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时如何知道对方有没有艾滋病?

结婚时如何知道对方有没有艾滋病?,第1张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艾滋病专业知识。艾滋病的专业解释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出现相关症状的一种疾病,称之为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为HIV,而艾滋病的英文缩写问AIDS。

1看对方体检报告或者住院病历资料:

如果对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过了“窗口期”,则会检测出HIV抗体。阳性,一般用加号表示。

2窗口期是什么意思?

机体已经感染了HIV,但是尚未产生抗体,HIV抗体检测呈阴性的一段时期。一般情况,该时间为4~6周,也有3个月以上者。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内,即使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无法检测出来。

3艾滋病一定有症状吗?

这个问题是关键性问题,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通过症状识别疾病的。艾滋病感染急性期可能有以下这些特点:HIV感染发生的开始几周看上去可能很健康,或者偶尔会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现象。但是,这些可能都没有,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家族外婚制,认为多妻不合哈尼族的规矩,弃妻再娶要受到舆论的谊责和被“追玛”罚款。哈尼族青年男女在社交活动中自由恋爱,到双方决定要结婚的时候,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正式求婚,经过媒约定亲后正式举行婚礼。

哈尼族的婚恋开始得早,男女青年谈恋爱一般在十六、七岁,男女青年举行成丁仪式后即可谈情说爱,男青年迁人子房,女青年装着变化,换下过去朴素的圆布帽,改藏竹圈帽,帽饰五彩的银饰品和用彩色鸡毛及丝线编织成的各种花卉,并在圆帽后面装上乌丘吹喝(竹制图形装饰品,上涂白、黄、红等颜色的圆圈),开始留鬓发,腰间系着绣有精美图案的飘带,身着镶有银泡、银牌的束胸布,以此显示姑娘已经成熟,姑娘开始挑选自己的心上人了。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结识、交往,彼此情投意合,便以对歌求爱、不断幽会、互赠定情信物确定爱情关系。之后男女双方分别把心事告诉父母,男方备彩礼,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父母一般不会轻易答应这桩婚事,借故阻挠(并非真意,籍此抬高女儿身价,使女儿嫁到男方之后不至受辱),经男方媒人几次登门,破费口舌、反复劝慰之后才应允这门亲事,让他们结为伴侣。

哈尼族的婚礼,通常是在秋收后、春耕前举行。届时男女双方都备办酒席招待亲朋寨友,新郎家要组织迎亲队到新娘家迎亲,新娘家也组织一支送亲队送护新娘。迎亲与送亲是一件欢乐与愉快的事。迎亲队里的“雅悉,,边走边唱,充满欢乐;护亲队将新娘藏于室内,故意推诱。迎亲队想法冲破护亲人员的防护,将新娘“抢”走,护亲人员哭着用土块、饭团、竹棍追打迎亲者。新娘被偷走后,女方家便安排新娘的几个女伴背上猪头、桩把和一对鸡翅膀去追赶新娘,送亲到新郎家中,阵不过,迎亲队带着新娘返回时,会遭到新娘好友或钟情新娘的全伙子特意制造的“恶作剧”(用野草绳绊脚、稀泥土块袭击等)’’借此表达对新娘离去的惋惜。哈尼族这种“偷姑娘”式的“抢婚”,最初包含着对父母干预婚姻的反抗实质,发展到后来,“偷姑娘”变成哈尼族婚姻习俗的一种形式,给哈尼人的婚姻恋爱增添了情趣,带来了欢乐。一新娘被接到新良。家时,公婆在口迎接,牵着新娘跨人坎,薪娘揭去盖头,行认公婆之。而后到附近资友餐竺藏滋娘家的拖地白裙,换上婆家准备好的衣裙、饰物,等待举行婚礼。一菇婚仪式在新郎家女室内举行。仪式主持人“追玛”将下个鸡蜜芬成两半,诵念祝词,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半,名漏不赢象征性地同吃一只猪脚,至此结婚仪式全部精毛薇-巍忙着摆设酒席,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寨友。赞菇礼云;女方近亲一般不参加新郎家的婚宴,男方则应安排人员到新娘家赴宴认亲。哈尼族离婚自由,手续简便。要求离婚者只须父结玛”一点手续费,就算办了离婚手续;或者双方共回在终士吃最后一棍饭,将一块柴禾横放在饭桌中间,把男齐登不开,表示夫妻从此割断关系;若夫妻间结下深甲叹杀一只白鸡并把鸡扯为两半各抛一边,即算决裂乞竺族的婚育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关系稳足,肚睦。一“哈尼族家庭为父权制家庭,分为大家庭与小家庭,嫁庭即父母所在的小家是居往在子房的已婚儿子丰竺。又系去后,长子迁人母房行使家长职丸妇女负丝理半福万真叔儿媳妇在大家庭中责任重大,全家吃、穿、用全由她管理与分配,因此哈尼族家庭,实际上是大嫂当家。

