,最重要的一点忘记说了,看这个表演是免费的。听说有好几对在此表演新郎新娘的年轻人,最后都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是这九个姓氏渔民被贬后,不能上岸之后产生的婚礼习俗。旧社会这些渔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就全部上岸了。现在这一民俗被评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但有婚礼表演,还能亲身体验。很多游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仪式。本地每年还会举办水上婚礼仪式的集体婚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