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可以和汉族通婚吗

清朝满族可以和汉族通婚吗,第1张

可以,但是很难,基本上八旗弟子是很少的,到清朝后期仍会是老一辈的不愿通婚,但是平头百姓大概没什么计较的。虽然顺治的恪妃石氏、佟妃诞下玄烨与孔子后人的婚事是特例,可是纵观还是十分艰难,且看历代清朝后宫汉妃的地位不仅很低,而且就算能够生育也未必能够得到晋升。

所谓的满汉不通婚,不过是旗民不通婚在清末的叫法,其原因由于清朝中期的皇权强化、削弱下五旗各旗旗主王爷和旗内王公对本旗控制力度等手段,加强八旗内部内外二十四旗的认同,使得八旗逐渐融为一体,所以,清初的旗民不通婚也就逐渐改成了清末的满汉不通婚。

旗民不通婚,有清一朝也没有正式的法律文件记录过,在八旗内部,也没有明显的文件记载,在《清史稿 世祖本纪》还记载过顺治八年甚至有鼓励旗民通婚记载:“令满、汉官民得相嫁娶。”(蛇注:《清史稿》成书于民国,而那时,满人已经等同于全体旗人,所以,在这里“满汉”的含义是“旗民”,下同。)

而且在清末,孝钦显皇后也下发过懿旨鼓励满汉通婚:“满汉臣民……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开除此禁……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

不过呢,孝钦显皇后这张懿旨,却在某些人眼中成为了“旗民不通婚”的确凿证据,可是,怪事又出来了,为什么贯穿整个清朝,都有旗人娶汉女的记录捏?(旗女家汉人的情况也有,但是少。)

从目前研究的角度来看,和事实比较一致的是《永宪录》的说法:“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与汉人联姻。”也就是说,旗人的正妻不能为民人,而纳妾之类的则随意。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如完颜廷鏴的正妻恽珠就是民人,而且清末依兰副都统全亮的正室也是西征之时伊犁当地之民女。

至于旗民通婚的形式,无非是两种:

汉女嫁旗人,汉女抬旗(有的可能会改满姓);

旗女嫁汉人,旗女出旗(出旗了后代就没法享受旗人待遇了)。

一、抬旗时间

孝康章皇后是在死后抬旗,因为他生前没有做过皇后所以没有必要抬旗。

据稽古右文的说法,孝康章皇后是康熙八年由汉军正蓝旗抬汉军镶黄旗(参见侯寿昌《辽东佟氏族属旗籍考辨》)。

);

佟佳氏一族(佟养正一支)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由佟国维上表,归满洲,由镶黄旗汉军抬至镶黄旗满洲(而且上表的时候攀到了元妃)。

PS从康熙八年那一次抬旗就只抬了孝康皇后的爷爷佟养正这一支,他的堂爷爷佟养性那一支一直留在正蓝旗汉军。

二、亲族关系

一般认为是没关系的,不过他们确实是同宗(在佟国维请复满洲的奏折和批复中就提到了),就是关系稍有点儿远,我可以给你顺顺。

①佟棠

②长子 佟恩

③长子 佟登/达木巴彦

④女 佟佳氏 哈哈纳扎青(太祖元妃)

②次子 佟惠(生育五子,选、迈、适、遽、遴)

③次子 佟迈

④子 佟养性(隶正蓝旗汉军,石乌礼/施吾理额驸)

④从子 佟养真/佟养正(父亲应该是佟选、佟适、佟遽、佟遴中的一个)

⑤次子 佟盛年/佟图赖

⑥长女 佟氏(孝康章皇后)

虽然佟恩和佟惠不确定是不是佟棠的儿子,但佟恩、佟惠、佟意、佟恕确实为四兄弟。

也就是说:孝康章皇后的高祖父 是 元妃祖父 的弟弟。

文:平仄之间

播了过半的《延禧攻略》,剧中女主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不过我对富察皇后身边的两个大宫女明玉和尔晴很有兴趣,她们两人在初期给人的印象完全相反,基本上是喜尔晴厌明玉,但随着剧情发展过半,最初的印象完全反转,我很想试着来写一写她们两个。

在女主魏璎珞进入长春宫之前,明玉和尔晴应该是皇后身边一动一静的存在,她们性格截然相反。故事初期,观众们显然会比较讨厌明玉,更喜欢温婉的尔晴;可如今,又会觉得明玉活泼可爱,同时很想“弄死”尔晴。那就分别来说说吧。

