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现代出过哪些女性名人,她们因什么出名?

广西近现代出过哪些女性名人,她们因什么出名?,第1张

谢谢网友阿桃先生的信任、邀请,让我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按照题目要求,列写几位广西的现代知名女性,她们是:

邓颖超,生于广西南宁,祖籍河南光山,1925年3月加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 社会 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曾任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等职。

肖莺子,女,壮族,广西来宾人,1963年3月生,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历任广西自治区钦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钦州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海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

李康,女,壮族,广西扶绥人,1957年5月生,1981年6月加入中国***,1973年10月参加工作,广西师范大学 社会 文化与 旅游 学院经济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副教授。现任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兼)。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东邻广东,西与云南毗邻,南邻北部湾且与海南隔海相望,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更是与越南接壤,自古便属于汉地十八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而在广西近现代中,更是出现了很多女性名人,譬如邓颖超、黄文秀、何姿、梅艳芳、王鸥等。

邓颖超,出生于广西南宁。在1919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年,在巴黎和会的议桌上,中国代表的声音被忽视,主权受辱。当消息传开之后,举国震惊,于是爆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当时,周恩来参与了天津学生联合会;邓颖超参与了女界爱国同志会。但是,因为封建习俗的束缚,男女学生并不能在一起活动。所以,为了打破了这些旧习俗,也为了能够更加热情地参与到改造中国 社会 的运动中去,周恩来和其他活动成员创办了觉悟社,而邓颖超也在其中。

那时候,觉悟社的成员们为了避免结婚受累而连累他人及后人,也为了全身心投入 社会 斗争中去,包括周恩来在内的20多个成员都宣布抱独身主义。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各方面认识的逐渐成熟,部分成员才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当时冲动的想法。

1925年8月日,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广州结婚。邓颖超一生追求真理,勇于 探索 ,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她不止一次说“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承担到生命的终止”。邓颖超为增进中国妇女和各国妇女的友谊,推动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各国妇女的敬重。

1989年4月18日,黄秀文出生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出身贫寒,父母身体也不好,但是黄文秀从小就自立自强,努力上进,立志到外地求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6年,黄文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考取了家乡百色的选调生,回到了家乡工作。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担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驻村书记。

刚上任时,百坭村有472户2068人,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5户883人。黄文秀深知群众要脱困,增收是硬道理。所以,她带领村的领导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到后来,全村的贫困户大部分脱贫了。而百坭村也先后获得了“乡村文明”、“乡风文明”等红旗村称号。

2019年6月16日晚,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最后因公殉职。2021年6月29日,黄文秀被授予“七一勋章”。

1990年12月10日,何姿出生于广西南宁。1996年,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何姿因为身体柔韧性好,成为班里的舞蹈员,而后被招进了体校。后来,南宁体校的一名教练找到了何姿的爸爸,希望能让何姿改跳水。

尽管得知女儿怕水,但何爸爸还是想让女儿去试一试。没想到的是,何姿的适应性很好,学习进步也很快。在9岁的时候,便被引进到深圳跳水队,成为首批6名运动员之一。期间,何姿得到了更先进科学和系统的训练。

2005年,何姿顺利被广东省跳水队选中;次年10月,成功入选国家队,师从胡恩勇。2008年,何姿被分配到钟少珍教练组,队友包括郭晶晶和王峰等,曾被誉为郭晶晶的接班人。

2012年,在18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女子双人3米板跳水比赛中,何姿获得了冠军。在同年的伦敦奥运会中,何姿和吴敏霞搭档获得双人3米板跳水冠军。到了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中,何姿获得女子3米板冠军,成为继郭晶晶和吴敏霞之后的第三位全满贯运动员。

2017年7月25日,何姿宣布退役。

除了上面所说的邓颖超、黄文秀,以及何姿等人外,广西还出现过很多女性名人,如天后梅艳芳;出演琅琊榜和伪装者的女演员王鸥;新闻联播女主人欧阳夏丹;主演男人帮和北京青年的张俪等。

1、刘三姐——壮族民间传说人物

刘三姐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在我国广东、广西乃至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均有同类故事流传,所以刘三姐传说对研究中国南方 社会 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颇具参考价值。

关于刘三姐(刘三妹)的传说,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

“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 游戏 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傜、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岩高三十丈许,林木丛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绣蚀若鸟迹书,一石状如曲几,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月夕辄闻笙鹤之音。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俍、瑶、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兵后,今荡然矣。”

2、瓦氏夫人

我们都知道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被世人崇拜了上千年,但其实花木兰也是虚构人物,在史籍中,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毫无记载。但是在广西壮族有一位女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抗倭英雄人物,比起花木兰的传说,有过之无不及,让人由衷地惊叹敬佩景仰。

瓦氏夫人(1496年-1555年)本姓岑,归顺直隶州人,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明好学,随父攻读,习练武艺,精通兵法。长大成人以后,按照壮族土官时代盛行的“官家与官家婚”以及“婚姻不避同姓”的惯例,嫁给本州岑猛为妻。嘉靖时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职时善理州政,建义学、兴教育,召集流民,稳定秩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举进犯中国东南沿海,1555年4月,瓦氏夫人应征率兵至苏州,隶属俞大猷部下;田州土官岑大禄年幼,瓦氏夫人训练训练壮族子弟7500人出战,她的几个儿子和孙子都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卫大战倭寇,毙敌4000余人;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役中,联合湘西“土兵”大败倭寇,获得抗倭以来一次重大胜利;因功被嘉靖帝封为二品夫人。后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享年59岁。

3、绿珠

绿珠(―300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双凤镇绿萝村人,生于双角山(位于今博白县浪平镇)下,西晋石崇的宠妾,中国古代著名美女之一。

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西晋太康年间,石崇出任交趾(今属越南)采访使,路过博白,惊慕绿珠美貌,以三斛明珠聘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石崇还在南皮(今古皮城遗址处)为绿珠建了梳妆楼。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专权,其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拒绝。孙秀遂诬石崇与淮南王司马允合谋讨伐司马伦,领兵围金谷园收捕石崇,当时石崇正在大宴宾客,闻之对绿珠说:“我因你而获罪”,绿珠泣曰:“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绿珠坠楼自尽,孙秀杀石崇全家。

4、欧阳夏丹

喜欢看新闻的朋友肯定熟悉,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

欧阳夏丹(1977年7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1999年至2003年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工作,主播过《上海早晨》、《新闻夜线》等节目。2003年8月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播经济频道早间资讯栏目《第一时间》。2009年7月加盟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播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节目。2011年9月25日,欧阳夏丹与郎永淳开始主持中国中央电视台最主要的官方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并获得普遍好评。2016年,获得央视2015年度“十佳人物”称号。

5、莫慧兰

莫慧兰(1979年7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人,原中国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是中国1990年代最杰出的体操运动员之一。她以动作难度高著称,莫慧兰的动作以形体优美,难度大而闻名体操界;她在高低杠上的“团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动作原来是男子的技术动作,被国际体联命名为“莫式空翻”,称为“下世纪”动作;目前这个动作仍在难度最高一级,只有很少的女子运动员能完成这个动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担任广西南宁火炬手。

6、何姿

何姿(1990年1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人,中国女子跳水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何姿是继郭晶晶、吴敏霞之后,第三位获得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跳水金牌的“全满贯”选手。

7、莫花棉

“河池韦老太太……其英勇果敢之事迹,现正脍灸人口。我前方军民,无不交相称道。其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之精神,诚足以愧须眉而矜巾帼。”在黔桂铁路线上,凡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们,都知道韦老太太——莫花棉。

 因为莫花棉的卓越战功,国民政府曾明令嘉奖她。1945年3月24日,《贵州日报》第二版上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河池韦母光荣史,敌犯六甲前后率众歼敌,孙元良将军拟呈请嘉奖。”

