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场面描写作文500字

结婚场面描写作文500字,第1张

1 姐姐的婚礼 场景作文

“咚咚咚!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新娘来了,新娘来了!”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

只见十几辆车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大舅家门前,打头的第一辆白色的小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车门开了,表哥从车里走出来,只见他笔挺的西装、铮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新郎”二字,后面是身穿婚纱、手捧鲜花的新娘子。“哇!好漂亮啊!”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

这时,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小孩们一拥而上,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新娘子头上、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一位“送亲”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表哥拉着新娘就往院里跑。没跑几步,几个小伙子猛地奔过来,一把揪住表哥和新娘。“看你们往哪逃?”两个小伙子扭住表哥的胳膊,按着肩膀使劲压。“哪能这么轻易把新娘领回去,背上。”,表哥被压得蹲了下去。几个小伙子把新娘往表哥跟前拉,新娘羞红着脸,扭扭捏捏地不往过走。只听有人喊:“背回去也不行,骑在脖子上。”新娘子一听更不干了,她拼命地挣扎,可怎么能抵得过几个小伙子。又有人说:“抬上去。”几个人把新娘抬起来放在表哥的脖子上,看热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录像机、照像机一起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面。

2 描写婚礼场面

钢琴曲《梦中的婚礼》缓缓响起,婚礼主持人走上舞台,用特有的童话故事的开场请出新郎:

传说中,王子用深情的吻吻醒了沉睡的公主,而在同时,世界上最美的玫瑰也开满了他们生命中每一个角落。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的我们将一起见证一段美好的爱情,也许在很久很久已后,我们已忘了具体的时间与地点,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对新人的甜蜜誓约,以及幸福永伴…………

现在有请我们今天的王子闪亮登场!

带着笑容从容地走过来,全场无声,只有音乐还在忘我的飘荡,当在全场人面前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的时候,世界静止了,所有的耳朵都在等待着地毯那一头的回音。

“我愿意!”简单的三个字,却承载了所有的诺言,公主的微笑在这个时候换来了全场的掌声。

在赞美歌的旋律下挽着父亲的手臂踩在小天使为她撒下的花瓣上款步走向象征幸福的鲜花拱门。

当新郎从新娘父亲手中接过新娘时,深深的一个鞠躬代表了千言万语。

钟声响起,然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结婚进行曲,公主挽着王子的手,也挽着她一生的幸福,踏着铺满幸福的花瓣走向婚姻的舞台。

3 写农村结婚场面的作文550字

“咚咚咚!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

“新娘来了,新娘来了!”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 只见十几辆车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大舅家门前,打头的第一辆白色的小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

车门开了,表哥从车里走出来,只见他笔挺的西装、铮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新郎”二字,后面是身穿婚纱、手捧鲜花的新娘子。“哇!好漂亮啊!”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

这时,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小孩们一拥而上,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新娘子头上、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

一位“送亲”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表哥拉着新娘就往院里跑。没跑几步,几个小伙子猛地奔过来,一把揪住表哥和新娘。

“看你们往哪逃?”两个小伙子扭住表哥的胳膊,按着肩膀使劲压。“哪能这么轻易把新娘领回去,背上。”

表哥被压得蹲了下去。几个小伙子把新娘往表哥跟前拉,新娘羞红着脸,扭扭捏捏地不往过走。

只听有人喊:“背回去也不行,骑在脖子上。”新娘子一听更不干了,她拼命地挣扎,可怎么能抵得过几个小伙子。

又有人说:“抬上去。”几个人把新娘抬起来放在表哥的脖子上,看热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

录像机、照像机一起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面。 乡村的结婚场面可真有意思。

4 结婚热闹场面描写作文谁能找到或者给我写一篇

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的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的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的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不知道合不合你意……o(∩_∩)o。

5 描写场面的作文500字左右,明天要用,

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里,我们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迎来了欢快精彩的校运动会一大早,全校师生就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有的安排场地,有的整理服装,有的安放运动器材,忙得不亦乐乎,原本寂静的赛场一下子热闹起来随着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当大会宣布运动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你看那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不论选手是否获得第一,他们都会得到观众的赞美和鼓励因为在观众的心中,这些运动员都发挥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他们是运动场上的英雄,是贸易学校的“刘翔”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拼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它给我们的感受远比成绩要丰富的多再看那田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跳高跳远的运动员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拼尽全力,即使失败也毫不放弃他们面对目标跨出坚定的步伐,跳了一次又一次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个人的巨大财富,更是将来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稳固基石参加铅球比赛的选手互相竞争,成绩越投越远他们手中的铅球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许愿球,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运动会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6 美好节日场面描写500字

除夕之夜 一年一渡的新春佳节到来了,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除夕之夜除夕,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天,远方的亲人都要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吃上一餐团年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晚上,我吃过年夜饭,全家人都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2点的钟声敲响了忽然,“噼里啪啦”的一声鞭炮声印入耳帘,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烟花的声音彼伏着,像是在与过去的一年告别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不已那各种各样的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真是动听极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响声在天空中回荡炮仗、鞭炮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红了大地,映红了天空,这绚丽的色彩,不正象征着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吗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

7 描写结婚热闹场面的作文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

8 农村娶媳妇热闹的场面作文一段100

袓国富了,农村富了,阿明家也富了。

大年初二,附近的村民都像赶集似地陆续来到村口的大 路边,说着笑着;孩子们一个劲地蹦着跳着,嘴里不住地喊: “阿明娶媳妇了!阿明娶媳妇了!”不一会儿,从那条宽阔而又蜿蜓的大路上,果然驶来几辆面包车,车上贴着醒目的大红目 “喜”字。 “哟!阿明办喜事多气派呀!” “听说新娘子长得挺俊俏哩!” 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

这几辆贴着大红“喜”字的面包车,“咯——吱”一声,在 “弯脚”阿明家的门前停了下来。只见新郎官阿明手挽着新娘, 从车里走了出来。

那黑生生的脸上挂满了美滋滋旳笑容,胸前佩着大红花,随着他脚步的节奏一起一伏,仿佛在舞蹈。望着阿明那幸福的神情,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阿明所走过的路。