先看明玉,明玉性格外放,存在感比较强,但是一开始大家不喜欢她,就先来说缺点。

首先比较明显的缺点是喜怒形于色,嘴巴不饶人,脾气来了,基本上谁都敢给脸色,除了皇后与皇上。这样的宫女能在等级森严的皇宫里生存下来,这简直就是奇迹啊!也可见富察皇后确实十分温柔,特别能容人。这样的脾性今后是一定要吃亏的,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但这也是源于更深层的缺点,就是智商太普通,从妆容扮相上也能感觉出是一个普通智商的妹子。为什么说这是缺点呢?生活在规矩森严的紫禁城,不说为了飞黄腾达吧,就算是为了平平安安的活着,脑子也要尽量聪明一点啊。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智商普通的人,好在我们可以接受教育,可以多读书,这样能让我们的智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懂得更多的人生智慧,看待问题可以更从容,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作为从小入宫的明玉,没有办法接受系统的教育,看问题的高度得不到提升,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比较固定。反观女主,智商高不说,还被皇后亲自教导读书,这根本就是如虎添翼,一切都在为女主的上行做准备,所以她一定会跟明玉的身份差距越来越大。

剧中有一段能够同时明显的看到这两个缺点的作用。皇后与纯妃讨论画作时,指明询问魏璎珞的意见,明玉因为讨厌魏璎珞,就故意插嘴,被打发了出去。明玉气吼吼的出来后,刚好瞧见新入宫的舒贵人带着礼物来求见皇后娘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新入宫当然要先来拜拜后宫之主。明玉倒好,把自己的受的气撒在舒贵人头上,一脸怨气的把人家打发走了!要打发人家并不是不可以,至少把话说好听一点,况且你受气是自找的,怨不得舒贵人,舒贵人再不得宠,也是主子,你一个宫女也敢吹胡子瞪眼?要知道,你可是皇后身边的大宫女,对外说出来的话就会被视作是皇后本人的意思。因此,舒贵人见不着皇后反受了一顿气,她不会把这个锅算在明玉头上,而是算在皇后的头上。就这样,舒贵人生生的被推到了一向看皇后不顺眼的高贵妃那里,为高贵妃出谋划策,给皇后使了不少绊子。不过明玉应该不会想到,之后的种种麻烦其实都是由她间接造成的。

明玉和女主魏璎珞之间的对手戏也很精彩,魏璎珞初进长春宫,明玉很是看不惯,处处刁难,不让魏璎珞亲近皇后,不给魏璎珞活干反而诬陷她懒怠企图把她赶回绣坊。在魏璎珞最终救下愉贵人和五阿哥,却被明玉说成假传懿旨时,观众对明玉的讨厌达到了峰值。这样的奴才在身边,不是变着法儿给主子找不痛快吗?这真的合理吗?

当然合理,因为明玉也有非常重要的优点呀!

最大的优点,忠诚。一个牙尖嘴利且大大咧咧的宫女,能在皇后身边一呆就是六年,除了有皇后的宽容,明玉的忠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甄嬛传》里,甄嬛曾经说过:“我最看重忠心二字。”从主子的角度来说,手下人首先要具备的是忠诚的品质,能力只是其次。有了忠诚来当1,能力啊头脑啊这些0才有意义。一个不忠诚的人,也会被人背叛。明玉对皇后忠心耿耿,除了针对魏璎珞的事,基本上的行为都是为了皇后着想,只是所用的方式太不过脑子,反而为皇后树敌。但在皇后晕倒卧床之时,依然服侍在侧,不离不弃。皇后十分聪慧,看在眼中,非常了解明玉为人,所以一直留她在身边。在之后的剧情中,魏璎珞也依然把明玉留在自己身边,十分信任。

非常关键的优点,做事勤勉,会做小食。这其实也是她分内该做好的,作为皇后身边的大宫女,无论性情如何,贴身伺候的事还是要做好才行。皇后日常的梳妆是由明玉来做的,富察皇后最爱吃的江米年糕也是明玉做的,明玉还能记得皇上皇后以及傅恒等各位主子的饮茶喜好等等等等,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要从细微处才能看到明玉的价值。

最后来看最拉好感的优点:拿得起放得下。大家都知道明玉也暗恋,啊,不对,是明恋傅恒,每次傅恒来见皇后姐姐,明玉都会赶上去笑脸盈盈的,可是男神就是冷脸相对。后来发现傅恒喜欢魏璎珞,就不再上赶着讨好了,甚至后来在傅恒另娶他人时还为魏璎珞抱不平,这样的爽利心态很是拉了一波好感。

有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魏璎珞初入长春宫时,明玉要处处针对她。我们来分析看看啊。

首先呢,明玉和魏璎珞是年龄相仿的,差也差不了太多。根据剧中情节(第21集),明玉并不是在富察皇后进宫前就服侍在身边的,所以她应该是在十三岁时入宫,在宫里苦熬了一些年,后被富察皇后看中,留在了身边,一留就是六年。要知道小宫女入宫,除了那些主子入宫前就贴身服侍的丫鬟,是没有可能一入宫就贴身服侍主子的。

这样的生存经历下,明玉看不惯魏璎珞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一则,明玉入宫比魏璎珞早得多;二则,明玉吃过的苦比魏璎珞时间长;三则,明玉留在皇后身边的难度比魏璎珞大,明玉非常不喜欢女主魏璎珞通过耍耍嘴皮子的方式轻而易举的就进入了长春宫,而且深得皇后赏识,这就是嫉妒;四则嘛,明玉暗恋傅恒许久,也只是请个安的程度,魏璎珞一来就跟男神说上话了,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啊!