福建婚礼

青裤瑶的婚俗

天津婚俗

云南彝族--奇俗婚宴跳跳菜

僳僳族有趣的婚礼

景颇族的婚姻习俗

拉祜族婚俗

青岛婚礼习俗

温州婚礼习俗

怒族婚礼

闽台婚俗-茶礼

海南苗族

北京婚俗

基诺族婚前长居女家

走婚:滇藏线奇妙的民间婚俗

阿坝藏族婚礼习俗

藏族婚俗礼仪

奇特的裕固族婚俗

花腰傣族:奇异的婚俗

三江奇特婚俗吸引八方游客

蒙古族婚俗

广西贺州盘瑶婚礼

五花八门的澳门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

锡伯族婚俗

回族婚俗

景颇族的婚俗

满族的婚俗

僳僳族婚礼:很遥远但很唯美

僳僳族婚俗-跺脚舞

瑶族婚俗-瑶家婚礼歌声美

苗族的婚俗

壮族的婚俗

哈尼族的婚礼习俗

怒族婚礼习俗-龙日与蛇日的庆典

独龙族的婚礼习俗

基诺族婚俗-白木虫的翅膀永远成双

布依族婚礼习俗-锅灰、荷包和戴假壳

佤族婚礼和婚俗

纳西婚俗醉游人

柯尔克孜婚俗

达斡尔族婚俗

舅舅试新郎--门巴族婚俗

耳朵里插鲜花--基诺族婚俗

京族婚俗

壮族婚俗-隔街相望找情人

赫哲族婚俗-婚礼上吃猪头猪尾巴

彝族-泼水迎亲和摔跤婚礼

蒙古族婚礼习俗-骑马迎亲与抱木枕头

锡伯族的婚礼习俗

塔吉克族婚礼习俗

维吾尔族婚礼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山西婚姻食俗礼仪

云南德昂族结婚习俗

鄂温克族婚俗

畲族婚俗

东乡族婚俗

土族婚俗

彝族结婚要用抢

神秘川藏部落的走婚礼

纳西族婚俗

瑶族婚俗

布朗族婚礼习俗

老北京婚姻礼仪食俗

汉族的婚姻习惯

巴族有什么婚俗

潮汕婚俗“六礼”

旧西藏贵族严密婚俗

蒙古族婚姻食俗礼仪

布依族男人最最郁闷新娘都不入洞房

新江南走婚记

南昌婚礼风俗介绍

台湾人结婚礼俗

土家族的奇特偷婚

三亚黎族别具特色的婚俗

帕里婚俗

湖北荆州婚俗礼仪

湖北宜昌婚俗

河南农村婚嫁习俗

长沙新婚风俗

彝族婚俗--背篓好柴送女家

江西农村结婚习惯

钦州人结婚风俗习惯

甘肃省结婚的风俗习惯

河南安阳的婚俗习惯

浙江慈溪结婚风俗习惯

西藏贵族严密婚俗

川北农村婚俗记实

四川婚俗

维吾尔族婚俗

字太多,百度不让发。你点这个链接进去吧[我找的也很辛苦啊]

http://bbsreadnovelcom/simple/indexphpt316915html

背篓的意思:有二根肩带可背在背上的篓。

出自:《诗刊》1978年第5期:“夜晚的凉山州,你就是那装满光明的偌大的背篓。”

相关例句:

1、空地上已经没有了野猪,萧墨大步流星,随心所欲地来到任务坐标地点,地上赫然留着几件作案工具,一把小铁锹,一个背篓。

2、白塔山而今的蓊蓊郁郁,正是在这些背篓中一步步背出来的。

3、林枫的背篓里,装着兔皮、野羊皮,小半篓的天蕨根,还有从崖壁上发现的三串“龙舌果”,是用来换取贡献点。

4、把兔子绑起来放进背篓里,又从一边的草丛扯了些草把它盖住,又把水果用同样的方法放进去。

5、而小明看着老大爷船家的那一砍,只是笑了一笑,然后拿起一个背篓,把那些工具全都装进这背篓里面。

6、卯初我就起床了,跟师兄一起练功半个时辰,然后把羊赶上山,再割一背篓草回来,衣裤难免要粘上露水。

7、在小女孩儿的身边,歪斜的放着一个小背篓,小背篓旁边散落了一地的松果和一些干枯的树枝。

8、此时在通往王村的路上,一个背着背篓的少年,正一脸激动的往王村走去。

顾云冬再次醒过来的时候,是在杨氏的背上,耳边传来她呼哧呼哧走路的喘息声。

杨氏很瘦弱,顾云冬很明显的感觉到她有些咯人的肩膀一震一震的,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压断似的。

