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皇帝给老丈人家送多少彩礼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
定婚送彩礼,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国古代流行习俗,到今天也未见取消。但区别还是有的,古代上门提亲,要女方的“八字”,至订婚时,正常礼物是雁,即所谓“婚礼。下达,纳彩用雁”。后时兴送金送银,现在敬送的贵重金属饰物则更高档,要白金什么的。
皇帝的彩礼当然不会与民间一样,亲自去送,而会选择身边人临时做“执事官”当使者,一般是由相当地位的官员担任。礼送到时要宣读“纳彩制书”。
在明代,执事官会说:“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实以相宗祀之敬,协奉养之诚,所资惟重,祗遵圣母皇太后命。遣使持节,以礼采择。”
在清代,执事官会说:“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某女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彩。”
皇帝的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鴈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如在清帝婚仪之“大征”时,要送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具,银茶器二具,银盆二具,各色缎千匹、全副鞍辔文马二十匹。
可见,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婚,也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据翁同龢日记所记,清光绪皇帝大婚花了550万两白银。
皇帝会不会上门迎娶新娘
民间结婚,有新郎披着大红花,亲自跟着迎亲队伍前去迎娶新娘的风俗。皇帝结婚会不会去?
皇帝结婚也有迎亲的环节,但皇帝不会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有时还会让老婆娘家人送上门。
前去迎亲的官员到达时,会宣读皇帝的制词,“兹册某官某女儿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这时,新娘子要赶紧穿好皇帝给准备的嫁衣--皇后冠服。与民间一样,新娘也会再请后才出阁,随娶亲队伍进宫。至于新娘子会不会哭嫁就不知道了,想来不会哭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新娘子在上轿子、接受册宝前,父母也会叮嘱女儿好好为人妻。据《明史·礼志》记载,在明代时的套话是,父亲:“戒之敬之,夙夜无违。”母亲:“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固定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娘子要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而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贵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大清门走,这成了她心头一生的痛。慈禧当初仅是嫔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变不了她与咸丰的婚史。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话--“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皇帝的洞房是什么样子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家的要高档豪华多了,但也不能免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
洞房的主题也是大红色,形成红光映辉,喜气盈盈的气氛。床前会挂“百子帐”,铺上会放“百子被”,就是绣了100个神态各异小孩子的帐子和被子; 床头悬挂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希望“多子多福”。
隋唐时,皇帝的洞房铺设地毯,设置多重屏障,龙凤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着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从坤宁宫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之意。
洞房内金玉珍宝,富丽堂皇。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为皇帝宝座,右手边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连大炕一座,炕两边为紫檀雕龙凤,炕几上有瓷瓶、宝器等陈设,炕前左边长几上陈设一对双喜桌灯。
东暖阁内西北角安放龙凤喜床,喜床上铺着厚厚实实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喜被、喜枕,其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床里墙上挂有一幅喜庆对联,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图,靠墙放着一对百宝如意柜。
现在故宫开放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间皇帝的“洞房”。
皇帝与新娘要喝“交杯酒”吗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闹的,但礼节少不了。那皇帝入洞房后,首先要做什么?在民间,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题--上床了。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动进行完毕才能共度良宵。
据《新唐书·礼乐志八》“皇帝纳皇后”条的记载,唐帝、后的大婚相当复杂,入洞房后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祖宗表达敬意。实际上,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
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象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进入洞房后的祭拜活动在行合卺礼前进行,是夫妻俩一起祭。