 1944年冬,日军十余人从足直村第二次窜犯河池菜峒。这批日军进入菜峒后,大肆掳掠群众财物,还抓走村里的一男一女。莫花棉非常愤恨,她立即带领儿子和同村的抗日分队队员抄小路疾走,赶到足直村一个险要的山坳口阻击敌人。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莫花棉一声令下,数十支枪一起向敌人射击。日军遭到突然袭击,被弄得晕头转向,狼狈夺路向金城江镇逃窜。抗日分队救回了被抓走的村民,夺回了被敌人抢去的物资。

 初战告捷,抗日自卫队队员们欢天喜地。于是,莫花棉更加积极地组织村民们与敌人周旋于河池境内的黔桂铁路线上。

 1945年1月8日,日寇一百多人第三次窜犯菜峒。莫花棉得到情报后,马上调集下爱村等抗日自卫队员50余人火速集中。当敌人进村掳掠财物和抓到壮丁后扬长而去时,莫花棉看准时机,率领自卫队在敌人背后开火。敌人把人和物丢在河边就跑,抗日自卫队一直追到十多里外的金城江镇附近。

 这次战斗自卫队击毙18名日寇,缴获1支手枪、4支步枪,救回被敌掳去的6名青年妇女、10多名男人。从此,抗日自卫队军威大振,莫花棉也成为了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

8、 梁姣花

 

她跳入深不见底的河中,只为救起落水的4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她的亲儿子。

她救上来的第3个孩子才是她的亲骨肉。当她要去救第4个孩子时,却沉入河底……

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们的重生。

7月31日傍晚,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益梨社区克圩屯的澄江河畔,42岁的农妇梁姣花用生命演绎了什么是伟大的母爱,将人性的光辉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展现到极致。

“她给了孩子们第二次生命”

夕阳西下,克圩屯上空冒着炊烟,澄江河泛着清幽,一片田园好风光。

7月31日傍晚6时许,梁姣花来到河边的水田施肥。不远处的河里,她8岁的儿子谭维智,正和侄子谭维幸(8岁),侄女谭秋妹(10岁)、谭思怡(8岁)一起在河里戏水游泳,尽情享受河水的清凉。

天有不测风云!6时50分左右,套着谭秋妹的游泳圈突然向河心漂去,手脚都有残疾的她无力往回游。其余3个小伙伴大惊失色,赶忙游过去,试图拉回谭秋妹,却一起沉入河底。

孩子们的尖叫声惊动了梁姣花。她急忙跑到河边,来不及脱衣服,就跳下湍急的河水中。一个、两个、三个!她先后把谭思怡、谭维幸和谭维智救到岸边的竹排上。还有一个!当她又要游去救谭秋妹时,终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水底。

套着游泳圈的谭秋妹越漂越远,她惊恐地大叫起来。村民谭宝卫发现情况异常,跑过来跳进河里,把谭秋妹拉到了岸边。

附近十几个村民陆续赶来,他们在河边的竹排上发现了3个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的孩子,其中一个已经昏迷过去。大家赶紧把孩子们弄醒,急问:“河里还有没有人”孩子们哭诉:“维智妈妈还在下面,她救了我们就沉下去了。”

马上救人!谭宝卫和另外6名村民,每个人间距几米,排成直线,潜入水下展开地毯式搜索。十几分钟后,在河底找到了梁姣花,并把她救了上来。

村民们和赶到的安阳镇卫生院医生给她做人工呼吸,可任凭怎么抢救,梁姣花还是走了。

8月1日中午,记者见到了4个惊魂未定的孩子。他们说不出当时的情景,眼中含着泪水。邻居们告诉记者,当晚醒过来的谭维智坐在河边不肯回家,哭着要等妈妈。大家只好骗他说,妈妈已经回家了。

村民黄春柳一度面临失去所有孩子的梦魇,而梁姣花阻止了这个噩梦——被救起的孩子中,谭秋妹、谭维幸、谭思怡都是她的孩子。黄春柳泣不成声:“我把孩子们生了下来,而嫂子梁姣花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好人一路走好”

梁姣花走了,整个克圩屯都陷入悲哀中。

在家人和村民的眼中,梁姣花一直是个好人。

丈夫谭孝叁说,1993年他与梁姣花在南宁打工时相识,因都是都安人彼此倍感亲切,于1995年登记结婚。10多年来,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夫妻恩爱,梁姣花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是个热心人。”村支书韦宏亮说,她嫁到村里17年,没有和人吵过架,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一帮到底。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梁姣花经常帮助他们插秧干农活。

克圩屯离都安县城7公里,为了补贴家用,她白天到县城一家钢筋店打工,村民们进城办事,她都乐于当向导。64岁的蓝美秀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家上县城看病,大多找梁姣花带路。“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呢”蓝美秀到现在都不愿相信。

梁姣花的事迹传开后,在都安引起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领导立即赶到她家里慰问家属,并送上两万元的见义勇为慰问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韦乃伟说,梁姣花是都安开展解放思想、弘扬 广西 精神中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英雄人物,是弘扬 社会 新风气的楷模,是值得全县人民学习的道德模范。

8月1日晚,一场简朴的追悼会在克圩屯举行,竟有600多人连夜赶来参加。村民谭忠飞说,平时都是她帮助大家,现在大家要来看她最后一眼,看看有什么能帮她的。

42岁的生命,太短暂。梁姣花有着太多的牵挂,大儿子刚刚初中毕业,小儿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新房没装修好,还欠着5000元的债……

42岁的生命,很辉煌。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生下了两个孩子,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孩子的新生。

介绍三位广西的女性杰出名人,她们分别是:

梅艳芳

梅艳芳(1963年—2003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西合浦,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

梅艳芳,1982年获“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1985年-1986年跨年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 ;唱片《坏女孩》刷新了香港个人专辑销量纪录;1985年起连续五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奖。1991年推出首张普通话专辑《亲密爱人》 。1998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1999年在央视春晚演唱《床前明月光》。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以全球个人演唱会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

梅艳芳,1985年凭借《缘分》获得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1987-1988年,凭借《胭脂扣》拿下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1998年凭借《半生缘》获得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3年,梅艳芳因宫颈癌病逝,年仅40岁。

王鸥

王鸥,1982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

2003年,获得第四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最上镜奖。2005年,出演个人首部影视剧《迷失金三角》。2009年,在系列**《镖行天下前传》中饰演女一号谷平安而被观众所熟知 。2016年,凭借古装剧《琅琊榜》获得安徽卫视国剧盛典最受欢迎女配角提名。5月,凭借谍战剧《伪装者》获得第1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女配角。其后相继主演《周末父母》、《天盛长歌》、《莽荒纪》 、《谍战深海之惊蛰》、《芝麻胡同》(获得第26届华鼎奖中国近现代题材电视剧最佳女演员)。

莫慧兰

莫慧兰,女,原国家体操队队员。生于广西桂林,壮族。1990年12月进入国家体操队。是我国著名的体操队队员。其高低杠上的“团身前空翻越杠”动作被国际体联称为“下世纪”动作,并被命名为“莫式空翻”。

热火盆里抽火炭——冷落

热炕头上的白面——发啦

热水瓶脾气——外面冷,里头热

软面包饺子——好捏

让结巴念绕回令——强人所难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比喻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急得走来走去,坐立不

安J

热锅里的螃蟹——爪子紧挠

(比喻十分难受。)

热锅炒辣椒——够呛

(比喻不怎么样。)

热水瓶——外头凉里面热

(比喻外表看着很冷淡,实质内心非常热情。)

热中送扇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

(比喻迫于某种形势或某种条件限制下,做不得已的事。

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比上不足,比下

人才市场填个表——自我推销

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儿了

(比喻好日子。好光景不长了。)

日里游街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

(比喻游手好闲,不走-iE-道。)

绒球打锣——没有回音

(比喻没有回答或没有音信。)

绒球打脸——吓唬人哩

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肉秦秦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墩子——油透了

肉烂了在锅里——不分彼此

肉骨头下锅——肯(啃)定

肉骨头擂大鼓——有点五荤六素

肉包子打狗一白奶东西

(比喻徒然付出代价,没有效果。)

肉包子打狗——春去无回

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

(比喻确定无疑。)