在高智商高情商高忍耐力的女主魏璎珞数次帮助长春宫化解危机,还联合明玉共同解决了两次棘手难题之后,明玉终于放下了成见,放下成见的明玉顿时可爱起来。在之后的剧情中,还能看到明玉的成长,只是看过预告,还是hin心疼明玉…

再来看尔晴。剧中多次提到明玉和尔晴共同服侍了富察皇后六年,那么为什么对于初进长春宫的魏璎珞尔晴却很淡定呢?

尔晴这个角色所选的演员有一定的bug,89年出生的演员苏青,扮相看上去有点年龄感,所以一开始我总觉尔晴应该是那种调教小宫女的掌事姑姑,但实际上,尔晴这个角色应该是跟明玉的年龄差不多的。扮相上的年龄感可以说有利有弊,初期她给观众的初印象有多可亲,那么后期给人的感觉就有多可憎。

先来说尔晴的优点。首先,她心思缜密,处事冷静。尔晴虽然言语不多,但是脑子里看待事情却很明白。比如她看得出魏璎珞提前为皇后做洛神衣服,是为了让皇后留住皇上,为怀上嫡子做准备;魏璎珞被裕太妃叫走之后,她也能看出裕太妃只是要出气,暂时不会为难魏璎珞,并且劝皇后不要着急。主子也好,领导也好,都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

然后,她温柔安静,知书达理。这两者都不是先天的,而应该是后天造就。剧中有提到,尔晴的祖父曾官居刑部尚书兼议政大臣,但是因为祖上是内务府包衣出身,所以尔晴只能进宫当宫女,而不是选秀女。但即使如此,尔晴的出身起码是比明玉要好的,后面的剧情也能看得出她能通诗书。出身好的宫女才有可能去侍奉高级别的领导。在主子身边近身伺候,不用干脏活累活,衣着体面,油水大,提拔快,万一哪天被皇帝看中,就能封为妃嫔,比低阶宫女好太多太多了!

那么尔晴为什么不像明玉那样排斥魏璎珞呢?因为尔晴根本不在乎,她相信自己一定会离开奴才队伍,所以多一个奴才少一个奴才对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关系,她的战场不在这里,所以她完全不在意。尔晴反复强调自己做了六年奴才,忍了六年,和明玉一同服侍皇后六年,说明她真的就只是当了六年的宫女,年纪其实真的不算大。加上剧中设定尔晴貌美,出身尚可,其实她看上富察·傅恒,也不算老牛吃嫩草了。

尔晴的缺点是唯一,致命的,也是一点点显露出来的,她的缺点就是自私,极度的自私。自私,只忠于自己,就不会忠于别人。极度的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一个聪明人自私起来,格外值得警惕。

尔晴对富察皇后,并不会有所谓的忠诚,她要的只是顺利度过宫女时期,通过婚姻,来达到一步登天的目的。富察皇后无论在剧中还是历史上,都是一位温柔贤明的皇后,她一定会为尔晴将来的婚事做一番打算,但是却万万没想到尔晴看上了自己的弟弟。

可是尔晴真的爱傅恒吗?我认为她不爱傅恒,她爱的是她自己,对于傅恒,就有点喜欢吧!可是傅恒这样的人,本来就很招人喜欢啊!出身高贵——镶黄旗,皇亲国戚——皇后亲弟,前途无量——御前侍卫,英俊帅气——不解释……生活在深宫中情窦初开的宫女,很难不会偷偷仰慕这样的男子。但即使尔晴喜欢傅恒,也还是会为了自己出人头地的欲望,在皇后怀孕时试图勾引皇上,这就是背叛。所以,自私的尔晴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管自己的做法是否会伤害他人。

尽管尔晴出身官宦家庭,但她的家族只是普通八旗,仍然配不上傅恒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她嫁给傅恒时,家族得以抬旗(应该是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之一)。皇帝做这些这不是为了她,而是为了照顾富察家的门楣,怕她配不上富察家。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尔晴把傅恒视为了自己的目标,当她发现傅恒喜欢魏璎珞时,这才开始将魏璎珞视为敌人,并且马上开始挑拨魏璎珞和明玉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后来被傅恒明确拒绝后也仍不放弃,反而背后设计,成功嫁给了傅恒。

