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的使臣甘罗
战国时代,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百般游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应归附秦国,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示永不叛秦。秦国也打算再派张唐前往燕国,做燕国的国相,企图与燕国联合夹攻赵国,扩大河间的土地。因为张唐赴燕中途必须经过赵国,所以秦王又让张唐顺便访问赵国。最好能游说赵王把河间一带的城池割让给秦国,不动刀兵,避免劳师靡饷。
张唐受命以后,就拜访丞相吕不韦说,因自己进攻过赵国,怕报复。吕不韦很不高兴。甘罗闻讯找到吕不韦,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张唐。吕不韦见他小小年纪很不以为然,最后还是同意甘罗前去劝说张唐。甘罗让张唐与白起比战功,再让张唐比较范雎与吕不韦的权势,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赵被范雎逐出咸阳死于杜邮的故事,威胁张唐,使之如梦初醒答应下来,但他终因惧怕赵王报复而没去。吕不韦准备奏请秦王派别人去,甘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荐,秦王见眼前的这个小孩儿这么有胆量,这么有魄力,又听相国吕不韦谈到过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几分欢喜。便任命做使臣。给他十辆马车,一百人听他吩咐。
甘罗一行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听说秦国使臣来到,急忙出城迎接。出乎众人的意料,从车上走下的是位少年。经过一番舌战,赵王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非常佩服。
赵王十分畏惧秦国的武力。他知道秦国既然派人来讨要城池,是非给不可的。他命人把河间一带五座城的地图和户口交给甘罗,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款待甘罗等人。临别的时候,赵王又把甘罗送出都城亲自扶他上车,还赠给他黄金百斤,玉璧一双。甘罗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满载而归。
秦王对甘罗的表现大为赞赏,破例封他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为上卿,把当年封给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赐给了他。
勇斩双头蛇的孙叔敖
孙叔敖是战国时的小英雄。
孙叔敖少年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头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浪子回头的周处
西晋时期,大兴清谈之风。但周处比较正直肯干实事。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一次,周处知道了人们闷闷不乐的原故。便跟人们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射死了老虎。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杀死了蛟。
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又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太晚了。”
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突围搬兵的荀灌
这是晋朝时的故事。
襄阳城被敌军包围了。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将荀崧几次叫人突围出去请救兵,都被敌军堵了回来。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万分。
当时荀灌只十三岁,问道:“爸爸,您有啥难事,能告诉我吗?”
荀崧叹了口气,说你是女孩子,告诉你有什么用呢?
您不说我也知道,荀灌眨着聪明的眼睛,说:“为突围求救的事着急。爸爸,您快写信,让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摇摇头,“那怎么行啊!”
荀灌见爸爸不同意,她抽出宝剑,舞了一回。其实,她虽年纪小,但平日苦练武艺、锻炼身体,早已把各种兵器耍得娴熟。而且又爱动脑筋。她舞完剑,又把突围的办法说了一遍。荀崧见女儿身体结实、武艺不凡、办法周到,终于答应了。在一个月暗星稀的深夜,荀灌穿了黑衣,沿绳子爬下城墙,直到快过敌人的兵营时,敌人才发现有人突围。荀灌命令几个士兵故意大声嚷叫,引开敌人,她自己飞快地跑到一条偏僻的山路上走了。
突出重围后,荀灌凭她结实的身体,翻山越岭,日夜赶路,送到了信,请来了救兵。敌人怕前后受敌,急忙撤退了,襄阳就解了围。满城的人都夸荀灌是个勇敢的姑娘。
斩蛇除害的李寄
李寄是战国时代的人,她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
李寄,秦国将乐人,生卒年不详。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经常危害百姓。地方官用牛羊祭祀它,但仍不得安宁。当时,有人做梦说蛇精每年要吃十二三岁童女,才能无事。官吏搜求穷人家的女儿每年八月用来祭祀,女孩被送到蛇穴口,蛇出来吞噬后回洞。每年如此,已有九个女孩被蛇吞食。那一年,官吏搜寻女子去祭蛇,但没有找到人。李寄家中有六个姐妹,李寄最小,且无男孩。她虽年幼,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父母见她年幼,不肯让她去。
李寄为民除害之心已决,她偷偷离开家,求得一把好剑和一只猎犬。到八月时,先将数石米麦用蜜糖拌好,放在蛇的洞穴口。不久,蛇闻到香味出洞来吃,只见其头大如斗,目大如镜。李寄全然不惧,先放狗去咬蛇,自己从背后挥剑猛砍大蛇。蛇痛得从洞里窜到洞外,李寄仍挥剑斩杀,终于杀死大蛇。李寄入蛇穴察看,发现九女的髑髅,全部搬出。李寄痛心地责备她们说:“你们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怜。”然后慢步回到家中。
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事传到越王那里,越王十分惊奇,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
有大志的宗悫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智杀强盗的区寄
这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个少儿故事。
一个儿童名叫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要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哭哭啼啼很害怕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开始喝酒,不久就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前去集市上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断,便拿起刀杀死了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一看他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从此,强盗们都委害怕他。
岳家军中的勇少年岳云
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儿子岳云自幼习文练武,岳云的母亲岳夫人一见儿子习文就高兴,一见他练武就不高兴,生怕他早早离家出征。
一次岳云和姐姐、众少年在庙前练武,适逢下雨,他们跑入庙中,岳云睡着了,他练武心切,梦中还念念不忘上阵杀敌。天色已晚,岳云回家后见母亲生气,就跟母亲讲起为报效国家的历代英豪。
此时金兵偷袭岳家庄,危急关头,岳云请求出战,祖母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他带领村民、家将杀退金兵,保卫家园。村外,岳云带着众少年和金兵交手,金兵见是些少年,不免轻视,但岳云和众少年英勇、机智,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大胜回庄。
祖母见岳云已长大成人,决定让他到牛头山投奔父帅。途中,岳云和关胜的后代关铃相遇,两人比武后结拜为兄弟。
岳云上了牛头山,看到高悬着"免战牌",不明白为何如此,难道是战不过金兵!一气之下,挥捶砸碎了"免战牌",又敲起了军鼓。岳飞不知何人如此大胆,破环军纪,打乱了他的整个部署,立即升帐问罪。不料破环军纪的却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儿子,他十分痛心,但为了整肃军纪,岳飞下令将岳云推出斩首。在众将的劝阻下,又听了岳云的慷慨陈词后,岳飞决定让岳云出马,大战金兀术的儿子金弹子,戴罪立功。
岳云虽刚满15岁,在战场上他却像一个真正的武将一样,挥舞银锤,大战金兵,获得全胜。岳飞因岳云立功免罪。岳云这一仗的得胜,为牛头山更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此他跟从父亲岳飞转战疆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风波亭上,他与父亲一起被秦桧害死。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是明末一位少年抗清英雄,被害时才十七岁。