肉锅里煮元宵——浑蛋

旮旯(gala)里藏毒蛇——不露头

胳肢窝里夹耗子——冒充打猎人

嘎小子买烧鸡——闹了个大窝脖

盖房请来箍桶匠——找错了人

盖了九床被子做美梦——想不透

盖了三年的破被——老套子

干草点灯——十有九空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干旱的庄稼——熟得早

干河沟的鱼——跑不了

干河滩里霜牡丹——好景不长

干萝卜缨熬汤——乏味;淡而无味

干泥巴做元宵——搓不圆

干手粘芝麻——不上手

干塘里的鲤鱼——没有几天蹦头;蹦达不了几天

干塘里的泥鳅——滑不到哪里去

干塘抓野鱼——人人有份

干鱼肚里寻胆——少见;少有

肝脏的兄弟——窝囊废(肺)

甘蔗拔节——一节也不通

甘蔗当烟囱——不通气

甘蔗林里种香瓜——从头甜到脚

甘蔗皮编席子——甜蜜(密)

甘蔗支危房——不顶用;不顶事

赶场带相(xiang)亲——一举两得

赶场走进死胡同——行不通;走不通

赶鸡下河——硬往死里逼

赶脚的不问道——路子对头

赶脚的骑驴——只图眼前快活

赶龙王下海——巴不得

赶马车的打响鞭——虚张声势

赶马车人的草料袋——草包

赶庙会失孩子——活丢人

赶牛进鸡舍——门路不对

赶中下崖——硬往死里逼

赶鸭子上坡——各顾各(咯咕咯)

赶鸭子上树——办不到;没法办

赶着绵羊上火焰山——硬往死里逼

赶着牛车拉大粪——送死(屎)

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

橄榄屁股——坐不稳;坐不住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擀面杖打飞机——高不可攀

擀面杖分长短——大小各有用场

擀面杖灌米汤——滴水不进

擀面杖升云天——诽谤(飞棒)

擀面杖钻石关——纹丝不动

干活打瞌睡——迷迷糊糊

刚备鞍的马驹——挨鞭子的日子到了

刚扯帆就遇顶头风——出师不利

刚出壳的小鸡——翅膀不硬

刚出炉的纯钢——宁折不弯

刚出炉的铁——心底纯正

刚出山的太阳——红光满面

刚出生的娃娃——没见过世面

刚出水的虾子——活蹦乱跳

刚出土的黄连——苦苗苗

刚逮住的鲤鱼——乱蹦乱跳

刚揭盖的蒸笼——热气腾腾

刚结婚的黄花女——羞羞答答

刚进庙的和尚念佛经——现学现唱

刚落地的雨水——浑浊不清

刚买来的马——难合群;不合群

刚上蒸笼的馒头——面生

刚摘的黄瓜——一时鲜

钢板上钉钉——硬过硬

钢刀落肚——割心肠

钢丝穿豆腐——没法提;提不得;别提了

钢丝绳穿针——难通过;通不过

钢针屁股上的眼——只认衣衫不认人

钢珠落玉盘——当当响;响当当

缸里点灯——照里不照外

缸中倒豆——不藏不掖

高个子走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高飞的鸟儿遇老鹰——凶多吉少

高级合金钢——过得硬;够硬

高举拳头轻轻放——手下留情

高粱地里打阳伞——难顶难撑

高粱地里种玉米——秋后见高低

高梁秆儿拴骡子——拉倒

高梁秆做梯子——上不去

高粱秆推磨子——玩不转

高粱秆挑水——担当不起

高梁秆做鞭杆——经不起摔打

高梁秆做磨棍——有劲使不上

高粱秆做眼镜——空架子

高粱撒在麦子地——杂种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高山顶上搭台子——高高在上

高山顶上放风筝——起点高

高山砌屋——图风流

高山上的青松——根子硬;四季常青

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

高山头种辣椒——红到顶了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各有所长

高射炮打坦克——水平太低

高射炮的眼睛——向上看

高速公路——通行无阻;畅通无阻

高兴得四脚爬地——得意忘形

稿子写到边——不够格

疙瘩饼子送闺女——实心实意

胳膊弯里打凉扇——两袖清风

胳膊窝里夹皮球——气胀人

胳膊肘——朝里弯;往里拐

胳膊肘里灌醋——酸溜溜的

搁浅的船——进退两难

哥俩并坐——亲密无间

歌俩上京城——同奔前程

哥俩坐班房——难兄难弟

戈壁滩上的黄沙——无穷无尽

戈壁滩上的石头——明摆着

戈壁滩上找泉水——难极了

鸽子光拣高门楼飞——忘本

割韭菜,剥黄麻——一码是一码

割韭菜不用镰刀——胡扯

割麦刮大风——一团糟

割下鼻子换面吃——不要脸

隔壁美妇人——爱不得

隔长江抛媚眼——无人理会

隔沟看见鸭吃谷——干瞪眼;白瞪眼

隔黄河送秋波——没人领情;不领情

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隔年的春联——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隔年的臭虫——瘪了

隔年的黄豆——不进油盐;油盐不进

隔年的鸡子儿——坏蛋

隔墙点灯——谁也不沾谁的光

隔墙果子分外甜——人家的好

隔墙扔簸箕——反复不定

隔墙扔五脏——死心踏地

隔日的传票——盯(钉)上了

隔山打鸟——见者有份

隔山攻道——各有其法

隔山买牛——两不见面

隔外套搔痒——不过瘪

隔夜的馊饭——要不得

隔夜的鱼眼——红得发紫

隔着玻璃窗亲嘴——里应外合

隔着玻璃看戏——一眼看穿

隔着河摆手——承情不过

隔着井跳河——舍近求远

隔着山头吹喇叭——对不上号

隔着山头拉手——差得远;差远了

各米下各锅——哪个怕哪个

虼蚤的脾气——一碰就跳

给刺儿头理发——难题(剃)

给老虎医病——提心吊胆

线聋子吹笛——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给神主剃头——羞(修)先人

给下山虎开路——头号帮凶

跟和尚借梳子——强人所难

跟着猴子会钻圈——学坏了

跟着老爷喝酒——沾光

跟着巫师做神汉——学坏了

跟着英雄学好样——跟着啥人学啥人

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更夫打瞌睡——白吃干饭

工地上打夯(hang〕——靠猛劲

公共厕所里响地雷——激起公愤(粪)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公鸡飞上屋脊——到顶了;唱高调

公鸡下蛋猫咬狗——不可思议

公鸡钻篱笆——进退两难

公鸡钻灶——官燎(冠燎)

公孙并坐——大小不分

公羊不羔——没指望

公要馄饨婆要面——众口难调

公子娶**——两相配

狗背上贴膏药——两不沾(粘);毛病

狗吃芥未(调味品,味辣〕——干瞪眼;白瞪眼

狗吃麻花——干脆;干干脆脆

狗吃青草——装佯(羊)

狗打哈哈——一张臭嘴

狗戴箩筐——藏头露尾

狗逗鸭子——呱呱叫

狗喝凉水——耍舌头

狗黑子跑到戏台上——当面出丑

狗见了主人——摇头摆尾

狗啃麦根——装佯(羊)

狗啃石狮子——不可思议

狗啃象——不自量

狗脸上长毛——翻脸不认人

狗撵(nian追赶〕耗子——多管闲事

狗撵鸭子——呱呱叫

狗怕棍子牛怕鞭——一物降一物

狗皮帽子——没反正

狗皮袜头儿——没大没小

狗屁股塞黄豆——一窍不通

狗上锅台——不识抬举

狗撒皮袄——乱扯;胡扯

狗舔空沙罐——乏味;淡而无味

狗舔猫鼻子——不存好心;居心不良

狗舔磨台——空转一圈;瞎转悠

狗舔油——一扫光

狗偷热油粑——又爱又怕

狗头摆在餐桌上——不相称

狗头军师——出不了好主意;尽出鬼点子

狗头上插花——配不上;不配

狗头长角——出洋(羊)相

狗腿子进村——四邻不安

狗尾巴上的露水——一甩就脱

狗熊戴礼帽——装大人物

狗熊见了刺谓——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狗熊拉磨子——不听招呼

狗熊爬树——上劲;天下奇闻;无奇不有

狗熊请客——没人上门

狗熊耍门棍——人熊家伙笨

狗熊吸烟——少见多怪

狗熊捉麻雀——瞎扑打

狗咬包子——露馅

狗咬秤砣——好硬的嘴;嘴硬

狗咬锻磨的——找着挨锤;找锤

狗咬赶猪的——挨鞭子的货

狗咬耗子——假积极;多管闲事

狗咬吉普车——少见多怪

狗咬老鹰——差得远;差远了

狗咬雷公——惹天祸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咬门板——吃不开

狗咬屁股——肯定(啃腚)