既然如愿嫁给了傅恒,傅恒也承诺对她负责,她也表示愿意等,截止到他们结婚那天的情景,我认为尔晴其实是有机会走进傅恒心里的。尔晴聪明貌美,通晓诗文,傅恒对她的印象原本还不错,她只要不作死,傅恒是可以慢慢接受她的,况且年轻人血气方刚,本身也需要开枝散叶,要拿下真的不算太难啊。

可是…尔晴是真的自私,她从来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嫁过来才一年,真的是傅恒讨厌什么她做什么。

尔晴为了一时的醋意,凌辱婢女,拔了青莲的指甲,还绞了她的头发。尔晴看不上奴才,她当初不得不进宫为奴,所以只能百般忍耐,希望有朝一日不再为奴,这没有问题。可是她一旦成为主子,却百般践踏为奴者,这样的人说她心肠歹毒、两面三刀真的不为过。

傅恒告诫过多次,但尔晴仍旧不断把来往富察府的人和消息统统传给来保(尔晴祖父),以为这样可以官官相护抱成一团,这真的就是在自作聪明的挖坑了。一来,臣子结党是大忌,尤其傅恒本来就是外戚,更是忌讳结党营私;二来,傅恒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又是重臣之子,被皇帝委以重任,必须洁身自好才能保全自身和家族声誉;三来,傅恒年轻气盛,希望用能力证明自己,不屑于结党。作为内助的尔晴,她不了解丈夫的处境,也不了解丈夫的为人,除了坑老公就是坑老公。

最狠的是,她用她聪明的脑子想出了一个绝佳的报复方法——给傅恒戴上一顶摘不下来的绿帽子,爬上龙床还怀了皇帝的孩子。这一招真的很阴损了,本质上就是在离间君臣关系,同时让傅恒有口难言,不得不吃哑巴亏。所以后来傅恒拼了命去打仗,一则为了避开家里这个疯子,二则如果建立军功,就可以再向皇帝要回魏璎珞,谁知天不遂人愿,错过就是错过了。除了这两个原因,我认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傅恒希望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来获得正大光明的器重,而不是靠着尔晴肚子里的孩子。

对一个你宣称爱他的人,做了这么多的错事,伤害了那么多人,却不知悔改,她不仅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还妄想轻易得到原谅……真的,这是不可能的。

演员苏青虽然在年龄上不太契合角色,但是演技绝对是过硬的,前期的温柔端庄,后期的恶毒癫狂,她都演绎的非常到位。不温不火了多年,凭借反角火了一把,也的确是不容易了。当年苏青在《美人心计》里饰演的张太后,真的很惊艳了!

归根结底,明玉和尔晴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她们在宫廷里挣扎,在命运中沉浮,前者没有能力把控自己的命运,后者试图把控命运却因个人执念反被命运吞噬。

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都拭目以待吧!

从姓氏起源来说佟佳氏在满姓历来有之

虽然现在很多资料都说孝康皇后是汉族的但是我认为还是满族人的

而且汉八旗和汉族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孝康章皇后(1649年——1663年),佟佳氏,顺治帝妃嫔,生顺治帝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满洲镶黄旗佟图赖之女。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佟佳氏被册封为妃,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佟妃15岁时生下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后来清圣祖康熙。直到玄烨即位,与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 逝于康熙二年(1663年),年仅24岁。同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东陵孝陵,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康熙的生母是满族汉八旗的,本来姓冯氏,满姓为佟佳氏,现在化简为佟氏。这样就少有人会想起“冯”根“佟”的关系。八旗满族有许多汉人,但在这些人的后人中,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汉人。

这个是百度的那个,但是我认为顺治还没必要娶汉人为妻

都说皇上宠爱甄嬛,菀菀上卿的情分让后宫多少女人眼热?二人婚姻在甄嬛离宫后出现转折,看似皇上对出宫前后的甄嬛都很宠爱,实则有著天大的差别。那皇上究竟是更爱出宫前的甄嬛还是回宫后的甄嬛呢?

1皇上对初入宫的甄嬛根本不肯花心思。

新人入宫,皇上对甄嬛恩宠不断。先是汤泉宫浴,再是椒房之宠,这些都是沿袭皇后或华妃的恩宠复制而来的,除了时不时用下以前的宠妃花招,其他根本没有新意也不肯花心思。甄嬛初次经历这些前人经历过的恩宠,她感觉这个新鲜是皇上爱她宠她,其实不是。皇上恩赐的结婚撒账习俗也是听甄嬛说起,但皇上根本不是自己花心思,而是安排内务府黄归全一手操办来的,皇上只是下个命令而已。此外,皇上打著给菀嫔过生日的幌子,为了讨嬛嬛开心居然安排果郡王想个新点子。结果果郡王投其所好送了一池四月荷花给甄嬛当做生日贺礼。这不是皇上的心意,而是果郡王对甄嬛的浪漫,真不知道甄嬛是该跪谢皇上还是该感恩果郡王?