这位“弯脚”阿明个子小高,身体长得很壮实,可两条腿不知怎么的,向外弯曲,成两个大弧形,走起路来可难看了。年龄30多了,还是没娶上媳妇,是全村有名的一条“光棍”。

他母亲曾几次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我爸爸叙说自己的苦衷,哀求我爸给阿明介绍个对象。可谁介绍也没有用呀!谁愿意跟这样吃光用光而又长得丑的男人一起度日呢? 自从改革开放后,阿明整个人儿全变了,变得既勤奋又节俭。

几年前,他承包了几亩养鱼塘,又搞起了个体户,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前途!如今,他每天大清早便在光明集市贸易市 场上卖鲜鱼,由于价格公道,买卖很顺利。渐渐地,他家添置了电视机、沙发、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用电器,听说银行里的存款还不少呢。

“阿明家真的富裕了”,人们都这么评价着,可是富裕了的阿明没有忘记国家。他常对人说:“我现在的一切,是党 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的。

以后,只要党和国家有需要我阿明的地方,我一定会全力以赴……”阿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每年的义务献血,他都踊跃报名,每次献血,人家300毫升,而 他却是600毫升。

医生、领导不让他这么做,他反而不高兴了。 每当大家劝他要注意身体时,他总把胸膛拍得"咚咚”响, 说:没什么,我的身体壮着呢!” 阿明家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媳妇!别人劝他快娶老婆, 可他却慢条斯理地说:“急什么,我是不到40岁不结婚。”

可谁都知道,他心里急着呢!后来,经别人的好言相劝,并给他介绍 了一个对象:那个30多岁,人品很好。虽说是离了婚的,又带了个9岁的女儿,可阿明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满意。

有了对象的阿明,干起活儿更有劲了。当有人问他“你结婚以后,还生孩子吗”时,他爽直地回答:“不生,有一个就够了!” “哈……”一阵笑声把我从回想中拉回来,我望着那一对 新婚夫妇和新郎官手里拉着的那兴高采烈的小女孩,心里甜 滋滋的:“阿明终于娶上媳妇了!”。

西方婚礼文化,提到婚礼(wedding ceremony),我们就容易想到新娘的服饰(wedding dress)、婚纱 (wedding veil)、新郎抱新娘过门槛(carrying the bride over the threshold),结婚戒指(wedding ring)都是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新娘拿花、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等习俗。

  新娘服饰的习俗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 (Victorian Times),结婚时新娘穿的服饰与“某种旧的、新的、借来的和白色的东西”有关。因为旧的东西与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联系。新的东西代表新娘未来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运和成功(good fortune and success)。结婚时穿戴借的东西能给婚姻带来好运,这可以是一件婚礼服、一块手帕、一件首饰。白色的东西被认为是纯洁和忠贞的象征。

  关于新娘披婚纱的习俗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包办婚姻的时代,新郎在婚礼上正式娶新娘前,新娘的脸都要盖起来,这样,等新郎看清新娘时,即使不喜欢她的容貌,也为时已晚了。另一种解释是,新娘佩带婚纱是为了在婚礼那天不被在空中游荡的邪恶鬼魂伤害。

  新郎抱新娘过门槛的习俗则源于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新娘第一天进新家门槛时绊脚的话,将会带来厄运,把新娘抱过门槛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结婚戴戒指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17世纪。在那时的婚礼上,牧师按顺序从左手食指摸起,边摸边说:“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刚好摸到无名指。

  新娘拿花(carrying flowers)的习惯起源于古时。人们觉得香味浓郁的花草或香料可以驱除邪恶的鬼魂、厄运和疾病。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当情人们通过互送鲜花来传达各自不同的情意时,花便有了更多的含义。如苹果花(apple blossom)代表“好事的到来(better things to come)”;红色的玫瑰代表“我爱你”;白色的玫瑰代表“纯洁”;勿忘我(forget-me-not)是“真挚的爱情和记忆(true love and remembrance)”。

  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地点、着装、礼仪、婚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婚礼文化地点着装婚俗内涵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伴随婚礼的是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 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而在西方,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二) 中西方婚礼着装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三)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由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四) 中西方婚礼内涵差异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事。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仪式可以体现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文都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生产水平有关。当时必须以家族为纽带,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则。因此只有天人合一、和谐关系,人才能够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器物,以及语言禁忌、参与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鳏寡孤独者担任。这并不像庸俗化解释中说的那样是担心“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鳏寡孤独恰恰表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圆满,和仪式中象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多用的乐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都是以响声明亮为主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表达人的声音,声音大才能让“天”知道,同时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参与者在四面大鼓,两面开道锣的巨大声响中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作用。人在天地间生活,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而在西方是神前的婚礼。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神圣。

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神上帝的敬畏。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

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人们宁愿得罪轿子,也不愿得罪那些在婚礼上演奏音乐的人,这是一种民俗。农村婚俗是现代中国唯一的传统婚俗。热闹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婚礼的欢乐。下面是对这种农村婚姻习俗的一个借用。新娘的礼服很精致,一定是红色的鞋子,红色的袜子,内衣也应该是红色的。过去,轿子是用来接新娘的,但现在它们已经变成了汽车。但是我认为汽车没有轿子舒服。

接待亲戚的队伍通常很长。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演奏唢呐、抬轿子和唱歌剧的人。轿子不能是空的。里面一定有个孩子。老人称这孩子为“轿夫”。轿子来到娘家时,她不能随意出来。新娘的家人必须用红包引诱她,这样孩子才能出来。如果孩子认为红包太小不能拿出来,那么新娘的家人必须给一个更大的红包,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新娘被带回家后,最重要的是向娘家人致敬。在我们国家,拿着麦克风的人叫大懂,这意味着他什么都懂。这对年轻夫妇必须听从大懂的声音来完成这些行动。拜天地时,有许多孩子在观看,这很受欢迎。事实上,在拜天地之前,新娘会准备一些零钱,在下了轿子后给这些孩子,这叫做红包。如果你不给红包,孩子有权捣乱。