夏完淳的父亲叫夏允彝,他的老师,就是在当时很有名的陈子龙。夏允彝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后,夏允彝和陈子龙一道联合起兵抗清。
十四岁的夏完淳,就追随父亲和老师走上了抗清的战场。但终以无力回天,兵败后其父夏允彝自杀。夏完淳又随老师陈子龙加入吴易军,吴易军也兵败后,夏完淳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天,夏完淳被人告发而被捕。解送到南京后,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最后一次庭审,主审官就是那赫赫有名的洪承畴。
洪承畴早就知道夏完淳是很出名的江南“小神童”,为爱其才华,他想用感化的手段,让夏完淳能悔过自新,为清庭出力。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夏完淳明知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却指着洪承畴厉声说道:“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不但让洪承畴啼笑皆非,更让他如坐针毡,一头的冷汗直往外冒。堂上的衙役们,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就告诉他大堂之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条,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掉。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如死灰。
1647年九月,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斩首。
自故英雄出少年,他那报国驱虏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以身相践留名节的豪情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7-10-28 13:32:20选出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外国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成绩就是戏剧。代表剧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等脍炙人口。
狄更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主义的杰出代表。《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笛福: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笛福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代表作《简爱》。
肖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魔鬼的门徒》。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牛虻》。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他一生共创作三十七部喜剧,是世界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堂璜》、《伪君子》、《悭吝人》是世界喜剧最出色的作品。
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人间喜剧》。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以《一生》、《漂亮朋友》为代表。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作品有《爱与死的搏斗》等。成就最高的代表作是《约翰克里斯朵夫》,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茶花女》。
左拉: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作家。他是自然主义创始人,代表作有《小酒痁》、《萌芽》、《金钱》等,《萌芽》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形象。
普希金:俄罗斯杰出的民族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代表作有《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里: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标志着他的创作最高峰。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有《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者,代表作著名小说《怎么办?》,列宁称其为“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是其代表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有长篇《暴风雨所诞生的》等。
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葛兹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候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使他享名世界,代表作《浮士德》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被认为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海涅: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长诗《德国――冬天的一个童话》是他的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他的著名政治诗,第一次塑造了自觉埋葬旧制度的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形象。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身躯,代表作《神曲》是不朽的伟大著作。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成就在于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文学典型,它是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他一生共写童话一百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老房子》、《葛兹伯利欣根》等。
下面几个都是美国的:
霍桑,N.(Nathaniel Hawthorme 1804-1864)
小说家。1804年7月4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中有人曾参与请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这段历史对霍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选为总统的皮尔斯等。曾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1828)和几十个短篇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
1836年和1846年霍桑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他于1842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力于创作活动,写出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红字》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霍桑继而创作了不少作品。《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血腥掠夺。另一部小说《福谷传奇》(1852)以布鲁克农场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改良的尝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狂热的改革者的厌恶。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霍桑于1853年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1860年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继续写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后留下4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斯托,H.B.(Harriet Beecher Stowe l811-1896)