2出宫前皇上看似爱甄嬛实则她只是纯元的替身。

选秀时甄嬛本无意入选,只是在抬头的瞬间皇上认为纯元回来了,加上甄氏出美人,皇上看在纯元的面子上留下了甄嬛。御花园杏花微雨初相见是因为甄嬛那张纯元脸。甄嬛《惊鸿舞》跳得再好也是因为得梅妃真传,有著纯元的影子和技术。甄嬛圣眷正浓,正享受著爱的尊贵,马上被封妃!直到一件纯元故衣让甄嬛彻底看清事实,以前的种种都是自己一直当了纯元的替身。皇上对自己并不是真爱,而是替爱!甄嬛生下胧月含恨离宫!

3从甘露寺回宫后的甄嬛,皇上才是当真宠爱。

为了让甄嬛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皇上违背宫规和老祖宗规矩将甄嬛年龄添加10岁,赐大姓钮祜禄氏,并给她抬旗,还封为熹贵妃!甄嬛回宫,皇上迎来了与嬛嬛的二婚,皇上心尖上的嬛嬛回来了,但却已不是曾经深爱四郎的那个嬛嬛。甄嬛回宫,皇上龙嗣不多,加上甄嬛怀有身孕,皇上倍感珍惜。甄嬛生下龙凤胎,皇上更加珍惜这个眼前人,立马册封为熹贵妃。甄嬛的离宫点醒了皇上,现在他爱的是甄嬛,而不再是纯元。

甄嬛怀著孩子不喜欢安陵容,皇上就亲自出马说安陵容不吉祥,命令她不得再去甄嬛宫中打扰嬛嬛养胎。甄嬛不喜欢祺嫔,祺嫔打骂甄嬛曾经的丫鬟佩儿,甄嬛不用说一句话,皇上亲自处置了祺嫔,降了位份还将其禁足。甄嬛不喜欢皇后,皇上可以一个月都不去皇后宫中,甚至法定十五侍寝日都不见皇后。只要嬛嬛不喜欢,安其拉团队就哪凉快哪呆著去吧。此外,甄嬛心痛崔槿汐,哪怕被人举报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有违宫规,但皇上依然宽宏大量将二人放出慎刑司,并且在甄嬛生产之日将崔槿汐赐给苏培盛为妻,也给了二人法定结婚证。崔槿汐成了甄嬛奴婢中最幸福的人!

这一切都源于皇上宠爱回宫后的甄嬛,就把她当宠物一样供著养著宠著。给她熹贵妃位份,赐她协理六宫之权,给她想要的一切,只要她开心怎么都行。嬛嬛不喜欢的,皇上也不喜欢,嬛嬛喜欢的打破宫规也要办到!但可惜的是甄嬛早已不爱皇上,从离宫那一刻开始甄嬛就对皇上彻底死心。这个曾经她爱过的男人,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全部丢在了紫禁城。待到甄嬛再回来的时候已是钮祜禄甄嬛,而且是带著复仇计划回宫。不但不再爱皇上,反而是将其当做自己的敌人,最终让皇上含恨而终!

抬旗,是指改变旗人旗籍,以提高其出身的一种制度。

八旗制度确定时只有四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正黄旗等四旗,之后谈纳胡细在原有的四旗加上“镶”,共成八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及镶黄旗称上茄让三旗,其余五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称下五旗。康熙朝后,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其母家在下五旗及其他民族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含拦,称之为抬旗。

《雍正王朝》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mhjj

满蒙通婚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且大多数均为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时期,曾带领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便改变了对于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联姻的方式建立与蒙古部落,特别是科尔沁蒙古的联盟关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自己,就连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是纷纷迎娶蒙古的贵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贵族的女儿们嫁到了蒙古。

与蒙古部落的政治联姻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即即正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均来自于蒙古;并且这五位后妃也仅仅出自与两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和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另一家是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迎纳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也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先后迎娶了两位科尔沁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为皇后,第一位皇后还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亲侄女,舅舅吴克善的女儿。

满蒙同为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上,相较于汉族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认同的同理心。况且满洲与蒙古的联姻和联盟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清朝历代帝王所遵循的“国策”,为的就是团结蒙古部落的势力,在加强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稳定边疆安宁,所以对于满蒙通婚并没有限制。