我家乡有一个习俗,如果一个家庭举行婚礼,整个村子都会到场。村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参与其中,都必须加入到当中来。放炮当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如果一个村庄有一家结婚的,这个村子里的孩子们就像过春节一样快乐。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苗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习俗

  澧州的新婚嫁娶习俗

  旧时的澧州,即澧水流域一带的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法度,遵循“一女不嫁二夫,有子守节抚子,无子终身孀居”的古训,有权有势者,三妻四妾。除媒妁说合之外,婚姻形式还有:指腹为婚、摇窝婚、抢亲、换亲、早婚、重婚、近亲婚姻。而人们对视为终身大事的男婚女嫁,却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并还兴起许多规矩或程序,增加了生活的喜庆乐趣。

  一、定亲

  男女婚嫁极重“明媒正娶”,男方一般在10岁左右时,其父母相中了某女,便请媒人说合,若女家同意,便接算命先生合“八字”,称为“合婚”。合婚主要看男女双方的八字生、旺、合、衬以及刑、冲、克、害的程度与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订吉日交换男女生辰八字,谓“换庚”。男方备礼,随媒人到女家,确立婚姻关系,叫“定亲”,即订婚。解放后,此俗演变为“看人家”,由女方本人及女方己亲3至5人不等一起到男方家相亲。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为数不多的彩礼,一般是几尺自制的土白布(即裹脚布,为女子裹脚用,此礼在解放时废止)。这时,男女双方一般不走动,因此,互不相识。但男方要主动向女方家赐节气、拜年,即农历的五月初五、八月十五、过大年,男方都要带上彩礼送往女方家,称为“过茶”。礼品主要有自酿白酒、猪肉、粉丝、红糖等。男方回家时,女方则回赠一些礼品,如女方自做的布鞋、绣花鞋垫(即掩底)、荷包、丝制甩缨裤腰带等。

  二、报期

  男女双方到十七、八岁达到婚龄时,男方开始请媒人向女方正式求婚,并把结婚佳期定好,请媒人送给女方,这叫“送日子”,也称为“报期”。报期一般定为农历8月,报期时男方备下的彩礼都颇为丰厚,如猪肉、鲤鱼、米酒等,一般每样16斤,流糖饼(用面粉制作,里面放糖烧烤而成)120个,一对副食包(每包12两至一斤,老式秤16两为一斤)等。女方家同意后,回赠鞋、袜、伞等,同时列出享受“小礼”人员名单,一般同辈人不享受小礼待遇,只有父辈、祖父辈才能享受,凡享受小礼的长辈在女方结婚生孩子后,必须参加“娃周”喜庆,送去贺礼。另外,男方还应为女方做新婚嫁衣。

  三、过礼

  临近婚期,男女双方都要做好婚庆酒宴准备,男方叫“接新姑娘”或娶亲,女方叫“嫁新姑娘”或嫁女。双方除邀请客人之外,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鹅、鱼等,还要做好新房(洞房)的准备,备一张新婚床,其余木制家具均由女方准备,即两口木箱子、两口大木柜,称两箱两柜或四箱四柜,还有盆、瓢、碗、碟、瓷器等;女方要准备床上用品,被子各两套或四套。凡在报期时女方向男方要的彩礼多,女方在出嫁时嫁妆也就相应多些。这时候,男女双方都要邀请亲戚朋友,大摆宴席,以示祝贺。

  正式结婚的先一天,由男方把礼物,如女方嫁衣、整猪、整羊、大鲜鱼、流糖饼、红包等全部由媒人带新郎一同送到女方家,称为送“水礼”,也叫“过礼”。

  四、陪十姊妹

  女方接到男方送去的生活礼品后开始设宴整酒——“嫁新姑娘”。新姑娘在这一天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即“开脸妈”为新娘“开脸”,也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因为开脸了才称为大人,没开脸的只能称为毛女。同时,插花抹粉、妆扮新娘。晚上要请同辈份的年龄差不多的,未婚的九个姑娘陪新姑娘,叫陪“十姊妹”。主要是陪吃、陪喝、陪唱。此时新娘开始哭嫁,哭嫁内容主要诉说难舍故土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姊妹情谊等等,哭得越伤心、越动人就越说明新姑娘品行好、孝心好、懂事。陪十姊妹时还要燃放鞭炮。

  五、陪十弟兄

  就在女方家里准备嫁“新姑娘”的同时,新郎家里要选九个年龄相当,同辈未婚的男子陪伴新郎,叫陪“十弟兄”。陪“十弟兄”时,主要以喝酒吃菜,唱歌为主。在“十弟兄”中要推选一位活动能力较强的主持人来主持,增加欢乐气氛。下厨的厨师在为他们准备的酒菜盘中展示雕花艺术,一般用生萝卜、黄瓜、辣椒、青菜等简单制作而成,意为收取小费。食客在喝酒时唯恐欢乐内容单调,由主持的带头吃有雕花的菜,也有的按花的摆放位置、朝向、近位者带头吃花。一般要好一点的菜才有花,由于婚期一般在冬季,所以晕菜上桌后容易受凉,要将凉菜换成热菜,也跟吃有花的菜一样,需得用钱买,由主持人、新郎、带头将赏钱丢在要换或要加补的菜盘中,其余食客均要给赏钱,多少不限,跑堂的人将要换或加的菜盘端给厨师,厨师将赏钱一大部分留给自己外,另一小部分赏给帮厨的人,这样皆大欢喜。陪“十弟兄”一般要进行到半夜左右(澧县梦溪一带的“陪十弟兄”则在新婚夫妻完婚当日,拜过天地之后进行,新娘一同参加。待此议程结束,新郎新娘才进入洞房,“闹房”开始)。