狗咬旗杆——不知高低

狗咬日头——狂妄(汪)

狗咬瓦片——满嘴词(瓷)

狗咬尾巴——团团转

狗咬粽子——解不开;不解

狗长犄角——装佯(羊)

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无门

狗嘴里的骨头——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狗嘴里丢骨头——投其所好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各有所好;各人所好

姑娘的线蛋子——有头绪

姑娘绣荷包——专心致志

孤独的羔羊——无娘的崽

孤儿院下棋——穷快活;穷作乐

孤军误入口袋阵——好进难出

孤老头子光棍儿子——相依为命

孤子遇亲人——喜出望外

箍桶匠的本领——成人方圆

箍桶匠修撮箕——分外事

骨头埂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

骨头里熬油——难得;得之不易

古董店里的老板——眼里识货

古董贩子——眼里识货

古坟里起烟——鬼火直冒

古庙里的旗杆——独一无二;老光棍

古曲演奏——老调重弹

牯牛拼命——勾心斗角

牯牛身上拔根毛——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不觉得

牯牛陷在泥潭里——进退两难

鼓肚蛤馍钻喇叭——忍气吞声、

鼓上安电扇——吹牛皮

谷糠擦屁股一不利索

谷糠搓绳——搭不上手;难合股

谷糠蒸窝头——捏不拢;难捏合

谷子地里长高梁——冒尖;出人头地

谷子地里长玉英(玉米)——突出

故宫里插杨柳——树(竖)不起来

顾上烧火,顾不得翻锅——手忙脚乱

刮大风穿绸衫——抖起来了

刮风扫地——假积极;多余

刮风扫地,下雨泼街——假积极

瓜地里选瓜——越看眼越花

瓜熟蒂落——时机成熟

瓜藤绕到豆棚上——纠缠不清

瓜子敬客——一点心

瓜子去了皮——心上人(仁)

寡妇打孩子——舍不得

寡妇进当铺——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寡妇卖孩子——最后一着

寡妇上坟——哭天抹泪

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挂着蚊帐点蚊香——多余

拐杖吹火——一窍不通

拐子追马——望尘莫及

官仓里的大老鼠——肥吃肥喝

官老爷的衙门——难进

宫老爷上朝——按部就班

官老爷下轿——不(步)行

棺材板上画花——讨好鬼

棺材当马槽——用材不当

棺材老板咬牙——恨人不死

棺材里打粉——死风流

棺材里打锣——吵死人;闹鬼

棺材里的臭虫——咬死人

棺材里抹狗屎——死臭

棺材里撒灰——欺侮死人

棺材里讨帐——逼死人

棺材里抓痒——不知死活;死活不知

棺材铺里打牙祭——要死人

棺材铺偷工减料——坑死人

棺材上画美女——逗死人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死不要脸

冠军和亚军——数一数二

关灯打婆娘——暗里使劲;使暗劲

关东大侠——气概非凡

关公脖子挂葫芦——脸红脖子粗

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须)

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公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挨不上

关公在曹营——心不在焉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着;死到临头;殆在眼前;

吃亏全在大意;未日来临

关进笼里的狗熊——团团转

关进笼子里的猴子——抓耳挠腮

关老爷看《春秋》——一目了然

关老爷赴宴——单刀直入

关了闸的喇叭——一声不响

关门踩高跷——自看自高

关门炒辣椒——够呛

关门唱山歌——自我欣赏

关门打狗——没跑;跑不了;走投无路

关门打叫花子——拿穷人开心

关门打锣——名(鸣)声在外

关门打拳——里手

关门打瞎子——没跑;跑不了

关门过日子——自家知底细

关门骂皇帝——家里横;不起作用

关门摸瞎子——没跑;跑不了

关门养虎——后患无穷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观景上泰山——回头见高低

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

观音的肚腹——慈善心肠

观音菩萨打喷嚏——好神气

观音菩萨下毒手——面善心不善

观音菩萨下崽——天晓得;天知道

观音菩萨坐莲台——高高在上

观音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管水员开闸门——放任自流;任其自流

罐头食品——吃得开

罐子里掏虾米——抓瞎(虾)

罐子里栽花——活不久;活不长

罐子里煮牛头——不深入;深不下去

光膀子找机枪——赤膊上阵

光膀子玩刀山——早晚有他的好看

光棍儿搬家——省事

光棍儿过日子——孤单得很

光棍儿种地——自食其力

光脚丫穿拖鞋——没法提;提不得;提不起来;别提了

光脚丫进冰窖——凉到底了

光脚丫走进蒺藜窝——进退两难

光脑壳上落苍蝇——明摆着

光屁股赶贼——胆大不害臊

光屁股上吊——羞死人;死不要脸

光屁股上战场——胆大不害臊

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

光起风不下雨——干吹

光身子骑老虎——胆大不害臊

光说不练——嘴巴子戏

光头上拍巴掌——正大(打)光明

光有鼓槌子——打不响

广东人说北京话——南腔北调

鬼门关止步——出生入死

鬼子兵弄刀枪——杀气腾腾

鬼子扫荡大拉网——十室九空

贵妃娘娘叹气——不顺心

刽子手的本领——杀人的勾当

刽子手红了脸——凶相毕露

刽子手咧嘴——笑里藏刀

桂林三花酒——好冲

跪着养猪——看在钱份上

滚石下山——一砸到底

滚水锅煮娃娃——熟人

液水锅煮寿星——老熟人

滚水开锅——热气腾腾

滚水泡米花——开心

滚水泼蚂蚁——一窝都是死

滚油锅里捡金子——难下手;下不了手;无法下手

滚油锅里撒盐巴——炸了;炸起来了

滚油锅里炸油条——翻来覆去

锅边上的小米——熬出来的

锅底上戳窟窿——捅漏子

锅盖做风箱——受了热气受冷气

锅里的螃蟹——横行不了几时

锅炉房里的灯笼——气昏了

锅台上种瓜——难发芽

锅嫌水壶黑——不知自丑

锅中煮粥——同归糜烂

国际商船——外行(航)

裹脚布放风筝——臭名远扬

裹脚头子放风筝——又臭又长;上下不分

裹着脑袋上吊——撕(死)不开脸面

过冬的咸菜缸——泡着吧

过冬的田螺遇春水——扬眉吐气

过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过河抽板——没良心

过河的牛尾巴——拽不动

过河的卒子——横竖都行;只进不退;没退路

过河洗脚——一举两得

过河拽胡子——谦虚(牵须)

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过了劲的发面——软瘫了;软作一堆

过了筛子的黄豆——没大没小

过路客喂马——做事不当事

过路人吊丧——死人肚里明白

过滤了的空气——新鲜

过年的猪——活不久;活不长

过年吃豆渣——穷极了

过年敲锅盖——穷得叮当响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过期的车票——失效了

过五关斩六将——气概非凡

盖了三年的破被——老套子

干池塘里的青蛙——盼下雨

干地拾鱼——白拣

干辣椒——串起来了

干墨鱼摆阵仗——弥天大谎

甘露寺里的刘备——安然无恙

甘蔗地里长草——荒唐(糖)

赶车的过泥墉塘——轱辘进去了

赶狗入死巷——反咬一口

赶牛下崖——往死路上逼

赶场做买卖——随行就市

赶车不拿鞭子——拍马屁

缸里盛酒——不在乎(壶)