“冬冬,冬冬,你醒了?”大概是感觉到动静,杨氏微微的侧过头,满脸欣喜的开口。

顾云冬这才发现杨氏的身前还挂着一个背篓,背篓里的小女孩依旧睡的无知无觉的,都现在还没醒过来。

顾云书也听到声响,急忙抬起头来,“大姐你醒了?你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到了。”

“我们去哪?”顾云冬沙哑着问。

他们走的这条道有些窄小,路上也没什么人,这会儿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得找个地方过夜才行。

“我们往回走了,去昨晚我们去的那个村子里住一宿,那地儿离得近一点。”顾云书抬起头,抹了抹脸,努力的扬起笑。这个决定是他下的,心里其实很忐忑,也不知道对不对。

毕竟比起前面未知的方向,他只能回到认得的地方,大姐需要休息,他心里也很怕。

顾云冬这才发现他脖子上有道勒痕,配上他那有些硕大的脑袋,格外的触目惊心。

她脸色微微的一沉,“顾大河呢?”

“他抢了大姐的银子,就跑了。”顾云书终于还是没能忍住,笑容维持不住,低下头抹了一把泪,“云书没用,没保护好大姐,也没守住银子,对不起。”

顾云冬想叫他不许哭,她在末世一年,早就明白眼泪是最没用的东西。银子没了就没了,哭有什么用,回头有机会再让他十倍百倍的还回来,多大点事儿?

但她很快反应过来,这里不是末世,顾云书也不是陌生人,是她的弟弟。

可她也不会安慰人,好在耳边很快就传来了杨氏的声音,“阿书不哭,是你二叔坏,我们以后都不理他,不理,娘疼你。”

顾云书就被安慰到了,他用力的抽了抽鼻子,“我不哭,我是咱们这里唯一的男子汉了,不哭。”说着,搂了搂怀里的土豆布袋,挺了挺小胸脯。

顾云冬,“……”

好在他们落脚的村子很快就到了,这村子静悄悄的,已经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大家死的死,逃的逃,都在寻找能生存的地方。

顾云书原本想去他们昨天去的那间屋子的,被顾云冬阻止了。最后他们选了个距离村子中心有点距离的一户人家,地方不大,胜在偏僻安静,旁边也只有两户人家。

到了屋里,杨氏便小心翼翼的将顾云冬放了下来。

顾云冬的力气已经慢慢的恢复,只是之前脑袋被砸,还有些晕眩。

顾云书小心的将土豆放在她面前,抬起头说道,“大姐,你先休息,我去找点柴火。”

他懂事的很,对着顾云冬说话的时候还努力的扬起笑,不让她担心。

说完就转身去找柴房了,顾云冬看着他头大身子小的背影,都担心他那脑袋随时都会折了似的。

他没一会儿就抱着两捆细细的柴火进来了,又叫杨氏,“娘,帮我把窗子关上。”

“好呀。”杨氏正拿着竹罐给顾云可喂水,小姑娘无意识的吞咽着,终于有些反应了。

等到窗门紧闭,顾云书这才开始动手烤土豆。

顾云冬眼睁睁的看着他从布袋里面翻出……两个小土豆,十分珍惜的串起来放在柴火堆上面转动,等到差不多了,便递给了她一个。

结婚纪念日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词语,它更代表着一个家庭所有的经历,结婚60年的夫妻更是懂得平淡才是幸福这句话,下面就来看看结婚60年纪念日感言。

结婚60年纪念日感言一:

时光匆匆,青春转眼即逝,现在的我虽不似从前那般俊美,但我依然感谢生活,感谢你,我的老伴……

我的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以前的结婚纪念日,我们从没有刻意去庆祝,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各种需要庆祝的日子而且必须要记得的日子实在太多,十一、五一、春节、母亲节、重阳节、双方母的生日等等,常常弄得我们精疲力竭。今年要不是几个孩子总是问我们打算怎样庆祝,我也不会记起这个日子,仔细想想,是呀,都六十年了,也该为自己庆祝一下了,人生就这么一次六十年啊。于是,今天中午抽点时间到商场去转转,既然要庆祝总得给老伴买点礼物吧,转了半天,买了一件体恤,自己还比较满意,就拿给老伴想让他试试,也好给他点惊喜。

他告诉我晚上他安排请我吃晚餐,我回到家一进屋,我儿子一下从屋子里出来,手里捧着一大束粉色的玫瑰,高声说到:“妈妈,纪念日快乐!爸爸买的让我送你。”看着儿子帅气的笑脸,望着那鲜丽夺目的玫瑰,还有站在儿子身旁面带容的老老小小一家人,我真的很感动,心理暖暖的。这就是家,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家,这里有家人彼此的关怀。

想想这几十年我感触很多,六十年的时间,是生活教会了我包容、忍让和无悔的付出,是生活让我学会了淡泊人生,在生活中不奢求自己难以掌控的人和事。这六十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我身边的人能感到舒服,无论是家人、朋友,我也是一直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我是平凡的,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没有值得炫耀的事业,富足的生活条件。但无论是风雨,都有我身边这个男人,我的老伴在我的身边陪着我。他的言语不多,但我知道他是理解我的,只要有这份理解,我们就会有信心,为我们大家撑起一片天,给儿子、孙子一个幸福的家,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彷佛看到了有一对两鬓斑白的老人,正步履蹁跚的向我们走来,那笑容是那么的灿烂,我一下子明白了,那就是现在的我们呀!此时,我的耳畔又响起了《牵手》这着老歌,生活真的很美好,只要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快乐!就会幸福!