  六、送亲

  正婚日那天,女方送亲除上亲外,还有己亲。女方的发亲一般较迟,视路程远近而定。而男方在这一天则热闹非凡,安排有专门的人筛茶、敬烟,还有一名专门招待客人的“支客仕”,一名收情管钱的“管帐先生”,一班“座堂吹”(一般有两支唢呐,一面鼓,摆在新婚堂屋的街沿两角,见有客来吃酒,便吹打一番,因此称为“座堂吹”)。这时,新郎家所有房屋均应布置一新,门上贴喜联,洞房贴婚联、纸花,新房内除一张新人床外基本上再无他物,待女方嫁妆到后,立即摆放家具,以示热闹、气派。到男方家吃酒的百客开席较晚,一般都在新娘娶进新郎家门之后。吃酒者都要上人情,上情一般为大洋,有的上稻谷,有的上大米,现在则流行上现金。

  七、接亲

  接亲时,男方要组成接亲队,一般要50——60人。接亲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抬轿的20人左右,他们要分别抬一顶大轿、五顶小轿,大轿专门接新娘,五顶小轿分别抬送亲的媒人、两个上亲、两个舅哥。此日舅哥称为“书客”,因为这天他是最受尊重、可以直接在书房休息的人。大轿一般是由八个人抬,小轿由两个人抬。在抬轿队伍中还有专门的挑箱工、剃刀工(专门在前面为抬轿队伍扫清道路两边的树障);一部分是“点子”乐队,唢呐、锣鼓,称为“点子”,有的请一班“点子”,有的请两班“点子”,现改为乐队,有6——12人左右;另一部分是专门安排抬嫁妆的人,一般有10——20人左右。娶亲的人到了女家,女方家的厨师和帮忙的人都会关门,向新郎索要喜钱凑趣逗乐,然后方才开门备酒席,筵毕,新郎给女家长辈行四大礼,新娘戴凤冠霞披,这一切就序后,女家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新娘上轿,送亲、迎亲队伍即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新娘上轿时,由新娘的兄长(舅哥)将其背上轿,新娘不能穿鞋,意为新娘不能将娘家的灰尘带到婆家。迎亲队伍快到男方家时,凡抬嫁妆的队伍要先进屋,以便迅速摆放家具,新娘随行的“嫁被”要被安排专门的“牵被”人(一般是贤惠又有儿有女的中年女子)迅速将新婚床铺好,洞房随之布置完毕。女方的嫁妆,包括嫁被在离开女方家时,都会为抬嫁妆、“牵被”的人,巧妙地放入“红包”,亦叫“封头”、“喜钱”。

  八、成亲

  新娘大轿到了男方家门前,要不断停顿,即所谓“碍轿”,意思是要新郎出来给新娘和上亲,特别是给新娘敬礼,要新郎亲自出门请亲,新郎即在媒人、亲友的拥簇下来给新娘行鞠躬礼,经过这样不断反复停顿、敬礼后,迎亲队伍才慢慢将新娘抬进男方的房屋,快进屋时,男方即燃放鞭炮,意为“接亲”。迎亲的大轿也可一直抬进男方堂屋,再由男方指派专门挽扶新娘的“引亲婆婆”将新娘挽引下轿,当即由礼仪先生司仪: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喝交杯茶,进入洞房。于是,“闹房”开始,所谓“闹房”,即在新房内找新郎、新娘嬉戏、讲笑话、作乐,这一般是同龄同辈人居多,但也有长辈或晚辈的。闹房时,不管客人怎样讲话,怎样开玩笑,即使有过份行为,新郎、新娘都不得生气,因为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规定:“新婚三天无大小”。可见闹房时的欢乐气氛之浓。

  九、拜茶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洗完脸后,由男方指定的长辈,有的是姑母,有的是舅娘,将新郎、新娘带领着介绍给客人们。介绍顺序为上亲、父母,其他亲友,新郎、新娘则按介绍顺序开始抬茶献茶(所谓抬茶,即用一个专为筛茶的搁盘,新郎新娘将搁盘抬着请茶),茶为红糖开水,称为新姑娘糖茶,有的称为新婚抬茶,新婚夫妻则称为“拜茶”,“拜茶”都应在客人围着四方桌落座后方才进行。但也有为老一辈送茶上房、送茶上床的。在“拜茶”的同时,对长辈一般要“献鞋”,凡所献之鞋都是新娘待嫁时亲手所做的布鞋(现一般是买的鞋,也有的取消了此俗),以示新娘乖巧、能干、懂礼行。献鞋时不献给上亲,只献男方长辈。凡喝抬茶者都要给茶钱,喝茶后将钱放在茶杯里,由新娘收着作为私房钱,茶钱给多少,数额不定,一般己亲、长辈会多给一些,其他客人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凡接到鞋的客人“茶情”最重。早饭后,所有客人离去,婚宴结束。上亲回家时一般人平一斤肉(称为“吊吊肉”),一对包(副食),作为回礼。

  十、回门

  新娘一般在新婚后10天回娘家(叫“回门”),也有的三天回门。现都改为第二天回门,回门后当天返回。新婚蜜月期一般为30天,30天满为“满房”,也意味着新婚蜜月期的结束。满房后新娘可回娘家住,叫“住娘屋”,一般住28天,到时新郎会去将新娘接回。(于乾松、谢成东)

导读:“没错,这些都是僵尸,我们村的传统风俗,家家办喜事啊什么的,都要用僵尸,因为僵尸在我们这村代表着吉祥富贵,谁的僵尸多说明谁家更富贵。”