刚飞的鸟儿——不知高低

刚坐扭的黄瓜——苦极了

高个子跌跤——差(叉)得远

高粱地里栽葱一矮一截子

高粱秆上结茄子——不可思议

高粱秆做眼镜——空架子

高山上滚石头——永不回头

高音喇叭掉井里——哇啦不上来了

割韭菜用镰刀——胡扯

割了猫尾巴拌猫食——自己吃自己

割麦不用镰刀——连根拔

隔肚皮估仔女——难猜

隔年的馒头——早发了

隔墙扔盒子——非(飞)礼

隔墙扔孩子——丢人

隔墙看花——伸不得手

隔山放羊——一辈子不见畜牲面

隔宿猪头——冷脸

隔着窗户咬耳朵——偏听偏言

隔着门缝看吕洞宾——小看贤(仙)人

隔着筛子看人——把人看零散了

给白人戴黑帽人——诬赖好人

跟狗交朋友——离了吃喝不行

跟着秃子走路——沾光

耕地里甩鞭子——吹(催)牛

公共汽车过站头——一靠就走

公鸡头上插鹅毛——一语(羽)双关(冠)

公牛打架——有闯(撞)劲

公子重耳拾破烂——饱不充饥

狗吃王八——找不到头

狗扯羊肠——越扯越长

狗逮老鼠猫看家——反常

狗吠月亮——少见多怪

狗啃骨头——津津有味

狗撵耗子——多管闲事

狗挑门帘——露一鼻子

狗头上戴眼镜——装人样

狗吞辣椒——够呛

狗吐舌头——热得很

狗掀门帘——全仗一张嘴

狗熊弹琴——没音

狗熊爬树——上劲

狗眼看人——咬穷不咬官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狗咬回头食——反扑

古坟里的字画——该表(裱)了

古篆碑额——难理会

谷子里的石头——甩了

瓜地里挑瓜——挑得眼花

瓜子虽小——是人(仁)心

寡妇选郎——随心所欲

挂起犁杖当钟敲——穷得丁当响

挂着羊头卖狗肉——言行不一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保你不扑空

关公面前要大刀——不自量

关门打狗——死挨揍

关门挤鼻子——碰了个巧茬

关门挤了鼻子——碰了个巧茬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云长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

关着门炒辣椒——够呛

关住门打财神——穷极了

官老爷出告示——百姓该死

棺材头放炮竹——吓死人

观音菩萨的五脏一—一肚子泥

观音菩萨年年十八——妙龄(庙灵)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罐子里捣蒜——一锤子买卖

光刮风不下雨——干吹

光棍儿分田——单干

光棍对光棍——二杆子

光脚丫进冰窑——凉到底

光头跑进和尚庙——充数

光叫的猫——捉不住老鼠

贵妃娘娘叹气——不顺心

滚石下山———砸到底

滚水泡茶——又浓又香

锅耙做灯影子——焦人

锅盖穿洞——出了气

锅里的鸡——难飞

锅里的鱼——别想跳了

锅台上的油渣——练(炼)出来的

锅子里炒石头——不进油盐

锅中煮粥——同归糜(米)

过了河丢拐棍——忘本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婚礼——拉其斯坦

  静夜里响起了

  一阵阵喜庆的法螺。

  新郎新娘如入画一般地

  衣襟相结羞涩地站在礼堂里。

  女人们撩起面幕的一角

  在窗外偷偷地窥探着,

  雨季的夜里雷声隐隐——

  雷声里吹起了结婚的法螺。

  凉爽的东南风不在吹拂,

  沉沉的天空里乌云密布。

  礼堂里灯烛辉煌,珍珠项链闪闪发光。

  是谁突然冲进礼堂里?

  大门外还敲起咚咚的战鼓。

  人们全都吃惊地站起

  走拢来围绕着新郎新妇。

  向戴着花冠的麦特里王子

  说话的是马鲁瓦的使者——

  拉姆辛格陛下上了战场,

  亲自和异族的敌人打仗。

  他号召你们前去参战,

  动身吧!勇敢的拉其普特。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高呼着马鲁瓦的使者。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麦特里的王子高呼着响应。

  新娘的心被吓得粉碎,

  两只大眼里闪烁着泪水,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伴郎们高呼着,异口同声。

  拉姆辛格的使者大声说——

  “麦特里王子,时间不容你再事久停。”

  为什么还空吹着口哨,

  为什么还空响着法螺?

  解开了结成同心的衣襟,

  新郎凝望着新娘的脸儿说:

  “亲爱的,是那死亡的邀请

  破坏了我们欢乐的结合。”

  如今徒然空吹着口哨

  如今徒然空响着法螺。

  穿着礼服,戴着花冠,

  王子骑马飞奔而去了。

  满脸含愁,头温柔地低着,

  新娘转回自己的闺阁。

  灯火慢慢熄灭,

  宫廷的礼堂变成漆黑了。

  头戴花冠,颈悬花环,

  王子骑马飞奔而去了。

  妈妈哭着说——“把结婚的礼服

  脱下吧!哎,你苦命的!”

  女儿安静地对妈妈说:

  “别哭吧,妈妈,我求你,

  让我穿着结婚的礼服,

  我要为他到麦特里堡去。”

  妈妈听了手捶着额头

  哭着说:“哎!你不幸的。”

  皇家的司祝给她祝福,

  在她头上洒着吉祥草和米谷。

  新娘坐上华丽的彩轿,

  女人们吹起吉庆的口哨。

  彩衣鲜明的男女仆妇,

  一队队走来陪伴她上路。

  妈妈走来和她亲吻,父亲抚着她的头给她祝福。

  深夜里,火炬烛照天际,

  是谁来到了麦特里的城门里?

  有人在喊:“喂,停下轿子,

  禁止奏乐,别再吹笛——

  麦特里的居民正一同准备

  为麦特里王子举行火葬礼。

  麦特里王子今天牺牲在战场上,

  在这不幸的时候是谁来到麦特里?”

  “喂,吹起笛来,奏起喜乐!”

  新娘在花轿里吩咐说。

  如今这神圣的一刻再不容失去,

  衣襟上的同心结再不会松弛,

  在火葬场熊熊的火光里

  要念诵婚礼中最后的蔓荼罗。

  “喂!吹起笛来,奏起乐来!”

  新娘在花轿里吩咐说。

  戴着珍珠项链,穿着新郎的礼服,

  麦特里王子躺在火葬场里。

  轿子里走出了王子的发妻,

  衣襟和他的血衣紧紧结起。

  新娘坐在王子的头前,

  新郎的头抱在她的怀里。

  深夜里,穿着血衣,

  麦特里王子躺在火葬场里。

  响起了一阵阵尖声的口哨,

  女人们一队队地走来了。

  “善品行”——赞美着皇家司祝婆罗门,

  颂赞师说——“噢!你征服死亡的女人。”

  新娘盘膝端坐在焚尸的柴堆上——

  风吹着熊熊的葬火在燃烧。

  火葬场上一片胜利的欢呼,

  女人们吹起结婚的口哨。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5篇

《浮生六记》该散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下面是我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那苏州城的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是属于沈复和陈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谓至矣”,而陈云,是此生苍天对他最大的恩赐。

从儿时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芸娘”,是一段羡煞旁人的锦绣时光。陈芸是个可爱的女子。她曾着男装与沈复观神诞花照,游于庙中。他们一路走过,穿过熙攘的人潮与盛世的烟火,把清贫单调的日子过得舒雅温暖。这半生,如此美丽。我最爱芸娘说的一段话,让人瞬间就温柔了起来——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只不过,这相聚相爱,竟在“芸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百只身天涯,风霜满肩。

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

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用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沈三白心满意足。

沈复还记道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

读遍此书,绕过几圈,还是最舍不下陈芸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

他与所爱之人的朝朝暮暮,倾注了世间极致的悱恻与缠绵。只怕日夜耳鬓厮磨,还叹春宵苦短。

读过《浮生六记》,像是走过了沈复的一生,坎坷与情意,快活与伤离。沈复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质,轻轻地温柔了文字与光阴。