结婚60年纪念日感言二: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时间过得真快,六十年转眼就过去了,六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在旅途举行了我们的婚礼。

在成都的一家宾馆举办了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婚礼,没穿礼服和婚纱,没有红红的地毯和囍字,更没有亲朋满座,热热闹闹的婚宴,就这样简简朴朴的举办了婚礼,入了洞房,结为了夫妻。

我们的婚姻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天是在成都开往贵阳的列车上度过,白天相拥而坐,回忆我们相恋时快乐的点滴,夜晚你趟入我怀抱,伴着列车喀嚓、喀嚓前行的声音,进入梦乡,嘴角绽出甜蜜的微笑。

到达贵阳后,幺叔、幺妈和弟弟、妹妹热情地款待我们,设宴为我们祝贺喜接连理(在此感谢幺叔、幺妈和弟弟、妹妹),并陪同我们去风景优美,溪水碧绿,鸟语花香的花溪公园;去峰峦叠翠,林木葱茏,清泉怪石处处可见,成群灵猴在树丛上蹿下跳、你追我赶的黔灵山公园;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瀑布;美不胜收的景色,看得我们惊叹不已,如此绝妙的奇景,将大自然点缀得如此神奇、美丽。

蜜月就在欢乐!愉快!幸福!甜蜜中度过!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恍忽就在昨天。

六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真要过起来还真的不容易,结婚那年我们才22岁,经济条件又相当差,为了生存,为了改变当时贫困的现状,我们栽过桑养过蚕,收过粮食种过田;开过店创过业,踩过三轮载过客;务过农打过工,当过老板请过工;回想起来,真是百味人生,三天三夜也述不完。

那段时间虽然经济拮据、清苦、辛劳,我们互相鼓励,相互安慰,一起度过了人生最困难、艰苦的日子,经过我们共同努力,经济状况逐渐的好转,xxxx年我们在县城购置了房产,共建了我们的家,过上了如意、舒心的生活。

在我心里,你是一个勤劳、节俭、能吃苦的妻子,开门七件事,柴盐油米酱醋茶,记得刚结婚那阵,不仅经济紧张,连烧饭的柴火都要去二公里甚至更远的山头去捡拾,来回四、五公里啊!看着你纤细的手指划得道道伤痕,我是多么的心痛!看着你被满背篓的柴火压弯的脊背,让我愧疚,又让我好感动!一股暖流涌动心田,使我泪盈双眼!我们有太多说不明的艰辛,再苦再累再艰难,你从不抱怨,把家依然料理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在儿子眼里,你是一个善良、温柔、严厉的母亲,因为我的工作性质,长期不在家,儿子是在你精心呵护、管教下一天一天成长的,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督导他。

在我们钻石婚婚的这一天,以此日志为我们纪念,为我们庆祝!

祝:我们钻石婚快乐!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总结:婚姻的生活如同酿酒,时间越久,越是香醇。常说,爱情来自生活最细微的地方,一杯温水,一句问候,一条关心的信息,都有可能是爱情的来源,婚姻是也许不如爱情那般缠绵,但每每想起,却总能让人莞尔一笑。

习俗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前仪礼是多种多样的。从提亲到举行婚礼之前有许多的讲究。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婚前仪礼也就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大体上和汉族古代的六礼差不多,只是具体程序和内容有增有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中有许多仪礼。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礼、丧葬仪礼、生日礼、寿礼等。这种种仪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还很流行。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直接和人生仪礼有关。一般都是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婚姻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

婚前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过。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人类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部落的成人礼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显得十分残酷。成人礼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礼者经历种种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练。并通过这种磨练的考验,将他们接纳到成人社会中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人生仪礼中的一种象征仪式。

中国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子举行的成人礼叫“冠礼”,为女子举行成人礼叫“笄礼”。《礼记》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种冠笄之礼,在中国的朝鲜族中保存得比较完整。朝鲜族的冠礼又叫“三加礼”,即当男子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要三次更换礼服。按顺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种礼仪。举行初加礼时,先给受礼者梳发髻,并在发髻上罩上网巾,然后加冠。几天之后,举行再加礼。这时将初加时所带的冠巾除去,换上纱帽。实行三加礼时,在纱帽下再添一个幞头。如上三加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每次都由主礼者诵读祝词。冠礼结束后受礼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长辈致礼。女子行笄礼比较简单,盘发插笄即可。朝鲜族的这种成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基诺族婚俗