小妹出嫁

凌晨时分,牀头刺耳的手机铃音惊醒了睡意正浓的我,顿时不祥预感由心而发:“这是谁啊,大半夜的,有病吧,也是啊,没病找我干嘛。”极度不悦的拿手机一看是小妹穆小琴来电。穆小琴,以前念书的时候是我的同学,湘西苗族人,年龄比我小点,表面看似活泼可爱,却有着男儿般的豪爽性情,我一直认她做小妹,关系如兄弟一般很不错,只是毕业后就少了来往,几年间逐渐产生了疏离感。  “喂!穆妹子,你难得一个电话,一来电话还是半夜骚扰电话,说,啥事?”手机另头传来小妹的声音:“哥,好久都没联系了,所以今天问候下你,顺便给你送个炸弹,我要结婚了,到时候记到来哦,周六晚上12点在我们老家来,我办传统的婚礼,顺便多带点礼金上哈。”果然是炸弹啊,一直不联系,一联系就说礼金,真坑爹啊。遂即又问道:“啥?我不会听错哦,你们老家那么远,那么偏僻,还是在晚上办,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晚上那么晚才办婚礼,是中午12点吧。”小妹喃喃道:“是晚上啦,我们这面的风俗都是晚上办婚礼的,好了,我把地址发给你,到时候来就是了,到了县里打的到乡上随便找个摩托说来穆家村就可以了,就这样了,我先挂了,到时候一定要来哦。”随着手机的挂断,我放下手机,无奈得摇摇头,心想少数民族的风俗还真是奇怪,遂即继续蒙头大睡。

次日准备了一番便踏上征程,因这次要“大出血”,囊中羞涩只得选择搭上湘西的班车来节省路费,这真是很受罪,穿过座座俊峯与险崖,路窄又不平稳,颠沛流离之际头晕目眩,胃里也跟着翻江倒海。

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随着售票员的清澈嗓音传来,我来了精神,“县城到了啊,大家辛苦了,注意拿好行李,有秩序得下车。”我看看时间,今晚就是小妹出嫁的日子,现在已经快二十点了,还不知道到穆家村有多远路程,遂即以箭般速度下车,伸了个疲惫懒腰,便开始寻觅打量着四周有没有的哥。

各类苗服来回游走在街道,这里的男子衣着比较单调,普遍蓝色,黑色,孩子们带着狗儿帽显得顽皮可人,女子的衣装,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名族特色,银饰的点缀,使得她们更加璀璨迷人,然我没有那闲心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时间紧迫,很快打的来到了乡下,刚下的车,一羣小伙争先恐后围上来:“摩托,摩托,要打车不,哪个村都可以,很便宜”“兄弟,去哪里,打车不?”我看了看时间,已经二十二点了,这路程真是够吓人的了,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开始了,我还没到她们村呢,便对小哥说:“我去穆家村,你们谁要载?”话音刚完,身边就没人说话了。

静,死一般的寂静,一些小伙用疑惑的眼神互相对视一眼便默默离开,遂即都纷纷散开去找其他要拉的活了,剩下的就五人,用那惊讶的眼神打量着我从头到脚,似乎面前站的已不是人类,似外星生物一般来到他们面前,现在要将我从内心到灵魂深处都要看穿。看着这几个人错愕的表情,我立即两臂抱于胸间道:“你们要干什么?我说的哪里不对吗?是不是很远啊,没事,多加点钱嘛。”此时,一位年长点的摩的哥压低声音问道:“兄弟,一看你不是本地人,不知你去穆家村干什么?”“哦,我的小妹穆小琴今晚出嫁要我晚上十二点赶到穆家村去送亲,凑个热闹。”话音刚落几人的表情已经从惊讶变为了惊骇,遂即两个小伙也走了,年长的的哥正在犹豫,我对他说,我赶时间,多给你一倍的钱,年长的哥答应了,说道,远到不是很远,只是路难走,我把你送到村口,里面你自己走点就到了。我答应了,便坐上他的摩托车往穆家村奔驰而去。

时间流逝着,人越来越稀少,我们拐上了一条泥土小路,藉着月色看去,四周的田园杂草丛生,偶尔可见几处孤坟和残破不堪的土木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里显得有些凄凉慎人,显然很久都没人打理过了,心里不由升起了毛毛的感觉,为了平复心情,只好把头望向无际的天空,看着点点璀璨的星芒,来体会夜的凄美。

“呀”!随着摩的哥的一声,慢慢得他减缓了摩托的速度停了下来,我忙问道:“怎么了,车不会坏了吧?”我的心顿时紧张了起来,这个时候车要出问题可就惨了,荒郊野外的,人生地不熟,摩的哥不会想打劫我吧。摩的哥:“快下车,到边上来,蹲下不要动,不要说话。”我急了,心想:“完了,还真遇上打劫了,该怎么办,这里会不会还有他同伙?他不会马上就要掏匕首了吧。”遂即便对摩的哥吼到:“你想干啥?”摩的哥此时也看到我这神态,歉意到:“哦,呵呵,你想歪了,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前面有摇铃的声音,越来越近了,我们要在这里等一会,等他们过去了,我们再走,来跟我蹲到田边上来。”我带着疑惑与摩的哥到了田边。

“丁玲,丁玲”,摇铃音越来越近,遂即后面听到的便是“噗通,噗通”整齐跳跃式脚步声,这步伐随着铃音而规律。当跳跃式脚步到来时,我的眼前出现了骇人的一幕,只见十来个身着清代官袍头戴马尾官帽,印堂之上贴上黄纸封印的人,正跟随着最前方身着金黄玄衣道袍老者缓缓前进,那步伐沉重而又有力,划破四周的宁静,微风拂过,撩起了他们的封印,见到灵符下那一张张狰狞的面容,毫无血色,皮包骨头的脸颊显得颧骨更高,深黑却略带血色的眸子黯然无神,没有一丝光泽,虽然他们失去了灵魂,却明显透露出一丝平静的释然。而老者似乎也看见了我们停在路边的摩托车,知道附近必然有人,又摇了摇高举于手中的铃,“丁玲,丁玲”,嘴里念叨:“阴人借路,阳人回避,阴人借路,阳人回避。”“丁玲,丁玲。”

错愕,震惊!惊恐,心绪变换错综复杂,只觉自己头皮发麻,背脊袭来凉意,渗出丝丝冷汗。随着黄袍老者的渐行渐远,我拭去额头的汗珠,旋即又听到一阵铃音,越来越近,那整齐的跳跃式步伐更是沉重,视线扫向铃音传来的方向,这一看简直从震惊转为震撼,一席灰袍道人与一年轻道童正一前一后赶着十人一组,足有五十多人向这边浩浩荡荡行进,缓缓地来到我们前方,从我们身边不远处经过。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震撼场面,我不禁忍不住悄然爆了句粗口:“我操”!