“觅得浮生半日闲,一醉如梦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绵长岁月里,沈复定会为了见到陈芸,为了他们所向往的清风朗月,流浪千万里,不问归期。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2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3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维高超,却在处置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享誉中外,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节很严正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胆大妄为,后来慢慢放松了,在公然场所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悦目,缓缓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明白,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愉快,便不说明。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街坊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知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诋毁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白叟(老头),更是怒发冲冠,叱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备她,或者暗里称说“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切实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忍辱负重,我也不赞成,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气宇轩昂!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斯,反令本人陷入窘迫。他帮友人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户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大发雷霆:“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君子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确实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跟芸娘一起遣出家门,借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步衰败,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禁受打击身材虚弱,家人腻烦,她不得不静静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离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别!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懂得的――芸娘居然要自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岂非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而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预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搭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杞人忧天,无聊之举,后人未必以为她这是慷慨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情感深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个别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景贫苦,倒还算协调。惋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残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清苦红杏出墙”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须要物资基本,穷佳人难以企望完善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很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终生,坎坷太多。有段时光他甚至已到日暮途穷的状况,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到处借钱。而他在贫穷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无可忍,卑躬屈膝地看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论是游幕经商,还是奔走忙碌时,他仍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经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录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导山水,评议景色,激扬襟怀,于世人惊叹之风光盛处,苏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惊喜地读着《浪纪行快》,心中一遍遍感慨着,看吧,只管生活崎岖多磨,这照旧是多怡然自得的浪游!古代人的生活是如许地寂寞枯燥,身在困顿中已是疲乏不堪,何可能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干净雅致,无论是在安静的顺境,仍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难,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贵超拔的精神品德。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爱护。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书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一心爱护文艺,寻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仍旧有着淡泊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竟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沉的文明了。经由这种文化的熏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温和的漂亮。只是这种文化,咱们简直已难企及。

于清贫生涯中,始终坚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开朗安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玄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认为诗酒之需。平民菜饭可乐毕生,不用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晓得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力悉数放在天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挖掘上,反而不在意现什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富丽爱情离我们一般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跃逼真地让我眼眶潮湿。他们对生活的酷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污浊晶莹。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色彩,只见精微,不见制造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至远,恬淡以明志。千年来,有多少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到达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跟着沈三白明澈的书香字迹,去发明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烈场中忽开冷眼,于崎岖愁境中恍然大悟,也是一种禅意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4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700字篇5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我相信这是当今社会男女的最热点话题之一,越来越多不结婚多么美好,多么潇洒的文案都层出不穷,而结婚的影视作品和新闻所暴露出来的麻烦、丑恶、不幸也是让大众唏嘘不已。那我们能从这些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就去做决定不结婚吗?不结婚真的适合普通人吗?

身边还真的有两个典型的单身后半生的例子,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第一个是一位婶婶,六十多岁,她以前是一位护士,新一线城市有两三套房,丈夫年轻时开公司,后因为操劳患胃癌而死,留下一大笔遗产,自己退休金大概8000左右。没有子女,因为那个年代,也没有再婚嫁。说实话,她这个经济条件,有的人一个人一辈子不结婚拼命工作也未必能达到,她年轻的时候就上班,偶尔出去旅游,有一些朋友,但是随着年纪大,除了妹妹,少数亲人偶尔相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后来退休,到处出国旅游,欧洲,东南亚,经常去。但是我发现每次亲人聚会,她的话超多,一张嘴巴霹雳吧啦不停的讲,好像就没有说过话一样,人背后也说她情商极低。最重要的是,她现在说,想过继侄子为自己的孩子,老了能养老送终,她意思是她的钱财也可以留一部分给继子,外人她也不放心。但是呢,他的侄子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贫穷,说过继就不必了,到时候能帮就帮一下,但是不能帮或者自己家里有事也没有办法。懂的人都知道这是托词,你过继了,万一有什么你就得负责,负责不好,亲友还会指责,这种事情也不是几个钱能解决的好的,指不定还冠上一个贪财的名声,没人愿意,所以她也是很无奈,每天依然惶惶终日。

还有一位伯伯,年轻的时候知青下乡,本来想扎根黑龙江,奈何父母反对,只得回来,但回来已经三十多岁,又拖几年打基础,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妻子,索性一个人过。我发现这类人都是一模一样的经历,年轻时拼命工作,老了到处旅游,不同的是,就像大家想象的,他爱吹笛作曲,有一大群志同道合的驴友和乐友,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这群人吃喝玩乐,但是他没有商量的人,对朋友的话深信不疑,有一次被朋友坑骗了买什么理财产品,骗了一大笔钱,还是十几年的老朋友。有的人说,我这么聪明,肯定不会像他一样啊,但是,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和脑力大不如前,你不能保证一辈子都遇到好事的。另外就是他生了一次大病,做了手术,没有照顾他,亲友也只有几个去看看他,守在他身边的是护工,有一次我和先生去看他了,那个护工是怎么对他的,因为没有家属,人在的时候就稍微正常点,你还没有走出门,喂饭的时候就是大声叫:老爷子,快吃吧,一大口饭喂进去,也不管你嘴巴里吃没有吃完,反正很不是滋味。有一次过年见到他,他对年轻小辈说,要好好相处过日子,你看我弟弟病了,她老婆在病床边上夜以继日的照顾,而我……

来谈谈那些一辈子不结婚的人她们的生活,那你一定会看到,没有压力和拖累,到处旅游,三五好友,可以说除了不违法的事情想干嘛就干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第一个要求财务自由,除了少部分人有这个能力,说真的,普通人恐怕就算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的马马虎虎,当然我也不是说财务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一样。第二就是,这种生活一眼已经望到头了,说到底就是吃喝玩乐嘛,还有什么?就是一潭死水,一直属于毫无波澜的状态嘛,有人说,我就是要这样啊,无忧无虑,到处找乐子啊,多么开心。真的开心吗?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要跌荡起伏的,就是来体验人生的各种不同阶段的,就是来让父母子女爱人参与到自己一生的,不然人没必要有生育的功能,那就像一个行尸走肉,除了浪费一辈子的粮食吃食,可以说毫无作用和意义,其实民间骂这样的人真是难听,俗称饭桶。第三个是你还很年轻,你根本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你能保证自己一个人一辈子无病无灾?父母安康吗?根本不能保证,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你要的真的不仅仅是钱,就算是钱财方面,当大事发生的时候,只要一件事,就足以压倒大部分人,因为你孤立无援。你还需要和人商量,有人说我有朋友,你找朋友借钱试试,朋友没有自己的问题吗?朋友真的一生都对你忠诚又能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在你身边吗?未必。朋友是志同道合,合则来,不合则散。他们对你没有任何法定的和道德义务。另外就是心理承受能力,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一个人心理能承受的,这个你以后就知道了。

有人说结婚生子就好吗?还不是一地鸡毛,有的还离婚了,搞不好还有少部分杀妻弑父的,爱人子女没一个靠得住的,男人辛苦挣钱,还得买房买车,追求女孩也是煞费苦心,还不一定抱得美人归。女人操劳持家,现代女人更难,还要外出工作。

婚姻生活真的这么糟糕吗?当然,我不否认结婚生子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和矛盾,各种喜怒哀乐应有尽有,但是,你去看看那些一辈子相依相守,同甘共苦的夫妻,母慈子孝的父母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年迈老人,他们是愿意一个人还是一家人?但是幸福的生活如果拍成影视作品就没有人看,为什么呢,因为大部人对别的痛苦有同情共情能力,但是对别人的幸福却没有强烈的认同和感受。有一句话叫秀恩爱,死得快。为什么?因为幸福是不能外露的,你外露干什么?平白无故遭受很多人嫉妒和暗害,但是不幸可以,反而比较受到大家的同情,所以中国人自古就很聪明,好事基本不出门,坏事才传千里。以前人家说你们夫妻感情真好呀,我们一般回答哪里哪里,在家也常吵架的;人家说你买房真有钱啊,人都是哪里哪里,也是欠一屁股债才买到的;人说你女儿长得真好看呀,哪里哪里,家务事一点不会做。都是要说一个缺点让别人心里平衡。现在不是,现在受西方思想,都说谢谢,这样你就默认了嘛,别人就开始嫉妒,找机会害你了。