云南省的基诺族,把成人礼看做是人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一个男子,只有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才可以成为村社的正式成员才可以参加未婚青年的成人组织“波勒”,才可以改装易服,穿上绣有象征月亮花卉的衣服,挎上绣有月亮标志和几何花纹的“筒帕”(背包),和姑娘们进行交往。

基诺族的成年礼至今仍保持着十分古老的传统方式。成人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首先,在举行成人礼时受礼者面前的桌子上要放上用芭蕉叶包好的小肉包。小包里面的肉是剽牛祭祖时的祭品。接受成人礼的人获得这种祭品,如同得到了祖先的承认、批准和保护。

其次,要对接受成人礼的人施行种种考验。具体的做法是:青年男女组织的成员在受礼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突然袭击。他们将受礼者捕获, 并押往群情鼎沸的会场, 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以表示受礼者和童年时代的告别。

其三,是对受礼者施行教育。通常由族中的长老带领大家唱本民族的《创世记》:或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愤和应当遵守的法纪;或歌唱本民族的生产过程和经验。以此教育青年们懂得如何恋爱和遵守传统的社会道德。

彝族婚俗

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是举行换裙子的仪式。成人礼所换的裙子,是成年的标志。彝族少女的成人年龄,一般规定在15—17岁之间,而且大都是单岁换裙子。换裙子的仪式非常隆重,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

凉山彝族的投裙子仪式有许多禁忌。特别在是举行换裙子仪式时,不许任何男子在场。 换裙子之前,姑娘的辫子一般是单辫,穿浅颜色的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 而在举行换裙子仪式时,姑娘必须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并且换上红、兰、黑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的长筒百招裙。举行过换裙子仪式之后,就意味着成年,也意味着可以谈恋爱,找情人了。

类似这种女子换裙子,男子穿裤子的成人仪式,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报流行。如侗族的滚泥巴田,傣族的文身、墨齿,也是成年礼的独特表现形式。侗族男孩一生中有三个生日要滚泥巴田。第一次是5岁,第二次是10岁,第三次是l 5岁。侗族谚语说:“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所谓的三次滚泥巴田,就是根据这三句话安排的。前两次由父母带领。到了l 5岁这一次,孩子已长大成人,滚泥巴田的事要由它自己完成,这也是一种考验。

傣族的文身,是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也是对成年男子的一种血的考验。至今在傣族地区,一个文过身的男子,常被姑娘们视为英雄。而没有文身的男子,常常被姑娘们视为怯懦和不勇敢。没有文身的男人,自然得不到姑娘们的喜爱。用植物的汁液染黑牙齿,则是滇西一带傣族男子成人的标志。

成人仪式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成熟,同时也表明他有权承担社会赋予他权利和义务。在婚姻习俗中,成年礼则标志着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开始。

达斡尔族婚俗

中国的达斡尔族,聚居在东北地区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嫩江左岸的莫力达瓦旗居住最为集中。那里北依新安岭,河流纵横。诺敏河等42条河流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绵延起伏的森林中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平原上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和小麦;水草肥美的地方是天然牧场。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婚姻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达斡尔族历史上曾实行氏族外婚。婚姻习俗中有这样的规定:同一哈拉(氏族)的人不能通婚。过去还不许与外民族通婚。当今有了许多变化,偶尔也有与蒙古人、汉人通婚的。

在达斡尔族中,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又物色好了对象,这时男方家长请和女方家有亲戚关系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女方父母认为合适时,媒人就斟酒磕头表示感谢和祝贺;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则不让媒人磕头,也不请媒人吃饭。据说,如果女方家请媒人吃饭,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亲事说成后,便准备送“恰安特”(彩礼)。送“恰安特”时,男方家必须请一位比成婚男子大一辈的人,赶上车,同未来的女婿一起,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要举行“恰安特”宴,招待亲朋好友。一般的“恰安特”包括猪、白酒、糕点等,最重要的是要送一匹带有缰绳的马和一头乳牛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谢。

在送“恰安特”的宴会上,男方赔礼人要致传统的祝词:

贵方的少女,

我方的郎,

千里姻缘系双方。

选定这良辰吉日,

我将微薄的恰安特献上。

山间的幼松稚柏,

今已挺拔健壮

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

都已长大而且年龄相当。

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

我把喜酒斟满举起,

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

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

女方的父母接过陪礼人道过来的酒,回敬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路途遥远让你们饱受辛苦,送来的恰安特项目,请求你代我向族人们备述。”于是陪礼人接着唱道:

恕我们礼物的微薄

带来了七条生命的恰安特。

这颗虔诚的心,

深深感到忐忑不安。

带给男亲家的礼,

有带缰绳的宝马一匹,

它有星辰般的限睛,

苍狼一样的耳朵;

它有干犴达犴似的飞腿,

水獭一般的毛色:

那奔跑驰骋的动作,

轻捷灵活,狐狸也难比过;

泽地草丛上从不栽跟斗,

飞岭过岩不失前蹄;

只需要喝一声“托”!