满汉不通婚起源于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仇视”态度,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已经从“满汉不通婚”变为了“旗民不通婚”。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汉族人口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满汉矛盾、降低汉族地位、压榨汉民族百姓的政策,“满汉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极继位之后,逐步改变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于汉民族的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开始专权摄政。定都北京的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族人可以结婚,但是汉族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

但是可以说这个通婚的范围是非常小,毕竟当年多尔衮带领着关外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关,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万,满、蒙、汉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万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较于之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满汉不通婚”的政策最终为慈禧所废黜。

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国民的整体认知有了提高,最终,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废黜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废黜了“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准确的来说,清朝并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甚至清朝很多皇帝的生母、嫔妃都是汉人。比如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雍正帝的贵妃年氏、齐妃李氏、裕妃耿氏、乾隆帝贵妃高氏、嘉庆帝生母魏佳氏、全都是汉人。 不过这些人并非是单纯的汉人,在清朝她们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旗人”。

满蒙联姻:

在清朝,满蒙联姻远非一般的习俗可以相比,清朝统治者鉴于蒙古的重要地位,因此将满蒙联姻上升为国策,并且该项政策作为清王朝的国策,在整个清朝一直实行。 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曾迎娶过蒙古族的后妃,尤其是清朝前期,刚刚兴起的满洲人由于要联合蒙古各部共同进攻明朝,所以,清初的几位皇帝以及亲王贝勒都曾迎娶了大量蒙古族女子作为后妃福晋,皇太极后宫中地为最高的五宫后妃都出自蒙古,并且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在清初曾连出三位皇后。 有清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始终将蒙古作为王朝北方的长城。

“满汉不婚” :

在清朝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八旗汉军以及各地的驻防军等等,民人则是不在旗籍的汉人以及回民、藏民等。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习俗,而不是官方的规定。可想而知这种习俗不会严格执行, 还是有一部分旗人娶汉民为妻的,而且“不通婚”仅指娶为正妻,纳妾并不在“不通婚”之列 。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就设立了八旗制度,除了满洲、蒙古之外,还有大量的汉人和归顺的朝鲜、达斡尔、 锡伯、赫哲、斡罗斯等,他们也被清政府编入旗籍,成为了旗人。 在清朝,旗人之间是能够互相通婚的,不能与满人通婚的是没有旗籍的汉人,而不是所有的汉人 ,清朝统治者将不在旗籍者称之为“民”,而加入旗籍者则称为“旗人”。 所以,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实际上指的是“旗民不通婚”。而不是满汉不婚。

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这一条,举个例子——曹雪芹家族。曹雪芹的亲姑姑、曹寅的女儿曹氏嫁给了铁帽平郡王(克勤郡王)讷尔苏,而且曹氏所生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表哥福彭后来还承袭了铁帽子平郡王爵位!曹氏家族是内务府包衣汉姓,祖上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又怎么能说“满汉不通婚”呢?

克勤郡王府

如果说曹氏家族还不具备典型性,那就再说一位,清仁宗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本姓魏,同样是内务府包衣汉姓出身,她的父亲魏清泰祖上也是如假包换的汉人。魏佳氏这个姓氏,乾隆年间是魏氏家族举族抬入镶黄旗满洲之后才改的姓氏,在此之前他们就姓魏!连皇帝的亲妈都是汉人,就更别说是其他人了。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之说,不通婚的是旗民——旗民不通婚。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所谓旗人,不仅仅只有满洲人,还有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等等等。比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即仪慎亲王永璇和成哲亲王永瑆的生母,她的祖上就是早年间归附满洲的李氏朝鲜人。八旗每旗下辖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和包衣牛录多少不等,只要是隶属于这些牛录的一众人等,都算是旗人,包括祖上是汉人的汉军和包衣汉姓,他们之间都是可以相互通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曹氏与讷尔苏、魏佳氏与乾隆帝。

再比如清世宗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她出身汉军,祖上同样是汉人,甚至连姓氏也一直沿用了汉姓!但她依然属于旗人,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

敦肃皇贵妃年氏

清王朝的所谓民人并不是汉人的代名词,是有特定指向的、专指不在八旗编制之内的汉人,也就是原明王朝统治区域的汉人。当然,也不全包括,比如像洪承畴之类的汉奸及其后代,后来也被编入了八旗序列。起初洪承畴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中,后来为了照顾他的脸面、被改成了汉军……

洪承畴

按照清王朝的规定,只有满洲人只是不能与民人通婚,并不是所有汉人。其他人则没有任何限制,比如蒙古人,无论是八旗蒙古还是外藩蒙古,都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甚至与宗室和觉罗通婚。再比如回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维吾尔族),也同样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乾隆帝的容妃和卓氏就来自于回部。