女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牧师。1832年她随父迁往辛辛那提市,担任教员。这座城市与南部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积极参与援助逃亡奴隶的活动。她对黑人奴隶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奴隶制深恶痛绝。1850年随夫迁至缅因州:她写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揭露了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但也遭到奴隶主的话毁。1856年她发表了根据黑奴起义领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梭罗,H.D.(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
作家。塞缪尔•朗赫思•克莱门斯的笔名。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他曾学习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思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53年后在中西部和东部作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
1870年马克•吐温与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奥莉薇娅•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1872年出版《艰苦岁月》一书。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1871年马克•吐温举家移居东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这时他已成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说家。1875年马克•吐温应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撒切尔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76年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
马克•吐温于1889年出版《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1896年出版《贞德传》,它描写15世纪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一生。1898年马克•吐温还清全部债务。1900年10月,在离开美国旅居欧洲几近十年之后,他和全家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1900年以后发表的许多时论作品,锋芒仍未削减。
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
欧亨利(OHenry l862-1910)
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五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原为狱中所用一本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他虽也与上流社会来往,但经常出入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自认为纽约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可列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没有完的故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历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到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德莱塞,T.(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
小说家。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国,开过纺织工场。德莱塞12岁起充当呢绒绸缎店的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18岁时。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肄业,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从23岁开始。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报纸任记者,在纽约《每月》杂志任主编。1观年开始写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嘉莉妹妹》用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写成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虽在美国被禁,后来却在英因出版。1907年终于在美国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10年。这10年中他仍任编辑工作。1909年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后写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这个三部曲描写垄断资本家柯柏乌豺狼般的一生,从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镀金时代”直至20世纪初柯柏乌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1917年,德莱塞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与以后成为美国***领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约翰•里德相识。友人中还有其他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1918),《十二个人》(1919);剧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和《关于我自己的书》(1922)。
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使德莱塞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描写一个穷女工的不幸遭遇,深刻表明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劳动人民悲剧的根源。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锁链》。同年11月应邀访问苏联。1928年出版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塑造了女***员艾尼达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论集《悲剧的美国》,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冷静而严肃的全面的解剖。这一年他又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黎明》。1941年发表政论集《美国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接受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与海伦•理查逊结婚。1945年7月卯日,德莱塞申请参加美国***。1945年12月28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逝世。死后出版的作品有《堡垒》(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莱塞的作品在中国早有介绍。德莱塞一些著名的长篇小说,如《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译本。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