相传僵尸乃人死后有怨气而化,致尸体僵硬不会腐烂,死不瞑目,甚至有的还产生了灵性有了思想,若无道法高超的人去收拾残局,尸变后还会危害人间,如将臣,玄魁等,民间流传以前道法高超之辈南有僵尸道长毛小方,北有驱魔龙族马氏一家,只要他们出山,任何僵尸神形俱灭,可那只是个传说,而湘西古时候赶尸术甚是神秘出名,但那也只是传说,都是假的,可如今来到了湘西这个不起眼的苗族小村,这些只能在影视剧里才能看到的场景却真真切切出现在了我的眼眸!他们就是一羣不折不扣令人心惊胆寒的东西——僵尸  摩的哥:“好了,终于都过去了,我们走吧”!旋即快速发动摩托车,看着站在原地发呆的我喊道:“喂!走不走啊,快上车。”“哦”我这才从发呆中回过神来上了摩托车继续向穆家村行进。

坐在摩托车后座,感觉阴风袭袭,耳边划过,周围越看越是凄凉,偶尔可见牛羊的尸骨残骸,枯败的树梢乌鸦“哇,哇”的啼叫,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是慎人,四周一片死气,仿佛只有我和摩的哥是此处的唯一活物。脑海灵光一现我疑惑问到:“你们这里也太诡异了吧,居然还真的有赶尸的存在,对了,在我的映像中,按理说苗族应该叫寨吧,比如石蒙岭,乌古寨之类的,而民众家家户户基本是木质吊脚楼结构吧,但这里为何要叫穆家村呢?”摩的哥:“是的,因为穆家村与其他地界不同,他们其实不是传统的苗族人,而是汉族人,也不知是在哪个朝代来了这么一拨人,后来划分了这么一大片地界出来,不过我估计应该是民国时期来的,因为看他们的穿着有些像,猜的。”

大约十来分钟时间,摩托车停了下来,“我们到了”摩的哥指着面前的一块足有两米高的石碑说道。我缓缓下车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那石碑上赫然雕刻着“穆家村地界”五个大字。

摩的哥:“好了,你顺着这条路往里走吧,这里就这么一条路。”我忙谢谢摩的哥往里走去。刚走两步远远的便见到穆小琴的姐姐穆长英向我招手快步迎面而来,笑着喊道:“就等你了,小琴让我来接你,你看那面小山坡亮着灯笼张灯结彩那边就是我们家,都在等我们了,快过去吧"。顺着穆长英所指方向望去,果然在那小山坡上很是明亮,在这黑夜里显得格外耀眼使人仿佛受到牵引般不由自主就想向那里移动步伐。我也向穆长英挥挥手喊道:“好的,对不住来晚了,我马上就过去。”摩的哥正准备上摩托,此时疑惑得问道:“你在跟谁说话呢?”“她呀”,我指着穆长英道。“她是穆小琴的姐姐,那边亮灯的地方就是他们家。”旋即便指向山坡灯火辉煌处。摩的哥脸上的疑惑消失了转而成为了惊慌失措,不断的发动油门,蹬掉的皮鞋也顾不得捡,便消失在我眼帘,走时空中传来摩的哥的话:“兄弟,想在这里盗墓,没门,漆黑一片,啥都没有,不会有人。”

穆长英来到我面前问道:“刚才那骑摩托的人是谁啊,该叫人家一起上去喝个喜酒啊。”“他只是送我来这里的摩的哥,估计还以为我是来盗墓的,胡言乱语,估计脑子有毛病吧。”我言道。穆长英:“别管了,走吧,我们上去吧,小妹正在化妆,时间要到了,轿子在门口等着呢,我们到了就出发。”旋即我们二人便向小山坡走去。或许是因为上坡的缘故吧,越往里的深入越觉得周身发热,四目打量一番,周边是茂密的树林与翠竹,而更多的是火红的枫叶,还有几家住户,这些房屋的建筑均是以艳红的砖瓦砌成,想来应该是这里的一种风俗吧,毕竟红红火火嘛。

“吴妈,叫琴儿出来上轿走了,时间到了”穆长英对着前方喊道。前方约莫五十来岁的大娘答应到:“好嘞,我这就叫二**出来。”我一看,已经走到门口,一队人在一顶大红花轿前后排列站得整整齐齐,心想:“也不用这么急吧,我来了连个水都还没喝,他们家里啥样还不知道,都没参观下,还叫什么二**,这个年代居然还有这称呼,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就是老的离谱家族,而这两者之间显然都不适合他们,因为从这家的建筑风格来看是庭院式的,我们来到的是侧门,大门也不知是什么样,光看这侧门和火焰般的墙壁不算什么起眼,站在门口向里望去却别有洞天,富贵而却显低调,华丽却又有内涵,侧门里的庭院就这样大气,那大门还不知是个何种境界。

看送亲人的穿着是清一色晚清服饰饰,兴小袖衣和长裙,花样翻新无可底止,甚至还有满族服饰,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显得古老而神秘,还有两位穿着青花瓷旗袍,透露着淡雅高贵,而男子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仔细一看这些人的脸,“哈哈”,我不禁笑出声来,这脸上妆容画的如同 日本 艺伎一般,满脸的白色颜料却衬托出火红的嘴唇,男子更是个个粉鼻子如跳梁小丑,然而他们的面容却没有一丝表情,僵化的面容透露出的是一股严肃。我对着其中一女子道:“喂,结婚嘛,这么喜庆,不必那么严肃吧,笑一笑嘛!”旋即顺手碰了碰女子手臂,见她毫无反应,简直无视我的存在,我有些不悦了,“喂!听到没?”顺势又推了推她,这一推依然没反应,我接着使出浑身解数推她,然而她却像钉在地上一般纹丝不动。