容妃和卓氏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旗籍并不是血统、生来就无法改变。比如前面提到的洪承畴, 他本是地地道道明臣,后来不照样成了旗人?还有一些汉军、包衣之类,经过所谓抬旗之后便堂而皇之成为了满洲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换言之,只要皇帝愿意,理论上任何人都是可以成为旗人、甚至满洲人的,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罢了。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皇帝真的想要纳哪位民人女子为妃嫔,给她一个旗人身份就是了,对于一言九鼎、朕即天下的皇帝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无非编点材料、找点理由罢了……据说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原本就是民人女子,至于她到底是怎么成为乾隆帝妃嫔的,史籍大多讳莫如深,很可能就是乾隆帝在旗籍上动了手脚。

纯惠皇贵妃苏氏

旗籍这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很难改变的,民人想要成为旗人,难于登天。可对于皇帝而言,那不过就是一个工具、甚至一句话罢了……清王朝之所以要求旗民不通婚,无非是在刻意强调自身的血统纯正、强调满洲人“高人一等”,说白了和传说中元王朝把人分成四等并没有本质区别。一来是为了打压人数众多的民人群体,便于统治;二来也是为了避免自身被庞大的民人群体所同化。而这一切。都是针对老百姓的,从来也管不住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

其实,在民间这种所谓旗民不通婚执行得也没那么绝对。除清初的一段时期之外,清王朝的一些旗人贵族、大户人家纳民人女子为妾的不在少数,只要不是娶回家做正室,清王朝官方基本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至于什么外室之类,那就更加没人管了,甚至包括一些宗室、觉罗,也有不少养民人女子为外室的,只要不给名分,根本没谁会去较这个真儿。到了晚清时期,所谓“旗民不通婚”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民不举、官不究,除了宗室、觉罗不能娶民人女子为正室之外,其他人爱咋地咋地……

首先我们说说为何满蒙能通婚。

1、满族婚姻是从“旗人”这个整体发出的,只要是“旗人”就可以结婚,而“旗人”包含了的满人、蒙古人。

2、后金为入主中原,从努尔哈赤时期,就联合蒙古势力,与蒙古进行政治联姻。

那么满汉为何不能通婚呢?

1、后金满族,为了维持其民族的传统性和血统的纯正性,所以才制定了这样的婚姻制度——满汉不通婚。这个制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定下了,被称为祖制。

2、后金入主中原之后,生怕皇权旁落于汉族,为维护其在中原的统治,清朝实行了民族隔离政策,并且推行了八旗制度,规定满蒙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满汉之间不能通婚。

3、满族与汉族,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不同,如果和亲,就会被汉化。

满汉不通婚这项政策,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在清末时被慈禧太后废除,历经三百年左右。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留学,再次宣布了允许满汉通婚。

简单来说,是政治需要。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内外因素干预,不同民族的人通婚没有太大障碍,毕竟大家都是人,又没有生殖隔离。不过在外界的强力干预下,比如政治规范,通婚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受影响的时间长了,内部也会产生不能跟某族通婚的习俗。

满族作为渔猎民族,早期肯定大多数都是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跟同居一处的其他民族交流较多,也有通婚,比如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在后金崛起之前,女真人(满人)跟蒙古族、汉族的交流都比较少,通婚只是偶尔的小概率事件。

当努尔哈赤造反并连战连捷建立后金后,情况大不相同了,后金一方面有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需求,另一方面有进攻明朝掳掠奴隶的需求,于是后金内部的民族成分就变得很杂。

对蒙古方面,政治联盟的一大保障自然是联姻,努尔哈赤时期,能够接触最多的就是漠南蒙古,其中跟科尔沁部联姻最多,努尔哈赤曾进攻科尔沁失败,于是转为联姻结盟。

联姻说来简单,就是后金高层娶蒙古女儿同时把公主嫁给科尔沁王公,之后的后金(清朝)皇帝都延续了这种联姻方式,把满蒙结盟当作清朝的重中之重,只不过联姻对象不再局限于科尔沁部,而是扩展到了蒙古其他部落,皇帝因此获得蒙古大汗的称号,一举解决蒙古对中原的威胁。

满蒙联姻是非常普遍的,最多的时候,皇宫中最尊贵的妃嫔全都是蒙古人,那就是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 五宫后妃,他们全都是蒙古人,其中三位来自科尔沁部,两位来自察哈尔部。

清朝很注重平衡跟蒙古的关系,毕竟这个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威胁是巨大的,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对蒙古王公要既加大棒又扔萝卜,才能保证自己的北部安稳。

对汉族方面,通婚只能算 正妻,毕竟从努尔哈赤掳掠开始, 被掳掠的汉民肯定有不少女性,你不能指望后金统治者都让她们去做苦力,收为侍妾肯定是有的,这种情况跟通婚根本不搭边。