作家。1876年1月12日生于加和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是破产的农民,家庭非常贫困。他从幼年起就以出卖体力为生,曾去卖报、卸货。14岁进奥克兰罐头厂当童工。15岁时,不顾政府的禁令,在旧金山港口非法捕蚝(称为“蚝贼”)。后来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工厂做工。曾参加失业工人组成的“工人军”进军华盛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以后在美国各地流浪,曾被当作“无业游民”关进监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回故乡后努力读书,4至1896年间,一边读中学,一边工作、曾一度进入大学学习。1896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他曾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去加拿大克郎代克地区淘金,结果得了坏血症,空手而还。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他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1900至1902年发表《狼的儿子》等3部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1902年,根据在英国伦敦的实地观察,写成特写集《深渊中的人们》(1903)。他有两部描写动物的小说《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被认为是卓越的作品。在长篇小说《海狼》(1904)中,他揭露一个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劳森的兽性的残忍和利己主义。
19世纪90年代他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5年以后参加社会党的活动。1905至1910年期间他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论文集《阶级的斗争》(1905)和《革命》(1908);长篇小说《铁蹄》(1908)和《马丁.伊登》(1909)。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它描写一个出身于劳动者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他在1910至1916年间还写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天大亮》(1910)和《月谷》(1913),短篇小说《德布斯之梦》(1913)、《墨西哥人》(1913)和《强者的力量》(1914)等,同时也写了不少迎合出版商的需要而粗制滥造的作品。到了后期,杰克•伦敦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享受,他的“白人优越论”发展成为大国沙文主义,为1914年美国干涉墨西哥辩护。1913年以后,他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经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杀。
杰克•伦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作了揭露和批判,他擅长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字精练生动,有相当的感染力。
海明威,E.(Emest Hemingway l899-1961)
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艺术。
1926年发表了他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英国版题名《节日》,1927)。小说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人说过:“你们都是迷悯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由于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悯的一代”的代表作。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和《杀人者》。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1929年,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出版,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构成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自1927年离开欧洲后,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迁至古巴。他常去各处狩猎,还曾登上他的“皮拉尔号”游艇出海捕鱼。30年代上半期他发表的作品有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1932),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1933),关于在非洲狩猎的札记《非洲的青山》(1935)。1936年发表他有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1937年,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出版。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分去西班牙报道战事。他积极支持年轻的共和政府,为影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在美国第二届作家会议上发言斥责法西斯主义。1938年发表剧本《第五纵队》。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区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于1940年发表。这部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集中描写乔顿炸桥前3个昼夜的活动。
50年代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主人公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它的艺术概括程度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与海》获得1952年度普利策奖。
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夫妇迁居美国爱达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妻子玛丽发表了他的两部遗作:《不散的筵席》(1964)和《海流中的岛屿》(1970)。
海明威在近40年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他两部分别描写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了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在散文风格方面,正如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所说,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米切尔,M.(Margaret Mitchell l900-1949)
女作家。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父亲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8至1919年就学于亚特兰大斯密斯学院,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曾担任亚特兰大地方报纸的记者。她的小说《飘》(1936)取材于南北战争的历史,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立场上描写这一战争。女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为具有南方农奴主思想感情的代表人物。小说以对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南北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的情况。书中对战后的“重建运动”表示失望,对旧制度和农奴主的往昔岁月感到惋惜。由于这部小说适合一般市民的兴趣,出版后风行一时,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而成为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7年获普利策奖。改编成**后,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1949年8月16日米切尔在亚特兰大市死于车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