能将兔子赶上;

只要呼一声“哲”!

一定能把黄羊赶上。

还带来偶蹄双角的家畜一头

特别献给女亲家,

是补偿乳汁的报酬。

这头两年三犊的乳牛,

日产三顿奶子不发愁。

自养的生猪五头,

自酿的米酒十篓;

熟制的奶皮20张

皮厚均达一指以上;

仿照树木拧做的油炸糕,

不多不少一百二十个。

媪妇们巧做的点心,

无奇无缺整整八个。

以上是恰安特的项目.

由我向亲家一一尽述。

尊贵的您是否如数受用.

请自己来握柄决定。

整个送礼的过程和内容,通过祝词来表达。席间,女婿要给岳父母和参加宴会的老人们磕头。老人们送给新女婿一些钱和钱褡子。女家如果生活富裕,不仅让新女婿将带来的马牵回去,而且还送一匹好马给新姑爷。在如上仪式进行过程中,未婚的姑娘都要回避,她是不能见未婚夫的。

达斡尔族的婚俗,充满了北方民族豪迈,爽直的风格,“恰安特”仪式上的祝词家们,为定亲礼宴增加了不少戏剧色彩。

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 “拉祜”是该民族的自称。 “拉”的意思是“虎”。在火边把肉烤到发出香味的程度叫“祜”。因此拉祜族也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实行民族内婚,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婚姻形式上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多妻为传统所不许。在拉祜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由父母包办。

民间传说有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两家的老人上山打猎,一家打得一头刺猪,一家打得一头马鹿。分肉时,一家看到刺猪毛粗、以为它一定比马鹿大但得到的肉却很少。于是两家产生了不和,不同意儿女们的婚事。这一对恋人最后服毒自杀了。他们死后埋葬他们的

坟堆上长出一棵七里花香树。两家养的蜜蜂专采这棵树上的花蜜。两家的老人吃了蜂蜜,又想起死去的儿女,便哭着来到花香树下两家人又和好了。从此,拉祜族的父母便不再干涉儿女的婚事。拉祜族青年结婚时总是点一对蜂蜡拜堂,表示对创造自由婚姻而死去的这对恋人的怀念。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如果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姑娘,总是先要做一番侦察。偷偷地看这个姑娘是否勤快:是否尊敬老人:蹲下时是否双腿并拢等等。如果这些都使小伙子满意就找个机会枪走这位姑娘的头巾。头巾被抢去时,姑娘在后面紧追,企图夺回自己的头巾。而小伙子跑到幽静处便停下来和姑娘对歌,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在这段间隔时间里,姑娘也在偷偷侦察小伙子的所作所为。看他是否起得早干活是否起劲,走路快不快,力气大不大等。如果女方满意就按时约会。如果不满意,就会失约。被抢去的头巾由长者出面要回。

抢头巾,是拉枯族青年对爱情的一种试探。如果成功,各自回家告诉父母。男方父母得知此讯,赶快请媒人到女家说媒。媒人带着一对蜂蜡、一瓶酒,同时带上一斤烟和茶,来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人没有说请坐,媒人是不能随便坐下的。等女方家的人请媒人坐下时.

媒人便说:“这里有一点酒,一点烟和茶,我们大家一起来吃吧。”

女方的父母推辞说:“还是你自己吃吧。你到底来我家做什么”

媒人说:“我是受人之托,来你家分养一个小崽母鸡做种的。”意思是说,我是来求亲的。女方父母说:“我家有是有,就是离不开娘。”

媒人说:“不要紧,我们会很好地喂养她。”

女方父母又说:“如果你家也有小公鸡要配的话,还是我家先喂养三个月吧。”意思是说,这门亲事是同意了,不过要男方到女方家先上门三个月。即结婚后先过三个月的“从妻居”生活。

得到这样的喜讯,媒人的说媒使命就算完成了。然后通知男方家筹办聘礼。如果男方家富裕,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酒、肉和米。因为拉祜族实行入赘婚,女方家并不要求很多的彩礼。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三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湖北一些地区也有居住的。由于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风俗习惯产生许多差异,婚俗也是如此。

贵州黔西北一带的苗族,未婚约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和恋爱自由。在踩花山、跳月等大型的民间节日活动中,青年男女可通过情歌对唱寻找伴侣。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可互许终身。同时男方将这一事情告知父母,说媒提亲。除特殊情况外,这里的苗族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不加阻拦。提亲时,男方家长请一位男媒(不用女媒),提一壶洒,拿两把面条,一斤白糖到女家去。媒人到了女方家,将礼物放在桌子上,并不马上提及亲事。