之后清朝入主中原,所做到的也只是禁止旗民不通婚,此时的八旗远不止满族人,还有蒙八旗、汉八旗等,中间也有鄂温克族等其他民族的,他们统称为 “旗人”,算是清朝军事力量及家属,“旗人”之外,就是 “民人”。

旗民不通婚除了朝廷对于旗民相混的考虑,还有旗民自身对财产的需求,因为旗人 都是军人,高级军官可以有私产,普通旗人就指望着朝廷发的救济过活, 旗人与非旗人通婚会有嫁装彩礼等问题,可能造成财产流失,所以旗民通婚一般都是当小妾,不会是正妻,小妾可就不涉及财产流动了。

大家都误解了,不是满汉不通婚,是旗汉不通婚。清朝八旗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族八旗等三大旗族。只要带旗,不论满蒙汉都能通婚,但存在一个资格,比如正黄旗包衣,这个包括满蒙汉三族,他们主要服侍服从皇帝等皇族,所以能自由翻身晋升的机会很少,并且高级旗族往往不会娶正黄旗包衣女子为嫡妻,只能纳为妾。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丈夫与妻子才是婚姻关系,与妾不是婚姻关系,是不认妾的娘家为娘家的。

嘉庆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女主原型),是清朝唯一一个汉族皇后,虽然是追封的。魏佳氏生前最高嫔位是皇贵妃,皇贵妃是副后,只有在不册立皇后情况下才会册立皇贵妃,当时已经是后宫之主。魏佳氏原来就是正黄旗包衣,按理只能当到贵妃或皇贵妃已经是破天荒,但魏佳氏备受乾隆喜爱,也是乾隆所有妃嫔中为乾隆生养孩子最多的妃子,所以在古代追封某种程度是承认的。

满族人经过千辛万苦灭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权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八旗制度。将满人都编入八旗,后来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还将一部分最早归降的汉军也编入八旗。

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称所有不在旗的人被称为“民人”,于是在旗人与民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这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并不是说满人和汉人不能结婚,八旗内部的满人与汉人是可以通婚的,只是旗人与不在旗的汉人不能结婚。

不过这满汉不通婚,只是满族人的一种旗制或祖训,在大清朝的律令里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但满族人能够遵循几百年不变,其族内部之团结可见一斑,看来能够灭掉明朝是有原因的。不过这一习俗,在清末时被废除了。

至于原因嘛,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族训,要遵守,要尊重老祖宗。

第二,避免满族人被汉化。如果和汉族人通婚,那后代的血脉就不纯正,时间久了肯定会被汉化,毕竟汉族文化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

第三,为了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是满汉通婚了,那大清王朝的高层肯定会有汉人出现,要是哪一天高层里全都是汉人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满汉不通婚,这句话有一定的误区,应该是旗民不通婚才对,所谓的民是指没有入八旗的百姓。八旗制度建立以后所有的满族人都编制入内,满清打败蒙古以后把蒙古人也全部按八旗制度编练在册。除此以外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都全族编入八旗,如鄂温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满清入关之前被劫掠来的汉民和投降的兵民也被编成汉八旗,这部分的汉人是可以与满族人结婚的。

清朝皇帝立汉族皇后的就只有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因为儿子玄烨被立为康熙皇帝,被策立为皇后。(佟佳氏的民族是有疑问的,佟家远祖应该是满族人,但是后来定居抚顺成为当地巨富,此时基本已被同化为汉族人,佟家被编入汉军旗,佟氏也改成佟佳氏。)

清朝皇帝的妃子属于汉军旗的就比较多了,康熙帝的十七皇子允礼的母亲是汉军旗;雍正皇帝纳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妃,年羹尧家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嘉庆皇帝的母亲就是汉军旗不胜枚举。

旗民不通婚实际上执行的并不是很严厉,主要是宗室弟子和满族上层人士,底层的满族八旗和汉人一起生活了二百多年,怎么不会有交集婚配。本来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和汉族通婚的情况不多,逐渐有了满汉不通婚的习俗。入关以后满族人少,保持不通婚也是防止被汉人同化,而且入旗也是一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经常能看到某个汉族官僚因为有功被赐予入旗籍作为奖励,比如施琅从台湾投奔清朝,就被赐予正红旗身份。

光绪帝时期(实际操作是慈禧)正式下令废除旗民不通婚政策。也是因为与八国联军开战在即,与西洋各国矛盾大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结果,也是清廷笼络汉族人心的手段。

满汉可以通婚,没有满汉不能通婚一说,只有在电视剧**等文学作品中满汉不能通婚,如果查一下清朝皇帝和各大臣身上百分之九十多都有汉族血统,所谓满汉不能通婚是无稽之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14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