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谁最了解惠安女

比比谁最了解惠安女,第1张

  福建惠安女, 在福建泉州,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

  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时刻不离身的斗笠里藏着女人家的许多秘密。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尤其是在惠东半岛的海湾,有时刮起海风特别冷,可是为什么惠安女的上衣却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触时,我们发现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对于惠安女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郑文伟,这位曾经在大学担任过教授的县委书记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20世纪50年代后,惠安女的结婚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黑布,而是用绸布制作的红绣球,美观又轻巧。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结婚服饰也不尽相同。

  惠安女的结婚服饰随着时代不同,其样式也不同,婚俗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一年里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后,长住到丈夫家。

  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每天在崇武做导游的惠安女谢聪慧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视其为美,她也就穿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这种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例文

听“人文名师讲坛”有感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经济逐渐取代了政治第一的地位,利益最大化的经

济人理性也正慢慢的强暴着人们的选择。尤其是在如今到处是“拿来主义”的中国,很多人似乎已

经失去了辨别、选择自己真正需求的能力,整个社会被一种令人急躁的气氛所笼罩。

想起**《在云端》中瑞恩心理的变化过程时,看到《杜拉拉升职记》中王伟、玫瑰在不断

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整天那么努力工作为了什么”后相继辞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自己到底需

要的是什么?再看看,开满凤凰花的南墙校园里,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学生活动多如牛毛,周

末的漳校就像一座不夜城,身边的同学整天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忙忙碌碌,甚至在考试前一周的

周末还在舞台上展露飒爽英姿,却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不禁要

问自己在这美丽的厦大我最应该学习什么,写策划、组织演出亦或是如何也商家谈判?生活的最

重要的是什么,钞票、名车、豪宅还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都不是?我要怎样选择才能得到

真正的幸福?

寻找这些答案也许就是我当初之所以选“人文名师讲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我个人

的要求太高~)虽然我没有能够找到很明晰的答案,但是也有许多启发,其中有的是老师们教授

的课堂内容,也要老师在课堂上的展现出来的一种风采。

生活一定要有激情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真正保持对生活的激情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开

放,国内外的差距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极大的落差,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因此有的人就整天抱

怨,而变得郁郁寡花。同时也随着我国近些年的不尽和谐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

加大,很多经济情况较差的人也逐渐变得闷闷不乐。还有无数蚁族们被现实的生活压得只剩下忙

碌,激情更是无从说起······但盛嘉老师讲座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回到中国从事教学的教

授,虽然对现实存在不满(这是一个正常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有的),但从他讲座上展现的精

神面貌,却让我明显感受到他对生活那份深深的热爱,永远不灭的激情,以及他对自己爱好的那

份坚持!虽然我没有很好的理解他讲解的内容,但是我却被他的台风所折服!我想也许这就是所

谓的“身教”吧!只是没有机会和盛嘉老师一起探讨怎样做到培育、坚持那份激情~

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在这多元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式。不论是那些为了功名拼死拼活的人,还是那些为了金钱早出晚归人,我们都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那种生活方式是否是真正的适合自己的!

苏曼殊与李叔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出家当了和尚,但是不同的是李叔同成就了一个世人

称赞的“弘一大师”,而苏曼殊在我看来充其量是一个“花和尚”,甚至他就不是一个和尚,但是那又

怎样呢?这并不影响他和弘一大师一起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师,也许羡慕、佩服苏曼殊的后人比李

叔同更多呢。生活本身并不存在对错,只有适合于不适合之分。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

式,活出真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可!

性情浅薄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只有那些性情浅薄的人才会聒噪不安!”还记得这句当时周宁教授在台下几个同学因为他谈

到一个话题就开始进行低俗的议论时说的话,当时周宁教授说得很平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大师

的大度、包容的风范,同时这句话也一起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在我看来,那几个学生代表了我们

厦大校园内许许多多学子的形象,也许他们就是那些整天为了各种活动不断忙碌的人,一年、两

年下来之后却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大学生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不是对他

们的鄙视和菲薄,也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参加学生活动,我只是想说自己还是那样的浅薄、不明

理,何不多花点时间在自己性情培养上,增加自己的涵养呢?聒噪的状态怎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呢?

对于“人文名师讲坛”,正如我开篇所说,我是带着目的而去的,所以我不想谈其他的,也许

这种动机、行为不对,还请各位老师海涵!

在我看来,在厦大尤其是漳州校区,很多南强学子都生活在中一种迷茫之中,我们都缺乏一

种行走人生的厚重感,整天被一种浮躁的、不适合大学生的风气所影响,有的看到了,但都不无

为时已晚之感;有的似乎察觉到了,但是却不明晰;有的则深陷其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我国现今高考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我们缺乏一种大学生本应有的人文修养,缺少对生命、生活、名

族等的思考,所以我觉得“人文名师讲坛”应该着重对这些方面给以我们一些启迪、启发,当然对

于历史的了解、人类学知识的传播也是必要的,我只是希望以后的“人文名师讲坛”能够有所侧

重、有所选择,毕竟这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因为作为一个即将离

开漳校的厦大学子真是不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继续在这种学校氛围中轮回。

此外,我认为“人文名师讲坛”不应该作为一门课程来选修,而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的固定的讲

坛,定期提前公布讲座内容,从而让更多的同学能够自主的选择,因为个人认为“人文名师讲坛”

要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让我们发现更多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一种知识,所以它的宗

旨、效果的体现不依赖于长期系列的授课,而且这样也可以让更多的厦大学子可以参与其中。

最后,我觉得“人文名师讲坛”中的“人文”不应该指人文学院,而应该指一种精神,就是人文精

神,所以讲课老师不一定要限于人文学院,可以请我校其他专业但在人文方面修养较深的老师来

开设讲座。

以上就是个人“对人文名师讲坛”的愚见,希望能够对“人文名师讲坛”的继续举办能够有所帮

助。最后祝“人文名师讲坛”越办越好!给更多的“南强学子”以心灵的启迪!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欧阳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

欧阳詹著有《欧阳行周文集》8卷。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三、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四、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766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