等吃过晚饭后,媒人才对女方父母说:“某家请我来提这门亲事青年人互相间的感情如何我们不晓得。但你家祖祖辈辈都很勤劳心肠又好,你家这个姑嫂又生得乖巧,所以就来提亲,送一壶酒来给你们解渴。”媒人的言辞十分委婉和诚恳。女家老人听了很感动,于是 说:“空手来就行了,何必带洒来呢”这天晚上媒人就住在女方家中。

第二天早晨,媒人要走了。女方家长假意说:“你把这壶酒拎回去吧!我们没有福气喝呀。”媒人忙说:“留在这里吧,过几天我再来看它。”实际上,是留下礼物,让女方家中再好好商量一下,过几天后媒人再来探询。这算是第一次提亲。

第二次提亲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男方家还是请原来的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这时女方家长会说:“我家姑娘还小,一不会打床,二不会搓麻,你们的寨子大,若是姑娘不得穿的,到那里就会害羞罗,还是等几年再提亲吧。”媒人则很风趣地说:“人家只是来买个坛子,至于盛坛子的坛箩么,以后由他们自己去编吧,把酒吃了罗!”意思是说,人家主要是看中了你家的姑娘,有了人,穿戴自然会有的。经再三推让,女方家长才打开酒瓶,斟酒给大家喝。至此婚事就算成了八九分。接着媒人又说:“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多谢他家的好酒。我也好回去对他家说,姑娘还小,要留她在家做三年穿戴,以后去安家了,一辈子才有穿戴。”至此提亲的仪式便告结束。男方准备一二年后来娶亲就是了。

有些苗族地区说媒要往返三次。所请的媒人,必须是能说会道的人。

第一次前往女家村寨时,媒人提一壶酒到熟人家中送酒作谢,并请这位熟人代为打听女方是否已经许配人。如果女方已许人,提亲即可作罢。如果女方没有许人,媒人便告诉男方家。

第二次,媒人空着手去女家求亲,并向女方父母说:“某家想娶你家的姑娘背水给他家喝。”这句话似乎很不礼貌,但在离水源比较远的苗族山寨,背水主要是妇女的事,所以背水成了找媳妇的代名词。媒人如此说,女方父母是不会见怪的。这时如果女家用酒招待媒人,就表示谢绝媒人。如果不用酒招待,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媒人高兴而归,报告男方家,可做婚事的准备。

第三次,媒人去女家主要是定结婚日期。结婚日期一般定在秋后。因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提亲仪式往往很简单。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男女两家又都认可,男方家宰一头羊送到女方家,女家退回一半,表示不愿再增加男方的负担,提亲仪式也算告成。

居住在云南文山一带的苗族,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跳月或踩花山时,对歌相识,真诚相爱。这时,男女双方都必需请煤人向对方家长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了女家,要与女方父母商定姑娘的身价,并用带来的酒肉请女方的姑舅表亲吃“平伙肉”。这也算是提亲仪式。从商定姑娘的身价这一习俗来看,这种婚姻还带有买卖婚的性质。

佤族婚俗

中国云南省的酉盟、沧源、孟连和澜沧县,位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这里山岭连绵,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风光。习惯上将这一地区称为阿佤山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佤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以西盟为主的阿佤山中心地区,还保留者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刻木记事。今天,阿佤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的愚昧、荒凉已不复存在。层层梯田伸入云端,到处欣欣向荣,兴旺发达。

新的生活给佤族婚俗带来巨大的变化。一些青年人已摆脱传统的婚裕。按新的婚俗结成伴侣。但传统的婚俗并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还以它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佤族中流行着。

佤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定婚,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恋爱。佤族语言叫“飞玉”,即串姑娘的意思。按照低族的习惯,姑娘到15岁时,就要脱离家庭,和年轻的小伙伴们集中睡在一起。到了晚上,小伙子们带着弦子和竹筚,到姑娘们的住处来串门,弹奏乐器,对唱情歌。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种叫做“散海”的习俗。散海是佤语,意思是“梳头”。这里所说的梳头,不是指姑娘自己梳头,也不是姑娘给姑娘梳头,或小伙子给姑娘梳头,而是姑娘给小伙子梳头。这一习俗十分有趣。

小伙子们到了姑娘们的住处,先唱一首《梳头调》,请姑娘给自己梳头:

阿妹,拿出你的斧头劈木柴。

请用花梳子给我梳头。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

你的情意我要带走。

佤族青年串姑娘时的梳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梳头的目的是为了青年男女之间能够接近,好窃窃私语。在佤族地区,凡是来串姑娘的小伙子,都可得到姑娘们的这种厚遇。如果梳头的时间拖得很长,就说明双方之间都有了情意。佤族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从这一戏剧性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般来说,通过梳头仪式,小伙子了解到姑娘的态度后,就请一位媒人,并通过媒人送一些钱给姑娘,作为恋爱钱。如果姑娘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小伙子,就收下恋爱钱。如果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把钱退回去。也有的地区小伙子们在串姑娘时,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给女方手镯、头巾、衣服等。出于礼貌、姑娘必需先收下礼物。即便是自己不喜欢这个小伙子的礼物,也得暂时收下。等这位姑娘和某个小伙子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再一一退回也不晚。