一个女子居然能到这种程度,这还是人嘛?心里一惊,“不好!僵尸”旋即快速跳开后退两步,来到穆长英面前,穆长英却笑呵呵的说道:“没错,这些都是僵尸,我们村的传统风俗,家家办喜事啊什么的,都要用僵尸,因为僵尸在我们这村代表着吉祥富贵,谁的僵尸多说明谁家更富贵。”说这话时穆长英脸上明显露出一丝不懈,这只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小事而已,却让我如此惊讶,感觉不可思议。的确,在我们那里若是出现个干尸就要上各大新闻了,更何况是有僵尸,那不闹腾个人心惶惶才怪,要真有个僵尸那岂不是国宝级物品了,而在这个村,僵尸只不过是饰品玩物而已,如此逆天般存在,这怎不让我惊讶,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啊,就算一向淡定的我,现在又不禁爆了粗口:“变态”

一袭红衣在众人的拥簇下,如众星拱月般缓缓从侧门轻盈而出,一双瞳仁剪秋水,柳叶弯弯苏黛眉,此女在月色的笼罩下身姿越发妖娆,绝美的面容更多了一缕抚媚,樱花般粉唇下尤其是胸前那一抹白皙,更是使人面泛红晕产生一丝遐想,人未到便有一阵香风袭来,使人陶醉的轻轻闭上眼眸,微风轻起,吹起她那如墨般三千青丝,更是显现出一种出水清莲,哲仙般的飘逸,仿佛在这里看她一眼都是对她的一种亵渎。

“出来了,穆小琴出来了”一旁看热闹的青衣男子嚷道,周围男子也附和道:“哇,太美了。”青衣男子道:“如此佳人,天生尤物,要是陪我这么一夜那该有多好啊。”旁边一兄弟对着青衣男子笑道:“你还在想这美事,就你这*虫面无血色,有气无力,一看已经肾不纳气了,可惜啊,人家现在已经名花有主了,就算人家没嫁,也不会看上你,因为你就是一牲口,哈哈"。

我的心一阵荡漾,暗叹:“我的个乖乖,这还是当年那个如男子般性情的穆小琴吗?现在的她直是风华绝代,和当年判若两人啊。”与此同时,穆小琴已来到我面前,嘴角勾勒起弧度,红唇轻起:“哥,感谢你来送我,一路风尘仆仆辛苦了吧!。”我这才愣过神来,忙双手抱拳赔笑道:“不辛苦,不辛苦,送妹子应该的嘛,恭喜恭喜哦!”“谢谢!”,穆小琴宛然谢道,澄澈的眼眸深处却缕过一丝黯然的忧伤,遂即她的眼角一滴晶莹闪烁,一股热流划过脸颊,落入她白皙的玉手上溅起一滴泪花。“你怎么了?这是怎么回事?”我忙问道。“没事,好了,我上轿了,走吧。”旋即穆小琴便盖上盖头坐进了轿子。我心里此时开始疑惑:“大喜的日子,她在伤心什么呢?”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是结婚大喜,应该是走正门啊,为何穆小琴是在这侧门呢?而且未见她的父母出现过,亲朋也来的不多,显然非常的低调。“难不成她和谁有了苟且之事,给家人丢脸了?或是被人欺负了,又不得不去给人当侧房,填房,当小三,当二奶,各种不好的词汇一一浮现在我脑海。

“起轿啦!”随着领头大婶的一声,四位僵尸轿夫擡起了花轿,“走!”大婶道。“噗通,噗通,噗通……”这一送亲队开始启程,没有爆竹的开道,没有唢呐响彻,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根本体现不出有什么喜庆,看着非常颠簸的花轿,我想起了“红高粱”里的九儿,在余占鳌擡的轿子颠簸时的情景,当地的说法叫“颠轿”,路上轿子越颠簸表明以后生活会更幸福美好。可余占鳌那时也是高高兴兴的,几个轿夫还唱着山歌,那是喜庆的事,没见过这么死气沉沉的,或许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曾经我也见过有的婚礼习俗,不,应该是恶俗,大冬天把父亲一身脱光穿个火裤衩,带个红胸罩,脸上画个王八绑在电线杆上示众,众人敲着洗脸盆来引围观,这真是把“坑爹”二字体现的露骨啊。

跟在花轿旁与送亲队伍缓缓走在一条狭窄小路上,周围的枫树林火红一片,在微风的波动下如熊熊烈火在跳跃,火红色砖瓦的一家家民房建筑在这黑夜里显得越是夺目耀眼,如升腾的火焰在起舞。“好热!”我就这个感觉,这气温真是让人窒息,不由得松了松衣领,用手向脸扇了扇风,不过还好,路坡下那长长的河流给人带来了一丝凉意,我就纳闷了,怎么就我一人热成这样,其他人完全没啥反应,看来我真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啊。

约莫没多久,前方的岔路口被一拨人堵住了,又是一波结婚队伍浩浩荡荡得驶了过来,僵尸队伍足有上百人,从他们的穿着来看,显然就是豪门,远远超过我们这支队伍,领头者一席红衣男子,刀疤脸,骑着高头大马,看那玩世不恭的样子显然就是个纨绔子弟。“让开,让开,我们少爷成亲,你们的队伍让开点,把路让出来。”对方一小伙计嚷嚷道。本来我以为是来接穆小琴的呢,没想却是另一家,这样看来穆小琴就是去送上夫家门的啊。