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食色两饥了。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所谓的“合卺礼”,就是民间所谓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两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牲畜肉,如一头小猪; “合卺”,本意是把剖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是“合卺”。这种交杯酒可不是现代婚礼上互饮对方的酒杯,而是各自喝掺到一起的酒,现在的喝交杯酒形式应该是闹新房的产物。
当然,行合卺礼后,就是喝了交杯酒后,下面该干什么?结过婚的人都应该知道了--上床。但是皇帝当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随随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后的。唐朝皇帝纳皇后入洞房是这样上床的:
尚仪北面跪,奏称:“礼毕,兴。”帝、后俱兴。尚宫引皇帝入东房,释冕服,御常服;尚宫引皇后入幄,脱服。尚宫引皇帝入。尚食彻馔,设于东房,如初。皇后从者皇帝之馔,皇帝侍者皇后之馔。
从上面所记中可以看出,喝了交杯酒后,皇帝被侍寝的宫人带到房间,脱下冕服,换上便衣;皇后先被宫人引入帐内,宫人先将她的礼服脱了,这才把着便衣的皇帝引入内,与皇后睡到一张床上,共度花烛良宵。
在清朝,皇帝大婚入洞房上床前讲究更多。清皇是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但祭拜神灵也是少不了的,如还要跨火盆什么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灵。祭祀仪式,由一名萨满老婆子主持。
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龙袍吉服,由近支亲王从乾清宫伴送至坤宁宫。揭去皇后头上盖巾后,皇帝与皇后同坐龙凤喜床上,内务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铜盆,以圆盒盛“子孙饽饽”恭献。这“子孙饽饽”是一种面食,就是一种特制的小水饺。
又设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请帝、后相对而坐,由福晋四人恭侍合卺宴。合卺宴上,帝、后对饮交杯酒。这时殿外窗前,有结发侍卫夫妇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礼成,然后坐帐。晚上,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侍候帝、后吃长寿面。面吃完了,下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享受男女鱼水之欢乐了。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后,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礼部和翰林院官员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赞同。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各种用品,钦天监开始测算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朱祁镇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此时,钱府所有人员早已等在大门口了,他们接受礼品后,将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并设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队回紫禁城后,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到了行纳吉、纳征礼的时候,皇宫中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派天使持节,带着礼物和有关文件,前往钱尚书家。皇帝的封赏不仅钱**和钱尚书及其全家人有,甚至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经过纳吉和纳征,这门亲事最终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个三长两短,“皇后”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里。在民间,婚期一到,婚礼照样举行。新娘子与未婚小姑子,或与一只大公鸡拜天地;之后,要么独守空房,要么与一个木制假人共寝。前边五礼后,重头戏是亲迎。寻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于地位至尊,于是改成派一个有儿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亲。皇宫中早已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仪仗队、鼓乐队在迎亲队伍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钱府。钱尚书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钱**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跪受金册、金宝,吉时到后,一行人吹吹打打回到紫禁城,皇后被送到坤宁宫去拜天地,行大礼。皇帝大婚正式完成。到了清代,坤宁宫不再是皇后寝宫,只在东暖阁入“洞房”。大婚礼仪与明代大同小异。《清史稿》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光绪皇帝载湉大婚的程序为: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赐宴。在这些仪式中最为隆重的是册立礼和奉迎礼。清代册立皇后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穿上节庆盛服,张灯结彩。宫中御道上都要铺设红毯,门神、对联焕然一新;午门内各宫门、殿门都要红灯高挂;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都要悬挂双喜字彩绸。册立礼前一天,皇帝派遣官员分别祭告天、地、宗庙。到了册立礼当天,太和殿内设节案、册案、宝案,殿外陈设皇帝法驾卤薄。皇帝先赴慈宁宫向太后行礼,再到太和殿阅视册、宝,然后升座。正、副使持节带着迎亲队伍前往皇后府邸。这也与明朝时的仪式基本相同。据《图说北京三千年》
前段时间堂妹结婚,我被选为送亲人员之一,和众亲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为男方家距离比较远,一路颠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觉到对方好像是不够热情的。结婚典礼上也没让女方家人参加,只是典礼过后才来招呼我们。这让我感觉到两地结婚习俗的差距!因此小编想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3、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三、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异性,小编看过古代的结婚习俗流程后感觉到很传统很讲究。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魅力之处。