有人说,艺术就源于生活,但是还有一句高于生活呀,影视作品之所以受人关注是为什么?因为它不能只写美好,那样你看不下去,它就必须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刀光剑影,这样才是艺术,你天天两个人在厨房炊烟袅袅,在客厅嬉笑怒骂,在卧室亲亲我我。父母子女的成就感和依赖感拍出来别人看不了。人往往喜欢记住难受的事情,而在快乐中容易遗忘和习惯。当然,好的婚姻生活需要两个人的互相配合,需要经营,需要智慧。比如说,一个男人负责养家,你就好好挣钱,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一个女人顾家,你就照顾好老人与小孩,让男人在外面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不然,他有机会出差表现,你在家怕黑,弄得鸡犬不宁,他怎么发展?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反着来,就是女主外,男主内。简言之,就是互相配合好,我替你承担你应该照顾父母子女的责任,你就替我承担在外面我的那部份辛劳,没有谁高谁低,婚姻生活和择偶方法又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离婚的人,要么就是不懂经营,自私自利,这样的人说实话,你和谁都过不好,一个人也未必过得好。有的人离婚了,发现找到和另一个就过得十分幸福,为什么?就是后面这个人和你就是搭配的十分好。发挥了自己在婚姻中的优势。另外就是那些极端的什么弑父杀妻的,你身边有几个?不要因噎废食嘛。那种子女不孝的,说真的,几乎都是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导致的,要么拼命宠爱,要么不闻不问,你要是用爱教育,以身作则,基本上都能养出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不排除有像杨丽萍老师那样为舞蹈放弃家庭、为艺术而生,过着如此幸福,令人羡慕生活的人间仙子,但是我觉得不适合大众百姓,你也没有她的才能。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体验人生百态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团体,后面才有亲朋友好友。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发挥各自的价值,这个家族就得以壮大和传承,每一个家族壮大和传承,这个民族就生生不息。

我们不反对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那是你自己的人生,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是自作自受。结婚生子就一定好吗?我没有这么说,但是,结婚生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不然你说人体为什么那么构造?有人说,做女人苦,但是,一个女人,靠不上父母,还能靠丈夫,靠不上丈夫还能靠自己,靠不上自己还能靠子女,男人呢?也不是说一定要靠谁,而是你有这样的机会和选择。你为什么有这个功能不用呢?

总之,我是提醒各位在看那些表象的时候要镇定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一辈子,不要局限于当前,不要着急给自己的人生下定论,要考虑一下适不适合自己,不要盲目崇拜和跟随。因为世事无常,走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顺应时势,顺应自然,不然悔之晚矣。其实人最早的时候就是母系社会,就是男女各过各的,为什么这种制度死掉了?因为不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就淘汰了。

很多人最初的一些思想,什么过分自由啊,过分男女平等啊,不婚啊,AA啊,都是受到外国思想的影响,我也不知道好不好,但是这次疫情,你就知道,中国的人情互助社会,儒家中庸思想,未雨绸缪,家族情感和外国的思想就是不一样,西方科技领先值得学习,但人文思想也值得学习吗?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当然有错,错在眼神没长好,都已经要订婚了,男友家人的品行都看不出来。

一、订婚宴加个求婚仪式没啥毛病,虽然有些人会纠结下跪求婚这事,但是只要小两口乐意,其他人只会祝福。

我当年订婚的时候,也有一个求婚的环节,在知道有这个安排之后,我爸妈特意的把我喊过去,说是他们找很多人问过了(其实是喊我姐上网查的),是单膝,单膝是求亲的,并且男左女右,得跪左膝才算尊重,跪右的话就是不尊重,甚至有小妾的意思;

双膝是跪长辈的,双膝跪平辈只有跪丧的时候才会这样,所以千万不要双膝跪,不然就不吉利了,耳提面命的跟我叨叨了半小时。这个事件里,下跪求婚是单膝跪,有什么好纠结的?

现在社会虽然有些老人还有点封建思想,但是在这些小细节拿姿态的真的不多,就说一句:电视总看过吧?电视求婚那样不挺能接受的吗?

二、而准婆婆却因为求婚这事当场生气,那幸亏没结成,不然后续有得受的。

的确,是有很多老人有封建思想,包括我的父母,他们同样对下跪求婚这事不是特别赞同,但是他们选择给未来儿媳尊重。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年轻人追求形式感、追求浪漫,只要不是玩得太过火,都不觉得有啥,因为这是两辈人当中最基本的尊重。并且我娶的是异地的,我父母在订亲的时候,还特意了解了一下我妻子那边的习俗。

比如说,我家乡是没有改口费这种说法的,但是我妻子那边有,所以我父母跟哥姐都准备了。在我结婚的时候,我们按着我家乡的习俗请了“吹笛队”、“舞狮队”,也按着妻子那边的风俗铺了红地毯,搭了气球拱门。这些费用其实真的不高,就这样两家欢喜不挺好吗?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白,老一辈的确是比较封建,但是尊重人的老人,会试着接受年轻人的浪漫与小细节,当场拿姿态的,就算了吧,结不成就是幸福

三、这种拿姿态的婆婆不是什么好相处之人,她觉得自己儿子是凤凰,该配天仙,那就让他们找去吧!

这样的婆婆纯粹就是他们自己家过成什么X样自己没点数,反倒觉得人家姑娘配不上自己的儿子,那么彩礼不要也罢,一个女生要下嫁,真的图那5万的彩礼吗?她既然把儿子当宝贝,那就继续当好了,女方不嫁是好事,毕竟“配不上”人家的儿子嘛!让她找个她认为配得上自己儿子的女人不就完事了吗?

作为一个单膝求过婚、并且父母没有反对,反而在各种帮儿子找注意事项的男人,我在此友情提醒:姑娘请及时止损,千万别心软复合

盘点全球蛇人部落!历史上的“蛇人”不断迁徙,当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没有分开的时候,从现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见到“蛇人”的足迹。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巴基斯坦 在信德省南部专门划出一块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让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蛇人”群体被称为部落,是因为这种表演艺术的从业者数百年来已发展出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每当“蛇人”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们便在他身上滴几滴有毒的蛇液。“蛇人”们相信这会帮助他生来便具备辨别蛇性的能力,并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

捕蛇是“蛇人”的看家本领,“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便是独自进山捕捉到一条蛇。在“蛇人”眼中,不会捕蛇的小伙子没有结婚的资 格,他们不但无法得到姑娘的芳心,永远不能成家立业,而且还会被当做是辱没门楣的“败家子”。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蛇人”便四处觅蛇。为了表示尊重,在 捕捉之前他们要和蛇用“说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保证它们会得到照顾和保护,一年之后会被放生。

“舞蛇”在南亚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来到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观光的游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浑身缠满了蛇的流浪艺人。

他们身上的蛇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为主人带来收入。这些艺人就是南亚次大陆上一个古老而奇特的群体:“蛇人”。

“蛇人”携带着一种类似中国笛子的独特乐器,先是用它吹出悠扬的乐曲,让蛇变得安静,再用特制的金属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诱它将嘴张大,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藏在蛇牙后面的毒囊取出。

“蛇人”部落一般都是相互通婚,子承父业。女孩子在嫁人时,获得的嫁妆通常是必不可少的“3大件”:一条强壮的眼镜蛇、一瓶防止蛇咬的药粉、一只表演时作为配角的小狗。“蛇人”通常用袋子装着蛇四处卖艺。

据说有一项绝技表演就是让一条毒蛇通过鼻子进入口腔,然后再从嘴里爬出来。不过要想掌握这项绝技必须从小开始训练,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蛇 人”的另一个副业是卖蛇药,凡是遭过蛇咬的人,将“蛇人”提供的药粉放在棉布上蘸以蜂蜜或者牛奶,每月在伤口上敷两次便可痊愈。