“凭什么我们要让开,张少爷,虽然你财大气粗,也不要太欺人太甚了嘛,成亲也要有个先来后到吧,我们二**从阳间来这里都这么久了,论时间也该比你先成亲,你慌个啥,快让开,让我们先过去”我方大婶说道。刀疤脸此时从高头大马上下来,遂即从兜里拿出一大叠钞票往大家眼前一扔,说道:“让开,这些钱都是你们的"。我心里有些不悦了,有钱了不起啊,旋即走上前看了看地上的钱,拿了起来,正准备扔过去,这一拿才发现这钱根本不是人民币,而是天地通用银行出品的钞票。我怒了,吼道:“你白痴吗?拿冥币来砸人,有病吧?”突然我一愣,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刚才的大婶问道:“你,你刚才说什么?你家二**从阳间来?穆小琴她……。”大婶疑惑的望了望我到:“你装什么糊涂,咱们这村的人都死了两年多了。”“什么?”我顿时汗毛颤栗起来,“你,你,你们全是死人”说着我的身形不自觉的向后退了两步,众人的视线统统集中到了我的身上。刀疤脸得意得笑了:“嘿嘿嘿嘿,没想到啊,今天这里还有发现个活物啊”,旋即擡起双臂露出寸长的指甲,舔着舌头缓缓向我靠近,此时,我发现众人的面容统统变了,面露凶光,血色的眸子,渗出血迹,有的没有肌肉,僧僧的白骨触目惊心,蠕动的驱虫在他们脸上身上来回游走着,发出一股股尸臭,没有任何生机,狰狞着擡起双臂,有的甚至是爬着向我靠拢来了。

“这是什么狗屁结婚啊,简直是来参加冥婚的,这些都是丧尸啊,救命啊!”我撒腿便向后跑去。  几抹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面前,摩的哥,身后站着先前赶尸的两位玄袍道者和道童。我仿佛看见了救命稻草,一抹曙光在脑海悄然浮现,赶紧冲上去抓住摩的哥的手臂喊到:“大哥,救命啊,好多丧尸啊,这是丧尸啊,比僵尸还厉害啊,快逃啊!”然而摩的哥似乎没听见我的呼叫一般,无视我的存在,不论怎么摇晃他,却纹丝不动,我使劲一拉他手臂,便一个踉跄,遂即他的一只眼珠也跟着掉了下来落在地上滚了几个圈。摩的哥缓缓转过头对我阴笑到:“你是在叫我吗?把我的手臂,和眼珠还给我好吗?嘿嘿嘿……”我这才发现摩的哥血淋淋的手臂居然在我的手上,赶紧把手臂朝他脸上扔去,向道士这边跑,然而道士的面容更加惨烈,半边脸都已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头皮消失,露出灰白的头盖骨,小道童的脑袋耷拉下来,只有一根经和躯体上颈脖相连,一股股鲜红自颈处喷出,还在摇摇晃晃向我走来,慢慢的丧尸们围着我的圈子缓缓缩小。

“你们,你们都是丧尸,都是丧尸!”惊恐之中就准备向旁边那条河流里跳,然而藉着月光,看见河流里大批人形的身影,缓缓从河里站了起来,一摇一晃也向我这边靠来。

绝望,彻底的绝望,毫无生路可言,今天我的下场估计也和摩的哥还有道士一样,成为丧尸中的一员了,站在原地,缓缓闭上了双眸,一缕缕熟悉脸庞脑海中一一浮现,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惆怅,朋友,亲人,还有那想着发髻白线也要携手一观世间沧海变迁的唯一……。

“轰隆隆”,九天惊雷般的炸响,空中出现巨大的气旋,发出刺眼的道道闪电,见状,丧尸们一愣,惊恐起来,纷纷掉头夺命而逃,我疑惑得睁开了双眼,向气旋方向看去,瞬间,两道金芒闪过,身披黄金铠甲两人屹立空中,只见他们身形一动,踏破虚空来到我面前。

“没想到这里还漏掉了个村子,真是失职啊。”“是啊,赶快干活吧,否则上面不好交代。”旋即一金甲神手掌一番,一柄血色利剑出现,素手一挥,大吼一声:“修罗七杀斩”,一道红芒划过,大片丧尸瞬间爆裂而亡,烟消云散,另一金甲神手印不断翻动,一个个复杂结印形成,向逃跑的丧尸们一推:“罗汉番天印”,一切就这么简单,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只听“砰砰砰”“哇!”“啊”,尸体撕裂声,惨叫声,哀嚎声瞬间弥漫了整个村庄。

“看样子我得救了”心里想着,释然的笑容浮现,完全紧绷的身体突然放松,身着瘫软得倒了下来,渐渐的意识模糊,只隐隐听到,一金甲神对另一人说:“咦?这里怎么还躺下个活人……”

当再次睁开眼眸时已是次日清晨,伸了个懒腰,这一晚的梦可真长啊,拿起牀头柜边的手机看看时间快七点了,该起牀了,真想再黏牀一下。突然,一阵刺耳的铃音自手机想起,一看,这号码有点陌生啊,想挂了吧又怕万一真是熟人找呢,接听键一划:“喂,谁呀?”“哥!我是穆小琴……”一个跟头我从牀上爬了起来。中午打电话联系当年和穆小琴玩的好的姐妹:“喂!莉子,还好吧,穆小琴来电话说过几天结婚,请你了吧,到时候一起去。”莉子:“你别开玩笑了,听说穆小琴家两年前因为一场大火,因为都是吊脚木楼,树木又多,烧光了整个寨子,全寨几乎无一人生还,但是穆小琴的父母因为去县城里办事,逃过了那次大火灾,过几天就三年了,你有多久没和穆小琴联系了呀?……。”

  婚 嫁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寡妇改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已成为顺理之俗。老年人再婚,除个别家庭有子女和亲友的干涉外,多数人赞成,已被社会舆论接受。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除登记领取结婚证外,举行婚礼仍沿袭旧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念“伊扎布”(证婚词):“你们是自愿结合,成为夫妻,祝你们婚姻美满,孝敬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亲邻,互敬互爱,白头到老”。问新娘;“有没有意见”新娘回答:“达丹”,意为“同意你的意见”。新郎回答:“盖不里楷尔丹”。意贝旷我承领新娘的意愿”。阿訇随将桌上的糖果撒向观众(俗名“抢喜果”),以示吉利。当晚由女方家嫂将新娘接回娘家,次日傍晚送回,方可同居。

  建国后,回族男女婚姻,均以“婚姻法”为准绳。回、汉通婚,男女双方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任何人不得干涉和岐视。婚后子女从汉、从回,均有政策规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54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