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话是闽南语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是闽南语的代表,至今学术上仍以最纯正的泉州府城音作为闽南语的标准音。闽南最早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
楼主正解。闽南语是内部差异最大的方言。各县市都有明显的各自口音,而且就是同一个县域内,城镇之间也有相当明显口音差异。其它县市没有讲(gong),我觉得,并不能单纯地说明石狮市的讲(gong),这是受漳州腔的影响。还有,各地的腔调,似乎很难受到影响。闽南语从古至今一直保守,稳定。有些事实是这样,同在一个村里,一个人的腔调如果与本村人不同,一定会被人笑话。
据学者说是因为移民的关系,泉州话和漳州话共同影响形成了厦门话,进而又影响了台语。我觉得这样的影响,移民的关系比较重要。必竟我觉得,如果有大量移民,文化必然也会随之而来。移民和文化进入,应该不是分开来讲的吧。如果移民是各地汇集而来,而不是集中于某一地区。那这里说的泉州话,应该指的是地级泉州市所讲语言。不能说泉州哪里的腔是泉州话,泉州哪里的腔不是泉州话。
如果石狮市的讲(gong)真是漳州腔,比较可能的一个影响。以前石狮沿海多渔民,而漳州龙海一带,至今也有许多人以出海打鱼为生。又在同一海域,长期的交流应该是有的。我本人就在泉州随渔船出海,在海上遇到龙海的渔民,还上了他们船。这应该算是文化交流的影响吧。
闽南语大全:
系紧啊=你好
妖秀啊=你真漂亮
麦安捏啦=同意、赞成
三分人才七分妆。
多衣多寒,无衣不怕寒。
一针不补,千针难缝。
细康(破洞)不补,大康叫苦。
爱美(sui)毋惊流鼻水(鼻涕)
水鬼升城隍(小人得志)
交官穷交鬼死(攀高不得)
惊鬼看目连(既怕又来)
贪字贫字壳(贪心吃亏)
猫鼠拖称锤(牵累过多)
内神通外鬼(自漏机密、内外勾结)
左手打右手(自相伤害)
青瞑看告示(不识装识)
乌脚细蛛肚(形累过多)
噪三代(骂人太甚)
扩展资料: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 厦门话、福建话、学佬话、河洛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为我们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
-闽南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