印度有吹木笛舞蛇人,剧毒眼镜王蛇能随着木笛的曲调翩翩起舞,这项传统表演也是古老职业。印度教是崇尚蛇神的,印度教主神湿婆就有伴随和保护他的蛇神。上图中的舞蛇人以鲜艳的红布包头,是经典形象。

吹木笛舞蛇是印度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曾经红火一时,由于经常在大舞台表演,收入不菲,也成为印度的富裕阶层,但后来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对此的异议,以及 出台禁养某些蛇,限制了他们的表演生涯。

到底应不应该存在这项传统技艺,那是人家印度 与舞蛇艺人的事。不过目前看,吹木笛舞蛇在印度已经大势已去,只剩下一些流落在民间的艺人靠在旅游景点卖艺来维持生存。

除了吹笛舞蛇人之外,还有被称作“海的新娘”的街头艺人。他们靠歌舞卖艺流浪生活,属于印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对于“蛇人”来说,蛇就是生活的依靠,因此它们就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但近年来一些“蛇人”为了赚钱,开始大肆做贩卖蛇类的生意,例如一条眼镜蛇能卖到400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没有毒性的普通草蛇则按其重量定价。

由于蛇浑身上下都是宝,蛇皮可以做鞋子和皮包,蛇胆可以入药,因而吸引了众多的皮货商和医药商。不过,那些坚持古 俗和传统的“蛇人”坚决反 对这种“数典忘祖”的做法,他们认为“蛇人”可以用蛇来赚钱,但绝对不可以卖蛇或杀蛇,因为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蛇,“蛇人”部落也将彻底消失。

耍蛇是印度一项传统娱乐表演,尽管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日益严格,这种表演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一些世代耍蛇的家族依然在靠此谋生养家,甚至一名年仅2岁的男孩也继承了这门手艺,敢于与眼镜蛇共舞。

2岁耍蛇男孩苏米特(Sumit)与65岁祖父布德赫·纳斯(Budh Nath)住在印度法里达巴德(Faridabad)地区,这里距离新德里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纳斯目前正在训练苏米特祖传的耍蛇技艺。在家人的鼓励下,苏 米特敢与眼镜蛇玩耍,甚至将这种可怕的生物缠在自己的脖子上。

纳斯称,他的家族过去靠耍蛇过着体面的生活,男孩都能上得起学,女孩都能嫁人,然而如今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纳斯说:“现在我们只私下里在旅馆中表演,而且只为熟人表演。你不知道警察何时会来逮捕我们,没收我们的蛇。”

如今的窦唯,是不修边幅、道士模样的“窦仙”。每每看到这样的他,很多怀旧的人总会想起多年前那个衣裾飘飘、丰神俊朗的吹笛少年。

01

王菲和窦唯都是北京人,而且是同岁,今年都51岁了。两个人虽然都是做音乐的,但是王菲是“根正苗红”,窦唯则偏向于“野蛮生长”。

王菲像是美丽高冷的班花、校花,而窦唯像是桀骜不驯的浪子、才子。

窦唯住在北京的大杂院,父亲是搞民乐的,所以他从小学习吹笛子,6岁的时候就能在幼儿园演出了。中学的时候遭遇父母离婚,他和妹妹跟着母亲生活。

16岁时,窦唯考入职高,学的是精神病护理,职高期间学了点吉他,就自己搞起了音乐。18岁时,他开始走穴跑场,唱的歌很杂,有蒋大为的、崔健的、齐秦的、英文的等。

02

王菲得父亲是煤炭工程师,母亲是煤矿文工团女高音,所以她从小住在北京煤矿大院。她小学的时候是文艺委员,中学的时候加入了银河少儿艺术团。

14岁时,王菲就在央视的六一晚会上独唱《大海啊故乡》。15岁时,她就出了《邓丽君故乡情》等邓丽君翻唱作品。

18岁时,王菲考取了厦门大学生物系,但是她又放弃了,跟着父亲移居香港,并拜了香港的“音乐教父”、“巨星之父”戴思聪为师,开始学习声乐。

值得一提的是,王菲的现任谢霆锋也是戴思聪的徒弟。王菲是1987年拜师,谢霆锋是1994年拜师,王菲算是谢霆锋的师姐。

03

王菲和窦唯,这两个人一开始的轨迹如此不同,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呢?因为从1988年开始,他们的轨迹慢慢交汇了。

1988年,19岁的窦唯加入了“黑豹乐队”,开始展露才华,几乎包揽了所有词曲创作。4年后,“黑豹”同名专辑在香港推出,《Don't Break My Heart》在香港排行榜居于榜首。

1994年,25岁的窦唯站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演唱了《高级动物》,这应该也是窦唯的高光时刻吧。

记住这3个关键词:1994年、25岁、香港红磡。因为王菲也有,一模一样。

04

王菲在1989年,也就是20岁那年以艺名“王靖雯”在香港出道,并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王靖雯》。

1991年的年底,22岁的王菲因为和经纪公司有了一些矛盾,一气之下远赴美国学习。1992年大年初一,王菲给老师戴思聪打电话半年,戴思聪对她说:“你必须马上回来,你只要停下半年,别人就会忘记你”。

当时,在女歌手中有统治地位的梅艳芳刚刚举行完30场“告别舞台演唱会”,决定暂别舞台,“天后”宝座一时间虚位以待。

于是,王菲马上飞回香港,凭借着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迈出了“天后”之路的最坚实一步。

1994年,同样也是25岁的王菲也站上了香港红磡体育馆,一连举办了18场演唱会,打破了初次开演唱会的场次纪录。

05

时间从1994年来到了1996年7月,当时都是27岁的王菲和窦唯“奉子成婚”,5个月后,女儿窦靖童出生,如今,窦靖童也已经23岁了。

王菲和窦唯的婚姻只维持了3年。1999年3月25日,王菲单方面签署分居协议,开启了离婚程序。5个月后,离婚手续正式完成。王菲带着2岁多的女儿离开。

王菲和窦唯彻底决裂的导火索,是1999年3月初,窦唯和一个叫高原的女摄影师,在日本东京一家餐馆吃饭,虽然在海外,但还是被香港记者抓到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问窦唯“这个女人是谁时”,窦唯说:“她叫高原,是我的爱人”。之后,高原在接受采访时,也“大方”回应:“从1994年到1999年,我一直和窦唯在一起,没有分开过”。

仿佛王菲才是介入的那一个…

06

窦唯和王菲离婚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02年6月,窦唯和高原登记结婚,2个月后,他们的女儿窦佳嫄出生,也就是说,窦唯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奉子成婚”。

在高原口中,这段从1994年就开始的感情,也只持续了10年。2004年,他们也离婚了。从此,窦唯就没有再谈婚论嫁。

窦唯的二女儿窦佳媛,也就是窦靖童同父异母的妹妹,如今18岁了,并且也成了歌手,另外,她还是coser,比较有名的是COS过《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男主角。

窦佳媛在14岁的时候首次登台演唱,这两年先后出过两支个人英文单曲。说实话,她和姐姐窦靖童还挺像的,都是中性打扮,都是个性十足,都出英文单曲。

07

王菲和窦唯,这两个同岁的北京人,有过几年短暂的交集,之后又各自桥归桥路归路了。

只是,王菲的名气太大了,离婚至今21个年头,窦唯也一直没有摆脱掉“王菲前夫”的名号。

再加上王菲名气、外形一直保持得很好,而窦唯被拍到的“近况照”都是一副落魄、邋遢样,就免不了会被拿来和王菲的现状进行对比了。

08

这几天,51岁的窦唯又一次被拍到了,拍到之后就照例被老生常谈地“看图说话”了:出入平价餐馆、身材发福、打扮邋遢、头发凌乱、发际线严重靠后、尽显老态…

一句话总结就是:和王菲离婚之后,窦唯没落了,和王菲状态天差地别。

最后,不禁在想:如果窦唯这些年能够好好拾掇拾掇自己,不要那么不修边幅,不要那么“接地气”,是不是就不会被一直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了呢?

不过,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窦唯也就不是那个窦唯了,也就不是“窦仙”了,而他的人生轨迹也会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06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