在佤族中,一旦小伙子向某个姑娘求爱,又得到姑娘的同意,别的小伙子便不再来串门。双方的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时,可以进行干涉,但作为儿女的一方,可以听父母的劝告,也可以自己做主。

婚前恋爱的第二阶段是杀鸡看卦,举行“地亚”礼。

佤族的地亚,是抢婚习俗和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产物。青年男女经过长时间的串姑娘,在媒人的撮合下,表示愿意结成伴侣。双方的父母知道后,觉得还应该让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这时就要举行地亚仪式。举行仪礼时,由姑娘的未婚夫和媒人,再约几个青年伙伴,来到姑娘家。当夜深人静时,媒人示意姑娘走出门口,未婚夫跟在后面,刚一出门,即抢下姑娘的包头巾,假装逃跑,姑娘追上去讨包头,后面的小伙子们簇簇拥拥,把姑娘抡到男家。

到了男家,首先杀鸡敬神,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使婚事顺利完成。过了两天,未婚夫同媒人一起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蓝烟,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娘家,并正式向女方父母求婚。

起初,女方的父母说一些推辞的话,也许会把第一二杯酒倒掉,但最终还是被未婚女婿的诚意所感动,喝下第一杯酒。只要喝了这杯酒,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第三阶段是送“都帕”,即送定亲礼。

佤族的定亲礼要送三次,每次都有严格的标准。第一次送氏族酒,规定送6瓶酒,不能多也不能少。其他如芭蕉、茶叶之类,可多可少。这6瓶酒是给同一氏族的各姓当家人吃的,表示同一氏族的人都同意本氏族的姑娘外嫁了。第二次送邻居酒,规定也是送6瓶酒。这6瓶酒是给邻居们吃的、吃了酒的邻居、可以做婚姻的旁证。第三次送开门酒,规定只送一瓶。这瓶洒是专门送给女方母亲的。女方的母亲将这瓶酒放在床头、晚上悄悄地吃。母亲吃了这瓶酒、必然为女儿的幸福向神祈祷。

低族传统的求婚、定亲习裕、包留着许多原始古朴的风貌、也留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

瑶族婚俗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瑶族的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休养生息在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史书记载的长沙“五陵蛮”便是瑶族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曾一次又一次被迫迁徙。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山老林中过一山,吃一山,坚苦奋斗,辛勤开垦,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特点。

瑶族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有的瑶族自称为“勉”,意即“人的意思”。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垴格劳”、“拉枷”、“炳多优”等。居住在各地的瑶族,又因为起源传说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蓝淀瑶、背篓瑶、平地瑶等

二三十个族称。虽然通称为瑶族,但各地的瑶族仍喜欢使用习惯了的自称。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风俗习惯是很独特的。就以婚礼习俗而言,也和别的民族迥然不同。

居住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请著名的歌手吟诵瑶语称为“沙商”的《说亲词》。这一说亲词包括定亲、娶亲、嘱亲三部分。《说亲词》采用自由体句式。一般不押韵。但讲究排比对偶和反复。《说亲词》有固定的内容,语言朴实、比喻形象。

在瑶族中,青年男女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说合,当他们感情达到愿意结合为夫妻的时候,就告诉双方的家长。双方家长请当地最有名的壮年男歌手充当媒人,主持说亲仪式。一般是各家请两名歌手,男方请的歌手叫“布商”,女方请的歌手叫“赫巴”。布商和赫巴相约见面,通过吟唱《说亲词》来商定婚姻大事。

到了男方家前来定亲的日子。女方家早在大门口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一个小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子的竹筒。女方请来的赫巴站在桌子旁,恭候男方家布商的到来。桌子上竹筒里的筷子,不是用来夹菜、夹肉的,而是在吟《说亲词)时计数用的。当男方家的布商带领几个贺婚人来到时,赫巴赶快迎上去,表示欢迎。双方致礼后.赫巴回到桌子旁摔起竹筒,一边摇动,一边口诵(说亲词)。诵完一段,便从竹筒中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布商的面前。布商接着诵答,诵答完一段,将桌子上的筷子拾起来握在手中。这样,一直到赫巴将竹筒里的筷子全部转移到布商手中时,双方才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定亲仪式就算结束了。

瑶族的布商和赫巴,既是著名的民间歌手,又是出色的祝词赞词家,他们口若悬河,步韵成章,很受瑶族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在定亲过程中,代表男方的布商能言善辩,他在婚姻缔结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瑶族的定亲礼个,无论男方或女方家,都十分重视选择胜任此事的布商和赫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617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