尊一品:皇后 居:坤宁宫
正一品:怜皇贵妃 居:清韵宫 又名 : 怜妃
从一品:贤妃 良妃 淑妃 德妃 居:自拟宫
正二品:妃居:自拟宫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 居:梦倾宫
正三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 居:芯裕宫
从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 居:雨忻宫
正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 居:烟玉宫
从四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 居:芸纳宫
正五品:贵嫔 居:惠琳宫
从五品:婕妤 居:叶心宫
正六品:容华、婉容 居:皖媛宫
从六品:舞娟 居:舞倾宫
正七品:嫔 居:芳羽宫
从七品:小仪 小媛 居:风裕宫
正八品:贵人 居:丽芳宫
从八品:淑女 居:寒月宫
正九品:常在 娘子 居:冰雨宫
从九品:美人 良人 佳人 居:若慧宫
正十品:顺常、顺成 居:悦颜宫
从十品::常在、选侍 居:芳帒宫
正十一品:女御、缓女 居:紫若宫
从十一品:泾娥、夫人, 居:钰颜宫
正十二品:无涓、良使、夜者 居:星辰宫
从十二品:承衣、表衣 充 居:裳芸宫
衣
正十三品:良媛 良娣 居: 如意宫
从十三品:答应 更衣 居:如烩宫
正十四品:御女 选侍 居:砜飞宫
从十四品:宝林、 居:仪叶宫
正十五品:才人 居:钟碎宫
从十五品:采女 居:兰莞宫
正十六品:秀女 居:储秀宫
正一品:禁军都督
从一品:锦衣卫万户\禁军副都督
正二品:正留守都督指挥使
从二品:御前带刀侍卫长、副留守都督指挥使
正三品:锦衣卫五千户、正留守指挥同知卫
从三品:副留守指挥同知卫
正四品:御前带刀侍卫
四品:锦衣卫千户
正五品:仪卫正
从五品:仪卫副
正六品:锦衣卫五百户
从六品:锦衣卫百户
正七品:锦衣卫队长提举正
从七品:提举副
正八品:锦衣卫
从八品:宫廷侍卫
正九品:禁军侍卫
从九品:侍卫
正一品:太医
从一品:饮膳太医
正二品:正奉上太医
从二品:院使
正三品:副院使
从三品:左院判
正四品:右院判
从四品:内医正
正五品:御医
从五品:主簿
正六品:医官
从六品:吏目
正七品:医师
从七品:医员
正八品:医女
从八品:医生
正九品:实习医女
从九品:使唤医女
正一品:总管公公
从一品:御前公公
正二品:殿前公公
从二品:首领公公
正三品:掌事公公
从三品:带班公公
正四品:内侍公公
从四品:大公公
正五品:公公
从五品:总管太监
正六品:御前太监
从六品:殿前太监
正七品:首领太监
从七品:掌事太监
正八品:带班太监
从八品:内侍太监
正九品:大太监
从九品:太监
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最后清朝垂帘听政在养心殿)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古代的宫女大多出生于贫苦人家,家庭无奈才让自己的女儿进入深宫,而宫女都是不允许有婚姻的,只有出宫之后才能够嫁人,那么宫女一般都是嫁给什么人呢其实古代宫女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因为在皇室看来她们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在宫中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到出宫时只留得满身的疾病。
皇帝这个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皇帝要是在宫里闲逛,难免有时候春心荡漾看到一个宫女十分顺眼。当然皇帝是不用提亲的,自然而然的就临幸了,事后还会赏赐饰品,这是宫里的规矩。要是再巧合一点宫女怀上了龙种,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宫女老家的官员会敲锣打鼓的前往家中庆贺。
历史上从宫女变为妃子的有以下几位:吕雉、赵飞燕、窦漪房、万贵妃,寥寥无几,但是中国又有几朝几代,又有多少的宫女?宫女当上妃子的几率实在是太低。
平民百姓大多数朝代规定宫女年龄满25岁便可以出宫,但是出宫的宫女几乎都没有人要,有几下几点原因:
年龄太大:女孩25岁放在现代还是很年轻的,在古代以及算得上是“大龄剩女”了,因为古代女子基本上十五六岁就嫁人,25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所以宫女不是很受男人的欢迎,非常的难嫁。寿命太短:古代宫女一般十岁进宫,十几年在宫里面都是做着最脏最累的活,而且全年无休身体严重透支,很多宫女都是疾病缠身,所以娶一个宫女还不如娶一个健康的平民女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宫女的生活有多么的悲惨,在深宫中数十年没有得到任何关爱,走出宫门还是一个孤家寡人一个人度过一生,何其的可悲!
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繁衍后代。
怎么说呢,个人感觉所谓的宫中与宫外没有多大的区分在对待结婚年龄这种事情上。因为什么?说的不好听些:古人命短啊!
什么三十而立,算了吧,在古代三十的男子都可以称自己是“老夫”了,但古人也没那么早衰,武将35岁~50岁正值壮年,30出头也会被看做后生。结婚早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受教育时间短,平均寿命短是因为意外死亡率高。还有一些科举考生也多是二三十岁的人。
打个比方,你看乾隆,整整活了89岁,即便帝王可以享受最高的医疗条件,很多帝王还是去世地很早,要是被乾隆前面那些帝王知道了,指不定把乾隆当成什么老妖怪呢。而乾隆身边的人呢?皇后皇妃,子子孙孙,亲信大臣什么的三四十岁挂掉的比比皆是,能活够一个甲子都算得上高寿了。
人类也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而人类的性成熟早十三四岁就可以到达,基本上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古代社会的人类其实还是保留了动物的一些特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达到性成熟就开始繁衍后代。
当然了,题目中所指的是一般不超过18岁结婚,自然还是有18岁以后结婚的例子的,这里就不列举了,古代也是不存在“童年”这一概念的,一般都是你到了年龄就给我结婚生子。
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繁衍不是人类的第一要务,还有医疗等等方面的进步平均寿命也在增加,更多的人在追求精神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